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8bd0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0.png)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75dd727cfc789eb172dc86e.png)
发射
器 噪音 来源
三、德福勒模式
传媒设施
信 源
发射器
信 道
接收器
信 宿
噪 音
信 宿
接收器
信 道
发射器
信 源
反馈设施
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扮 演着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解释或加工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第一节一、传播过程的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传播的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谁 → 说了什么 → 对谁 → 通过什么渠道 ↓ ↓ ↓ ↓ 传播者研究 内容分析 受众研究 媒介研究
→取得什么效果 ↓ 效果研究
二、香农—韦弗模式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丹尼斯· 麦奎尔 《大众传播模式 论》(第二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量同一 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 输入
五、赖利夫妇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讯 息
初级群体
C
讯 息 讯 息 总体社会系统
R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六、马莱茨克模式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学
![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c7ca709b6648d7c1c7462e.png)
几种传播过程模式及其优缺点一、直线模式直线模式的缺陷:•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意义: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从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
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意义:香农-韦弗的模式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
其次,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
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二、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意义:循环模式与直线模式的区别在于,这个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其次,这个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陷:1.这个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b51885669eae009581bec6b.png)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模式是指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出解释。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
一、直线模式:"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一韦弗模式。
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
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1、循环模式其特点是: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大众传播模式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3、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9d029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a.png)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直线模式: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直接的传播模式,信息从一个源头开始,通过单一的传播路径传递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
这种传播模式类似于单向传递,源头控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接收者被动接受信息。
2.循环与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的循环和互动,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互换角色,而且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强调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信息的传递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受众群体广泛。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模式。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a1907f44693daef5ef73dbe.png)
传播过程线形模式的共同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 没有信息的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 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 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3)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容易把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施拉姆的观点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 Osgood-Schramm Circular Model )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教案--传播的基本过程教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教案--传播的基本过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91fa13f78a6529647d5387.png)
《传播的基本过程》教案艺术组-1(2号)课程:《传播学教程》内容:《传播的基本过程》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于传播模式理论的认识,掌握传播活动的本质规律,运用传播理论知识认识身边的传播现象,并能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传播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教学难点: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导入: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的协商性对话,小张对小李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小张点头答应了,通过这个最简单的传播事例,让学生讨论这其中都有哪些要素,引出第一个的主题: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传播渠道)5、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导入:在了解了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后,我们就需要从中归纳出传播过程遵从的模式,那么在研究传播过程中,都出现了什么样的模式呢?引出下面要讲的几种模式,人们对于传播的基本结构模式的探索从孤立到系统,从单向线性到循环性及螺旋性,由静态到动态,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表象到抽象,从简单的直线传播模式到复杂的循环互动换模式,都遵从着一般的认识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模式,认识清楚了模式的功能作用后,才能在目的性的引领下,去深入理解传播过程的多种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5fc23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1.png)
5. 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关注拉斯韦尔的模型是一个线性的传播模型,它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是如何从源头通 过特定渠道传递到接收者,并可能产生一定效果的。尽管这个模型为理解和研 究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是因为它过于 简化了传播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和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多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复杂传播模型。
该模型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 谁(Who):这指的是传播的源头或信息的发送者。在拉斯韦 尔的模型中,发送者是传播过程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发送。
2. 说什么(Says What):这涉及到传播的内容。信息或消息的 内容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决定了传播的主题和信息。
3. 在哪个渠道中(In Which Channel):这指的是信息传播使用 的媒介或渠道。这可以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的 渠道会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产生影响。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型。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了著名的“谁说了什么,在哪个渠道中,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的模型,这通 常被称为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或传播公式。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97ee282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7.png)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a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传播者——控制分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
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集中强调了传播者在社会大众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9db4721a5e9856a561260ef.png)
第四讲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课前复习
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媒介的三大类型 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进化的意义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一、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直线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传播过程模式,它 们将传播视为传播者决定的,一定量的信 息经由媒介传送至受众的过程。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明显地脱胎于信息论模式,为信 息论模式添加了一条平行的并且互相联系 的反馈回路,将传播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 这一模式拓展了噪音概念,认为噪音不仅 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三、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是最早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第一 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这一 模式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 的理论构架,受此影响,传播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模式、数学模式)
作为一个对传播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线 形模式,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自然科学的 视角引入传播学研究,确定了信源、信宿、 噪音等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人们对传播过程的互动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c41500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3.png)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传播的模式
![传播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3fc4dfaf524ccbff0218445.png)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4
评价: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 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 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 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 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 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 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模式
1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 压力或制约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接受者 的社会 环境
19
2、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 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 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 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 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 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 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 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介 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c464fb56bec0975f465e220.png)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 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 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 程较少有平衡、对等。 •其次,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 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 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 程的社会背景。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 传播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 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的 ABX平 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 : 刺激与反应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 康斯托克的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 模式、格林伯格的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等五种。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 制论与社会》(1950)
1、梅尔文·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特点: 增加反馈机制 强调噪音(noise)影响整个过程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models
媒介传递的5w模式
![媒介传递的5w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0408d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6.png)
媒介传递的5W模式是指将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即:谁(传播者)、说了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以及有什么效果(效果)。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传播学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具体来说:
1.传播者(Who):指的是信息的源头,他们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受众传递信息。
2.信息(Says What):指的是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3.媒介(In Which Channel):指的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
电子传播等。
4.受众(To Whom):指的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的最终落脚点。
5.效果(With What Effect):指的是受众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影响和反应。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5W模式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传播者的身份、地位、影响力等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信息的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媒介的类型、特点、覆盖范围等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受众的背景、知识水平、态度等会对信息的接收和反应产生影响;效果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传播过程是否成功的关键。
总之,5W模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规律,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效率。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5W模式,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fbfb14b360cba1aa911da68.png)
3.教学信息体与“经验之塔”的关系
从信息的角度看:人类获得信息的经 验有三个层次:①直接获取(做的经验 和部分观察经验);②从机器信息体中 获取(观察经验的一部分);③从符号 信息中获取(抽象经验)。
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成效。
3、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专家访谈;非
文字资料;网站;数据资料库等。
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法。
5、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
主要有四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教育信息
(关键词、主题搜索) 主题:SOHU——院校-师范院校-学校—
2.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现实性原则 ③简明性原则 ④操作性原则 ⑤创见性原则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
信息、媒体;
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效果。
符号与信息的区别:
符号是是具体的,但不是物理的;信号是具体的, 同时也具有物理属性。
研究传播现象要注意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P21
利用教育网站获取教育信息; 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6、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
布尔逻辑操作符 AND—逻辑“与”,同时包含关键词; OR—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既可; NOT—逻辑“非”,包含NOT之前的
词,而排除之后的词。 这些逻辑运算符可以组合使用,但有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完成者有无可能变化?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 自学+讨论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 几种主要模式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d4a041d9a45177232e60a239.png)
文化传播学院 王群英
本章内容
传播过程的五要素 传播过程的几个重要模式 1.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2.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3.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系统的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The earliest model: Aristotle’s model
传播过程的表述方式——模式(model)
1、模式:
定义:An approach to illustrate or present an object with figures or formulas in science research.
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 一种方法。 2、Communication model: explicit and simple way of representation on human communication process.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美国数学家C .香农和W .韦弗在1949年《传播的 数学理论》中提出。
Shannon & Weaver’s mathematical model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format ion
source
messa ge
2、Osgood’s and Schramm’s interactive model
encoder
interpreter
decoder
message message
decoder interpreter encode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80cf07201f69e314332940b.png)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 提出时间:1949年。发表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见《教程》p60
? 模式的特点:传播中的噪源(噪音)因素被关注。
?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着在信号上的信息。噪音形式多样,有系统内的由于技术原因产生的,比如收音机静电干扰、电视电影的影像和声音系统失真等;还有来自传播系统之外的,像小孩哭声、狗吠声,电影院里窃窃私语、教室外的杂音等。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了传播的系统性和普遍联系性。以新的方法看待传播效果,被门德尔松称赞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2. 马来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 模式特点:大众传播=场
(1)注意到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两个要素成分:
其一是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媒介的特性影响着接受者的选择和适应。媒介即讯息。
? 赖利夫妇1959年绘制,发表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从系统的角度考查了人内、人际、群体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层次。
?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建立在对传统观点批判基础上。传统观点认为,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发布特别信息去影响接收者,接收者在大众之中是孤立的,他常常理智地决定如何对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传统观点忽视了心理过程在传播行为中的重要性。
? 模式特点:在香农——韦弗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一组重要要素,以揭示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噪音的环节被全方位注意。体现了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 总结:循环模式关注了传播过程的三大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传播结构的系统模式
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见《教程》p66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 拉斯韦尔“五w”公式
? 拉斯韦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1948年在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传播过程五要素并按一定次序排列——“五W”模式。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78f916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9.png)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是信息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它基本上是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源、消息、信道、受众、效果和媒介。
在这些要素中,源是指信息的来源,消息是指被传
递的信息,信道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方式,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群,效果是指信息
传播的结果,媒介是指具体用来传播信息的手段或渠道。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包括线性、交互和多样化三种。
线性传播模式主要描述了信息从源到受众的单向流动。
这种传播过程通常是源头控制的,即源头通过选择特定的媒介和语言,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这种模式中的源头可以是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他们通常会尝试塑造公众认知和行为。
此模式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可以将信息快速推广、传递和宣传,但也存在着信息偏颇的问题,因为信息传递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加工和选择性接收等问题。
多样化传播模式强调了多渠道、多方向、多源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
这种传播过程是
一个多重媒体和多重方法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包括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口口相传、公众演讲等多种模式。
它可以融合前两种模式
的优势,同时弥补它们的缺陷,提供了更具头更准确的信息,使信息的传播更具传达效果。
但这也意味着对个人来说,必须培养媒体素养,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传播基本常识
![传播基本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624647e58fafab069dc024f.png)
2、语境(contexts)
• • • • • (1)自然语境(physical context) (2)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 (3)历史语境(historical context) (4)心理语境(psychological context) (5)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6、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二、传播功能
• • • • • 1、为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传播 2、为增进和保持自我意识而进行传播 3、我们为发展关系而进行传播 4、我们为交流信息而进行传播 5、我们为影响别人而进行传播
三、传播背景
• 人际传播背景(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ttings)——具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非正式谈话的特征。 • 问题解决群体背景(problem-solving group settings)——参与者聚集在一起, 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为具体目的。
•
自然语境——包括它的地理位置、环境 条件(温度、照明、噪音水平)、传播者 之间的实际距离、座位排列和时间。
•
社会语境——用于表示事件的目的以及 参与者之间和包括参与者在内的关系的性 质。无论传播事件发生在家庭饭桌、正式 婚礼或业务上,还是发生在家庭成员、朋 友、熟人、同事或胜任之间,都会对讯息 形成、分享、理解的内容和程度产生影响。
•
历史语境——包括以前传播事件在参与 者之间所提供的背景,影响着参与者对现 在遇到的传播事件的理解。
•
心理语境——包括每个人带入谈话的语气 和情绪。
• 文化语境——是信仰、价值、态度、意义、 社会阶层、宗教、时间概念和在群体中的 角色,有助于参与者形成和解释讯息。
3、讯息messag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CONTENTS
4.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3
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是最早 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这模式虽很简单, 但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 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
(二)拉斯韦尔(Haold Lasswell)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 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 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who, 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 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在研究电报 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这一模 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 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 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1954) 在充分认识到香农模式的“非人类”的缺点后,采用了 其中的合理内容,提出了双行为模式(如图2-7所 示)。连接两个单位的是讯息。在传播活动中,每个 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 双重行为。这种双向互动的情形,“既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一般在面对面交谈中是直接的,在 大众传播(音乐、录音、艺术等等)中则是间接的”
3
此处插入文本框
教育传播模式
模式是现实的再现 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 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模式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模式的运用把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化
目 录 CONTENTS
2.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
2 (一) 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模式
信源
编 码
通道
译 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2 (四)贝罗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 贝罗模 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 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 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说话者
speaker
演讲
speech
听者
audience
场合 Occasion
效果
effect
评价: ①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把传播过程分为五个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 合及效果。 ②亚里斯多德提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 内容。 ③不足: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 (二) 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5W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要素: 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布雷多克在此基础上加了两个W,why和where。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 Where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目 录 CONTENTS
1 模式的含义 2 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 3 教育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 4 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目 录 CONTENTS
1.模式的含义1来自摘要模式含义: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模式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 工具。模式的运用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 科学研究和科学化
2 (五)拉姆系列传播模式
系统模式之一
信源
制成符码
信号
系统模式之二
经验范围
信 源
制成符码
信息
还原符码
目的地
经验范围
目 还原符码 的
地
目 录 CONTENTS
3.教育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
3 贝罗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学者根据自己对传播现实的理解建立 了一系列的传播模式。通过建立传播模式,可以用简洁的方式说明复 杂的传播问题,使经验的总结具有理论性,又使理论具有可操作性。传 播学者罗密佐斯基(A.J.Romiszowski)综合了工程学模式和心理学模 式的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么效果 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对象即学生 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教学环境
2 (三)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这是一个把传播过程分成七个组成要素,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这一模式是用图解 形式表示的。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虽然是从特殊的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的,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 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它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它系统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 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 障碍因素—噪音的问
湖北师范大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