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4(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4(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一。

选择题1.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A.北宋B.南宋C.辽D.元朝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4.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皇权进一步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6.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出身文人7.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开国功臣B.皇亲国戚C.科举考试D.地方推荐8.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9.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削弱相权B.加强中央集权C.改革科举制度D.重文轻武的政策10.“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1.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矣.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黄袍加身
一个男人 一件黄袍 一次兵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宋太祖得天下
宋太祖赵匡胤[kuāng yìn](927年-976 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 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 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 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 建立“北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二、宋太祖重建安全感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 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何故 也?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则天下自安
前蜀 891-925
后汉 947-950
后蜀 925-965
后周 950-960
闽国 893-945
后梁帝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我们只统 兵,不能 调兵,真 悲剧!
我虽能调兵, 可我不会领 兵打仗啊!。
宋 将 领
枢 密 院 官 员
(二)在中央: 皇帝总揽大权 削弱宰相 权利 皇帝
财政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参 度 盐户 支 铁部知 政 (三司) 事
枢 密 院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皇帝
强化中央集权 相权
(三)在地方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 分散知州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 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宋将 领
注重文教,广开科举
材料一、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 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重文轻武的 政策
读书风气浓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 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
我替您管钱
我烦你俩!
这回可以睡 个好觉了!
转 运 使 我替您“分 忧”!
赋税都上缴 了,下个月 的开支可咋 整?
知州
通 判
皇 帝
知州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影响
我们是个摆 设?!真悲 剧!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3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再现北宋政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图片: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然后提问:“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共2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共20张PPT)

北宋:赵匡胤,后周禁军统帅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2、政策:
材料:“从宋太宗起文臣成为宰相和正副枢
密使得主要人选,宋太宗一朝,宰相9人,全部 为文官。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 ——赵毅《中国古代史》 ①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 升文臣的地位。
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天圣 八年进士。以翰林学 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材料: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 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 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 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 会的安定。
如果让你选择, 你想穿越回哪个朝 代?
作用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用的高 度,皇权大大加强。
四、重文轻武
思考:宋朝为什么实行重文
轻武的政策? 各朝代建立者简历
有何共同 点?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1、军 队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 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 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 不识将,将不专兵。
2、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皇帝
财政
三 司 使
行政
政 事 堂
军事
枢 密 院
3、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 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化知州 的权力。 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历史第6课知识点

历史第6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是谁?他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哪个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分别是?
赵匡胤(宋太祖)北宋960年开封
2.北宋是否统一全国?
否只是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3.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军事:(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事堂、枢密院、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表现、影响?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弊端的重现
表现:(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5.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人教部编版第六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普通用卷

人教部编版第六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普通用卷

人教部编版第六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一、选择题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A. 赵匡胤和铁木真B. 赵匡胤和忽必烈C. 赵构和铁木真D. 赵构和忽必烈2.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3.“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A. B. C. D.5.“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讲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的故事。

“黄袍加身”建立的朝代是()A. 唐朝B. 北宋C. 隋朝D. 元朝6.下列不属于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是()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7.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 实行行省制度8.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陈桥兵变B. 五代的频繁更替C. 唐未农民起义D.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9.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A. 设置通判B. 设置转运使C.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10.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A. 宋朝重武轻文B. 宋朝重文轻武C. 从军死伤几率大D. 从军收入低1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太祖”是指()A. 李世民B. 赵匡胤C. 赵构D. 朱元璋12.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的政治》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北宋的政治》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封建王朝,它最多时拥有120多万的大军,但却以打了不少的败仗而出名,它拥有一大批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治国良才,如包拯、王安石、欧阳修,但在历史上却以腐败而著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却给人留下贫弱的印象。

展示图片:《唐末到北宋演变图》教师:通过材料描述,我们知道这说的是宋朝。

那么,为什么北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此发达的文化,却被称为“贫弱”呢?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它将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设计意图)从材料介绍和时代演变图说起,进而引出北宋这个朝代,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学生为什么北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此发达的文化,却被称为“贫弱”呢?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它将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__武_将__专__横__跋__扈_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___文__臣___掌 握军政大权。后继任的__宋__太__宗___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___文_官___地位的政
策,使__文__臣__统_兵__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__文__教___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科__举_制____。宋初大幅度增加 科举取士名额,提高___进__士___地位,____进_士____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
中考真题演练
1.(2016·聊城)下面 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
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D)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2015·厦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北宋时期 B.两宋时期,国家局部统一,有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C. 和北宋并存过的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 D. 和南宋并立过的民族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元
皇帝。
2、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____宋____,以___开_封____为都城,史称 ____北__宋___。赵匡胤就是__宋__太__祖___。 3、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_禁__军__将__领__的兵权,牢牢 控制了__军__队____。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__调__动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宋代实行……政策,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 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 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 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 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 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 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 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 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 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 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 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 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 义、论、策取士。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地。与此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玄武门之变 B. 陈桥兵变 C. 大泽乡起义D. 淝水之战
2. 宋太祖取代哪一朝代的统治,建立北宋( )
A. 唐朝 B. 后梁 C. 后周 D. 北汉
3.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北宋的建立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阐明其影响。北宋时期虽然军事积弱,但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2.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升华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 比较法、图示法、视频分享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史料、视频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黄袍加身》的相关短视频
师:“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共27张PPT)

0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从《大宋印象》导
入单元主题和主要人物, 以赵匡胤五个故事为明 线讲述措施,用范仲淹 承上启下,通过漫画和 图片对重文轻武影响进 行图史互证,以人文素 养为目标,培养“论从 史出”的思维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结束五代 十国战乱局面,理解他加 强中央集权思路的历史背 景,并能分析他开创文治 的一系列举措带来的积极 影响,也能辩证长远分析 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影 响深远。

教学过程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1 导入新课
微课《大宋印象》 课前故事《陈桥兵变》
设计意图:
单元主题和人物
民族关系的发展 和社会变化
激发探究疑问 培养时空观念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2 讲述故事 自学重点
第一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分析五代战乱原因 2、故事二:杯酒释兵权 3、故事三:降服节度使 4、故事四:圣旨废除“赋税留州”制度 5、故事小结:问计赵普收三权 6、文举武举数据对项改革
设计意图:
梳理重点 引入难点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3 图史互证 突破难点
第二目:重文轻武的影响
1、自学填表合作展示:交流分析利弊 2、探讨对当世影响:
“三冗”图片漫画(财政负担) 实证探究(军队战斗力和民族关系)
3、探讨对后世的影响:
三则历史学家交锋观点 史料分析利大于弊
故事五:撤宰相凳子
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
以人带事 历史解释 历史理解 论从史出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2 思维导图 梳理重点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
梳理重点 分析特点
宋的政治特点?
北宋的政治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削相权
皇帝
皇帝
丞相
丞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事无不统Biblioteka 副相 军权 财权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地方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了解赵匡胤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 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 家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兵变夺天下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朝代信息卡
时间: 960 年
中国自三人代物以后:,得国赵最匡正者胤,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 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事件: 陈桥兵变
矣.

钱兵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集权安天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加强 (2)统调分离
禁军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驻地
将1
(4)收地方精兵
驻地
将3
驻地
将2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 堂 小 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宋神宗与王安石
领域 经济 军事
措施
内容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 募役法 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
要交纳役钱
方田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均税法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 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
保甲法
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 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
练兵
目的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 3.影响: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重文轻武
材料:宋代非科举出 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 身者可越级转官。其科举 高第者,往往不到10年即 可升为宰相、副宰相。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 瞒土地,逃避赋税增 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 军事力量
君子之争
保守派司马光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改革派王安石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封
①解除;②控制;③调换


强化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
地方:①派文臣;②设置通判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课堂练习
4.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 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 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D)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共20张PPT)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2)方法
重文轻武的政策
(3)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 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 举制。
讲授新课
重文轻武的政策 (4)影响
积极影响
讲授新课
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
1、建立方式: 陈桥兵变 2、时间:
960年
3、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4、都城:
东京(河南开封) 宋()北宋的统一
1、宋太祖、宋太宗
2、先南后北的方针
3、结束了中原和南 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的形势图
讲授新课
北宋的建立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材料研读
《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 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签名才能生效。 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 监督。
讲授新课
温故知新
北方战乱多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907亡
十国(891—979)
前 后 南 吴 南 南 北 吴 闽 楚 蜀 蜀 唐 越 汉 平 汉 南方相对安定
960兴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堂导入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PPT 八下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PPT 八下历史
(一)重文轻武政策 1、说一说宋太祖为什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








(二)重文教事业、改革科举制
材料:科举取士的人数表
时代
唐朝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统治时间
290 17 21 25 41
录取进士人数
7448 188 1487 1760 4561
相的权 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分立,加强了皇权,但

是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
地方的 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 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
控制 缴地方官的财税全

简要描述宋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带来那些影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削弱军队战 斗力
三、王安石变法
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王安石的材料,并在组内交流展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 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 (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 博览群书,曾随文 宦游南北各地,接触 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 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 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 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 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 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 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 (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 (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 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

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 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 2.先南后北 3.(1)兵权发兵(2)分化事权文
臣三年一换通判(3)收税转运使中央 4.中央集权皇权 5.武将文臣 6.宋太宗文臣统兵7.科举制科举取士名额8.尚武轻文政权的稳固
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
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