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和意动用法
意动、使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意动
文言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一、使动用法1.定义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使动有名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动词使动。
2.什么时候需要使动?当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不是(或不能)由主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来施行,而是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来施行,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动。
(一句话概括:句子中,动作不是由主语来施行,而是由宾语来施行,这时需要使动。
)3.翻译形式使动一般译为“使……怎么样”。
4.举例说明【例1】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分析】“却”有退却的意思在句中作谓语,主语是蒙恬,宾语是匈奴,“退却”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匈奴来施行的,而不是蒙恬,因为是匈奴“退却”了,并不想蒙恬“退却”了,所以此处“却”应翻译成“使退却”,句意是:(蒙恬)使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
【例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分析】此句中“‘行’仁义”是由主语(周文王)施行的动作,因此直接翻译就行,“施行仁义之举(策略)”,不需要使动。
若改为使动来翻译,便是“使仁义施行”这显然翻译不通。
“仁义”(宾语)是由“周文王”(主语,此句省略了)来“行”(动词,动作),而非“仁义”自己来施行,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怀”有“关怀;安抚”之意,此处引申为“归顺”。
而此句中,谁作为归顺的对象是翻译的关键。
显然是“西戎”归顺,而非是省略的主语周文王,这里便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周文王不施行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怀”(归顺),而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西戎)施行,所以这里需要使动,翻译成“使西戎归顺”,而不能译成“使周文王归顺”。
二、意动用法1.定义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在于意念上的想法或看法,而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
意动有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2.什么时候需要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或主语对宾语作主观看法、评价。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一、引言古代汉语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语法结构也反映了古代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重要的句式结构,它们不仅在句法上有所联系,而且在语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语法现象。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1.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作的执行者使受事者发生某种结果的句式结构,如“让”、“使”等动词通常用作表示使动用法的谓语动词。
例如:“他让我学习古代汉语。
”这里,“他”是动作的执行者,“我”是受事者,“学习古代汉语”是发生的结果。
2.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动作的执行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而做出动作的句式结构,如“想要”、“希望”等动词通常用作表示意动用法的谓语动词。
例如:“我想要学习古代汉语。
”这里,“我”是动作的执行者,“学习古代汉语”是达到的意图。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不仅在形式上有所联系,而且在语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由动作的执行者主动引发的动作,即动作的控制者都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使动用法更加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对受事者的主动控制,而意动用法更加强调动作的执行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的行为。
可以说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它们都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动作控制的不同表现方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句式结构的多样性,而且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于动作控制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学习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现象不仅具有一定的句法联系,而且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于动作控制的深刻认识。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是指汉语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和语义要求,通过变化词性或使用不同的词性来实现语法功能和表达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区别如下: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作为动词的宾语,并在它前面加上动词"使",表示主动使某物发生某个行为或状态。
这种用法将名词从名词类转化为动词类,使其能够在语法上充当动词的宾语。
例如,"使"与名词"变化"结合,构成动词短语"使变化",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变化。
例句:他使鸟儿飞起来。
(使动用法,将名词"鸟儿"作为动词"使"的宾语,表示他主动引导鸟儿飞起来。
)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直接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某种动作或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直接将名词转化为动词,不需要使用"使"等辅助词。
例如,将名词"心"用作动词,表示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句:他心动了。
(意动用法,将名词"心"直接用作动词,表示他内心产生了某种动作或情感的表达。
)总结:使动用法通过使用动词"使"与名词结合,将名词转变为动词,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行为或状态。
而意动用法则直接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进行动作或表达意义。
请注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变化规律在不同的语境和词语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义和语法要求来判断使用哪种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
(《陈涉世家》)——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
(“败”,即“使之败”的意思。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宜《过秦论》)——(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
(“斗诸侯”即使诸侯斗)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
(“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
(“死之”即“使之死”)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活之”,即“使之活”)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见“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引我去见的意思。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跟从着来见项王。
(“从”和“百余骑”这个动宾关系里,“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的发出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沛公”。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概念理解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如何区分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性质不同: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更多解释语义相同: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2、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先溃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就是"以....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就是"以为耻"。
语法不同1、并使动用法:谓语的动作无可奈何其前的主语所收到,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收到,宾语存有兼语的性质。
2、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
所谓并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备“并使……”的意思,即为此时谓语动词则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收到的,而是由宾语收到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抒发了兼语式的内容。
并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相同,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则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意动用法。
通常可译为“指出......”“以.....为.....”“对.....深感.....”等。
古代汉语——使动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用作使动时,就带有宾语。
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4)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
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
如:(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
(天论)(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季氏将伐颛臾)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
如:(1)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谊:过秦论)(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
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二、意动用法如前所述,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这是应该注意的。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法和意动⽤法⽂⾔⽂中使动⽤法⽐较多,了解掌握这⽅⾯的知识,有助于⽂⾔⽂的学习.学习使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使动⽤法和意动⽤法⼀、三种情形.⽂⾔使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法三种:1.动词使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或物不施⾏谓语动词所表⽰的⾏为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种⽤法.例如:①项伯杀⼈,⾂活之.(《鸿门宴》)“活”这个⾏为不是主语“⾂”发出,⽽是主语“⾂”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救活过他”.②⼴故数⾔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吴)⼴”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2.形容词使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⑤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3.名词使动⽤法.就是当名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物.例如:⑥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咸阳者)成为王”.⼆、判断⽅法.判断⼀个词是不是使动⽤法,⽅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加进⼀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⑦“曹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般动词;⾛(之),使(之)逃跑,加得进,“⾛”就是使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卒亦乐从李⼴⽽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的意义.⑧句中⼠卒⽐李⼴地位低,“从”当然是⼀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百余骑⾼,“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三、翻译⽅法.使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认为不是使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同带进去.如:有⼈将“⼤王必欲急⾂”的“急”,翻译为“使⾂着急”,“⾜以荣汝⾝”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使动⽤法掌握使动⽤法对学习⽂⾔⽂帮助很⼤。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
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
以下各举一例: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
(《荀子·天论》)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
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1. 富国强兵:2. 强兵足食: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2. 汗马功劳3. 生死肉骨肉:使……长肉。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B.1.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4. 千金一刻:5. 友风而子雨:6. 稍稍宾客其父:7. 孟尝君客我: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二)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法与意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现象两种词类活⽤现象初解⼀、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项伯杀⼈,⾂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法)。
⼜如:闻寡⼈之⽿者(闻,使寡⼈闻,即使寡⼈听到)2、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春风⼜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意为“使……成为疆界”,句⼦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法)。
⼆、意动⽤法:⼀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意为:我的妻⼦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
或者:我的妻⼦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
⼜如:是故明君贵五⾕⽽贱⾦⽟(贵,意动,认为五⾕贵;贱,意动,认为⾦⽟贱)。
2、名词的意动。
⾢⼈异之,稍稍宾客其⽗。
(宾客,名词,宾客“其⽗”,即:以“其⽗”为宾客,意为⼈们⽤宾客之礼对待他的⽗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然⽽然有了感觉。
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如何判断使动⽤法 教科书是这样定义使动⽤法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主语)使(宾语)怎样。
”这当然是对的。
可是,⽤它来判断使动⽤法却不那么得⼼应⼿⾏之有效。
因为现在中考⾼考都不直接考语法,初中基本不讲语法,刚进⼊⾼中的⾼⼀学⽣对词性都不甚了了,对句⼦成份更是⼀⽆所知,你⼜是主语宾语,⼜是主语使宾语怎样,这样⼀来,⼤部分同学都将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
使动和意动
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
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 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 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 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客观不一定 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 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 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 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 出。
使动用法是马建忠最早发现的。
《马氏文通》中举了《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例。
马释前一“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使动, 意为“使本已光明之德更加显明”。
其后,陈承泽《国文法草创》进一步明确 提出了“致动”术语。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所以明智的君主认为五谷贵重而认为金玉低
贱。)
晁错《论贵粟疏》
现代汉语:“重男轻女”,“幸灾乐祸”均为此 类用法。
形容词使动、意动也只能从语义上辨别,例 如: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 纳谏》 ②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劝学》 ①是意动,妻子因偏爱而主观认为邹忌比 城北徐公美。 ②是使动,学习的客观效果是使 自身变 美。
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 一》)
使动和意动用法的翻译:
1.使动用法翻译成兼语词组和谓语,主语使宾 主成为这个名词。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2.有时形容词使动用法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 组。例如:
“高其值”可译为“提高”,“厚其墙”可 译为“加厚”,“广其地”可译为“扩大”等等。
初中形容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举例说明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答: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但①两者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使动用法适用于动词、形容词、名词,而意动用法适用于形容词,名词;并且,②两者的语法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是客观的结果,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或“把(宾语)当作……”,多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如:①“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例①“小鲁”、“小天下”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显然只是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是意动用法。
例②“亡”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亡郑”就是“使郑亡”。
再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上例的“美其身”是使动用法,即“使其身美”,是“使自己得到提高的意思。
”下例的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就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就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就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就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就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就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就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举例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举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汉语中常见的两种动词用法,它们在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动词用法的定义、特点、使用方法以及举例说明。
一、使动用法1. 定义使动用法是指通过一个动作或行为来引起另一个人或物的变化或行为,即由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行为。
该用法中的“使”是一个带有能力、权利和责任等含义的谓语动词,表示主语具有能够引导宾语进行某种行为或发生某种变化的能力。
2. 特点(1)主谓宾结构明确,其中“使”作谓语动词,后接宾语和宾补。
(2)主语扮演着控制者的角色,即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手段来引导宾语进行某种行为或发生某种变化。
(3)宾补通常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句中充当谓语补足语。
3. 使用方法(1)在句子中使用“使”作谓语动词,并接上要引导的宾语和相应的宾补。
(2)宾语通常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或抽象事物,而不是非生命的物品。
(3)使动用法可以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不同的语境中。
4. 举例说明(1)他使我感到非常惊讶。
(宾补为形容词“惊讶”)(2)她使孩子们开心地笑了起来。
(宾补为副词“开心地”)(3)老师使我们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宾补为不及物动词“明白”)二、意动用法1. 定义意动用法是指动词本身具有表示某种心理活动或状态的含义,即表示主语内心状态或行为方式等。
该用法中的动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和情感色彩。
2. 特点(1)意动用法中的动词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或表达某种内在状态,如思考、喜欢、痛苦等。
(2)该用法中的动词通常直接作谓语,不需要加上任何辅助性助动词。
(3)意动用法中的主语通常是一个人或人类群体,而非物品或抽象事物。
3. 使用方法(1)在句子中使用意动用法的动词作为谓语,表达主语的内心状态或行为方式。
(2)意动用法的主语通常是一个人或人类群体,而非物品或抽象事物。
(3)意动用法可以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不同的语境中。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摘要: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及区别二、使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三、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四、如何运用这两种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正文:【提纲】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及区别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常见的动词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意动用法则是以动词的词义为基础,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提纲】二、使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动用法的例子: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其中的"臣"意思是"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既来之,则安之",其中的"安"意思是"使安"。
【提纲】三、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意动用法则是以动词的词义为基础,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以下是一些意动用法的例子:1.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的"凄"和"寒"意思是使宾语(神骨)变得凄寒。
2.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中的"王"意思是使宾语(入咸阳的人)成为王。
【提纲】四、如何运用这两种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能使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表现出主语对宾语的影响,而意动用法则能表达主语对宾语的主观认知。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用法,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使动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
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fènhuì愤怒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
(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
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fènhuì愤怒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
(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②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晋侯让赵盾饮酒)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鸿门宴》选修一从:zòng使……跟随。
(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
)④杀鸡为黍shǔ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荷蓧diào丈人》食:sì使……吃。
见:xi àn使……现。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上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
子路问他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
谁是(你的)老师?”(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
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把上面的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呀!”(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
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关系的准则。
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
(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选自《战国策·赵策》。
触龙,人名。
说,劝说。
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
媪,〉ǎo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稳固。
⑤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受苦、受累、受饿(动词的使动用法)、受贫困之苦。
⑥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劳:使……劳累。
⑦富国强兵;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1.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韩非子·难一》:“(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定居)⑤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节选部分记叙毛遂在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时刻,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合纵抗秦获得成功的事迹。
当时的情况是: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年(在今山东省高平县西北)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
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
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wàng)天下,(且: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
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
以:用,凭借。
七十里:方圆七十里,指面积。
下句的“百里”,也是这个意思。
王:称王;建立王业,名词用作动词。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文王:周文王姬昌,商代的诸侯,受到其他诸侯的拥护,为西方诸侯之长。
他的儿子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
壤:土地。
臣诸侯:使诸侯臣服。
臣,使臣服;使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
而:连词,可译为“就”。
“闻”的宾语由两个句子充当。
〇提出所闻的历史事例。
)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
士卒:士,甲士;卒,步卒,泛指兵士。
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诚:实在。
据:掌握;抓住。
其:那。
势:形势。
奋:发扬。
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
威:威力。
〇对所闻的历史事例从定与不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汤、文王成功的原因。
以上引古,所以喻今。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选修一),“王wàng”,使动用法,“使……称王”。
2.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西汉刘向《新序·节士》)“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3.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小雅·斯乾》:「“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在于以数量为比喻或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
例如: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二三”以数量为比喻的,“使……反反复复”。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朝三暮四,经常改变,凭什么让诸侯长时间臣服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后世繁文饰礼之政乎。
章炳麟《秦政记》“四”“六”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怎么会有后代的文明繁复修饰礼节的政治呢? )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
曾创办宣传反清革命的《苏报》,发起组织光复会,并一度主持《民报》。
他在不少论文中肯定了法家,肯定了秦始皇。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炳麟的思想也明显地倒退了,最后走上了“尊儒读经”的道路。
这篇文章论述了秦代政治,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批判了儒家和历代反动派攻击秦始皇的雇论。
章炳麟强调指出:秦始皇继承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法治”的传统,废除发奴隶主阶级“裂土封侯”、“世卿世禄”的制度,代之以地主阶级的“用人唯贤”、“贵擅于一人”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制度,这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和他相比的。
秦始皇“刑罚依科”,“庆赏不遗匹夫,诛罚不避肺府”,从而使他高出于汉武帝、汉文帝之上。
作者还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不是由于实行了“法治”,而是由于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复辟。
从文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炳麟,在当时是主张尊法反儒的。
但是,由于作者的资产阶级立场观点的局限,使他不能认识秦始皇“焚书坑儒”是镇压奴隶主复辟的一场革命,更不可能认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推翻秦国统治的主要力量。
而且在汉武帝等法家人物的评价上,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形容词和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就是意动用法。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性质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