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资料整理(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产品的关系是对立的,异化的。“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句话表明劳动产品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它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这就是说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段话也使我们了解到,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的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产生异化现象的劳动。它集中表现在劳动的产品同它的创造相离相违。对劳动者来说,它既是劳动者的创造物,又是劳动者异己的存在物;既是劳动者劳动行为的后果,又是劳动者树立起来的对立面、敌对力量、统治者或上帝。这种异化性质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所在。2.“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世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这句话表明了从实践领域来看,人的普遍性即社会性,正表现在人们能够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即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产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自然界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源泉,场所和对象。人离开自然界既不能生产,也不能生活。人离不开自然,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界中独有的生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社会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是自然界同人和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区分。当然,这里的自然界更多地是指人化自然,不仅包括外在自然,还包括社会的人文环境。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人的意识表现为有目的、自觉的活动。这与动物的意识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指出,“类特性”无论是动物和人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在于它是“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作为人的“类特性”,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人的类特性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类特性“的内涵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而所谓自由、自觉地活动,就是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这里主要指生产劳动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或者说,这种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则同动物自身不加区分,浑然一体,直接等同。所以动物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即没有将对象世界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自己仅仅是对象世界、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构成对象世界的对立面——对象。人则把对象世界变成自己的对象世界,即作为意识、意志的对象。就是不仅仅把外界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而且还是革命对象。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成为真正的人的“类特性”与动物的“类特性”的分水岭。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明确认识到在生产中人和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和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他已经认识到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着的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只有这种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客观地、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关系。这句话中的“他人”不仅仅指一个工人之外的其他人,还包括其他的非工人在内。即进一步深入到要分析由异化劳动使工人异化非工人(奴隶、机器等),即讲非人同原有的(指未异化者)人的异化关系,即讲非人与人的异化关系。
5.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解释】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笔记】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心主义对世界的理解是理性的活动(主体性),将人的活动只是理解为理性活动,而不是感性的、实践的活动。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是一种商业活动,功利活动,把人的真正活动看成是一种理论活动。他对时间的理解是遍地的、狭隘的。
【意义.笔记】第一条的理论意义: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真理认识的可能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应当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性,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7.“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该句该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