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简介
金花女潮剧故事简介
金花女潮剧故事简介潮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广东潮州地区,被誉为“东方歌剧”。
潮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服饰、舞蹈、表演等元素而闻名于世。
其中,《金花女》是一部经典的潮剧,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潮汕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金花,她是村里的一朵奇葩,不仅长得美丽,而且聪明伶俐,深受村里人的喜爱。
然而,这个平静的小村庄里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很快就会改变金花的人生轨迹。
故事情节第一幕:金花的家庭金花是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的独生女,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她和她的奶奶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生活。
尽管生活很艰难,但金花仍然坚强地面对着生活的考验,她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女孩。
第二幕:金花的婚姻金花的奶奶一直希望她能够嫁个好人家,但金花并不想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尤其是当她遇到了一个叫做张光的年轻人之后,她深深地爱上了他。
张光也很爱金花,但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母亲并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最终,金花和张光还是决定私奔,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第三幕:金花的遭遇然而,金花和张光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由于一些误会和不幸的事件,张光被误认为是一个罪犯,被抓进了监狱。
金花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张光,但是她的幸福生活已经被摧毁了。
她决定为张光申诉,但是她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叫做陈文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律师,愿意帮助金花为张光申诉。
第四幕:金花的复仇陈文成功为张光申诉,他被释放了出来。
然而,金花的心中仍然有着很多的痛苦和悲伤,她决定为自己和为张光复仇。
她开始学习武术和戏剧,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潮剧演员。
她使用自己的才华和勇气,成功地为自己和为张光复仇,最终获得了幸福和自由。
结语《金花女》是一部经典的潮剧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这个故事中充满了情感和戏剧性,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孩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潮剧鉴赏
旦行
裙衫旦
花旦
净行
武乌面
文乌面
丑行
官袍丑
踢鞋丑
丑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丑
项衫丑
丑行
小丑
老丑
《苏六娘》剧情介绍:
揭阳炮台区荔浦村苏员外娶妻西胪郭氏,只生一女,名六 娘。自幼寄读外婆家,与表兄郭继春情爱甚笃,私订婚姻 。苏员外因与人争风水,邀荔浦村苏族长同上潮州府城打 官司,贿买府衙内饶平人杨师爷相助,获胜诉。谢宴之上 ,族长为媒,将六娘许配杨师爷之子杨子良。
请大家分 辨左边四副图 各属什么行当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 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 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 的韩愈看 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 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 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 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 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 曲、愤慨、悲伤。潮州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 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 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 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梨园撷英
潮剧欣赏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全国十大百种和八个出国 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 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 收潮州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 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 剧。 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 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 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 》,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 均有收藏。著名的潮剧代表作有: 《苏六娘》 《 陈三五娘》,《琵琶记》等。 潮剧著名演员有:洪妙、姚璇秋、吴丽君、萧南 英、黄清城、李有存、范泽华、方展荣、陈学希、 张长城、黄盛典、翁銮金、蔡锦坤、郑键英、孙 小华等。
潮剧
广东潮剧院著名演员:
林燕云,1979年生,广东省澄海区人, 广东潮剧院一团女小生。1998年毕业 于汕头戏曲学校,专攻文武小生行旦, 其扮相俊美,功底扎实,表演准确、简 洁,节奏感强,唱念做打俱佳。 1998年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 艺大赛获“银奖”,1998年获汕头文 艺奖表演二等奖,2002年参加汕头市 中青年演员潮剧演艺大赛,获“一等 奖”, 2002年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戏剧 演艺大赛获“金奖”,2002年获汕头 市文艺奖表演“二等奖”,2003年参 加广东潮剧院青年演员继承传统剧目展 演获“优秀奖”,2004年参加广东省 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获“金奖”。
潮剧所用的乐器: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 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 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 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 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 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 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 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 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根据乐器 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 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 绪 , 小 锣 轻 巧 , 苏 锣 气 氛 庄 严 。
小生 (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旦 (旦)
丑角
丑 角
潮剧著名剧团: 广东潮剧院
潮剧著名导演:吴殿祥
吴殿祥是广东潮剧院著名导演,近十年 来他致力于潮剧小品创作,其导演的潮剧 小品充分运用戏剧思维和各种喜剧表现手 法与技巧,针砭时弊,现实感强,为广大 观众所喜闻乐见。该专辑收集了吴殿祥近 年来导演的 10 个潮剧小品,形式各异,既 有比较传统的《子良讨亲》,又有运用大 量网络语言和穿插众多社会热点的《三老 李的婚事》,也有集合潮剧唱做念打功夫 的《柜中缘》、《潮商赞》等,不少作品 都为广大潮剧爱好者所耳熟能详。该专辑 的发行,对于丰富潮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 活有积极的作用。
潮剧起源
潮剧的起源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溯源可追至秦、汉。
其中,潮剧其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魅力,成为潮汕民间艺术代表。
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400多年历史。
我国现有335个戏曲剧种,其区别主要是唱腔音乐。
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过去又叫潮腔、潮调、潮音戏,潮剧的称谓,最初在清末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定称为潮剧。
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是中国古老传统剧种之一。
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明代戈阳、昆山等腔流播潮州,清代西秦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也在潮州演出,潮剧兼收戈、昆、梆、黄和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深化成具有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
潮剧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我国戏曲向受歧视,可资查证的文献不多,而潮剧尤甚,故要说明其确切的年代,颇不容易。
不过,这个“四百多年”年限的推算,还是有所依据的:其一,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定的《广东通志》(初稿)所收《御史戴正风条约》第十一“禁戏”条,便有“访得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的记载,并谓曾对它“屡行禁约”。
“乡音”即指潮州话。
用地方语言演唱戏文,是地方戏形成的主要标志。
据此,可以推知在一五三五年以前潮州就有“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戏剧存在,而且屡遭禁止。
其二,有流传在英国、日本的三个明代潮州戏文,其中最早一个《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是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
此本既为“重刊”,便有原刻(即“重刊”本中所指“前本荔枝记”),前本刻于何时,虽无可考,但其在1566年之前,是明确的。
上述两项资料,距今皆已四百多年,故可推算出潮剧大约的历史年代。
又《宋元翰传》中还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0)潮阳有“椎结戏剧”之俗。
“椎结”即“椎髻”,“谓髻形如椎也”,引伸当为“打头”(束发)即化装,是戏剧的表演形式。
潮剧简介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潮剧形成于明代嘉靖之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御史戴景<正风俗条约>》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并用挂黑牌、逐出境的办法严禁止;嘉靖丙寅年(1566年)《荔镜记》坊告日:“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标志着乡音即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并有方言剧本《荔枝记》、《荔镜记》刊行,一些曲牌还注明“潮腔”,潮剧己确为形成。
接着万历辛已(1581年)潮州东月李氏编集《乡谈荔枝记》和民间《金花女(附<苏六娘>==刊行,《金》剧且用"潮调"冠于书名,说明那时潮剧已有相当发展。
潮剧的形成或说来自田元帅;或说民间小戏发展而来;或说弋阳腔衍变而成;较多人认为“正字母生白字仔”,系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的地方化。
民间父老和潮剧艺人皆谓“正字母生白字仔。
”考宣德七年六月写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嘉靖写本《蔡伯喈琵琶记》是宋元南戏和元末高明著作的艺人抄编的演出剧本,和嘉靖万历刻印的潮调、潮腔本《荔镜》《颜臣》《荔枝》《金花女》《苏六娘》五本戏文,在剧本体制、音乐曲牌、行当角色方面,基本相同。
这是明代潮腔、潮调寻源的主要证明。
正字本渗杂一些潮州方言,如“宋合为人好风梭,说话甚痴歌”、“好物”、“恁都不识宝玉”、“来到海丰地面,共伊去见我口”等,到《荔》剧等完全方言化,历百多年,易语而歌痕迹在《金花女》中仍可见到,有正(官音)白(潮音)混杂使用,正、白同唱的遗留,但五本戏文皆方言化、地方化了。
音乐曲牌大都是南戏常用的,在联套、句格上已有出人;由于语言、押韵是方言,格律、腔板也产生变化。
潮腔、潮调成为与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同一时期的另一声腔,可考文字记载是1535年、1566年,比祝允明《猬谈》(1526年版)徐文长《南词录叙》(1559年作)记四大声腔,相差不过七至九年。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前言潮州戏文是中国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本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
明本潮州戏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种戏曲剧本,在潮汕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就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一、《潮剧千金笑》1. 剧情梗概《潮剧千金笑》是明本潮州戏文中的一种,以浪漫喜剧为题材,讲述了贵族千金遇到村民少年的爱情故事。
剧情轻松有趣,情节扣人心弦,深受观众喜爱。
2. 主要角色•苏平:贵族千金,聪明机智,善良美丽。
•陈生:村民少年,正直勇敢,热血浪漫。
•苏府家人:苏平的家人,身份高贵,但有些固执和顽固。
•陈家人:陈生的家人,朴实善良,舍己为人。
二、《潮剧女驸马》1. 剧情梗概《潮剧女驸马》是明本潮州戏文中的另一种,以历史传说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勇敢女子不畏艰险,最终成为皇族的故事。
剧本情节紧凑,充满了传统的英雄主义精神。
2. 主要角色•紫玉仙子:剧中女主角,勇敢坚毅,心地善良。
•驸马夫人:紫玉仙子的最高荣耀,正直聪明,内外兼修。
•皇帝:国家的统治者,睿智聪明,有大智慧。
•皇后:皇帝的妻子,仁慈善良,有母爱之心。
三、《潮剧孔夫子》1. 剧情梗概《潮剧孔夫子》是明本潮州戏文中的一种经典剧目,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
通过描绘孔子的言行和教育思想,这部剧深受潮汕地区观众的喜爱,也让人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主要角色•孔子:剧中主角,中国古代知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门徒们:孔子的学生,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孔府家人:孔子的家庭成员,忠诚善良,为孔子提供精神支持。
四、《潮剧龙虎山》1. 剧情梗概《潮剧龙虎山》是一部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潮州戏文剧目,讲述了普通人与邪恶势力的较量,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
该剧在潮汕地区广受欢迎,并且有着重要的宗教背景。
2. 主要角色•杨公:正义勇敢的普通人,代表着宗教信仰和正义道德。
•黑虎帮:邪恶势力,代表着社会的阴暗面和邪恶势力。
潮剧青虹剑剧情演员简介
潮剧青虹剑剧情演员简介
摘要:
一、潮剧简介
二、青虹剑剧情介绍
三、主要演员简介
正文:
【潮剧简介】
潮剧,又称潮州戏,源自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融合了潮汕地区地方特色和多种艺术形式的古老戏曲剧种。
潮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做、念、打,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青虹剑剧情介绍】
潮剧《青虹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讲述了明朝年间,忠良之后的徐达为报父仇,与奸臣严嵩斗争的故事。
剧中,徐达历经艰辛,得到了青虹剑,练就一身武艺,最终成功诛杀严嵩,为父报仇,为民除害。
全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正义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主要演员简介】
1.徐达:本剧的主人公,英勇忠诚,为报父仇,与奸臣严嵩展开激战。
徐达由著名潮剧演员林外贸饰演,他的表演功底扎实,技艺精湛,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英勇正义的角色。
2.严嵩:本剧的奸臣,权倾朝野,陷害忠良,欺压百姓。
严嵩由著名潮剧演员陈锦标饰演,他以精湛的演技,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权奸的形象,让观众对他恨之入骨。
3.岳灵珊:本剧的女主角,聪明美丽,对徐达充满爱慕之情。
岳灵珊由著名潮剧演员黄瑞英饰演,她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生动地展现了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为剧情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潮剧《青虹剑》是一部情节紧张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的经典剧目。
潮州文化讲解
潮州文化——潮剧一、问题在潮州,最有名的东西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潮剧”。
潮剧虽然名气不大,不像京剧那么流传世界各地,但是在潮州确实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种剧种。
这个剧中是潮州人自己的,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剧种呢?它有哪些有名气的作者和演员呢?它有哪些有名气的作品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呢?二、研究过程潮剧简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
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
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
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
其曲调包括优美柔媚的轻三六调、平正端穆的重三六调、哀戚幽怨的活三五调及轻松诙谐的反线调等。
潮剧的打击乐器均有定音,伴奏有复调和声之美,1950年后为许多兄弟剧种所仿效。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潮剧历史的简单介绍
潮剧历史的简单介绍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潮剧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南方的重要艺术形式。
潮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当时潮州是潮剧的发源地。
潮州地区的戏曲演出活动非常活跃,潮剧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清代,潮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当时,潮剧的演出场所多为临时性搭建的戏楼,演员们经常在村庄和城市里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潮剧的特点之一是音乐独特。
潮剧音乐采用潮州方言演唱,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著称。
潮剧的音乐结构丰富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还有伴奏音乐。
潮剧的音乐配器包括锣、鼓、板、弦等多种乐器,演奏起来声音铿锵有力。
潮剧的服装和化妆也是其独特之处。
潮剧的男装以长袍、短衫、马褂为主,女装则以旗袍、对襟衫为主,服饰色彩鲜艳,花纹繁复。
演员们化妆时,注重突出眼线和唇线,以及刻画眉毛和胡须等细节,使演员的面部表情更加生动。
潮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戏曲元素,也有舞蹈和杂技的元素。
潮剧的演员们不仅要具备唱功、念功、做功、打功的基本功底,还要懂得舞蹈和杂技技巧。
潮剧的表演风格热情奔放,动作夸张,富有戏剧性和喜剧性。
潮剧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剧、古代文学剧等。
其中,潮剧的经典剧目有《潮洲四妙》、《铁笼山》、《西施》等。
这些剧目通过精彩的演绎,生动地展现了潮汕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潮剧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潮剧的演出团体逐渐增多,演员们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高。
同时,潮剧的剧目也在不断创新,涉及到现实生活的题材,使得潮剧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通过独特的音乐、服装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潮剧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喜爱,希望它能够在传承中融入创新,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广东潮剧介绍
广东潮剧介绍
广东潮剧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
以下是广东潮剧唱段的介绍:
1.唱腔特点:广东潮剧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高亢激越、清澈婉转为主要特点。
唱腔的旋律线条较为固定,多采用五声调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轻三六”、“重三六”和“活三五”三种调式。
2.表演形式:潮剧的表演形式独特,唱、做、念、打等技艺并重。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具备身段、声腔、念白等方面的扎实基础,同时还需要根据剧情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技巧来刻画人物形象。
3.经典唱段:广东潮剧有许多经典唱段,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荔镜记》、《告亲夫》、《苏六娘》、《井边会》等。
这些唱段在潮剧舞台上广为流传,深受观众喜爱。
4.伴奏乐器:潮剧的伴奏乐器主要包括鼓、锣、二弦、月琴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需要配合唱腔的节奏和旋律,为演出增色添彩。
5.传统与创新:潮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既保留了传统表演形式和唱腔特点,又不断推出新剧目和表演形式。
同时,潮剧还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
总之,广东潮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欣赏潮剧的唱段,人们可以领略到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
潮剧介绍
潮剧一、简要描述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
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
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
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
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
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潮剧一、问题在潮州,最有名的东西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潮剧”。
潮剧虽然名气不大,不像京剧那么流传世界各地,但是在潮州确实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种剧种。
这个剧中是潮州人自己的,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剧种呢?它有哪些有名气的作者和演员呢?它有哪些有名气的作品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呢?二、研究过程潮剧简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
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
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
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
其曲调包括优美柔媚的轻三六调、平正端穆的重三六调、哀戚幽怨的活三五调及轻松诙谐的反线调等。
潮剧的打击乐器均有定音,伴奏有复调和声之美,1950年后为许多兄弟剧种所仿效。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潮剧 带梦境的 简介
潮剧带梦境的简介
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潮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通常以潮汕方言演唱。
潮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说、做、打、功等元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
潮剧中带有梦境的元素通常指的是在剧情中加入了梦幻、超现实或者超自然的情节或场景。
这些情节往往具有象征性和抽象性,通过梦境的描绘,加深了剧情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使得观众在观赏潮剧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
潮剧中带梦境的表演形式可以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道具、音乐唱腔以及演员的表演来展现。
通过这些元素的精心设计和呈现,梦境的场景往往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超脱现实的感受,让他们在梦境的世界里感受到戏剧的魅力和想象力。
总的来说,潮剧带有梦境元素的表演形式丰富了剧情的内涵,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潮剧在传统戏曲中独具特色,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和情感。
潮剧相逢何必曾相识动作指导
潮剧相逢何必曾相识动作指导摘要:一、潮剧简介1.潮剧的起源2.潮剧的特点二、相逢何必曾相识剧目介绍1.剧情梗概2.主要角色3.剧目成就三、动作指导在潮剧中的重要性1.动作指导的起源和发展2.动作指导在潮剧表演中的作用3.动作指导对潮剧传承的影响正文:【潮剧简介】潮剧,又称潮州戏,起源于我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
潮剧以潮汕方言为舞台语言,音乐唱腔独特,表演艺术丰富多样,深受潮汕地区及海外潮人喜爱。
潮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做、念、打,其中“做”即为动作表演,这也是潮剧的一大特点。
【相逢何必曾相识剧目介绍】《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一部经典的潮剧剧目,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南宋时期的爱情故事。
故事围绕抗金名将岳飞的女儿岳灵珊和南宋文状元韦皋展开,两人相爱却因种种原因不能相守,最后岳灵珊为救韦皋而死,韦皋奋发图强,终于成为一代名相。
这部剧目情感真挚,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深受观众喜爱。
动作指导在潮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潮剧的动作指导源于戏曲表演艺术,结合了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潮剧表演中,动作指导不仅能够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还能够增强剧目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对于传承潮剧艺术来说,动作指导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指导在潮剧中的重要性】动作指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表演,当时的演员们通过武术、舞蹈等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动作指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体系,并在各个地方戏曲中得到广泛应用。
潮剧的动作指导正是结合了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潮剧表演中,动作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动作指导能够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
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身段,演员们可以表现出角色的勇敢、机智、温柔、刚毅等性格特点,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角色。
其次,动作指导能够增强剧目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潮剧中的武打、舞蹈等动作表演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为剧目增色添彩。
潮剧相逢何必曾相识动作指导
潮剧相逢何必曾相识动作指导(原创实用版)目录1.潮剧简介2.相逢何必曾相识剧情概述3.动作指导的重要性4.动作指导的具体工作内容5.动作指导对潮剧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影响正文一、潮剧简介潮剧,又称潮州戏,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
潮剧以地方语言(潮汕话)演唱,以潮州音乐为基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相逢何必曾相识剧情概述《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一部经典的潮剧剧目,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围绕着两位主人公林梦得和陈玉娇展开,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因缘际会地陷入了爱河。
然而,命运的安排却使他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误解和重逢后,最终两人化解前嫌,走到了一起。
三、动作指导的重要性在潮剧的表演中,动作指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动作指导不仅要保证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符合角色的性格和剧情的要求,还要确保整个剧目的动作设计和编排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动作指导在潮剧表演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四、动作指导的具体工作内容动作指导在潮剧制作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1.分析剧本,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为角色设计符合个性的动作;2.根据剧情要求,设计和编排整个剧目的动作戏;3.在排练过程中,指导演员完成动作表演,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4.在演出过程中,监督演员的动作表演,保证剧目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五、动作指导对潮剧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影响在《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部潮剧中,动作指导的成功表现为剧目增色不少。
动作指导为角色设计的动作既符合角色性格,又展现了演员的表演技艺。
整个剧目的动作编排既展现了潮剧的传统艺术特点,又具有新颖的创意。
这些都使得《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为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潮剧佳作。
看潮剧文案
看潮剧文案
摘要:
1.潮剧简介
2.潮剧的文学价值
3.潮剧的表演形式
4.潮剧的现状与传承
正文:
潮剧,源于我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是一种地方特色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地方戏曲,潮剧深得潮汕人民的喜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潮剧以地方语言(潮汕话)演唱,内容多样,既有古典文学名著,也有现代生活题材。
潮剧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剧本的创作上。
潮剧的剧本既有古典文学的优美诗句,又有现代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潮剧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工,又有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
特别是潮剧的唱腔,富有地方特色,旋律优美,被誉为“潮汕音乐的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潮剧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观众群体逐渐萎缩,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剧,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潮剧保护和发展基金,开展潮剧进校园活动等,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潮剧,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传
承下去。
总的来说,潮剧作为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地方戏曲,既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又有生动的表演形式。
看潮剧文案
看潮剧文案
【原创版】
目录
1.潮剧简介
2.潮剧的创作背景
3.潮剧的表演形式
4.潮剧的传承与发展
5.潮剧的影响力
正文
潮剧,又称潮州戏,是一种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以潮汕方言为主要表现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潮汕人民的喜爱。
潮剧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潮汕地区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
为了宣扬儒家思想,传播道德观念,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编成剧本,并以潮汕方言进行演出。
这些剧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观众喜爱,逐渐形成了潮剧这一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
潮剧的表演形式独特,通常包括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
生行主要扮演正面角色,旦行主要扮演女性角色,净行则负责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末行主要扮演老年角色,而丑行则以滑稽幽默的表演手法调节气氛。
这五种角色相互配合,共同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潮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潮剧艺人的辛勤努力。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潮剧艺人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表演技艺,还不断创新发展,使潮剧艺术始终保持活力。
如今,潮剧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潮剧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潮汕地区,还辐射到其他省份和海外华人社区。
许多潮汕华侨在异国他乡听到潮剧的旋律,都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潮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丰富了潮汕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潮剧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潮剧形成于明代嘉靖之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御史戴景<正风俗条约>》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并用挂黑牌、逐出境的办法严禁止;嘉靖丙寅年(1566年)《荔镜记》坊告日:“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标志着乡音即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并有方言剧本《荔枝记》、《荔镜记》刊行,一些曲牌还注明“潮腔”,潮剧己确为形成。
接着万历辛已(1581年)潮州东月李氏编集《乡谈荔枝记》和民间《金花女(附<苏六娘>==刊行,《金》剧且用"潮调"冠于书名,说明那时潮剧已有相当发展。
潮剧的形成或说来自田元帅;或说民间小戏发展而来;或说弋阳腔衍变而成;较多人认为“正字母生白字仔”,系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的地方化。
民间父老和潮剧艺人皆谓“正字母生白字仔。
”考宣德七年六月写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嘉靖写本《蔡伯喈琵琶记》是宋元南戏和元末高明著作的艺人抄编的演出剧本,和嘉靖万历刻印的潮调、潮腔本《荔镜》《颜臣》《荔枝》《金花女》《苏六娘》五本戏文,在剧本体制、音乐曲牌、行当角色方面,基本相同。
这是明代潮腔、潮调寻源的主要证明。
正字本渗杂一些潮州方言,如“宋合为人好风梭,说话甚痴歌”、“好物”、“恁都不识宝玉”、“来到海丰地面,共伊去见我口”等,到《荔》剧等完全方言化,历百多年,易语而歌痕迹在《金花女》中仍可见到,有正(官音)白(潮音)混杂使用,正、白同唱的遗留,但五本戏文皆方言化、地方化了。
音乐曲牌大都是南戏常用的,在联套、句格上已有出人;由于语言、押韵是方言,格律、腔板也产生变化。
潮腔、潮调成为与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同一时期的另一声腔,可考文字记载是1535年、1566年,比祝允明《猬谈》(1526年版)徐文长《南词录叙》(1559年作)记四大声腔,相差不过七至九年。
佐证较丰:至清末仍有“半夜反”的演出,上半夜演正音戏,下半夜演潮音戏;至今潮剧仍保留同场各角皆唱,二三人递唱一曲,同场角色齐唱,前后台合唱曲尾,是为帮腔所由来;传统剧有不少宋元旧篇和早期南戏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苏秦》、《韩湘子》、《朱文》等全本或锦出;开台吉祥戏《净棚》、《庆寿》、《送子》、《京城会》等仍用正音演出;剧本体制也是南戏旧规,名称与南戏相同,称剧目曰“戏文”,以主角命戏名,如《蔡伯喈》、《刘智远》、《李三娘》等;表演上歌舞与诨科相互交替较常见,行当是南戏七角旧规或发展;有挂面壳的习惯,如伯公、雷神皆挂面壳;戏神为田元帅,六月廿四日诞辰,与正字戏及南戏遗响老剧种同。
在南戏地方化即潮剧形成发展过程,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如歌册、畲歌、蛋舞、纸影、木偶、花灯、锣鼓、佛曲、道调等等,融成独特的地方风采。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
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
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
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
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
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
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
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
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
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在潮剧的人物化装艺术中,有一类很独特的艺术,这就是脸谱。
脸谱属人物的性格化妆。
潮剧舞台上勾脸谱的人物,主要是净行和丑行,其他行当除生行的关羽、赵匡胤;武生的孙悟空、姜维等少数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脸谱。
潮剧脸谱在创作手法上,是写意与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通过变形、传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
如产羽、张飞、包拯的脸谱,就以变形、寓意显示人物的精神气质。
潮剧脸谱的基本谱式只有十几种,但由于色彩、线条变化,以及不同演员不同的勾法而显得丰富多彩。
潮剧脸谱图象创造的依据,主要有几种,一是来源于神话或民间故事传说,如雷神,潮汕民间传说雷神会飞翔,潮剧雷神的脸谱,绘上鸟形、鸟嘴,腰背上要加上双翼(翅膀)。
杨戬是《封神演义》中的神将,称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败魔家四将,因具天眼、脸谱是三只眼。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间传说他"昼断阳,夜断阴",帮在脸谱上绘上太阳太阴(月牙)的图案;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种法宝,则在脸谱上给上其搞用的法宝,如孟良脸谱,绘上一个红葫芦。
二是根据人物的历史、身份,通过图案加以标志,如焦赞,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故其脸谱上绘上一芭蕉叶;郑恩,曾在战斗中伤残一眼,故其脸谱上是雌雄情。
此外,一些观众熟悉的人物之后裔,如张飞之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则袭用乃父的脸谱。
脸谱作为舞台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褒贬的功能,寓褒贬、别善恶于图象、色彩之中。
脸谱的颜色,一般以红色表示忠诚,黑色表示刚直,绿色表示强悍,白色表示奸邪,金银色表示怪异。
这与潮汕民间的红色表示喜庆祥瑞,白色表示邪恶不祥是一致的。
潮剧的一些脸谱,有独特的风格,如张飞的脸谱,有的剧种突出他粗鲁的性格,脸谱勾上锗鼻(猪鼻云),潮剧张飞的脸谱,却绘上蝴蝶的图案,突出他活跃、轻快、喜乐的性格。
潮剧女狐精(狐狸精)的脸谱,整个脸谱分成两半,一半是美女的形象,一半是残的恶脸,在美女的嘴角,还有一粒美人痣,细看之下,却是一只毒蜘蛛。
舞台上也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物,却以竖眉立眼的凶相出现,人的外表(形象)并不总是与内心(品质)相一致,所谓"菩萨金刚面,魁星锦绣肚",舞台上这些脸谱的创作,也是艺术审美观的一种反映。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
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
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清代,潮剧在滚唱的基础上,吸收汉剧、秦腔等板腔系统剧种的板式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曲体叫对偶曲,其特点是以上下句式即子母句作为曲段的基础,通过若干上下句的节奏变化组成一段乐曲。
对偶曲的兴起,是潮剧史上的大事件。
在这之前,潮州戏唱了近三百年的曲牌套牌。
她和写杂剧与传奇一样,是在填词与填曲。
明代几个古本,《金钗记》用曲牌196个,《蔡伯皆》用曲牌119个,《荔镜记》用曲牌200个。
其中,南曲曲牌与北曲曲牌都有。
曲牌的乐谱与句数字数,均有严格限制,即使可以“衬字”,仍然很受束缚。
因而,常有曲律与文词的矛盾:顾了音乐,却因词害意;顾了词意,又怕拗折天下人之口。
得两全者,谈何容易。
高才如孔尚任,尚言“予虽稍谙宫调,恐不谐于歌者之口”,作《桃花扇》时,只好请朋友帮忙,争取做到“通本无聱牙之病”。
现在,戏与曲分开,先写剧本后作曲,创作上已有分工。
尽管潮剧此时的编剧、作曲常由教戏先生包揽,编剧的同时已有了曲谱,毕竟编戏时可以独立构思,伸缩自如了。
所以说,清代对偶曲的出现,对剧种音乐和剧目创作来说,是一场很大的改革。
对偶曲出现的同时,潮剧童伶制也出现了。
这对剧种音乐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
潮剧音乐在形成的过程,吸收流行于民间的潮汕八音、潮阳笛套大锣鼓、庙堂音乐等,加上汉调音乐、西秦戏的锣鼓、器乐曲等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板式和牌调。
由此,潮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曲牌、对偶曲、词牌和小调。
如果按音阶结构特征归属来分,它又分为轻三六调、重三六轻、活五调及反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