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师绘画作品谈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大师的绘画作品谈构图
一般来说,画家所面对的挑战,是怎样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加上一些东西来使它变得有艺术性;要从杂乱的环境中,通过运用构图技巧,把其中无关的景物除去,选取其中有用的东西,使画面看起来有艺术性。作画是从一个空白的画面开始,然后决定把一些东西加进画面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或是怎样安排现有景物内的元素,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作品具有美感,就必须追求作品上的和谐。
构图是平面造型艺术的专用名词,是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形式美的方法。绘画创作是通过艺术家的构思、意图、以及构图形式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然而不同的构图形式传达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构图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平面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因此,怎样构图,和怎样选择主体、光线、色彩一样,也能成为画家的个人风格的基础。
西方传统绘画构图遵从和谐原则及统一、完整、主次、秩序、均衡、稳定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画面完整充实,给人完成之感;形式、风格、技法统一,各种图像、元素具有一致性联系及逻辑关系;主次关系明确,主要部分及中心突出,秩序井然,次要部分从属并且烘托主要部分;构图布局均衡,物体安置合适、稳定等。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谈谈。《蒙娜丽莎》的美首先在于构图,达芬奇是谙熟影阴法,在这幅画〖jp3〗中,脸部、胸和手呈现“三亮”,同时微明的天空和深暗的衣服构成二元对立,成为背景,“三亮”竖贯其间,手与上面的亮光形成张力,同时人物正面3/4〖jp〗,这个角度是面部的“黄金角度”,选这个角度容易出效果,而达芬奇的“消隐”法,物体轮廓之间的过渡的模糊处理法,而嘴角和眼角最能反映人的表情,“消隐”法使其模糊,故而产生“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至于《蒙娜丽莎》背景风景的透视法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人最容易注意的是左上角,因为顺时针阅读的习惯,所以透视也运用了左高右低法,这在绘画上是”矫正”透视。蒙娜丽莎向左倾也是符合人们的读图习惯。如果我们仔细看,她的构图是符合视觉美的,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其实和别人看到的我们是不一样的,所〖jp+3〗以一直感觉镜子里很帅的我们,为什么照相总不帅气呢?这就是人眼里绝大多数头发向右摆比较
好看。蒙娜丽莎安详的表情,就知道这个表情的魅力了——静穆之美。〖jp〗
再以拉斐尔的绘画构图说说,拉斐尔的绘画构图都是和谐的典范。例如《西斯廷圣母》,主次明确,圣母与怀抱中的耶稣是绘画的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为次要部分与其相呼应,将观者的视觉引向中心。圣西斯图、女圣徒巴尔巴拉以及下面的小天使动作各异,面部目光朝向不同方向,变化丰富,但都同圣母和耶稣有着内在的联系。画中的人物布局均衡,给人充分的稳定感觉。《捕鱼的奇迹》
是非对称构图,显灵的耶稣被置于画面的右端,但打渔的信徒们的动作、手势等将视点引向耶稣,使之依然成为视觉中心与情节中心,并使画面平衡。
现代一些艺术家挑战绘画构图完整性的观念,制造各种不完整的反常效果。纳比派画家博纳尔的画较多的受日本版画影响,对画面进行平面化的结构处理,并且色彩趋于主观和装饰。传统绘画中,人物一般被安置在画面的中心区域及突出位置,博纳尔却常常将画中的人物置放于边缘部分,人物图像很不完整,仅显现出片段,并且常模糊不清。不完整的、片段的人物失去了传统绘画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绘画整体结构的的一个均质部分,并因此而予人陌生与离奇之感。
野兽派的马蒂斯,他绘画的色彩追求是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他的画无不是构图美妙的结果。其中最著名的《跳舞》画的是五个人手拉着手跳舞,马蒂斯还有最值得称道的作品,就是《红色的餐桌》,这幅画的经典同样来自于构图,第一眼我们会觉得它不错,所以我们才开始去“读”它,先吸引我们的肯定是事件人,她在做什么呢?但是室内墙桌一体,我们感觉疲惫,于是视线转向左上角的窗外,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在主妇与窗之间形成了一个焦点场——餐桌。哦,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画家要表现什么!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第一感觉不错的原因是什么,是窗与画面构成了和谐,在他的论艺里谈到了自己的构图、色彩时,是那么的理性,清楚他怎么表达才能使之成为精品,也许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
中心突出、主次关系明确是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图秩序性的基本体现。古典大师的绘画都有明确的构图中心及主次性。在现代绘画中,此规则也被颠覆和突破。高更作于1897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较早的显现着构图中心及主次的缺失。构图中看不到明显的中心区域,中间偏右处摘水果的女人体及身后坐着的女人体位置突出,色彩明亮,但显然不构成画面的中心,也基本看不到明显的主次关系,画面中的几组人物都很引人注目,构成多个视觉中心,并且缺少相互的联系。
在一些超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画作中,人物、景物图像是相互缺乏联系的拼贴关系,体现着构图中心的缺失及主次关系的缺失。例如达利的《引起了乐趣》、《怪物的发明》等画,构图中显现诸多引人注目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描绘展现着荒诞的场景,看不到中心,基本无主要场景与次要场景的区别,缺乏明显的主次秩序,场景之间无联系,此状况加强着绘画的非现实、非意识的错乱荒诞的印象。
立体主义绘画在对现象进行几何化与多维度的立体解析的过
程中,也是形象趋于解体,构图的“中心”、“主次”等概念随之趋于消解。上世纪10至20年代,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等人开始进行抽象绘画实验,绘画中具体想象逐渐被否定,抽象的结构与图形成为绘画图像的基本元素,在抽象绘画中,具体的形象不复存在,传统绘画所体现的“中心”、“主次”等概念也基本被否定。
西方传统绘画构图遵从和谐原则及统一、完整、主次、秩序、
均衡、稳定等形式美的法则。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传统绘画的观念受到极大的质疑和挑战,构图原则被不断颠覆,希望我们能在分析大师作品中有所收获吸收营养来不断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