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革命史观范式(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范式)(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五革命史观范式(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范式)
★主要观点
1、“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
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
近代
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
一场
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点集锦
以下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要会运用的史学理论,无须记忆,重在理解;在进行题型训练时,可对照使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很有帮助。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
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
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
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
等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
和力量的关系。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
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
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1、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为了维护权力机关,就要征收赋税,按地域而不再以
血缘的标志来划分国家统治下的居民;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革命的根本问题时政权问题。
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6、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最终被后者同化。
☆理论五:矛盾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4、坚持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从个性之中归纳共性,从共性之中分析个性。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六:量变与质变
1、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2、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3、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而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
4、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
物发展变化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理论七:否定之否定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信念。
理论八:历史上的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理论九: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因素:
(1)、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
(2)、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
(3)、分析历史的个人品质。
3、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
4、两点论——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重点论——抓主流;
5、透过现象看本质;
6、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7、个人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和民族的。
8、个人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至;
9、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些重点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
模式1: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
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
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模式5: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模式6: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
模式7: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
模式8: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9: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
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模式10: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
模式11: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模式12: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
模式1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
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