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不如就驾一叶扁舟,从此远离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余生吧。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自指。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官员,实际上是以带罪之身被看管。
廪禄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
他的著作也多用“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
词的开头两句是说,一天夜里,作者在东坡饮酒,也不知饮了多少,反正是醉而复醒,醒了又饮;也不知饮到什么时候,回到家中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醒复醉”一词,很耐人寻味。
有人以酒助兴,有人借酒浇愁。
此时的苏轼显然属于后者。
一场政治迫害,使他几乎丧命。
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答李端叔书》)尽管他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
正因为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仿佛是饮酒者有意为之。
由此可以想见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可解脱的苦闷和抑郁。
接下来,“仿佛”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醉意朦胧、恍惚迷离的情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回到家时,家童已鼾声如雷。
这样的描叙,带有慈祥长者对晚辈善意调侃的味道。
虽然叫门不应,作者却坦然处之,漫步走向寓所附近的江边。
“倚杖听江声”,这五个极富表现力的字,勾勒出一个轮廓鲜明的人物剪影——苍茫的夜空下,荒凉的大江边,作者手拄拐杖,静静伫立,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人与大自然仿佛已融为一体。
这一画面意境深沉,有厚重的沧桑之感,同时又有超旷散淡之情。
这三句以静夜为背景,从听觉的感受来表现,写了深夜里的三种声音: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下面是关于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学赏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他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翻译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类似 诗词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类似诗词
以下是一些与“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意思相近的诗词:
1.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人生如同小舟在江海中漂泊,只有放下对前程的担忧,才能真正享受旅途的美好。
2.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表示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安慰我们内心的疲惫和风尘仆仆的感觉,而做善事和好事正是这样一种行为。
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了人生就像行走在水的尽头,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但只要内心平静,即使身处困境,也能看到美丽的云彩。
4.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强调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情冷暖。
我们不需要过于计较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因为一切都有命运的安排。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在做事情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和前程,而是应该注重过程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相信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台湾高原先生:苏轼词《临江仙》赏析台湾高原先生: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官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
”可见上面这首《临江仙》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九月,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醉复醒”,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
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赏析一】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词赏析
而面对江河 ,他更有可能想到孔来自那千古 的喟 M y06 a. 0 2
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 生
— —
苏轼《 临江仙》 词赏析
李锋 军
(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 范学院大专部 摘
青海海 南 830 ) 100
要: 苏轼的《 临江仙 ・ 东坡醒复醉》 夜饮 一词一向被认为是反映作者在经历宦海风 波后 的一种 消极遁世思 想。 文却认为它表 现 本 苏轼 人 生态度
纹平” 。夜静 、 江静 、 、 风静 心也静 , 这既是作者对
现实 自然景物的描写, 更是作者在这一瞬间心境 “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孔子曾云 :道 。 “
数十亩荒地 , 以供耕种, 又帮他于此修建了雪堂作
为游息之所 , 这样 , 他不仅无须为生计犯愁 , 还有
收稿 日期 :0 5 1—1 20 — 0 2
“ 仿佛三更 ” 则写 出了作者恍恍惚惚 、 醉意朦
胧 的酒后状态。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作
作者简 介: 李锋 军(9 6 ) 汉族 , 1 6一 男, 河南南阳人 ,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 范学 院讲师。
苏轼 [ 临江仙 ]
宋神宗元丰二年 , 公元一零七九年 , 著名 的 “ 台诗案” , 乌 后 苏轼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 , 开始 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涯。这对 时值盛年、 才华横
溢、 有着“ 致君尧舜 ” 政治理想 、 自视甚高 的苏轼
而言 , 不啻是重重一击 , 而令他倍感难堪尤觉屈 辱 的是: 管他 已脱离囹圄 , 尽 恢复 了 自由, 甚至还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启示对内卷和躺平的看法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启示对内卷和躺平的看法
人生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舟,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经历种种挫折,有时候会有江海寄余生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不要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要坚持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对于内卷和躺平的看法,我认为,内卷是一种抗争的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自己的人生,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躺平则是一种放弃的态度,它可以让我们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各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②营营: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③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读作hú,绉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A.“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复”字表明词人醉而复醒,醒而又醉的情形;“仿佛”是“恍惚”的意思,两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饮的豪放。
B.“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如雷的鼻息,写出了家童沉睡,敲门不应,有家不得回,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词人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2)一语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夜阑风静縠纹平”就是语义双关,既写了自然景物,又写了作者的心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一语双关的一项是___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C.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王勃《滕王阁诗》)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3)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所写内容及抒发情感的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相近的诗句
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相近的诗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作者】苏轼【朝代】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标签:情感旷达宋词三百首抒怀场景饮酒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夜深风静,水波不兴,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相近的诗句1.影孤怜夜永。
永夜怜孤影。
——苏轼《菩萨蛮·回文秋闺怨》2.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刘方平《春怨》3.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4.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5.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徐再思《阳春曲·闺怨》6.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7.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8.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温庭筠《瑶瑟怨》9.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有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有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有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有感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一个人只有在失意时,美梦破碎时,身处低谷时,濒临死亡时,才最为清醒,知晓红尘漫漫,世事无常,路过的很多风景,终是握不住的沙,而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也许便是那最为寻常的人事,最简净的山水。
世人都艳羡清泉石林,落日烟霞的闲淡生活,亦敬慕修道高士那种不被世情萦怀的琉璃之境,然而,当自身面对名利浮华时,却又抛不掉种种尘念,解不开千千心结。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昼夜奔波的蝼蚁,不惜用锦瑟年华去换取一件件物什,装进肩上的行囊,直至无以复加,身心俱疲。
却不知,人生兜兜转转,欲求永无止境,心念愈多,人生的枷锁愈是繁重,适度地舍弃,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曾听李玉刚清雅地唱到“今生繁华,杳然空井;风尘爱恨,无根浮萍;风化虚名,我归隐。
”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不被繁华所羁,不被爱恨所绊,不被名利所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心的迷乱与挣扎了。
一位药山禅师解释何为“道”时,曾意定神闲地写下,“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多么简单的事理,却足矣令世人沉思。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总想得到更多,却往往忽略了最为本真的事物,最为简单的美好。
抑或越是简单的事物,人们越不愿为之停留。
就像是一个欲望膨胀的人,不会去选择将一盏茶喝道无味,一个为爱痴狂的青年不会去同一株草木长谈一段心事。
曾经的我,也想过做一个清淡的女子,与诗书为友,同山水比邻,不为烦琐世事萦怀,但终究还是贪恋尘世繁华,亦挣脱不了情感的桎梏。
正如苏子所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什么时候才能抛却种种牵绊,做一个随心随性之人呢!当我们毫不犹豫地跳入尘世的.浊流中时,便再难以做到圆润通透。
即是做不到,那就记住一缕清风的姿态,一片白云的素然吧,至少身处纷繁的世相时,还可以觅得一丝安宁。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全文翻译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全文翻译赏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典]北宋苏轼《临江仙》注: 1、《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3、译文东坡在夜间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去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的时候,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4、【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时,还是在学校里,我喃喃地吟诵: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那是尚不知人世忧患的年纪,那时读诗词,不过是为了寻一抹风雅。
在风清云淡的日子里,看秦汉风华,听唐宋风雨,读词人墨客的诗酒年华。
后来走出象牙塔,几经尘世流转,才明白词里的无奈与向往,才读懂往“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深意。
我们都是行走在凡尘烟火里的人,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到后来,我们都成了天涯归来的倦客,再没有了那份闯荡江湖的勇气,没了那份踏遍河山的决心。
渴望将一切丢弃在纷芜的红尘里,只守着一方老旧的窗,隔帘听雨,临水煮茶。
只是我们毕竟只是凡人,流年烟火又如何会放过我们?就算不为名利所缚,忘记人间的功名利禄,也做不到剪断世间三千烦恼,身心无挂碍,看尽纷繁,得到解脱。
在现实面前,我们所谓的无欲无求有时候显得不堪一击。
人世迢迢,我们都是这条路上的行人而已。
街头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为了纸上功名,用尽心机手段;有的为了花间富贵,机关算尽。
有人为名利所累,有人为情所困,也有人为天下大义奔波忙碌。
长恨此身非我有,仿佛这世间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辛酸与无奈,都不能主宰自己。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苏东坡写下这首词是在黄州,“乌台诗案“之后,经历了九死一生,仕途蹭蹬,生活困顿,从高处跌到低谷,心中难免沉重抑郁。
但东坡从来就是豁达疏朗之人,虽无奈,却从不消沉。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不以世事为牢的淡泊。
这一夜,他在东坡饮酒,酒醒再饮,直至三更才归家。
夜深敲门,家童却酣睡不醒,他也并不气恼,只是拄杖坐下,听江水涛涛。
流年虽无情,心却自有归处。
此情此景,夜阑人静,唯清风明月相伴,再没了白天纷繁的世事相扰。
酒意趁着凉风,思绪纷飞,涛声拍岸,千古人物,都只是世间的过客。
即便历尽风雨,到头也不过是一场云烟。
不若独撑一叶扁舟,泛舟江湖,不问余生几何,不理江山变迁,慢慢老去。
年华本就是一场宿醉,只是我们却不得不清醒地活着。
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神经在酒精的麻醉下彻底放松,他开始叩问生的哲理。
夜幕下涛声阵阵,月色下波静纹平,这一刻,他清醒地面对自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回首看来路,多年宦海浮沉,天涯羁旅,有太多身不由己,不合时宜。
活得越是清醒的人,内心总是越荒凉。
他清醒地看见世人,也清醒地看见自己;他清醒地看着世人在功名利禄里蝇营狗苟,也清醒地看见自己徒劳无功的挣扎。
他羡慕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
他也渴望可以如渊明一样率真冲淡的生活,他希望可以撑一叶扁舟,从此江海余生。
只是东坡的这一生,最终也没做到退隐江湖,归园田居。
时光从容有序,流年闲庭信步,我们都只是历史里的尘埃。
千古兴亡,旧时宫殿,都作了一抔黄土。
江海茫茫,风烟俱净,身虽为凡尘俗事所累,心却开阔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