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概念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概念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a528902c5da50e2524d7f24.png)
[3] Munday, J(. 2010).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结论 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艺术概念的翻 译策略的探索,而且是翻译美学理论的 发展。 把古典中国诗歌的艺术观念转化 为另一种语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将艺术概念移植到目标语言中并吸引目 标读者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审美感觉也 很困难。虽然许多译者在这一领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学者们仍然需要在 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转移艺术 观念。
《江雪》 艺术概念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 而艺术概念的转移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灵魂和精神的凝聚力。本文以刘宗元的 《江雪》为例,将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以便得到更好的翻译策略来转换艺术 概念:
-64-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看,千山叠嶂, 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 中没有一只飞鸟,地面上没有一个行人。 江面上有一条小渔船,一位穿梭戴笠的 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一切 景语皆情语”,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 人屡遭打击迫害,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诗中的孤苦 老渔翁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英译两个 版本如下所示: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9380a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3.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许渊冲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译者和学者,他的唐诗翻译研究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翻译风格以精确为基础,注重意象的保留,以及对原文的尊重,同时也兼顾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他重视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力求把原文的节奏和意境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他还倡导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此外,他还认为,翻译应该具有艺术性,以便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的意境。
许渊冲的唐诗翻译研究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得以传播。
许渊冲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的唐诗翻译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翻译理念、翻译技巧和翻译风格等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理念是“忠实于原文”,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精神,而不是增加自己的主观想法。
他把“忠实于原文”作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并且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把原文的韵律、格律和音乐等特点保留下来。
其次,许渊冲的翻译技巧是“多元化”,他认为翻译应该把原文的多种表达方式融入到译文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精神。
他的翻译技巧包括拆分、组合、改写、押韵、改变语序等,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精神。
最后,许渊冲的翻译风格是“自然”,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让译文读起来自然,而不是死板地把原文的语言翻译过来。
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简洁、流畅、自然,注重表达原文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文的语言翻译过来。
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语英语的语言特性;二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艺术;三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表达。
首先,汉语英语的语言特性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重要基础。
汉语与英语在语法、句法、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其次,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艺术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艺术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的美感等,这些艺术特质使得翻译的文本更加生动、具有艺术性。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c2e836902768e9951e73838.png)
2016年3月号上圆园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石 彬中国古诗以其丰富的意象见长,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研究诗歌的翻译就要从意象入手。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古诗意象的翻译问题。
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理论是及综合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学、符号学、美学等。
毛荣贵认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
换言之,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翻译活动而达到审美再现的过程。
二、意象的概念及其审美功能古诗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之后,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该艺术形象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作者思绪的直观体现。
刘宓庆认为:“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 ‘情’之于‘文’的赋形”(刘宓庆,2005:120,156)。
精心呈现的意象具有多重审美功能,刘宓庆将其归纳如下:(1)诠释功能。
作者用意象的艺术手,段说明或解释某种观念,通常此时的意象具有隐喻色彩。
(2)能产性。
艺术意象可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获得审美愉悦感。
(3)情感功能。
作者赋予意象高度感性的素质,意象含有作者深切的审美体验,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4)奇趣激发功能。
艺术意象可激发读者好奇,引发审美探索,使读者领悟艺术意象的美感得到审美满足。
(刘宓庆,章艳,2011:115-116)。
可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首诗歌的翻译质量。
三、意象翻译的原则随着中俄两国学术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俄语文学名著“走了进来”,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诗“走了出去”。
中国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在于她独特的意境之美,正是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使得不同时代背景的读者,都能够被古诗之情,古诗之韵所打动。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ea28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5.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以及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学翻译日益受到关注。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视角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注重通过对原文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美学品质。
本文将运用翻译美学视角,对比分析两种英译版本的中国古代诗歌经典《诗经》。
《诗经》是古代中国汉族诗歌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形式。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涵盖了从周朝早期到春秋时期的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在翻译《诗经》时,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文学翻译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诗经》中一首名为《关雎》的诗,比较两种译本,一种是2015年彭懿璇翻译的版本,另一种是1976年Arthur Waley翻译的版本。
彭懿璇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Arthur Waley版: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彭懿璇的翻译更加接近于原文,她采用了较为自然的语言用词,保留了《关雎》的原诗结构和韵律。
Arthur Waley则更注重于表达意境,他将“雎鸠”翻译为“osprey”,使用了古化英语。
其次,在第二节中,彭懿璇用“寤寐思服”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现出女子内心的痛苦。
而Arthur Waley则使用了“unresting are the thoughts that revolve within her head”,强调女人的内心思考反复不定。
虽然两个版本各有所长,但彭懿璇的翻译在保留原诗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关雎》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另一首名为《氓》的诗,两种英译版本分别来自施宾德(Schoolfield)和Bernhard Karlgren。
施宾德版:Bernhard Karlgren版:Lowly thrive the peasants,Measured their holding;Eely their backbone,Fishes their diet.Cutting the rush,Working the swamp-reed,Sorry their life-time,Mind-gnawing cares.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施宾德更加重视对原文中的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他用诸如“bounds of honest toil”和“woe impounded”等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氓的艰辛生活。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ed408b8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f.png)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因此要将诗歌的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艺术性,所以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积淀的不同,中西美学观必然形成差异,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的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
早在汉代的佛经翻译就已经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的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的感性形式。
文、质之争由此发源。
而后渐渐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的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将其作为翻译活动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对我国的翻译活动及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做到不歪曲事实,不遗漏信息,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容;“达”指的译文要通顺明了;“雅”则指译文要有文采,选词要生动、形象。
此说将翻译美学推向了极致,在译论美学中始终保持着中心思想的地位。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标准的“神似”与“形似”也是翻译标准之一。
将“神似”与“形似”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引入译学并以翻译实践之的第一人当属傅雷。
他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强调的是避免译文的机械生硬,应还原作以神韵。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37fd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e.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标是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原则和翻译的美学价值。
当我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时,我们追求的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语言表现出古诗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将古诗翻译成英语,不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美的过程。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需要通过英语语言的适当表达来传递。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展现其深远意境。
注重音韵的传递。
古诗的音韵是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传递古诗的音韵美。
尊重原诗的文化背景。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传递。
译者需要对古诗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英语读者。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古诗英译,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英语读者,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在翻译领域,对原文的审美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传达是极其重要的。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审美内涵,而且可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用英语再现原文的优美风格。
本文以民国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其英译风格。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散文作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国散文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翻译这些散文时,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审美特征,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美感,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以《桃花源记》英译为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以《桃花源记》英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8021144e518964bcf847cec.png)
翻译 美学 是~ 个 翻译 与美 学联 姻 的新学 科 。 古 作者精心选择的 ,通常符合 以下标准 ,也是我们的审 代文 学是 我 国人 民的宝贵 精神 财 富 ,文学 作 品 中所 美依据 ,即准 、美 、精 。“ ”是指用 词表达 了原意 准 蕴含 的美 学 意义 自不 待 言 。翻译 美学 的 出现 和发 展 和适应 了语境 ,“ ”指用词 能给人 身心 以很 大愉悦 美 的品质 ,“ 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 练,无拖沓” ( 。( 桃 为 中 国古 代 文学 翻译 的 赏析 开辟 了一 条新 路 ,也 为 花源 记 中有一段 对桃 花林 的描述 ,原 文如 下 : 中国文学 翻译提 供借 鉴 。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 陶渊 明 与 桃 花 源 记 》 落英 缤纷 。 陶渊 明 是东晋 著 名诗 人 ,诗 歌 多描 写 自然景 色 方重 和林语堂 的译 文如 下 : 方译 :A fas d e ecmeu o e c U o u d n h a p n a p ah 及其在 农村生活 的情景 ,散 文以 桃花源记 )最有名 。 ) r ve. or nd e s f p c s a o t b nks f 魏 晋南北朝时期 ,战火不断 ,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 种 g o F hu r d o a e l ng bo h a o he sr a t e c r e r n f l l o No 社 会环境 下 ,陶渊 明创作 了 桃花 源记) ) ,以这个 幻 t t e m , he p a h-t e s we e i ul b o m .
二 、审 美 主体 翻 译 家方 重 与林 语 堂
to sn u . h ua d h e s
林译 : e s d e l a p n a p ah g o e h u d ny c me u o ec r v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b094f69227916888586d744.png)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5991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5.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介绍《诗经》的翻译历史,从中展现翻译的演变和挑战。
然后深入分析翻译美学视角,揭示翻译中的审美考量。
接着探讨英译诗经的特点和现代翻译对比,从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考察翻译的表现和限制。
最后总结翻译美学视角的重要性,指出对诗经翻译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以及翻译美学视角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翻译历史、视角分析、特点、现代翻译、语言、文化、审美、重要性、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In the realm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have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interest and scrutiny. 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at dates back to the Zhou dynas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nalysis,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from a translation aesthetic perspectiv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uncover th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ng such a revered and intricate work.2. 正文2.1 诗经的翻译历史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db1d2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2.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感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研究《诗经》的翻译问题成为翻译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翻译中的价值和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诗经》的独特之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包含了多种主题和体裁,如民歌、风、雅等,涉及爱情、家国、宴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之一。
由于《诗经》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特点,使得其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汉语和英语的深入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分析。
首先比较常见的两种英文译本,一种是由中国翻译家翻译的,另一种是由外国翻译家翻译的。
以两种译本中的《离骚》为例,“乘风好去,莫遣匆匆”,张爱玲译的版本是“Riding the gentle wind, I’m gone, Don’t make me hurry,鲍美云译的版本是“Riding the wind, I light out of sight, don’t force me to hurry”。
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译文保留了较多的原文意境和语感,而鲍美云则更加注重了英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两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属于佳作。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诗经》的英译需要兼顾原文的意境和语感,同时要根据英文诗歌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
翻译者需要在传达原著意义的基础上,借助英语的语法结构和音韵特点,使译文在意义和语音上都符合英语读者的欣赏习惯。
对于外国译者来说,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诗经》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内涵和情感。
而对于中国翻译者来说,他们需要对英语的语法和修辞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不失原文的韵味和思想。
翻译美学还要求翻译者在选择译文的时候,要考虑到译文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传递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1ada7c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2.png)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指的是文学翻译中美学要求的翻译技巧、运用及其在实际翻译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涉及丰富多采的语言文化,
在文化冲击中,文艺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传承,还需要将原
文中的文艺美感传递到译文中。
文艺翻译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
原文中的风格、文体、语调等文艺特征,并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以
便保持其美学属性。
文学翻译要求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来把原文的美学特色传达到译
文中。
文学翻译家要根据原文的体制特征,进行策略性的翻译,利用
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有效的文学翻译,特别是要注意文体、语调、
句式等美学关键点。
在文学翻译中,最核心的任务是翻译精神,超越
语言的藩篱,捕捉原作者艺术形象,尽可能多地用一种语言准确表达
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美学要求。
此外,文学翻译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学翻译的目的是把
原文文艺特色传达到译文,这要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者语言文化之间
的差异,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文化补充方法,结合原文
中的文艺特征,营造美学因素,展示原文的精神内涵,以充分体现文
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文学翻译离不开对其美学特色的理解和运用,翻译者必须特别关
注原文的美学特征,并有效将其传达到译文中,采取合理的翻译手段,来保证文学翻译的美学地位。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把握好
文艺特色,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正确把握文学翻译的美学方向,并
遵循美学原则,从而使译文出现文艺美感,实现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8cd410a733687e21ae45a979.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美的象征。
在古诗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再现原诗语言形式美,还要再现原文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等内韵之美。
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翻译古诗即是一种美学价值的再现。
许渊冲,当代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代表。
由于他自小对“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因而他在译诗工作中,致力于传达中国古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强调对“美”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诗词翻译几乎涉及翻译理论中的所有课题,如意义转换、文化问题以及高层次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意境、风格的转换等等。
要为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套用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命题来阐释,很难得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传统翻译的理论命题相当有限,理论的涵盖范围也相当有限。
同样,我们也很难用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某一模式去解决问题,因为语言学理论常常难以解释高层次语言艺术转换过程。
因此,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的视角,阐释语言艺术的转换问题:主要以许先生的古诗英译文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古诗英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包括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的期望进行分析,试图清晰地展示许先生的中诗英译思想,以及影响他翻译活动的因素;目标是从美学上剖析许的古诗英译文达致成功的奥秘所在,以期有助于文学翻译素质的提高。
经过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许先生在翻译古诗这一审美活动中,在对审美客体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语特征,成功展现了中国古诗原作的音美、意美和形美。
因此,可以得出一条有益经验:译者应增加源语及译语的语言修养,提高审美认知,尽可能多地获取审美经验,同时必须在影响其翻译活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此才能创造出一部成功的作品。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概念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概念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063b99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c.png)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概念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文脉传承的瑰宝,被誉为“无以伦比的文学真经”,在历代诗人的努力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风格和精华,深受民众喜爱。
中国古典诗歌译作兼具美学和艺术特色,能有效传达原作内涵。
再现古典艺术概念、诗歌中各种技巧和手法对翻译者来说是一个严谨挑战,需要考虑语言学、文学分析等一系列问题,以此确保翻译效果令人满意,翻译美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些技巧及艺术概念的潜藏,更好地传达出古典诗歌美学之精髓。
首先,要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表现力翻译准确无误,借助翻译美学的指导,可以发掘原诗语义和丰富的修辞意象,利用翻译策略,运用空间、节奏、音色等工具去重现原作的结构特色,保证英译文之和谐韵律,于时空框架内完美还原古典神韵。
其次,翻译美学会帮助我们拓宽诗詞表达,塑造一幅空灵如诗的诗画,保留原文情调。
中国古典诗歌章句折腰,能动达意,若将其中的语言细节分解,可以发掘更多翻译技巧。
例如,形容词可翻译为動词或副词来强调原文状态;此外,类比、拟人物法等技巧也可以赋予英译文更深厚的内涵。
当读者读到深婉的意象比喻及寓言时,会触觉到古典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完美营造出一种诗词世界。
最后,要正确理解原语言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视野,即以更宽敞视角分析翻译语境,这样有助于我们找准英译文的最佳表达,让古典诗与英文理性的语言文化完美融合,使翻译效果更丰富具有艺术性。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要求翻译者掌握诗词线索和表现技巧,用优雅的语言子路,借助翻译美学的支撑,才能将其中的艺术概念展现出来,彰显古典诗歌韵律结构之美。
把握翻译美学,即可让诗歌唱响文化底蕴之曲,将中国古典诗歌译作灵动妩媚,营造出明朗、活力四射的诗词世界。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438d83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
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
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
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
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
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
![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4a452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2.png)
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在翻译过程中,美学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且在古代文学翻译中更为突出。
因此,如何运用美学原理去翻译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译者的感性认识古代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到宗教、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对于这类概念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一种感性认识。
举例而言,《论语》中的“人之初,性本善”(《论语·为政》)一句,需要译者对于“性本善”的内涵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将其转化为其在译语文化中所承载的含义。
如文化背景不同,则需关注译语文化的提示,将概念转化并呈现给读者。
二、译文的语言韵律在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韵律尤为重要。
在古代文学中,韵律常常体现在韵文中。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原文节奏,尽量保留原文韵律,使译文与原文相对应。
例如,在古代文学《红楼梦》中,译者必须耐心研究原文中的韵律,在译文中加入对应的韵律,以此让读者尽可能领略原作的韵律美。
三、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相较于现代作品,有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理解原作的文学风格,并将其转化到译文之中。
例如,如何表达《红楼梦》中的“儿女情长”和“孝顺敬亲”的文学情感,则需要通过具体的翻译手法去表现出原作的风格。
四、运用文学手法翻译文学手法的应用也是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通过具体的翻译手法来传递原文中所包含的美学意蕴,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古代文学翻译中运用美学原理,需要译者通晓文学知识,有着极大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应该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文学素养,去传递原作所包含的文学韵味和情感内涵,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完美地传承古代文学之精华。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9f9f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5.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独特的意境。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不同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不同英文翻译版本对《诗经》的翻译,从中探讨其美学意义。
我们来看一段《诗经》中的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这两个翻译版本可以看出,在翻译时,译者不仅需要忠实于原文,更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原作意境的使英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所蕴含的美学魅力。
不同的翻译版本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这也是我们在对比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诗歌形式的翻译方式。
《诗经》包含了很多楚辞、风雅、大雅等不同的诗歌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韵律和特色。
比如《关雎》这首诗就是一首风雅之作,它有着明显的韵律和节奏,而且还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尽可能地在翻译中体现出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
要注意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取向。
不同的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他们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成果,从中学习借鉴,发现不同版本翻译的优缺点,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原作的美学意义。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我们需要从翻译的文学风格、诗歌形式、文化背景和译者取向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诗经》的美学价值。
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能力,探索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之道。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775e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1.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翻译《诗经》时,不同的译者会从不同的美学视角出发,对原文进行翻译,以达到传递原作内涵和美感的目的。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从美学角度来看,《诗经》在传统文化中被赞美为“骈文之美”,即通过对偶、反复、对仗等手法来达到文学的美感。
在英译过程中,这种美感往往难以保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翻译中,有的译者借用了英语中的对仗结构来传递原诗的美感,如“Kwan kwan goes the ospreys, / scattering along the isles of the river.”(J. Legge 译),但有的译者则直译成“Guanye, o, ospreys! / Upon the isle dietedly”(J.H.Morrison 译),这样就失去了原诗的韵律美。
《诗经》以叙述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为主题,融入了形象化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意境和美感。
在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难免会带来一些局限性。
原诗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关雎》)的翻译中,有的译者选择了直译,如“Let us gather the Cao-p'an / The p'an has already seized up. / So say, 'Go home.' / And let i t mean, 'There is no end to the year.'”(J. Legge译),使得译文直接呈现了原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而有的译者则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意译,如“Harvest, harvest sheaves, sheaves that softly lie, / Saying we must not enter / Back to her home and fly. / Hurrying on the years are.”(林徽因译),在意境上与原诗相差较大。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35fc4abe53a580216fcfe69.png)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作者:朵琴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语言美、音韵美和意象美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认为好的诗词翻译应当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
对于如何才能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笔者认为必须要了解原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古典诗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57-02一、翻译美学理论中华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化文学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语言的不同,翻译便成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
作为一门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学科,翻译美学与处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每个人密切相关。
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并且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
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也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芒。
清末马建忠提出的“善译论”强调翻译要确知原文“意旨之所在。
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
马建忠的“善译论”是一种基于真、善、美的翻译审美描写。
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论。
“三难”之说的特点在“雅”,“雅”显然属于美学范畴。
严复所崇尚的“古雅”,完全是基于对当时审美接受论的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傅雷的“神似重于形似论”,这里的“神”指神韵、精神,是一种超出外在的精神气质。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最重要的模式,因为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
二、古诗词之美(一)语言美从语言美学视角来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承载着意义的艺术符号,富含美的意味和情趣。
中国古诗是语言最精炼、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积淀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aee9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c.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精华和智慧。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清华图书馆”,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将《诗经》翻译成英文,不仅是一项翻译工程,更是一场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诗经》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翻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传达给英文读者。
我们需要明确翻译美学的基本原则。
翻译美学强调翻译的文学性和美感,注重表达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
在翻译《诗经》时,翻译者应当努力保持原作的文学价值和美感,同时将中国文化元素传达给英文读者,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代中国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在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诗经》英译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和比较:对原文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传达和表达。
通过这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译文在翻译美学方面的优缺点,以及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的不同取向和风格。
对原文意境的理解和表达是评价一部译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代诗歌以意境为重,在表达情感的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渲染诗歌的艺术效果。
在翻译《诗经》时,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文意境上存在差异。
有些译者注重对原文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还原,力求忠实地呈现原文的艺术效果;而有些译者则更注重对诗歌情感和情感内核的把握,通过语言的精准和生动塑造原文的情感氛围。
这两种取向各有千秋,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英文读者。
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韵律和语音特点,而古代诗歌更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达。
在翻译《诗经》时,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英文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又符合英文的语言规律和审美趣味。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18ee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2.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诗经的英译版本也层出不穷,各种不同作品的英译都各有千秋。
本文将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版本的翻译特点和美学效果。
接下来,我们以《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为例,来对比不同版本的英译,并分析其翻译美学的特点。
先看《诗经》中的《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辰亦昏。
关关雎鸠,在河之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採之。
窈窕淑女,寤寐有求。
求之不得,寤寐又思。
悠哉悠哉,辰又阴。
王佐良的翻译充分展现了英文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用词准确,语言流畅。
他在翻译中遵循了诗歌原作的韵律和节奏,将关关和雎鸠译为了“ospreys call”,充分展现了原作中鸟鸣的美感。
而他将“窈窕淑女”译为了“A charming, slender lady”,也保留了原作中女子的温婉之美,整体译文优美流畅,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
他在翻译中也保留了原作中的对仗和押韵,使译文更加富有诗意。
通过对比以上两种英译版本,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各有千秋,王佐良的翻译注重于英文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程中的翻译则更加注重对原作韵律和节奏的还原。
通过对《关雎》的这一诗篇的翻译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可以在其翻译中表现出原作的美感和情感,并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美学特点和美学效果。
《诗经》的英译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和魅力,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还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美学追求。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激发译者对《诗经》的翻译美学的兴趣,为更好地传播中国古代诗歌作出更多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
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
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
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方译中短语“All of a sudden”被置于句首,进行了强调,林译中副词“suddenly”被置于主语后,也是强调,据此,两译者均体现了用词的“准”,适应语境的需要,即后文的“渔人甚异之”。
两位译者对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处理侧重不同。
在方译中,译者详细刻画,通过“fresh and beautiful”形容芳草,“dancing gracefully”,和“in a thousand hues”来描述桃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动态美景,突出了“美”,即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
林译则突出“精”,即精练,无拖沓,一句“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
”简洁明了地道出桃林的全景。
在字词微观方面,两位译者均向目标读者展示了《桃花源记》中蕴含的美学因素,一个强调动态美,一个展示简洁美。
2.“意”与“象”。
“意象、意境运用是中国艺术的独特的创作手法,因此翻译审美绝对不可以忽略”。
“意象”指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
“意象”蕴涵着“情”与“景”及作者的“意”与“志”,是审美的高级阶段,而“象”也指象征手法,审美者需根据“象”来理解作者的“意”,即其要表达的概念。
作为译者,领悟原文中的“象”至关重要,因为“意象”反映的是作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审美情感,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了解意象的文化所指。
《桃花源记》文末提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方译:A good scholar of Nanyang,on learning of it,was anxious to rediscover the place. Nor did he succeed,and died soon of illness.
林译:Liu Tsechi of Nanyang was a great idealist. He heard of this story,and planned to go and find it,but was taken ill and died before he could fulfill his wish.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文末提到刘子骥,实际上是在寄托自我情怀,要借其隐逸之心,抒发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同时也突出了“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之意。
方译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为“A good scholar of Nanyang”,人名被略译,从审美角度来看是译者领略到了原文的“象”,即虚无的桃源,而突出“未果,寻病终”的结局,所以此处弱化了人名的翻译。
林译中直接用“idealist”一词来翻译,即“理想主义者或空想家”,也同样表达出了桃源的虚无之意,可以说两位译者是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了原文中的“意”与“象”。
两位翻译大家为读者呈现出不同的桃源之美,都传达出了桃花源的象征意义,给读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也让目标语读者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江华,戴炜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美学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1).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