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 B.出生地 C.封地 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
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
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
不生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