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呼吸生理学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
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150ml)
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未发生其他交换,接近于零)
计算真正的有效的气体交换,须采用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和温度
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A,d):
扩散速率与A呈正比;与d呈反比。
温度(T): 扩散速率与T呈正比。
综合以上因素,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 2倍,故临床更容易出现O2扩散的障碍导致 机体缺氧。
二、肺 换 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气相与液相间完成
〔外界环境
肺毛细血管)
包括肺通气〔肺 外界空气〕
肺换气〔肺泡 肺毛细血管〕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
〔血液
组织细胞〕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正常及几种2、异胸常廓情弹况性下阻顺力应和性顺曲应线性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处于自然位置: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小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大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血氧指标
• 血红蛋白氧容量:特定条件下,每升(L)血液中血红蛋 白所能负载的最大氧量。〔190~200ml/ L血液〕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胸内负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 状态,使 肺 随胸廓运动而 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 及组织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CO2 + H2O
CA
RBC
H2CO3
HCO3- + H+
Cl(氯转移)
组织: 肺: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O2+H++CO2 HbNHCOOH+O2
① 无需酶的催化, ② 反应迅速、可逆, ③ 主要调节因素是Hb氧合作用。
(三)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的关系曲线
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大 气道阻力小
影响气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3)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 动脉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 升高和H+浓度升高的刺激,反射 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感受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 度变化,对CO2刺激更敏感,也 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萎陷,维持肺泡稳定性。
02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基本呼吸节律的产生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 ,通过产生和调节呼吸节 律性放电来控制呼吸运动
。
呼吸调整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 髓等部位,对呼吸运动进 行精细的调节,如改变呼 吸频率、深度和类型等。
长吸中枢和长呼中枢
分别控制吸气和呼气时相 的长短,从而调节呼吸周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物理溶解,即氧气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 是氧气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氧含量 的98.5%。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有两种形式,一 是物理溶解,即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溶解于血 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 形成碳酸,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 基甲酰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是二氧化 碳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二氧化碳含
01
利用呼吸描记器记录呼吸运动曲线,分析呼吸频率、深度及节
律。
呼吸肌电图检查
02
通过肌电图仪记录呼吸肌电活动,评估呼吸肌气量、肺顺应性等多项指标,全面评估肺功
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1 2
血气分析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呼吸,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活动,却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
从我们每一次不经意的吸气到呼气,身体内部都在进行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运作。
呼吸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气体在我们体内进出的过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多个环节。
首先是肺通气,这是呼吸的第一步。
当我们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
肋间外肌的收缩会使得肋骨向上向外移动,从而增大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膈肌的收缩则会使其顶部下降,增加胸廓的上下径。
这样一来,胸廓的容积就增大了,导致肺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外界的空气便顺着压力差被吸入肺内。
而当我们呼气时,情况则相反,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内压力高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排出。
接下来是肺换气。
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后,并不是直接就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了。
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需要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而肺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低;同时,肺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
这样,在浓度差的驱动下,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完成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是呼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氧气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而二氧化碳则有三种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和物理溶解形式。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保证呼吸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包括延髓、脑桥等部位。
延髓是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而脑桥则对呼吸节律有调整作用。
此外,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在呼吸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则对脑脊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敏感。
当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降低或者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化学感受器会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呼吸中枢,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以保证体内气体的平衡。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概 述 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称为呼吸。 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维持体温的热量, 最终都是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在氧化 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 因此,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气并将 二氧化碳排除体外。它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 和功能活动所必须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 过程: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
2.非弹性阻力 概念: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产生的气道阻力。 组成: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约占 总阻力的30%。 气道阻力:概念: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气 体分子之间和气流与管壁间的摩擦力。正常情 况下,气道阻力占80%-90%。
影响因素:气道阻力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 气道的口径等因素影响。 气道口径是影响气道阻力的重要因素,气 道口径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气道内外压力差, 自主神经调节平滑肌的舒缩, 体液中化学物质影响气管平滑肌的舒缩。
下
中
上
(3)下段:PO2(15~ 40mmHg) 表明:曲线坡度 更陡。 表明PO2稍有 下降, HbO2解离,血 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放出大量的O2。 意义:维持活动 时组织的氧供。
2.影响氧离解曲线的因素 Pco2↑、pH↓、温度升 高、2,3-二磷酸甘油酸 ( 2,3-DPG )↑→氧解离 曲线右移→表明对O2的亲和 力降低。 Pco2↓、pH↑、温度降 低 、 2,3- 二 磷 酸 甘 油 酸 ( 2,3-DPG )↓→氧解离 曲线左移→表明对 O2 的亲和 力增加。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1.呼吸运动 概念:指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 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分类:吸气运动和呼气运 动。 主要的吸气肌有膈肌 和肋间外肌;辅助吸气肌 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胸肌及背肌等。 主要的呼气肌有肋间 内肌和腹肌。
2024版医学《生理学》第5章呼吸
医学《生理学》第5章呼吸contents•呼吸系统概述•肺通气与肺换气目录•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生理变化CHAPTER呼吸系统概述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01020304呼吸道肺胸膜腔呼吸肌1 2 3维持生命活动参与代谢过程保护机体免受有害物质侵害呼吸系统的生理意义呼吸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神经调节01体液调节02自身调节03CHAPTER肺通气与肺换气呼吸运动胸膜腔负压呼吸道通畅030201肺通气的原理与过程肺换气的过程与机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CHAPTER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血液中的O2、CO2和H+浓度中枢化学感受器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的肌梭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等部位通过神经通路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皮层可以通过意识控制呼吸、下丘脑可以影响呼吸节律等。
CHAPTER肺的非呼吸功能肺内具有多种代谢酶肺组织内含有多种代谢酶,能够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
肺对药物的代谢肺组织对吸入的药物具有代谢作用,能够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肺内代谢产物的排出肺能够通过呼吸运动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肺内具有黏液纤毛清除系统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咳嗽反射肺内具有免疫分子肺内具有免疫细胞肺内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肺的免疫应答CHAPTER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生理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流受限炎症反应肺功能下降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可逆性气流受限呼吸衰竭氧合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起病肺部炎症和渗出多器官功能障碍WATCHING。
2024年度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完整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呼吸疾病进行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 ,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2/3
个体化诊疗的推广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呼吸疾病的诊疗将更加注重个 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等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未来将 有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5
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联系
2024/2/3
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和物质运输功能。呼吸系统吸入氧气和排出 二氧化碳,而循环系统则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 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体外。
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神经系统通过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节律 。同时,呼吸运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可以实现有意识的呼吸调节。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发病机制
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有 害因素导致气道和肺部慢性炎症,进 而引起气道狭窄、肺气肿等病理改变 。
干预策略
戒烟、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加强呼吸 肌锻炼和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包括支 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等,严重者需 考虑氧疗或机械通气。
2024/2/3
21
22
2024/2/3
06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23
肺功能检查方法介绍
肺活量测定
通过测量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 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来评估肺部
健康状况。
2024/2/3
肺通气功能检查
包括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 容积等指标,用于评估气道通畅程 度和肺通气功能。
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 颈动脉体
窦N
主动脉体 迷走 N
延髓
呼吸加深加快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区 有效刺激 : 脑脊液和局部组织外液 中的H+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 CO2 、H+ 、O2对呼吸的调节
CO2 :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PCO2 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强对呼吸的刺激;超过 一定限度,抑制呼吸,起麻醉效应 中枢化学感受器途径是主要的,比外周敏感(80%)
第一节 肺通气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壁内表面覆盖着一薄层液体,与肺泡 直接形成液-气界面,产生了表面张力,称为肺 泡表面张力。 液层表面张力沿曲面的切线分向拉紧液面, 指向肺泡中心,使肺泡趋于缩小,构成肺的回 缩力,约占总回缩力的2/3。
第一节 肺通气
肺泡表面张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1)阻碍肺泡的扩张,增加吸气阻力 (2)使相通的大小肺泡内压不稳定 (3)促近肺部组织液生成,易产生肺水肿
第五章 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
O2
组织换气
O2
CO2
肺 O2 CO2
血液 循环
CO2
O2 组织 细胞 CO2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示意图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膜六层结构 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二、CO2的运输
(一) CO2的运输形式
(1)物理溶解(5%);
生理学课件---呼吸
组织
肺部
2、CO2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① 血 液 中 CO2 含 量 随 Pco2 升 高 而 增 加 , 几 乎 成线性关系,且无饱和 点。
② 在 相 同 Pco2 条 件 下 ,
静 脉 血 的 CO2 量 比 动 脉 血含量高。
3、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Hb氧含量:100ml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紫绀(gàn):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 皮肤粘膜呈暗紫色。
3、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H+和PCO2:H+浓度或PCO2升高,Hb对O2亲和力 降低,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这种影响称为波
顺 应 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肺容积的变化(△V) 肺顺应性(CL)= 跨肺压的变化(△P)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①肺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 占1/3 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占2/3
存在于液-气界面的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b.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
胞
组织换气 (内呼吸)
(二)肺换气(pulmonary exchange)
1、肺换气过程
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与肺血管
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厚度 呈反变关系 肺纤维化 肺水肿
增厚
扩散速率
(2)呼吸膜面积——呈正变关系 (3)通气/血流比值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用力肺活量 ( FVC)
用力吸气后,用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时略小于在没有时间限制条 件下测得的肺活量。
气道阻塞时,FVC 明显减小。
Laplace 定律: P = 2 T / r
P: 肺泡液-气表面的压强,引起肺泡回缩; T: 肺泡液-气表面的张力系数; r: 肺泡半径LaplLeabharlann ce 定律• P=2T/r
② 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 单 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上, 其密度随肺 泡的张缩而改变。
成分: 二棕榈酰卵磷脂 (DPPC 或DPL), 其亲水端与肺 泡液体相吸,疏水端朝向 肺泡内气体,排列成单分 子层,形成液-气界面。
④ 壁层胸膜紧贴于胸 廓内壁, 大气压对 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
肺内压 (大 气 压)
肺回缩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 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 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膜腔内压 = 0 - 肺回缩力
结论: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 作用力相互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 在胸膜腔的压力。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第一节 肺 通 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 吸 运 动 的 调 节
第一节 肺 通 气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的过程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肺通气的动力 > 肺通气的阻力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保护黏膜的完整性 6、鼻、咽、喉 7、肺泡
15
三、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
收缩
舒张
胸廓
扩张
缩小
肺脏
扩张
缩小
原动力:呼吸运动是 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 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 差。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
16
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 1.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吸气辅助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2.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从高分压点 流向低分压点
55
一、决定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形式:单纯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
PO2 PCO2
动脉血
13.3 (100)
5.3 (40)
混合静脉血
5.3 (40)
6.1 (46)
组织
4.0 (30)
6.6 (50)
56
(二)气体的扩散速率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
第五章 呼吸1 《生理学》课件(共42张PPT)
(三)呼吸肌的本体(běntǐ)感受性反射
定义: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 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呼吸肌本体感受 性反射。
过程:当牵拉肌肉时,肌梭受刺激而兴奋 ,其冲动传入脊髓,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 肌肉收缩。
意义:参与呼吸的调节,其意义在于随着 呼吸肌负荷的增加(zēngjiā)而相应地加强 呼吸运动,这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
枢(zhōngshū)部位的影响。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呼吸节律(jiélǜ)形成
起步(qǐbù)细胞学说 神经元网络学说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二、呼吸(hūxī)的反射性调节
(一) 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呼吸(hūxī)的反射性 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两种。
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 肺弹性 (tánxìng)回缩力 假设结以论大( j气ié压lù为n)零,那么
胸膜腔胸内膜负腔压内是压肺回=缩- 力肺引弹起性的(t。ánxìng) 回缩力
第十页,共42页。
胸内压特点 (tèdiǎn)
胸内压在呼吸过程 (guòchéng)中始终低于大气压 ,为负压。 平静呼气之末胸内压为与-5 ~ -3mmHg, 平静吸气之末胸内压为-l0 ~ -5mmHg, 用力吸气时负压可达-3OmmHg。
吸气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膈肌 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实现的。
呼气运动: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的产生(建 议删除这三个字)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引 起(yǐnqǐ)的。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
第七页,共42页。
肺通气(tōng qì)的动力
吸气 肌
收缩
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生理意义: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 成→保持肺内干燥,防 肺水肿的发生
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 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 缩
吸气
(呼气)
肺泡表面积↑ (↓)
DPPC分散
(密集)
降表面张力的作用↓ (↑)
肺泡表面张力↑ (↓)
肺泡回缩
(扩张)
(残气量+补呼气量),
可缓冲肺泡内PO2和PCO2 的大幅变化,有利于肺
换气的进行。
3.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
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尽力吸气,尽力呼 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男性:3500ml ;女性: 2500ml。可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功能 测定的常用指标。
顺应性=1/弹性阻力 在空腔器官:
顺应性 =
容积变化(ΔV) 单位跨壁压变化(ΔP)L/cmH2O
(1) 肺的弹性阻力及其顺应性
(CL)= ΔV/ΔP
肺容量的改变
跨肺压的改变
正常成人平静呼吸 时,肺的顺应性 (Compliance of lung CL)的正常值约: 0.2L/cmH2O
肺总量的大小(不同个体)可影响肺顺应性, 为准确的衡量肺顺应性的大小,常采用比顺应 性(specific compliance)即单位肺容量的顺 应性,用于比较不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
缺氧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用力呼气时, 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收缩。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按动作部位分)
混合式呼吸:正常成人。 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如婴幼儿、胸膜炎、
生理学_第五章呼吸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容易缺氧气) 化学结合(不容易二氧化碳阻流) 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酸Hb(7%)
1.碳酸氢盐:CO,主要运输开式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运输效率最高的形式
体液调节 平滑肌的舒张:肾上腺素 平滑肌强烈收缩:组胺、5-羟色胺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通气功能 保护功能 加温湿润作用(鼻腔) 过滤清洁作用(纤毛的摆动) 喷嚏反射、咳嗽反射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直接动力:外界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呼吸运动过程 吸气:膈肌收缩、吸:安静状态下呼吸状态 平静呼吸的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平静呼吸特点:12~18次/分 用力呼吸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肺内压 概念:指肺泡内的压力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肺内压和大气压之差,肺内压随呼吸而变化。 大小 吸气初:肺内压约低于大气压 ;1~2mmHg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之初:肺内压则高于大气压;1~2mmHg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膜腔内圧 胸膜腔是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密闭潜在腔隙。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负压: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都低于大气压,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形成原理:胸膜腔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力为零位标准,胸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内负压的意义 维持肺泡和小气道扩张状态 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气胸:当胸膜腔的密闭性遭到破坏时,空气立即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气胸➡️内负压减小,甚至消失➡️肺将萎缩而塌陷 变为正值,为张力性气胸 临床 血气胸:车祸 胸腔积液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 生的回位力。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弹性阳力小,容易扩展,顺应性大。 肺的弹性阻力 肺的回缩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才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部分。 呼气动力,吸气阻力 液体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指向液体中心,使液体收缩,并使其表面积收缩最小(球体) 液体密度升高,吸引力增加,表面力升高 肺泡表面张力 指液-气界面上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这种引1力有使液体表面积尽量缩小的趋势。➡️使肺泡缩小 指向肺泡中心的力 呼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的存在将造成 肺泡内压不稳定 增加吸气阻力 易产生肺水肿 Laplace定律的公式可看出:肺泡半径越小,由表面张力导致的回缩力就越大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概念:由肺泡分泌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开始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停止 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开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
图:人工呼吸
原 理 :
与人 大为 气的 压造 的成 压肺 力内 差压
胸膜腔——
胸内压
胸膜有两层, 即紧贴于肺表面的 脏层和紧贴于胸廓 内壁的壁层。两层 胸膜形成一个密闭 的、潜在的腔隙。
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量+补呼气量
•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 • 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
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它是补吸
• 余气量 :最大呼气末存留在 肺中的气量。
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 之和,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 能力
• 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
肺活量的测定
肺通气量:
顺应性(compliance)——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
顺应性(C)= 1/弹性阻力(R)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 肺容积
• 肺容量
• 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吸入或 • 深吸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
呼出的气量
• 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
• 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 肺中余留的气量。等于余 气
①含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②肺泡的上皮细胞层 ③肺泡的上皮基膜层 ④间质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的网) ⑤毛细血管的基膜层 ⑥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图:肺泡的微细结构
肺泡是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肺泡上皮细胞分为: Ⅰ 型细胞(扁平细胞) 95% Ⅱ 型细胞(分泌上皮细胞)5% 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二软酯酰 卵磷脂(降低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二软脂酰卵磷脂。 形成单分子层分布于液-气界面,随肺泡的张缩改变密度。
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功 能 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
防止肺泡积液
肺的神经支配
支配神经
迷走神经 (Ach) 平滑肌收缩 气道阻力↑ 交感神经 (NE) 平滑肌舒张 气道阻力↓ 其他体液因素: 如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可引起呼吸 道平滑肌的强烈收缩
胸膜腔内只有少量的浆液,没有气体:
(1)润滑作用,减小摩擦力,两层胸膜可互相滑动。
(2)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所以肺就 可随着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胸膜腔的密闭性和两层胸膜间浆液分子的内聚力有重要 生理意义,如果密闭性被破坏,在临床上产生气胸。
呼吸
胸廓的弹性回位力 肺的弹性回缩力
胸内压 (胸内负压)
• 呼吸频率: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各种动物 的呼吸频率,随个体大小、年龄、机体状态而有所差异。一 般与机体的代谢强度相关,代谢活动强,呼吸频率快。
• 呼吸音:喉音、气管音和肺泡音
肺内压与胸内压
• 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指 肺泡内的压力。
•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所引起肺内压周期性↑/↓造 成压力差(肺内压-大气压)是推动气体进/ 出肺的直接动力。
小结
肺泡 肺泡上皮细胞、呼吸膜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循环
肺的血液循环
体循环
迷走神经
肺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
第二节 肺通气
• 呼吸运动 • 呼吸中的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 • 肺通气的阻力 • 肺容积与肺容量
呼吸运动
呼吸肌: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 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动画
吸气运动:
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前向外移动;膈 肌收缩,膈向后移动。胸腔容积增大,肺内 压低气压,空气进入。
呼气运动:
吸气肌舒张,膈和肋回位。肺回缩, 肺内压上升,肺内气体排出。用力呼气 时呼气肌才参与。
呼吸过程
呼吸类型、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 呼吸型: 胸式呼吸:膈肌舒缩引起腹壁起伏 腹式呼吸: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 吸运动。 胸腹式呼吸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X 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X 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第三节 气体交换及运输
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
交换方式:扩散 交换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气体扩散速率及影响因素
① 气体的分压差
② 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③ 扩散面积和距离 ④ 温度
交换过程:
气体交换原理:
混合气体中,每种气 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 为该气体的分压。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 着无定向运动,其结果是 气体分子从高分压区域向 低分压区域扩散。
肺和组织内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
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
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道 肺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 下呼吸道——从气管一直到呼吸性细支气管
气体进出的通道 调节进出空气以及清洁空气的功能 防御性的反射: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肺泡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的半球状含气小囊泡, 其外表紧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进出肺泡所经历 的结构被称为呼吸膜。呼吸膜主要由六层结构组成:
呼吸
气胸
肺通气的阻力来自于两方面:
①肺与胸廓的回位力——弹性阻力
②呼吸道气流阻力——非弹性阻力
气体与呼吸道管壁之间,气体分子之间所 产生的摩擦阻力以及肺和胸廓活动时,有关组 织之间的粘滞阻力。
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弹性组织在发生变形时,要产生阻止变形恢复原 位的力,称弹性阻力。
胸内压为负压的生理学意义:
(1)保证肺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与吸气时均处于扩张状态,以确 保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3)维持肺和气道的扩张状态作用食管,有力与呕吐反 射或逆呕
在呼吸周期中,肺被动扩张的程度和因此产生的肺 回缩力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胸内负压也随呼吸周期而 变化。但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时,胸内压均为负压。
第四章 呼 吸 (Respiration)
一、概 述 二、肺通气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及运输 四、呼吸的调节
概述
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它是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外呼吸
气 体 的 运 输 内呼吸
肺通气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肺通气的原理 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