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1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1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把所给的算式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
数学这个家伙即是科学界的“段子手”,又是“心灵导师”一枚。
它要是给你讲起道理来,那可满满的都是人生啊。
1.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所谓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你在无限趋近于它的时候,便无限远离了原点,却永远无法和它产生交点。
2.人和人就像数轴上的有理数点,彼此可以靠得很近很近,但你们之间始终存在无理的隔阂。
3.人是不孤独的,正如数轴上有无限多个有理点,在你的任意一个小邻域内都可以找到你的伙伴。
但人又是寂寞的,正如把整个数轴的无理点标记上以后,就一个人都见不到了。
4.零点存在定理告诉我们,哪怕你和他站在对立面,只要你们的心还是连续的,你们就能找到你们的平衡点。
5.有限覆盖定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你只要投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可以实现。
至于那些在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就随他去吧。
6.幸福是可积的,有限的间断点并不影响它的积累。
所以,乐观地面对人生吧!。
《因数与倍数(1)》的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1)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1)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本课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C中,表示a能b被整除,或b 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也没有提及整除,而是利用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但是若老师对整除的概念不做讲解的话,今后的知识学习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这课时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合老教材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了渗透,学生学习起来掌握的很好。
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学时,课前谈话中我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我上课前利用班级中学生与老师关系和朋友关系来说明“朋友、师生”词语的含义,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能说成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
这样的引入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除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8、15、24的因数。
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
最后,我利用学生的座位号,通过“找朋友”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6篇)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体会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才不会遗漏和重复,本课制作了动态的数轴图,通过演示18的因数有1、18(闪动),2、9(闪动),3、6(闪动)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顺序”,并且在观察中看到区间不断的缩小,到3至6时观察区间,真正体会到了“找前了”这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的地方。
本课中还要注意到的就是学生在汇报找到了哪些数的因数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所选择板书的数字要有多样性,如选择板书的数要有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虽然此时学生还不知道这些数的概念,但这时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正面印象,有的数因数个数多,有的少,不是一个数越大因数的个数越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
“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
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篇)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
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篇二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
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
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第【1】篇〗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根据一道应用题,通过对学生队伍的理解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者、指导者、参与者。
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第【2】篇〗《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刘浩中心小学许夏敏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一、疏通概念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与复习。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法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习了方程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二、专项练习1、方程的复习⑴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等式方程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⑵与复习第2题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①3x=1.5(x=0.5x=2)②x-210=30(x=240x=180)③x÷5=120(x=24x=600)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米11.7平方米?米2.7米6.9米3.9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教师,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习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出示练习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94和82和3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18和2415和602和3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三、全课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堂作业与复习第3题、第5题、第6题。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篇1《倍数和因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上完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1、通过操作实践,认识倍数和因数我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2、通过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找倍数和因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整节课中,我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3、通过变式拓展,培养学生能力课前我精心设计练习题,力求不仅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
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
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
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
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
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
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
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
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
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21篇)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21篇)《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篇1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简单。
当确定好内容后,我和吴艳、顾志成三人各自备课,其次天放学后化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商量教案,后又几经修改,但总感到时间来不及。
倍数和因数是同学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学问性的内容,学起来比拟枯燥。
如何使同学通过四非常钟开心轻松的学习把握这乏味的概念性内容,如何开头,各局部之间怎样连接,每一个学问点实行何种形式呈现、绽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那几天这很多问题始终盘绕在脑海中,课上下来依据同学的参加状况,把握程度可以说到达了教学目标。
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留意了以下几点:1、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关心同学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同学对倍数因数间的互相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同学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同学乔雨雷、乔风光兄弟间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互相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同学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看事物、思索问题,激发对数学的爱好,又关心同学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
2、留意引导同学进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公开课不管上的什么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往往都要叫同学商量,看起来热喧闹闹,其实有多少同学真正参加了商量。
往往是一组中的优等生把答案说出,其他同学洗耳恭听。
当3、2、5的倍数写出来后,我问:“整体观看这几个数的倍数,你认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首先问题有商量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当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同学思索,看到同学间续举手时,再组织同学商量沟通,完善自己的想法。
〔其实这是我一贯的做法,必需在每个同学思索的根底上进展合作学习。
〕 3、内容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流畅。
从生活中的互相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因数,从而提醒课题,引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到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归纳找的方法。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
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
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
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
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
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
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
5是0。
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
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
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
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
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
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篇1这个单元课时数比较多,对于学生数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很好的训练。
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三种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数的因数(或倍数),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最后再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介绍短除法;三是对于特殊关系的数(倍数关系或互质数)直接根据规律写结果。
根据复习和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对数的感觉比较欠缺,特殊关系的数不容易看出来,且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出现混淆情况,也就是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不够透彻与深刻。
如果学生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约分和通分。
所以我准备在平时每节课都有三到五个训练,并进行专项过关。
在应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少数后进生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辅助图形来分析,也需要一个时间的积淀过程。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这四个概念按照两个不同的标准分类所得。
学生在分类思考时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现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3、235倍数的特征如果单独让学生去说去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学生比较清楚,但在灵活应用时就比较迟钝,特别是用短除法寻找公因数时,不能很快的进行反应,数的感觉不佳。
以上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数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还需要平时不断的训练。
多给学生一点耐心,再坚持一份恒心,相信学生们会有提高,会有改变。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篇2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表示b能被a整除,b÷=a,表示b能被整除。
在此基础上《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表示b能被a整除,b÷=a,表示b能被整除。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又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属于数论中的分支,比较抽象。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采用质疑——探究——释疑——巩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对比中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学源于思,起于疑。
课的开始我从“因数”这一概念入手,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时候认识过“因数”,学生回忆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中认识了“因数”。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教材为什么又让我们认识它呢,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因数和我们前面认识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呢?”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书自主学习,看看有什么发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透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教学例1: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交流学生的分类状况。
(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好处。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就应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就应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篇1《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
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
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
1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数学
1.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把所给的算式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1.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把所给的算式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