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语言接触ppt课件
• 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数度被一些经济、 文化上比较落后的民族所统治,但由于它在经济上、文 化上处于先进的地位,汉语在融合中总是被其他民族所 采用而成为胜利者。
• 语言的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各民族人民必
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融合的类型
• 语言的融合的两种类型: • 自愿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在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 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比自己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 民族的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如:鲜卑族。
3.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其特点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材 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也把它 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
•
借词、意译词的差异
仿译词
汉语早期的借词
• 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和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中 国和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 频繁,新事物、新概念从欧美大量输入。这些外来的事 物、概念绝大部分在汉语里是用意译词来表达的,借词
• 两个或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当然需要一种共同的 交际工具。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哪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 • A、经济文化的优势成为决定性条件。政治地位的高低 不起决定作用。如鲜卑、契丹、女真、满等民族的语言
被汉语所替代。
• B、各民族杂居的局面是融合的客观条件。(满语被融
合200-300年,蒙古语未被融合。)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 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 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它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 生的一种语言现象。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 形式。 • 从历史上看,语言融合在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促进人们的往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但在民族关 系和语言关系上来说,却是一个大融合时期。这种融合为 秦统一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汉以来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也清楚地说明了融合的历史进 步作用。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1、什么是借词
又称:外来词。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
合关系。
语言学概论-8
语言的接触
例:沙发
引自英语sofa
新概念:“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两边有扶手的坐具”
;音义结合关系:两音节“shāfā”与“某种坐具”的意义结 合。
缩,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
语言学概论-8
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统一与语言融合间的关系比较
语言统一:方言
民族共同语
语言融合:不同语言
征服者(胜利者)语言
语言学概论-8
语言的接触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 语言混合、混合语: 洋泾浜、克里奥耳语
语言学概论-8
语言的接触
一、洋泾浜 1、“洋泾浜”(Pidgin)概念:
理想,希望有一种国际辅助语言能够成为世界各族人们的共
同语,全世界的人们都使用这种语言,从而不存在阻碍人们 交际的语言障碍。 目前比较成功的是世界语(Esperanto)。由荷兰医生柴 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
语言学概论-8
语言的接触
2、世界语的特点:
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 族语言和希腊语; 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 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
语言学概论-8
语言的接触
二、混合语
克里奥耳语(Créole,混血儿的意思) 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完全相同(基本取自殖民者语言 的数量很小的词汇和经大幅改造的音系、极简单的语法), 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 个语言社团唯一的交际语。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是指以汉语音节对译外族语词的一类词。这种音译法是把 汉字当作表音符号,用以描摹外来词的语音形式的一种方 法。音译词的词义和语音都来自外语的某个单词,其中词 义通常是外语单词所具有的几个意义中的一个,而词音则 是按照接受语言的语音系统加以改变而成的。汉语中的音 译词就是按照汉语的语音系统对外族语词加以摹拟和改造 而成的外来词。例如“伦敦”(London),“德律风” (telephone)、“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赛 因斯”(science)、“克隆”(clone)、“三明治” (sandwich)、“巧克力”(chocolate)、“白兰地” (brandy)等。有一些纯音译词保留了下来,但有大量的 纯音译词逐渐变成了意译词。 2.音译兼译外来词 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 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例如“浪漫”(romantic),“休克”(shock),“维 他命”
2.被迫融合 有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 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不得不 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语 言。例如,女真语与汉语的融合。金世宗屡次告诫群臣, 发出诏谕,要求使用女真语,保持女真旧风,设法改变女 真人与汉人杂居的情况,免除融合,但最后仍无法改变女 真族、女真语与汉族、汉语融合的结果。 要注意区分“被迫融合”和“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征 服者利用军事、政治的优势,迫使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 语言并放弃自己的语言。这是民族压迫和种族灭绝的一种 形式,强迫同化总是要引起强烈的反抗,而且在一般的情 况下,征服者并不能都取得成功。如,过去日本侵略者曾 在台湾岛和东北地区强制推行日语,歧视汉语,企图以日 语代替汉语,最终并未达到目的。 就汉语同其他语言融合的情况看,隋唐以前,以自愿融合 占优势,隋唐以后,被迫融合的比重要大一些。隋唐以前 主要是五胡的融合,以魏孝文帝为典型,自愿放弃本族语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 (1)音译: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旳词。如汉语中旳 “葡萄、佛、沙发”等。
▪ (2)音译加注词:如: ▪ Sardine——沙丁(鱼) ▪ Car——卡(车) ▪ Bar——酒(吧) ▪ (3)音译兼意译词:是借词旳一种特殊形式,如:
2。增长新旳音位组合方式
▪ 从其他语言吸收自己语言里没有旳音位结合规 则。如哈尼语里原来没有复合元音韵母,从汉 语借入了iu、ua、ui等复合元音韵母。 彝语里原来没有元音+鼻辅音韵母,后来受汉 语旳影响新增长了这种组合方式。
语法借用
▪ 语言旳语法系统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受到别旳语 言旳影响。但假如语言接触程度较深,某些语言 旳语法也会收到影响,出现借用旳现象。
▪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 得服从本族语言旳构造规则。
二、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
▪ 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虽然没有词那样普遍,但一样可能存 在。如我国旳某些少数民族就从汉语中借用和吸收了某些音位 和复元音,有旳还变化了句法构造旳顺序。
▪ 语音借用:语音旳借用体现为增长新旳音位和增长新旳音位组 合方式。 1.增长新旳音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f/这个音位, 有些语言如景颇语从汉语里借入了这个音位。
▪ 有些新词,尤其是日语借词在翻译发明时使用旳是汉语 古典文件中已经有旳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出于溯源旳 需要,有时我们也引出见于汉文古籍旳例证。如
▪ “革命”:来自日语(kakumei),日语又来自英语 revolution。但在创制该词时,采用了《易经》革卦旳 用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
扩音器
▪ 英 bank
版克
银行
▪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4)指字母词和借自日语的词。
• • • • • 副食、物理、干部、写真、卡通、人气 封建、经济、瓦斯、引渡 APEC WTO CEO MBA NBA MP3 BP机 U盘 X射线 SOS儿童村
二、借词与社会
• 如果两个社会接触不深,地域上不相邻, 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借 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 结构规则。例如: • катюша 喀秋莎(一种火箭炮) • Чай 茶叶 • соя 豆类,豆制成的酱油(阴性名词)
音译兼意译
• • • • 基因(gene) 幽默(humour) 舒肤佳(Safeguard) 绷带(bandage) 浪漫(romantic) 奔驰(Benz) 席梦思(Simmons) 托福(TOEFL)
• 这部分是汉语用多音节、多语素意译外语词, 从性质上看,完全是个重新创造命名造词的过 程。创造出的汉语词语的内部形式义与外语原 词的词义关系有的看上去比较直接,有的看起 来比较远。实际上,意译词都是重新创造的命 名,与外语原词的词义一般没有直接的关系。
• 借词的比重不大,出专有名词外,主要集中在 化学元素、化合物、药物、理化单位、货币名 称等比较专门的领域,日常词汇中的借词,数 量不多,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汉语借词的类型
1 )音译: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 音。
• • • • 坦克(tank) 迪斯科(disco) 克隆(clone)奥林匹克(Olympic) 索尼(sony) 荷尔蒙 (hormone) 沙发(sofa) 吉他(guitar)
5、洋泾浜和混合语
•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 “洋泾浜”。如果洋泾浜被作为母语传递就成 了混合语,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尔”语, 就称作“混合语”。 • 混合语不常见,大多只限于海外殖民这样特别 的社会环境,属于语言接触的特殊类型。 • 在我国境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接地区也发现 了一些分布地域不大、历史不很长的混合语。
语言学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一、“洋泾浜”
1、什么叫“洋泾浜”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块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andso), 真崭实货佛立谷(fully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翘梯(tea)请吃茶,雪堂雪堂(sitdown)请侬
4、借词
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些借词,是音义同时借 用过来,所以在这些借词中也就保留了借用 当时的语音。成为我们探索古音的一个材料。
“佛陀”是佛经中buddha的译音 “佛”bud,“陀”dha fotuo.
三、国际辅助语:(世界语)
从17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 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 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这种 语言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 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 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造的洋泾浜。它模拟自然语言,简单易学, 因而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
从语音表中可见,各地语音演变都是有规律 的。中古语音我们一般以隋代韵书《切韵》 音系为代表。
从表中可见,福州和梅县方言完全保存了中 古时期是[ k‘ ] 声母。北京、上海的方言中, 开合字仍念[ k‘ ] ,齐撮字变为[ ʨ‘ ] 。广州 话开、齐、撮字以念喉擦音[h]为原则,合口 字以念唇齿音[f]为原则。
见课本223页。吴方言中尖团音合流的例子。 不同方言的语音面貌反映了尖团音合流在不 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尖音与团音
普通话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z、c、s,即 ts、ts’、s)与齐齿呼、撮口呼二呼韵母的组 合(相拼)叫尖音。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 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 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叫做“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 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二是地名, 只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历史上的这种痕 迹今天已不甚清楚。如东北的“哈尔滨”、 “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是满语的 残留。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不同的社会之间相互接触,自然会使该社会 所使用的语言之间产生接触。 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 语的层次; 5 洋泾浜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本国的哪种语言有利于多数人的商业往来, 经济流通的需要自然会作出决定的。 ——列宁 这种“经济流通的需要”和文化学习的要求 使汉语替代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成为各民族 相互间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 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 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 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 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 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 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 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把意义和内部构成形式都移植过来。 • 如:汉语中的“黑板”(blackboard)、 “足球”(football)、“蜜月” (honeymoon)等。oxford, railway , cocktail,machine gun(机关枪)。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
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
在指物名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
们”、“衣裳们”、“房子们”、“猪们”(兰州
话),“小鸡们”、“树们”、“衣服们”(藁城
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
下的痕迹。 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 更为相像。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世界语的词汇材料取自欧洲绝大部分国家语言中比 较通用的词, 基本词汇则来自拉丁语族、日耳曼语 族和希腊语族。 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有16条,没有一条规则有例外。 名词和形容词都区分单复数,区分主格、宾格。
二、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
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
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
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 缅等民族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 没有声调。
与汉语接触密切地区的一些民族语或它们的方言还 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 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 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 “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必须需要一种共同的 交际工具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民族的融合要求 语言的替换。 2、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 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 地位不是决定因素。 例如:汉民族一度被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 族所统治,但由于他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先进地 位,汉语成为语言接触中的胜利者。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例如中国古 代的“雅言”“通话”;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 一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 的书面语。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同意的 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 /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 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正式,就被赋予“文”的色 彩,书面语的读法就是“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 “白读” 如:闻喜方言的“水”在“河水”中读/fu44/,“自 来水”读/fi44/,“汽水”读/suei44/。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 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 种语言现象。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 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深度接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 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仿译词 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 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 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牛津 Oxford 鸡尾(酒)cocktail 机关枪 machine gun 铁路 railway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三、历史层次
借词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借入, 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借词的历史层次 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 伴随社会接触的语言接触的历程。如: 汉语历史上从西域和蒙古借入的借词:
站jam(蒙),元以前称“驿”; 胡同[衚衕]xuttuk(蒙),原指“水井”,现汉指城镇中 的小巷。
借词和意译词比较 语种 英 英 英 俄 俄 俄 原语 telephone microphone democracy kaTюшa хлеб ceMиHaP 借词 德律风 麦克风 德谟克拉西 喀秋莎 列巴 习明纳尔 意 译 词 电话 扩音器 民主 火箭炮 面包 课堂讨论
3、仿译词 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 的语素,使意义和构词形式与原词相对应。 仿译词也不属于借词。 ◎ blackboard——黑板 football——足球 cocktail——鸡尾(酒) orsepower——马力 honeymoon——蜜月 scapegoat——替罪羊 internet——互联网
六、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和会和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 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密切接触而趋同,都 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不同点 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结合的各 方力量是否均衡,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结果 只是语言类型趋同,并不统一为统一语言; 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替代 力量弱的一方而成为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 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 层的地域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进一 出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些变化。如: ◎ 新疆汉语方言的“砍头” kantou 被维语 借入,读作[ ],意为“小偷”,后又 被新疆汉语方言借回来,把小偷叫 [ktu] “扛头” 。 这种词语的往返借用现象,最典型、最多的 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如: ◎(英)thought -(日)思想-(汉)思想 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 邦。”——思想(汉)p213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皮钦语的基本特点: 皮钦语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 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其共 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 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 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 法指称事物。
(2)混合语 在一定条件下,皮钦语也可能被社会采 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 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皮钦语就变成了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 ▲试比较“皮钦语”和“混合语”的异 同。
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1887年在印欧
“洋泾浜”本是地名,是上海外滩的一 段,位于叫做洋泾浜的河流(早已填没) 和黄浦江的会合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 为商埠,洋泾浜成了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 他们和当地的平民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 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 的中国名称。“洋泾浜”解放前曾流行于 上海,解放后,中外交往都用正式英语进 行,“洋泾浜”就失去了行为交际工具的 作用,不再被使用了。
语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旨在消除国际交 往的语言障碍,被誉为“国际普通话”。 共有二十八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一个 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也没有不 发音的字母,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每个词的重音固定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学会了二十八个字母和掌握了拼 音规则,就可以读出和写出任何一个单词。世界语基本 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印欧语系的各自然语言。其中 大部分来自拉丁语族,少部分来自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 语族。世界语的语法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 其基本规则只有十六条,因此比较容易掌握。世界语从 1905年起开始传入我国。 世界语(Esperanto)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其 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不是用来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 语言。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约200-2000人[1]。 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十万到两百万人。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一、社会接触产生了语言的接触。
社会接触的程度决定语言接触的程度。
二、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即只有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地域上比较接近,深度接触的民族,如果接触相对平衡,各个民族的词汇会大量的相互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相互感染和趋同。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
经过长时间的双语或多语现象共存后,经济文化和人口相对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有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通用书面语(或官方语)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
随着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通用语或国家共同语。
5.语言的混合即洋泾浜和混合语语言混合是语言接触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
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性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则称作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1.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一样。
不能把意译词看作是借词。
例:原语借词意译词microphone 麦克风扩音器piano 皮亚诺钢琴ink 因克墨水2.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如:blackboard 黑板 football 足球等3.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借词采用了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如:beer 啤酒 car 卡车4.还有一部分借词采用了音译兼意译的方式。
如:cool 酷 coca cola 可口可乐 vitamin 维他命。
二、借词与社会如果两个社会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化就仅限于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有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洋泾浜”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十七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发展的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象我国的“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混合语
又叫克里奥耳语,由洋泾浜发展来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作为母语来学习。 特点: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丰富发展起来,最后可能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TITLE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
语言联盟
根据接触的不同结果,我们把语言接触分为五种类型:
语言混合(洋泾浜、混合语)
语言替换
根据社会接触方式、深度的不同,语言的接触也有各种不同的结果。
词汇借用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借词: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
2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造,词汇材料主要来自拉丁语,也有部分来自日耳曼语和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 Pisin。它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型,有自己的文字、文学、报纸、广播,并且曾经在联合国的大会上用它发言。它的主体是英语,在大约1500个词汇项目中,80%来自英语,有简单而明确的音位和语法规则。
Tok Pisin音位数目比较少,每一音位可有好些变体发音,比方∕s∕有[t∫][∫][s]三种自由变体,machine一词中的ch可以随便发成这三个音中的一个。实词的形态变化已大大简化,因而词序严格。及物动词须带后缀–m,例如mi driman long kilim wanpela snek(=I dreamed that I killed a snake;我做梦杀死了一条蛇),其中的及物动词kili(杀)就带着后缀–m。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四)融合的过程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 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 成语言的统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在 几年中就能得出结果的一次性的突击行动。双 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 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 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 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固然,双语现象形成后最 后是否导致语言的融合,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 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 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 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
(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 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 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如唐以前;有些民 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 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 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如唐以后。我们把前 一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把后一种情况叫做被迫融 合。
(三)世界语
为了打破语言的隔阂,人们自然地产生一 种理想,希望能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世界 助语,作为各族人民友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来的工具。
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 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这种 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 取 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 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母一音,多音节词的 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 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 方便灵活。实词有划一的形态:名词收-O,动词 (不定式)收-i,形容词收-a,副词收-e。名词有 单/复数和主/宾格的变化,复数的标志是-i,宾格 的标志是-n;形容词必须和所修饰的名词同数同格, 保持一致。动词有时的变化(现在时-as过去时-is, 未来时-os)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整个方案备有词 典、语法和范文。
语言学纲要-第八章-语言的接触ppt课件.ppt
一、词的借用和吸收(借词)
(一)定义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 义都借自外语的词。例如:“沙 发”、“扑克”“吉普”等。
state, nation, honour ,glory, army, enemy, battle, peace, officer, soldier, court, justice
二、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 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该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程 度。
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 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 ‘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 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 征服者的语言。”
2、语言本身的丰富和发展程度 3、人口的多少
2、音译+类名(音译+意译) 吉普车 jeep 啤酒 beer
3、音译兼意译(一半音译,一 半意译)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迷你裙 miniskirt
4、字母词 CT CD WTO KTV B超 卡拉OK BP机
(三)借词与本族词的关系 1、有所取舍 ①外来词战胜本族词 站
壮语的构词规则原来是“受定成分 +限定成分”,现在已广泛地使用 和汉语相同的规则:“限定成分十 受定成分”。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的融合的定义
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 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斯大林指出:“在融合的时候,通 常是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 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 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 展,另一种语言则逐渐失去自己的 本质而逐渐死亡。”
五、融合的过程 语言A、语言B → 语言A或语言B A、B共存 双语现象
08语言的接触
二、国际辅助语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 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
它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语系,对其 他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 易掌握的工具;它只是人造的国际辅助 语,无法代替自然语言,不可能成为世 界共同语。
指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持不同 语言的人把他们各自的语言成分混合在 一起,创造出的新的交际工具。它只是 一种临时的交际工具,只有口头形式, 没有人把他当母语来学习。
最终会消亡或发展成混合语。 I no can. two piece book My go topside. He have go bottomside. 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第四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语言间的接触首先表现在词语的相互借
贷上。有借入和借出之分。 1.语言的接触首先使语言中产生借词。
也叫外来词,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 外民族语言的词。 分为两类:
3.回借现象 词语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
,最典型是日语和汉语之间。
来自日语的借词 使用汉语固有的词汇而赋以新义
封建 经济 取单个汉字而组成新词
入场券 干部 新造国字
腺 癌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借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
的结构规则。
Radar 雷达 Shampoo 香波
借词的语音、语法特点渗入借入语言的 系统而出现音位、音节构造、构词规则 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 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是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 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声母,是壮侗语留在汉语 中的底层。 2.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 言的痕迹。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中“哈尔”是 满语“江”的意思,是满语在汉语中的底层遗留。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 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 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是借词)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英 英 俄 俄
microphone
piano ink к атю ша хдеб
8
2)汉语和日语的往返借用现象: 魏晋六朝以后,汉语对日语影响很大,汉字作为日语的 书写工具。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 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 本。往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或赋予汉字新的意义,或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以此反 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向西文学习是在日本之后 的,由于日语的这些新词也符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于是又成批地把这些汉字词借回来。 返 例子: 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表达新概念:“思想”“具 体”“资本”“政治”“演绎”“理性”“储蓄”“民 9 法”“学士”“硕士”“博士”等。
12
各自语言得以保留,而且因为接触变得相似。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汉语和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 部分语言和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 语等,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类似。 二、系统感染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 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 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 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6
沙发(sofa)、咖啡(coffee)、扑克(poker)、咖 喱(curry)、可可(cocoa)、坦克(tank)、雷达 (radar)、纳粹(Nazi)、伏特加(Водка)。 借词的其他类型: a.音译加意译: 啤酒(beer)、卡片(card)、法兰绒(flannel)、 哈巴狗(xaпa). b.音译兼意译:语音和意义上都有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 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 酷(cool) , 可口可乐 维他命(vitamin) 托福 (TOEFL) 雅思 (IELTS)
16
春秋战国时期汉族通过与夷、蛮、戎、狄诸民族的会盟、 战伐、兼并等过程,发生了民族的接触和语言的接触, 夷、蛮、戎、狄诸民族的人已经学会说汉语,甚至已经 被汉语替换。 两汉以后,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 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隋唐以后,契丹、西夏、女 真等民族也和汉族发生密切的关系。随着同一片区域内 民族关系的发展,汉语和这些民族的语言的接触程度也 日益深化。汉语在这一片地区内的多语接触中成为胜利 者。 二、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 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 全社会的交际工具。其中经济、文化因素起着更重要的 作用,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17 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1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接触方式
一、社会接触
接触深度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的五种主要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也只有一 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语言变动主要为文化层面 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地域上比邻而居(词汇互相大量借用,音系、 语法上也会相互感染而趋同。)结果是“系统感染”,
20
语言联盟与语言替换的异同: 1.相同之处: 都是社会或民族深度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 语言因后来的密切接触而变得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 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2. 不同之处: 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 衡。均衡: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同一种 语言。失衡:语言替换。
21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同家共同语进入 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语言接触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一国国家中通用 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也可以指不
日本人民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 “哲学”“主观”“共产”“归纳”“观念”“经 验”“政党”“方针”“谈判”“战线”“领 土”“批评”“反应”“反动”等。 3) 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 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比如“站”,汉语中原本 叫“驿”,日本借去至今仍叫“驿”。在中国南宋时 期汉语从蒙语中借用“站”,“驿”“站”并用,后 来“站”逐渐取代“驿”,进入基本词汇,成为重要 的构词要素。 词语的借入借出方向与文化输出输入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此借词是研究民族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
11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 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 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 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 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斯拉夫语族: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 罗曼语族:罗马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则各自单独成一个语族。 但是这些语言却在语音、语法形态上十分接近。这是因 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该地区各个民族有复杂的密切 接触,文化、经济、文化、人口比例上相对平衡,所以
样了。
14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称代
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在指物名 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们”、“衣裳们
”、“房子们”、“猪们”(兰州话),“小鸡们”、
“树们”、“衣服们”(藁城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 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下的痕迹。
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更为 相像。
麦克风
披亚诺 因克 喀秋莎 裂巴
扩音器
钢琴 墨水 火箭炮 面包
4
汉语在吸收外来成分时不喜欢借音,基本上都是用自己 的语素来构词。这一点与英语、日语等有很大不同,但 接近于德语。 “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比如墨水和 ink. 仿译词: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 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 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
7
二、借词与社会 社会之间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决定语言中借词方向。 双向借用的有:汉代张骞通西域的文化交流,汉语中出 现了“葡萄”、“石榴”、“苜蓿”、“玻璃”等西域 词汇,西域也借用了汉语的“丝”等词汇。 单向借用:汉代之后佛教词汇的引入是单向的输入,梵 语、巴利语等并未引入同时期汉语上层意识形态层面的 词汇。 词语往返借用的现象: 1)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意思是“土房子”,后来 变成 “店铺”的意思,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语中借 回来,叫“板生”,简称“板”,呼和浩特的一些地名 “库库板”“麻花板”就是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 后再借回来的一个词。
15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一种 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 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在融合的时候,通常是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 ,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 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另一种语言则逐渐失去自己的 本质而逐渐死亡。”——斯大林 “语言融合”这一术语已经被废弃,改称“语言替换 ”或“语言替代”。
18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 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 成语言的替换。 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 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 经的过渡阶段。 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还要看社会 历史的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其中某 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人口,则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放 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替换。如果两个民族仍然保 持相当数量的聚居人口,那么他们继续说各自的语言, 蒙元与汉的关系大体上属于这一种情形。
10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
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 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 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 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 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 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经济”在古汉语的意思是“经世济民”,是日语对 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 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劳动” 在中国的古义是“锻炼身体的活动”的意思,日语拿它 来译英语的Labor。 “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 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
2
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相似,但仍保持独立的核 心词根。 3.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语言替换有双语状态的竞争,社 会强势语言最终替换弱势语言。换用后的强势语言会留 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不 要求地域上的接触和相邻,是一种非自然接触的形式。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这些高级形式通过读书识字、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可以超越地方语的不同, 地位高于地方语。 5. 洋泾浜和混合语: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两种或几种语 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 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尔”语, 3 就是一种混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