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徐桂梅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相对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

过程往往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视运动相反,即自西向东。

2.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我国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认识天体(地球)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教学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五、设计思路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1、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我设计了直线型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体验活动。

在直线型相对运动中,先用车往前开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接着,请孩子们运用该特点推测车往后开时应该看到的场景。这是一种思维训练。

接着让全体学生体会圆周型相对运动的特点——这是理解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相对运动关系的基础。通过让每个孩子自转体会相对运动的方向,为推测地球

的自转方向做好铺垫。

有了这些有层次感的活动以及创设的不断地思辨的过程,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例如模拟实验准备环节,让学生自主了解交流模拟的实验的内容、注意事项等;再如时区划分以及时差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小组、科学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相对运动的视频资料、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等字样的卡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流程

九、板书设计(见附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