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及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
浮士德及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内容摘要:《浮士德》,一颗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
该作品规模宏大,亦塑造出各色人物形象。
其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全书,两者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主仆关系。
以主仆关系架构的文学作品发展历史悠久,《浮士德》中的这对主仆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亦具有其特殊价值。
其对于《浮士德》文本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主旨内涵方面均有较深影响;对于文学作品中主仆关系的展现亦有里程碑的价值,对于社会认知、人性分析、哲学思考以及美学价值方面亦做出巨大贡献关键词:浮士德梅菲斯特主仆关系一.主仆关系探微1.社��主仆关系概述主仆关系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对于主仆关系的分析也可从历史维度和宗教维度进行分析从历史维度方面来看,早期人类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是人类历史的萌芽雏形时期。
虽统治者美其名曰“天下为公”,但当时政治制度实则为主奴关系。
这个时期奴隶承担起了主人家庭中大部分的繁重体力劳动,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此时的主奴关系与上文谈及的主仆关系并不完全相同,由于奴隶们仅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没有相应报酬且不具有身份自由权,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劳动类的仆人。
而此时存在的“仆人阶层”是官名。
文献中记载“春秋诸侯国置,为仆大夫属官。
掌保卫宫廷、奏报、引见宾客等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
’杜预注:‘巡宫行夜。
’又《僖公二十四年》:‘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1]封建社会时期,东西方社会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仆人,即帮助服侍主人之人,他们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有一种较为密切的依附关系,甚至有一些从出生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其仆人身份特征。
封建社会亦是主仆关系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快速的成长成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社会系统。
仆人阶层有其特定的服侍装束、礼仪规章和伦理道德的要求。
封建社会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种主仆关系僵化恶劣的倾向,由于主仆之间身份地位方面的诸多不平等、社会的自由改革的呼声较高以及人权思想的萌发和封建社会后期的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导致了主仆关系的演变。
试析《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
《浮士德》不仅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也体现了歌德对世界万物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解,整部作品显示了歌德的“唯心史观与辩证法思想的统一”。
(郭沫若语)《浮士德》中歌德以艺术和美学的方式,显示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作品中,天帝代表善,魔鬼为恶。
但两者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并构成宇宙间最基本、最至极的矛盾形态。
而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则是人世间的一对矛盾,两者如影相随,开始了肯定与否定、前进与停滞相互作用的漫长旅程。
从宇宙到人间,并非仅是作品艺术场景的转换,实质是歌德所理解的矛盾从一般到特殊的演进过程。
再则是由人间矛盾转入人自身的矛盾。
即如浮士德如是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胸中,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升。
”作品中,浮士德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他不断否定过去,否定停滞的生活,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固执尘世生活,满足于官能享受。
正是这样的描写,歌德深刻揭示了第三层矛盾构成,即人自身的矛盾构成。
可见,天上——人间——人自身无从充满矛盾,这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形态。
那么,如何把握浮士德自身的恶与靡非斯特代表的恶之间的关系?从作品中看,两种恶本质上相同,内涵均为否定、破坏、停滞、毁灭。
然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浮士德身上的恶是潜在的,在与魔鬼结盟前,他虽悲观、绝望,但并未造成什么破坏。
然而,当外在的恶作用于他后,其自身的恶才膨胀、发展起来了。
浮士德之所以每一阶段开始时自愿听从魔鬼摆布,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
是外在的恶帮助了浮士德身上的恶做了想做而又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的事。
可以说,在作者心目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虽是两极对立,但实际上是人的一分为二,是人的两种精神,是人的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由于有两种精神,所以浮士德充满矛盾,而且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发展;当然,两者之中,向上的精神,仍占主导地位。
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浮士德精神与靡菲斯托罪恶
68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浮士德精神与靡菲斯托罪恶王中女 中华女子学院摘要: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
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
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关键词:辩证法;浮士德;糜非斯托一、“善”与“恶”:悲剧的导火索与精神的催生剂(一)罪恶的引诱与悲剧的升级浮士德的一生悲剧重重,依次经历了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五个悲剧,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只会比前一次悲剧更加痛苦。
而恶魔糜非斯托在浮士德悲剧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糜非斯托的“恶”引发了浮士德悲剧的升级。
《悲剧》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升级到爱情悲剧的故事。
生命的有限,学海的无涯,构成了浮士德人生中第一个“否定”,即知识悲剧。
后来在糜非斯托的引诱下他获得重生,离开知识的“象牙塔”,遇见少女葛莉琴。
在爱人被关进监狱后,浮士德发出了这样的悲鸣:身处困厄!完全绝望!虽然糜非斯托并非悲剧的根本原因,然而它的存在却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糜非斯托的安眠药,让葛莉琴害死母亲。
带领浮士德享受肉体的欢愉,不顾爱人,最终迫使一个鲜活生命的香消玉殒。
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面包和爱情固然重要,然而精神世界崩塌了,一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悲剧》第二部中,浮士德人生中最后一个“否定”就讲述了渴望自由之人临死前愿望也没有被满足的悲剧。
浮士德希望看见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之上,但是这个愿望并没有被满足,等待着他的是糜非斯托为他准备的一座挖好的坟墓。
浮士德的生命也就伴随着“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感叹而走向终结,但是这个结尾带给读者的冲击却久久不能平息,这恰恰就是终极悲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
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
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
他们合作写诗。
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
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
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
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一生追求,五幕悲剧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每一阶段浮士德的心理和靡菲斯特的动机
一、每一阶段浮士德的心理和靡菲斯特的动机。
最终谁是赢家?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每一阶段都形象展现了浮士德的心理,以此展开一系列的发展。
1、悲剧的开幕。
上帝和魔鬼发生了争论,上帝坚信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
靡菲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
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随之主人公出场了。
2、知识的悲剧。
浮士德的心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首先是觉悟痛悔,坐卧不宁,烦闷至极,绝望至极。
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
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
接受他变得兴奋。
教堂响起复活节的钟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
他跑向混杂的人群中,郊野的一切都使他无限欢欣。
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
他内心的阴暗慢慢消失了。
当他面对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时又是十分惭愧。
他反省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只不过是骗人。
他的心理又是矛盾的,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这时魔鬼出现了,与浮士德定下签约。
魔鬼的动机是想证明自己的打赌是对的,上帝是错的,魔鬼也想让浮士德输了,让为魔鬼服务,证明人间无一可以满足追求的人最终必将会是堕落的。
魔鬼就是想让浮士德失败。
靡菲斯特带着浮士德进入酒店,和一群大学生饮酒作乐,玩些无聊的把戏,唱些无聊的歌曲。
但是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着要离开。
浮士德的心理存在着新生的力量,他要走向自己的追求,投身社会和探索人生真理的历程中。
3、爱情的悲剧。
回复爱情欲望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少女玛甘泪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浮士德神魂颠倒,急切地要墨菲斯托去把玛甘泪捉来。
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关系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谈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关系[摘要] 歌德在《浮士德》的创作中运用了矛盾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贯穿作品始终,两者的形象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其矛盾关系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和递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浮士德;魔鬼;赌约德国文豪歌德历时6O余年,倾注毕生心血,创作完成了《浮士德》。
该诗剧长达12111行,再现了德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作品从两个赌约(上帝与魔鬼,魔鬼与浮士德)开始,记述了主人公浮士德的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探讨了人的价值和生命价值问题。
整部作品富含哲理,气势恢宏,体现了19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被视作德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所体现的浮土德精神也被理解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和写照。
歌德成功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两个对立统一的形象,象征主义的手法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浮士德是一个年过5O,潜心书斋的学者,毕生追求知识失败后痛不欲生,魔鬼梅菲斯特趁机与他签订契约:梅菲斯特成为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魔鬼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
契约签订后,浮士德做了一次次的尝试,却也经历了一次次的痛苦与失败,尽管如此,他却未曾停下追求的脚步,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在浮士德和魔鬼的契约关系中二者是对立的。
浮士德的形象代表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
他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但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他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追求美,追求事业,他的形象“既是上升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又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与魔鬼被划分为善恶两极,魔鬼象征着黑暗,绝对的恶与不义,为魔鬼所引诱和驱使的人只能下地狱,遭受永远的惩罚和煎熬。
试论《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诗剧《浮士德》主要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典型,魔鬼靡菲斯特,代表了对这一特质的否定力量。
从思辨角度来看,靡菲斯特这个艺术形象更富辩证因素,更难于准确地把握其性。
歌德在诗剧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的“两个赌约”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
而且歌德在《浮士德》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否定的精灵。
靡菲斯特身上有着“拜伦的影子”,并因此获得了肯定的价值,其最后的失败也具有了悲剧色彩。
如今的靡菲斯特,不在是人们所闭口不谈的瘟神,渐渐发展,演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魅力”与“魔鬼之美”。
关键词:靡菲斯特;浮士德;魔鬼形象第一章前言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为什么在国内外有那么多读者关注呢?《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耗费六十余年的呕心之作,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
歌德是唯物主义的代言人,他通晓辩证法,因此他对黑格尔的理想主义恨之入骨。
但是他也高估了自己的辩证法弗斯特,他那哲学的史诗般的著作不仅描绘了唯物主义,还包含了辩证法。
《浮士德》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之后发生了重大事件。
德国文学作品中弗斯特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
对文学的世界来说,他也是本圣经。
歌德成功地展示了两个虚构、浮士德和魔鬼,并以“对立”的统一方式进行了统一。
在这事上象征着象征。
魔鬼用仇恨的意图进行赌。
这一进程的象征意义是,欲念促进了坚持的步伐。
一方面邪恶会使人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推动人的进步。
我们往往无法分辨善恶,它们太紧密了,魔鬼靡菲斯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魔鬼靡菲斯特代表了负面和邪恶的精神。
正如她自己所说"你们的罪就是如此"。
魔鬼靡菲斯特绝对是矛盾一方面,他确信人类有物质,也需要生物的物质。
在另一方面,他同意那个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会批评每个人的行动超出充实的能力范围。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场深刻的“你情我愿”的交易。
你看,浮士德是个热衷追求知识、理想和超越常人的人,他有一颗渴望探索无限的心。
可是,现实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就成了他最痛苦的烦恼:才智那么高,人生却觉得空虚,像是吃了道场里的素菜,味道平淡得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他决定跟梅菲斯特打个赌,拿灵魂去交换一些他想要的东西:永远的青春、无限的快乐和无尽的力量。
你看,这不就是个“又想要鱼又想要熊掌”的人嘛。
梅菲斯特,一位典型的魔鬼角色,不愧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业精英”,他顺水推舟,一下子就答应了这个交易。
至于浮士德的灵魂嘛,那只是后话了,反正梅菲斯特有的是时间慢慢等。
他们俩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主仆关系,反而像一对“冤家搭档”,时时刻刻在互相挑战对方。
浮士德这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智勇双全,满脑子都是那些高远的理想,但其实他内心深处就像一个永远都在拼命追逐虚无的跑者。
他一心想着通过梅菲斯特的帮助,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但问题是,梅菲斯特这一位“超市促销员”绝对不是善茬,啥都能给你,唯独不给你幸福。
每当浮士德通过魔鬼的帮助获得一点短暂的快乐,内心的空虚感就会愈发加剧,好像一只永远填不满的桶。
梅菲斯特则像一个旁观者,看到浮士德不断走向欲望的深渊,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嘴上还总说着,“这就是你要的,来,尽管享受吧。
”他好像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商人,眼看着客户一步步掉进陷阱,却乐在其中。
可问题就在于,这样的关系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大的“玄机”。
浮士德的心态可不止是单纯的贪婪。
他那种对自我超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其实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天性。
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不安分的内心的具象化,他代表了人类在面临理想和欲望时常常遇到的诱惑。
你看,他那副鬼脸时不时就冒出来,一副“我可给你想要的任何东西”的嘴脸,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每次浮士德想跳出这个陷阱,发现自己又掉了进去。
不得不说,这两人之间的互动,既是一场脑力激荡的博弈,也是一次心理的深刻碰撞。
每一阶段浮士德的心理和靡菲斯特的动机
一、每一阶段浮士德的心理和靡菲斯特的动机。
最终谁是赢家?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每一阶段都形象展现了浮士德的心理,以此展开一系列的发展。
1、悲剧的开幕。
上帝和魔鬼发生了争论,上帝坚信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
靡菲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
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随之主人公出场了。
2、知识的悲剧。
浮士德的心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首先是觉悟痛悔,坐卧不宁,烦闷至极,绝望至极。
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
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
接受他变得兴奋。
教堂响起复活节的钟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
他跑向混杂的人群中,郊野的一切都使他无限欢欣。
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
他内心的阴暗慢慢消失了。
当他面对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时又是十分惭愧。
他反省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只不过是骗人。
他的心理又是矛盾的,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这时魔鬼出现了,与浮士德定下签约。
魔鬼的动机是想证明自己的打赌是对的,上帝是错的,魔鬼也想让浮士德输了,让为魔鬼服务,证明人间无一可以满足追求的人最终必将会是堕落的。
魔鬼就是想让浮士德失败。
靡菲斯特带着浮士德进入酒店,和一群大学生饮酒作乐,玩些无聊的把戏,唱些无聊的歌曲。
但是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着要离开。
浮士德的心理存在着新生的力量,他要走向自己的追求,投身社会和探索人生真理的历程中。
3、爱情的悲剧。
回复爱情欲望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少女玛甘泪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浮士德神魂颠倒,急切地要墨菲斯托去把玛甘泪捉来。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4—0052—02
引言 《浮士德》创作历时60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的历史性巨 变以及歌德思想发生的变化,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 中。《浮士德》中还塑造了魔鬼靡菲斯特这一“罕见”的文学形 象,歌德不仅加以细致描述,还把它作为一个关键的形象,或 者说,一个关键的精神要素加以刻画。靡菲斯特作为《浮士 德》里的反面主角,玩世不恭,诱人堕落,却又不失冷静、深 沉、诙谐和机智,是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的形象。靡菲斯特在 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永在否定的精灵!一切事物只要它生 成,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所以还不如无所发生。你们叫这做
【参考文献】 [1]Backman,H.(1965).Sutpen
and the South:A study of Ab—
salom,Absalom!,PHLA,1980(5),596—604. [2]Waldron,K.E.(1993).Recoverlng
Eve’s consclousness from
堕窒堂垒
人生命,只是外在的否定,那它即便用烈火和洪水等灾难也
毁灭不了世界,更毁灭不了人类。对于这种否定的力量,浮士 德有权不屑一顾,魔鬼自身也会自我怀疑。但是,魔鬼如果仅 仅是这样一种外在的虚无和否定,那他就不是浮士德精神中 的魔鬼了,也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了。靡菲斯特意识到他
不能停止在外,而应进人生命之中,作为生命之内在的虚无
破坏、罪行,简单扼要说就叫作恶,这就是我本质的属性。”如
果说浮士德不断寻找至善至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那么靡 菲斯特就体现了恶,体现了否定的精神,他是浮士德的对立 面,用相反相成的道理促进浮士德的成长和发展。靡菲斯特 同样也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了资产阶级中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靡菲斯特形象的刻画体现了作家非凡的 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靡菲斯特形象分析 魔鬼靡菲斯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形象。虽然 作为一种想象,魔鬼在人类文化初期的思想意识中早已存 在,每一种文化形态,每一个民族的意识生活,特别是根深叶 茂的民间文学和民众意识,都有种种的魔鬼形象和魔性意 识,人们往往把各种坏的、恶的,但又无法探索其根源和确定 其本质的东西归属魔鬼,但在文学作品中加以细致描述的还 是不多见。魔鬼靡菲斯特在诗剧《浮士德》中可谓是一个关键 的形象,或是一个关键的精神要素。 一、魔鬼的本性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就像一对奇特的组合,一个是充满理想的追梦人,一个是狡黠的恶魔,他们凑在一起就像一杯热咖啡里加了一勺怪味调料。
浮士德啊,他就像一个永远精力充沛的冒险家,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宏伟的计划,像是要建造一座直达月亮的高塔。
而梅菲斯特呢,他就像那个躲在暗处的小狐狸,眼睛滴溜溜转,时刻准备给浮士德的伟大计划捣点小乱。
你看,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时候,梅菲斯特就像一个爱捣蛋的小鬼,在旁边吹冷风说:“嘿,老兄,你这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扑腾,小心溺死哦。
”他把浮士德对知识纯粹的追求,搅和得像一锅乱炖,里面什么奇怪的念头都有。
当浮士德想要体验爱情的时候,梅菲斯特就像一个不怎么靠谱的爱情顾问。
他给浮士德出的主意就像那些奇形怪状的气球,看似五彩斑斓很吸引人,但是稍微一戳就破。
结果浮士德的爱情之旅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冲到云端,一会儿又跌入谷底,简直是一场闹剧。
不过呢,这两人又像是一对互相依存的磁铁。
浮士德没有梅菲斯特,他的旅程可能会变得平淡无奇,就像一道没有放盐的菜,寡淡得很。
而梅菲斯特要是没有浮士德,他就像一个小丑没有了观众,只能自己在角落里干瞪眼。
浮士德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梅菲斯特不断地给他使绊子,就像在一场马拉松比赛里,有人在跑道上悄悄撒了些小石子。
但这也让浮士德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实,他就像一个不断被风吹却越发坚韧的小草。
梅菲斯特的存在就像是浮士德生活中的那点小恶作剧,他把浮士德的生活搅得像一团乱麻。
可是浮士德却在这团乱麻里,慢慢抽出了属于自己的丝线,编织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画卷。
他们俩的关系又像是一场奇特的舞蹈,浮士德努力地跳出优美的舞步,想要迈向光明。
梅菲斯特则在旁边跳着怪异的舞步,试图把浮士德拉到黑暗的角落。
但浮士德总是巧妙地避开,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旋转。
浮士德就像一艘扬起风帆的船,立志驶向远方的理想彼岸。
梅菲斯特呢,就像那阵时不时吹来的逆风,虽然阻碍了船的行进,却也让船变得更加稳固,让船长浮士德更加坚定自己的航向。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嘿,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象一下,一个聪明绝顶的博士,心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结果在一场无聊的思考中,竟然跟魔鬼达成了交易。
哎呀,这可不是随便能干的事儿,毕竟谁会想和魔鬼攀亲带故呢?浮士德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想要拥有一切,想要体验生活的每一个刺激,仿佛只要得到了梅菲斯特的帮助,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多彩,真是“此生无悔入华林”啊。
说到梅菲斯特,这家伙可真是一位绝顶的玩笑大师。
他简直就像是生活中的那种调皮捣蛋鬼,总爱在你最认真的时候给你来个“突然袭击”。
他知道浮士德的渴望,就像一个看透人心的心理医生,轻松搞定浮士德的弱点。
梅菲斯特就像是个“人间烟火”,总是带着那种神秘的笑容,勾勾手指,就能把浮士德引入他自己设下的圈套。
就好像那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梅菲斯特的一招果然能让浮士德吃尽生活的滋味。
不过呀,浮士德在享受的同时,心里也隐隐作痛。
他明白和魔鬼交易的代价可不便宜,心里像打了个鼓,时不时地咯噔一下。
他一方面享受着梅菲斯特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却又不敢全心投入,生怕“吃了亏”。
梅菲斯特的笑容总是带着一丝诡异,像个捉迷藏的鬼魂,似乎在提醒浮士德:你在跟我玩火,小心别被烧着。
这种关系就像一场无休止的游戏,浮士德时而想要挣脱这条看不见的绳索,时而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生活有时候就像过山车,惊险又刺激,可没几个人愿意在上面待太久。
梅菲斯特似乎把浮士德的灵魂当成了游戏筹码,轻松自在,仿佛在说:“别担心,放松点,咱们可以一起享受这个疯狂的旅程。
”这时候,浮士德心里却明白,快乐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和空虚。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像极了朋友之间的“兄弟情”。
兄弟之间常常互相调侃,甚至开玩笑,让人哭笑不得,但最终谁也不想真的伤害谁。
浮士德心里的挣扎,不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和欲望时,永远要留个心眼。
毕竟,欲望就像那只“猫”,时不时会把你的小鱼干叼走,让你不得不追着满世界跑。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1. 引言说到浮士德和靡菲斯特,哎呀,这俩人的关系可真是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浮士德嘛,典型的那种聪明绝顶但又有点迷茫的知识分子;而靡菲斯特则是个狡猾得跟狐狸一样的恶魔,专门诱惑人。
两者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永远在互相拉扯,纠缠不清。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他们之间那种既敌对又互相成就的辩证关系。
2. 浮士德的追求2.1 知识与欲望浮士德一开始是个标准的书呆子,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
知识对他来说就像是那种一见钟情的爱,越是追求越是觉得不够。
他甚至为了追求真理,愿意放弃自己的灵魂,这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你想想,咱们现代人为了一个手机都心痛不已,他竟然为了知识豁出去了,简直可以说是“狂热”了。
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让他觉得自己如同在海里漂泊,无依无靠。
他越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越是觉得迷失,简直是“越努力,越失败”。
于是,他在绝望中选择了与靡菲斯特的交易。
这一决定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个火把,却不知道火把旁边还藏着个火灾的隐患。
2.2 交易的代价浮士德跟靡菲斯特的交易就像是“有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他以为可以通过这个交易快速获得想要的知识和快乐,结果却被靡菲斯特牵着鼻子走。
靡菲斯特就像是那种狡猾的商人,把美丽的外衣包裹在肮脏的交易背后,任你上钩。
浮士德的追求虽然达成了,但代价可真是不小,这就好比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3. 靡菲斯特的角色3.1 诱惑与操控靡菲斯特的存在就像是个“笑面虎”,表面风光,实际上暗藏杀机。
他不仅是浮士德的诱惑者,更是他心灵深处的拦路虎。
每当浮士德想要享受生命的乐趣,靡菲斯特总是如影随形,让他在欢愉和痛苦之间摇摆不定。
这种关系就像是猫捉老鼠,靡菲斯特一边逗弄着浮士德,一边暗自得意。
但要说靡菲斯特也是个很有魅力的角色,虽说是个恶魔,却有时候还挺幽默的。
他总能把枯燥的哲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让浮士德不自觉地陷入其中。
这种奇妙的互动让人不禁想:“是浮士德在利用靡菲斯特,还是靡菲斯特在利用浮士德?”3.2 互相成就不过,你要说这两者真的是天敌吗?其实不然。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
[摘要] 歌德在《浮士德》中塑造了一个“罕见的”文学形象——魔鬼靡菲斯特。
他是《浮士德》中一个关键的精神要素。
他是浮士德的对立面,是浮士德灵魂中的另一个自我。
他绝好地起到了对照作用,正好成为作者借以塑造浮士德形象的工具。
靡菲斯特主观作恶,客观造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
靡菲斯特形象的刻画体现了作家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关键词] 《浮士德》;靡菲斯特;形象分析
引言
《浮士德》创作历时60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以及歌德思想发生的变化,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中。
《浮士德》中还塑造了魔鬼靡菲斯特这一“罕见”的文学形象,歌德不仅加以细致描述,还把它作为一个关键的形象,或者说,一个关键的精神要素加以刻画。
靡菲斯特作为《浮士德》里的反面主角,玩世不恭,诱人堕落,却又不失冷静、深沉、诙谐和机智,是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的形象。
靡菲斯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永在否定的精灵!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所以还不如无所发生。
你们叫这做破坏、罪行,简单扼要说就叫作恶,这就是我本质的属性。
”如果说浮士德不断寻找至善至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那么靡菲斯特就体现了恶,体现了否定的精神,他是浮士德的对立面,用相反相成的道理。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一场灵魂的较量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追求物质享受,但是也有一些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就是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灵魂的较量,既有斗争,也有合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来看看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聪明、勇敢、有野心,但是他也是一个贪婪的人。
他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这导致了他不断地去追求自己的欲望。
在追求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成功人士一样,他们也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靡菲斯特则是另一个极端。
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纯洁的人,他总是关心别人,愿意为别人付出。
但是他也有一点小缺点,就是有点胆小怕事。
这使得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不过,这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这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热心肠的朋友一样,他们总是能够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斗争。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之间的斗争可以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较量。
浮士德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而靡菲斯特则想要保护这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于是,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浮士德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地试图击败靡菲斯特。
而靡菲斯特则依靠自己的善良和纯洁,不断地给浮士德制造麻烦。
这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样,有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去伤害别人。
而有些人则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
尽管浮士德和靡菲斯特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斗争,但他们之间也有合作的时候。
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会放下彼此的成见,共同对抗邪恶势力。
这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样,有些人虽然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困难。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
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而在于浮士德的赌约中,梅菲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
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在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我认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浮士德本身存在着“向善和作恶”两种矛盾的倾向。
浮士德曾经这样解剖自己,“我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卷入现世,另一个要脱离尘宿”。
浮士德的内在灵魂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浮士德身上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是当时现实矛盾在浮士德身上的折射,如果说浮士德代表肯定精神和美,那么梅菲斯特则代表的否定精神和恶。
梅菲斯特在出场时介绍自己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
”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不能使人认识真理,反而使人变得比禽售还要禽兽,梅菲斯特是灵魂中消极的一面,依附于现实,追求物质感观的一面。
是浮士德消极灵魂追求的外化,是浮士德追求现世享乐心灵的外化。
梅菲斯特还充当歌德的代言人,在某些时候表达作者愤世忌俗的观点,因为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是恶,本身不受各种限制,对当时现实中世人愚昧、宗教伪善、机械论的嘲讽,是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
如果说浮士德的精神过程体现了浮士德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不断探索,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认识,那么梅菲斯特则是过于否定的本质与消极的内核。
论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菲勒斯的艺术形象
论《浮士德》中靡菲斯特的形象摘要: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欧洲文学史上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靡菲斯特的形象直接而强烈的反映出一个整体的特征,作为争夺浮士德灵魂的一种力量,他直接引起了浮士德灵魂的内在分裂,从客观上促进了善的发展,靡菲斯特形象反映出的魔性意识将善恶二元论置于一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并从中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歌德《浮士德》;靡菲斯特;歌德;形象特征;辩证法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欧洲文学史上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在他身上体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与浮士德一起贯穿了整部诗剧的写作线索。
在文学研究中对靡菲斯特的形象的探讨由来已久,例如郭沫若提出的靡菲斯特是一个具有“‘否定的精灵’,但也有肯定的一面”特征的形象以及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对立是“一个灵魂的两态”[1],冯至的《〈浮士德〉里的魔》提出的靡菲斯特是歌德自己的创造,其本质是一个具有“消极本质”的形象[2]等。
除此之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靡菲斯特是“恶”的表率,是绝对的否定力量,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积极作用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随着“靡菲斯特是浮士德本身分化说”、“浮士德式人物的智力形象化说”、“靡菲斯特即是歌德”、“靡菲斯特是Damon 和歌德一些带有Damon色彩的人的化身”、“靡菲斯特是人类恶德的象征”①等等争论的出现,使靡菲斯特形象的研究想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过渡到哲学关系层面的探索之上,这就引发了对靡菲斯特形象更为全面的探析,从思辨的角度来看靡菲斯特形象,作为浮士德对立面出现的同时靡菲斯特又具有积极的形象意义,这种意义通过歌德对靡菲斯特形象的塑造凸显出来,并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歌德对靡菲斯特形象的创新靡菲斯特形象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层面,在于靡菲斯特作为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主要代表的是浮士德精神中否定与“恶”的一面,带有消极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他的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狡诈奸猾、冷酷凶残、寡廉鲜1耻,不过如果将之放入整部诗剧中的宏伟构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靡菲斯特形象不仅仅只是否定人生、蔑视人类理性的反面形象而是一个具有更为复杂特征的艺术形象。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比较浅论《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歌德不仅是德国的诗人与剧作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诗剧《浮士德》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贯穿了歌德60年创作生涯的始终,是作者哲学思想的结晶。
作品中各个层面都充满辩证法思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关系上。
诗剧分为上下两部,共12111行,3第一部分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5幕。
诗剧主要写浮士德的一生,将其大致分为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五个阶段。
诗人正是通过浮士德的一系列人生悲剧展示了人类社会斗争中的矛盾及其辩证统一的法则。
浮士德无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他代表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他对于生活的肯定,真理的追求,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贯穿着积极的辩证精神。
他的思想和实践都紧贴着现实,立足于对它的认识和探索,立足于时间创造。
作为人类的代表,他是善与恶的统一体。
他尤其突出了人类的理性力量和向善的巨大历史作用。
魔鬼靡菲斯特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是一个极具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独特艺术形象。
他并不是狰狞恐怖、无恶不作的恶魔,而是魔鬼和人性的巧妙结合体。
他是恶和否定精神的代表,正如他自己所说:“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恶’,这便是我的本质。
”虽然如此,靡菲斯特的存在却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首先,他是上帝安排在浮士德身边的,而且上帝允许他对浮士德作恶,也正是他的恶成就了浮士德善,他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此外,作为否定和恶的代表的靡菲斯特并不等于绝对的坏。
他界定自己:“我是力量的一种,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
”正如他所说,他主观上作恶而客观上却是在造善。
他在想方设法将浮士德引向企图的同时也对浮士德不断探索人生的过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把浮士德引向尘世的主观目的是引诱他堕落,实际上却将他从阴暗的书斋中解放出来,投生社会实践;他多次引诱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是他从错误和挫折中觉醒。
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浮士德用一滴殷红的血,与靡菲斯特定下了以灵魂为代价的契约。
浮士德自信的说:“只要我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丧钟就睡为我鸣响,我的灵魂就归你所有!”靡菲斯特为了满足浮士德的欲望,呈上了丰盛的礼物: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个完美无缺的爱人,一片实现理想的疆土。
如果有一天,靡菲斯特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许诺实现我想要的一切,恐怕我也会愿意用灵魂与其订约。
人们唾弃着魔鬼撒旦,是他引诱夏娃吃下了禁果,可是为什么,夏娃会被成功的劝说吃下了那颗果子。
靡菲斯特是一个真诚的恶魔,他将自己邪恶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就是说,浮士德从一开始就知道靡菲斯特是一个纯纯粹粹的恶魔,不需要任何的怀疑,只需要对抗他,战胜他。
撒旦化名靡菲斯特再一次开始了引诱浮士德的旅程,企图将他引向堕落,他是浮士德人生道路上的阻碍。
然而,这次浮士德在歧路和错误中克服自身矛盾,不断战胜恶魔的引诱,也就是自身两重性一方战胜了另一方。
在《浮士德》的两个赌赛中,靡菲斯特分别与天帝和浮士德扮演了对立的角色,是善于恶的对立,靡菲斯特自然代表了后者。
用靡菲斯特自己的话说:“犯罪、毁灭、更简单的一个字‘恶’,这便是我的本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靡菲斯特与天帝之间的赌赛是不平等的,因为是天帝创造出的恶魔,“以激发人们努力为能”;同样,靡菲斯特与浮士德之间的赌赛也是不平等的,天帝在背后支持着浮士德,或者说,在善与恶的天平上,本来就偏向了天帝与浮士德一方。
包括在最后,浮士德说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的时候,天帝又以“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从靡菲斯特的手中带走了浮士德。
靡菲斯特是一个干净的恶魔,他对一切都是否定的,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内心。
他不相信历史,不相信未来,不相信有什么崇高的事物,对一切都抱着轻蔑嘲讽的态度。
他看不起人,讥笑人的努力,否定人的理性,否定人类历史的进步。
他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使他能机械的表现社会的邪恶和人的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
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而在于浮士德的赌约中,梅菲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
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在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我认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浮士德本身存在着“向善和作恶”两种矛盾的倾向。
浮士德曾经这样解剖自己,“我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卷入现世,另一个要脱离尘宿”。
浮士德的内在灵魂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浮士德身上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是当时现实矛盾在浮士德身上的折射,如果说浮士德代表肯定精神和美,那么梅菲斯特则代表的否定精神和恶。
梅菲斯特在出场时介绍自己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
”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不能使人认识真理,反而使人变得比禽售还要禽兽,梅菲斯特是灵魂中消极的一面,依附于现实,追求物质感观的一面。
是浮士德消极灵魂追求的外化,是浮士德追求现世享乐心灵的外化。
梅菲斯特还充当歌德的代言人,在某些时候表达作者愤世忌俗的观点,因为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是恶,本身不受各种限制,对当时现实中世人愚昧、宗教伪善、机械论的嘲讽,是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
如果说浮士德的精神过程体现了浮士德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不断探索,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认识,那么梅菲斯特则是过于否定的本质与消极的内核。
二者一个是“善”的代表,一个是“恶”的化身,其中肯定与否定,上升与沉沦,发展与滞后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B.梅菲斯特的作恶,不但没有阻碍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反而推动了浮士德的不断前进,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
梅菲斯特低估了浮士德的力量,浮士德虽然曾为欲望所迷,但他从根本上讲乃是一个主动创造的生命。
而创造性恰是小我和小世界所缺乏的,在诗剧的第一部梅菲斯特几乎成为主角,因为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造者,浮士德为自身的内在情欲所缚,沉陷于欲望,无所作为。
特别是在因自己的情欲而导致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之后,浮士德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被动性的根源不在别处,不在外在的靡非斯
特,就在自己的欲望和小我的本性之中。
浮士德在自己一手导致的悲剧中看到了生命的狭隘和有限性,因此,他就从小我和小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进人一个大我的新世界。
在与梅菲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
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正因为梅菲斯特的存在,浮士德的欲望才具有一定的目标,生命才有了意义和重生的依托。
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C.魔鬼不是单纯的恶和破坏,他也能造善,他是作恶造善的精灵。
梅菲斯特是引诱浮士德怠惰满足的魔鬼,是代表"恶"的否定精神,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形象。
他既象征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外部障碍,也象征人类自身的弱点。
他造恶,却在客观上推动了善。
他引诱浮士德堕落,却使得浮士德不断克服弱点,朝更高的境界前进。
他既有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的否定一面,同时也是浮士德自我完善过程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有促进、帮助浮士德寻求真理的一面。
他参与两个赌赛,一是天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的赌赛,天帝肯定人类会达到真善美,梅菲斯特却否定人类本性是善。
二是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赌赛。
梅菲斯特提出,浮士德生前魔鬼为他服务,浮士德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只要浮士德对生活满足,说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生命也就完结。
在浮士德精神探索的过程中,他的种种引诱以转化为推进浮士德不断前进、自强不息的动力,是浮士德自我完善过程所不能缺少的一个方面。
梅菲斯特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浮士德的几个阶段的追求中,始终是以梅菲斯特作为具体的恶的不同化身,作为推动力的。
“造恶与为善力之一体”的梅菲斯特是浮士德采取行动、成就大事业的决定性的方式与手段,他体现了否定的精神,他在浮士德的前进道路上不断设置种种障碍,但恰恰是他的否定与背离反倒促成了浮士德精神上的成长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他的作恶从反面推动浮士德向善,促使浮士德从迷误中摸索到正途,向灵的境界飞升。
D.魔鬼之所以不能使其堕落,根本的原因,在于浮士德是一个探索者,追求者。
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歌德辨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
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梅菲斯特尽管是否定的化身,却并非一种纯粹消极的力量,梅菲斯特费尽心机诱惑和打击浮士德,结果却是浮士德变得越来越强大,精神境界越发崇高,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助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浮士德本人。
梅菲斯特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无法完全决定事态的发展,他可以把海伦的幻象招来与浮士德结合,但却无法阻止她化作清风离去;他唤醒鬼魂帮助皇帝打仗,而挂帅的却是浮士德。
浮士德借助魔术获得了最高的精神体验,梅菲斯特在这些经验中越来越降为单纯的媒介者。
《浮士德》一书充满了歌德的智慧与哲学,人类的前进路途是曲折的,充满矛盾的,斗争的,但是人类只要一心向善,他就不会堕落,反面力量不但不能阻碍人类的前进,反而会从反面来促进人类进步。
在前进的道路上,由于客观恶势力的作对和自身内部矛盾的租用,人类可能犯错误,甚至酿成悲剧。
但是人类总能克服矛盾,不断前进,而且也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