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群体,对于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能力缺失、导师指导与支持不足以及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建议。
文章指出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必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在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导师指导机制、提高科研资源配置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学术研究,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科交叉能力,导师指导,科研环境,资源匮乏,改革,对策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影响至关重要。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
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能力缺失、导师指导与支持不足以及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研究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加强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能力缺失、导师指导与支持不足以及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
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是因为现有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的训练,导致研究生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能力不足。
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是因为传统的培养方式往往讲究功利性成果,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 背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 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个性化 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培养过程中缺乏 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研究生创新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1、增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双元模式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研究生的学习需求。这有助于提高研究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2、培养研究生的多元能力:双元模式将研究生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理 论学习阶段和实践创新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研究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 知识;而在实践创新阶段,研究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解决 实际问题来培养自己的多元能力。此外,双元模式还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的研 究项目,以培养其跨界思维和综合素养。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建议各高校积极探索双元模式 的实践路径,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改进。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给予 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内容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 高层次,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储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 式下,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次演示将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 为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可以增加一 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研究项目、实习实践等,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其次, 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以扩大研究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01•引言•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概述•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策略•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模式改革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概述概念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过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
特点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需求,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手段,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与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推动科技创新研究生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可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提高教育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通过优化和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指导不足等。
问题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指导不足、科研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03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研究型培养模式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以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重点,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方式,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开放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思考
高校开放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思考标签:研究生培养;实验室管理;开放实验室我校科学实验中心是1个开放实验室,实行主管院长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现有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13人。
为了改善科学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与环境,近年来学校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整合和购进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流式分析、显微成像分析、基因分析、膜片钳分析和蛋白组学等多个技术平台,1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
仪器设备总价值2500多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50多套,大型精密仪器主要有美国BD FACSAriaⅢ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德国蔡司LSM710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德国BRUKER ultra-fleXtreme MALDI-TOF/TOF质谱仪、美国MDC(AX-ON)公司的膜片钳系统和美国AB17900HT微流体芯片定量PCR分析仪等。
如何管理好实验室和这些仪器设备,使实验和技能普遍较低的研究生在科学实验中心开展课题研究,这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有些初步思考。
l 完善开放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室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为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培养提供了环境条件。
开放性实验室所有的资源为研究人员所共享。
随着实验室的开放,进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多,开展研究的课题和课题类型多。
但人多课题多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实验室要高效、有序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使实验室的工作有章可循。
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是开放性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因此,科学实验中心应制订、完善以下实验室规章制度:①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度:首先须填写申请表,提供个人信息、课题研究计划书和研究方案等资料,经审核合格后办理注册、登记,经初步培训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②仪器设备的系统化管理:制订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损坏赔偿及报废制度和程序。
③化学品和有害有毒物管理:由专人保管,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地点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和防护设备,危险化学品入库时,保管员应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领用化学危险品时负责人应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操作指导,讲解安全防护措施。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探索一种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首先,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涉及国内外的多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因此,学生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既学习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又进行实验室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实验室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
其次,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领域面临众多未解之谜和挑战,需要学生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
培养模式可以设置科研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开放的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最后,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应该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医院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诊疗工作,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强化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探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向质量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些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引入创新实践环节等方式,积极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启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些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地。
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实践尝试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突破。
一些高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支持,更好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为研究生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源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各方合力推动。
如果想要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
专业实验室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
在实验室环境下, 可以采取定期的研究小组会议的形式, 会议内容可以包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交流科研体 会、 汇报科研进展、 研读和探讨近期重要文献资料。参与的研
究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近一阶段学习和科研体会来介绍研究方 向最新和最重要的进展 ,发言中应该概要性地介绍最根本性 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导师根据讨论情况与研究生共同
一、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促进实验室的自我管理
实验室是全体研究生的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的公共 场所 ,实验室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也是全体研究生从事学
术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必需品,因此应该制定严格的实验室规 章制度,对于充分利用和共同维护这些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会对研究生有一个约束和督促的 作用。 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中, 应该包括对科学仪器和实验设 备的使用规则以及对实验研究生所用 ,使物有所 用, 物尽其用 , 用有所值, 包括禁止在实验室从事与本专业学 习和实验无关的活动的相关规定,以防止其他活动对实验室 正常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影响等。通过制定严格合理的规章 制度来有效地规范实验室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并督促 研究生自 觉地全身心地投人学习和 料研工作。 除此之外 , 近年来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实验 室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 管理不 当势必影响实验室的学术 工作氛围和学术研究 , 影响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和研究生的培 养质量。为了实现实验室事务管理的有序化, 同时也培养了 研究生的管理与协调能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实验室 可以建立相应 的管理组织 ,并实行全体成员共同管理的机 制, 组建较为完整的管理机构,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所有成 员均承担管理工作 , 共同管理和共同维护, 齐心合力促进实
验室的发展。
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中,研究生教育被视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和个人发展。
本文将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1.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术型、专业型、技术型和创新型研究人才。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主要注重培养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使其能够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创新发展。
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
技术型研究生培养注重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中发挥优势。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创新创业领域具备竞争力。
2. 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学术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学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专业核心课程则针对具体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探究,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扎实基础。
选修课程则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跨学科能力。
3. 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位研究生都会分配一个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科研项目的组织和指导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指导。
导师通过和学生密切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导师还会协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 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科研、企业实习、社会调查等。
实践环节提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实践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实践经验和人际网络,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建立导师制度以及提供实践环节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引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大批在各领域中具有专门知识和高级科研能力的人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纷纷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革与创新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重要需求,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改革与创新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研究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改革与创新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愈发重要。
而改革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够使高校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
存在的问题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存在滞后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时代要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一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不够深入。
虽然一些高校开始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创新的内容也比较单一。
再次,一些高校在改革中缺乏统筹规划。
一些高校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可能仅仅关注一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整体性的规划和协调。
这样就容易导致改革过程中的不协调和问题的出现。
现实需求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求。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角色和地位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我国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以单一的学术型培养模式为主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并构建双元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双元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施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单一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然后详细介绍了双元培养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接着,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双元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文章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双元培养模式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单一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在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单一培养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科研指导,而缺乏与产业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
这种模式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单一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研究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单一培养模式忽略了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
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而单一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单一培养模式还缺乏与产业界、社会的紧密联系。
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接触,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影响了科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可追溯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成为了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要课题。
当前,虽然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但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探索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了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其综合素质。
通过对现有培养模式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我们希望能够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学院和教育机构的重视,促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3 研究意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通过研究不同的培养模式,可以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改进方案,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于研究生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
究生教 育的研 究与发展 。研 究生教 育作为 高层 次的学校教 育 , 它担 负着培养知识创新 、 技 术尖端的 高级人 才的重任 。在 这 个科技迅速发展 , 知识 日新 月异 的时代 , 研 究生的教 育与培 养关 系到一个 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 。 国家对 于高层 次人 才的需
求导致研 究生的 招生规模 不断扩大 , 也引起 了人们对研 究生培养 问题 的关注和探 讨 。本 文从 实际 出发 , 在做好研 究生理论
相 关 专 业 的理 论 知 识 的学 习 , 进 而 又 接 受 研 究 生 更 深 层 次 的理 论 教 育 , 因此 理 论 知 识 的储 备 对 于 研 究 生 而 言 已经 相 对 足 够 , 如 何 把 理 论 知 识 应 用 到 实 践 中去 才 是 最 终 的实 现 目标 , 所 以探 讨 研 究 生 的实 践能 力 的培养 至关 重要 。 三、 培 养模 式探 讨 随着 国家 对 教 育 越来 越 重 视 , 大 学 的发 展 也 越 来 越好 。 目前 多数 大 学 的硬 件 和 软 件配 置 都 比 较 齐 全 。本 科 和研 究 生 教 学都 有 相 应 配套 的实 验 设 施 和 良好 的实 验环 境 。研 究 生 就 可 以充 分 利 用 这 种便利条 件 , 投身 于实验 室 , 做 一 些 相 应 的 科 研, 培养 自己的 实践 能力 , 可 以采 用 以下两 种 模 式 锻炼。 ( 一) 组建 本科 创新 团队 现在 大 学 本科 阶段 就 比较 重 视 动 手 能力 的培 养, 一 般 建 设 有 大 学创 新 实验 室 。 学 校 除 了重 视 学 生 理论 知识 的 传 授 , 也重 视学 生 动 手 能 力 的 培 养, 鼓 励 学 生 申请 创 新 项 目 , 并提供资金支持 , 以 便 于学 生 在实 验 室 进行 项 目研发 。这 种 形式 的创 新 团队 , 研 究 生可 以作 为 学 生 的 指 导 教 师 积 极 地 参 与进来 , 帮 助 学 生 进 行 项 目开 发 。根 据 项 目的 需要 , 研究 生 白行制 订 项 目规 划 , 从 所 需 知识 的传 授 到技术研发的实践 , 研 究 生 全 权 负 责 。这 其 中 包括 : 理论 知 识 的学 习 、 备课 、 讲授 、 安 排 项 目的进 程, 定 期 检查 项 目的进 度 , 解 决 学 生研 发 过 程 中遇 到 的 问题 等 。通 过 这 样 的锻 炼 , 不 仅 使 其 在 全 面 掌握知识 、 语 言 表 达 及 组 织 教 学 能 力 方 面得 到 了 锻炼 , 同时 使 其 在 全 面 规 划 、 指 导 科研 、 积 极 实 践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竞争力。
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渐向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通过对国内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既关乎研究生个体的成长,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分析和探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还在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研究生是科研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培养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研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概述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和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述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通过在研究生阶段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进行科研项目的实践和探索,最终完成研究生论文并取得学位。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1. 学术导师制度:研究生在培养期间会有一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并评审学生的学术研究。
学术导师制度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支持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
2. 学科交叉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论文写作、实验操作等科研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 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具备问题发现、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挑战1. 学术导师资源不足:一些高校的学术导师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在选题和指导方面受到限制,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2. 学科交叉难度大:学科交叉需要学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科交叉的难度较大,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支持。
3. 科研能力培养不足: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缺乏指导和训练,难以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4. 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面临挑战: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培养不足,导致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面临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解决。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人才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现实中研究生培养存在着种种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长远发展。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培养方式单一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都是以导师辅导为主,以研究为主要任务,因而很难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之外,也需要进行一些课程学习、学科交流、社会实践等,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二、任务过于繁重现在的研究生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导致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
这甚至会导致研究生的身心双重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研究生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标准和手段也没有统一。
这导致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交流缺乏有效的支撑,如何评价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统一。
四、创新思维不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
然而,现实中的培养模式却很难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到位。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跨学科交流,拓宽知识面,实践能力,灌输开放的心态等一系列因素的配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合理规划他们的学习任务,避免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业压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培养其成才的必然过程,但必须兼顾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减轻部分学业负担,提高学习质量,消除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的隐患。
一个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评价体系可以包括教学质量评价、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社会实践质量评价等。
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便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其成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培养这样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我们应该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课程与实践项目,教授创新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技能。
以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以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该模式以科研团队为核心,通过建设团队研究平台、制定科研任务、指导学生研究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培养效果。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方法等方面探讨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则强调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能力培养,通过参与科研团队的项目研究,学生将接触到实际问题,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中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设良好的培养环境是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
需要建设符合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和研究设备。
实验室应该具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为了构建团队协作的环境,需要建设有机的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通过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学生与导师和其他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还需要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在培养方法上,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将学生放在科研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科研团队应当制定科研任务,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学生纳入让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研究。
研究生在团队中可以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通过研究项目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导师在科研过程中要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研究问题、掌握研究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
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撰写论文等科研技能,帮助学生完善科研思路和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作者:赵心恬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6期赵心恬(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一项新举措、新方法,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应根据学位分类、社会需求不同来定位,从招生选拔、课程体系、创新及实践基地、培养过程管理、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从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分类培养;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092-03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达到了立足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截止至2103年底,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近180万人,其中硕士生约150万人,成为教育大国[1]。
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深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主要对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1探索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1.1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是社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供给比例需增加。
教育部于2009年明确了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扩大应用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并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201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比例中已经超过1/3,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数量达54.6万[2]。
因此,为适应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培养由传统的单一型培养模式转变为采取学术型、专业型分类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需。
1.2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要在目前的学位教育中,招生环节实行分类录取,在录取过程中专业型研究生录取分数略低于学术型,科目考试的内容、难易度均不同。
生源的质量必然层次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是有区别的。
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作用的思考
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作用的思考1. 引言1.1 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等学府中的学术精英,研究生在未来的科研领域中将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
首先,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和学术创新的主力军。
他们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科研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对研究生的培养,才能不断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未来之星。
他们年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推动科研领域的发展。
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科研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研究生的系统培养和引导,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角色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实验室技术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生科研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者和支持者。
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除了为研究生提供技术支持外,还能够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工作。
他们可以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实验需求,提供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指导研究生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研究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科研型实验室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还能够传授实践经验给研究生。
他们可以分享自己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帮助研究生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及效果评估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及效果评估1. 引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水平和学术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以及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2.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2.1 课程设置与导师指导•硕士课程设置:了解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于科研课程设置的情况,如理论课、实践课、专业选修等。
•博士课程设置:介绍博士阶段需要完成的核心课程,并探讨其对科研能力培养的影响。
•导师指导:深入了解导师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包括指导方式、沟通方式、项目选择等。
2.2 科研实践与训练•实验室实践:描述实验室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验室中进行科研项目。
•学术会议与交流:介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参与和汇报研究成果。
•科研训练课程:讨论各类系统和专业化的科研训练课程,包括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
2.3 跨学科合作与团队合作•跨学科合作:探讨跨学科合作对于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多元素质的必要性。
•团队合作:介绍团队合作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协作、分工以及共同完成项目。
3. 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估方法3.1 学业成绩评估•GPA评估:说明GPA(Grade Point Average)是评估学生整体表现的一种常用方式,并探讨其局限性。
•课程考试、报告等评估形式:介绍各类课程考核形式,并分析其对于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性。
3.2 学术成果评估•论文发表:介绍学术论文发表在评估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探讨影响因素。
•科研项目参与:描述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方式,并讨论其对于评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3.3 学术交流与奖项评估•参加学术会议和报告:分析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报告和演讲等形式对于评估科研能力的作用。
•学术奖项获得:说明学生获得各类学术奖项对于证明其科研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4287(2013)01-0204-03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张丽红,石英爱,王建伟,翟颖仙,王医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是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需要,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
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2]。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医学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使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学科和专业研究生数量达到或超饱和状态,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科研经费及具备相应实验设备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趋于饱和。
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是各医学高校面临的严峻课题。
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隶属于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成立10年来共培养研究生超过200人(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逐渐累及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经验。
现将近10年我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研究生群体提供有效可行的实践方案。
为了使研究生(主要指硕士研究生)能尽早的融入到实验室,并尽快地投入到实质性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实验室对研究生采取导师指导和实验室统筹的“双轨”培养和管理模式。
1 实验室统一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以往研究生的培养多采取由导师单一的训练,即学徒式培养模式,或仅向单一同门师兄师姐学习,该方式很难做到对整个实验室研究生培养的统一管理和规划。
因此我实验室采取实验室统一规划,研究方向整体规划,导师采取PI制,每位在读研究生即从各自的导师获得指导,同时亦服从实验室统一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档案的管理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多,因此管理困难。
所以我们实验室打破了以往的由导师单独管理的制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专职科研秘书对研究生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整研究生个人档案:研究生基本资料包括入学及毕业时间,初试成绩及复试(包括面试)成绩和资料等;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具体开题报告(包括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及记录等);实验原始数据即实验记录原件(实验统一印制发放的带有实验室标识的实验记录本);每位研究生主讲和参与的seminar的时间、文献原文及内容记录;在读期间是否有奖惩及文章发表情况;毕业论文纸质版及光盘版的留存,毕业去向等。
只有档案完整研究生才能获得答辩资格。
此档案不仅是研究生的完整记录,同时也使研究生的管理更具规范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增强了知识产权意识。
1.2 统一开题报告实验室每一届所有研究生统一进行开题报告。
由主管科研的科研秘书负责召集,实验室所有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参与,并视情况不同邀请其他实验室的教授参加,实验室所有研究生到会旁听并参与提问。
科研秘书做会议记录。
每位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在各自导师指导下以PPT形式进行开题报告,与会各位导师针对其具体研究内容予以评估并给出不同建议,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更合理化的科研思路,避免科研思路过窄或重复浪费科研资源。
不仅使学生的研究内容得以完善,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生开阔科研视野。
更利于科室的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
1.3 统一进行seminar所有研究生必须参加每周例行的seminar,是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科研秘书在每学期开始根据研究生人员变动,安排研究生semi-nar的报告顺序和时间。
给予每位研究生充分的时间准备查阅文献,并且限定选取的文献来源必须是该领域最尖端和前沿的期刊,从而确保把最新最前—402—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同学们在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这不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别人的过程,也是丰富、完善自我的过程。
通过集中的seminar,使整个实验室的科研氛围浓郁化。
1.4 分组进行Lab Meeting以导师为中心,各研究小组定期(一般为1至2周)进行Lab Meeting,研究生汇报周期研究成果,针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集中讨论并提出解决途径。
利于导师掌握学生研究进展,且有助于研究生提高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病理学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归属于病理学专业。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病理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也可以成为临床病理医生。
因此本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具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3]。
针对这一要求,实验室制定了以下措施:(1)病理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强化:由于研究生扩招的影响使生源来源复杂,而不同医学院校本科生阶段对于病理学的课程设置的不同,从而造成研究生的病理学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增加病理学教学实践的内容。
所有新入科的研究生必须完整的参与一轮在校本科生的病理学理论课和实习课的学习。
学期末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计入科内管理的个人档案中,并作为参考影响研究生奖金的发放的指标。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病理学理论知识和显微镜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进一步夯实了病理学专业理论知识。
(2)集体阅片制度的确立:作为病理学科的传统,此项规定不尽限于科内的教师,同样适用于在读研究生。
由导师根据不同的目的安排学生集体阅片,包括基本组织学切片,常规病理教学切片和外检切片,尸体解剖实例的阅片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6 研究生自治组织及大值周制度由高年级研究生领导低年级学弟学妹的研究生自治组织,作为沟通管理者与研究生群体的桥梁,同时增加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
打破导师的界限,将实验室内所有研究生(包括开放实验室后学校内部其他实验室甚至临床科室来本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统一编排,分组实行轮值大值周制度,每组设一名负责人员,负责日常实验室实验区域的清洁,实验用品的高压灭菌,液氮、二氧化碳等常规实的参考指标。
除了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之外,轮值大值周的小组需额外负责应对实验室突发事件,例如冰箱故障的警告、实验室消耗品的领取等。
此项措施避免了研究生对突发事件的互相推诿,增强了研究生的凝聚力,即便是在节假日也没有出现实验室无人管的情况了。
2 各技术主管负责的实验技术集中培训研究生入学前其专业各不相同,科研基本素质也不尽相同。
同时,病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有很多实验知识和手段是在学位课中学不到的。
基于此,实验室对新入科的研究生要集中进行入科基本教育、大型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技能的培训。
2.1 入科基本教育:研究生初入实验室,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对其进行入科教育是很必要的。
1)实验室的现状:包括人员组成、科研动态、实验室建设等,让学生对实验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介绍,使他们感受到实验室美好的发展前景和自己在这个实验室生活及工作的憧憬,能够激励学生更努力的学习。
2)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使研究生懂得实验室是有规可循的,例如进入实验区必须穿白衣,实验区不可以放私人物品,实验结束后必须整理台面,使用仪器必须填写仪器使用记录等等。
3)实验室教授专题报告:讲解每个人的科研方向、科研内容及科研成果,让同学们了解实验室各位老师科研动态,这不仅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视野和科研思路。
4)强调严谨的科研作风:科学研究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培养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和缜密严谨的科研作风。
尊师重教,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爱护科室的一草一木,起到主人翁的作用2.2 大型实验仪器使用的培训学生初入实验室,对各种仪器的使用不甚了解,特别是大型仪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为的损坏。
这不仅会造成科室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实验室的工作。
因此为了确保学生的实验能顺利的进行,针对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实时PCR、低温超高速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酶标仪、生物安全柜、蛋白测试分析仪等仪器进行培训。
此项内容主要由主管各仪器的教师主讲,讲解仪器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02—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1月 第17卷 第1期究生)负责常用实验技能的培训。
主要培训的项目有常规的病理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培养技术、Western blotting技术、实时PCR技术、免疫荧光染色等。
重点通过实践使研究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以利于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开展。
3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及日常维护和管理制度由于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较多,同时面向全校开放实验室,实验学生人数众多,造成了仪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及其复杂。
鉴于此项现状,实验室把研究生纳入仪器管理体系,要求高年级研究生参与仪器使用的管理。
实行逐级管理制度,即每台实验仪器由一位科内教员或技术人员负责,其下设一名高年级研究生负责日常使用维护和管理,主要负责仪器基本使用流程、仪器的性能、使用状况、使用记录、注意事项、维修、保养等,并有义务指导新一届的研究生使用和管理,同时做好仪器使用的质量控制,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上级教师负责。
由此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及对实验室的归属感,从而确保实验室的实验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转。
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的重任,虽然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努力取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经费管理问题;如何解决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更高效有机地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如何进一步增强实验室综合实力以适应日益增加的研究生群体;如何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怎样由以往的单一导师负责的分散的课题研究模式向更有机的以项目或目标为核心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过渡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1]陆才德,王国良,叶 华.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3.[2]李树茁,靳小怡,刘慧君,等.基于国际科研平台的团队学习型研究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4.[3]陆竞艳,陈秋月,林 静,等.构建病理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508.(收稿日期:2011-11-26)—602—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