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合集下载

翻译伦理对华裔美国文学回译方法影响研究——以《女勇士》为例

翻译伦理对华裔美国文学回译方法影响研究——以《女勇士》为例

152汤亭亭于1976年发表《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该作品不仅荣获1997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同时还推动了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兴起。

然而,肩负着文化交流使命的《女勇士》汉译本却遭到读者批评,其焦点在于其未能体现跨文化的“移植或改写”。

本文拟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出发,以李剑波和陆承毅的《女勇士》汉译本为参照,探索华裔美国文学的回译方法,同时,给予此汉译本客观而合理的评价。

一、《女勇士》中的文化回译1.回译与文化回译回译(back translation)又称“逆译”或“返译”,“就是对译文进行再次翻译,把自己或别人的译文翻回原文”[1]。

简言之,如果将原文看作A,译文看作B,回译是指先从 A→B,再从 B→A 两次语言层面的翻译过程。

因此,回译也叫“语言回译(linguistic back translation)”,要求严格的“字对字”翻译,通常用于检验译文。

然而,华裔美国文学的回译是将英语创作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让作品回归到中国文化中。

其源文本所描述的不是源语文化,而是目标语中的文化,我们将其称之为“文化回译”。

本文认为: 文化回译是把文学作品翻译成目标语言,让作品能回归到目标语文化中去[2]。

2.《女勇士》的文化回译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是回忆录式的小说。

该作品由5个故事组成,主要讲述华裔母女两代人由于生活轨迹和文化程度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将不安定的华人生活现实和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女英雄故事融为一炉。

该作品自出版以来,深受美国大学生的喜爱。

漓江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由李剑波和陆承毅合译的汉译本,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大都为典型的文化回译。

比如,将“Fa Mu Lan”回译成“花木兰”; 将“six worldly environments”回译成“六气”; 将“yang and yin ” 回译成“阴阳”等。

翻译伦理视域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以《喜福会》汉译本为例

翻译伦理视域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以《喜福会》汉译本为例

2021.0683美国华裔文学指的是“美国华裔人用英语创作、发表的作品,也包括用华文写的在美经历或用英语写的有关中国内容的作品”(Kim , 1982)。

本文所讨论的美国华裔文学只指涉前者。

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近年来,华裔作家作品的汉译本数量大量增加,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增多(吴冰,2008)。

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多从回译视角讨论原文的还原问题,此类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讨论华裔文学汉译时需注意的问题,并未跳脱出语言的限制从更大框架讨论这类文学的汉译问题。

整体而言,当下对华裔文学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层面的回译研究,已经逐渐有学者从文化层面考虑该类文学作品的汉译但还不够具体与完善。

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加剧碰撞,而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翻译伦理对于翻译行为的可指导性,考虑到华裔族群特有的文化身份,翻译伦理学可为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鉴于此,本文将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从翻译伦理视角分析与讨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

一、美国华裔的“他者”文化身份美国华裔是移民的群体,在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其文化身份认同不是单一的,而是分裂的和多重的。

美国华裔族群拥有独特的族裔身份,其族裔文化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美国文化(王宁,2006)。

中国译者应当意识到,美国华裔的族裔文化实际并非“我者”,而是处在“他者”的位置。

美国华裔与中国人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拥有部分相同的文化基因与中国记忆。

在美国华裔作品中,华裔作者经常使用大量篇幅描绘故国记忆,书写中国叙事,这常能引起译者以及中国读者的亲切感与熟悉感,也使得中国译者在翻译美华作品时更易忽视其“他者”的文化身份,倾向于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在归化的翻译策略下,原文的异质成分得到同化,译本传达的语言和文化与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点更加接近,这可使译文有更高的接受度和流畅性,但事实上却也掩盖了原文的独特性,模糊了华裔族群的文化身份特征。

试论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_以翻译伦理为视角_范茗

试论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_以翻译伦理为视角_范茗

第15卷第4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5No.4 2014年11月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 Nov. 2014试论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范茗(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 21世纪的今天,世界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融合了中国文化和美国多元文化的特殊载体,为两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何做好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工作是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关键,根据华裔美国文学汉译存在的问题,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华裔美国文化的汉译。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伦理;汉译[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68−02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承载中西方交流的工具,能让西方国家和中国相互了解,加深两国文化的交流,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

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华裔美国文学已经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坚实的纽带,也成为了美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美国文学界展露头角,出现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很多还被选为美国高中教学素材编入教学课程,对展示中国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华裔美国文学在国内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成为赢得中国读者的关键。

以前出现的不少中文版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由一些熟悉中文或者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编写,在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文化方面远没有中国学者那样透彻,而中国的译介也差强人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1]。

为能够给中国读者提供更好、更深层次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译者的参与。

本文主要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做了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阐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点帮助。

基于翻译伦理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之思

基于翻译伦理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之思

译进行 了时代性 思考 。 关键 词 : 翻译伦理 ; 后现代语境 ; 全球化 ; 华裔美国文学 华裔 美国文学作为人们 了解西 方文化的一大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后 , 华裔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尴尬 差异拓展了人们视野 , 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文化交 流 、 思想交锋 的 良好平 台。 新时期以 地位 , 成 为了美 国文学界的一颗璀璨 明珠 。尽管 国内许多学者将研 渠道 , 我 国与世界 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 随着我 国综合 国力 的不断提升 , 究视角放在华裔美国作 家创作过程 中的思想维 度上 , 但在后现代 和 来, 华裔美 全球化语境下 , 华裔美 国文学仍然是 中美文化交流 的重要载体 和特 向全球读者真实呈现中国文化 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 。 在美 国多元文化语境下生存 、 发展, 这 殊渠道 。本文在简要阐述后 现代语境 下翻译研 究的伦理转向后 , 分 国文学作为独特的文学形式 , 些作 品的作者基本上都 是华裔美籍作 家 , 他们用 自己独创 的以中国 析 了全球化与华裔美 国文学的汉译 现状 , 最后提 出了翻译伦理下华 裔 美国文学翻译 出路 ,以期对 国内译介 者的翻译实践 提供一定 借 文化元素为核心的语言体系的英语创作文学文本。 这些作 品中包含 着许 多极具代表性 的中国符 号 , 包括神话故事 、 古代 典故等 , 对 于他 鉴。 1后现代语境下翻译研 究的伦理转 向 们而言 , 故土的文化 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华裔美 国文学 的作家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语 境下 , 成功 切 的交 际互动行为 的发生 , 都 必须 要由一定道德伦理观的支 撑 ,翻译 理论 和翻译实践作为跨文化交流 的重要手段也 自然如此 , 地将 中国文化 以文本形式呈现给西方读者 , 尽管这并非西方受众 了 其跨 文化 、 跨空间 、 跨语言 的特征决定 了其伦理转 向的必然发生 。 不 解中国文化 的主渠道 , 但却是西方 主流媒体接触 中国文化 的直 接方 通过中西文化 的巧妙结合 , 利用 中英文的互替互 补 , 华裔美 国文 管从 中国的“ 信达雅” 原则到 “ 神似化境” 理念 , 还是从西方 的结构主 式。 义理论 到解构主义理论 , 这些原则 、 思想 和理 论都为译者究 竟该怎 学逐渐受到了西方 主流文化 的关注和认可 , 华裔美 国文化 凭借 自身 但是真实华裔 样开展翻译实践提供了方法 指导 , 但翻译界真正开始深入思考这一 独特魅力终于在美 国主流文化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 。 美 国文学这一独特 的文学形式 , 由于其 中的许多英语 都是作者 自己 问题 , 并将 其放在伦理学视野下审视 , 则是开始于后现代 。 后殖 民主义 、 解 构主义 、 女性主义等后现 代主义 的翻译 理论对 创造 的 , 因此为汉译 工作带来 了很难 困难 , 如何做 好华裔美 国文学 传统 翻译 标准体 系形 成了一定消解 , 开始强调译者 的主体性 , 注重 的汉译工作 , 对深刻 了解作者思想和深入理解华裔美 国文化具有非 政治 、 文化 和意识形态对 翻译实践 的影 响作用 。传统 翻译 中是否忠 常关键 的作用。比如 , 文本 中的许多英语词汇 , 是作者将汉语语义用 于原著 的问题不再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命题 , 人们纷纷将关 注点转 向 英语形 式进行表达 的 自创 词汇 , 如此 一来 , 在 汉译 过程 中就必须要 翻译 中存在 的种种伦理 问题 , 倡导 翻译伦理 的本质 回归。翻译 实践 真正理解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汉语含义 。 甚至 当作者将 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属性 与哲 学研 究的文化转 向最终带来 了后 现代 语境下 翻译 符号与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 时 , 通常译者只会简单地将 中国文化寓 研究 和实践的伦理转 向。 意 翻译呈现 出来 , 但却忽视 了原文本塑造 的真实文化意象 。 可以说 , 后现代 翻译理论 严重脱离 了翻译 的本 体研究 , 女性 主 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失衡也最 终导致了文化上的不平 衡 , 文化全 义翻译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属于一项追求女性 地位 的政 治运 球化也 曾被解读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 民行 径 , 以美 国为代表 的 动 ;文化学派过分强调外部文化 因素对翻译实践 的制约 和影 响 , 将 西方强势文化 以绝对优势成为全球主流文化的代言人 , 这也加剧 了 翻译简单地看作是改写和操纵 , 没有对翻译 过程形成全面客观的认 文化全球化与 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当下 , 随着个别 “ 第三世界” 中 识; 解构主义 翻译理论不承认文本 的终极 意义 , 将文本意义 的动态 国家的迅猛崛起 , 在 中国人追着美剧 、 吃着肯德基 、 刻苦学 习英语 的 性和模糊性置于无可附加的地位 ,造成 了翻译研究 的虚无状 态 ; 后 同时 , 越来越多的孔 子学 院、 功夫电影 、 京剧 、 太极拳 、 中国小 吃等都 殖 民翻译理论重点探讨 翻译 中的民族身份 问题 , 将翻译实践看作是 已经成 为西方人热烈追捧的中 国元素。所有 的事实都表明 , 文化全 “ 同化 ” 与“ 抗争 ” 的 竞技 场 。 球化已经成 为一股不可逆 的时代潮流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 , 并 翻译研究 的文化转 向过多地将 焦点放在 翻译 文本 的外部 因素 非是西方文化独 霸天下 、 肆 意妄为 的舞 台 , 而是全球 各民族文 化在 和文化语境上 , 到底如何定义翻译 实践 ? 译 者该 如何进行翻译? 译者 新 的时代语境 下碰撞 、 交流及融合 , 构建全新 的全球 文化秩序 的过 能否随心所欲地进行文本翻译 翻译 的本体研 究该 坚持 那些 原则 ? 程。 所以 , 作为实现 中西文化交 流, 推动其互 动交融 的重要工具和手 这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 由此 带 来 了 段 , 中 国翻 译 要 如 何 紧 随 时代 发 展 步伐 , 顺应历史进步潮流 , 在 避 免 翻译研究与实践的转 向。 这些拷 问最终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翻译 陷入狭隘的民族 主义 的同时确保 中西文化 的互通有无 , 都是后现代 实践 中的伦理规范 问题 , 特别是 引向对翻译研究 的伦理指导 、 翻译 语境下翻译 理论 与实践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点问题 。 实践 的伦理属性 、 译者 的伦理思 想的思考 , 从 内因上为 翻译研究与 3 翻 译 伦 理 下 华 裔 美 国 文 学翻 译 出路 实践的伦理转 向创造 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 在全球化进 程 日益深入 的当下 , 全球不 同民族文化通过不断交 受翻译实践本身伦理属性 、 后现代 翻译伦理悖论 和哲学研究文 流与对话 , 形成 了相辅相成 , 互依互存 的关 系 , 文化 的全球性发展离 化转 向的影响 , 人们开始将关 注点放在翻译 中的伦 理问题上 , 这就 不开 自身 民族性的支撑 , 每一种文化在渴望被其他文化认 同和接受 造成 了后现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转 向。 从 贝尔曼提 出“ 翻译伦理” 概念 的同时 , 也要避免被完全 同化 。在个性与共性并存竞争 的复杂语境 的那天起 , 翻译 实践就被划 归到伦理范畴 , 译者对作者 、 出版 商 、 读 下 , 要想真正 实现文化 间的交流 与融合 , 译 者就必须坚持 求同存异 者等相关 主体负有伦 理责任和义务 , 如此一来 , 译者 的伦理原则就 的伦理 选择 , 也 就是说 , 不仅要寻求异域 文化文本 中与本 土文化之 成 了后现代语境下翻译研究的一大核心内容 。 间的共 同之处 , 借 助异域文本实 现本 土文化价值 , 而且还 要充分尊 2 全球 化与华裔 美国文学 的汉译现状 重并真实传达异域文本所 蕴含 的民族文化及思想。 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 , 华裔美 国文学逐渐进入 国内文学界研 究视 华裔美 国文学的崛起代表着文化全球化 的深入 , 美 国是 以多元 野, 在 文化全球化语境 下 , 人们 开始将文学作 品作 为了解其他 国家 文化并存发展为特色的国家 , 多元文化语境为不 同文化彰显 自身魅 和地 区文化 的特殊媒介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 , 全 球多元化文化 力 创 造 了 良好 平 台 , 这 也 是 华 裔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国少数族群文学的一支生力军。

华裔美国文学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涌现,得到了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同,同时也受到美国广大读者的喜欢,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 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家具有二重“他者”的身份: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他们具有浓郁东方色彩;作为故国文化的“他者”,他们因疏离而陌生。

“中国和中国文化是他们在异国生存的主要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但同时,也是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面前受到排斥,感到屈辱和自卑的根源。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_陈爱敏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_陈爱敏

败者往往是那些不愿了解对方语言习俗 、 传统习惯者 。 益 , 一种超越诸如 中 心 和 边 缘 、 都 市 主 义 和 边 际 状 态、
) 。 伍慧明 《 从中国大陆去美 国 的 移 民 , 她 要 坚 守 她 的 母 语: 汉 语。 ( 骨》 中的莱拉是一个典型的成功 1 9 9 2: 5 9 0 因此 , 她不愿学英 语 , 不 愿 意 迈 出 了 解 美 国 文 化 之 旅 , 翻译者 , 然而最初的 莱 拉 却 是 极 其 讨 厌 帮 父 母 亲 翻 译 也就无法与儿子 沟 通 , 了 解 他 们 的 内 心 世 界。 她 不 懂 同样儿子也不愿学 习 汉 语 , 经常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 儿子 用 英 文 。 这 同 样 是 儿 子 不 愿 深 度 了 母亲用中文 , 解中国文化所致 , 而造成他们无法翻译 、 转换母亲的思 “ 每一种文明 , 作为一个灵魂 , 都 想 。 翻译家 P a z认为 : 与众不同 , 独具特色 , 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面对他 ” 从 此 意 义 上 讲, 潘家 者的空间 和 历 史 。( 1 9 8 3: 1 5 9) 母子之间不能沟通 , 很大程度上就是作为译者各自不 愿意了解对方的空 间 与 历 史 , 去面对完全不同的他者 “ 这 些 男 孩 个 个 都 有 好 工 作, 个 所致 。 潘太太叹息 说 , ” 个挣钱多多 , 为什 么 没 有 女 孩 看 上 他 们 呢 ? 在某种意 义上 , 潘太太尽管能 够 将 儿 子 的 世 界 翻 译 成 她 所 熟 悉 的词语 , 但对他们的世界缺乏尊重和有意识了解 , 而这 “ 一个好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 正违背了 P a z所坚持的 : 是爱 , 是一种参与 , 而这既体现了对原文的敬意同时也 ” 要求译者要 分 享 原 文 的 世 界 。( 因而导致 1 9 8 3: 1 5 9) 的, 但这种厌恶之感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母亲 、 更重要 参 与 翻 译 实 践, 架起了两代人的感情 母亲的 世 界 , 之桥 。 自上个世界 6 0 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 发 展 , 数量之大 , 参与人 数 之 多 , 规 模 之 广, 这也反映了美国 华裔作家参与语言 文 化 翻 译 实 践 的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华裔美国文学书写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翻 译 实 践 过 程 , 作为 一种特殊的文学形 式 , 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中不仅面 临如何将本民族的 风 土 、 文化对等有效地呈现给主流 同时还得 考 虑 如 何 让 主 流 社 会 读 者 理 解 和 文化读者 , 接受 。 2.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策略 解殖 民 过 程 涉 及 身 份 的 重 新 建 构 问 题 , 由于身份 他人对自我 是自我认同身份和 他 人 认 可 身 份 的 统 一 , 认同身 份 对 于 身 份 的 形 成 十 分 重 要 ( 覃 明 兴, 2 0 0 5: 英语也就无法翻 译 , 将 儿 子 的 思 想、 语 言 等 转 换 过 来 。 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逐渐消失 。 她开始积极了解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作者:黄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美籍华裔的身份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众关注,就连他们自己也对本身定位的问题有疑惑。

他们生活在美国文化当中,但又无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种双重身份在美籍华裔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美籍华裔作者们不仅仅是作者,他们同时又身兼文化译者的身份。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可以从中看出他们试图在沉默中“发声”,反抗,积极融合。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文化身份;后殖民主义;文化翻译作者简介:黄颖,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研究生,南华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种族意识的逐渐成熟,身份问题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美国,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少数族裔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身份是个人或集体为标示自己为其自身的标志或其独有的品质,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归属。

而美国华裔却一直处于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的身份是什么?这种对自己身份的困惑中,身份因此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美裔华人作者们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不可避免的将中国文化翻译成英语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文化翻译现象不仅是为了迎合英语读者的实际需要,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他们争取自己文化地位的一种体现。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以汤婷婷等几位美裔华人作者的作品为例,试图探究美裔华人作家的文化定位问题。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说,“后殖民”,作为一个术语引起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的出版为标志。

“后殖民主义是指世界上那些在20世纪中叶以后,摆脱了欧洲帝国主义控制的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随着帝国的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需要修复它们在被帝国统治之前的文化,估价殖民体系所遗留的文化、语言、法律和经济影响,建立新的政府和民族身份。

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

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

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作者:范茗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范茗(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全球人口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进而引发了各国之间前所未有的文化交融和碰撞。

因此,人们在对文化翻译创作者进行研究时,已不再简单地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来界定其国家归属。

但就目前来看,人们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仍停留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或者与之有关的文化冲突等方面,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

本文主要从几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入手,探讨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特质。

关键词:离散视角;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10—02收稿日期:2014—06—15作者简介:范茗(1973—),女,浙江宁波人。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语言教学。

中国大陆真正展开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学术探索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大多数专家仅以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理论为支撑来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而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

有极少的一部分学者甚至是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来对华裔男性及女性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与多样性等进行探讨。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者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宏观研究的过程中,仍以文化身份研究为其主线之一。

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真正对华裔作品文化翻译属性展开论述和探讨的学者并不多。

一、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属性从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华裔美国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文化翻译。

20世纪90年代左右,安德烈·勒弗菲尔和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正式地在翻译研究工作中引入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1][2]在实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文化因素等对作品词句的含义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在进行翻译研究工作时,从对语言学的对等研究逐渐向文化翻译研究转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戏剧翻译领域的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对于华裔文学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戏剧翻译的历史和现状。

同时分析了华裔文学在中国戏剧领域的影响以及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

本文还介绍了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强调了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未来,结合技术与文学的新途径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戏剧翻译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戏剧、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文化传播、研究方法、挑战、未来展望、技术结合、影响、困难、华裔文学、历史、现状、实践、重要性、新途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华裔文学在中国戏剧领域的影响,并研究文学翻译对华裔文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因此对于华裔文学在中国戏剧领域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是指当前华裔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戏剧翻译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深入挖掘华裔文学在中国戏剧领域的影响与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可以更好地促进中美间文化交流,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与传播。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研究可以促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翻译华裔文学作品到中国戏剧舞台上,可以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和感受到美国华裔文学的魅力,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互动。

研究中国戏剧翻译也有助于拓展华裔文学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将华裔作家的作品翻译成中国戏剧,可以为这些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和表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研究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可以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经验和指导,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学影响、提高翻译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

第23卷第6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3No.62022年1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22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2020)王晓燕(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天津300387)㊀[收稿日期]㊀2020-01-18㊀㊀[作者简介]㊀王晓燕(1986 ),女,山西盂县人,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㊁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㊂[摘㊀要]㊀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网络化的盛行,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译者身份㊁译介形式㊁译本选择㊁译介时间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仍存在译本 孤本即权威 ㊁译介作家作品 扎堆儿 ㊁译介作品体裁单一问题㊂从新世纪的社会背景及文学环境来看,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趋势的上升得益于新的政治环境与多元宽松的出版政策及机制,而网络媒介的推进,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为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机遇㊂[关键词]㊀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大陆;译介;影响[中图分类号]I109.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602807引用格式:王晓燕.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2020)[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8-34.㊀㊀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指 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公民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①㊂中国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㊂1981年,‘外国文学“杂志第1期刊登了江晓明的文章‘新起的华裔美国女作家马克辛㊃洪㊃金斯顿“,将马克辛㊃洪㊃金斯顿(Maxine Hong Kingston,后译汤亭亭)的小说‘金山勇士“(China Men )和‘女豪杰“(The Woman Warri-or )介绍到大陆㊂同年,‘世界图书“第5期也刊登了凌彰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并对汤亭亭(即洪婷婷)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简单介绍㊂由此,美国华裔文学开始进入大陆学界,并逐渐成为其译介的重要内容㊂从时间上看,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零星译介到90年代的大幅度增长,进入新世纪后,已成蔚然之势㊂而美国华裔文学在这逐年上升的译介趋势中,其译本选取㊁译介形式㊁译介时间以及译者身份也具有了新的特征,但仍存在译介作家作品集中㊁译本 孤本即权威 现象以及译作体裁较为单一问题㊂究其原因:一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政治意识形态与出版政策及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接受;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发展及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对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㊂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概况㊁译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译介兴盛的具体原因㊂一㊁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概况㊀㊀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无论在数量还是水平上都不断提高,形成一定的译介规模,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译介形式新世纪以来,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打第6期王晓燕㊀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 2020)29㊀破了上个世纪的个人单独译介形式,呈现出以 丛书 译介形式为主,辅之以个人译介的多元译介形式㊂ 丛书 译介形式将作品的译介时间和译本主题进行整合,从而使译介作品在内容和主题上更加系统化,进而推动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整体性传播与研究㊂新世纪以来,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译介 丛书 以 华裔美国文学译丛 ② 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亚/华裔美国文学译丛 ③以及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四大丛书系列为代表㊂其中,由张子清㊁杰夫㊃斯威切尔 沃斯主编 华裔美国文学译丛 是大陆第一次大规模㊁系统性译介的美国华裔文学㊂ 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是大陆较早以 系列丛书 形式高端规划㊁整体开发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项目,涵盖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大陆华裔文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具有新意的华裔作家研究资料㊂郭英剑负责主编的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是一套关于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系列丛书,由文学史㊁文学作品选㊁文学评论集㊁学术论著组成,较为系统㊁全面地将美国华裔文学的作品及研究介绍到大陆学界,对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㊂而丛书译介的形式除了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整体性传播之外,还影响了大陆华裔文学研究 高峰 现象的出现㊂就中国知网检索来看(2000 2020),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高峰出现在2012年和2014年,这显然离不开这些丛书译介的推动作用㊂㊀㊀2.译本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关注多以作品在海外主流文学圈中的认可情况作为译介选择标准㊂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中外学术互动亦愈加便捷,中美在信息同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译本选择的多样性㊂首先,译本原作的海外获奖情况依旧是大陆学者选择译介的重要参考㊂比如,哈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等待“(Waiting)于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 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2000入围普利策奖小说类决赛名单,2002年,该作品由金亮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㊂伍绮诗的‘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经出版,便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多家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2015年,该作由孙露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2017年,伍绮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小小小的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被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读书网站Goodreads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同时获得2017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殊荣,2018年,该作亦由孙露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㊂2019年,美国当代科幻小说家特德㊃姜也备受关注,他的‘呼吸“(Exhalation:Stories)由耿辉等译,译林出版社出版㊂其次,对作家创作的持续性关注越来越成为大陆译介作品的重要依据㊂谭恩美于2013年出版的‘奇幻山谷“(The Valley of A-mazement)并没有获大的奖项,却依旧是大陆译介中重要的关注对象,该作在2017年由王蕙林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㊂这一方面由于谭恩美在美国华裔文坛的地位深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陆学界对谭恩美研究的持续性关注,进而影响其作品的译介㊂同理,伍慧明的‘望岩“(Steer Toward Rock,陆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㊁裘小龙的‘红旗袍“(Red Mandarin Dress,鲁创创译,新星出版社,2012)㊁‘石库门骊歌“(When Red is Black,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在大陆的译介也离不开这些作者先前的文学影响及大陆对他们创作的整体性关注㊂而从性别来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凸显,成为近十年来大陆华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译介的重要特征㊂3.译者身份新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译者身份更加自由多元,他们大都非专业翻译出生,且社会身份多样㊂ 非专业㊁年轻 是新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译者的重要特点,反映了文学传播与接受的自由化与开放性特征㊂金亮(1958 )是电视记者和制片人,‘等待“是他首次翻译的作品㊂王光林(1962 )㊁张龙海(1968 )㊁陆薇(1962 )均是大学教师,目前分别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㊁闽南师范大学㊁北京语言大学㊂匡咏梅(1969 )是‘世界文学“杂志编辑,蔡骏(1978 )则是悬疑作家㊂他们在译介相关作品时,年龄基本都在30 40岁之间,比如,‘外滩花园“出版④时,匡咏梅34岁,‘典型的美国佬“出版时,王光林38岁,‘华女阿五“出版时,张龙海36岁,‘沉没之鱼“出版时,蔡骏28岁㊂4.译介时间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势头的3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高涨,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译介时间间隔也逐渐缩短㊂尤其是近十年来,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新作的译介时效性加强,从原著出版到大陆译介出版基本都在四年之内㊂比如谭恩美2013年的新作‘奇幻山谷“,2017年在大陆出版,间隔4年;伍绮诗2017年获奖的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于2018被译介引进,间隔仅1年㊂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时间间隔的缩短,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学互动的便捷与同步,也开拓了大陆海外文学研究的新视野㊂二㊁美国华裔文学译介中的问题与不足㊀㊀虽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有其新特点,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一)译者译介策略不同, 孤本即权威 割裂了原作与译本之间的联系,影响了读者对原作的真实性接受由于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多是单行本,这不免会造成译介作品的 孤本 现象,加之多数译者并非翻译专业出生,对原作的误读现象严重,进而也影响了大陆学界对华裔文学的真实理解㊂首先,译者的身份及自身的译介策略对于作品的译介具有重要的影响㊂作为悬疑作家的蔡骏将谭恩美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译写为‘沉没之鱼“,意在突出小说的 神秘 悬疑 主题,一方面忽略了原著的 Saving (拯救)主题;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对原著的改动较大,与谭恩美创作此作的原初思想差异较大,引起学界不少争议㊂而译者李美华㊁肖锁章针对汤亭亭作品中关于中国故事的 错误 改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本意,而且还影响了读者的接受㊂比如,原文 he told himself the story about the Spinning Girl and the Cow-boy..... [1]129,李美华在翻译中仅翻译 织女 而省略了 牛郎 ;原文 The three friends were reuni-ted and fought until they secured their rightful king-dom [1]149,肖锁章在翻译中,将 rightful kingdom 译为 蜀国 等等㊂因此,为保持译介的真实性,译者对于原文本中的错误,只能 将错就错 ,而不能 自作聪明,妄自修正 [2]㊂其次,译介中常常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也误导了读者对于华裔文学主旨的正确认识㊂虽然多数华裔作家都以中国文化作为创作素材,但译者在知识㊁文化㊁经历与作者之间的隔阂,使其译介中出现不少误读,进而影响了文学接受的真实性㊂比如,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horse sheep 和 earth 译介为 骏马配金鞍 ⑤,将一些历史事件 Burlingame Treaty ( 蒲安臣条约 而非 柏林盖姆条约 )㊁ queue tax ( 辫子法案 而非 排队税 )进行直接的字面翻译显然忽略了其历史内涵㊂还有对中国方言的误读,比如‘女勇士“中,将 Wah Q,Gum Sahn Hock ( 华侨,金山客 )译作 阿Q,金山货 ,将 Ho Chi Kuei ( 好似鬼[仔] )译作 好奇鬼或好吃鬼 等,都在一定意义上误导了读者对原著的正确理解㊂再如,‘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的原文 This time I did not look for fear my head would burst and my brains would dribbleout of my ears [3]246,在程乃珊译本中译为 我又想起那个不听长辈话的孩子,不过这次我可不怕脑袋会从耳朵里掉出来 ㊂在此, 脑袋会从耳朵里掉出来 难以理解,也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正确理解㊂而 Now listen.You can also say the name of Taiyuan is Bing [3]203一句中, Bing 的译介有多种,有 太 (吴汉平㊁贾遂山㊁郭泽明译)㊁ 晋 (田青译)㊁ 并 (程乃珊㊁严映薇译)三种㊂而正是‘喜福会“多个中文译本⑥的出现,才让读者意识到这种误读,从而更加正确的解读作者的真实意图㊂因此,由于译者译介策略及译介水平的不一, 孤本即权威 是译介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这对译者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这种普遍的误读现象引入文学研究,成为翻译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㊂(二)译介作家作品 扎堆儿 现象依旧严重,译介呈 快餐化 状态由于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多以该作家在海外主流文学奖项中的获奖情况为参考标准,致使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较为集中,呈现出作家作品 扎堆儿 现象㊂比如,汤亭亭㊁谭恩美㊁任璧莲㊁哈金等大多是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作家,而 中国学者在中国社会是主流地位,当然认同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同的事物,研究资讯有赖美国主流学术报道与传媒信息㊂ ⑦这种译介作品的 扎堆儿 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仍然是大陆外国文学译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㊂而随着网络媒介的便捷化与中外学术互动的频繁第6期王晓燕㊀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 2020)31㊀化,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基本实现同步,这一方面便于国内学界及时跟踪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作品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也为译介对象的选择带来了难度㊂在大量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于所译对象选择标准的不定性,带来了文学译介的 快餐化 现象㊂尤其是在信息浪潮的快速更迭下,很多优秀的美国华裔作品还没来得及被关注就被新的文学作品掩盖㊂同时,大陆对单个作家作品译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列,缺乏对作家作品译介的时序性与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界对单个作家及其创作研究的全面性㊂比如,哈金早期的诗歌作品‘沉默之间“(Between Silences,1990)㊁‘面对阴影“(Facing Shadows,1996)㊁‘残骸“(Wreckage,2001)至今尚未有中文译本㊂同样,大陆对于汤亭亭的关注也集中在‘女勇士“和‘中国佬“,而她的‘第五和平书“(The Fifth Book of Peace,2004)至今尚未有完整的中文翻译㊂对单个作家缺乏系统性译介造成了该作家在大陆学界研究的片断性,也反映了译介中的话语禁区㊂(三)体裁单一,主要以小说为主,忽略了戏剧㊁诗歌等体裁作品的译介大陆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在体裁上多以小说为主,对于诗歌和戏剧体裁作品的译介较少㊂其实,在美国文学史上,美国华裔诗歌的成就一点都不逊于小说,且多数被收录到美国权威的‘诺顿文学选集“(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2007)中,以李立扬(Li-Young Lee, 1957 )㊁宋凯西(Cathy Song,1955 )㊁陈美玲(Marilyn Chin,1955 )的诗歌作品为代表㊂同时,很多美国华裔小说家在诗歌㊁戏剧创作上也多有涉略㊂比如哈金早期的诗歌创作较多,汤亭亭在2000年也出版了诗集‘成为诗人“(To Be the po-et)㊂但大陆学者对于华裔诗歌的译介较少,一方面与 诗难译 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说的 可读性 特征㊂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美国华裔诗歌的译介较上个世纪有所改观,出版了华裔诗人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而对其他的华裔诗人依旧是选译或者零散的介绍,并未形成规模㊂同样,美国华裔戏剧作品在大陆的译介也相对较少㊂就连好莱坞和百老汇最活跃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1957 )的‘蝴蝶君“(M.Butterfly,1986 )也只是作为 译文戏剧馆 丛书中的其中一本,由张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出版㊂作为美国华裔戏剧的代表人物,黄哲伦的创作除‘蝴蝶君“外还有‘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1979 )㊁‘舞蹈与铁路“(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1981 )和‘家庭挚爱“(Family Devotions,1981 )㊁‘金童“⑧(Golden Child,1998)㊁‘黄面孔“(Yellow Face,2007)等等,大陆至今尚未出现完整中译本㊂赵建秀(Frank Chin,1940 )虽最早以创作戏剧起家,但对他的关注仅局限在小说创作上㊂可见,对美国华裔诗歌与戏剧译介的忽略是大陆美国华裔文学译介的重要缺陷,有待学界的进一步关注㊂三㊁美国华裔文学译介兴盛的原因㊀㊀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越来越重视,这与美国华裔作家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相关,也体现了新世纪海外华裔文学发展的新面貌㊂但从新世纪的社会背景及文学大环境来看,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译介趋势的上升首先得益于新的政治环境与多元宽松的出版政策及机制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兴起㊁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大陆改革开放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一种 世界文化 的新格局㊂ [4]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而言,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起更凸显其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一大批的美国华裔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由此而生,他们的出现在丰富美国文学的同时,也为中美文学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㊂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加必要㊂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文学 翻译以文化媒人的身份在各民族文化对话及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 [5]㊂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而言,因其本身所具有的 双重文化的书写与重构 的独特性,使其在被译介时,要有一定的 具有颠覆性的政治文化策略 ,而不能简单的以 归化 与 异化 来进行,这是 译者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伦理选择 [5]㊂因此,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和党中央一系列拨乱反正方针政策的推行,大陆的翻译出版行业也逐渐打开 窗户 ,突破 禁区 ,积极引进西方的作家作品㊂而新的翻译出版政策的扶持及出版业的市场经济化导向,也为美国华裔文3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㊂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㊂在此形势下,国内出版业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出版社自主性逐渐加强㊁出版积极性颇高,加之我国‘著作权法“(1990)的颁布与加入 世界版权公约 (1992)的实现,国内翻译出版前景也随之繁荣向好㊂尤其是商务印书馆的 汉译名著系列 与三联书店 学术前沿丛书 不仅增加了当代名著的译介比重,而且还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获奖小说和一些具有前沿思想的西方著作,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大陆翻译行业的发展㊂自此,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80年代 文化热 的氛围中,大陆的翻译出版政策与环境也逐渐宽松,翻译图书已不存在 内部发行 了㊂据统计, 19781990年我国出版翻译书2.85万种,年均2192种; 1995 2003年增为9.44万种,年均1.05万种,年均增幅大约4倍㊂这期间不仅翻译总量大增,翻译出版的门类㊁体裁㊁题材㊁出版形式等等,更是琳琅满目,空前繁荣㊂ [6]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翻译的开放程度也逐渐增强,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作用下,大陆的翻译出版市场更加自由灵活,翻译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趋势㊂一系列优秀的翻译出版机构,如上海译文出版社㊁译林出版社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开始根据市场所需,将视角转向国外一些小众的㊁冷门㊁畅销的作家作品,而美国华裔文学以其自身的独有的跨文化性与文化交流功能,成为大陆译者译介的重要内容㊂在此背景下,网络媒介的推动㊁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为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机遇㊂具体体现如下:(一)网络媒介的推进新世纪以来,网络媒介的兴盛不仅促进了信息间的交流,而且将信息资源的 共享 也推向了简单化㊂首先,国内外文学动态基本实现同步,国内学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美国华裔作家及其创作的动态,无论是美国国内的官方奖如普利策奖㊁美国国家图书奖㊁美国国家书评人奖,还是由美国笔会设立的福克纳奖㊁索尔㊃贝娄奖㊁纳博科夫奖,国内读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给予关注,这对于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而言显然是重要的㊂其次,网络的便捷化也促进了译者身份的多元性,翻译不再是官方的活动,而是具有私人化的特点㊂在这些私人化的翻译中,译者多毕业于英语专业,有国外留学㊁访学经验,可以熟读英文原著,是兼译介与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译者,比如陆薇㊁张龙海㊁赵文书㊁刘葵兰等㊂同时,也有一些译者在专业学历方面都与翻译无关联,比如,哈金‘小镇奇人异事“的译者王瑞芸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获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研究;金亮⑨主要从事媒体制作;蔡骏则是当下有名的悬疑作家㊂他们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或与兴趣相关,或与自身的海外生活经历相关,但无疑为海外文学译介注入了新活力,是新世纪以来大陆华裔文学译介的重要力量㊂(二)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新世纪以来,少数族裔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学中的重要内容㊂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而言,其少数族裔的问题体现在社会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多个层面㊂就文学界而言,随着20世纪90年代汤亭亭㊁谭恩美等华裔作家作品获奖, 美国华裔作家 这一群体便备受关注㊂尤其是谭恩美的‘喜福会“及同名电影的热映,更是将美国华裔文学置于中美学界的交流中,这不仅影响了美国华裔的地位,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性㊂随着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政治㊁生活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这一方面加强了他们与主流作家的审美认同;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开始走出自我创作的小领域,开始关注身份㊁族裔㊁跨文化㊁生态环境等问题,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一种更加丰富的㊁带有强烈世界主义的意识㊂虽然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既是其 独有的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 [7],但美国华裔文学的内涵及视野不仅使其逐渐成为与 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 相类似的一种显学而进入美国文学史和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而且也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译介的兴盛㊂(三)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新世纪以来,随着留美热潮的持续,很多学者通过留学㊁访学经历对海外华裔作家及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㊂他们将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成为大陆华裔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主要有吴冰㊁张子清㊁郭英剑㊁赵文书㊁陆薇㊁刘葵兰㊁张龙海等,第6期王晓燕㊀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 2020)33㊀他们多位身兼译介与研究的双重身份,是大陆美国华裔文学译介的重要力量㊂大陆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机构㊁刊物及学术会议的召开,也为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提供了机遇㊂2003年,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这标志着 华裔文学研究 成为中外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独立出来㊂随后,该机构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连续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 和大陆其他高校组织召开的关于华裔文学研究的会议 ,为华裔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㊂而一系列学术刊物也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助力颇多,其中‘华文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重阵,从二者对于华裔文学的发文量可以看出大陆学界对华裔文学的重视及其学术环境的成熟㊂另外,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㊁专著及国家课题的增加也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㊂据中国知网统计,从2000 2020年,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近千余篇,其中硕㊁博士学位论文比重较大㊂在专著方面, 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系列著作㊁‘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郭英剑㊁王凯㊁冯元元主编,2018)㊁‘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寇才军,2018)等书的出版是大陆对海外华裔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㊂近年来,关于海外华裔文学研究的国家基金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比如暨南大学蒲若茜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 (2009)和 比较诗学视野下 X一代 亚裔美国诗歌研究 (2017)㊁南京大学刘俊 世界华文文学中的 复合互渗 现象研究"(2012)和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㊁重庆师范大学陈富瑞的 21世纪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017)㊁天津大学郭海霞的 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书写与国族认同的建构研究 (2019)等等,这些基金项目的申报与获批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研究㊂可见,学术队伍㊁研究论文㊁学术专著及基金项目的层出不穷,不仅营造了大陆美国华裔文学译介浓厚的学术环境,也进一步促使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关注㊂总之,中国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经历了20世纪八㊁九十年代的孕育,到了新世纪已进入译介的繁华期㊂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现象进行梳理与研究,既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发展,又可以管窥海外华裔作家的真实生活状态,在促进中外文学学术互动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㊂可以预期,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将会愈加凸显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并继续为国内文学研究注入活力㊂注释:①目前中国学界对于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主要有3种译法:华裔美国人文学㊁华裔美国文学㊁美国华裔文学㊂本文主要参考王理行㊁郭英剑‘论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译名及其界定“(‘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第91页),将其译为 美国华裔文学 ㊂②包括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㊁汤亭亭的‘中国佬“(China Men)㊁雷祖威的‘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㊁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Gunga Din Highway)㊁黄玉雪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㊁伍慧明‘骨“( Bone)㊁李健孙的‘支那崽“(China Boy)和‘荣誉与责任“( Honor and Duty)8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㊂③已出版林露德的‘千金“‘木鱼歌“和伍慧明的‘骨“‘望岩“4部作品㊂④此部分的年龄计算按译作的中文译本出版时间来算㊂⑤在此,谭恩美The Joy Luck Club(1989)英文原文中的 horse sheep 和 earth 意即中国文化中的属相 马 羊 与五行中的 土 ,在程乃珊㊁贺培华㊁严映薇译介的‘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9页)中将其译成 骏马配金鞍 ,与原意有出入㊂⑥‘喜福会“在大陆译本有: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田青译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吴汉平㊁贾遂山㊁郭泽明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程乃珊㊁严映薇译本;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胡向华译本㊂2006年,程乃珊重译‘喜福会“,该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10年再版㊂201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李军㊁章力译本㊂⑦详见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赵健秀作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㊂⑧‘金童“(汤卫根译)在‘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有译文,并没有独立出版的中译本㊂⑨译著有:哈金的‘等待“(Waiting)‘新郎“(The Bridegroom Sto-ries)㊁‘池塘“(In The Pond)等㊂⑩2006年5月,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 与美国圣㊃托马斯大学联合举办 21世纪亚裔美国文学国际学术会议 ;2009年6月,该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 2009亚裔美国文学研讨会 ;2012年6月,该中心同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裔美国研究中心一起召开 变换的边界与路线的重塑:亚裔美国文学国际会议 ;2014年12月,该中心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一同承办了 第四届美国亚裔文学国际研讨会 等等㊂参见:张龙海㊁张武:‘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社会科学。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翻译与误读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翻译与误读

横跨两地 , 我们就 是翻译 的人 ” J 。美 国华裔 作家 的创 那 ”1
作从某种形式上来说就是在发挥着文化翻译 的职能 , 们携 他
带 着 母 国文 化 , 图 跨 越 种 族 与 文 化 的鸿 沟 , 立 起 母 国文 试 建 化 与 美 国主 流 文 化 之 间 的联 系 , 而 找 到 一 个适 合 自己族 群 从
勇士》 中花木 兰的故事是 以中国古代花木兰代父从 军的故事 为原型 的, 却又不 同。代替 中国儒 家忠君报 国思想 的是族 但
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 但是他们 的文化翻译在很 多情况下是一
种误读 , 有东方主义色彩。 具

裔群体改变不公正现实 的愿望。刺在花木兰背上的不是 “ 精
忠报 国” 而是 一长串需要 伸 张的冤仇 。中国文化 意象在这 , 里为反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 别歧视 服务 了。 不仅如此 , 汤亭亭还通过移植 中国经典故 事来 阐述 自己
发展 的漫长历史相 比, 华裔美 国文学 的命 名和研究是 晚近才 发生的事 。正如华裔美 国人在美国的历史上 一样 , 华裔 美国
文 学 在 美 国文 学 史 中一 向也 是 被 消 音 了 的 。直 到 2 O世 纪 6 O
就是 ‘ 翻译 的好 … ‘ J 3 。汤亭亭 把 蔡琰 的 诗歌 解 读成 “ J 迁
徙 ” 的文 学 , 者 既类 似汉 语 , 让 人 “ 得 有 几 句 匈 奴 词 句 ” 又 觉 。
年代的 民权运动轰轰 烈烈兴起 , 唤醒 了亚裔美 国人作为 亚裔 的民族意识 , 亚裔美 国文学 , 包括华裔文 学 , 获得 了长 足的 才 发展 。16 汤亭 亭发 表 的《 勇士 》( m nWa i ) 97年 女 Wo a ro 成 rr 为华裔美 国文学 史上 的一个里程 碑。 以汤 婷婷 、 赵健 秀 、 徐 忠雄 、 谭恩美 、 任碧莲等为 主的华裔美 国作 家 , 书写华 裔美 在

翻译伦理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

翻译伦理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

翻译伦理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武汉传媒学院龚莉摘要:华裔美国文学作为实现中西方文化友好交流的媒介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推崇㊂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华裔美国文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㊂而如何紧抓时代机遇㊁迎合时代发展要求,俨然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及相关群体予以重点研究的问题㊂针对于此,本文主要立足于翻译伦理视角,对当前华裔美国文学存在的汉译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与思考,以供参考㊂关键词:翻译伦理;华裔美国文学;汉译;思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186(2019)1-0126-011 前言当前,华裔美国文学受到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逐渐成为加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颇受国内外文学界的关注㊂介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不少学者针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背景㊁文化㊁翻译等角度,对该类文学作品展开积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研究,真正实现中美文化的交互与共存㊂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中国译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对此,汉译者必须肩负跨文化交流使命,妥善完成汉译工作㊂2 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主要是指由具有中国血统的华裔美国作家,基于美国多元文化语境背景下,运用英语创作出关于自己在美国生活㊁受教育㊁成长以及工作等方面的作品内容㊂可以说,华裔美国文学侧重于体现双重民族属性,即文学作品结合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属于跨文化形式的文学作品㊂介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长期背井离乡的影响,出于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跨文化经历,导致其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区别于中国文学作者以及美国主流作家,文学作品中多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㊂其中,不乏作家利用想象力或者大胆重构异域文化,创作出具备创新性㊁独特性的文学作品㊂目前,大量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流传于世,部分作品甚至成为美国本土的畅销作品㊂可以说,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出现,无疑是打破了美国强势文化下的笼罩格局,让西方白人社会改善以往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重新塑造具备神秘色彩㊁异国情调的文化形象㊂最重要的是,华裔作家通过利用自己的作品内容,为美国大众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为我国博大精深㊁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开辟了发扬途径㊂3 华裔美国文学汉译问题分析目前,在文化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之下,文化交流逐渐进入多元化发展进程当中㊂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内容形式上,融合了美国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在译介到中国的时候,汉译者在帮助原作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伦理问题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所描写的中国文化,可能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中国文化,多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想象力,在某些方面既能体现出美国强势文化问题,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偏西化问题㊂面对这一问题,多数汉译者会选择尽量回避,简单的归化或者直接省略㊂如此一来,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国外㊂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国汉译者的重视㊂4 基于翻译伦理下的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介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㊁传统习俗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导致翻译过程多存在道德考验与伦理制约问题㊂而这一点,是无法规避的㊂因此,针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双重文化特点,汉译者必须在坚持存异伦理的指导原则下,尽可能地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质特点,并且根据原文作者描述的内容,重建译者的民族记忆㊂一方面,华裔美国文学汉译过程必须立足于合理定位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实施㊂华裔美国文学虽与中国文化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属于基于美国文学影响下的文学分支,多含有华裔美国文化元素㊂针对于此,中国翻译人员应从客观角度出发,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视为展现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过程,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㊂另一方面,在异化的同时避免过度西化㊂华裔美国文学作家常年居住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文学内容多存在语法错误㊂面对华裔美国文学背后的强势文化,汉译者往往会自觉将本国文化放在弱势位置上,过度西化问题严重㊂针对于此,建议汉译者必须明确本国文化特点,做好文化交流的传承者,在尊重美国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本国文化㊂5 结论总而言之,汉译者必须遵循存异伦理㊁异化为主的汉译原则,并充分践行归化为辅㊁求同存异的工作目标,明确华裔美国文学要点与特殊性,确保跨文化交流过程科学㊁合理㊂与此同时,汉译者最好针对华裔美国文学内容,构建具备特殊文化身份的华裔美国族群,在不断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形式的同时,弘扬与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量,从根本上实现中美文化的融合发展㊂参考文献:[1]杨柳.基于翻译伦理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之思[J].赤子(上中旬),2015(07):257-258.[2]杨琦,周文革.翻译伦理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1):80-82.作者简介:龚莉(1978.1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㊁英美文学㊂621。

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

- 3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学术英语在大学第二课堂中的实践探索——基于PBL 教学法(2018C38)。

作者简介:黄日丹,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黄日丹(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 要:因美国华裔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其作品中出现大量对中国传统神话、典籍的化用,充满了对文化身份的追问和重塑,反应了弱势文化移民在美国承受的文化震荡。

这些特点对译者的翻译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才能准确还原其时代、地域和心理特色。

本文将梳理美国华裔文化的发展和特点,探讨与之对应的可行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翻译;归化A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ranslationHUANG Ri-dan(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Guangxi,530001,China)Abstract: Due to the speci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Americans,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yths and classics have appeared in their works,which are full of questioning and remodeling of cultural identity,reflecting the cultural shock suffered by vulnerable cultural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kills. Only by adopting appropriate ways and methods can the translator accurately rest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time,region and psychology. This paper will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merican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feasible translation methods.Key word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translation;domestication一、美国华裔文学及其发展历程广义的美国华裔文学指在美国的华裔、华人,不论其是否在美国出生,用英语或汉语书写的美国生活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摘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开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且伴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国内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们特别关注的重点和翻译过程中比较明显的问题。

为此,笔者要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出现的相关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翻译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在西方社会和美国人眼中往往被称为“东方人(oriental)”,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加州大学的市岗勇次教授发明了“亚裔美国人(Asia American)”,改变了传统的称谓,并且伴随着之后发生的美国民权运动,诞生了华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菲裔美国人等称谓。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亚洲人就已经到了美国,但是与其相对应的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却迟到了一个世纪之久,甚至对基本的“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文学”之间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

因此,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翻译问题分析
1.1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译名认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对华裔文学进行译介时,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进行翻译,即把涵盖面积范围广的词语放在翻译的前面,则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就是“美国华裔文学”,与当时的“美国犹太文学(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印第安文学(Indian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方式是一致的。

但是随着后期国内翻译中华裔美国文学的普及,以及台湾学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华裔美国文学”,人们将逐渐接受了“华裔美国文学”,笔者认为使用“华裔美国文学”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种翻译语序与汉语语序是一致的,用Chinese American对Literature进行修饰,表达的意思就是“华裔美国人创作出来的文学”。

正如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华裔美国人”却不习惯说“美国华裔人”,因此往往采用华裔美国人的说法。

另外,在目前国内两种用法都是可行的,毕竟二者各有存在的道理,比如当将“美国”放在前面时,就可以翻译成“美国华人文学”,一样是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1.2对“华裔美国人”的认识思考
所谓的“华裔美国人”是指具有华人血统和美国国籍的人,其中既包括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也包括拥有美国国籍的华人,但是在许多华裔作家和评论家往往将后者排除在“华裔美国人”之列,因为他们认为自身已经被主流社会所认同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人,而后者的出现使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故对后者
产生了歧视。

比如徐忠雄《美国膝》中对中国男人通常标志的描写和汤亭亭《孙行者》中对新移民的描写,无不渗透着对后者的不屑。

2 华裔美国作家名字翻译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进行翻译时,都是采取音译的方式,并且目前国内的许多翻译家仍然主张采用音译的方法,因为他们毕竟是美国人。

但仍然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应该用他们的中文名字,因为他们也是华裔,使用中文名字可以凸显出他们的华裔身份,更何况大多数华裔美国作家对自己的中文名字是认同的,比如汤亭亭、谢汉兰等作家。

另外,大部分第一代华人是以“契纸儿子”方式成为美国人的,在进入美国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姓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痛苦的,因此对他来说恢复自己的姓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Frank Chew Chin 中的Chew表示的意思就是“赵”姓。

总之,在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进行翻译时,运用他们的中文名字是更加的尊重。

3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其他问题分析
3.1翻译时对华裔美国的历史进行考证
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出现违背华裔美国历史的翻译内容,比如将《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翻译成《柏林盖姆条约》、将顾维钧(Wellington Koo)错误的翻译成惠灵顿·库里、将辫子法案(queue ordinance)简单的翻译成排队税。

3.2对美国的地方方言进行学习和了解
对地方方言的认识不足往往会产生许多低级的翻译错误,比如对《女勇士》中的“Ho Chi Kuei”进行翻译时,许多人将其翻译为“好吃鬼”或“胡扯鬼”,但是在华裔美国学者的解释中“Ho Chi Kuei”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是第一代华人对第二代华人的批评,认为第二代华人是洋鬼子。

同时,可以向其他专业的学者进行请教,比如对Lee Yan Phou进行翻译时,被认为是李彦富,但是在纪录片《幼童》中却被翻译成了李恩富,为此通过对编导的访问最终得到解决。

3.3翻译过程中讲究书名和人名
比如关于《孙行者》一书进行译名时,有的翻译为《猴行者:他的伪书》、《猴子旅行大师》以及《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这些书名的译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由于书中的主人公自称猴王是当今美国的化身,因此使用“孙行者”是存在一定道理的。

另外,书名中monkey前面用Tripmaster进行修饰可以展现几层意思,其一,由于“trip”具有“旅行”的意思,可以被理解为“引路人”的意思;其二,Tripmaster还可以理解为“善于操纵”的意思。

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对书名和人民的讲究对避免出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虽然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历的时间较短,但是其体现出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和富有生机的,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将更加重视。

因此,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06-30 .
[2]王惠.全球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消解[J].外国文学研究,2013-04-25.
[3]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
2013-0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