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doc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则相当窄。
蓝色锥体的实际形状,如图3—5—5,可用管道中气流速度的分布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解释。
层流时,沿管道截面上气体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喷口中心气流速度最大,至管壁处降为零。
静止的蓝色锥体焰面说明了锥面上各点的正常火焰传播速度sn(其方向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气流的法向分速度vn相平衡,也即对于预混火焰锥面上的每一点都存在以下关系式,通常称为米赫尔松余弦定律:sn=vn=vcosψ (5—5)式中ψ——预混气流方向与焰面上该点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余弦定律表明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迎面来的气流速度在火焰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关系,火焰虽有向内传播的趋势,但仍能稳定在该点。
另一方面,蓝色锥体焰面上各点,还有一个气流切向分速度,使该处的质点要向上移动。
第十五章预混燃烧模拟
第十五章预混燃烧模拟FLUENT有一个预混湍流燃烧模型,基于反应过程参数方法。
有关这一模型的内容按以下节次给出:●15.1 概述和限制●15.2 预混燃烧模型●15.3 使用预混燃烧模型15.1 概述和限制15.1.1 概述在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在点火之前进行分子级别的混合。
火焰前锋传入未燃烧的反应物产生燃烧。
预混燃烧的例子有吸气式内燃机,稀薄燃气轮机的燃烧器,气体泄露爆炸。
预混燃烧比非预混燃烧更难以模拟。
原因在于(亚音速)预混燃烧通常做为薄层火焰产生,并被湍流拉伸和扭曲。
火焰传播的整体速率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涡旋控制。
层流火焰速度由物质和热量逆流扩散到反应物并燃烧的速率决定。
为得到层流火焰速度,需要确定内部火焰结构以及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和分子扩散过程。
由于实际的层流火焰厚度只有微米量级或更小,求解所需要的开销是不可承受的。
湍流的影响是使传播中的层流火焰层皱折、拉伸,增加了薄层的面积,并因此提高了火焰速度。
大的湍流涡使火焰层皱折,而小的湍流涡,如果它们比层流火焰的厚度还小,将会穿过火焰层并改变层流火焰结构。
与之相比,非预混燃烧可以极大地简化为一个混合问题(例如,14.1节中介绍的混合物组分方法)。
预混燃烧模拟的要点在于捕获湍流火焰速度,它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的影响。
在预混火焰中,燃料和氧化剂在进入燃烧设备之前已经紧密混合。
反应在燃烧区发生,这一区域将未燃烧的反应物和燃烧产物隔开。
部分预混火焰具有预混和扩散火焰两方面的性质。
它们发生在有额外的氧化剂或燃料气流进入预混系统,或是当扩散火焰离开燃烧器以在燃烧前产生某些预混的情况。
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FLUENT的有限速率公式(见13章)模拟。
还可以参阅16章了解更多有关FLUENT部分预混燃烧模型方面的信息。
如果火焰是完全预混合的,则只有一股具有单一混合比的气流进入燃烧器,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2 限制在使用预混燃烧模型时有以下限制:●必须使用非耦合求解器。
均相预混燃烧
均相预混燃烧
均相预混燃烧是燃烧的一种形式,它涉及燃料和氧气(或空气)预先混合成均匀的混合气,这种可燃混合气称为预混合气。
预混合气在燃烧器内进行着火、燃烧的过程称为预混燃烧。
它是相对于扩散燃烧的另一种典型燃烧方式。
根据预混氧化剂的含量是否能够使燃料完全燃烧,预混燃烧可以分为部分预混和完全预混燃烧两类。
完全预混式的燃烧条件是燃气与空气在着火前按化学当量比混合均匀并有稳定的点火源。
点火源一般是炽热的燃烧室、专用的火道等。
完全预混式燃烧火焰传播速度快,几乎不存在化学不完全燃烧现象,但火焰稳定性差,易发生回火。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强可达709.1~810.4KPa。
此外,预混燃烧的特点还包括火焰以湍流方式传播,燃烧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的速度,火焰面的温度取决于燃料空气掺混比。
预混燃烧
一、预混燃烧的基本介绍1.贫燃预混燃烧的介绍贫燃预混燃烧是在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增大空气的供给量,从而降低燃烧室的温度,满足较低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做到低NOx的排放)。
但是与常规的扩散燃烧技术相比,贫燃预混燃烧是在偏离正常化学当量比下进行的,这就会产生燃烧的不稳定性(主要包括回火以及振荡燃烧),严重阻碍了贫燃预混燃烧技术的发展。
维持贫燃预混燃烧室内的正常燃烧,其关键就在于避免火焰的吹熄与振荡燃烧。
火焰吹熄现象是因为燃烧室内当量比被控制在接近贫燃熄火极限,以便尽量降低火焰温度以及的排放,而在这种燃烧状况下,火焰传播速度很低,在相对高速的火焰流场中,会导致火焰的熄灭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时间很短,被称为静态不稳定。
因此要避免火焰吹熄,维持预混火焰的稳定燃烧,关键就在于保持火焰燃烧速度与流场速度的平衡,可从以下两种方法着手:①提高燃烧速度;②降低燃气供给速度。
提高燃烧速度可使用端流产生器提高火焰瑞流强度,而降低燃气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减少燃气供给做到,但是燃机的总效率也会下降,通常采用在燃烧室内安装钝体稳焰器或在燃烧室避免加工凹槽形成局部低速区域,使火焰燃烧速率与流场速率均衡,以便维持火焰的燃烧。
另外除上述方法外,旋流因为其特殊的流动特性,也常用于稳定湍流火焰。
预混燃烧的不稳定受燃料种类、进气温度、燃料一空气过量空气系数、燃烧室几何参数、燃烧室温度以及压力等众多参数的影响。
按压力振荡频率可将燃烧不稳定分为:低频振荡、中频振荡、高频振荡。
按照压力振荡涉及的燃烧系统部件可以将其定义为三类:燃烧系统不稳定、燃烧室腔体不稳定以及固有燃烧不稳定。
根据燃烧系统内不同扰动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燃烧不稳定分为受迫燃烧不稳定和自激燃烧不稳定,也可称为受迫振荡和自激振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Lieuwen等人对预混燃烧室内的燃烧不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宄,将预混燃烧室分为进口区域、燃烧区域以及燃烧产物区域三个部分,用“完全撞拌反应器”模型(WSR)对当量比波动引起燃烧热释放波动的机理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预混燃烧名词解释
预混燃烧名词解释
预混燃烧是一种燃烧方式,指的是燃料和助燃剂在进入燃烧室之前就完成混合。
在这种燃烧方式中,燃料和助燃剂在进入燃烧室前混合,混合比可控,燃烧充分,因此可以降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降低燃烧噪声,提高热效率。
工业生产中的预混燃烧主要有两种形式:预混-预混燃烧和预混-扩散燃烧。
预
混-预混燃烧是将燃料和助燃剂在进入燃烧室前预混,然后在燃烧室内进行燃烧。
预混-扩散燃烧则是将燃料和部分助燃剂在进入燃烧室前预混,然后在燃烧室内与
剩余的助燃剂进行混合燃烧。
预混燃烧的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有效降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二是由于燃烧充分,可以提高热效率;三是由于混合比可控,可以降低燃烧噪声。
预混燃烧的缺点是需要一个合适的预混器,来保证燃料和助燃剂的混合比例和混合
质量,否则将影响燃烧效果。
因此,预混燃烧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混合方式和混合器。
燃烧设备上,预混燃烧的应用广泛,可用于火力发电、工业热炉、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等许多领域。
在这些应用中,预混燃烧不仅能提供高效率的燃烧,而且能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燃烧方式。
总的来说,预混燃烧是一种将燃料和助燃剂在进入燃烧室前预先混合的高效燃烧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降低噪音 pollution。
其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预混燃烧名词解释
预混燃烧名词解释
预混燃烧,是指燃料和氧气或空气混合在一起后进行的燃烧。
在这个过程中,燃料与氧气或空气的混合并没有达到化学平衡,而是在燃烧过程中逐渐接近化学平衡。
预混燃烧的特点是燃烧速度快,燃烧效率高,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燃
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预混燃烧常用于发动机和燃烧器中。
对于使用液体燃料的发动机来说,预混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排放;对于使用气体燃料的燃烧器来说,预混燃烧可以使燃烧更完全,减少一氧化碳和未燃烧的燃料排放,同时可以降低燃烧噪声。
预混燃烧技术的关键是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因此,对燃料和氧气或空气的混合方式和混合比例的控制非常重要。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特殊的混合器,将燃气和空气混合到一起,然后将混合好的气体送入燃烧器进行燃烧。
此外,由于预混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或空气的混合并未达到化学平衡,因此,需要在燃烧过程中不断调整混合比例,以保证燃烧效率。
这就需要高精度的混合比例控制系统,可以对燃料和氧气或空气的混合比例进行精确的调整。
总的来说,预混燃烧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燃烧方式,但其实现需要精确的混合控制和比例控制等技术支持。
全预混空气燃烧方法的技术条件
全预混空气燃烧方法的技术条件全预混空气燃烧是一种常用的燃烧方法,它将燃料与空气完全混合后再进行燃烧,具有燃烧效率高、燃烧稳定、NOx和CO排放低等优点。
下面将从燃料预混比例、混合均匀度、混合方式和点火方式等几个方面介绍全预混空气燃烧的技术条件。
1.燃料预混比例:全预混空气燃烧的关键是要将燃料和空气充分混合在一起,形成可燃的气体。
燃料的预混比例通常以理论空气与燃料的摩尔比来表示,如过剩空气系数。
一般来说,过剩空气系数在1.2-1.4之间可以保证燃烧效率较高,同时降低NOx和CO的排放。
2.混合均匀度:混合均匀度是指燃料和空气混合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燃烧效率和排放物的生成。
为了保证混合均匀度,可以采用多个喷嘴进行喷燃,增加混合时间和混合区域。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混室等装置,通过增加通道长度、设置导流板等手段来增强混合效果。
3.混合方式:全预混空气燃烧的混合方式有横向混合和纵向混合两种。
横向混合是指燃料和空气在横向方向上进行混合,如多喷嘴同时喷燃。
纵向混合是指燃料和空气从上至下进行混合,如预混室等装置。
选择合适的混合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备结构决定。
4.点火方式:全预混空气燃烧的点火方式通常采用强电火花点火或高能点火等技术。
这些点火方式具有点火能量大、点火可靠性高、点火延迟时间短等优点。
点火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燃料的燃点和点火延迟时间等因素,以保证燃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几个技术条件外,还需要考虑燃料和空气的参数,如温度、压力、湿度等。
温度和压力对燃料的气化和混合有重要影响,通常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湿度对于混合物的形成和燃烧也有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可能导致燃烧性能下降。
总之,全预混空气燃烧技术的条件是燃料与空气的充分混合,通过合理的预混比例、混合均匀度、混合方式和点火方式等来实现。
合适的燃料预混比例、良好的混合均匀度和适当的点火方式可以保证燃烧效率高、燃烧稳定以及降低排放物的生成。
第三节 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
在动量其主要作用区域 ,无因次火焰长度的经 验公式为 : Frf 5 L* 23
甲烷射流火焰的长度比丙烷小的原因: (1)出口动量对甲烷射流火焰长度的影响其主要作用,使得 甲烷射流火焰的无量纲长度比丙烷的长; (2)甲烷出口密度很小,使得动量直径显著变小,这个较小 的动量直径是使得甲烷火焰长度变小的关键因素(尽管甲烷 的化学计量系数比丙烷小,但它的影响比动量直径要小得多)
在“快速化学反应”的极限条件下,化学反应时间τchem远小于 流动特征时间 Τchem<< τtransport(或τdiffusion)
火焰结构由反应物和能量的分子 扩散决定(即扩散过程是最慢的、 控制反应速度的过程),火焰可 以从分开燃料和氧化剂的表面取 一个薄层来模拟。
火焰处燃料和氧化剂的质量扩散流率为化学恰当比。
火焰弗卢德数定义如下 : T f e / gd j T 其中 : T f 为燃烧特征温度, ve为出口流速
1/ 4
Frf
ve f 3 / 2
1/ 2
将喷管内流体密度与环 境密度之比 e / 与初始射流 直径d j 综合为一个参数 ,即动量直径 :
第四节 火焰稳定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燃烧装置来说,不仅要保证燃料能顺 利着火,而且还要求在着火后形成稳定火 焰,不出现离焰、吹熄、脱火、回火等问 题,从而具有稳定的燃烧过程。如果着火 后的燃烧火焰时断时续,那么该燃烧装置 就不具备实用价值。
一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
二 火焰稳定机理
对于预混可燃气体燃烧来说,气流喷出并 引燃后,在喷口处附近形成锥形火焰,其 锥角符合火焰稳定的余弦定律。如果气流 流速过高,火焰将会从根部开始吹脱;反 之,如果气流流速过低,火焰则会引向喷 口内。由此说明预混火焰在一定的流速范 围内存在一个稳定的点火源,否则火焰无 法维持稳定。
3.完全预混式燃烧器
" 决定于燃烧室的背压,负背压有利于空气的吸入,正背压
不利于空气的吸入。燃烧室背压较小时, ' 1 。
• 燃烧器的引射能力 u 不仅与燃烧器的几何尺寸有关,还受工况 F 、
背压 " 及能量损失系数 K 和 K1 的影响。 因此,严格地说高压引射器是没有自动调节特性的。
• 引射能力在下列条件下要发生变化:
生回火。为了防止回火,必须尽可能使气流的速度场均匀,以保
证在最低负荷下各点的气流速度都大于火焰传播速度。
•采用小火孔,增大火孔壁对火焰
的散热,从而降低火焰传播速度, 是防止回火发生的有效措施。小
小火孔板式全预混燃烧器
火孔燃烧器在热负荷不是很大的
民用燃具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 对于热强度很大的工业燃烧器,大量的小火孔会大大地增加燃烧器头 部尺寸,就变得不合适了。可以采用水冷却燃烧器头部的方式来加强对 火焰的散热,从而降低火焰传播速度。
•负压吸气引射器吸入段形状不合理时,将使其阻力损失增大,使得负压 吸气引射器效率不如常压吸气引射器。所以,吸入段的设计要十分谨慎。 •为了使空气平稳地进入吸气段,并且具有均匀的速度场,引射器的形状 应如下图所示。
负压吸气引射器
能量损失系数 K
负压吸气高压引射器的基本方程
• 负压吸气高压引射器的计算公式与常压吸气低压引射的计算公式虽有 不同,但推导过程极为相似,可得负压吸气高压引射器特性方程:
可得
A1 X 2 2 X A1 0
X
1 1 A1 A1
• 作为高压引射式燃烧器计算的判别式,它与低压引射式燃烧器判别式
的不同在于 A1 值随燃气压力 H 而变化。
如果 A 1 ,则 X 1 ,即 F1 Fop ,表明燃烧器计算工况与最佳工况一致。 如果 A 1 ,则 X 无实数解,表明燃烧器不能保证所要求的引射能力。 如果 A 1 ,则表明燃烧器有多余的燃气压力。为了缩小燃烧器尺寸,可 以非最佳工况作为计算工况或采用图中长度较短的引射器。
全预混燃烧
一、燃气全预混燃烧的特点 1.燃气全预混燃烧是指燃气在燃烧器前与足够的空气进行充 分混合,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再需要供给空气的燃烧方式。 全预混燃烧的火焰传播速度快,燃烧室容积热强度很高,一 般可达28~56x103kW/m2或更高,且能在很小的过剩空 气系数下达到完全燃烧(通常α=1.05~1.1),几乎不存 在化学不完全燃烧现象。因此,燃烧温度很高,但火焰稳定 性较差,易发生回火。为防止回火,应尽可能使气流速度场 均匀,保证在最低负荷下燃烧器上各点的气流速度均大于火 焰传播速度。同时,气流分布均匀也保证了燃烧器表面火焰 的均匀,避免在燃烧器表面上火焰过长,接触到换热器表面 导致不完全燃烧。 2.全预混燃烧方式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1)全预混燃烧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 首先,全预混燃烧不产生燃料型氮氧化物;其次,全预混燃 烧不产生快速型氮氧化物;最后,全预混燃烧降低了温度型
Company Logo
1-燃气进口;2-安全电磁阀;3-调节阀;4、6、9-联通孔;5-伺服 电磁阀;7-指挥阀;8-指挥阀膜片;10-调节阀膜片;11-比例调节 阀;12-鼓风压力信号管;13-燃气喷嘴;14-空气进口;15-文丘 里混合器;16-混合气(燃气+空气)出口;17-零点调节螺丝;18比例调节螺丝
Company Logo
另外,由于是用于全预混燃烧系统,因此从防爆的角度考虑,风 机采用抗静电叶轮。这种风机比普通型壁挂炉中使用的风机具有 更高的扬程,因为在冷凝式壁挂锅炉中使用鼓风式全预混燃烧系 统要克服比普通型壁挂炉更高的阻力;其次,燃气比例调节阀在 工作时需要较高的空气压力驱动。 四、文丘里型混合器 在全预混燃烧系统中,一般采用文丘里混合装置来保证燃气与空 气的充分混合。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可以在风机出口进行(后预 混),也可在风机入口进行(前预混)。 1.后预混型文丘里混合器
第08章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
思考题
•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分类方式有哪些? •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什 么?
火道的作用: ¾ 烟气再循环,高温回流 ¾ 预热燃气空气混合物, 提高燃烧强度 ¾ 耐火砖和高温回流烟气 形成点火源,防脱火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 预先混好的燃气空气混合物,从 耐热金属制成的 分配帽喷出,在 环状凹面耐火砖 中燃烧。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二、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一)优点 • 燃烧完全 • α小,1.05~1.10,工件不致过分氧化 • tth高,满足高温工艺要求 • qv大,燃烧室容积小 • 易燃低热值燃气 • 不需鼓风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二)缺点 • 火焰稳定性差,易回火 • 调节比小 • 大负荷时结构庞大、笨重 • 噪音大,特别是高压、大负荷 (三)应用范围 • 工业加热装置
第八章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
本章要点
•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按照完全预混燃烧方 法设计的燃烧器称为完全预混式燃烧器, 其α =α’≥1 。 • 本章主要内容为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 及特点。
2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一、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构成:头部和混合装置。 • 按压力分类:低压,高(中)压 • 按混合方式分类: 加压混合、引射混合 • 按头部结构分类: ¾ 无火道头部 ¾ 有火道头部 ¾ 用金属或陶瓷稳焰器做成的头部→多火道 头部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造及特点
• 燃气由喷嘴喷出,引射燃烧用全部空气, 在炽热的火道壁面和高温回流烟气的稳焰 作用下进行燃烧。
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特点
一、完全预混式燃烧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喷头→防止回火 渐缩形、风冷、水冷 • 火道→防脱火 高温回流区、绝热燃烧室
低氮燃烧器工作原理
低氮燃烧器工作原理
1. 预混燃烧:低氮燃烧器通常采用预混燃烧技术,将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器内预先混合,形成可燃气体。
与传统的分层燃烧相比,预混燃烧可以更好地控制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程度,有效降低燃烧温度和氧化剂的浓度,从而减少NOx的生成。
2. 燃烧过程控制:低氮燃烧器通过控制燃烧进程中的参数来减少NOx排放。
例如,通过调整燃烧器的空气增氧率、燃料喷射方式和燃烧室内的湍流强度等,可以控制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程度,从而影响NOx的生成。
3. 脱氮技术:低氮燃烧器通常结合脱氮技术一起使用,进一步降低NOx排放。
常见的脱氮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燃烧后处理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燃烧后通过添加还原剂或催化剂来减少NOx的生成和转化。
总体来说,低氮燃烧器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和结合脱氮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减排的目的。
预混燃烧
预混燃烧器1.什么是燃烧2.什么是预混3.预混燃烧器实例图4.预混燃烧系统5.防回火装置6.预混燃烧器系统PID图1.什么是燃烧燃烧的化学反应燃烧的基本条件:燃烧反应需要燃料、氧气,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在着火浓度界限内,点火源。
燃烧中最基本的二个元素是碳和氢C+O2—>CO2+热2H2+O2—>2H2O+热对天然气,化学反应如下:CH4+2O2—>CO2+2H2O+热空气的成份:空气的主要成份为21%的氧气和79%的氮气。
氧气和氮气的比例大致为1:4。
对天然气:CH4+2O2+8N2─>CO2+2H2O+8N2+1,000B tu 热量1 立方英尺的甲烷+10 立方英尺的空气可产生1,000Btu 热量对丙烷:总之,在燃烧反应中每消耗一个立方英尺的空气可产生1,00Btu 热量,此特性与燃料品种无关。
空气消耗系数(空燃比)通常燃烧反应的空气消耗系数(空燃比)如下:燃料品种空燃比天然气10:12.什么是预混燃烧器可分为:预混烧嘴,内混烧嘴和部分预混烧嘴预混系统的作用:在烧嘴和点火点之前完成一次空气和气体燃料的混合。
也就是说,空气和燃气在进入烧嘴之前已经混合成为可燃气体。
预混合气的流量应考虑以下因素: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着火极限b.火焰传播速度c.混合压力d.调节比保证完全预混式燃烧的条件1.燃气和空气在着火前预先按照化学当量比混合均匀2.设置专门的火道,使燃烧区内保持稳定的高温在以上条件下,燃气-空气混合物到达燃烧区后能在瞬间燃烧完毕。
火焰很短,甚至看不到,所以又称为无焰燃烧。
预混燃烧器的火焰通常较短,火焰强度较高。
预混燃烧器尤其需要防止回火!!预混合烧嘴的调节比调节比即烧嘴最大输出功率与最小输出功率之比值,对于一个定型的烧嘴其调节比是有限的。
对预混烧嘴大部分调节比为5:1,最大不超过10:1预混系统的优点:形成短火焰,火焰温度高,延展性好,使用集中的预混合系统可简化燃烧系统的管路。
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温度设置
主题: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温度设置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燃烧技术,其燃烧温度的设置对于燃烧效率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温度设置进行深入探讨。
一、fluent甲烷预混燃烧的基本原理1.1 甲烷预混燃烧概述甲烷预混燃烧是指将甲烷与空气混合后一起供给燃烧器进行燃烧。
其基本原理是在适当的空气和燃料混合比下,通过点火后在燃烧器内燃烧产生热能,从而达到让甲烷充分燃烧的效果。
1.2 燃烧温度对甲烷预混燃烧的影响燃烧温度是指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产生的热量。
燃烧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燃烧效率和产生的污染物。
合理设置燃烧温度对于保证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温度的因素2.1 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是影响燃烧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混合比过高时,燃烧温度会降低,造成燃烧效率下降;当混合比过低时,燃烧温度会升高,产生过多的氮氧化物。
2.2 燃烧室结构燃烧室的设计和结构对燃烧温度也有一定影响。
合理的燃烧室结构能够使燃料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并控制燃烧温度。
2.3 空气预热空气的预热也会对燃烧温度产生影响。
预热后的空气能够促进燃烧反应的进行,提高燃烧温度并减少污染物的生成。
三、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温度的设置方法3.1 确定最佳混合比在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以保证燃烧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3.2 优化燃烧室结构通过合理的燃烧室设计和结构优化,可以使燃气和空气更加均匀混合,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和控制燃烧温度。
3.3 添加空气预热装置在fluent甲烷预混燃烧系统中添加空气预热装置,可以有效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降低燃烧温度并减少环境污染。
四、fluent甲烷预混燃烧温度设置的应用意义4.1 提高燃烧效率合理设置燃烧温度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燃烧理论基础-层流预混火焰
2021/4/25
40
组分守恒
传质(扩散和宏观流动)进入控制体的A的质量等于反应产生的A的质量)
• 组分守恒
dmi mi
dx • 或者,根据费克定律
7.9
d
mYi
D
dx
dYi dx
mi
7.8
2021/4/25
41
简化的总包反应
那么:
• 1kg 燃料+vkg 氧化剂(v+1)kg 产物
mF
(1)
(2) (3)
(4)
(1)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 (2)由温度梯度引起的热扩散; (3)有压力梯度引起的压力扩散; (4)除重力外其他体力引起的强迫扩散;
作业: 8.6
一般情形下的火焰速度?
如果考虑:传热、传质、化学动力学、热力学
火焰速度计算将很复杂
简化分析(基于Spalding的理 论)
7.10
对稳定流动 mi mi i=1,2,......,N
1 d
r2 dr
r2mi mi
i 1, 2,......, N
球坐标
二维轴对称坐标
1 r
r
r
vrYA
1 r
x
r
vxYA
1 r
r
r
AB
YA r
mA
(3) 多组分扩散(不讲)
在对燃烧系统的建模和学习理解中,尤其是对层 流预混和非预混火焰结构的研究中,不能用二元混 合物来做简化。在这种情况下,组分的输运公式必 须同时考虑众多且性质差别很大的组分。例如,我 们可以推断,大燃料分子的扩散速度要小于氢原子 的扩散速度。
一般 vu vb ?
点燃
火焰锋面
第六讲 预混合气体火焰-1
sus f u f
动量方程
sus2 Ps f u2 Pf f
(1)
(2)
能量方程
1 2 1 us hs u 2 h f f 2 2
(3)
由式(1)得
f uf us s
or
uf
s us f
6.1.2 爆燃与缓燃-基本方程
• 将 us 代入式(2)
Pf Ps s f C f C s
s f
( Ps
C
s
)
C
f
(4)
• 瑞利方程另一种形式。
6.1.2 爆燃与缓燃-基本方程
• 产物的压力
1 Pf 与 f
成线性关系。
• 分析瑞利方程 图
• 由于
• • • •
C s2us2 < 0。(斜率)
(2)Hugoniot(雨果尼特)方程
将式(1)与能量方程耦合
1 2 1 2 s2 2 2 h f hs (us u f ) (us 2 us ) 2 2 f
s2 1 2 us (1 2 ) 2 f
2 2 2 2 1 2 f s 1 2 2 f s us ( ) us s 2 2 f 2 s2 2 f
(3)Raleigh-Hugoniot方程
分析:
Ⅳ、Ⅴ是缓燃区(正常火焰传播区):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即:Pf≈Ps。
• 燃烧器(Burners) – Cook tops, water heaters, furnaces, radiant panels, oxyacetylene torches, etc
6.1.1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部分预混燃烧的原理
部分预混燃烧的原理
部分预混燃烧(Partially Premixed Combustion,PPC)是一种燃烧方式,结合了均匀预混燃烧(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HCCI)和传统的内燃机燃烧方式。
它的原理是将燃料和空气局部预混,并在部分预混燃烧室中进行点燃。
部分预混燃烧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燃料和空气预混合:在部分预混燃烧中,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室中进行预混合,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更为均匀。
这种预混合有助于提高燃料和空气的反应速度和速率,使得燃烧更加均匀和完全。
2. 极限混合条件:在部分预混燃烧中,通过提高某些条件,例如进气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来达到燃料和空气混合的极限条件。
这种极限混合条件有助于提高燃料和空气的可燃性和反应的速率。
3. 缓慢燃烧速率:在部分预混燃烧中,点燃方式选择较为缓慢和温和的方式,例如通过碰撞和扩散来点燃混合物。
这种缓慢燃烧速率有助于降低峰值燃烧温度和压力,减少燃烧室内的热负荷,从而减少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的生成。
4. 控制燃烧时机:在部分预混燃烧中,通过控制点火时机,使得燃料和空气在
合适的时间内进行混合和点燃。
这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和燃料利用率,并降低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通过上述原理,部分预混燃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内燃机燃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例如高温高压下的NOx生成和颗粒物排放,同时提高燃料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气体燃料的预混燃烧
T t
qw
F
V
(T
T
0)
cp
T t
=
-q
dCA dt
, 绝热条件下
T Tc , C0 Cc
积分可得:Tc
T0
q
cp
(Cc
C0 )
即: Tc T0 q ,容器内混合物的温升正比于反应物浓度的衰减。
C0 Cc cp
热自燃孕育期
i
C0 CC wi
氨 (NH3) 高炉煤气
焦炉煤气
发生炉煤气
生活用煤气
天然煤气
571 609 632 472 504 305 290 651 700~800 650~750 700~800 560~750 530
可燃物着火
的浓度范围
低限 % 高限 %
4.0
74.2
12.4
73.8
4.6
14.6
2.9
14
2.08
10.6
散热曲线Qs与放热曲线Qf相切的数学条件为 (1)散热与放热相等,即 Qf =Qs (2)在曲线相切点C处的斜率应相等,即
dQf dQs dT dT
思考题
煤堆自然导致能源的浪费和设备受损伤,因此必须 防止。现有下列四种现象,请用自燃热力着火理论 加以解释? 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容易自燃。 煤堆在煤场上日久后易自燃。 如在煤堆上装上若干通风竖井深入煤层深处,可防 止自燃。 如用压路机碾压煤堆,使之密实,也可防止自燃。
Ⅴ
Tlj
Ⅰ、Ⅱ不能着火
Ⅳ
Ⅲ
Ⅲ能够着火,在Tlj时,温度 拐点,孕育时间τi
系统初温升高有利于着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预混燃烧的基本介绍1.贫燃预混燃烧的介绍贫燃预混燃烧是在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增大空气的供给量,从而降低燃烧室的温度,满足较低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做到低NOx的排放)。
但是与常规的扩散燃烧技术相比,贫燃预混燃烧是在偏离正常化学当量比下进行的,这就会产生燃烧的不稳定性(主要包括回火以及振荡燃烧),严重阻碍了贫燃预混燃烧技术的发展。
维持贫燃预混燃烧室内的正常燃烧,其关键就在于避免火焰的吹熄与振荡燃烧。
火焰吹熄现象是因为燃烧室内当量比被控制在接近贫燃熄火极限,以便尽量降低火焰温度以及的排放,而在这种燃烧状况下,火焰传播速度很低,在相对高速的火焰流场中,会导致火焰的熄灭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时间很短,被称为静态不稳定。
因此要避免火焰吹熄,维持预混火焰的稳定燃烧,关键就在于保持火焰燃烧速度与流场速度的平衡,可从以下两种方法着手:①提高燃烧速度;②降低燃气供给速度。
提高燃烧速度可使用端流产生器提高火焰瑞流强度,而降低燃气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减少燃气供给做到,但是燃机的总效率也会下降,通常采用在燃烧室内安装钝体稳焰器或在燃烧室避免加工凹槽形成局部低速区域,使火焰燃烧速率与流场速率均衡,以便维持火焰的燃烧。
另外除上述方法外,旋流因为其特殊的流动特性,也常用于稳定湍流火焰。
预混燃烧的不稳定受燃料种类、进气温度、燃料一空气过量空气系数、燃烧室几何参数、燃烧室温度以及压力等众多参数的影响。
按压力振荡频率可将燃烧不稳定分为:低频振荡、中频振荡、高频振荡。
按照压力振荡涉及的燃烧系统部件可以将其定义为三类:燃烧系统不稳定、燃烧室腔体不稳定以及固有燃烧不稳定。
根据燃烧系统内不同扰动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燃烧不稳定分为受迫燃烧不稳定和自激燃烧不稳定,也可称为受迫振荡和自激振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Lieuwen等人对预混燃烧室内的燃烧不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宄,将预混燃烧室分为进口区域、燃烧区域以及燃烧产物区域三个部分,用“完全撞拌反应器”模型(WSR)对当量比波动引起燃烧热释放波动的机理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Hirsch等人对旋流预混燃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火焰模型,流场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将涡方程加入到火焰模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混旋流火焰的火焰传递函数描述方法,可以描述不同类型旋流燃烧室传热规律,并解释了热释放脉动与速度脉动间的关系。
Russ等人对预混旋流燃烧的火焰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燃气温度、燃气混合当量比波动以及燃烧室压力脉动等因素与燃烧热释放脉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稳定燃烧的范围。
Cohen和Anderson以贫燃预混燃烧室为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预混气体当量比接近贫燃熄火极限时容易产生燃烧不稳定现象,对火焰的纹影图像发现此时火焰出现间歇性脉动,且脉动尺度较大。
另外还发现,流场中旋润会在轴向发生周期性脱落,导致燃烧不稳定的产生,且随当量比的减小,燃烧不稳定性加剧。
KT Kim研究了贫燃预混旋流燃烧室(如图2所示)中瑞流火焰对进气速度的动态响应,建立火焰模型对不稳定燃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对应燃烧室热声振荡频率范围为220Hz和350Hz。
图2 贫燃预混旋流燃烧室示意图Lee HJ等人分别研究了燃烧室长度、当量比燃料喷射位置等对热声振荡特性的影响规律,研宄表明预混段长度对燃烧热释放强度影响很大,但是对声压脉动与速度脉动之间的相位关系影响不大,对压力信号及CH信号的分析处理确认了不稳定性机理的耦合。
J.C.Broda,S.Seo等人对预混旋流燃烧器(如图3所示)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燃烧热释放脉动与压力振荡存在某种联系,可能是导致燃烧不稳定的原因。
图3 实验装置示意图Hardalupas等研究了预混气当量比以及预混效果对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火焰基部化学当量比波动幅度很大,范围从0.2-1.8波动。
Meier和Stopper等采用天然气为燃料对贫燃预混燃烧进行了实验研究,从不同当量比、燃烧热功率、燃烧室压力等条件进行研究,通过PIV技术观测到在剪切层层存在有不同尺寸的旋祸,并通过OH-PLIF手段对火焰面形状、位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燃烧中主要过程在剪切层进行,反应区域受流场参数的影响,表明热声振荡燃烧时燃烧热释放脉动与预混气当量比、燃烧室压力、进气速度等参数的脉动有一定联系。
Barlow等对贫燃料预混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控制空气与燃料的掺混比例可以有效调节燃烧温度,从而可以控制热力型NOx的形成,但是降低温度的同时又会增加CO的产生,温度控制1670K-1900K在左右时,NOx和CO的排放都比较低。
O Tuncer等人以常压下的预混旋流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对冷态流场与火焰稳定间的关系以及贫燃媳火极限与当量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宄,实验过程旋流数为0.74,研究发现,冷态流场也出现了中心回流区,表明反应流场与非反应流场具有相似性。
另外在接近贫燃极限,熄火-再燃的过程持续发生。
曹红加对预混火焰燃烧不稳定特性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如图4),研究表明燃烧不稳定特性与预混燃气当量比有相当大的关系压力振荡的特征频率随当量比的增大而减小;而燃烧不稳定特性与进气流量的关系较为复杂,燃烧室内的平均压力对压力振荡的特征频率也有较大大的影响其特征频率随燃烧室平均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图4 实验装置和测量系统简图李国能以Rijke预混燃烧器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预混气当量比对热声不稳定特性有重要影响,表明贫氧条件条更容易激发燃烧不稳定问题。
赵震等人对模型燃烧室在贫油预混条件下的燃烧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主要研究了预混气当量比、喷射速度及燃烧室出口面积等因素对不稳定燃烧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
实验表明:在很宽的当量比和速度范围内,均出现了燃烧不稳定现象,压力振荡的频率集中在之间;且随着预混气速度的增加,频率和幅值都随之增加;而随燃烧室出口面积的减小,压力振荡幅值增加而频率却随之减小。
郭志辉,王帅等人研究了常温和常压条件下贫燃预混燃烧的不稳定性,研究表明,随当量比的提高,燃烧经历了从稳定到不稳定的状态,并达到有限循环脉动状态。
流动脉动和火焰的相互稱合作用是激发和维持自激振荡燃烧的主要原因。
柳伟杰等人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甲烷/空气预混低旋流燃烧的流场结构及当量比对甲焼低旋流燃烧的影响,研究表明,甲烧空气预混低旋流气流在喷嘴出口处扩张,形成有利于燃烧稳定的低速区;预混火焰“悬浮”于喷嘴上方。
刘联胜,李志勇等人利用噪声分析仪对预混燃烧的热声振荡进行了声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预混气的组分浓度变化是火焰低频振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实验系统1.系统组成实验系统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由空气进气系统、燃料进气系统、点火系统、燃烧系统、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图5 贫燃预混旋流燃烧室实验装置示意图空气和丙烧分别经过减压阀、流量计计量后通入到预混段进行混合,在旋流器的作用下混合均勾后通入到燃烧室内进行点火燃烧,同时开始各部分数据采集及记录,燃烧产生的产物经过喷管段后排放到室外。
2. 燃烧室的设计燃烧室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预混及燃料喷射部分设计、主燃烧室设计以及燃烧室出口喷管设计。
其中预混管和主燃烧室都为圆筒形结构,且与旋流器、中心钝体保持同心。
燃烧室中旋流器及预混段主要作用是使空气和燃烧充分预混,并在燃烧室入口处形成一个带有中心回流区和角回流区的稳定火焰。
为方便观测火焰形态变化,以及PIV观测流场,部分预混段和主燃烧室采用耐高温的石英玻璃制作,承受温度可达1300C,基本满足实验需要。
在燃烧室侧壁为压力传感器接口测量燃烧室内动态压力信号,以及两支热电偶,测量燃烧火焰温度变化。
2.1 预混及燃料喷射部分预混组件主要是为燃烧室提供充分预混的预混气,并以一定速度通入到燃烧室内点火燃烧,预混组件可分为燃料掺混,旋流器、音速喷嘴以及预混通道四个部分。
图6 燃料喷射示意图2.2 旋流器图7 旋流器3.参数测量系统动态压力测量燃烧压力测量方法是指测量燃烧室中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并将测得的压力曲线经过分析处理,目前仍是预混瑞流燃烧研究领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实验手段,燃烧内压力波动直接表征燃烧室的不稳定性,因此压力信号的采集至关重要。
图8 压力测量结构四、贫燃预混火焰形态及熄火极限分析4.1 火焰传播机理及火焰结构形态气体燃料的燃烧根据燃烧前燃料和空气混合状态的不同和流动速度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层流火焰和溫流火焰。
传统的扩散燃烧方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氧化剂依靠空气扩散来提供,且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过程占据大部分燃烧时间,火焰面位于燃料与氧化剂的交界面上,燃烧较为缓慢,火焰温度很高,且稳定燃烧范围很宽。
与此不同,预混燃烧或部分预混燃烧方式为空气与燃料进入到燃烧室之前会进行部分预混或完全预混,部分预混火焰可分为两个部分:内焰的预混火焰和外焰的扩散火焰。
经过部分预混的可燃气在内焰燃烧,剩余的未燃燃料则在外焰与外围空气进行燃烧。
随预混程度增加,内外焰体积和火焰也随之发生变化。
与层流火焰相比,由于湍流涡团脉动的影响,湍流火焰前锋不再光滑、规则,而是新鲜可燃气涡团、燃烧着的涡团与燃尽涡团交替存在着。
依然可以将火焰简单分为三个区域:核心区域、燃烧区域以及燃尽区域,如图9所示。
核心区域内是新鲜的未参与反应的可燃预混气体;燃烧区即化学反应区,为可见的火焰前锋,可燃物大部分在此区域反应;剩余的可燃物在燃尽区域内被燃尽。
图9 湍流火焰示意图如图10所示,旋转射流的内外卷吸作用会使喷嘴出口处下游轴心位置的静压降低,在压差的作用下,会形成中心回流区。
其形成过程为:当旋转射流进入筒状燃烧室时,形成空心的圆椎射流,存在内、外两个边界,外边界卷吸周围预混气体,而内边界抽吸下游高温烟气,产生回流。
回流的气体是燃烧后形成的高温产物,当新鲜预混燃气进入燃烧室时被回流的高温烟气加热,然后被点燃。
因此,可以利用此回流区作为持续点火源,使新鲜的预混可燃气体能够持续稳定的燃烧,起到稳焰的作用。
图10 旋转射流流场示意图图11 旋流预混火焰图像与结构旋流预混火焰也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1所示。
区域1为中心回流区,火焰颜色为蓝色,可用肉眼很明显的区分开来,左侧的黄色火焰的产生是向旋流火焰中投入细小的可燃物(如木块)用以观察回流区域;区域2为角回流区,位于中心回流区外侧下部的区域,火焰颜色呈更明亮的蓝色,火焰其余的部分为区域3。
而燃烧反应主要在中心回流区域1进行。
4.2 当量比对火焰形态的影响固定空气流量不变,调节燃料进气流量以达到改变预混气体当量比。
图12 预混旋流火焰形态第一幅图片中,当量比较小,火焰呈祸团状,隐约可见回流区轮廓,当量比继续增大到0.67φ= 时,明显出现回流区稳焰结构,在0.72φ=时火焰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到火焰有强烈的旋转,火焰为中空;继续增大当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