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读后感想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8f7a1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e.png)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ad67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a.png)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f0457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2.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撰,被誉为“医学圣典”,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书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对这部医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丰富医学知识所震撼。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医学理论融会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医学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其次,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强调的治疗原则所感动。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重要治疗原则,强调了治疗应该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注重辨证施治,因病施治,因人施治。
这些治疗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治疗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治疗原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丰富临床经验所启发。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这些临床经验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展水平,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临床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临床经验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医学经典,它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医学经典,从中受益,为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89af0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4.png)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专题推荐: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大凡因湿致病,有内外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主论外湿,列为十一条,在治疗上备有六张方子。
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取微汗法。
盖因湿属阴邪,最易伤阳,其性濡滞,不易速去故也。
其一,开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主治表实证;其二,益气祛湿,有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从湿病所列六张方子之组成分析,助阳化气和祛湿解表,两者相辅相成。
治外湿固以发汗为主,但须顾护人体阳气。
因湿属阴邪,伤阳为先,其性濡滞,不易速除。
祛湿则有益于助阳,助阳则湿邪易化。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临证亦不可忽视。
盖因表湿伤营损卫之时,表气不和,则有碍湿邪之外透。
仲景善以姜枣草合用,能外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内健脾胃,风湿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严谨,用药精专。
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为例。
三方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桂枝、附子、白术三药间的配合。
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
笔者认为附子配桂枝,其温阳作用偏表,温经散寒,使湿从表解;附子协白术,温阳作用偏里,助里阳以化湿,则湿从里去,三药同用,则表里皆治。
所以,临证首应分辨邪气在表抑或入里,孰多孰少,以免用药盲目,药力牵制,有碍疗效。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e6427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2.png)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fae7b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2.png)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金匮要略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篇4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大受启发,此书方简药轻,而用之颇精,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方书,它既反映了汉代中医临床学的实际情况,也介绍了不少中医临床学理论知识,被誉为“方书之祖”。
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归age》中就有“欲传学者,必须穷尽《金匮》”的精僻论述。
《金匮要略》是中医典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以脏腑经络为纲,病证为目,历代整理、刻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如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序中指出:“仲景明脏腑之理,通虚实之变,辨病之寒热,定病之逆顺,立法处方,作用如神。
”由于《金匮要略》学术价值极高,所以医家视为瑰宝,代代相传,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如第14条的旋覆花汤和第15条的半夏厚朴汤,两方均以半夏为君,但一为治疗“妇人脏躁”,一为治疗“梅核气”,虽然都是治疗情志病的,但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方名各异,药物组成和用法亦异。
旋覆花汤是治疗肝郁结,气郁痰结证,其症状为“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脏躁的病机为“肝郁乘脾,肝脾气滞”,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以代赭石镇坠下行,与厚朴、半夏相配,行气解郁,降逆化痰,肝郁得解,脾气不滞,则逆气平,痰涎化,而脏躁愈。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郁结证,其症状为“梅核气”,即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其病机为“痰气结于咽喉”,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消痰散结,直达病所,以紫苏梗行气解郁,芳香化湿,味苦燥湿,性降泄热,可使肝气条达,郁结得解,痰涎化,咽喉畅,则梅核气愈。
两方歌括为:“笑法半夏厚朴瓜,香苏梗广砂仁使。
醋煎百部与生姜,痰解咽苏病愈矣。
”读来不禁使人叹服。
金匮要略读后感3则
![金匮要略读后感3则](https://img.taocdn.com/s3/m/e798c6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8.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3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金匮要略读后感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金匮要略五范文一》金匮要略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一) 单项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在《金匮要略》的作者是:A.林亿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华佗2、在《金匮要略》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A.温散寒邪B.回阳救逆C.峻逐阴邪D.温中止痛3、《《金匮要略》认为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五脏元真不足B.客气邪风侵袭C. 七情房劳D.虫兽灾害4、《金匮》首篇第一条的“脾能伤肾……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中的“伤”字如何理解?A.制约B.伤害C.相侮D.相乘5、下列哪一组药物体现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则:A.白芍、焦山栀、炙甘草、乌梅B.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C.炙甘草、淮小麦、大枣D.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6、血痹的典型症状是:A.肌肤麻痹B.身体沉重C. 关节疼痛D.肢体不遂7、大承气汤主治哪种腹满:A.胀重于积B.积重于胀C.胀积并重D.胀满并见8、风湿在表,治当发汗,但大汗之后,病仍不愈的原因是:A.汗之不彻B.汗多伤阴C.汗后受寒D.风去湿存9、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除了甘草外,还有:A.半夏、生姜、黄芩、人参、大枣B.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C.半夏、生姜、黄芩、大枣D.半夏、干姜、黄芩、黄连、柴胡、人参、大枣10、依据《金匮》原文,“中风,邪入于经”:A.肌肤不仁B.肢体重滞C.角弓反张D.舌即难言,口吐涎11、风湿历节的主方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B.麻黄加术汤C.乌头汤D.侯氏黑散12、“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是: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13、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共同的病机是:A.气血亏虚B.心脾两虚C.气阴两虚D.阴阳两虚14、“缓中补虚”从方药功用看应是哪种含义:A.祛邪B. 扶正为主,兼以祛邪C.扶正祛邪并重D.祛邪为主,兼以扶正15、虚寒性肺痿没有以下那个症状:A.咳嗽B.吐涎沫C.头眩D.不渴16、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用何方主之:A.射干麻黄汤B.皂荚丸C.越婢汤D.厚朴麻黄汤17、治疗肾著病可用:A、甘草干姜汤B、苓桂术甘汤C、甘姜苓术汤D、肾气丸18、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A.大乌头煎B.大黄附子汤C.麻黄附子汤D.乌头赤石脂丸19、下列方证中没有表证的是:A.附子粳米汤证B.厚朴七物汤证C.乌头桂枝汤证D.麻黄附子汤证20、寒疝属于血虚者,治用:A.大乌头煎B.当归四逆汤C.乌头桂枝汤D.当归生姜羊肉汤21、外寒内饮挟热的咳喘宜选用:A.小青龙汤B.小青龙加石膏汤C.大青龙汤D. 葶苈大枣泻肺汤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用:A、桂枝加黄芪汤B、越婢汤C、防己茯苓汤D、防己黄芪汤23、“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以何方主之:A.木防己汤B.小青龙汤C.苓桂术甘汤D.甘遂半夏汤24、以苦冒眩为主症的心下支饮证,仲景以何方主治:A.苓桂术甘汤B.泽泻汤C.五苓散D.真武汤25、胸痹急证治宜选用:A、薏苡附子散B.乌头赤石脂丸C.栝蒌薤白半夏汤D.橘枳姜汤26、白虎加人参汤所治的消渴证的病机是:A.肺胃热盛,气津两伤B.水热互结,郁热伤阴C.肾不化气,津不上承D.阴虚内热,虚火上炎27、“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当用:A.猪苓汤B.茯苓泽泻汤C.五苓散D.肾气丸28、黄疸病偏于热盛里实的治疗宜用: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大黄硝石汤D.栀子大黄汤29、“阴伏”的病机是:A.湿热蕴结阴分B.邪热伏于血分C.瘀血郁热伏于血分D.邪热伏于阴分30、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粘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用何方主之:A.茵陈蒿汤B.桂枝加黄芪汤C.防己黄芪汤D.芪芍桂酒汤31、黄疸病篇中列举了很多黄疸的治疗方法,哪种治法为其中的重点:A.清利湿热B.调补脾胃C.润燥逐瘀D.解表发汗32、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选用:A.大半夏汤B.大黄甘草汤C.半夏干姜散D.吴茱萸汤33、肠痈脓未成,最佳治疗方剂是:A.排脓散B.王不留行散C.大黄牡丹汤D.薏苡附子败酱散34、治疗近血,仲景选用:A.黄土汤B.赤小豆当归散C. 当归芍药散D.地榆槐角丸35、橘皮汤用于治疗下列何种情况引起的呃逆:A.胃寒气逆B.胃虚有热C.水停心下D.虚阳外浮36、痰饮的治疗大法是:A.燥湿化痰B.清热涤痰C.温药和之D.宣肺化痰37、皮水无里热者,可以用:A.麻黄附子汤B.甘草麻黄汤C.越婢汤D.小青龙汤38、大建中汤的组成是:A.胶饴、人参、干姜、附子B. 胶饴、人参、干姜、蜀椒C.胶饴、人参、干姜、乌头D. 胶饴、人参、干姜、雄黄39、附子粳米汤的药物组成是:A.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B.附子、白术、半夏、大枣、粳米C.附子、粳米、白术、茯苓、甘草D.附子、粳米、白术、半夏、人参40、梦遗或滑精频作,梦交,少腹挛急,外阴寒冷,目眩,发落,心悸,失眠者,治用:A.桂枝加龙骨牡蛎汤B.小建中汤C.酸枣仁汤D.肾气丸(二)X型选择题(1-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金匮要略》为我国古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础E.儿科学的基础2、预防疾病,仲景提出了以下哪几点:A.不令邪风干忤经络B.适中经络,未传脏腑,即医治之C.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D.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冷、热、苦、酸、辛、甘3、狐惑病的临床特征是:A.状如伤寒B.目赤如鸠眼C.咽喉溃疡D.前后二阴蚀烂E.目四眦黑4、百合病误治后所用的方剂是:A.百合鸡子汤B.百合知母汤C.百合滑石散D.滑石代赭汤E.栝蒌牡蛎散5、甘遂半夏汤中的甘草和甘遂:A.甘遂峻猛,甘草缓和其药性B.甘草针对痰多喘满之证A.内科杂病学的基础B.温病学的基础C.外感热病学的基础D.妇产科学C.甘遂消胸胁部的悬饮D.两药相反相成E.共用激发水饮得以尽去6、下列哪些方剂可治疗虚寒性腹痛?A.大黄附子汤B.附子粳米汤C.厚朴三物汤D.大建中汤E.当归生姜羊肉汤7、治肝气奔豚的奔豚汤,其药物组成中有:A.柴胡B.生姜C.当归D.川芎E.黄芩8、《金匮》所论呕吐、哕、下利三病证,凡属实证、热证的多责之于:A.肝B.胆C.胃D.脾E.肠9、《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外治药剂有:A、熏B、洗C、坐D、敷E、膏药10.下列哪些药物属于吴茱萸汤的组成成份:A.吴茱萸B.人参C.大枣D.山茱萸E.生姜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组成。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修改版]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c6f2f3e87101f69f319572.png)
第一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259ac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8.png)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因为其中讲述了大量病机、病理,而且很多是通过脉法来进行讲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肿的很多不同表现,把水肿分成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
但是有一些病现在争论的也比较多,比如说黄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边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譬如说这里边治疗“气分”病,两个方子,一个是“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另一个方子是枳术汤方,“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两个方子治的是同一类证,一证二方,怎么去认识它们?另外还有一些方子,比如说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后世应用也很多,在治疗水肿、肾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现对其中的几个方证进行探讨,这些方证是我们临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水肿等,现将个人平时读书的一点心得和临证的体会进行总结。
一、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我们首先看一下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应该说我对这方子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搞不清它真正的机理,不理解仲景当初为什么会设立这方子。
从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来看,五味药,很简单。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从药物组成及处方用量看,此方的重点一定在石膏和麻黄上,而且石膏和麻黄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黄用到六两,比我们常规的发汗剂麻黄汤中的三两增加到了六两,而石膏相当于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所以说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在里边?这也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看书时对这个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现这个方子的地方也会引起特别关注。
说到越婢汤这个方名,大家公认度比较高的还是成无己说的“越婢者,越脾也。
”婢是脾之误,为什么呢,他说麻黄配石膏组成的这个方,它是发越脾气、布散津液,这个提法到目前为止认知度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20xx年的时候,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证,认为是治疗痹症的一张方子,比如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疗热痹或寒热错杂的痹症,中间也讲了很多,当然最主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证实越婢汤就是越痹汤。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08dbb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9.png)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
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c9b23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d.png)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李宗霖 20080205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ba6c5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6.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中医典籍,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之一。
在阅读这部典籍之后,我对其中的医学理念、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金匮要略》强调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三因致病”的理论,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这种理论强调了人体内部机能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医生,不仅需要了解疾病的外部表现,还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情志等因素,从而找到疾病的根源,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金匮要略》中的诊断方法十分精湛。
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每种诊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可以推测出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息,可以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和寒热属性;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切脉,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
这些诊断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最后,《金匮要略》中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包括了中药汤剂、针灸、按摩等多种形式,还包括了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指导。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医治疗手段,而且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部典籍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
从中我领悟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金匮要略》也强调了医者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要以医为仁之术,从而指导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中医典籍。
通过阅读这部典籍,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金匮要略》将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9149fc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e.png)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a6838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7.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一部关于中医经典的著作,它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读完《金匮要略》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医学智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金匮要略》一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书中还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读完《金匮要略》后,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对辨证施治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中医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金匮要略》一书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书中,作者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对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金匮要略》,从中汲取医学智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读后感800字
![金匮要略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1131f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7.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800字《金匮要略》是一本古代医学经典,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实用的方法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
读完《金匮要略》后,我对于其中的医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医学造诣。
《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医疗实践为基础的医学著作,作者是东汉的医学家张仲景。
他在医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金匮要略》则集中了他一生的医学心得。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众多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伤寒论”和“金匮真言”两个部分。
在阅读《金匮要略》之后,我对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中,《金匮要略》对于病症的分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涵盖了众多疾病和治疗方案。
这使得我对于古代医学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古代医学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同时,《金匮要略》也展现了古代医学家们的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丰富的医学知识。
张仲景在书中总结了他多年的医学实践和经验,提出了丰富的医治思路和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深入研读《金匮要略》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可以从中汲取医学经验和智慧,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在读完《金匮要略》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医学家们的医学造诣和治疗方法的精湛。
他们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着深刻的见解,更在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这些方法不仅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经典,它不仅在古代有着很高的地位,更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框架和治疗方法,展现了古代医学家们的医学智慧和经验,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金匮要略》,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更可以从中吸取医学经验和智慧,推动医学的蓬勃发展。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读后感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174cb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a.png)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读后感《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典籍中的重要篇章,它深入探讨了人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了阴阳五行理论在维护健康和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篇经典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不仅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独到的见解,还对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心有着丰富的指导。
首先,我对文中提到的“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风,还涉及到人体内部的“风”,即疾病的产生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以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疾病。
其次,我对“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体五脏与四季气候相互呼应,每个脏腑在不同的季节都有其特定的保养方法。
例如,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否则来年春天可能出现鼻衄、颈项疾病等问题。
这使我意识到,顺应自然规律,合理调养身体,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此外,《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还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内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
而要维护阴阳平衡,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饮食起居。
这使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因过度劳累或不良习惯导致身体失衡。
最后,我对文中的治疗原则有了新的认识。
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还要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内在的阴阳五行。
这使我更加尊重中医的诊疗方法,也更加理解中医为何强调“治未病”,即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
总之,《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提供了对人体和疾病的独特见解,还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养生之道,努力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同时,我也将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阅读这篇经典,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华医学的智慧和魅力。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05d6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7.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宝典,是中医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在阅读金匮要略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金匮要略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使我对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所提及的病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对于不同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药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
其次,金匮要略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使我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所提及的“六经辩证”、“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理论,使我对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我对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中所提及的许多医案和医学知识,对我进行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金匮要略中所提及的许多医案,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金匮要略对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对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中医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金匮要略,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药学水平,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读后感500字
![金匮要略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db999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f.png)
金匮要略读后感500字摘要:1.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阐述读《金匮要略》的感悟和收获4.提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5.总结全文,表达对该书的推荐正文:【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医学经典,作者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张仲景在当时被誉为“医圣”,他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后世敬仰。
【分析《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金匮要略》共有二十四卷,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方面,涵盖了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治。
书中强调辨证论治,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观念。
张仲景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许多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相吻合。
【阐述读《金匮要略》的感悟和收获】阅读《金匮要略》,让我深感古代医学家的智慧与才识。
书中所载的诸多医案,展现了张仲景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从书中,我学到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明白了治病需标本兼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同时,《金匮要略》还强调了医生的道德修养,使我深感作为一名医者,除却医术,品德更为重要。
【提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金匮要略》虽为古代医学著作,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许多治疗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医学在不断发展,但仍可以从《金匮要略》中汲取营养,如注重个体化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
此外,书中提倡的医德观念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总结全文,表达对该书的推荐】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宝贵的医学遗产,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极力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从中感受古代医学家的智慧,汲取临床诊疗经验,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
《金匮要略》阅读有感
![《金匮要略》阅读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19434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5.png)
《金匮要略》阅读有感引言《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作为中医学的瑰宝,至今仍对临床诊疗和理论研究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对《金匮要略》的阅读感悟,涉及其学术价值、历史意义以及对我个人专业成长的启示。
一、学术价值1. 辨证论治的典范:《金匮要略》强调辨证论治,提出了“辨病与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
书中收录的病证辨别方法和治疗方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体现了其超越时代的学术价值。
2. 方剂学的宝库:本书收录了大量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方剂不仅在中医界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展示了良好的药效。
3. 预防与治疗并重:《金匮要略》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为主。
书中对饮食、作息、情绪等生活调理方面有着详尽的论述,体现了整体观的医学理念。
二、历史意义1. 传承中华医学:《金匮要略》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和治疗方法的总结,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医学经典之一,它不仅是医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3. 国际影响力:《金匮要略》的影响力远播海外,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医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三、个人感悟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在今后的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2. 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书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提醒我在面对患者时,应注重个体差异,综合考虑病情与生活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不断探索创新:《金匮要略》虽然古老,但其内容仍具有现代价值。
这激励我在今后的和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结语《金匮要略》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还没开始进入之前,我想先通过金贵要略的第一章节来带出金贵要略的中心思想。
这个章节说明了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症候并提示根据脏腑经络的病机反映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再根据疾病传变过程列出其治疗思想还根据疾病部位,性质而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通过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实金贵要略也清楚为后世带来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而要用这些原则的前提是要以“整体观”也就是金贵要略的中心思想才能有效地给与治疗。
就是因为整体观,张仲景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末病”的观点而靠脏腑经络传变规律来解决这个观点疑问。
所以张仲景就用整体观来做为指导思想而通过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结合四诊八刚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
在开始进入前,我先大概介绍我将会讲的大纲:解释金贵要略的思想,理论,治法特点解释金贵要略里的常用的单味用药特点▪桂枝▪麻黄▪附子▪半夏▪大黄▪茯苓▪干姜▪白芍▪白术▪瓜蒌根据读完这本书的阅读感言,我可以大概总结出金贵要略的特点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以脉论理:几乎每个章节都有用脉象来论述病理,所以可以确定当时的脉学已经有一定的进步和系统了。
虽然同是寒饮夹热引起的咳嗽,可是却有表里的不同,而通过“浮”“沉”脉阐述了饮邪偏表或偏里脉证合参:通过《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寒实证可以看出来。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反映了这种思想 辩证论治:使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来治疗疾病。
同病异治可以通过《胸痹心痛短气篇》来得到证实。
同为胸痹,因其虚实不一样,所以偏于实的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而偏于虚的用人参汤。
异病同治则可以在葶苈大枣泻肺汤得到体现。
此方可用于肺痈喘不得卧,也可用于支饮不得息,可是由于病机都是痰涎壅盛,邪实气闭,故可以同用。
据证论治,随症化裁:厚朴七物汤下提出呕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重用生姜就是依据证情变化而做出加减病因角度:以“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分类方法:正气虚,邪气实和房事过度。
八法特点:温法:寒症清法:里热证消法:食滞停积,癥瘕积聚补法:阴阳气血虚汗法:表实证吐法:痰涎,食积下法:燥屎内结,水结,蓄血,痰滞,虫积✓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温下:大黄牡丹汤✓逐下✓润下:麻子仁丸✓通瘀:血府逐瘀汤✓攻瘀:大黄蟅虫丸✓驱虫:乌梅丸和法:肝胃不和时用(腹满,泄泻)治法特点:缓中补虚:这种治法可在《血痹虚劳病篇》大黄蟅虫丸看见。
虚劳伴瘀,理论上应该祛瘀可是虚劳干血已是久病,所以只能缓攻淤血兼扶正气。
因势利导:这可以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瓜蒂散和大承气汤看见。
宿食在下就用大承气汤攻下,宿食在上温温欲吐则用瓜蒂散涌吐相反相成:在《痰饮咳嗽病篇》的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的姜,辛温散以化寒饮,五味子酸收以敛气止咳。
两者相伍散寒祛饮而无温燥之弊。
调和阴阳:毋庸置疑调和阴阳就是张仲景的重要治法之一而其治法在金贵要略可以通过桂枝龙骨牡蛎汤来证明。
虚劳失精既是阳虚不固,也是阴虚火旺,所以用桂枝汤来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固涩。
健脾气,补中气:脾胃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在所有疾病里张仲景非常重视脾胃功能,所以在几乎每个方子力都有“姜枣草”目的就是为了调和脾胃。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倍芍药并加饴糖,从而从桂枝汤的调和营卫变成建中补脾之剂。
补肾:肾是先天之本,藏精气所以在治疗虚劳腰痛时用了八味肾气丸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阴阳互生,达到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而肾乃是全身的元阴元阳所在,故此只要补肾,其他脏腑的阴阳也可同时得到调理。
滋阴中兼顾其他亏损:在麦门冬汤里,虽然其主要治疗时治阴虚而导致的虚热肺痿,可是在阴里不能盲目滋阴,也要考虑肺气的盛衰,故在药方里加了人参,粳米,甘草,大枣目的就是要以土培金。
血痹虚劳病篇的治疗特点五脏气血虚衰:补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虚-调节阴阳(八味肾气丸);治脾-调节气血阴阳两虚错杂证:补脾胃建中气(甘温扶阳以补脾气-小建中汤)虚劳病虚实挟杂✓虚多邪少:扶正祛邪(酸枣仁汤)✓邪重致虚:祛邪为主(大黄蟅虫丸)从常用单味用药特点来看,我们首先来看桂枝。
桂枝在金贵要略主治有三。
第一,桂枝主要治疗气上冲。
气上冲可以在金贵要略的防己黄芪汤“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奔豚气病里的桂枝加桂汤“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苓桂甘枣汤的“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饮停心下的苓桂术甘汤的“胸肋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小便不利”和苓甘五味甘草汤的“气从小腹上冲咽喉”。
总结来说从桂枝用方可以为气上冲总结出两种表现特点,第一,胸腹部明显上冲感(气从少腹上冲胸);第二,搏动感的自我感觉(自觉心悸)。
第二,桂枝治疗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
桂枝能平冲降逆,宣通胸阳,甘草能缓急定悸。
所以,桂枝甘草常常配伍在一起来治疗悸动也就是用来定悸平冲的桂枝甘草汤。
在金贵要略里以桂枝甘草为基础的加味方有苓桂术甘汤(虚悸),苓桂甘枣汤(胸腹悸),桂枝加桂汤(气上冲胸而悸),桂枝龙骨牡蛎汤(惊悸而汗出),小建中汤(虚悸腹痛),黄芪建中汤(虚悸兼气虚)和苓桂味甘汤(咳逆而悸)。
第三,桂枝可治疗腹痛类的的疾病。
桂枝配白芍甘草可以治疗腹痛就好像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还有奔豚气病里的桂枝加桂汤。
桂枝配赤芍牡丹皮,桃仁治疗下腹部疼痛就好像妇人妊娠病里的桂枝茯苓丸用来消瘀化癥来止下腹部疼痛。
再来就是麻黄,在金贵要略里可以主要分成四种。
第一,主治黄肿;第二,以咳喘为主诉的疾病;第三,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第四,以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水气病)。
黄肿的意思是面色黄黯而浮肿的表现就有如水气病篇里的甘草麻黄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
”的里水和越婢汤的“恶风,一身悉肿。
”不管有汗或无汗,只要有浮肿者均可以考虑用麻黄。
以咳喘为主证的疾病均可以用麻黄来治疗就好像痰饮咳嗽病篇里的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以及咳嗽上气里的厚朴麻黄汤所主治的咳喘均用麻黄宣发的特性来宣肺以平喘。
除此之外,甘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也可以用在治疗无汗的疾病里因为用其宣肺以发汗的机能来解决无汗病症。
最后,麻黄也可治疗以水肿为特征的病症就好像水气病病篇的越婢汤,麻黄附子汤均用来发汗或以小便以排除身体的水分来治疗浮肿。
除此,通过药物配伍也可以总结麻黄的功效:1。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2。
麻黄配石膏:平喘3。
麻黄配射干:开痰散结4。
麻黄配黄芪:退肿和治疗身痛5。
麻黄配厚朴,杏仁:宣肺理气降逆接下来要就是附子。
附子主要主治的病症有第一,痛症;第二,腹泻,呕吐为特征的病症;第三,脉细微,四肢逆冷为特征的病症。
以疼痛来说附子主要适合用于寒凝所造成的疼痛因其温阳散寒的特性而协助驱寒来缓解疼痛。
这可以在桂枝附子汤的“身体烦疼,不能转侧。
”;大黄附子汤“肋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薏苡附子散主治的“胸痹缓急者”;附子粳米汤主治的腹痛“腹中寒气,雷鸣切痛”;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的“肢节疼痛,身体魁赢。
”和乌头赤石脂丸所主治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显示出来。
总结来说,附子所治疗的痛症有:1.全身性疼痛而且痛无定处(湿病)2.关节性的疼痛(中风历节)3.肋或腹疼痛(腹满疼痛)4.心胸疼痛(胸痹心痛)附子也可以用于治疗腹泻和呕吐可是前提是必须使寒凝所造成的,如果是实热的则不适合。
在呕吐下利病篇里的四逆汤方所主治的“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则难治”以及下利寒证篇里的四逆和通脉四逆汤均用附子来治疗寒凝的呕吐或下利。
以脉细微,四肢逆冷为特征的病症可以在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里见到二其机能均是用附子辛温散寒的特性来回阳救逆,可是通常需要与干姜配伍才能事半功倍。
半夏也是在金贵要略里的常用要药。
半夏主要治疗的病症特征需要有第一,呕而不渴;第二,以恶心呕吐,腹满或痛及心下痞满为特点的疾病;第三,咽喉疾病如咽喉有异物感或声音嘶哑;第四,咳嗽痰多的疾病;第五,失眠为主诉的疾病。
半夏止呕的机能主要是通过两个,第一就是以其降气特性来降逆止呕,第二就是用其辛温特性来化痰饮燥湿来止呕。
以呕而不渴这可以在小半夏汤里的“呕家本渴,渴者为愈解。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得到证明。
在呕吐嵗下利病篇可以见到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半夏干姜散和生姜半夏汤里见到其机能。
至于腹满痛或心下痞则可以通过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和大柴胡汤及附子粳米汤的肋痛来见证。
半夏厚朴汤这是用来治疗咽喉部病变如咽喉部有异物感就是用半夏的降逆特性来降气涤痰。
而以咳嗽痰多的疾病则可以从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里见到。
最后以失眠为主诉的病症可以从半夏泻心汤里见到而其失眠是因为心下痞而影响睡眠。
通过配伍半夏的功能可以加以扩大,比如半夏配生姜:治疗恶心呕吐;配茯苓:治疗心悸失眠;配黄芩黄连:心下痞满而烦躁;配姜辛味:治疗咳嗽痰多;配麻黄:面黄身肿及配瓜蒌薤白:胸痹胸痛大黄在金贵要略里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其功能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第一,专治疗腹满疾病;第二,主治痛而闭的病症;第三,治疗吐血,纽血和咳血。
其治疗腹满的功效主要可以从大黄蟅虫丸“五劳虚极,赢瘦腹满。
”;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
”;大柴胡汤“按之心下满痛者”和己椒历黄丸“腹满口舌干燥”里看的到。
痛而闭的意思是指腹痛兼有大便不通。
痛而闭这个名词主要是见于厚朴三物汤可是却为大黄的功用带来了启示。
再来就是治疗上部出血的疾病,大黄主要是通过其苦寒的特性来引血下行已让气火下降已使血静而不妄行来达到止血效果,而这可从泻心汤的证治来得到证明。
在用量上,大黄以不同的用量会带出不同的功效,如果要达到攻逐瘀血来治疗腹痛用量大概是三到四两以上就好像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大黄蟅虫丸,大黄甘遂汤和抵当汤;如果要达到泻下以攻积滞(寒或热积)用量则少于三两而且通常配伍枳实和厚朴就好像厚朴七物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己椒历黄丸和大黄附子汤。
下一个药就是茯苓。
茯苓主治的病症主要可以分成两个,第一是主治眩悸,第二是治疗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茯苓主治眩悸主要可以从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里得到证明。
小半夏汤原是治疗呕吐的方,可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汤时,其主要功效是治疗眩悸“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此外,苓桂甘枣汤中的“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从这里可以对眩悸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眩乃是神志上的问题就好像眩晕或者也可以了解为幻想,可是从苓桂甘枣汤里的脐下悸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它是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感觉有一股气上冲。
虽然眩和悸可以说是独立的个体可是通过金贵条文里,眩悸都是一起的,可见两者在临床上是一起出现的。
以小便不利来说,可以从茯苓戎盐汤主治的“小便不利”来得到证明。
此外,茯苓杏仁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苓甘五味甘草汤均用茯苓的淡下渗湿的机能来治疗小便不利。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干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