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引入】在上课伊始,先请大家观看一个最近网上热传的实验-小马达实验。
【演示】小马达实验(用展台)【教师】是什么使得小马达转动起来的呢?【学生】电池【教师】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将循着科学家们的足迹,通过实验再一次去探究电池的起源及其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探究一】,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学案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实验、思考、讨论【教师】现在找一位学生代表向大家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实验,大家共同分析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何在。
锌片上为何产生气体?因为锌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来。
铜上无气泡是因为铜与酸不反应。
连接导线后,铜上却有气泡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就打个大问号,放在这,先看下一个实验现象。
电流表转动了说明有电流产生。
以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早在1799年就被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并加以研究,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教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体最可能是什么?是由什么粒子转化而来?该粒子所得到的电子最可能是谁提供的?【学生回答】气体是氢气,由氢离子转化而来……锌铜用导线相连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因为锌失去电子,发生什么反应?氧化还是还原?锌片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入铜片,铜片周围的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
铜片附近溶液的氢离子减少了,锌片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就会向铜片附近游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附近游动。
从而使电极和溶液形成了一个电流回路。
其中锌片是流出电子的一极,铜片是流入电子的一极。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化学能与电能概述1.1 化学能的概念与特点1.2 电能的概念与特点1.3 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第二章:原电池原理2.1 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2 原电池的分类及应用2.3 原电池的能量转换过程第三章:电解质与电解3.1 电解质的概念与分类3.2 电解质的电离与离子迁移3.3 电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第四章:化学电源4.1 化学电源的分类及特点4.2 常见化学电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4.3 化学电源的应用及实例第五章: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效率5.1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计算5.2 影响化学能转换效率的因素5.3 提高化学能转换效率的途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6.1 原电池的设计原则6.2 原电池的设计实例6.3 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七章: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7.1 电解质的导电性质7.2 电解质溶液的pH值与离子强度7.3 电解质在电池中的应用与选择第八章:电化学腐蚀与防护8.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8.2 电化学腐蚀的类型与影响因素8.3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第九章:化学传感器9.1 化学传感器的原理与分类9.2 化学传感器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9.3 化学传感器的未来发展第十章:能量转换与环境保护10.1 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环保意义10.2 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污染问题10.3 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挑战本教案的五个章节,主要围绕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化学传感器以及能量转换与环境保护等主题进行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掌握相关应用技术,并认识到能量转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最全版
课题(高一)化学能与电能梁秀红2008.4.人教社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一一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学用具:实验仪器: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实验药品:锌片、铜片、镁条、铁钉、石墨、稀硫酸、桔子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选择朋友要经过周密考察,要经过命运的考验,不论是对其意志力还是理解力都应事先检验,看其是否值得信赖。
此乃人生成败之关键,但世人对此很少费心。
虽然多管闲事也能带来友谊,但大多数友谊则纯靠机遇。
人们根据你的朋友判断你的为人:智者永远不与愚者为伍。
乐与某人为伍,并不表示他是知已。
有时我们对一个人的才华没有信心,但仍能高度评价他的幽默感。
有的友谊不够纯洁,但能带来快乐;有些友谊真挚,其内涵丰富,并能孕育成功。
一位朋友的见识比多人的祝福可贵得多。
所以朋友要精心挑选,而不是随意结交。
聪明的朋友则会驱散忧愁,而愚蠢的朋友会聚集忧患。
此外,若想让友谊地久天长。
这需要技巧和判断力。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精选五篇)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精选五篇)第一篇: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化学能与电能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
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1.实验探究法2.边讨论边比较法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
设疑:她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
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案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胡焰一、教材分析当今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材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教师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得到启发,沿着伏打发明电池的历程,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四、教学准备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实验室的布置:将桌椅妥善安排,以便各个小组的四位成员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 1 课时)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电引入,在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提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 思路分析由于原电池的概念、反应原理和构成是本节书的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是本节书的难点之一,让学生在对化学电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理解它的原理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装置能产生电流,再来研究它的原理,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教学内容做出如下安排: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课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原电池原理,进一步认识原电池原理的综合利用价值,了解化学电源的应用和发展。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是电化学的重要知识。
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①能源的简单分类;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③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④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与能源”知识的提升和拓展,又是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基础。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本课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
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能正确规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的内容。
1.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热能之后,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2.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3.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学中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
★教学法设计1.重组课本内容,攻破重难点。
原电池这节课本来就与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以前学生总觉得这节课难,主要是脱离生活,原理枯燥不易理解,而从学生较为了解的水果原电池入手,提高学生对原电池学习的兴趣,从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从橙子能发电这个具体的现象,到橙子是如何发电的?考虑它的发电原理,用一杯同样是酸性的稀硫酸溶液代替橙子探究发电原理,在学生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以后,以自我探究的方式推测并验证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再从实验进一步到抽象的图像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以动画模拟的手段(或者是教具模拟原电池工作原理)加深印象。
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也教会了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选习题,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精选精炼,每个考点对应一道习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不给学生增加负担,也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_5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响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化地学习化学反响与能量。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响原理〞奠定必要的根底。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互相转化以及电能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进步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奉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会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的互相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在化学电池中,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构造,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表达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开展观。
[教学目的]1.知识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本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才能与分析思维才能。
(2)通过反响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3)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理论→认识→再理论→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创造、开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进步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
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
首先,教师通过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是否能转化为电能来引入新课;再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结论。
当学生发现化学反应有电流产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教师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师再通过教材设置的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课方案淮安市北京路中学戴乐课型新讲课课时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化学能与电能的互相转变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内容位于《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其教课内容分红四部分:()能源的简单分类()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方式()原电池的观点及其组成要件。
()原理池原理的实验研究。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氧化复原反响》与必修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以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此后学好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化与防备,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化学反响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课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获取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学习以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能设计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研究实验方案。
、形成原电池的观点,研究原电池的组成要件。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实验研究的意义;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能对自己研究原电池的观点及其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省、评论和调控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化学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研究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神奇,领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愉悦,感觉化学世界的巧妙。
教课要点、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方式、原电池的观点及其组成要件、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原电池两极反响式的书写、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教课难点、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与两极反响的书写、研究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教课方法解说法实验研究法议论剖析法念书指导法练习法概括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原电池课件)、烧杯、导线、电流表、发光二极管、片、片、片、片、片、片、石墨棒;稀硫酸、溶液、酒精、蔗糖溶液、橙汁、苹果汁、柠檬汁、苹果、桔子等。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 教材供给的情形素材:能源的分类;电能的应用、电厂生产过程;停电后为何一般的台式电脑不可以正常工作而笔录本电脑能够正常工作?等等[解说 ]化石燃料焚烧的发电称为火力发电,占世界总装机量的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广东肇庆中学曾凯芳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中的重点。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
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增加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教学准备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4.场地:五楼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教案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初步掌握原电池的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
过程方法:通过原电池的实验探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和研究化学与能量问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能量观念。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准备:课前投影:实验注意事项一、水果已经切开,只要将电极贴上去就行,用后放回到表面皿中,下个班级将继续用。
二、每做完一个实验,容器和电极都要清洗干净,否则实验效果将受到影响。
用到硫酸的实验放在烧杯中进行。
三、做完实验后,要将仪器和台面清洁,整理好。
原电池有关实验准备(由实验室按要求提前准备好)课件准备。
(见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时间:40分钟)概念辨析问题讨论:下例能源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 流水B 地热C 氢气D 电力E 水煤气F 天然气G 原煤H 潮汐I 风力J 蒸气K 太阳能L 原油思考交流• 我国目前电力构成的总体情况 课件演示:燃煤火力发电的基本原理与主要过程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经过一些的能量转化,使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转化的过程为: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特点:能量转化的环节多讨论与交流• 燃煤火力发电的主要有那些缺点 1、能量转化率低 2、 环境污染严重 3、设备投资大 引导性设问:• 怎样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感悟• 实验2-4 铜锌原电池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利用现有实验桌上的各种配件,组装一个铜锌原电池,进行实验 教师指导:稀硫酸的安全使用,灵敏电表的使用注意事项等。
实验现象与原理探讨:自由发言,讨论。
动画演示:铜锌原电池原理小结:原电池的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现象与结果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与电极反应科学探究利用实验台上现有的仪器和材料,自我设计各种原电池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记录好实验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
实验参考方案讨论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电极•2、电极材料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有奖竟答(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评价,鼓励,详细解析)问题一:电子表所用的纽扣电池的两极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是: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电池的总反应式为:Ag2O+Zn=2Ag+Zn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锌为正极,Ag2O为负极B、锌为负极,Ag2O为正极C、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附近溶液的p H值减小D、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附近溶液的p H值增大答案:BC解析:原电池的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根据题目给出的电极反应式,负极的氧化反应要消耗OH-,溶液的碱性减小,因此负极附近溶液的p H值变小。
问题二: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原电池。
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 →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A、A>B>C>DB、A>C>D>BC、C>A>B>DD、B>D>C>A答案:B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原电池正、负两极的判断,在原电池中,比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A、B相连时A为负极说明A比B活泼;C、D相连时,电流由D →C,由于电子流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所以C为失去电子的一极,C比D活泼;A、C相连时,C上产生气泡,即C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H2↑,是还原反应,所以A比C活泼;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D为正极。
综合以上结论可知,B是正确答案。
课后作业:《学材》本节第一课时练习“课堂引入”教学过程实录本课一开始,教师便向学生提出了关于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概念辨析,让学生去讨论,一下就将学生引入了能源这个问题中,通过讨论学生对次能源与二次能源这么一个常识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紧接着,教师展示了我国目前能源状况的录像素材,然后又展示了火电厂的生产过程。
然后进入下一环节,思考交流我国目前电力构成的总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燃煤火力发电的基本原理与主要过程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经过一些的能量转化,使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转化的过程为: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特点:能量转化的环节多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没等到老师提出后一个问题已被学生提出来了燃煤火力发电的主要有那些缺点1、能量转化率低2、 环境污染严重3、设备投资大 于是老师因势利导提出了下列引导性设问: 设问:怎样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回答: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展示各种电池,然后又问,原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呢? 至此一堂探究性实验课带着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开始了……教 学 体 会1、合理处理教材内容。
一方面,对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进行深刻挖掘;另一方面,对教材中不适宜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补充一些问题情景,拓展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2、讲究探究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制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互相讨论、主动发言,并大胆质疑,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设置的问题恰到好处,并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学生不能立即作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第三,每次讨论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讨论较充分和彻底;第四,课堂组织严密,一个问题提出后,首先在组内讨论,讨论后各组在中心发言时又会引发组间讨论,公开课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
3、突出实验基础作用。
本课时中问题背景的设置、讨论后假设的验证、到最后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获得,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更使学生懂得了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也是化学最高法庭,使学生明白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精神。
4、发挥多媒体辅助功能。
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示原电池原理,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 乐清市虹桥中学 邵益君 特别是首尾有较多引用。
本文只作校内交流,如向外交流还需进一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