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
“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2】
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
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教学应把课文当作例子,从情节、主题、作家、问题等角度延伸,拓展其空间和视野,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着眼于教材,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观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此外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把阅读得来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写作,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通过学习范文、评价范文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所以另一方面,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规范性的杰出典范,是数千年文化宝库的精品。语文教材的例子不同于数理化教材的例子,语文教材的例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具有文化价值、权威性和目标性,不能忽视例子它们本身所独有的鉴赏价值。“教材无非是例子”没有否定教材本身,这是一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材,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语文教学效果不好、效率不高,用“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借口是不能解释的。
结合叶圣陶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辩证的去看待这一论断,发掘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核心“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切合实际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活用教材创新教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1】【2】出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