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作者:朱霄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4期“语文味”指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情感熏陶、文字鉴赏、写作表达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具体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从语言和人本内涵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品读语文语言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具有语言化的本质特点。
例如,议论文的语言十分严谨,而诗歌的语言却特别优美动人。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通过对语言的深入挖掘,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语文味”。
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一起细细品读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并从中体味到浓郁的“语文味”。
例如,教师在讲授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告诉学生,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情节都是实际生活的艺术再现,而各种抒情片段也都是源自于真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流露等,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感来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教学内容,思考生活和语文的联系。
2.分析文本内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要对文章的表层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还要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味”的所在。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了解,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深层思想。
只有透过文字了解文本内涵,才更能增加课堂的“语文味”。
二、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打造出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具体课堂教学富有语文特色,高效科学。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朗读和实际联系两方面予以实践。
1.通过朗读提高课堂的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性阅读,并鼓励学生采取分组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
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
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
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
语文教学中如何教出“语味”
什么是语味?语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语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来获得;语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味,或者说语味不一定浓;语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出语味:一、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
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地理知识课或新生科学知识的现象。
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
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因此,不能把语文仆化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
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
教学新手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机械操练,因此他们的教学缺少一些语文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模式化。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有“语文味”,一辈子都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的课的语文教师并不是不存在。
怎么做到有“语文味”呢?一、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具体说,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或地理知识课的现象。
二、最原始的、最细小的、最基本的一些问题而有时候往往是最有质量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大不小什么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细小的问题?应当说是围绕字、词、句,乃至于标点上的。
而研究问题首先应该从细小的问题开始,然后带动全局。
因为最细小的问题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它往往是全息的,可是当今的语文课往往缺少了这一点。
回到我们语文课上很简单的方位词“边”,黑板上画了赵州桥的外形,叫学生评价,我画的外形图好不好啊?好!美不美啊?美!但是对不对呢?它缺了几个小拱?要求让同学把话讲清楚,缺在哪里呢?各自两个小拱!在哪里呢?两边。
两边不对,两边到了大桥的外部,应当是“两肩”,“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作为一个桥梁学家,创造性地用了这个“肩”字。
从此以后世界就出现了“肩拱”的专利,不能用“两边”。
用“边”字用得“最好”的是陈水扁,“海峡两边”,就把两个部分各自独立了。
基辛格代表尼克松先程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两个智慧的头脑,最后创造性地用了“海峡两岸”。
有时候乃至于一个标点。
如《荷花淀》的女人对男人说“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有个印刷厂粗枝大叶,印错了,将“我不拦你。
”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孙犁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原则性的错误”。
为什么呢?因为“你走,我不拦你。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我县推行“四环节”课堂教学以来,有些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了,但是在热闹的背后,仍能看到浮躁与迷失。
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是不同的,读懂了,阅读理解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他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而且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语文课要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这个能力不培养好,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受到制约,甚至成了空中楼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学语文必须姓“语”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质的教育,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
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安排足够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观摩课、研究课,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把课上得真实、扑实、扎实,为广大教师做出榜样,而不要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
要注重自学指导的编写,即是说:找考点(考什么)、建体系(学什么)、寻方法(怎么学)、搭平台(能够学);围绕中心设计一、二个问题或思考题,同时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大致可分为理解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等等。
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更要适用性、有效性,现在连必要的抄抄写写也废弃了,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达芬奇学画从画蛋开始,因为再高超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的,基础打得越牢固越深厚,发展的潜力越大。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鸟的天堂》: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 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 真好听。
3、联系上下文品读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 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 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 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 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 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 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 引入歧途。
三、扎扎实实,写出“语文味” 1、横平竖直地写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
读,这里主要谈谈写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 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进行得好,有利于巩固汉 字的认知,有利于进行各科书面作业,可以为今后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继承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 也能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写字 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的生字都要扎扎 实实地教学生写对写好,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写,培养 学生严谨的作风,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通过写字修身 养性,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2、在想象中品读 3、在联系中品读 4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5 、在比较中品读 6、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 “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 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 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由读到写,迁移结合练笔的方式有很多: ①、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仿写词语、句子、段落等。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多点“语文味”
教法研究832016·2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多点“语文味”吕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味”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要在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突出语文素养的培养。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学生能在诵读吟咏中品味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在读中体验,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营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语文多点“趣味”要想让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得让学生喜欢语文,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去说、自主地去探究,饶有趣味地去探索语文教材中字里行间所带有的韵味,获得体验。
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得转变“我说你听”的模式,在课堂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思考。
如《找春天》的教学中,先以“说春天”的话题引导学生说,说的基础上再引入教材内容,形成自然过渡,学生兴趣就会更浓。
又如《翠鸟》的教学,很多学生都不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在教学中,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然后再说翠鸟的特点,再进入课文,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二、加强诵读吟咏,让语文多点“书声味”要想让语文课富有“语文味”,还得引导学生多读,在诵读吟咏中理解、感悟和体会。
通过读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生成体验,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吟诵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泛读、导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还得引导学生朗读、默读,在读中勾画、圈点,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生字词、基本的句子以及文段的朗读,要先“教读”,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自读”,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比如《夜书所见》的教学中,对于“萧萧、挑、促织、篱落”等词语,先要引导学生读准,然后再辨析其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由词及句,对诗句的意思进行辨析,理解诗情。
三、引导揣摩咀嚼,让语文多点“品味”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具有较强的情感力量,是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经典之作。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体现“语文味儿”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体现“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
包括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专业教育能力,美学修养和德性。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咏诵,教出语感;立足文本,深入挖掘;巧用手段,感染熏陶;以情动人,触及心灵等课堂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
标签:“语文味儿” ;“新课标” 意义;主体前提;课堂方法How to embody the “Chinese taste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Meng Yong-bin【Abstract】”Chinese taste” should b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course,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is the attribute of the curriculum essential natural explicit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ncept. Both sets of Chinese subject construction,curriculum content,or the education concept selection,classroom grasp and evaluatio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has important meaning proposes the Chinese taste” concept and discussion. Chinese t eaching should have “Chinese taste”. The language class “body language taste” is the premise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ncluding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bility,professional education,aesthetic culture and virtue. Chinese teachers can through repeated reciting,teach language;based on the text,in-depth excavation;using the method,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n;to love moving,touch the soul of classroom methods on Chinese class “language”. Chinese educato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more and better on the “classroom for Chinese taste” a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Chinese education.【Key words】”Chinese taste”;“new curriculum standard” meaning;premise;teaching method“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2001年程少堂提出后,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转变,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领;“语文味”更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能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准确性的评价——传递“语文味”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能用准确性的评价给学生传递“语文味”,让“语文味”融化在浸润心灵的感动中。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这段话写出了小河的水清,小河的美。
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读得太好了!另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感到了河水的清澈;第二次评价——你让老师见到了小河中的沙石;第三次评价——你让老师欣赏到了水中鱼虾嬉戏的情景。
思考:前一位教师的“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评价是非常笼统的,这样的评价可以运用于其它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
只有潜入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朗读时,才能把文本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师很自然地在课堂评价中传递给学生读书要读懂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语文味”也就充溢课堂,充溢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启发性的评价——释放“语文味”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本色本香之味。
它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有“三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堂尽显语文的特性和魅力,充满浓浓“语文味”呢?一、广取博览,教师要有“语文味”“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试想,一个自身语言贫瘠干瘪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出口成章,辞藻丰富,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不被熏陶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没有平时的广取博览,哪能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
但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哪一个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哪一个不是手捧书籍,爱不释手,夜不能寐?“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语文。
“我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生气,书卷味,会让每个学生着迷,爱上语文。
二、书声琅琅,营造“语文味”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迪、熏陶。
每一位名师,如于永正老师的“简单语文”,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可以说,没有了诵读的小学语文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
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无起色的朗读,而应每读一遍就要有读的效果,应有朗读水平的提升。
1、读要强调整体性。
要实实在在地读整篇课文,不怕时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整体读对学生的感本材料很重要。
初读课文是为了什么?不仅是让学生读正确读连贯读懂,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或读出问题。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综合6课改纵横教改前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更不是自然常识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
其次,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也不是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自然知识课的现象。
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另外,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落水三千只取一瓢”。
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不等于课堂就充满“语文味”。
还有一个如何散发、散发得是否充分的问题,这就关涉到了教学设计。
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
如《去年的树》的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中的“语文味”的体现,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切入口要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像上例设计一的第一个问: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树被砍了。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树是怎么没有的,与主题无关,而且还有有关保护生态方面的误导。
而设计二中的第一个问: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小鸟答应明年再为树唱歌),这就问准了主题,非常好。
*设计要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怎么写的。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来激发学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磨合中不断调节,这需要教师从情感上去接纳不同的学生,在方法上进行选择,根据教学需要而做出不断的调整.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自然会成为学生的乐园.二、互动探究,促进知识构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不是单纯地只有教师讲,没有互动的课堂,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互动的课堂.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也提倡让学生走出接受式的,转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互动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在互动探究中不断的获得知识构建。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中还不知道如何合作,此时教师就需明确合作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后交流,交流后教师引导归纳。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后交流出”机智勇敢、不畏”等关键词,教师追问”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再次阅读相关句子并和同伴交流”,再次要求学生阅读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教师再引导**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再总结。
这样的互动探究让学生走出了被动接受的学习,学会合作探究。
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点拨.以《和他的大骡子》的教学中理解对骡子的爱点拨为例,教师幻灯片出示句子”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追问"为什么说这句话能看出爱大呢从他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看到大斜倒下去,彭知道大再也站不起来了,心里非常沉痛,所以动作”缓缓";”摘下军帽”是向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战士表示哀悼,而的这个举动,说明他早已把大当成同甘苦、共患难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应用技能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是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也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的课堂.小学生虽然对外界的认知有限,但他们的情感是较为丰富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课堂算不得成功的课堂,更不说富有语文味.同时,学生通过课堂互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多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在应用中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文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更具“语文味”。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课要更具“语文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注重文本阅读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注重选取富有“语文味”的文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注重实践活动四、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教学要注意创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文本阅读,注重实践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浅谈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味”
浅谈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味”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来。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是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在重视利用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人文熏陶的同时,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读出语文味课堂上的读,应是教师的范读或引读、学生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对象等也应有不同的“读”法。
如在感知课文内容时,可以默读、略读,有时还可以浏览(略读课文);重点的对话描写分角色读;对语言十分优美的内容可以赏读、美读;需要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或需要对学生朗读能力和朗读评价能力进行指导时,可以指名读;发现学生状态不佳或是有学生读书不大胆,不敢出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还可以利用齐读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不敢读出声的学生也能放声去读……在语文课堂上,读,能帮我们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在读中思考和发展思维,在读中积累和迁移,在读中发展听的能力,说写的能力,尤其是,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性技能,各种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步提升这种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在细节中品出语文味学生学习语文,课外重在培养读写兴趣,但在课堂教学上,却要精雕细刻。
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决定的,谁也无法改变。
其中一点就是注意教学细节。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注意教学细节,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如学生读书的语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其实,太快和太慢,都是不好的。
节奏太快,没有轻重,没有停顿,没有思考,也不可能读出感情;节奏太慢也不好,吐字拖拖沓沓,丧失音韵美感不说,还容易破句,哪怕有时读出了感情,那种感情也是变味的,虚假的。
“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2020·06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味”课堂,在符合语文本体属性的前提下,应有其与当下前沿理念相适应的新的丰富内涵。
“语文味”的具体内涵应为:言语味、思维味、审美味和文化味,其价值追求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味”课堂通过“揣摩品味,立足语言文字;质疑体悟,发展语文思维;引入情境,渗透美育因素;延伸拓展,探寻文本意涵”实施教学,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摘要关键词语文课堂;核心素养;语文味;言语味;思维味;审美味;文化味“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刘雪璠(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11)时下的语文课堂存在一系列问题,有的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比例过重,使语文课变成思品课、政治课,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有的只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迁移,使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分离;有的缺少对语文教材元素美的意蕴解读和挖掘,学生无法体味到语文学科的美,难以提升审美情趣;有的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却忽视学生想象力与思维力的培养。
其实,语文是与生活和人生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进行知识的滋养外,还应该注重情感的品味和咀嚼,注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给学生的心灵以文化的洗涤。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践行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回归。
一、“语文味”的具体内涵崔峦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的发言中提到了“语文味”——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指出,“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王崧舟名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教学
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一、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
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
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泳体味。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泳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之本义,或如许慎所言,“语,论也”、“文,错画也”。
在语文教学中,前者即阅读,后者是写作;两者合一,也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
所以说,语文课堂的本色,就是语与文之本身,就是阅读、写作与品味。
所谓的坚守“语文味”,也就是坚守这三者。
语文老师的课堂有了这三点,也就让语文的教与学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新的生命。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教师阅读的“语文味”
首先,很多老师都推崇阅读,甚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无论是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于永正老师的“简单语文”,无不如此。
这种推崇,即便如前述两位名师所言,其方向所至,也无一不是对学生而言,而非首先指向语文老师本身。
这显然有所不
妥,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这“读书”是针对老师而非学生;进一步讲,有了老师的广闻博览,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有了老师的出口成章,才可能有学生的妙语连珠;有了老师的旁征博引,才可能有学生的亲师信道。
所以,在语文课堂的阅读之先,老师的阅读必要先行。
其次,老师的课堂阅读,更多的是作榜样于学生的范读以及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这种范读,第一层含义就是老师的率先垂范,有老师的阅读在先,学生才会有样学样。
例如,鲁迅先生的“先生”在学生读书时也在读自己的书,就是这样一种“样子”,就会影响到学生也会爱上读书。
第二层含义是为学生服务的有关读书技能和技巧的示范朗读,如朱自清先生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中所说,“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
有了这种示范指导,学生才会懂得如何去正确的读一篇课文。
如何正确的传递感情、如何把握重音、如何停顿与断句等。
自然,这又必然先需老师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和艺术。
二、在写作教学中体现教师书写和写作的“语文味”
对于写作教学,我以为是“写”+“作”的教学。
“写”就是书写,既可是老师的手写笔划,亦可是老师的板书讲解,一笔漂亮的汉字或简单却不失优美的勾画,同样会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对小学生而言,提高书写的能力,在很多时候就是从对老师的书写模仿开始的。
就“作”而言,有了工整、有力、清楚、优美的书写,读者才知道你写的究竟是什么,否则就是一片涂鸦,无从认识。
而“作”就是作文,其开始,可以是对课文的补白、可以是对范文的模仿,也可以是独立成
文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而对这一切,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恰当的写作点位选择,先有老师的写作示范,才会给学生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而避免其写作思维上的手足无措。
三、在对课文的欣赏中带领学生感受“语文味”
做好这一点,一方面,是老师个人在品读中的表现。
感受到了,并表现出来,就会为学生所注意,进而影响学生的品读行为“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即如前例鲁迅先生的“先生”在读到“极好的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一般。
如在教学完五年级第二单元“思乡”主题课文时,依托既定情境?c氛围,在课后的阅读活动中,我朗诵了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
在我的举手投足、明眸含蓄中,学生们明显感受到了诗人所欲表达的那种无上愁绪与爱国情感。
受到感染,学生
们的活动参与也积极有力,有模有样,热情高涨。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深化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就会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另一方面,是老师的欣赏指导,即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如教学《唯一的听众》第六自然段,“她总不忘说上一句”一语中,“总”字是可以省略掉的吗?“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一语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这种咬文嚼字与对文章语句的感悟引导,就非常有利于学生以此为途径深入感受文字所欲表达之表达,以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