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 风
中风历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证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原文第2条第二段) 讨论: 1.中风的四种类型 2.“入”与“在”的意 义 3.中风分四类说明病证的深重浅轻,并非 风邪中人有一定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一般 以邪在经络为一型,邪在脏腑为一型。 中 风
中风方治
侯氏黑散(绿矾):组方较全面,注意服法 祛风除湿,补虚下痰 风引汤: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癫痫、 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病、神经官能症、 脊髓炎截瘫 下热清火,除痰熄风 防己地黄汤: 养血祛风 头风摩散:头痛 散寒止痛 中 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节病主要内容 •成因 •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历 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阴血不足,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原文第6条) 讨论: 1.少阴脉:手少阴神门、足少阴太溪 2.治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可用防己地黄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 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第7条) 词解:盛人 讨论:略
历节与湿痹的鉴别
项 病 症 治 预 目 因 状 法 后 历 节 湿 痹 内因为主 关节痛 祛邪与扶正 难愈 外因为主 身烦疼 祛邪为主 易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与历节两病合篇的意义和 概念。 熟悉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 掌握中风的辨证特点及历节病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2条(第二段)、8、10 条。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目的要求】1.了解中风与历节病合篇的意义。

2.掌握中风的脉证与辨证。

3.掌握历节病的脉因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重点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病的证治,也论述了瘾疹、胸满、痫、狂、头风、脚气等十余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由于这些疾病,多属风邪或湿邪引起的疾患,多有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的病症,故合为一篇讨论。

本篇所论的中风,属内伤杂病,故与《伤寒论》所述中风不同。

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其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故称中风。

证候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

历节病是病邪遍历关节,有关节肿大疼痛等症。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而发病。

若日久不愈,又有邪气闭郁肢体关节,郁而化热,停湿留瘀等复杂病变。

【原文讲解】【中风证治】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

第1条第2条第3条第1条【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词解】痹:指中风病机,经络血脉气血不通。

【释义】中风者正气已虚,肝肾阴血亏损,阳气不足,故脉来微弱。

阴血不足,肝风易动,风燥化火,或五志化火,故脉数。

火热灼液为痰,痹阻脉络,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故病变轻者出现一臂偏废;重者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而成半身不遂。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中风的辨证。

【按语】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

阴不涵阳之阳,阴虚所生之热,五志所化之火,皆可上行于头,故临证多见寸脉大于尺脉。

可知数脉是言其火热上行,多见头痛而晕,头目皆胀,足飘无力,所以脉微而数是中风病病机定音之词。

第2条【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A.舌即难言,口吐涎B.肌肤不仁C.重不胜D.不识人E.骨节疼烦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A.血痹重证B.虚劳干血C.风湿历节D.寒湿历节E.风湿表里阳虚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组若干题。

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A.肌肤不仁B.重不胜C.不识人D.舌即难言,口吐涎E.但臂不遂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D.大乌头煎 E.乌头汤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乌头B.附子C.麻黄D.桂枝E.白蜜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脚肿如脱2.肌肤不仁3.重不胜4.僻不遂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李某,女,52岁。

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

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身体肿,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两胫冷。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6)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少阴脉
(主心.肾 )
风血相搏 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痹阻筋骨
关节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
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 致。(7)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导致
饮酒汗出当风─风湿相搏
(1)气虚卫外不固─短气、自汗
(2)邪气流注关节─历节疼不可伸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
外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侵袭
风寒湿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历节疼痛
(历节病)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 药知母汤主之。(8)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病机:风寒湿邪痹阻,化热伤阴。
症状分析:
风 寒 湿 侵 入
侵入筋脉关节,气血痹阻─肢节疼痛 上犯于头,清阳不升─头眩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2)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讨论] 1、通过脉象阐明中风的病因 2、中风的临床表现

蜜--制乌头之毒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 病机:风湿外袭,化热伤阴,筋脉痹阻 • 治法:祛风除湿,通阳宣痹,佐以养阴清 热 •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 知母、芍药——清热养阴 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原文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 主之。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
• 趺阳脉:候脾胃 • 浮而滑——胃有蕴热 • 汗自出——胃热熏蒸,津液外泄,腠理空 疏
• 当风或汗出入水,内热与外邪搏结 节 历
• [原文6]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 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 [提要] 阴血虚外受风邪可致历节
• 少阴脉:候心肾 • 脉弱——心肾阴血不足 • 脉浮——外有风邪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 治第五
金匮教研室
概述
• 1、病名含义 中风——正气亏虚,感受外邪,以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继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特点。 历节——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以疼痛遍历 关节,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为特征。
• 2、合篇意义 • 3、与西医学的关系
中风病
一、成因与辨证
[原文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 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涎。 [提要] 论述中风的病机和脉证
正邪搏结 经脉痹阻
历节
• [原文7]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 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 [提要] 盛人历节的病机与证候
• 盛人——外形肥胖的人 • 脉涩小——内已不足
形盛气 衰之体
饮酒汗出当风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炮,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

生姜五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汤方在临床上做的时候,专门治疗膝盖的风湿痛,如果说一个病人手拿出来,手指头关节变形,阳溪,合谷,三间这些地方关节变形,肿得很大,西医说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个桂枝芍药知母汤对这种手关节病一点用都没有。

临床上用,如果是膝盖的风湿,一剂就知。

很多病人膝盖痛,首先膝五针扎下去,然后再开桂枝芍药知母汤。

开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时候,桂枝开五钱的话,白芍开四钱,一般,桂枝的量比白芍稍多一点点,后面的甘草,麻黄,炮附子这三味药是等量的,一般开三钱。

然后,白术,知母,防风这三味药也是等量的,一般开五钱,最后生姜来收尾,开两片三片都可以。

临床上看的时候,有的人是风湿,在中医的观念里面就是节气改变了,比如说,突然要下雨了,病人会感觉到很酸痛,这就是风湿。

膝盖痛风,肿起来,红肿,这就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也在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一共四味药,桂枝,白术,附子,甘草。

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附子去寒。

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就包含了甘草附子汤。

有的人风湿和痛风同时都有,膝盖很痛,踝关节红肿,这就可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了,你千万不要说膝盖风湿痛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再开一个痛风的甘草附子汤,这样就显得有点外行了,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就包含了甘草附子汤。

开这个方之前可以先做针灸,这样针药并施,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桂枝芍药知母汤里去痛的应该是防风,炮附子就是专门祛寒湿,里面有寒湿堵在里面,炮附子祛寒湿的同时也是可以治痛。

所以,真正能把痛去掉就是防风和炮附子。

就象我们前面讲的头风摩散,炮附子与青盐,可以止头痛。

我们一定要记得,寒痛出现的时候,用热药。

炮附子就可以治寒痛。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风引汤:治除热瘫痫中医的观念是寒则缩,热则纵。

寒证的人,手腕都会弯起来,使劲扳又扳不开,好不容易扳开了,结果又弯回去了,这就是寒。

中风的病人90%都是寒,10%是热。

都是中风,躺在那里手是摊开的,握拳又没有办法握拳,握拳又没有力气,这就是热,是纵。

中风的病人绝大多数都寒证。

如果是热,就可以用到风引汤。

风引汤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我们看这个处方很有意思,前面是大黄,后面又是石头,赤石脂我们在经方里有一个方子叫赤石脂禹余粮丸,是用在下利不止,一个病人跑厕所一天跑十几二十次,就要用到赤石脂去收敛它,赤石脂是涩剂。

这个方剂怎么会又到了大黄,大黄是泻下。

一个是收敛,一个是泻下,原因主是在大便的时候,把不要的东西排出去,把好的东西留下来。

风引汤就是病人没有办法控制大小便。

因为是纵,什么都纵的,尿道口也是开的,小便就失禁,肛门也是开的,大便也失禁,手也没有力气握起来。

所以,这种很特殊的现象,才会有这个风引汤的处方。

平常我们用药,涩剂和攻下剂是不会用在一起的。

用到金石类的药,药性都是比较沉,比较重,希望到脏腑比较深的地方去。

风引汤,倪海厦老师也用的不多。

风引汤这些平常放一点到诊所,万一碰到了一个可以用,这种病人不多。

风引汤是专治热瘫痫,就是热症中风,完全是里热症,里面很热的时候,又遇到表风。

里面本身就虚,虚久后产生的虚热,此时表又受到风。

我们除了开补虚的药,还要同时开去热的药,也还要再开去表风的药,药力一定区分为这三种,你看大黄是去里热实的,像干姜、龙骨、桂枝、牡蛎这种都是补里虚的,还要加上去热的药,像石膏,就是去热的药。

为什么要用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这种涩剂,一般我们使用石剂时,是因为石头的药都是比较涩,而病人身体里面有虚热的时候,大便时会有下利,肚子会痛,像肠鸣下利般,食物是不会停在肠胃里面。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 ( ) ( )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之深浅轻重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营卫不能运行于肌表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 浅 轻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胃热薰蒸,痰蒙神窍 深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邪入心则舌纵 重 • 心为五脏之君主。舌为心之苗,邪入心经则舌纵, 廉泉开而流涎沫。然中风之后,邪入脏腑,引起 脏腑功能紊乱,难以区别在何脏腑,故后世临床 皆以闭证脱证进行辨治。 • 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 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使风寒湿邪 化微汗而解

类别

黄汗病与历节病鉴别
黄汗病
胫冷 不发热
历节病
胫不冷 发热
全身黄汗出,无它处病 关节处黄汗出,关节痛
总 结
•历节病的关键病因: 肝肾气血亏虚, 外感风寒湿之邪
辨证论治
一、风湿历节
• 【原文】 諸肢節疼痛,身体魁羸,腳腫如 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 湯主之。(八) •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术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煑取二升,溫服七合, 日三服。
• 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 【原文】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 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 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 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体贏瘦, 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 爲歴節也。(九) • 提要:本条论述偏嗜酸咸致历节的病机及 其与黄汗病的鉴别

中风历节第五

中风历节第五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病位分证 邪在于经——重不胜 邪入于腑——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口吐涎 鉴别 中风——半身不遂,脉微而数 痹证——但臂不遂,脉涩
成因与脉证
脉象—寸口脉 肝肾亏虚 汗出入水
沉—主骨—为肾 弱—主筋—为肝
症状—历节痛,局部黄汗出
脉象—少阴脉 血虚受风
浮—为风 弱—血不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 概述 (一)概念
1 中风病:
因正气亏虚,或偶受外邪诱发。 以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或突然倒仆,昏不 识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 历节病
因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 经络,致骨节疼痛,遍历全身, 疼势剧烈,致骨节变形的疾病。
(二) 合篇意义:
病因— 病因—-与风邪有关 均属广义风病 风性特征——病势发 风性特征——病势发 展迅速
二药相协: 补脾培中,扶正祛 邪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缓急止 痛 以利筋 骨
〖功效〗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1. 2.
乌头汤为辨治寒湿历节病的主方。 本方用药特点:温经散寒药须与补气养血 药同用。为后世“从脾论治”历节病奠定 理论基础。 3. 肝肾先虚为历节病的主要内因,篇中未 出方治。
脚肿如脱 两脚肿甚 肿胀似与身体脱离感 兼 症
【病机】湿邪下注,经脉不通
头眩—— 【病机】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 短气 温温欲吐 --指心中郁郁不舒
【病机】湿阻中焦
气机不利 胃失和降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脉 温经行痹以助阳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 现症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
关节、肩关节、双侧趾间关节、跖趾关节均疼 痛不肿,双踝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皮色微红 、触之发热、疼痛,活动不利,不能行走,晨 僵约3小时,消瘦乏力,纳呆,二便尚调,舌 淡暗苔薄黄,脉弦细而软。
病因病机: 患者产后气血亏虚,不慎淋雨而感受风
寒湿邪,风湿流注经络关节,不通则痛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虚实相兼。
(二)成因与辨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脉空 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 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 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 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 吐涎。(2)
【分析】
第一段:中风的发生机理。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 节融合
脊柱竹 节样变
大骨节病
(一)成因
1. 肝肾不足,水湿浸淫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
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4)
2. 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6)
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其发病
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有较密切的 关系。
一、中 风 病
(一)脉症与鉴别
【原文】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為痹。脉微而數,中風使然。(1)
【分析】 中风脉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中风:口眼歪斜
中风:半身不遂,甚则神志不清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第五
本篇论中风与历节病的成因及其证治,
因二者均属广义风病的范围,且皆有内虚邪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 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 致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 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 邪,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讲解
1.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2.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3.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方药: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 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缓急止痛 甘草――利关节屈伸 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肌肤
筋骨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结
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的病因病机,脉证特点及其辨证 分型,并确立了具体治法。对中风的形成,责之于内外两端, 内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 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昏不识人。 根据邪入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使风寒湿邪 化微汗而解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乌头汤
寒湿在表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 病因 渐次化热伤阴
关节疼痛,痛 诸肢节疼痛 ,身体 处不移 不可屈 证候 魁羸,脚肿如脱,头 伸 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佐以滋阴清热
治法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 结】
中风辨证主要分为中络、中经、中 脏、中腑,病机为内虚邪中,外邪主要 与风邪有关。历节病始见于《金匮》。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历节的证治。诸 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 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 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 内伤肝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 并与黄汗病鉴别。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 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 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 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 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 热,便为历节也。
历 节 病
分型
在络 肌肤不 仁 肌肤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4.简述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病与痹证的临床表现均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症,但中风病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喎僻不遂为主症,重点在不遂,偏废不用;而痹证以关节疼烦为主症,活动不利多因疼痛或活动受限所致。
5.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2.《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因心脾欲绝所致。 3.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历节病系内外合邪致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外袭为诱因。尚有气血不足,外邪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以致经脉痹阻,邪正相搏。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血脉。证候特点以疼痛遍历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金匮》对中风的病因、主症是怎样认识的?
中风病因:内因为正虚,外因以邪犯为诱因。故可概括为正虚邪中。其主症有:当半身不遂(重症)、或但臂不遂(轻症)、涡僻不遂。或见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为后世对中风病因、概念、临床辨证与治疗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65.风与痹证辨【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讲义】《内经》言风病往往与痹合论,盖风乃阳病,脉多浮缓,痹为阴病,脉多沉涩。

今脉微动而数,微者气虚,数者邪气盛,故因虚而中风者,脉必微弱,因热而生风者,脉必数急。

风彻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

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者,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由中风而起,但以风为阳,痹为阴,有所不同耳。

【附注】半身不遂,病在大脑。

但臂不遂,病在脊髓或末梢神经,其症或运动不能自如,或麻木抽掣疼痛。

病在大脑则对侧之半身不遂,病在颈髓胸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上肢不遂。

病在腰髓尾骨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下肢半身不遂,故半身不遂之风病在大脑,但臂不遂之痹病在脊髓也。

大脑病肌肤无变性萎缩,脊髓病则肌肤有变性萎缩,因肌肤之营养神经出于脊髓,不出于大脑,故脊髓病。

其所辖之肢体肌肤必营养障碍,有变性萎缩也。

中风病证,为口眼喝斜,卒然晕倒,痰壅肢厥,幸而得苏,则半身不遂。

多于十年内再发,再发则不救。

西医名为脑溢血,往往因心脏麻痹而死,幸不致死,即成半身不遂。

脑充血虽亦有不省人事者,然致命者少,醒后如初。

【习题】1.中风与痹症在病理上有何区别?2.脑溢血与脑充血之异同安在?66.中风脉证【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讲义】寸口指三部而言,脉浮紧为风寒初感之诊。

紧则为寒,指邪而言浮则为虚,指正而言。

邪盛正虚,相搏于皮肤,其结果为卫外不足,贼邪不泻。

正虚指血而言,血虚无以充灌皮肤,故脉络空虚。

或左或右者,言邪随其空处而留着。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言受邪之处筋脉不遂,故见缓。

无邪之处正气反盛,而见急。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微: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脉数:感受风邪,病邪有余 3.中风与痹症的鉴别: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不疼。 痹证――主证:但臂不遂,疼痛。
讲 解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中风
病因病机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口角斜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痹证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邪实为主)
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 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名词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 湿伤及血脉。 ▲黄汗:指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 故曰“历节黄汗出”。此与黄汗病 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提要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是 历节病的一种成因。
第8条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 主之。
名词 • 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 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提要
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 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讲 解
1.主证: 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 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2.兼证: 头眩短气――风湿上犯。 温温欲吐――湿阻中焦。 脚肿如脱――湿热下注。 补充:发热 3.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4.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5.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寒湿在表
风湿在表痹阻日久,渐次 病因 化热伤阴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 关节疼痛,痛处不 移 不可屈伸 证候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 温欲吐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佐以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小结
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的病因病机,脉证特点及其辨证 分型,并确立了具体治法。对中风的形成,责之于内外两端, 内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 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昏不识人。 根据邪入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现在一般认为历节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关节病变比较 明显,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征。历节病 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侵犯为诱因。本病的症状 以关节剧烈疼痛为主,其治疗以祛邪通阳宣痹为主,佐以滋 补肝肾,或益气养血。若偏于风湿化热伤阴者,用桂枝芍药 知母汤,偏于寒湿者,用乌头汤。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辨治要领与思路】
注意鉴别诊断,保证辨病与辨证的正确,是 张仲景诊治疾病重要特色之一。本条指出半 身不遂属于中风,反之仅局限于某关节肌肉 疼痛、活动不利的,则为痹证。同时以强调 四诊合参才能保证辨病与辨证的准确性,故 原文又指出中风的脉象是脉微数。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治要领与思路】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历节病的病 机,即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外侵为病之 标。其病虽留注筋骨,实与其所合之脏关系 密切,临证施治时,不可舍本求末。
第6、7条 原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提要】论述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是历节病的成因之一。 原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 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提要】论述气虚湿盛,酒后汗出当风是历节病的另一 成因。 ★以上三条皆论及历节病的成因,虽各有所偏,但归纳 起来,则里虚不足(包括肝肾精血亏虚及气虚)为内 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汗出腠理开泄则为风寒湿侵 袭创造了条件。
讲 解
1、病因: 内因:寸口脉 沉-主骨病-肾亏 弱-主筋病-肝虚 ———— 肝肾精血亏虚,精血不能充养筋骨。 外因: 汗出――腠理开,卫气不固 入水中――寒水之邪内侵 此处“汗出入水中”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其它如居住潮湿,淋雨受寒,长 期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致水湿内侵,为病之标。 2、病机:肝肾先虚,水湿内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 节,影响气血运行。 3、症状:周身关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分型
症状 病位 病势 预后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肌肤 较轻 尚可 筋骨 加重 脑 更重 较差 心 危笃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清病位对于保证辨证与治疗的准确以及 推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中风之后,邪 入脏腑,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很难区别在何 脏腑,故后世临床皆以闭证脱证来辨治。
第1条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名词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 随意运动。 ▲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 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 动不利的病症。
提要: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 及与痹证的鉴别。
讲 解
1.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风邪闭阻经脉,气血瘀阻,肢体筋 脉拘急或弛缓不用。 2.中风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以脉论理)
第10条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 汤主之。
名词
• 瞑眩反应: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 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 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 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 中毒反应:如服药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 则为中毒反应。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 痛不可触 , 关节 不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 故重用川乌 , 配以麻黄 , 温经 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 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该方配以芍药、甘草 , 并用蜜 煎乌头 , 旨在发挥乌头治疗作用的同时防止其毒副反 应。乌头有毒,白蜜甘缓,能解乌头之毒,故二药 同煎,使邪去而不伤正。临证时万一出现有口唇肢 体麻木,或头晕目眩,呕吐腹泻,此时见脉搏间歇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神志昏迷者,为中 毒现象,当用药解救。相反若无心跳、呼吸、 脉搏的异常改变,只有头晕,肢体发麻者,可 能是药物的“瞑眩”现象。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概述
二病的概念: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
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 致病。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
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 邪,痹阻经脉而致。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 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 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合篇意义: 1)、范围:皆属广义风病范畴。 2)、病机:内虚邪中,内外合邪的病机特点。(联系湿痹之候) 3)、主证:肢体经脉证状。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2. 中风的证候分型有哪些? 3. 试比较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 汤的异同。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w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即口眼(角)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提要
本条论述了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络、经、 腑、脏的不同见症。
讲 解
1.以脉论理,继续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紧” 浮――气血亏虚,非指表证 寸口脉
讲 解
附子 桂枝 麻黄 防风 祛风而温散表湿 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白术
附子 芍药 知母 甘草
助阳除湿
益阴清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胃调中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 大或变形等。 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 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因此临床上 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 温药物并投。
讲 解
1.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2.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3.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方药: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 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芍药――缓急止痛 甘草――利关节屈伸 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寒虚(邪正)相搏,
紧――风寒侵袭
邪在皮肤
在皮肤即为邪在浅表。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气血不足,邪气随虚处停留而正 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引起络脉地气血瘀滞。以致筋脉肌肉失 养,废而不用。突出的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讲 解
★2.半身不遂机理:
邪气反缓――受邪的一侧,因络脉气血瘀滞, 肌肉筋脉失去濡养,故现弛缓状态; 正气即急――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常,筋 脉肌肉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相对 的紧张拘急; 正气引邪,僻不遂――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 是出现 口眼斜。 故中风口眼斜,向左者病反在右;向右者,病 反在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