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一中-伏娟-缘景明情教案导学案
专题教学设计方案
其它
执教者 曹红娟 曹红娟 曹红娟
日期 2003 年 9-10 月 2003 年 10-11 月 2003 年 11-12 月
设计方案
3
4 5
Hale Waihona Puke 曹红娟 曹红娟 曹红娟2003 年 9-10 月 2003 年 10-11 月 2003 年 11-12 月
6 三、专题教 学模式
模式的简要描述 借鉴克拉申(S.D . Krashen)外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想可以 概括为:外语能力在情感过滤条件下,通过足量的可理解输入,以可预测 的顺序习得的。这一模式为: 情感过渡 学得的能力 输入 ----- 语言习得装置 ----习得的能力 输出 根据这一思想的指导,针对文学名著的特点,本次专题教学研究将采 用以下模式:
五、专题教 学资源
类型 课件系列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资源库 专题案例库
内容
来源
课 文 Necklace 《 项 链 》、 Millionaire 《百万英镑》 、和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的 其它 (专题学习资源) 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源、协作学 习工具、信息加工工具、测评系 统等 六、专题学 习评价 方法 课堂活动问卷 内容
Necklace 原文阅读与欣赏,人物分析,拓展阅读(1 课时) Millionaire 原文阅读,马克•吐温的作品选读(1 课时) A Tales of Two Cities 原文阅读,电影欣赏,狄更斯作品选读(1 课时) 课时安排 总学时数 9
课题 1 2 Students’ Book , Book 1B Necklace 《项链》 Students’ Book, Book 2A Millionaire 《百万英镑》 Students’ Book , Book 2B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 记》 Necklace 原 文 阅 读 与 欣 赏,人物分析,拓展阅读 Millionaire 原文阅读, 马克 •吐温的作品选读 A Tales of Two Cities 原文 阅读,电影欣赏,狄更斯作 品选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罗底小学五年级语文下课堂导学案。
导学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生版
导学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生版年级:高二编写:张美垚审定:新邵五中语文组日期:20121024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与“意象”“意境”的内涵。
能力目标:能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深厚无比的文化底蕴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与“意象”“意境”的内涵;2、学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三、课时:1课时四、学习过程1、思考什么是“意象”和“意境”?2、结合课文,你怎样理解“置身诗境”?共有几种情况?结合课文,我们可以怎样理解“缘景明情”?包括哪些具体情况?方法指导,学以致用:鉴赏方法:吟诵——抓意象——联想或想象——意境——明情按照以上方法,鉴赏以下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累迁至给市中,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但仕途坎坷,中年遭遇挫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
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人称为“诗佛”,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早年王维积极入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这首《山居秋暝》选自《王右丞集》。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老师用)主备:武智荣
班级组别姓名
提示:第二单元教材篇目
《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单元目标
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复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理解意象和感情的关系
单元重点难点
1.复习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复习掌握分析古诗景情关系的方法
一、预习案:(一)看课文P22-23,完成以下问题:
1、“置身诗境”是指
2、“置身诗境”之“境”是指
3、“缘景明情”是指
4、“缘景明情”提醒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知道“景”与“情”有怎样的关系?
(二)【考点解读】
该考点选材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以概括诗歌中的景物特点和抒发的情感为具体的考查点。
试题形式则有:
①从全诗(或词)看,某首诗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2009年
1/ 1。
佳县一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学案 2
佳县一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学案参考答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彷徨》《呐喊》、《朝花夕拾》2、看课文注释二、合作探究(三)1.(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2.句段品读(1)方位名称变迁乐园(2)二个词不矛盾,“确凿”说的是真实情况,“似乎”是从成人角度回忆,所以说似乎(3)略(4)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达标练习1.D2.排比拟人比喻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1.(1)扫开;露出;支;撒;系;看;走;牵;;拉;罩;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2)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3)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1)“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2)选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3.(1)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对先生尊敬的之情4.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三、达标练习1.百草园无限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衬托出前者生气勃勃,后者死气沉沉。
2.三味书屋里面师生不同的活动对比,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3.三味书屋读书与屋后小园寻趣对比,反衬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2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自主学习1.jīn 、 dǎn 、xiū、zhǔ、zān 、lí、pǔ、zhǒng、zhàng2.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二是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师用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导学案(教师用)
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认为还是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通过图片及故事让学生感受生命奇迹与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感受求生意志的重要。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设置情境,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求生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遇到各种危险时需拨打的求救电话,在家中油锅着火应怎么处理,如何避火、避震、溺水后须知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丰富知识,效果很好,课堂也达到了高潮。
在讲解生命的存在有何价值一环节时通过身边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当我们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或者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事的时候,我们自身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
通过展示各行各业的人,让学生进行讨论,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及分析能力,也使学生知道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同时指导学生做个有爱心的人,激发了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的决心。
总之,本节课我将探究的问题,策略条件开放,使学生开阔了探究,设计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明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生存的希望与信心,并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求生知识检阅、资料分析、谈生命价值的体现感受,调动了学生全全员参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应出现暴力、打架斗殴等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真正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绵山一中fuxi导学案
介休市绵山一中七年级语文学科复习导学案A、(甲)①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②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③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甩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④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乙)①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②它们在树上作窝、摘果实、喝露水,___________树被风刮得太历害了,___________到地上来。
③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
④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林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⑤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
⑥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⑦它们_________也捕捉鸟雀,__________-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粟。
1.(甲)段文字主要说明了松鼠什么?正确的是()A.形体上的特点B.动作上的特点C.生活上的习性D.十分讨人喜欢2.(甲)段第②句中加点的“格外”能否换成“很”?联系上下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体现“松鼠不像四足兽”的句子是()A.第①句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给(乙)段第①句中加点字注音。
5.找出文中的错别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乙)段第②句和第⑦句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虽然……但是尽管……但是B.只有……才虽然……却C.因为……所以虽然……却D.尽管……但是如果……就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上海奉贤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设计《祝福》学案设计(无答案)
《祝福》答案●学习目标:1、落实字音、字形、字义。
2、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3、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过程:学案(第一课时)一、基础部分1、字音老监()生绞丝银镯()子朱拓()间()或新正()讪讪()()悚()然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义踌蹰()不更事()怨府()淡然()俨然()怔怔()沸反盈天()出格()驯熟()讪讪()3、《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
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
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
明确: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法。
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是哪一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三、人物2、鲁迅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4、祥林嫂的死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不可避免。
主观上缘于她沉溺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客观上缘于社会环境,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
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同时,鲁镇上的人们,包括鲁四老爷和柳妈,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许寿裳也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用他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5、“祥林嫂”形象总结。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精品教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精品教案)一滴水流经丽江本课共分为两个课时,建议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配。
第一课时,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研究和反馈,同时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第二课时,学生可以进行具体的感知、交流和展示,并进行当堂检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掌握生字和生词,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水”的行踪。
通过研究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研究,早日成才。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作者在进行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调查时,顺便到丽江进行了一番感受和体验。
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在课文中,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在丽江的旅行经历。
学生可以了解到丽江古城的美景和建筑风格,感受到丽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可以从题目入手,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作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还介绍了一些生字和生词,如“驿道”、“矗立”、“翡翠”等,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最后,通过研究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眼花缭乱和心神摇荡,了解到丽江的美景和人文风情,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丽江坝是丽江古城的中景,以其森林、田野、村庄、小山、河流、深潭和落水洞等自然景观为特色,充满了神秘感和绿色美。
在丽江坝,一架大水车成为了丽江古城的地标,游客们一定要去拍照留念。
此外,丽江古城的民俗也是难以忘怀的,如银匠擦拭硕大的银盘等,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
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滴水经过漫长等待后游过丽江的旅程,展现了作者对丽江的向往与热爱。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构思新颖,角度多样,视角独特,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华容县语文高级研修班导学案设计
这段话以排比张势,极富有感染力。 三个“决不会”以无比肯定的语气突出了
人性的冷漠;四个“偏偏”句子,则又强调机缘巧合让一个对传统文化有这深刻认
识的人却“碰上”了践踏、毁灭传统文化之事,虽极力保护却因势单力薄而无可奈
何!这里再一次突出了悲剧意味。
教 学 过 程
教学调控
三.探究疑难,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主旨
1.“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愚氓”可能是指哪些人?此处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结合语境,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实际思考)
“愚氓”可能指:漠视、践踏生命的人,浮躁短视,急功近利的人,目光短浅,破
坏文化传承的人、、、、、、
此处情感较为复杂:痛心于传统文化之失,愤恨于部分民众(往往控制了某个单位
此句诉诸嗅觉和听觉,突出了我穿行小径的独特感受。“闯”字强调花香之浓郁,
已经到了不容分说,非接受不可的地步了;而“袭”则准确地表达了嗡嗡的蜜蜂声
教 学 过 程
教学调控
伴随着藤萝花的幽香由远到近、由弱到强、由淡到浓传入人耳中的过程,极富有层
次感,堪称炼字的典范。
3.找出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探究其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
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这几句话从气势落笔,写出了藤萝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
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
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
藤萝被伐,风景不再,“我”只能从昔日的幽径仓皇而过!文化的悲剧 不珍视历
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2016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五单元一、单元主题解析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1、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
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
2、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3、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4、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
5、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
故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语言把握感情。
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朱泳燚( yì)学习目标1、认识云和天气的亲密关系,获取辨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领会本文寓正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累积有关谚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踊跃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勒、标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认识云和天气的亲密关系,获取辨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3、本教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教案供给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达成“课前预习” ;第二课时,师生合作研究,仔细研究教案,达成怀疑研究,达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论有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难点1、感觉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2、划分云彩众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 :1、指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重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重、难点:划分云彩众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
2、认识背景朱泳燚, 1962~ 1965 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精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说明、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含《看云识天气》)。
3、文体知识(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讲解事物、说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经过揭露观点来说明事物特点、实质及其规律性。
(2)常有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型、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解说、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绘图表(作图表)等。
(3)常有的说明次序有:时间次序、空间次序、逻辑次序。
说明文的构造一般有两种:总分式、递进式。
预习自测(1)注音:山峰().洋溢().(2)释义:山峰:先兆:洋溢:倒塌:我的疑问一霎()间点缀()绫纱()...晕()头转向月晕()倒塌()....一霎间:轻快:征兆:将中不可以解决的写下来,供堂解决。
内研究一、疑研究:1、云和天气究竟有怎的关系 ?2、本文主要介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各有怎的特点?分示怎的天气状况?快速文,你一种表格来达成,看的好。
高中语文--三亚市第一中学-伏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课外阅读助力作文教学).docx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课外阅读助力作文教学三亚市第一中学(572000) 伏娟摘要:语文教学中最有难度的作文教学,最能展示学生语文素养的是作文,而学生觉得最难学好的也是作文。
在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谓是得作文者得语文天方才下,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助力。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探讨课外阅读如何助力作文教学。
关键词:目标;读写;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改将语文分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与阅读直接相关的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在这其中王宁教授特别强调整本书阅读,特别提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吋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又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书,而且自己要读好选择的书,还要关注不同学牛的读书习惯和兴趣。
而多读书也是在为写作作准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书读得多读得精,知识才能厚实,才能通晓古今,写起文章來也才能左右逢缘。
一、明确目标,读为文用。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以训练议论文为主要目标,而议论文与记叙文最明显的区别也许就在于记叙文重叙事抒情,而议论文重思想意识,如何训练学生思考能力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心,而与此同时,让学生学习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同样是我们的目标。
目标确立了,就可以制定有效的作文教学体系,而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教学理念是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到充分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将作文教学延伸至课外。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这就是说读学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文的收获。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重视阅读教学,更应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文才可能水到渠成。
第1课导学案
平凉十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Array第1课《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主备人:仇倩参与教师:丁琳李婷杨小明王红艳陈莉任丽萍白冬艳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2、生字词语绯红( fēi hóng ) 发髻(jì) 标致( biāo zhì) 解剖(jiěpōu)落第( luòdì) 诘责( jiézé) 不逊(búxùn) 托辞(tuōcí)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yáng dùn cuò)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少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四、自主学习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2021年整理〗《林丽萍醉花阴预习导学案》优秀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预习导学案
(林丽萍)
一.预习要求
1.温习·背诵《醉花阴》,并能经典诵读出《醉花阴》。
2. 思考:为何说“李清照的《醉花阴》被称为名篇,结句更是惊艳千古”?结句惊艳在哪里?尤其哪个字更
是栩栩如生?
二.课堂教学重点:
1.词人因何而“瘦”?词人为何而“愁”?
2.又是如何写“愁”?(词作是如何一次次铺垫,直至末尾的“情深憔悴处”)
【思考意象与意境关系】【词人百无聊赖所做之事】
3.词作表现了怎样一个女词人形象?寄托了什么情思?
三.链接阅读:
原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
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鉴赏之缘景明情三亚市第一中学(572000)伏娟教学目标:1. 分析诗歌的意象,描绘出具有意境的意象。
概括意境特点。
2. 分析诗歌的感情,能说出诗歌表达的具体感情。
3. 找出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确定表现手法。
4. 能解答相关诗歌鉴赏类题目。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以两幅图片导入:图1:一只蝉落在一片翠绿的树叶上,给人热闹生机之感图2:如山水画,苍茫的江面上,一舟一人在群山掩映下显得孤寂冷清又超脱独立。
总结:这些景象仅仅大自然景观的冰山一角,却能引起我们新鲜的感受,或欣喜愉悦或落寞忧伤。
而自古及今的诗人也发现了自然界这些虽则无语却意无穷的景物,于是景物纷纷进入诗歌,而我们就能够透过这些景物,得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鉴赏之缘景明情。
二、何为缘景明情?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即意象。
意象是诗歌外在表现形式,感情是意象的最终目的。
缘景明情即沿着景这个表现形式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三、如何缘景明情?缘景: 1. 找出意象2.注重意象修饰词(犹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3.归纳意境特点如: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为意象,森森为修饰词,意为高大茂密。
营造了肃穆宁静的气氛。
明情:1.标出感情词及感情原因词句,归纳诗歌表达的感情。
2.寻找景情之间的关系,确定表现手法。
常用手法如: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反衬)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情为:不堪回首。
是痛。
情因为:故国。
表达感情就为亡国之痛。
而月明为景,月色皎洁却引发亡国之痛,可见是乐景衬哀情。
总结:所谓缘景明情就是要从景-境-情-法着手鉴赏诗歌。
四、小组合作赏析:1.齐读诗歌依照缘景明情的方法即(景-境-情-手法)步骤来合作赏析《夜归鹿门歌》。
学生讨论作答,老师点拔概括。
参考:2.隐居之景:(山寺)钟鸣\ (鹿门)月\(烟)树(开)岩扉\ (松)径(长寂寥)(重点分析:开,对于暮霭笼罩的树林来说,开是暮霭逐步消散,而树影清晰可见,更可见月色清明,朗照林间。
更见环境之明净幽静。
松则点明归隐的志趣,可令人想到“三菊就荒,松菊犹存”句。
)意境特点:清幽明净表达感情: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分析:归,鹿门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忽写出沉浸美景之久,写出对隐居生活的喜欢悠然。
惟有写出超脱之感。
幽人则表明归隐的志趣。
自来去则显自由无居)概括:表现诗人隐居的超脱自得之志趣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总结:如此清幽明净之景表达的是超脱自得之归隐之乐。
)3.世俗之景:(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意境特点:热闹喧哗表达感情:表现世人归家之急切。
表现手法:反衬。
与归隐的悠然自得形成对比,衬托隐逸之乐。
4.齐读诗歌。
点评总结:孟浩然诗之景之情平淡朴实,如一杯清茶,需细细品味,如一抹微云,一次飘过总能留下些许痕迹令人回味悠远。
第二课时一、回顾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学习《旅夜书怀》1.齐读诗歌2.小组合作赏析:依照缘景明情的方法即(景-境-情-手法)步骤来合作赏析《旅夜书怀》。
学生讨论,老师点拔。
参考:景:首联:(细)草\(微)风\ (危)樯\(独夜)舟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特点:凄清孤寂壮阔雄浑表达感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表达诗人心中的壮志犹存却志不得抒的悲愤。
及漂泊无依又感孤独渺小的羁旅愁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总结景和情,看手法。
)(分析:《唐诗别裁》:“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
立言之妙如此。
” (注:经济:经世济邦。
论事:对政事直言。
)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
)3.点评总结:杜甫的诗尤壮景壮情,令人顿生敬意,他胸怀之广总让人倍感壮阔豪气,那一份经世济国的襟怀,总是令人想到伟大二字,任凭岁月冲刷,他依然和他的诗一般岿然不动。
4.再读悟情三、学以致用:高考题型探究1.缘景明情是立足于诗歌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把景-境-情-手法内化为鉴赏诗歌的习惯,这样也许很多时候赏析或做题就能事半功倍了。
当然应该说,这也是最快捷最易学而又与考试密切相关的方法。
但在很多时候缘景明情并不能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要学会将我们今天学到的缘景明情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也许我们就看到了诗人的内心,悟到他的情怀。
2.今天我们用缘景明情的方法分析孟浩然和杜甫的诗,我们仍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第二单元的其他诗歌,如《菩萨蛮(其二)》、《扬州慢》、《长相思》。
同样我们也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解答高考题。
高考练习一(09年海南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a)学生自主练习解答b)归纳答题步骤;景象答题涉及意象和意境。
意象:意象和意象修饰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成句。
意境:归纳意境特点和景象的时间地点。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高考练习二(12年海南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1)学生自主答题,师生共同分析答题误区。
2)归纳答题步骤:情和景及景作用(题目变化,补充参考)情:来自诗句千里念行客,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景:红叶黄花秋意晚,营造气氛,作用:借景抒情,起兴。
加深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四、总结读一首诗,悟一种情怀,丰富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的是自己的心灵。
但更实在的是,你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方法,并且通过一些练习强化为一种解题水平,内化为一种本领。
而我们今天所学之缘景明情方法,希望能变成同学们的一种本领,这样当我们再见意象意境感情类题目时,也许便可见招拆招,而一招制敌了。
五、作业:完成下面的诗歌鉴赏题。
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分)附参考答案: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2分);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3分)。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使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2分),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实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2分),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2分)。
缘景明情导学案一、本课将要以“缘景明情”之方法鉴赏《夜归》《旅夜书怀》《菩萨蛮其二》三首诗。
二、如何“缘景明情”?三、《夜归》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景境感情景情关系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景境感情景情关系四、练习浪淘沙0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六、作业:完成下面的诗歌鉴赏题。
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分)补充:诗人相关知识(哪些经历影响了诗歌的情感,用笔标出。
)《夜归》之孟浩然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用典。
《旅夜书怀》之杜甫“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