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皖阜阳市颍泉区姜堂中学姚金同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鉴于阅读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中学语文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所以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切入点,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别从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展开。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由课内延伸向课外,课外阅读又对课堂阅读教学起到帮助。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甚至能够影响到人的一生。

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学教学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黄金时期"。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之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作为一名即将走上中学讲台的语文教师,我认为阅读教学很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

聚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知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初始阶段,是由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可以称之为‘理趣’‘好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中期阶段,是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可以称之为“‘情趣’;‘乐之者’可视为兴趣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审美所产生的兴趣,可以称之为‘乐趣’。”

阅读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于语文课堂上学习课文和语文课下的课外阅读。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水平是逐步积累和培养出来的,不能“一口吃出一个胖子”来。语文课就是在打基础,因此,语文课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很重要。而要想获得最好的效果,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带着热情带着好奇心、疑问和对某一问题的探索去读课文,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一、如何调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导入引发阅读兴趣

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导入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1、巧解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旗帜,就如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够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巧妙的解释标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最经典的导入方式。

案例1、“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只写“茶花”二字。学生喊:“掉

了一个字!”然后教师再加上“赋”字并提示:“茶花是这一课的内容,那么赋是什么呢?”借此讲解文章的体裁,突出了重点。”②

案例2、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首先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日文版《鲁迅全集》出版时,按鲁迅的意见把《藤野先生》作为第一篇。藤野见到后激动不已,临终(1945年)遗嘱:着仙台讲课时制服入葬。足可见鲁迅作品在日本人民中间的影响。以介绍社会影响导入,可以巧妙地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③

2、巧设情境。即运用投影、幻灯片、录音、图画等直观手段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动语言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兴趣。

案例: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语境: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回答:“桂林。”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紧接着问:“你们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笑着说:“老师也没有去过,也很想去。听说那儿的山水格外美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好吗?"随即板书课题。这种导游式的入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把学生带进了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巧设疑问。即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设疑、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将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教学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案例:在教学《家乡的桥》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他的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逢与朋友谈起故乡,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就浮现在他眼前。尤其令他难忘的是家乡的桥,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篇《家乡的桥》。作者为什么如此留恋家乡的桥,家乡的桥到底给作者留下了哪些抹不去的记忆呢?

这样引出课题,也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阅读文章的迫切心情。

(二)教学中兴趣的维持

导入仅仅是语文课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成功的另一半我们要怎样获得呢?精彩的导入引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下来还需要有不断的刺激来加以维持,从而确保整堂课的成功。

1、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在教学课文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学生单调地听,教师应当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那么,就要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摆脱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记什么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

案例: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先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再找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学生不难发现,文中的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父亲中了奔驰汽车后,却神情严肃丝毫没

的有兴奋喜悦的表现,反而对“我”大声吼叫;库伯派人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非但不失落难过,反而显得特别高兴。针对父亲的反常表现,学生兴趣高昂地提了不少为什么,而解决了这些矛盾,学生对父亲的个人品质也就有了准确的认识。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寻找含義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什么叫道德难题?为什么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如何理解“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

学生在积极提问主动解疑的过程中自觉搞懂了这些问题,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学习状态积极饱满。

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断激活他们的脑细胞。所以老师就要多提问题。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们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型的“集团”,一次讨论就是一次一次小规模“座谈会议”,要解决某一问题,就需要大家出谋划策,齐心协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虽不是新颖的,但却是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

案例:在教学诗歌单元时,就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在《雨巷》的教学中,教师交代完作者及写作背景后,提出相关几个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