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研究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的一般考虑。

制定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和研究者制定药物整体研发策略及单个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药品技术评价提供参考。

另外,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等进行临床试验时,可参照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

二、临床试验基本原则(一)受试者保护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2.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之前,其非临床研究或以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必须足以说明药物在所推荐的人体研究中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基础。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由药理毒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动态地对药理毒理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评价,以评估临床试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对于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应当按各自职责承担保护受试者职责。

(二)临床试验基本方法1.临床试验一般规律药物研发的本质在于提出有效性、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进行回答。

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进行的研究,用于回答与研究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相关的特定问题。

通常采用两类方法对临床试验进行描述。

按研发阶段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和Ⅳ期临床试验。

按研究目的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确证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

两个分类系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两个分类系统互补形成一个动态的有实用价值的临床试验网络(图1)。

图1. 临床研发阶段与研究类型间的关系(实心圆代表在某一研发阶段最常进行的研究类型,空心圆代表某些可能但较少进行的研究类型)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POC)是指验证候选药物的药理效应可以转化成临床获益,一般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进行,用以探索安全耐受剂量下有效性的信号,降低临床开发风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3.18•【文号】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施行日期】2005.03.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促进我国药品的研究开发,指导药物研究单位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药品研究工作,我局自2003年5月开始正式启动了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指导原则的修订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指导思想,充分借鉴了ICH等技术指导原则。

目前我局已制定了化学药物稳定性等16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1.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2.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3.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4.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略)5.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略)6.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7.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8.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9.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略)10.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略)11.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略)12.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略)13.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4.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5.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6.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Array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四年十一月目录一、概述⋅⋅⋅⋅⋅⋅⋅⋅⋅⋅⋅⋅⋅⋅⋅⋅⋅⋅⋅⋅⋅⋅⋅⋅⋅⋅⋅⋅⋅⋅⋅⋅⋅⋅⋅⋅⋅⋅⋅⋅⋅⋅⋅⋅⋅⋅⋅⋅⋅⋅⋅⋅⋅⋅⋅⋅⋅⋅⋅⋅⋅⋅⋅⋅⋅⋅⋅⋅⋅⋅⋅⋅⋅⋅⋅⋅⋅⋅⋅⋅2二、基本原则⋅⋅⋅⋅⋅⋅⋅⋅⋅⋅⋅⋅⋅⋅⋅⋅⋅⋅⋅⋅⋅⋅⋅⋅⋅⋅⋅⋅⋅⋅⋅⋅⋅⋅⋅⋅⋅⋅⋅⋅⋅⋅⋅⋅⋅⋅⋅⋅⋅⋅⋅⋅⋅⋅⋅⋅⋅⋅⋅⋅⋅⋅⋅⋅⋅⋅⋅⋅⋅⋅⋅⋅⋅⋅⋅⋅2三、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4四、主要研究内容⋅⋅⋅⋅⋅⋅⋅⋅⋅⋅⋅⋅⋅⋅⋅⋅⋅⋅⋅⋅⋅⋅⋅⋅⋅⋅⋅⋅⋅⋅⋅⋅⋅⋅⋅⋅⋅⋅⋅⋅⋅⋅⋅⋅⋅⋅⋅⋅⋅⋅⋅⋅⋅⋅⋅⋅⋅⋅⋅⋅⋅⋅⋅⋅6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8六、参考文献⋅⋅⋅⋅⋅⋅⋅⋅⋅⋅⋅⋅⋅⋅⋅⋅⋅⋅⋅⋅⋅⋅⋅⋅⋅⋅⋅⋅⋅⋅⋅⋅⋅⋅⋅⋅⋅⋅⋅⋅⋅⋅⋅⋅⋅⋅⋅⋅⋅⋅⋅⋅⋅⋅⋅⋅⋅⋅⋅⋅⋅⋅⋅⋅8七、附录⋅⋅⋅⋅⋅⋅⋅⋅⋅⋅⋅⋅⋅⋅⋅⋅⋅⋅⋅⋅⋅⋅⋅⋅⋅⋅⋅⋅⋅⋅⋅⋅⋅⋅⋅⋅⋅⋅⋅⋅⋅⋅⋅⋅⋅⋅⋅⋅⋅⋅⋅⋅⋅⋅⋅⋅⋅⋅⋅⋅⋅⋅⋅⋅9八、着者⋅⋅⋅⋅⋅⋅⋅⋅⋅⋅⋅⋅⋅⋅⋅⋅⋅⋅⋅⋅⋅⋅⋅⋅⋅⋅⋅⋅⋅⋅⋅⋅⋅⋅⋅⋅⋅⋅⋅⋅⋅⋅⋅⋅⋅⋅⋅⋅⋅⋅⋅⋅⋅⋅⋅⋅⋅⋅⋅⋅⋅⋅⋅⋅9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10一、概述(一)定义广义的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是指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和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研究。

本文所指的一般药理学,仅限于安全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3. 兽用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兽用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兽用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新兽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靶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对药物在动物体内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量变规律进行测定,其目的是通过试验获取新兽药在靶动物的药动学参数。

药动学参数是评价兽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药物制剂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和工具,也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包括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兽用化学药物在靶动物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各试验单位可根据不同药品的特点,参考本技术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分析方法由于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组织,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多(如激素、维生素、胆汁以及可能同服的其他药物)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

(一)常用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1.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

从目前发展看,生物样品的分析一般首选色谱法,如HPLC、GC法或LC-MS、GC-MS法,这类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一般都能适应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大约90%的药物浓度测定可以用色谱法来完成。

具体选用何种分析方法应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仪器条件以及借鉴文献方法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确定。

2.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的检测。

3.微生物学方法:主要用于抗生素或部分抗寄生虫药的检测,如果抗微生物药的代谢产物仍有抗菌活性的,则不宜选用微生物法。

(二)方法学确证生物样品测定的关键是方法学的确证。

方法学确证是整个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H】G C L 3-1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1)二、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1)(一)首篇 (2)1、封面标题 (2)2、目录 (2)3、研究摘要 (2)4、伦理学相关资料 (2)5、试验研究人员 (2)6、缩略语 (2)(二)正文内容和报告格式 (2)1、基本内容 (3)2、I期临床试验 (12)3、II/III期临床试验的报告格式 (14)4、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报告格式 (16)(三)附件 (17)(四)样表 (18)三、名词解释 (21)四、参考文献 (22)五、著者 (22)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临床试验报告是对药物临床试验过程、结果的总结,是评价拟上市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是药品注册所需的重要文件。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向药品注册申请人(简称申请人)或/临床研究者提供合理思路,以便于其能够整理出内容完整、表述明确、结构良好、易于评价的临床试验报告。

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其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对试验实施过程应条理分明地描述;应该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方法,以便于能够重现对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本指导原则包括了以下的临床研究:I期临床试验(耐受性试验和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II期/III期临床试验、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

关于这几类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请参阅相关的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试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阐述,也适用于其它以注册为目的的临床研究。

本指导原则只对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框架,列出了报告中应涵盖的基本点,不可能做到完全细化。

鉴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对格式和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一)首篇首篇是每份临床试验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所有单个的临床试验报告均应包含该部分内容。

首篇中各标题下的内容均应分页单列。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研究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的一般考虑。

制定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和研究者制定药物整体研发策略及单个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药品技术评价提供参考。

另外,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等进行临床试验时,可参照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

二、临床试验基本原则(一)受试者保护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2.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之前,其非临床研究或以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必须足以说明药物在所推荐的人体研究中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基础。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由药理毒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动态地对药理毒理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评价,以评估临床试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对于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1—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应当按各自职责承担保护受试者职责。

(二)临床试验基本方法1.临床试验一般规律药物研发的本质在于提出有效性、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进行回答。

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进行的研究,用于回答与研究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相关的特定问题。

通常采用两类方法对临床试验进行描述。

按研发阶段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和Ⅳ期临床试验。

按研究目的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确证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

两个分类系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两个分类系统互补形成一个动态的有实用价值的临床试验网络(图1)。

图1. 临床研发阶段与研究类型间的关系(实心圆代表在某一研发阶段最常进行的研究类型,空心圆代表某些可能但较少进行的研究类型)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POC)是指验证候选药物的药理效应可以转化成临床获益,一般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进行,用—2—以探索安全耐受剂量下有效性的信号,降低临床开发风险。

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包括了以下的临床研究:I期临床试验(耐受性试验和临床药代 动力学试验)、II期/III期临床试验、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关于这几类 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请参阅相关的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试验报告 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阐述,也适用于其它以注册为目的的临床研究。
本指导原则只对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框架,列出了报告 中应涵盖的基本点,不可能做到完全细化。鉴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对格式和 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一)首篇
首篇是每份临床试验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所有单个的临床试验报告均应 包含该部分内容。
首篇中各标题下的内容均应分页单列。首篇内容不必标注“首篇”的字样。 1
1、封面标题
包括受试药物通用名、研究类型、研究编号、研究开始日期、研究完成日 期、主要研究者(签名)、研究单位(盖章)、统计学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 药品注册申请人(盖章)、注册申请人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报告日期、原始资 料保存地点。
3
研究设计(平行、交叉)、分组方法(随机、分层等)、试验各阶段的顺序和持 续时间(包括随机化前和治疗后、撤药期和单盲、双盲治疗期,应指明患者随 机分组的时间,尽量采用流程图的方式以直观表示时间安排情况)、数据稽查及 安全性问题或特殊情况的处理预案、期中分析情况。
1.4.2 试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的考虑 应阐明所设对照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 对试验设计中涉及的药物的清洗期、给药间隔时间的合理性的考虑应进行 说明。如果未采用随机化分组,则应详细解释和说明用以有效克服系统选择性 偏倚的其他技术措施。 如果研究中不设对照组,应说明原因。 1.4.3 研究对象的选择 确定合理可行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入选标准,说明适应症范围及确定依据,选择公认的诊断 标准,注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病史特征、体格检查的评分值、各项实验室 检验的结果、既往治疗情况、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种族等。 必要时进行合理的论证。 从安全性和试验管理便利性考虑的排除标准应进行说明,并注意排除标准对 整个研究的通用性及安全有效评价方面的影响。 事先确定的剔除标准应从治疗或评价的角度考虑,并说明理由。对剔除的 受试者的随访观察措施及随访时间也应进行描述。 1.4.4 试验过程 详细描述试验用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过程及其相关事宜。 列出试验用药的名称、剂型、规格、来源、批号(如采用多个批号,对各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1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由于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临床生物样品,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如激素、维生素、胆汁以及可能同服的其他药物)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

(一)常用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2)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3)微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抗生素药物的测定。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和意义:1.评估化学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选择。

3.支持新药研发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

4.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1.临床试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合理设计临床试验,包括剂型、给药途径、剂量选择等。

2.样本采集: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确定合理的样本采集时间点和样本量。

3.样本分析: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方法,测定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浓度。

4.数据质量控制: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1.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根据药物的基本特性和代谢途径,建立适当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2. 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结合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峰值(Cmax)、血药浓度峰值时间(T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

3.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使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2.相关性分析:评估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药效和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模型拟合。

3.个体差异分析:分析个体差异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影响因素。

4.结果解释: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药效安全性。

五、伦理和法规要求:1.临床研究伦理:研究中要遵守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的要求,确保研究的道德合规性。

2.数据保密和隐私:保护受试者的个人隐私和数据保密,在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隐私权。

3.法规和指导文件:遵守当地国家和地区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法规和指导文件,确保研究的合规性。

以上是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化学药物进行研究,需要考虑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性。

2. 动物模型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考虑药物在该模型中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等特性。

3. 药物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比如静脉注射、口服或皮下注射等。

4. 药物剂量的确定: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应考虑药物的毒性、有效浓度以及动物个体的特性。

5.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评价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如最大效应、半数最大效应浓度等。

6. 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7.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

8.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药物与其他药物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9.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10. 伦理和法律要求:在进行药理学研究时,需遵守伦理和法律要求,确保动物使用和实验操作符合相关规定。

儿科用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儿童用药(化学药品)药学开发指导原则(试行)

儿科用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儿童用药(化学药品)药学开发指导原则(试行)

儿科用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儿童用药(化学药品)药学开发指导原则(试行).pdf附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年12月一、概述 (2)二、研究内容及特点 (3)三、主要应用 (5)(一)数据外推 (5)(二)无法外推 (6)四、研究方案设计要点 (7)(一)剂量确定 (7)(二)受试者样本量 (8)(三)生物样本采集 (8)(四)协变量 (9)五、其他考虑 (10)六、参考文献 (10)一、概述儿科人群临床药理学(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临床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研究对象为未成年人,一个生长发育处于动态变化的群体,解剖、生理结构和脏器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有不同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

儿科人群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通常需收集不同年龄段的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及其影响因素数据,支持最优剂量的探索与确定,支持儿科人群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安全性、有效性评估。

由于儿科人群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如伦理学考虑、实际操作困难等,较难按照成人药物研发的一般步骤开展临床试验。

定量药理学的方法能够通过整合利用已有临床研究信息(如儿科人群生理特征、成人临床研究数据等),为儿科人群用药提供依据,同时又可避免不必要的临床研究。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化学药品、生物药物的研发。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供研发企业参考,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应用本指导原则时,可同时参考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和其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如《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成人用药数据外推至儿科人群的技术指导原则》、《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真实世界研究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等。

二、研究内容及特点儿科人群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与一般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同,然而儿科人群的临床药理学研究具有其特点。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GPH 4-1药物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用于临床。

制剂研发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

如果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工艺设计不合理,对产品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产品的药效及安全性。

因此,制剂研究在药物研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指导原则是根据国内药物研发实际状况,在参考国内外有关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到目前制剂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进行制订的。

由于药物剂型及生产工艺众多,且各种新剂型和新工艺也在不断出现,制剂研究中具体情况差异很大。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制剂研究提供基本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关于各种剂型研究的详细技术要求,不在本指导原则中详述,药品申请人可参照本指导原则阐述的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药物剂型种类很多,制剂工艺也各有特点,研究中会面临许多具体情况和特殊问题。

但制剂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保证剂型选择的依据充分,处方合理,工艺稳定,生产过程能得到有效控制,适合工业化生产。

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方面:(一)剂型的选择药品申请人通过对原料药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的考察,根据临床治疗和应用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剂型。

1根据药物理化性质、稳定性试验结果和药物吸收等情况,结合所选剂型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指标,选择适宜的辅料,进行处方筛选和优化,初步确定处方。

根据剂型的特点,结合药物理化性质和稳定性等情况,考虑生产条件和设备,进行工艺研究,初步确定实验室样品的制备工艺,并建立相应的过程控制指标。

为保证制剂工业化生产,必须进行工艺放大研究,必要时对处方、工艺、设备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主要侧重于药品内包装材料(容器)的考察。

可通过文献调研,或制剂与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等实验,初步选择内包装材料(容器),并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继续进行考察。

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已分别制订相应的指导原则,涉及此部分工作可参照有关指导原则进行。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收集反映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全面有效信息,以便为临床药物治疗作出有效决策。

二、实验研究设计
1、研究人群:研究人群应从一定样本量的健康志愿者或患者群体中抽取,最少10名以上,以反映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

2、研究方法:
(1)测定法:应采用有效、可靠、准确的测定法,以客观反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对照组:应设置一个可靠的、充分实验的对照组,以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试验设计:实验应采用对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设定最少4个剂量组(控制组除外),对饱和多次采表实验应采用恒量采表。

三、药代动力��特征
1、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根据对照组,评价药物的生物等效性,即药物与安慰剂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药物的稳定性:评价药物的给药处理稳定性,注意评价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及其生物学效应时间曲线间的相关性。

3、药物的代谢:评价药物的代谢特征,其中包括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的代谢路径、药物的代谢酶活性及其对药物的影响等特征。

4、药物的分配:评价药物分配状态。

(完整word版)新药研究指导原则汇总——总目录

(完整word版)新药研究指导原则汇总——总目录

新药研究指导原则汇总——总目录2010。

7。

23注释:1。

本汇总包括已经颁布和正在起草征求意见的化药、中药、天然药物及生物制品研究的指导原则、评审一般原则及技术标准/技术要求.2.每条指导原则的状态标注于指导原则标题后.[2005 颁布]表示该指导原则或者审评原则是2005年颁布的,[2008 化药]表示该化药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是2008年发行的。

3.红色字体的指导原则已经汇总整理到《指导原则具体内容.doc》里。

蓝色的尚未整理。

4.此目录和《指导原则具体内容.doc》里每条原则对应的编号一致.1.化药1.1临床前研究1.1。

1药学1。

1。

1.1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1。

1.2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 颁布] 1.1。

1。

3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

1.1。

4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

1.1。

5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1。

1.6化学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05颁布]1。

1.1.7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1。

1。

8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颁布]1。

11.9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颁布]1.1.1。

10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07颁布]1。

1.1.11化学药品技术标准[2008化药]1.1。

1.12多组分生化药技术标准[2008化药]1。

1.1.13化药药品研究资料及图谱真实性问题判定标准[2008化药]1。

1.1。

14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008化药]1。

1.1。

15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008化药]1。

1.2毒理学1。

1。

2。

1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

1.2。

2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5颁布]1.1。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阐述。

一、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1.评价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为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选择提供依据。

2.确定药物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浆、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为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3.考察药物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评价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4.研究药物的排泄特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规律和途径,为调整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提供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采血时间点等内容,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制备标准品和内标:制备药物的标准品和内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采集样品并分析浓度:在给药后采集血浆、组织和排泄物等样品,通过分析药物的浓度变化,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确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1.药物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用于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和代谢产物。

2.放射性标记技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3.药物渗透技术:通过模拟体液和生物膜,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和吸收速度,为药物剂型设计提供依据。

4.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药物的细胞摄取、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指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推荐根据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生理pH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例如,对于弱酸性药物,可以选择肠溶衣片延缓溶解,从而在中性环境下被吸收。

另外,药物的pH值还可以影响药物的离子化,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减少药物吸收的干扰。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体内蛋白结合情况和组织的血供情况等。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达到合理的药物分布。

例如,对于强疏水性药物,通常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以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和组织,并迅速发挥药效。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限。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既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无活性或低活性的代谢产物,也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关注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例如,针对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过度代谢或缓慢代谢所导致的药效不足或毒副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共同使用的药物是否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进而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产物的清除来实现。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的测定。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排泄的速度和效率。

《化学药创新药临床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创新药临床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一、前言 (1)二、总体考虑 (1)(一)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 (2)(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 (3)(三)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四)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4)三、研究设计 (4)(一)受试人群 (5)(二)样本量 (6)(三)剂量选择 (6)(四)采样设计 (8)(五)检测物质 (9)(六)其他考虑 (9)四、数据分析 (13)(一)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3)(二)剂量-暴露-效应关系分析 (13)(三)多个研究数据的汇总分析 (14)(四)其他 (14)五、研究报告 (14)六、参考文献 (15)一、前言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

创新药临床PK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是推进创新药临床研究和制定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本指导原则旨在对化学药创新药临床研发起始阶段的以经典PK方法开展的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给出建议。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在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应同时参考其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二、总体考虑单次给药剂量递增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以及药物代谢产物PK研究是创新药临床起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的确定等提供重要依据。

一般认为,PK研究应在较宽剂量范围内进行,以充分了解剂量-暴露-效应关系。

(一)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的目的包括了解药物和/或代谢产物在人体内的PK特征、获得药物在人体内单次给药的PK参数、探索剂量-暴露比例关系等。

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设计应考虑所有可用的非临床信息、临床研究数据以及类似作用机制药物的相关信息。

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通常嵌套在耐受性研究中开展,鼓励在耐受性研究的每个剂量组中开展PK研究。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G C L 1-2指导原则编号: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 录一、概述 (1)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一)常用分析方法 (2)(二)方法学确证 (2)1、特异性 (3)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3)3、定量下限 (4)4、精密度与准确度 (4)5、样品稳定性 (5)6、提取回收率 (5)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5)8、方法学质控 (6)(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6)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 (7)2、样品分析的数据 (7)3、其他相关信息 (7)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7)(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8)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1)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3)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14)(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17)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7)四、结语 (18)五、参考文献 (19)六、著者 (20)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由于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临床生物样品,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如激素、维生素、胆汁以及可能同服的其他药物)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

(一)常用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2)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3)微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抗生素药物的测定。

从目前发展看,生物样品的分析一般首选色谱法,如HPLC、GC法或LC-MS、GC-MS法,这类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一般都能适应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多数实验室也具备条件,因此应用最广,大约90%的药物浓度测定可以用色谱法来完成。

具体选用何种分析方法应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仪器条件以及借鉴文献方法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确定。

(二)方法学确证建立可靠的和可重复的定量分析方法是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之一。

为了保证分析方法可靠,必须对方法进行充分确证,一般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察:1、特异性(Specificity)特异性是指在样品中存在干扰成分的情况下,分析方法能够准确、专一地测定分析物的能力。

必须证明所测定物质是受试药品的原形药物或特定活性代谢物,生物样品所含内源性物质和相应代谢物、降解产物不得干扰对样品的测定,如果有几个分析物,应保证每一个分析物都不被干扰。

应确定保证分析方法的最佳检测条件。

对于色谱法至少要考察6个不同个体的空白生物样品色谱图、空白生物样品外加对照物质色谱图(注明浓度)及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色谱图,以反映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对于以软电离质谱为基础的检测法(LC-MS、LC-MS-MS)应注意考察分析过程中的介质效应,如离子抑制等。

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Calibration Curve)标准曲线反映了所测定物质浓度与仪器响应值之间的关系,一般用回归分析法(如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所得的回归方程来评价。

应提供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说明其线性相关程度。

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定量范围,在定量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配制标准样品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生物介质,测定不同生物样品应建立各自的标准曲线,用于建立标准曲线的标准浓度个数取决于分析物可能的浓度范围和分析物/响应值关系的性质。

必须至少用6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对于非线性相关可能需要更多浓度点。

定量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的生物样品浓度范围,不得用定量范围外推的方法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

建立标准曲线时应随行空白生物样品,但计算时不包括该点,仅用于评价干扰。

标准曲线各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之间的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时,可判定标准曲线合格。

可接受范围一般规定为最低浓度点的偏差在±20%以内,其余浓度点的偏差在±15%以内。

只有合格的标准曲线才能对临床待测样品进行定量计算。

当线性范围较宽的时候,推荐采用加权的方法对标准曲线进行计算,以使低浓度点计算得比较准确。

3、定量下限(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LLOQ)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表示测定样品中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最低药物浓度。

LLOQ应能满足测定3~5个消除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或能检测出Cmax的1/10~1/20的药物浓度。

其准确度应在真实浓度的80%~120%范围内,相对标准差(RSD)应小于20%。

至少应由5个标准样品测试结果证明。

4、精密度与准确度(Precision and Accuracy)精密度是指在确定的分析条件下,相同介质中相同浓度样品的一系列测量值的分散程度。

通常用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来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一般RSD应小于15%,在LLOQ附近RSD应小于20%。

准确度是指在确定的分析条件下,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即质控样品的实测浓度与真实浓度的偏差),重复测定已知浓度分析物样品可获得准确度。

一般应在85%~115%范围内(一般偏差应少于15%),在LLOQ附近应在80%~120%范围内。

*:偏差=【(实测值-标示值)/标示值】X100%一般要求选择高、中、低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低浓度通常选择在LLOQ的3倍以内;高浓度接近于标准曲线的上限;中间选一个浓度。

在测定批内精密度时,每一浓度至少制备并测定5个样品。

为获得批间精密度,应在不同天连续制备并测定,至少有连续3个分析批(不少于45个样品)的结果合格。

5、样品稳定性(Stability)根据具体情况,对含药生物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以及不同存放时间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生物样品稳定的存放条件和时间,应在确保样品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还应注意考察储备液的稳定性以及样品处理后的溶液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6、提取回收率从生物样本基质中回收得到分析物质的响应值除以标准品产生的响应值即为分析物的提取回收率。

也可以说是将供试生物样品中分析物提取出来供分析的比例。

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其结果应精密并具有可重现性。

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确证上述分析方法确证主要针对色谱法,很多参数和原则也适用于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分析,但在方法确证中应考虑到它们的一些特殊之处。

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分析的标准曲线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比化学分析更多的浓度点来建立标准曲线。

结果的准确度是关键因素,如果重复测定能够改善准确度,则应在方法确证和未知样品测定中采用同样的步骤。

8、方法学质控应在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确证完成以后开始测定未知样品。

在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时应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所建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推荐由独立的人员配制不同浓度的质控样品对分析方法进行考核。

每个未知样品一般测定一次,必要时可进行复测。

来自同一个体的生物样品最好在同一批中测定。

每个分析批生物样品测定时应建立新的标准曲线,并随行测定高、中、低三个浓度的质控样品。

每个浓度至少双样本,并应均匀分布在未知样品测试顺序中。

当一个分析批中未知样品数目较多时,应增加各浓度质控样品数,使质控样品数大于未知样品总数的5%。

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的偏差一般应小于15%,低浓度点偏差一般应小于20%。

最多允许1/3的质控样品结果超限,但不能出现在同一浓度质控样品中。

如质控样品测定结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则该分析批样品测试结果作废。

标准曲线的范围不能外延,任何浓度高于定量上限的样品,应采用相应的空白介质稀释后重新测定。

对于浓度低于定量下限的样品,在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时,在达到C max以前取样的样品应以零值计算,在达到C max以后取样的样品应以无法定量(Not detectable, ND)计算,以减小零值对AUC 计算的影响。

整个分析过程应当遵从预先制订的实验室SOP以及GLP原则。

(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应通过实验证明。

在临床报告中,应提供完成这些实验工作的相关详细资料。

建立一般性和特殊性标准操作规程、保存完整的实验记录是分析方法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生物分析方法建立中产生的数据和QC样品测试结果应全部记录并妥善保存,并提供足够的可供评价的方法学建立和样品分析的数据。

需提供的数据至少包括: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分析方法的详细描述;仪器设备、分析条件,该方法所用对照品(被测药物、代谢物、内标物)的纯度和来源;描述测定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定量限、标准曲线的实验并给出获得的主要数据列表;列出批内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详细结果;描述稳定性考察及相关数据;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代表性的色谱图或质谱图并加以说明,并对所建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