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建设概述 (1)二、国内和我省相关领域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2)2.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4)2.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8)2.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10)2.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12)2.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13)三、建设目标和定位 (14)3.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16)3.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17)3.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19)3.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21)3.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22)四、建设主要内容 (24)4.1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建设 (24)4.2 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及示范培训基地建设 (30)4.3 野外观测站急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31)4.4 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32)五、预期应用效益 (33)5.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35)5.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35)5.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37)5.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38)5.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39)六、运行机制和运营管理制度 (39)6.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41)6.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41)6.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42)6.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43)6.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44)七、建设经费概算及来源 (46)八、负责人与专家团队 (49)九、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 (57)9.1 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总站) (57)9.2 各专业站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 (58)十、附件 (65)一、建设概述项目名称: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承担单位:xx农业科学院建设年限:2010年至2012年项目负责人: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可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直接、综合和长期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可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科研基地。

煤矿束管监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煤矿束管监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煤矿束管监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矿井束管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等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的矿井束管监测系统管理。

该系统使用的技术指导及管理由公司通防管理部负责。

第三条矿井必须安装束管监测系统,并建立气体分析化验室(或气相色谱工作站),配备必要的仪器,同时必须加强束管监测系统管理。

明确矿总工程师为分管领导和通防管理部为责任部门,确保系统装备、运行所需的资金和人员到位。

通防副总师具体监督落实实施,制定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制度和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第四条回采工作面及回采封闭后1年内的采空区要利用束管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气体。

无法用束管监测采空区气体的,必须每7天进行一次人工采样分析。

第五条利用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不间断测定分析,并完成预测预报, 便于掌握采空区自燃发火情况,为防止自燃制定预防性措施做足准备。

第六条对采用井下监测型束管监测系统的矿井,应遵循MT/T 757-1997相关规定及《夏阔坦矿业公司安全监控装备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束管监测系统进行使用及维护。

第二章系统安装第七条矿井装备的束管监测系统必须具备下列基本功能:(一)自燃火灾预防功能,通过连续监测煤自燃过程中标志气体组成、浓度变化规律,早期预测预报煤层自然发火程度,防止自然发火和瓦斯爆炸。

(二)历史数据查询功能,系统数据必须保存1年以上,为判断密闭火区的发展情况和火区的熄灭程度,为启封火区提供科学数据。

(三)利用数据库分析某一测点气体含量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功能,在采用惰气防灭火作业中,跟踪了解作业区惰化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灭火措施提供参考。

(四)报表功能:具有报表、曲线、储存、打印功能,能提供检测日报、月报、检测图谱报表,气体含量变化趋势报表等。

高校自然地理学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设计——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高校自然地理学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设计——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6,2020 Sum No.5162020年第36期总第516期摘要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对大气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的直观认识,但目前较少有关于冰川野外实习的设计。

该文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结合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在1号冰川开展的科学观测,对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进行了规范化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冰川的认知。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1号冰川The Plan Design of Glacier Field Practice for the Natural Geography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e the Urumqi Glacier No.1in Tianshan Mountains as an Exam-ple//FENG FangAbstract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geograph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ough field practice,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atmospheric climate,topography,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designs about glacier field practice.Taking the U-rumqi Glacier No.1in Tianshan Mountains as an example,com-bined with the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by the re-searcher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Glacier No.1,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tandardized plan design for glacier field practice,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perception of glaciers.Key words natural geography;field practice;Glacier No.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延续课堂教学,还能在实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类科研工作积累经验和基础[1]。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北京市技术管理规程

北京市技术管理规程

1北京市地方性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Technical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Beijing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编号:DBJ01-80-2003备案号:J10336-2004主编部门: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部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4 年3 月1 日2关于发布北京市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的通知京建科教[2004]35 号各区、县建委,各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为了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升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根据北京市建委京建科[2003]261 号文件的要求,由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已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

现批准该规程为北京市强制性标准,编号为DBJ01-80-2003,自2004 年3 月1 日起执行。

该标准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工作,北京城建科促进会负责组织印刷,出版工作。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2004 年2 月5 日3目录1 总则 (1)2 管理机构及职责 (2)2.1 技术管理机构 (2)2.2 技术管理职责 (2)3 技术标准及工法管理 (4)3.1 技术标准管理 (4)4 试验工作管理 (7)4.1 试验室管理 (7)4.3 有见证取样管理 (9)5 计量管理 (11)5.1 一般规定 (11)5.2 计量器具管理 (11)6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13)7 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 (14)7.1 一般规定 (14)7.2 新技术推广计划与申报立项 (14)7.3 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管理 (15)7.4 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 (15)8 技术信息管理 (17)9 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管理 (18)10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19)10.1 一般规定 (19)10.3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审批 (20)11 施工测量管理 (23)11.1 施工测量工作内容 (23)11.2 施工测量专业人员 (23)11.3 施工测量仪器 (23)411.4 施工测量依据文件 (23)11.5 施工测量场地条件 (23)11.6 施工测量定位依据点及水准点 (24)11.7 施工测量方案与技术交底 (24)11.8 施工测量放线的实施 (25)11.9 施工测量放线的复测与验收 (25)11.10 施工中的变形观测 (25)12 图纸与设计变更文件的管理 (26)12.1 图纸审查管理 (26)12.2 设计变更与工程技术洽商管理 (26)12.3 图纸与设计变更文件收发管理 (27)13 技术交底的管理 (28)13.1 技术交底内容 (28)13.2 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28)13.3 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28)13.4 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28)13.5“四新”技术交底 (29)13.6 设计变更技术交底 (29)13.7 技术交底注意事项 (29)14 施工质量检验技术管理 (30)14.1 一般规定 (30)14.2 工程物资进货检验技术管理 (30)14.3 工程隐检和预检技术管理 (31)14.4 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及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技术管理 (32)附表1 (33)附表2 (34)附表3 (35)附表4 (36)11 总则1.0.1 为加强北京市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规程。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将上交的回收试样,按照黑色、 有 色、涂镀层三大类进行拍照, 并将 照片系统化,编制成图谱,以 便对 腐蚀图谱集的共享 腐蚀形貌进行对照分析。
部分图谱已上传到共享网站, 可免费查阅
1.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台网
库尔勒
漠河
拉萨
万宁
青岛
典型大气环境一年周期耐候钢回收试样
M370扫描电化学工作站(扫描Kelvin,电化 学显微镜,扫描震动电极)
厦门海水试验站
水环境腐蚀试验站
格尔木盐湖水试验站 郑州淡水试验站
武汉淡水试验站
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
成都土壤试验站 大港(北京)土壤试验站
大庆土壤试验站
格尔木土壤试验站
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
库尔勒土壤试验站
拉萨土壤试验站
沈阳土壤试验站
鹰潭土壤试验站
实验室研究仪器设备: 作为材料腐蚀观测研究平台的研究中心,建设了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拥 有开展材料环境腐蚀基础研究的环境扫描电子显 微镜、M370微区电化学工作站、以及Atlas综合 腐蚀试验箱等加速腐蚀设备。
北京科技大学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
USTB

汇报提纲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概况 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研究设备 研究所工作展望
一、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概况
45-55岁:3人 李晓刚、杜翠薇、董超芳 教授 35-45岁:2人 35岁以下:5人 高瑾、何积铨、吴俊升 副教授 博士学位:7人 程学群、肖葵、卢琳、刘智勇 科研博士后3人 培养毕业21人, 在读12人 培养毕业61人, 在读42人 本校学位:2人 国外学校学位:1人 硕士学位:3人
环保新材 料研发
新型转硫、降氮环保催化材料 制备与评价 绿色环保缓蚀剂制备与评价

继往开来 勇于创新 开创甘肃治沙科研事业新局面

继往开来 勇于创新 开创甘肃治沙科研事业新局面

省第一个依托省级研究所建设 的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 聘请 中科院郑度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现已成为 我 国开 展 荒 漠 化 基 础 与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的重 要 平 台 。
20 年成立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 国家野外观 05 测研究站 , 由甘肃省政府和 国家林业局主管 , 是我 国 唯一依托省级科研院所建立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 其主要 围绕西部干旱区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 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 通过对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的长 期科学观测和研究 , 揭示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2 1 年成立甘肃省荒 00 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 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 )实 , 设遍布河西走廊的“ 两线五点” 生态定位研究站 , 主要
优质丰产栽培 、 病虫害防控 、 贮藏加工等关键技术 问 题, 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 , 切实解决优质丰产栽 培 及产 业化 层面 上 的关 键技 术难 题 。 .
( ) 六 完善保障措施 , 加快建设步伐 。
须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在“ 甘肃林果产业扶持 办法” 的基础上争取出台“ 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林 果 产业 发展 的意见 ” ;二 是争 取 召开全 省 千万 亩优 质
引进 、 使用为重点 ,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强化 自主 创新意识 , 加强创新型团队建设 , 建立 了甘肃沙漠综 合治理 、 近地 面沙尘暴 、 漠生 态定 位监 测 、 漠植 荒 荒
物、 荒漠 植 被恢 复 等 特 色研 究 创 新 团 队 , 中甘 肃 沙 其
来, 共承担科研项 目3 8 , 8 项 总经费超过 1 亿 多元 , . 2 其中国家计划项 目 16 , 5 项 国际合作项 目2 项 。 8 科研项 目的实施 , 既改善 了科研设施 , 拓宽 了研 究内容 ,又在研究领域和学科方面相互交叉渗透 , 使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次
1 总则 .................................................................... 1 2 基本规定 ................................................................ 2 3 建筑声环境 ................................................................ 3

2 基本规定
2.0.1 建筑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天然采光、 声环境要求,以及工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 2.0.2 建筑室外环境不应对人体构成危害;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对周围 环境产生公害。 2.0.3 建筑构造应防止水或水蒸气在围护结构内部聚集。供暖建筑中应保证建 筑围护结构内部不产生冷凝、外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发生结露。 2.0.4 建筑环境设计、施工应选用安全、高效和节能的设备和材料,并应符合 建筑防火、节能、电气安全及工程质量控制的通用性技术要求。 2.0.5 建筑竣工前应对建筑环境指标进行检测与验收。
表3151主要功能用房室内振动限值13倍频带铅垂向振动加速度级db房间的使用功能13倍频带中心频率hz11251622531545638睡眠类用房昼间81807978777675757575夜间78777675747372727272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81807978777675757575车间办公区93929190898887878787房间的使用功能13倍频带中心频率hz1012516202531540506380睡眠类用房昼间77798183858789919395夜间74767880828486889092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77798183858789919395车间办公区899193959799101103105107表3152主要功能用房室内结构声限值受到振动源激励时的倍频带声压级db房间的使用功能倍频带中心频率hz31563125250500睡眠类用房昼间79635244385夜间7255433529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796352443832隔声设计321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围护结构应进行隔声设计并应根据房间外噪声的情况和噪声敏感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确定围护结构所需的隔声性能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5
第 2 章 评价原则
2.1 科学性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压
力和限制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为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2.2 协调性
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 区域国土空间利用系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全面考虑经济社会 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并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相协调。 2.3 差异性
梳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 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林业发展规划、草原发展规划等规划成果, 收集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用地产能核 算、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球物理化学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 成果和资料,水利普查数据等水资源数据,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 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
修正评价应结合基础评价结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测算分要素 的承载指数,对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状 态,划分为可载、临界及超载三种类型。(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 C)
3.7 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及汇总 表。阐释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空间差异,重点分析超载和临界超载 地区的资源环境本底、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特征,分析区域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主导约束性,并揭示其超载成因。 3.8 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
基础评价基础评价开发利用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适宜性评价自然生态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大气环境水环境分级分析分级分析强限制性较强限制性叠加分析叠加分析适宜性人口经济区位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规模布局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耕地开发压力状态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指数生态退化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赋值计算赋值计算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权重理想值阈值指标标准化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生态条件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承载状态成因分析整合评价整合评价提升对策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结果应用规划目标空间布局管控措施引导方向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政策研判政策研判图图1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图11第第44章成果要求44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文号】农科教发[2005]14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2010年9月27日,实施日期:2010年9月27日)废止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农科教发[2005]14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高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按照农业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以及不同区域特点,在农业系统科研、教学单位中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野外试验台站作为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立起我国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体系,获取长期、稳定、直接、综合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服务。

第二条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范围主要包括土壤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物资源、渔业资源环境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五大类。

第三条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1、长期、定点、系统地监测全国主要类型农区的农业土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因子、农作物种质资源等演变、变化状况。

2、对各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寻求自然、经济和人为压力下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变化下的联系。

3、进行农业灾害(病虫、低温霜冻、旱涝等)的监测预报与损失评价;农作物产量预报与管理决策;提供卫星遥感重要地面参数;开展温室气体源排放及其影响评价。

4、对主要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性能进行长期监测,为维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平台。

第四条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等共同构成了国家农业研究基地,是农业科学研究依赖的重要基础平台。

电气作业常见违章及其防范措施

电气作业常见违章及其防范措施

电气作业常见违章及其防范措施电气作业常见违章1.电气作业不按规定佩戴绝缘手套、护目镜、穿绝缘鞋、使用绝缘隔板、不站在绝缘垫上。

防范措施:电气作业必须穿戴试验合格的防护用品2.电气作业不按规定挂警示牌、设警戒线、不设置隔断设施。

防范措施:电气设备检修时,必须悬挂“有人检修、禁止合闸”警示牌,电气设备耐压试验等需在设备周围设警戒线等措施3.不严格按顺序逐项进行电气操作。

4.电气作业前不对工器具进行检测,不停电、不验电、不挂接地线5.电气作业工器具未定期试验,或使用试验不合格工器具作业6.电气操作不使用安全工器具;用电笔代替螺丝刀作业。

7.接临时线时,直接用线头代替插头插接。

8.临时用电时,电线、电缆未架空或架空高度不够或不使用绝缘物体架设。

9.在装置区、罐区或其它爆炸危险场所临时用电作业,使用的电气设备防爆型等级没有达到所在场所要求或防爆设备不完好,临时用电线路有接头。

10.使用手持电动工具不按要求连接漏电保护器或者使用失效的漏电保护器。

防范措施:电动工具等必须连接相应功率的漏电保护器11.手持电动工具、潜水泵、振动器等水下潮湿环境作业工具,作业前没有进行绝缘测试12.使用潜水泵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潜水泵电源线有接头;提拉绳用铁线代替。

防范措施:潜水泵必须使用漏电保护器,水下电缆不得有接头,提拉绳用尼龙绳等绝缘材料13.多台临时用电设备用同一开关控制。

防范措施:用电设备和开关必须一一对应14.电气配电箱门敞开使用或距地面高度不足1.3-1.5米。

15.电气开关未接线空送16.露天放置的临时电源没有防雨措施17.移动电源电缆在地上敷设时,没有防砸、防压的保护措施。

18.电缆保护管未做喇叭口或安装防护垫19.电缆在桥架上固定用尼龙扎带、铁丝等20.变压器瓦斯保护等措施私自拆除未恢复21.零线和地线混用22.电动机等带电设备外壳未有效接地23.电气柜门敞开且无有效防触电措施防范措施:因散热电气室内柜门打开时必须增加有效隔离措施24.行车等移动设备用电气柜未安装防触电隔板25.电焊机地线用钢结构、电缆沟支架等作为连接26.非电气人员操作电气柜内开关27.未进行有效放电即检修高压设备28.临时用电设备的自动开关和熔丝(片)与用电设备和线路不符,或用其它金属代替熔丝。

大学科学野外试验台站暂行管理办法

大学科学野外试验台站暂行管理办法

大学科学野外试验台站暂行管理办法野外试验站是我校开展科研试验、教学实习、科技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野外综合平台。

XX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已建设有“XX大学XX草地农业实验站”、“XX大学XX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和“XX大学XX草地农业试验站”等。

为加强草业科学专业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避免试验与教学安全事故,保障试验站各类仪器设备设施的安全顺利运行,使其更好为科研和教学服务,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XX大学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试验站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管理办法:第一条:长期、定点、系统地观测记录试验站所在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种质资源和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并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

第二条:系统连续的收集整理试验站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基础资料,并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

第三条:建立完善的“土-草-畜-人”四维一体草地农业综合试验体系,配套完整的试验监测设备,以保障各类科研项目的野外试验的顺利实施。

第四条:试验站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组织实施我院的科研和教学计划。

第五条:为XX大学及相关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涉农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为相关专业的基层研究人员提供培训基地。

第六条:建立示范基地,转化推广国内外草地农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当地或相关区域草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第七条:试验站实行XX大学领导下的站长负责制。

站长由相同研究领域或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

副站长和各个研究单元的负责人由站长根据工作需要提名,报依托单位聘任。

站长在依托单位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领导试验站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工作。

站长任期内若因工作变化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等原因,可由依托单位提出变更调整意见报学术委员会批准或上报学校有关部门批准。

第八条:试验站工作实行网络化无缝管理,站长、副站长和各个研究单元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各职能单元实行定人、定岗、定任务的岗位责任制。

《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15(征求意见稿)2015 北京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15主编部门:国家林业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5年月日2015 北京前言《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3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2号),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编而成。

编制组在总结已有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措施的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经验,遵循优先保护、适当修复、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我国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和政策。

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的意见,多次召开讨论座谈会,最后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召开了审查、复审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建设标准共分九章:总则、建设项目规模及构成、建设条件、湿地保育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环境保护与节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建设标准对合理确定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构成和工程量,提高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为编制、评估和审批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邮政编码:10071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审核: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建设规模及构成 (3)第三章建设条件 (4)第四章湿地保育工程 (6)第五章湿地恢复工程 (11)第六章科研监测工程 (1)第七章科普宣教工程 (4)第八章环境保护与节能 (7)第九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类型、构成、建设规模等要求,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监督,提高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益,制定本标准。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4.07.12•【文号】水国科〔2024〕186号•【施行日期】2024.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水国科〔2024〕186号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有关单位:《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已经部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水利部2024年7月12日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水国科〔2021〕416号)等文件,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背景情况(一)现状分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重要手段。

水利行业历来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工作,多年来布局建设了较为完整的水文站、水土保持监测站和灌溉试验站等站网体系,有力支撑了防洪抗旱、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等各项业务工作。

水利行业科研单位、涉水高校等从科学研究需要出发,建设了一大批野外定点观测站,长期开展野外观测和试验工作,有力支撑了水利科技创新。

蓬勃发展 续写新篇——记“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蓬勃发展 续写新篇——记“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心血凝聚
艰苦等种种 困难 . 始终坚持 网站工作 保
证 了腐 蚀 数 据 积 累 的 连 续 性 .为 我 国 材 料 在 自 然 环 境 腐 蚀 研 究 工 作 做 出 了 巨 大
我 国 材 料 自 然 环 境 腐 蚀 试 验 研 究 工 作 开 始 于 二 十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 时 由国 家 当
在 一 个 个 重 大 项 目的 进 展 过 程 中 .
的发展来说,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 国 家材 料 环 境 腐 蚀 野 外 科 学 观 测 研 究 站 “
观测 研 究 站 ”具 有非 常 重要 的 意义 。 的 广 大 科 研 人 员 克服 了 经 费 紧张 、 条 件
承前启后

个在环境 技术领域赚 钱 的企业这 一系
数 据共享成果 :在科技部 的大力 支 列 工作成绩 的取得来 之不易 体现 了科
九五 ”期间数据积累的基 础上 ,国家材 持 下 .网站 搭建 了大 型材料环境 腐蚀站 技部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各 级领 料环境 腐蚀 实验 台网经过 2 0 年和 2 0 网数据共享体 系 这也 是到 目前 为止我 导 对 腐 蚀 站 网 工 作 的大 力 支 持 。特 别 是 02 03 年科技部 重大项 目的磨砺和发展 . 近两年 国材料腐蚀 领域种类 最全 数 据量最大 腐蚀站 网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师昌绪 院士, 在平台项 目的有力支持下 已经取得 了一 的共享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 . 基于互联 网 长 期 对 腐 蚀 站 网的 工 作 倾 注 了大 量心 血 ,
维普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 家材 料环 境腐 微 野 外 科 学观 剜研 究 站
蓬勃 发展
续写新篇

中国腐蚀与防护行业标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中国腐蚀与防护行业标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I
前言
FB/T-0029-2014
土壤腐蚀试验方法对于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规范材料土壤环境暴露腐蚀试验, 提高土壤环境腐蚀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组织专家编写,经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与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公布和实施。
FB/T-0029-2014
FB
中国腐蚀与防护行业标准
FB/T-0029-2014
材料环境腐蚀试验规程 土壤腐蚀试验通则
Material environmental corrosion testing procedures General guidance for soil corrosion2014
材料环境腐蚀试验规程 土壤腐蚀试验通则
1 范围
本通则作为材料土壤环境暴露腐蚀试验的指导原则,对各种材料土壤环境腐蚀试验中的 共性问题进行了规定,适用于各种材料在不同土壤环境的腐蚀试验及结果评定。根据实际需 要,可以在该通则下制定不同材料在不同土壤环境下腐蚀试验规程的具体细则。
本规范主编单位: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晓刚 徐金堃 王光雍 曲良山 李双林 鹿中辉 杜翠薇 王永红 孙成 郑玉贵 孙 慧珍 马孝轩 弓爱君 蒋荃 高瑾 刘建 董超芳 姜胜利 吴俊升 刘智勇 肖葵 刘玉军 汪崧 卢琳 程学群
2014 年 6 月 30 日发布
2014 年 12 月 31 日实施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生态系统进行水质净化 和污水 资源化的示范
工程.
8 )总结 了太湖水质 和富营养化 长期演变规律 , 估算 了环太湖河道 的入 湖污染物 的总量及太湖水体 的污染物环
境容 量 ,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规划和政策提供 了理论根据. 为 9 )出版了 《 太湖生态环境 地图集》 《 、 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 》 < a eT i ,hn : ya c n n i n 、L k a uC ia D nmi adE v o — < h s r
2 O年来 , 太湖站通过长期监测和试验研究 , 取得 了以下成果 :
1 )首次 阐 明了大 型浅 水湖 泊光 传输 特
征及其对初级生产力 的影响.
2 通过对 太湖底泥分 布 、 浮和释放过 ) 悬
程 的研究 ,提 出了大型浅水湖泊 内源释放模 式, 为太湖生态疏浚提供 了决 策依 据. 3 基于原位 定点观察 , 出了蓝藻水华 ) 提 形成 的“ 四阶段 理论假设 ” . 4 )在揭示 浅水 湖泊 水 动力对 湖泊 生态
环 境 影 响 原 理 的基 础上 ,发 展 以水 动 力 为核
心的太湖生态一 环境 模拟模型 , 并在引江济太
的效 益 评 估 中发 挥 作 用 .
T +△T
- I -
幔 糖
与蘑 浓 0 . 薅
5 通 过 富营养 化导 致湖 泊生 态 系统退 )
化机制 的研究 ,提 出了湖泊治理应该先控源 截污 、 后生态恢 复的战略路线 , 在太湖等湖 并
中国科学院太湖 湖泊 生态 系统研究站
中国科学 院太湖湖泊生态 系统研究站( 简称“ 太湖站 ”, 18 年获 中国科学 院批准建立 , )于 9 8 隶属于中匡科 学院南 l 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 网络 ( E N) C R 野外站 , 国家重点野外科学 观测试验站 . 太湖站 自 19 91 年开始 , 对太湖进行水文 、 气象 、 生物 、 水化学 、 底质等生态和环境要素的长期监测和调查 , 逐步成为太 湖生态环境研

甘肃省科技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甘肃省科技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甘肃省科技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8.07.09•【字号】甘科计规〔2018〕4号•【施行日期】2018.07.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关于印发《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单位:为了做好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工作,依据《甘肃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11号)、《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甘科计〔2018〕3号),省科技厅制定了《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经2018年6月27日第2次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科技厅2018年7月9日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重点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系统的科学数据,加强和规范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省野外站),依据《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甘科计〔2018〕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指分布于全省不同典型区域、代表性较强且有较好工作基础的野外观测研究基地,是全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野外观测站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条省野外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

第四条省级财政对省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省野外站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导省野外站建设和运行;2.批准省野外站的设立、调整和撤消;3.组织开展省野外站的评估考核工作。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31)5
【摘要】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会同生态站)于1978年正式建站,1982年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林业部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00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建设,2006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验收评估,纳入国家生态网络建设和管理。

会同生态站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广坪镇境内,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离会同县城15km,距怀化市120km,长沙市630km。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科学观测;湖南会同;杉木林;国家林业局;观测试验站;网络建设;林业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7
【相关文献】
1.2012–2016年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下水位数据集 [J], 赵常明;申国珍;徐文婷;熊高明;樊大勇;周友兵;葛结林;谢宗强
2.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 [J],
3.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
性定位研究站简介 [J],
4.环江喀斯特站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J], 王克林
5.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系统地进行材料(制品)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提高我国材料环境腐蚀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水平,为提高我国材料的服役性能、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材料科学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建立了“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以下简称腐蚀站网)。

为进一步做好腐蚀站网工作,规范管理,促进材料腐蚀试验站网络化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腐蚀站网是科技部领导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腐蚀站网是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通过遴选、评审、整合后确定的28个试验站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构成。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是按一定标准遴选的、行业中水平最高、最有代表性的腐蚀试验站,是国家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基地,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是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示范基地。

第3条腐蚀站网建设目标: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遴选、整合并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持续积累材料在我国典型环境中腐蚀数据;深入研究材料在西部典型自然环境和东部工业污染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行为预测。

最终建成开放、共享、具有“观测、研究、示范”作用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实现材料环境腐蚀数据为重大工程和创新工程的共享服务。

第4条腐蚀站网的基本任务: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建设,建成开放、共享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系统进行材料(制品)环境适应性试验,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开展材料腐蚀行为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的基础研究,提高材料环境腐蚀科学的研究水平;完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材料腐蚀数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共享服务;研究制订材料环境腐蚀有关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办法、办法及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与稳定一支服务于腐蚀站网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队伍,为全面提高我国各类材料的服役性能、使用寿命和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第5条在国家科技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腐蚀站网采取军民共建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与数据共享。

第二章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第6条历史上形成的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成的“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协调领导小组”继续运行,负责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的领导和总体协调工作。

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办公室(简称站网办公室)是“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协调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挂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单位的具体组织与协调工作。

第7条在科技部的直接领导下,腐蚀站网成立“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职责是对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工作提供咨询意见,主要包括:研究提出站网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建议;提出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的遴选标准、程序及其评估考核办法;受科技部委托评价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的工作,对其运行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等提出咨询意见。

专家组秘书处和站网办公室联合办公。

第8条腐蚀站网按环境分为大气环境腐蚀试验站网、水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各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分别设立组长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对腐蚀站网的建设、运行管理、材料投试、数据积累及试验站的考核评估、验收等方面协助站网办公室开展工作。

各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分别设立技术组,负责相关环境腐蚀试验站建设、运行与试验中的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9条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综合中心)由站网综合管理部、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部、试验指导部和标准部组成,负责腐蚀站网体系建设和运行中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其中日常管理工作由站网综合管理部负责具体实施。

第10条腐蚀站网成员单位以任务书的形式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合同制约束责任、权利和义务;第三章业务运行体系第11条腐蚀站网业务运行体系由大气、水、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与综合中心组成。

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是腐蚀站网的基本单元,承担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环境因素及材料腐蚀检测、腐蚀试验标准化的实施与示范等任务。

各试验站应按相关腐蚀试验规范和标准不断完善场地、设施、仪器设备以及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等建设,加强试验研究力量,持续进行数据积累与共享。

试验站应发展成为开放的、各种测试设备齐全、管理规范、资源和数据共享的试验研究基地。

腐蚀站网各成员单位应逐步通过国家相关质量认证单位的资质认证。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设站长(需具有高级职称和相关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负责人(需具备本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并有一定数量的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确保检测与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环境参数和腐蚀数据的常规检测,以及相关试验研究工作的完成。

站长的更换须报站网综合管理部批准并备案。

腐蚀站网拥有的仪器、设备、设施均应符合相关腐蚀试验标准、规范,应有专人妥善管理。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随意挪用,不得随调出人员带离。

主要仪器的操作与管理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第12条综合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1)承担腐蚀试验站的综合管理与服务;(2)承担腐蚀站网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共享工作;(3)制定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试验规范和标准;(4)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5)出版腐蚀站网系列研究成果;(6)与试验站一起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和技术咨询。

第13条为了长期、持续积累国家关键基础材料的环境腐蚀科学数据,应加强材料统一投试的组织工作。

材料投试和试验研究方案经专家组论证审核,上报科技部备案,正式组织实施。

第14条建设与完善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制定数据汇交、共享与服务办法,形成国家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第15条在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制定材料投试规范、试验方法标准、环境因素和腐蚀数据检测与处理标准、材料环境适应性评价标准等,逐步完善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标准体系。

第16条建立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从事材料(制品)环境腐蚀试验研究与管理队伍,加强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考核,持证上岗。

第四章考核与评估第17条为促进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的良性发展,腐蚀站网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机制,对腐蚀站网各成员的建设和运行状况进行定期绩效评估。

考核与评估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

第18条考核评估工作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与评估相结合、书面评议和现场考查相结合的办法。

考核评估工作分年度考核、综合评估两种方式,其结果报科技部作为奖优罚劣、动态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19条年度考核要求各站网成员每年就场地设施、仪器设备、数据积累与共享、管理制度、试验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人员培训、经费使用、研究成果及逐年进展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自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专家组委托秘书处和站网办公室组织交流与评议,并根据需要进行抽查。

年度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其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运行经费分配的基本依据。

第20条综合评估每4年进行一次,分批进行。

站网成员按综合评估要求进行申请,科技部委托专家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

重点评估各成员近4年内在试验站建设与示范、数据积累与共享、运行管理与开放交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与应用五大方面内容。

综合评估的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连续两次综合评估不合格的站网成员,将上报科技部批准,令其退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站网体系。

腐蚀站网体系外的其他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可申请参加综合评估,综合评估结果为优者可申请加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经专家组审核上报科技部批准后,正式纳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

第五章数据共享第21条为了充分发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保护其产权,规范数据管理,腐蚀站网各单位必须在遵守国家保密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前提下,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平等互利”原则,充分实现腐蚀站网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与数据共享,开展与其它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完善腐蚀站网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第22条利用腐蚀站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所产生的数据是国家的数据资源,为数据生产单位(或研究者)和腐蚀站网共同所有。

数据生产单位享有署名权、优先利用权,也有权向他人提供和交换。

第23条综合中心的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部是腐蚀站网数据汇交与共享服务的职能部门,负责腐蚀站网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对于军口部门试验站生产的保密数据,按照相关保密规定进行处理。

第24条腐蚀站网进行数据积累,从获取、录入到发布,均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权威性。

第25条共享数据以数据集、成果集、研究报告集及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实现共享。

建立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在Internet网上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与数据的网上共享。

第26条:对腐蚀站网的数据用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的汇交和使用采用合同化管理模式。

第六章其它第27条:本办法由站网管理部起草,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专家组审定,上报科技部批准后执行。

第28条:本办法由专家组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