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0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3、写作背景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4、词牌名解说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居胥()佛()狸祠()2、理解词义觅:风流:金戈:寻常:草草:赢得:可堪:3、注意诗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学习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了解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诵;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2. 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慎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共享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背诵和理解;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精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精品】

【学习重点】1. 进一步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用典,借古讽今和感人伤己2.深度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一、诵记名言警句--英雄的失意悲歌1.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陈子昂) 2.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唐杜甫)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4.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陆游)5.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戴复古)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均未被当权者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当权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词风豪放悲壮。

(二)了解背景《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

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

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

”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这首词写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 5),当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世人。

辛弃疾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遂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通过这首词尽情地发泄了出来。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舞榭⑵巷陌⑶封狼居胥⑷佛狸祠⑸拓跋焘⑹元嘉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今义:多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赢得仓皇北顾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文言句式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⑵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⑶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6.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114 ~12 7),山东历城人,宋词人,字,号。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三、学习领悟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当堂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探究辛弃疾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学习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词人悲壮的内心世界,领略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说起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

今天我们一起致敬一位爱国英雄,一起走进他的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__幼安__,号_稼轩__,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_豪放__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__苏轼__合称“苏辛”,与_辛弃疾__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当时已66岁。

1204年,宰相韩侂(tuō)胄(zhòu)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做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

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学习指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

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

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辛弃疾(1140—1207),(朝代)词人。

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奏疏《》《九议》等。

2.人物轶事哭祭朱熹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

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3.了解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

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1)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丰富内涵和深沉情感,通过品味词中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描绘,感受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其次,我们要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议论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首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为了掌握文学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____(朝代)词人____的作品。

2. 词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

B. 通过描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

C. 这句词仅是对古代战争场面的客观描述,没有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

D. 通过对比,这句词暗示了作者对当前时代英雄缺失的感慨。

2. 关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 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情感。

B. 这句话仅仅是对廉颇晚年境遇的同情和慨叹。

C.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重用老将的不满。

D. 这句话与整首词的主题无关,是作者的随意发挥。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什么?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三、全诗译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如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亭游览时,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此与友人共赏花月、谈论诗文之情景,颇有离愁别绪之感。

本文将探究该文的主旨、格律、形象描写和意境。

一、主旨该诗主题突出了离别、离怀,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贯穿了一种“人生几何”的哲思,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与此同时,诗人又透过思考,回忆了过去的经验和体验,以及生命中的种种变化,表达了他在人生中的体验和感受。

二、格律该诗全文共122字,共分为三十二句,每句五言。

在韵律上,该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技法,给人以“飘逸空灵”的感觉。

同时,该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如夹叙夹议、对景抒情等多种手法,使得整篇诗歌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三、形象描写在形象描写方面,该诗的描绘令人感到非常有感染力。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例如:“万里长江横渡,向天舞此舟。

眼看江上洲,便依然是去年秋。

”“肠断未忍扫,眼断不忍看。

”这些细腻而富有创意的描写,相信可以唤醒读者自己的感悟与共鸣。

四、意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意境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描绘跨越时空的情感交织,使得读者们产生了一种思考和感慨的感觉。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表达了对时光的感叹和对生命的追问。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灵独白,并希望读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深刻地理解和体悟人生。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首古典诗歌体验到诗人的思考和感受,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追问和对于未知未来的担忧总的来说,杜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制作人吴秀梅审批使用时间 9月24日【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3、积累重要文化常识和名句【麻烦点障碍点】典故含义和用典手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诵读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南宋开禧元年秋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

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只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

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3、合作探究(1)分析上阕两个典故蕴含作者什么用意。

(2)分析词的下阕作者一共表达几层意思。

二、重点讲解1、分析词的深刻内涵2、总结用典手法三、实战训练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一词,完成第1-2题。

(10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看法”;【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五看法、合作探究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

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并称“苏辛”,同属词派代表词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苏教版教案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苏教版教案

苏教版必修第三专题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东省北镇中学高胜军能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进一步认识豪放派词的特点,领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理解文顶用典的作用。

△体会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热切梦想及梦想不可以实现的愁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辱没乞降,用人不妥的愤概。

读前要热身辛弃疾生擒叛徒此刻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豪,他仍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特别难过。

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师,常常打击金兵。

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特别敬重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师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获胜,参加的人也愈来愈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

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

谁知道起义师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

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害了耿京。

起义师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军营里去了。

辛弃疾内心又沉痛又愤慨。

他对伙伴说:“我们必定要生擒张安国,为耿京报仇!”伙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仇敌的军营里,那边驻扎了五万金兵。

我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日夜晚,辛弃疾精选了五十名猛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

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而后乘黑静静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烛绚烂,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饮酒猜拳。

他们看见辛弃疾和猛士们拿着刀剑冲入来,吓得魂都没了。

张安国连忙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赶忙举起椅子来抵抗。

猛士们蜂拥而至,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

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

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张安国吓得全身打颤,说:“我我错了!”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大伙儿蜂拥而至,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

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尽用人才的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写的一篇怀古诗。

这首诗以作者到达京口北固亭的感受和对前朝南唐的华丽和辉煌的回忆为主题,载歌载舞地歌颂了南唐文化的辉煌。

一.作者背景介绍苏轼为北宋(1037年--1101年)文学家,书法家,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文学,勤学苦练书法,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个佳话。

二. 诗歌分析这首诗一开始就化身为诗人苏轼转世,沉浸在那段美好难忘的南唐时期的历史之中。

他首先描述了当时的经济富盛情形,文化繁荣景象,甚至引用了医学知识。

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南唐”的文化辉煌。

接下来,苏轼描述了他到达京口时,那种喜悦和感伤交织的心情。

可以从中感觉到作者对当年南唐的情感压抑不住,对南唐一些文化珍品的失落和怀念。

最后,苏轼在描述过去的同时,也提出了给当时北宋的文化人士的建议和教诲,“莫道无民歌,且尽东南箫鼓”。

这是作者对当时北宋自以为的弘扬文化自豪感不满,并希望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并吸收南唐文化的精华。

三. 文化背景分析南唐文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的一股主流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而独特的时期。

它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被誉为“迥异于五代的独特文化”。

南唐一直坚持着文治,从而在文化方面大有建树,特别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其成就仍被人们推崇至今。

南唐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和艺术珍品和历史故事。

四. 教学意义这首诗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艺术价值。

它对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使这首诗有着良好的教学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南唐文化的特点、成就以及创作背景。

也可以去了解诗歌里出现的一些医学知识和地理文化,增长我们的知识。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学习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了解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

舞榭.( ) 巷陌.(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拓跋焘.( ) 元嘉.( )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写的就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3.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什么呢?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用典有何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提示:苏轼写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作者将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2.提示:这几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了。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敬仰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爱国之情自显,同时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提示:自然是影射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生国俊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说说课题的意思: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纪念祠还是在墓前,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黍:shǔ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

“铁板铜琶” 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

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文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读一读:三、齐读课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片: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

然后提问:2.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孙权、刘裕。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

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

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四、赏析探究: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明确】前四句:怀孙权,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之情。

(2分)后六句:怀刘裕,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

(2分)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委婉。

(2分)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

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

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明确】⑴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建立了政权(孙权据此(京口)以称霸江东,刘裕在京口起事),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

⑵作者以两人自比。

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⑶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3、下阕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明确】引用刘义隆的典故,告诫统治者引以为戒,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2分)引用廉颇的典故,以自况,表达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人问津的愤懑。

(2分)通过用典使词含蓄洗练,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2分)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

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

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

而自己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五、课堂小结: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

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六、内化巩固: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撙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

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

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

)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于春霞校对人:于忠滨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②反复品读吟诵,理解内容,并背诵。

③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其内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

二、写作背景介绍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三、赏析探究:(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正音)(二)积累成语:1、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2、莼羹鲈脍:比喻为怀念故乡的心情。

3、莼鲈之思:思念故乡的心情。

4、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三)赏析探究1、词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分)【明确】这两句诗选取了“楚天”和“秋水”两个意象,(1分)“千里”和“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的画面。

(1分)创设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

(2分)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6分)【明确】⑴作者采用移情及物和拟人的手法(2分),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2分)“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2分)。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寓情于景。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是怎样抒情的?抒何情?【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动作“看”,是说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动作“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栏杆拍遍”是表达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下阕应用了那些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分)【明确】⑴“莼鲈之思” 用张翰自指,表达了作者家乡沦陷,有家难归,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⑵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词人会以天下为己任,济世救民。

⑶用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的情感。

简析:(1)季鹰即晋人张翰,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

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用典寄托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