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资料整理(主)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马原资料第一讲导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非性理论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科学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刚刚战胜封建主义,现代社会刚刚取代传统社会,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没有任何保障,受到资本家的严重剥削。
马克思以一个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寻找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马克思也把工人阶级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与工人阶级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繁荣昌盛,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在存在社会分工和差别的社会,总有人处于社会低层和被剥削状态,在工业化社会,就是工人,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工人。
如果要想使工人阶级真正、彻底的获得解放,就只有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任何人都再压迫、剥削别人或被别人压迫、剥削。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就叫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工作主要就集中在论证两个问题:(1)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放(2)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对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决的研究,使他努力去研究社会的历史、结构和运动、发展规律,想以此来证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
这项研究使马克思成为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哲学家。
对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问题的研究,使他去关心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推动各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各国工人运动,使马克思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成为对现代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胸怀。
他们致力于探讨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途径和方法,致力于普通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各阶层之间和谐社会的建构,并把这些工作视为迈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一个台阶。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时代背景1、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第一产业,传统社会生产体制走到尽头。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官方的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材之一,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书。
《马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下面是对《马原》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运动第一”、“整体和矛盾统一“、”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等核心原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和内部矛盾,矛盾的存在使事物运动发展,推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
5.可能性、必然性和自由性的辩证统一:承认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保留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抗力和创造力,主张人的自由是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相一致的。
6.观念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觉悟和行动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时空、度和质量的概念。
2.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3.矛盾和矛盾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互相依存性、斗争性、发展性等。
4.质变和量变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质变,质变又催生新的量变,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交替。
5.主观能动性原理:主张人的认识和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是能主动控制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创造者。
三、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思想、意识、观念等的统称,反映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幸福●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消除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别是消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逐渐掌握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的奋斗过程.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绝对奴隶。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2.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任务;3.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策略;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组织。
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2.党和群众关系的原则和方法;3.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4.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方法;5.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03709马原知识点总结
03709马原知识点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1.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矛盾、否定、否定之否定。
(1)矛盾。
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有对立统一的特点,有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之分,有绝对的矛盾和相对的矛盾之别。
(2)否定。
否定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之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之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它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不断地进行,并从否定中产生新的肯定。
2.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两大派别:一个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辩证法,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一个是苏格拉底以后的形而上学,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7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兴起,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唯物辩证法的四项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四项基本原理是物质辩证法、运动辩证法、无限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
(1)物质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元对立规律。
(2)运动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3)无限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无限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无限性规律和对立性规律。
(4)实践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表现。
它的核心是实践基础规律和实践决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方面,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生产力为基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统一为核心,以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为动力,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支配,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马原的复习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马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思考。
一、基本概念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马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阶级斗争。
二、核心思想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认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革命和革命的发展推动的。
三、历史背景马原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的冲击使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了马原的基本框架。
四、实践意义马原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和社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马原复习资料是大学生学习马原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马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的复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原的内容。
同时,马原的学习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经验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
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国家所有制经济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问题
3. 社会主义伦理与基本道德规范
六、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主义
1. 人民代议制
2. 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人民监督制约(人民监督系统)
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1. 文化的辩证法
2. 文化的创造性改造
3.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八、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社会历史的分期
3、社会历史的动力
以上是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2023马原知识点
2023 马原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发展规律。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于物质也有反作用。
3.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
5.社会形态演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构成,商品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剥削劳动者而产生的。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无限的生产力和有限的市场,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
4.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5.资本主义转型与社会主义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要完成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权力转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1.法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法的本质是一种阶级统治工具。
2.法治与法律权威:法治是指国家权力是通过法律行使的,法制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政治形态。
3.法的发展和变革:法是历史的产物,法的发展变革受到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
5.法治社会的特征和实现:法治社会以法律为中心,实现了公平正义、公民权利保护和社会秩序稳定。
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完整版马原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2、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好事变坏事、缺陷变优势、物极必反、差异中谋求共识、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的继承吸收。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症下药、实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批判抽象人性论和普世价值。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①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①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0.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些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原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是反对唯心论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质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性和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殊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通过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逐渐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的发展。
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分析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产品的关系是对立的,异化的。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这句话表明劳动产品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它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实现。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就是说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这段话也使我们了解到,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的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产生异化现象的劳动。
它集中表现在劳动的产品同它的创造相离相违。
对劳动者来说,它既是劳动者的创造物,又是劳动者异己的存在物;既是劳动者劳动行为的后果,又是劳动者树立起来的对立面、敌对力量、统治者或上帝。
这种异化性质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所在。
2.“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世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这句话表明了从实践领域来看,人的普遍性即社会性,正表现在人们能够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即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产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自然界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源泉,场所和对象。
人离开自然界既不能生产,也不能生活。
人离不开自然,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人在自然界中独有的生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社会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是自然界同人和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区分。
当然,这里的自然界更多地是指人化自然,不仅包括外在自然,还包括社会的人文环境。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人的意识表现为有目的、自觉的活动。
这与动物的意识是根本不同的。
马克思指出,“类特性”无论是动物和人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在于它是“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但作为人的“类特性”,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人的类特性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其中“类特性“的内涵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
而所谓自由、自觉地活动,就是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这里主要指生产劳动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或者说,这种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
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则同动物自身不加区分,浑然一体,直接等同。
所以动物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即没有将对象世界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自己仅仅是对象世界、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构成对象世界的对立面——对象。
人则把对象世界变成自己的对象世界,即作为意识、意志的对象。
就是不仅仅把外界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而且还是革命对象。
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成为真正的人的“类特性”与动物的“类特性”的分水岭。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明确认识到在生产中人和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和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他已经认识到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着的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只有这种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客观地、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关系。
这句话中的“他人”不仅仅指一个工人之外的其他人,还包括其他的非工人在内。
即进一步深入到要分析由异化劳动使工人异化非工人(奴隶、机器等),即讲非人同原有的(指未异化者)人的异化关系,即讲非人与人的异化关系。
5.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解释】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笔记】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
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对世界的理解是理性的活动(主体性),将人的活动只是理解为理性活动,而不是感性的、实践的活动。
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
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是一种商业活动,功利活动,把人的真正活动看成是一种理论活动。
他对时间的理解是遍地的、狭隘的。
【意义.笔记】第一条的理论意义: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真理认识的可能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应当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性,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
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7.“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该句该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不能消灭宗教,而应完善宗教,要把人爱上帝的宗教改变为人爱人的宗教。
这样,既抹煞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又抹煞了人的阶级性,这是一种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论。
费尔巴哈所指的人并不是现实社会里的现实人,而是抽象的人,因此,费尔巴哈并不了解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该句运用实践的观点阐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就是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人们的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终止了,社会生活就会立即崩溃、瓦解和毁灭。
社会实践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理论认识的根源。
马克思在这里把实践活动放到了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实践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感性活动。
实际上马克思是强调对实践概念的把握必须要研究到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情景,实践是历史的,不可超越历史的一般实践,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非理性与理性都是在人类的实践中获得了具体的统一。
因此,包括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要彻底完成以宗教的批判,都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
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外在的关联,实践是手段,对应的实践观是实体性哲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必须停止思想,而是说仅仅通过思想不能改变世界;革命不是在哲学家的书房中,而是在现实中进行的。
因此,这意味着,我们并不拒绝一切形式的哲学而只是提出新的思想概念,这种思想将自觉地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像哲学家们过去做的那样,极力讨好反动派,把世界固定起来,要用导致行动的革命解释代替无所作为的保守解释,用具体的实践的思维方法代替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是革命的而且是理论的。
它离不开理论,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思想的存在。
作为理论的实践是人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要正确理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0.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5年指1847-1872。
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宣言》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典范,是理论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榜样。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再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如此循环不已,反对把一般原理教条化,理论和实际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