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_许彦君
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
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病原菌是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策略的兴起,利用微生物拮抗剂进行植物病害控制已成为研究热点。
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生物防治菌,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概述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抗菌机制、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知识背景,推动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其抑菌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主要的抑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抗菌物质的产生:枯草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抗菌蛋白、抗菌肽、多粘菌素等。
这些物质能够直接抑制或杀死病原菌,从而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竞争作用: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根际或叶际定殖后,能够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诱导植物抗性:枯草芽孢杆菌还能通过诱导植物的系统抗性来增强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
这种诱导作用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产生一系列的抗病相关物质,如病程相关蛋白、植保素等,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酶解作用:枯草芽孢杆菌还能分泌一些酶类物质,如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破坏病原菌的结构,达到抑菌的目的。
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枯草芽孢杆菌成为一种有效的生防菌,对于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来防治植物病害。
三、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研究的深入,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农民和科研人员的青睐。
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抗菌蛋白、抗菌肽等,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 菌;生物防 治;假 单胞茵 ;芽孢杆 菌 ;鉴 定
Ab t a t B c e i l y o tn c in a il gc l o to s r c : a t r p a sa i a mp r t t sb o o ia n r l a a o c
收稿 日期 :2 1 —1 —0 01 0 8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 十一五” 科技攻关项 目( A 6 1 1 1 5 ;黑龙 江省 “ G OB0 —— ) 十一 五” 重点项 目( B 6 15 G OB0 ) 通讯 作 者 :许 艳丽 ,女 ,研究 员 ,博 士 生导 师 ,研 究 方 向为植 物 线 虫 病 害 、作 物病 虫 害 生 物生 态 控 制 。E ma — i l
强 的抗 性 ,在 悉 生培 养 和盆 栽 条件 下 能减 少 N i对
马铃薯种苗的毒害 ( .. r 等 ,19 ) G I ud B 98 。
3 生防 细菌定 殖研 究
生 防细菌定殖能力是影 响防效稳定性 的重要 因 素 。生 防 细 菌 的 成 功 定 殖 要 达 到 数 量 、时 间 、 竞争位点 、环境的要求 ( . a a r等 ,20 ) E Gm lo e 0 3 。定 殖 受 到 许 多 因子 的 影 响 ,是 个 十 分 复 杂 的 问题 , 它 涉及 到 生 防 细 菌 本 身 、病 原 生 物 、寄 主植 物 和 环境因子( 张炳欣等 ,20 ) 0 0 。就环境条件而言,温 度 和湿 度 是 影 响 生 防 细 菌 防 治效 果 的两 个 最 关 键 的 因子 。 31 根 际细菌 定殖研 究 . PP G R作 为生 防 因 子是 近 年来 研 究 的热 点 ,主 要侧重 于土传病 害研究 ,其 良好 的定殖 能力和促 生 作 用 被 广泛 看好 ( 迎新 等 ,20 ) G R在 根 马 07 。P P 围的定殖 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物 的定殖 和传 播 ,从 而促 进 菌 根 真 菌 的 生 长 发 育 ;对 受 污 染 土 壤也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能力 ( 戴梅等 ,20 ) 06 。有 证 据 表 明 ,植物 根 表上 大 量 P P G R细胞 的存 在会 导 致 根上 “ 根定 殖真 菌” R o cl in ni群体 ( ot o n i f g) - o z gu 数量 的下 降。根细菌一般 可使根定殖 真菌 的群体
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
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黄曦;许兰兰;黄荣韶;黄庶识【摘要】枯草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中比较具应用潜力的菌种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芽孢杆菌各方面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生防细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枯草芽孢杆菌的控病作用机制,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溶茵作用、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及促进植物生长5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制剂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及在植物病害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前景.【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生物防治;作用机制【作者】黄曦;许兰兰;黄荣韶;黄庶识【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科学院生物物理实验室,南宁,530003;广西科学院生物物理实验室,南宁,530003;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650024;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科学院生物物理实验室,南宁,530003;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650024【正文语种】中文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世界各国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剂,由于化学药剂长期使用后,会给地球带来残留、污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伤害非靶标生物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促使人们探寻一种对人类和环境无害并具良好防治效果的新的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1]。
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始于1921年Hartely利用真菌防治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damping-off)[2]。
80多年来植物病害生防微生物已涉及真菌、放线菌、细菌乃至病毒(噬菌体)等种群。
目前,应用较多的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杆菌(Pseudom onas)、土壤放射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等[3]。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朱明妍;刘姣;杜春梅【摘要】The study mainly introduced and expounded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made by Bacillus suhtilis , B. laterosporus, B. cereus, B. licheniformis, B. thuringiensis and Paenibacillus polymyxa et al. against plant diseases. The main bio-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Bacillus spp. against on plant diseases was reviewed, including antagonism, competition and induced plant systemic resistance. Moreove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acillus spp. was mentioned and described. At last,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cillus spp.in the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was analyzed in briefly.%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多粘芽类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拮抗作用、竞争作用、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等方面;总结了生防芽孢杆菌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并对芽孢杆菌及其制剂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34【总页数】4页(P16635-16638)【关键词】芽孢杆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用机制【作者】朱明妍;刘姣;杜春梅【作者单位】微生物学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微生物学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微生物学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教育部农业微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植物病害一直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为杀菌剂 的开发 和抗性治理提供参 考。
定 义是 “ 遗传 学 为基 础 的灵 敏 度 降低 ” 特别 是 随
着 高 效 、 吸 、 择 性强 的 杀菌 剂被 开 发和广 泛 应 内 选 用 .杀菌剂抗性 越来 越严 重和普 遍 .成 为制 约化 学 防治措施 发展 的关键 因 素之一 2 0世 纪 5 O年 代 中期 .美 国 J m s G . o s a a e..H r fl
摘 要 植 物 病 原 菌 杀 菌 剂 .但 近 年 来 杀 菌 剂 的抗 药 性 问 题 呈 现 逐 年 增 多 的趋 势 .
已 引起 相关 领 域 的广 泛关 注 。 本 文 从抗 药性 病 原 菌 生 物 学 特 性 、抗 药 性 机 制 、抗 性 治 理 技 术 与 抗 性 利 用 4个 方 面综 述 了植 物 病 原 菌 杀 菌剂 的抗 药 性 研 究 进 展 。
植 物病 原菌 抗 药性 问题 在 多种 杀 菌 剂 上呈 现 出来 ,
许 多 国家 和 地 区 相 继 开 展 了 杀 菌 剂 的抗 性 研 究 . 国
情况 .适合 度是 指病 菌抗 药性突 变体 与敏感 群体在
自然 环境 条件 的生 存竞 争能 力 即是 在 生长 、 繁殖 速率 、 病性 等方 面 ,是 否变化 及 变化程 度 ,其 强 致
r ssa c . e itn e Ke wo d f n iie ; e itn e ; tl ai n ; e e r h a v n e y r s u gc d r ssa c u i z to i rsac d a c s
植 物病原 菌对 杀菌 剂产生 抗药性 是植 物病 害化 学 防 治中面 临的 主要 问题 之一 .简称 植 物病原菌 抗
微生物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摘 要 : 生物 在 整 个 生命 科 学 中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 微 对人 类 具 有 极 为 重 大 的影 响 , 何 让 植 物 资 源 能最 有 效 地被 利 用也是 广泛 关注 的 问 如 题 。 文从 多个 方 面就 微 生物 对 植 物 化 学成 分 的 影 响进 行 了介 绍 。 该
了阐述 。 1 微 生 物 在植 物 化 学 成 分合 成 中 的 作用
种化学成分均被人类利用 , 毕竟 植物资源有限 , 但 如何让其能最有
效 地 被 利 用 备受 关 注 。 此 , 于 微 生 物 与植 物 化 学 成 分 关 系 的科 因 关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彭炜(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成都610072)摘要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30个属和650个种,其中我国记录的细菌约150种以上。
本文主要讨论植物病原细菌分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简要描述生产上造成显著危害的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及支原体等6类主要细菌及其所致病害,并对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种类作出粗略的统计,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的系统分类学和植物病害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细菌性病害;细菌分类;种类/属;真细菌;植原体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 and thepathogenic bacteriaPeng WeiSichua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Sciences, Chengdu, ChinaAbstract. About 650 specie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30 genera have been reported around the world amongst which 150–200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plant bacterium classifiction and bacterial disease studies. The 5 most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described and they include Xanthomonas, Pseudomonas, Ewinia, Agrobacteria, Clavibacter and Mycoplasma.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and can be useful in studies on systematics of plant bacteria and 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 information platforms.Keyw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systematics; species and genera; eubacteria; phytoplasmae————————————————————作者简介:彭炜(1955-),四川省资中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刍议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2015年第10期现代园艺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任务1.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影响植物的美观与实用价值,还会威胁植物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及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安全。
比如松材萎蔫线材病自1982年在我国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到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局部地区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且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1.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任务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任务是,充分认识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熟悉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及诊治,充分发挥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把其运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广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研究目前发生规律尚不清楚的病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园林植物生长健壮、优质、高产。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2.1按园林植物苗木生长的不同时期划分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苗期病虫害,一类是成年期病虫害。
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发此病的虫类主要有各种鸟类、兔、鼠等。
后者主要表现为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2.2按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的部位划分依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部位还可以划分为:叶、花、果病虫害、茎病虫害、根病虫害。
叶、花、果的病虫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微生物与植物病害防治的关联性研究
微生物与植物病害防治的关联性研究植物病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植物病害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这些研究中,微生物与植物病害的关联性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并探讨微生物与植物病害防治的关联性。
一、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1. 生防菌的应用生防菌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方法。
通过喷施或施用含有特定生防菌的肥料、土壤改良剂等,可以提高植物体内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增强植物的抵抗力,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繁殖。
常见的生防菌包括乳酸菌、放线菌等。
研究表明,利用生防菌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2.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除了利用生防菌进行防治外,研究者们还发现可以通过利用其他有益微生物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抗生素产生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利用酶解菌分解病原微生物的细胞壁;利用干扰菌与病原微生物竞争营养资源等。
这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微生物与植物病害防治的关联性1. 生态系统平衡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与植物病害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病害为食物,从而控制其传播和侵袭;另一方面,植物病害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和营养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条件。
研究微生物与植物病害的关联性,有助于解开这种平衡关系的奥秘,从而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2. 利用微生物进行预防通过研究微生物与植物病害的关联性,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利用微生物进行预防的方法。
例如,通过合理调控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有益微生物的比例,从而增强土壤的抑菌能力;通过培育特定微生物菌株,使其产生对特定病原微生物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物质,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这些方法的出现,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是指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耐药性的现象,该现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难题之一、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导致了植物病原菌耐药形成和蔓延,严重威胁到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植物病原菌抗药性主要通过点突变、基因次结构改变、基因耦合与阻遏等方面来形成。
一方面,植物病原菌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药物靶标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使其失去对药物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植物病原菌通过基因次结构改变来扰乱药物的进入和外流,使其避开杀菌剂的作用;此外,基因耦合与阻遏也是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一些研究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植物病原菌的基因组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了一些与抗药性相关的基因和基因组变异,为后续的抗药性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开展了大规模的筛选实验,寻找到一些新的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与已有的药物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抑制植物病原菌的耐药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揭示了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机制。
例如,一种抗药性的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快速产生抗药性,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抗药性的发展规律,为抗药性的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然而,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控,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全面了解其发生机制。
其次,由于抗药性的快速发展,已有的抗菌药物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杀菌效果,因此急需开发新的抗菌剂。
此外,植物病害的防治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抗药性的产生。
总结起来,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是当前植物病害防治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病原菌的基因组和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抗菌剂,为解决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植物灰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ZHANG Li1, ZHANG Boyuan1, HUANG Jihong1, LI Yange2, YANG Yanjun3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2. Colleg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Henan 450046;
的环境下,迅速增殖的灰葡萄孢菌会引起病害大范 围发生[2] ,同时灰葡萄孢菌加快消耗贮藏物的营养 物质,致使贮藏物储存期变短,品质下降,带来严重 的经济损失。 目前,主要通过植物叶面喷洒化学药 剂防控灰霉 病, 此 方 法 虽 可 高 效 抑 制 病 害, 但 灰 葡
收稿日期:2021-03-07 基金项目: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7QNJH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140198) ;河南省谷物食品 产业三链同构及绿色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创新战略研究( 2020HENZT13) 作者简介:张 莉(1983—) ,女,河南周口物防治研究进展
萄孢菌变异频繁[3] 的特性,易使灰葡萄孢菌产生高 抗药性,防治效果逐渐减弱。 使用化学防治手段不 仅成本高,且残存在环境中的化学药剂可能会危害 人畜健康。
生物防治技术,即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生态稳态 影响较小,不 易 产 生 环 境 污 染,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绿 色 防控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 本文对拮抗灰 葡萄孢菌微生物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灰 葡萄孢菌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细菌在植物病害生防中的
• 再如:蛭弧菌寄生G-细菌 再如:蛭弧菌寄生G
此外,链霉菌(放线菌) 此外,链霉菌(放线菌)对真菌具有重寄 生作用 例如:链霉菌菌株F46和PR在灰葡萄孢菌 例如:链霉菌菌株 和 在灰葡萄孢菌 丝上产生附着胞、缠绕靶标菌丝, 丝上产生附着胞、缠绕靶标菌丝 使靶标菌丝 畸形等现象。 畸形等现象。
诱导抗性
• 激活植物的防卫反应
如防卫反应相关酶( 如防卫反应相关酶(POD、PPL、PPO)等活性提 、 、 ) 产生植保素和PR蛋白等 高、产生植保素和 蛋白等
系统性诱导抗性可用于防治植物地上部 分病害。 分病害。
三、商品制剂
植物种苗的细菌化( 植物种苗的细菌化(Bacterization) )
Lisansky et al., 1995 Lisansky et al., 1995 www.agraquest. com Lisansky et al., 1995 Lisansky et al., 1995 Junge et al., 2000 Kilian et al., 2000
Serenade
细菌的抗生作用
•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K84
production of Agrocin 84 (bacterocin) inhibiting just A. tumefaciens
细菌的寄生作用
• 细菌寄生线虫 如穿透巴氏杆菌(Pasturia penetrens)寄生线虫 如穿透巴氏杆菌 寄生线虫
• For isolating Streptomyces, media containing soluble starch are more suitable
• For isolating fungi,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amended with streptomycin or lactic acid is generally used.
植物真菌病害生防中交叉保护研究进展
植物真菌病害生防中交叉保护研究进展
张硕成;李君彦
【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交叉保护是植病生防的重要部分,60年前 Mcki-nney(1929)首先在植物病毒病害中发现了这种现象,10年后 Muller 等(1939)在真菌病害中也发现了这种抑病作用的存在。
近几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其基本概念是:把同种或近缘的非(弱)毒性菌系接种于寄主。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张硕成;李君彦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2.44
【相关文献】
1.植物病害生防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J], 陈志谊;刘永峰;刘邮洲;张荣胜
2.植物真菌病害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J], 于淑池
3.植物病害生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J], 杜欣谊
4.烟草主要真菌病害生防木霉的筛选 [J], 李梅云;王革;李天飞;刘开启
5.生防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领域的研究进展 [J], 王蕊;王腾;李二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溶杆菌属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 - 390X ( n) . 2011. 01. 022
拉斯加州,从 37 份代表不同生态的土壤中分离产 酶溶杆菌的新菌株,利用含有几丁质作为碳源的 液体培养基进行分离,所有产酶溶杆菌菌株均分 离自同一份土壤,表明产酶溶杆菌在内布拉斯加 州土壤中分布不广泛[13]。
4 溶杆菌属细菌对植物病害和线虫的生防作用
CHRISTENSEN 等[1]研 究 发 现 溶 杆 菌 属 细 菌 对真菌、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线 虫都有突出的拮抗作用。溶杆菌属细菌控制病害 的机制方面,几乎所有工作围绕产酶溶杆菌进行。 FOLMAN 等[14]从 黄 瓜 的 根 部 分 离 到 产 酶 溶 杆 菌 3. 1T8,温室试验结果表明,用菌株 3. 1T8 浸种对 黄瓜猝倒病的防效仅为 12% ; 采用苗期灌根的方 法,能显著降低黄瓜猝倒病的发病率,防效高达 81% 。菌株 N4 - 7 对由 Magnaporthe poae 引起的 草坪夏季斑枯病有生防作用[15]。菌株 C3 可以有 效防治包括由 Rhizoctonia solani 引起的草坪草褐斑 病、Bipolaris sorokiniana 引 起 的 高 羊 茅 草 叶 斑 病[16]、 Uromyces appendiculatus 引 起 的 大 豆 锈 病[17]以及 瓜 果 腐 霉、小 麦 赤 霉 病 等 多 种 植 物 病 害。其中产酶溶杆菌 C3,3. 1T8 和 SB - K88 在植 物真菌病害生防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菌株 SB - K88 能抑制甜菜猝倒病菌[23]。姬广海等[24] 报道抗生素溶杆菌 13 - 1 能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 等多种病原细菌。
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
假单胞菌的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假单胞菌种类多、繁殖快。
它们能通过产生多种抗生素及有效的根际定殖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成为植物生防控制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论述了假单胞菌对植物真菌性病害生物防治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假单胞菌;PGRR;生防应用;植物病害Abstract Pseudomonas spp. is abundant and have a rapid reproduction, It can produce many kinds of antibiotics , rhizosphere colonization efficiently , promote the plant growth,in this way ,it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ontrol.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seudomonas spp. in plant fungal disease.Key words Pseudomonad , PGPR , Biocontrol function;plant disease1 假单胞菌概况假单胞菌是一类直或微弯的杆菌,不呈螺旋状,没有菌柄也没有鞘,不产芽孢,需氧型,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是植物根际较普遍的微生物类群之一,此类细菌的多数种类能产生株系具有拮抗或促生作用[1]。
现已证实假单胞菌能产生有效铁载体、抗生素、胞外水解酶和HCN等抑菌代谢产物,有效地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2]。
目前关于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应用广泛的是pallernoi根据DNA-rRNA同源性研究提出的组群[3]。
其将假单胞菌分为20个种59个致病变种。
分为rRNAⅠ、Ⅱ、Ⅲ、Ⅳ、Ⅴ五个同源群。
粘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㊀第6卷㊀第4期㊀229~234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进展评述Reviews㊀收稿日期:2016 ̄04 ̄21ꎻ接受日期:2016 ̄05 ̄20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009ꎻ31470141)ꎻ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B050700009)ꎻ广东省科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qnjj201505)资助ꎮ㊀作者简介:代京莎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研究ꎮE ̄mail:daijs@gdim.cnꎮ∗通信作者:朱红惠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环境研究ꎮE ̄mail:zhuhh@gdim.cn粘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代京莎ꎬ㊀李安章ꎬ㊀朱红惠∗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ꎬ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ꎻ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ꎻ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ꎬ广州510070摘㊀要:粘细菌是重要的微生物捕食者ꎬ具有多重生防机制ꎬ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ꎮ然而ꎬ目前对粘细菌生物防治作用效果及机制的研究不多ꎬ国内尚无相关报道ꎮ为引起国内研究者对粘细菌生物防治作用研究的重视ꎬ分析了粘细菌的生物防治机制ꎬ综述了粘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进展ꎬ并讨论了目前粘细菌生物防治作用研究中的一些瓶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ꎬ以期为粘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ꎮ关键词:粘细菌ꎻ生物防治ꎻ植物病害DOI:10.3969/j.issn.2095 ̄2341.2016.04.01TheFunctionofMyxobacteriainBiologicalControlofPlantDiseaseDAIJing ̄shaꎬLIAn ̄zhangꎬZHUHong ̄hui∗StateKeyLaboratoryofAppliedMicrobiologySouthernChinaꎻGuang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MicrobialCultureCollectionandApplicationꎻGuangdongOpenLaboratoryofAppliedMicrobiologyꎬGuangdongInstituteofMicrobiologyꎬGuangzhou510070ꎬChinaAbstract:Myxobacteriaꎬwhichareimportantmicropredatorsꎬpossessmultiplemechanismsandimportantapplicationpotentialsinbiologicalcontrolofplantdiseases.HoweverꎬonlyfewstudiesinthisfieldhavebeenreportedꎬandthereisnorelatedresearchwasperformedorpublishedinChina.Inordertoarousetheresearchattentionofresearchersinbiocontrolfunctionofmyxobacteriaꎬthispaperreviewedthebiocontrolmechanismsofmyxobacteriaꎬandtheresearchprogressofmyxobacteriainbiologicalcontrolofplantdiseases.Inadditionꎬsomecurrentlimitationsandfuturedirectionsabouttheresearchofbiocontrolfunctionofmyxobacteriawerealsodiscussedꎬwhichwasexpectedtoprovidereferenceformyxobacteriaapplicationinplantdiseasecontrol.Keywords:myxobacteriaꎻbiologicalcontrolꎻplantdisease㊀㊀植物病害危害农业生产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ꎬ其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目前各种防治方法都有其局限:化学农药对环境不友好ꎬ且易诱发抗药性ꎻ农业措施费工费时ꎻ抗病育种工作难度大ꎬ性状不稳定ꎻ生物防治技术虽然见效较慢ꎬ但是因其具有不污染环境㊁对人和其他生物安全性好㊁防治作用持久㊁无残留㊁对病害的杀伤特异性强㊁易于同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㊁节约能源等优点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ꎮ当今世界ꎬ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ꎬ对无公害产品需求不断提高ꎬ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和重要方向ꎮ对于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ꎬ分离和应用拮抗菌来进行生物防治的策略形成较早ꎬ因而该领域的研究最为活跃ꎬ也最具现实意义ꎮ迄今为止ꎬ研究者已筛选到大量具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效果的拮抗菌株ꎬ包括芽孢杆菌㊁链霉菌㊁假单胞杆菌㊁类芽孢杆菌和木霉菌等[1]ꎮ这些菌株的主要生防机制是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拮抗病原菌的抗生素类物质㊁毒素㊁细菌素㊁蛋白质类抗菌物质. All Rights Reserved.等ꎬ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效果[2]ꎮ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ꎬ这类拮抗菌株在田间施用时往往面临防效不稳定㊁持久性差等问题ꎮ实际上ꎬ在虫害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中ꎬ利用天敌和捕食关系是主要的生防机制和研究方向ꎬ目前已报道了大量成功案例[3ꎬ4]ꎮ微生物中也存在一些捕食者(micropredator)ꎬ如Lysobacter㊁Bdellovibrio㊁Bacteriovorax㊁Daptobacter㊁Bacteroidetes和Myxococcales(粘细菌目)等ꎮ近年来ꎬ微生物捕食者及其捕食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ꎮ学界认为ꎬ上述微生物捕食者都是有潜力的生防菌[5~8]ꎮ但是ꎬ目前对微生物捕食者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研究并不多ꎮ粘细菌(myxobacteria)可滑行运动ꎬ具有复杂的多细胞形态发生过程㊁独特的细胞间信号传递系统㊁显著的社会性行为特征ꎬ被认为是高等的原核生物和重要的模式生物[9ꎬ10]ꎮ此外ꎬ粘细菌还是重要的药源微生物类群ꎬ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ꎬ在药物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ꎮ近来ꎬ人们逐渐认识到ꎬ相比单纯的微生物捕食者如Bdellovibrio或Bacteriovoraxꎬ粘细菌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更大优势ꎬ因为粘细菌具有多重生防机制[7]ꎮ本文综述了粘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进展ꎬ以期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ꎮ1㊀粘细菌生防机制研究1.1㊀粘细菌是微生物中的捕食者根据 食性 ꎬ粘细菌可分为两大类群ꎬ分别为溶细菌类群(bacteriolyticgroupꎬ含25个属)和溶纤维素类群(cellulolyticgroupꎬ含2个属)ꎮ大多数粘细菌(溶细菌类群)能通过独特的狼群式群体行为(wolf ̄pack)和滑行运动来主动捕食其他活的微生物ꎬ包括细菌㊁真菌㊁酵母和藻类等[11]ꎬ用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ꎮ而溶纤维素类群的粘细菌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ꎬ也可以降解死的菌体(但不能裂解活细菌)ꎮ研究表明ꎬ粘细菌捕食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大量胞外裂解酶如细胞壁裂解酶㊁核酸酶㊁淀粉酶㊁纤维素酶㊁几丁质酶㊁果胶酶㊁脂酶㊁蛋白酶和多糖酶等来裂解其他微生物的细胞ꎬ并以裂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12ꎬ13]ꎮ粘细菌的捕食范围相当广泛ꎬ其对被捕食菌的偏爱性一般体现在很大的分类单位如门和纲的层次ꎬ无视同一种细菌的生理分化ꎬ具有重要的生物防治意义ꎬ有可能解决某些病原菌菌系差异大等防治难题[14]ꎮ1.2㊀粘细菌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粘细菌能产生丰富多样㊁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ꎬ在药物开发㊁生物农药和生态治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15ꎬ16]ꎮ粘细菌已跃居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之前ꎬ成为原核生物中仅次于放线菌的第二大抗生素产生菌ꎬ目前已从粘细菌中发现了100余种全新结构的次级代谢产物和600多种新的结构衍生物[15ꎬ17]ꎮ这些化合物中ꎬ有些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较强ꎬ在农用抗生素产品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16]ꎮ研究认为ꎬ能够产生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的微生物都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生物防治因子ꎬ如芽孢杆菌㊁链霉菌和假单胞杆菌等ꎮ最近发现ꎬ粘细菌分泌的天然活性产物往往作为捕食工具或武器参与其捕食过程[18]ꎮ1.3㊀粘细菌抗逆性强粘细菌具有营养细胞和粘孢子(myxospore)两种形态ꎬ在环境条件恶劣时ꎬ可以形成抗逆性很强的粘孢子ꎬ抵抗营养缺乏㊁酸碱㊁干燥㊁寒冷㊁炎热和辐射等外部环境ꎬ这使得粘细菌可以在很多极端环境中长期生存[19]ꎮ研究表明ꎬ粘孢子可以在干旱㊁炎热等严峻环境中存活10~20年[20]ꎮ在条件适宜时ꎬ这些粘孢子会快速萌发成营养细胞ꎮ目前ꎬ研究者从南北极㊁垂直极(高峰和海底)㊁火山口㊁温泉㊁金属矿床㊁盐湖㊁重度盐碱土㊁高硫矿区等严苛环境中都分离到了粘细菌ꎮ另一方面ꎬ粘细菌偏爱土壤㊁朽木㊁树皮㊁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以及腐烂的地衣等基质ꎬ在这些环境中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竞争力ꎮ粘细菌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土著菌ꎬ多样性和丰度都很高ꎬ占土壤中细菌数量的0.4%~4.5%[21ꎬ22]ꎮ大量研究表明ꎬ是否具有优良的竞争力和定殖力是生防菌能否长期稳定地发挥生防效果的关键[23ꎬ24]ꎮ因此ꎬ粘细菌强大的定殖能力和抗逆性对生物防治具有巨大优势ꎮ032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1.4㊀粘细菌能够控制土壤中其他菌群的数量ꎬ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研究表明ꎬ粘细菌存在于各种生境中ꎬ影响着周围其他细菌的菌落特征[21]ꎮ作为微生物捕食者ꎬ粘细菌像动物食物链中的捕食者一样ꎬ能随着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而动态变化[25]ꎮ当土壤中某种微生物数量激增时ꎬ粘细菌数量也会随之增加ꎬ并对其进行捕食ꎻ当猎物减少时ꎬ大部分粘细菌会形成粘孢子进入休眠[26]ꎮ这些休眠的粘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在ꎬ当被捕食菌数量重新增长或补充其他营养物质时ꎬ它们又可以萌发[8]ꎮ因此ꎬ粘细菌可以调控病区土壤中失衡的微生物群落结构ꎬ动态地控制病原菌数量ꎬ改善土壤微生态平衡ꎬ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27]ꎮ然而ꎬ粘细菌在生态学上的作用和意义ꎬ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ꎮ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动态平衡的ꎮ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ꎬ病原菌数量激增ꎬ土传病害就会发生[28]ꎮ很多研究表明ꎬ改善土壤微生态平衡㊁改良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微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对很多植物病害有防治作用[29]ꎮ1.5㊀粘细菌是土壤有机物代谢的重要参与者粘细菌在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0]ꎮ粘细菌能够分泌丰富的胞外裂解酶类ꎬ降解土壤中的生物量和大分子有机物等[8ꎬ31ꎬ32]ꎮ例如ꎬ李越中教授实验室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等有机物的粘细菌SorangiumcellulosumSo9733 ̄1ꎬ并首次从粘细菌中表达㊁鉴定了木聚糖酶[33ꎬ34]ꎮ粘细菌参与土壤有机物转化ꎬ可以增加植物可吸收的有效养分ꎬ促进作物生长ꎬ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ꎬ有利于发展生态有机农业ꎮ很多研究已经证明ꎬ施用堆肥或有机肥等改良土壤肥力的措施对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ꎬ是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之一[35ꎬ36]ꎮ2㊀粘细菌的生防作用研究进展虽然具有重要生防潜力ꎬ但目前粘细菌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不多ꎮ在国内ꎬ尚无将粘细菌用于生物防治的报道ꎮ在国外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ꎬ陆续有人开展粘细菌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ꎮ1972年ꎬHocking等[37]发现在平板实验中ꎬ3株粘细菌都能不同程度地裂解分别属于PythiumintermediumꎬRhizoctoniasolaniꎬFusariumoxysporum和F.solani的6株植物病原真菌ꎻ盆栽实验时ꎬ将这些粘细菌接种于栽培土中可以有效地减轻上述病原真菌引起的立枯病和病死率ꎬ同时还发现这些粘细菌在栽培土中定殖效果良好ꎮ1984年ꎬGeyer等[38]将Ustilagomaydis的担孢子铺在水琼脂平板上ꎬ然后从玉米田土壤中诱导分离到2种能产生捕食空斑的物种ꎬ一种是阿米巴原虫ꎬ另一种即为粘细菌ꎬ这两种物种同时也能够在栽培土中控制U.maydis的数量ꎮ1984年ꎬHomma[39]将Rhizoctoniasolani的色素菌丝和Cochliobolusmiy ̄abeanus的分生孢子加入到土壤中ꎬ4周后发现这2株真菌的繁殖体被裂解ꎻ在扫描电镜下ꎬ病原真菌繁殖体上存在大量深浅不一的穿孔和蚀刻ꎻ从Cochliobolusmiyabeanus的菌丝和分生孢子中分离到一株粘细菌Polyangiumspp.ꎬ并证实该粘细菌能引起上述捕食和裂解现象ꎮ2001年ꎬTaylor等[40]发现ꎬ相邻接种时ꎬ粘细菌Nannocystisexedens可以抑制Aspergillusflavus和A.parasiticus等3株曲霉属真菌ꎻ重叠接种时ꎬ粘细菌N.exedens则可以捕食和裂解这些真菌的孢子㊁发芽孢子㊁菌丝和菌核等ꎮ2002年ꎬBull等[41]发现所研究的6株粘细菌对8株植物病原真菌Cylindro ̄carponspp.㊁Fusariumoxysporumf.sp.apii㊁Phyto ̄phthoracapsici㊁Pythiumultimum㊁Rhizoctoniaspp.㊁Sclerotiniaminor㊁Verticilliumalboatrum和V.dahliae均具有裂解和捕食效果ꎮ2006年ꎬBull等[42]报道了采用粘细菌防治Sclerotiniaminor引起的生菜菌核病ꎮ2011年ꎬKim等[43]发现1株粘细菌(Myxococcus)能利用自身的捕食作用和其活性产物的拮抗作用双重机制来防治3种致病菌Botrytiscinerea㊁Colletotrichumacutatum和Pyricu ̄lariagriseaꎻ盆栽试验中ꎬ该粘细菌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杀真菌药物二噻农ꎮ2015年ꎬDahm等[44]从森林土壤中分离到30株粘细菌并测试了它们对森林主要病害真菌的防治效果ꎬ发现这些粘细菌裂解和抑制4种常见森林病害真菌Rhizoctoniasolani㊁Fusariumoxysporum㊁F.cul ̄morum和Cylindrocarpondestructansꎻ盆栽实验表明ꎬ其中一些粘细菌能保护苗木免于R.solani的侵害ꎬ还证明这些粘细菌在盆栽土壤中具有良好132代京莎ꎬ等:粘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All Rights Reserved.的定殖能力ꎮ目前ꎬ国内外对于粘细菌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不多ꎬ上述报道基本囊括了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ꎮ可以看出ꎬ粘细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捕食和抑制作用ꎬ对这些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也表现出防治作用ꎮ另外ꎬ作为抗逆性强的土壤土著菌ꎬ粘细菌用于土壤中表现出良好的定殖能力ꎮ目前粘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原真菌方面ꎬ这是因为真菌是最常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ꎬ真菌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的70%~80%[45]ꎮ事实上ꎬ粘细菌对细菌的捕食和拮抗效果更佳ꎮ最近ꎬ本课题组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实验研究了3个属的粘细菌对18属19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捕食和裂解效果ꎬ发现Myxococcusvirescense ̄3 ̄1㊁Corallococcussp.8# ̄3和Cystobactersp.XJ9 ̄1分别对其中的16株㊁16株和3株植物病原细菌有不同程度的裂解效果ꎮ此外ꎬ我们还发现Myxo ̄coccusxanthusJJ ̄2能够高效捕食两株青枯菌Ral ̄stoniasolanacearumGIM1.70和GIM1.356(未发表数据)ꎮ因此ꎬ粘细菌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潜力值得期待ꎬ相关研究亟需加强ꎮ3㊀粘细菌生物防治研究中的瓶颈虽然粘细菌具有重要潜力ꎬ但其生防作用研究仍然很少ꎮ究其原因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ꎮ3.1㊀粘细菌分离技术特殊采用常规的拮抗菌筛选方法几乎不可能从土壤中筛选到粘细菌ꎮ目前ꎬ分离粘细菌的方法主要是挑取子实体ꎬ再反复转接纯化[46]ꎮ在筛选拮抗菌时ꎬ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的常规方法是在一些常用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土壤微生物ꎬ然后进行平板拮抗试验选取抑菌能力强的菌株[47ꎬ48]ꎮ这种技术往往重复筛选到易于纯培养的拮抗菌ꎬ而遗漏了分离技术特殊或纯培养比较困难的细菌ꎬ例如粘细菌[23ꎬ49ꎬ50]ꎮ3.2㊀粘细菌分离纯化困难ꎬ资源发掘长期落后粘细菌生长慢ꎬ易被污染ꎬ喜聚集难分散ꎬ难以形成单菌落ꎬ子实体结构不稳定ꎬ纯化过程费时费力ꎮ凭借熟练的操作ꎬ纯化1株溶细菌类群的粘细菌通常需要1~2个月ꎬ而纯化1株纤维素堆囊菌则需要1~2年[46ꎬ51]ꎮ有鉴于此ꎬ从事粘细菌分离纯化工作的研究团队很少ꎬ严重制约了粘细菌的资源发掘㊁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10ꎬ52]ꎮ3.3㊀粘细菌功能评价困难ꎬ资源收集与应用开发明显割裂一方面ꎬ目前尚未建立直接面向特定用途的粘细菌的富集或筛选技术ꎬ收集得到的粘细菌菌株功能和应用价值不清晰ꎮ为了开发利用ꎬ必须根据每一种应用目标反复对大量菌株资源进行筛选和功能评价ꎬ工作量大ꎬ效率不高ꎮ另一方面ꎬ粘细菌基础研究薄弱ꎬ技术开发滞后ꎬ其高效培养或规模化发酵技术尚不成熟ꎬ功能评价工作同样费时又费力[53]ꎮ因此ꎬ从事粘细菌资源收集的实验室在艰难地分离纯化到粘细菌菌株以后ꎬ又面临难以高效评价和利用这些菌株的难题ꎬ形成资源沉淀[10]ꎮ本课题组改良了被捕食菌诱导分离法ꎬ使用能促进粘细菌快速㊁稳定形成子实体的助长菌Microvirgasp.GIM1.611来诱导分离粘细菌ꎬ大大提高了出菌率和分离效率ꎬ目前已从各种土样中诱导分离粘细菌200余株ꎬ其中包含一些其他分离方法很难得到的罕见种属[19ꎬ54~56]ꎮ最近ꎬ本课题组发现番茄青枯菌R.solanacearumGIM1.70和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GIM1.330等几株植物病原细菌也能高效促进粘细菌形成子实体ꎮ我们分别使用大肠杆菌和青枯菌GIM1.70作为被捕食菌ꎬ从14份土样(其中1份来自于番茄青枯病发病农田)中诱导分离出约50株粘细菌ꎬ发现:①相比大肠杆菌ꎬ使用青枯菌GIM1.70分离得到更多的粘细菌(33株vs20株)ꎻ②相比其他土样ꎬ使用青枯菌GIM1.70诱导时ꎬ从病区土样中分离到的粘细菌种类和数量都多于其他土样(未发表数据)ꎮ这些结果提示ꎬ可以使用青枯菌等对粘细菌有助长效果的植物病原菌作为被捕食菌ꎬ构建直接面向生物防治用途的粘细菌筛选模型ꎬ从病区土样中诱导分离高效捕食植物病原菌的粘细菌ꎬ将粘细菌资源发掘与开发利用无缝对接ꎮ4㊀展望开发生物防治技术ꎬ减少化学农药使用ꎬ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安全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232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态环境安全水平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ꎮ但是ꎬ目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ꎬ比如拮抗微生物品种较少㊁防治机制单一和防效不稳定等[57~59]ꎮ因此ꎬ开发具备多重生物防治机制㊁抗逆性强的新型拮抗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ꎮ粘细菌具备多重生防潜力ꎬ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优良拮抗菌ꎮ未来ꎬ需要继续加强粘细菌资源收集和功能评价工作ꎬ为应用研究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ꎮ还应该加强粘细菌的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ꎬ例如改进粘细菌发酵技术㊁开发直接面向特定用途的粘细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模型等ꎬ简化功能筛选和资源评价工作ꎬ提高粘细菌应用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陈志龙ꎬ陈杰ꎬ许建平ꎬ等.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ꎬ2013ꎬ41(8):131-134. [2]㊀YuliarꎬNionYꎬToyotaK.RecenttrendsincontrolmethodsforbacterialwiltdiseasescausedbyRalstoniasolanacearum[J].Microb.Environ.ꎬ2015ꎬ(1):1-11.[3]㊀彭婧ꎬ薛书浩.生物防治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ꎬ2014ꎬ(7):174-175.[4]㊀方俊松.农业生物防治的特点及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ꎬ2014ꎬ(7):170-170.[5]㊀PalKꎬGardenerB.Biologicalcontrolofplantpathogens[J].PlantHealthInstruct.ꎬ2006ꎬ2:1117-1142. [6]㊀KobayashiDꎬYuenG.ThepotentialofLysobacterspp.asbacterialbiologicalcontrolagentsforplantdiseases[J].CABRev.PerspectAgric.Vet.Sci.Nutr.Nat.Res.ꎬ2007ꎬ2(7):1-11.[7]㊀OlanyaOꎬLakshmanD.Potentialofpredatorybacteriaasbiocontrolagentsforfoodborneandplantpathogens[J].J.PlantPathol.ꎬ2015ꎬ97(3):405-417.[8]㊀LuedersTꎬKindlerRꎬMiltnerAꎬetal..Identificationofbacterialmicropredatorsdistinctivelyactiveinasoilmicrobialfoodweb[J].Appl.Environ.Microbiol.ꎬ2006ꎬ72(8):5342-5348.[9]㊀PathakDꎬWeiXꎬWallD.Myxobacterialtoolsforsocialinteractions[J].Res.Microbiol.ꎬ2012ꎬ163(9):579-591. [10]㊀ShimketsLꎬDworkinMꎬReichenbachH.Themyxobacteria[A].In:MartinDSFꎬEugeneRꎬKarl ̄HeinzSꎬetal..TheProkaryotes[M]:Springerꎬ2006ꎬ31-115.[11]㊀KonovalovaAꎬPettersTꎬSøgaard ̄AndersenL.ExtracellularbiologyofMyxococcusxanthus[J].FEMSMicrobiol.Rev.ꎬ2010ꎬ34(2):89-106.[12]㊀PerezJꎬMoraleda ̄MunozAꎬMarcos ̄TorresFꎬetal..Bacterialpredation:75yearsandcounting![J].Environ.Microbiol.ꎬ2016ꎬ18(3):766-779.[13]㊀BerlemanJꎬScottJꎬChumleyTꎬetal..PredataxisbehaviorinMyxococcusxanthus[J].Proc.Natl.Acad.Sci.USAꎬ2008ꎬ105(44):17127-17132.[14]㊀MorganAꎬMacLeanRꎬHilleslandKꎬetal..ComparativeanalysisofMyxococcuspredationonsoilbacteria[J].Appl.Environ.Microbiol.ꎬ2010ꎬ76(20):6920-6927. [15]㊀SchäberleTꎬLohrFꎬSchmitzAꎬetal..Antibioticsfrommyxobacteria[J].Nat.Prod.Rep.ꎬ2014ꎬ(31):953-972. [16]㊀IizukaTꎬFudouRꎬJojimaYꎬetal..MiuraenamidesAandBꎬnovelantimicrobialcyclicdepsipeptidesfromanewslightlyhalophilicmyxobacterium:taxonomyꎬproductionꎬandbiologicalproperties[J].J.Antibiot.ꎬ2006ꎬ59(7):385-391.[17]㊀WenzelSꎬMüllerR.Myxobacteria microbialfactories fortheproductionofbioactivesecondarymetabolites[J].Mol.Biosyst.ꎬ2009ꎬ5(6):567-574.[18]㊀XiaoYꎬWeiXꎬEbrightRꎬetal..Antibioticproductionbymyxobacteriaplaysaroleinpredation[J].J.Bacteriol.ꎬ2011ꎬ193(18):4626-4633.[19]㊀ZhangXꎬYaoQꎬCaiZꎬetal..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myxobacteriafromsaline ̄alkalinesoilsinXinjiangꎬChina[J].PLoSONEꎬ2013ꎬ8(8):e70466.[20]㊀DawidW.Biologyandglobaldistributionofmyxobacteriainsoils[J].FEMSMicrobiol.ꎬ2000ꎬ24(4):403-427. [21]㊀ReichenbachH.Theecologyofthemyxobacteria[J].Environ.Microbiol.ꎬ1999ꎬ1(1):15-21.[22]㊀ZhouXꎬLiSꎬLiWꎬetal..Myxobacterialcommunityisapredominantandhighlydiversebacterialgroupinsoilniches[J].Environ.Microbiol.Rep.ꎬ2014ꎬ6(1):45-56. [23]㊀王洪梅.菌株N5对番茄的促生及其防控番茄青枯病的作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ꎬ硕士学位论文ꎬ2013. [24]㊀CompantSꎬClémentCꎬSessitschA.Plantgrowth ̄promotingbacteriaintherhizo ̄andendosphereofplants:theirroleꎬcolonizationꎬmechanismsinvolvedandprospectsforutilization[J].SoilBiol.Biochem.ꎬ2010ꎬ42(5):669-678. [25]㊀BerlemanJꎬKirbyJ.MulticellulardevelopmentinMyxococcusxanthusisstimulatedbypredator ̄preyinteractions[J].J.Bacteriol.ꎬ2007ꎬ189(15):5675-5682.[26]㊀CasidaL.BacterialpredatorsofMicrococcusluteusinsoil[J].Appl.Environ.Microbiol.ꎬ1980ꎬ39(5):1035-1041. [27]㊀LiuKꎬCasidaL.Survivalofmyxobacterstrain8innaturalsoilinthepresenceandabsenceofhostcells[J].SoilBiol.Biochem.ꎬ1983ꎬ15(5):551-555.[28]㊀MehtaCꎬPalniUꎬFranke ̄WhittleIꎬetal..Compost:itsroleꎬmechanismandimpactonreducingsoil ̄borneplantdiseases[J].WasteManag.ꎬ2014ꎬ34(3):607-622.[29]㊀孙鑫鑫ꎬ赵宇龙ꎬ冯福应.粘细菌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ꎬ2009ꎬ37(19):8840-8840ꎬ8873. [30]㊀ZhangHꎬVaksmanZꎬLitwinDꎬetal..ThemechanisticbasisofMyxococcusxanthusripplingbehavioranditsphysiologicalroleduringpredation[J].PLoSComput.Biol.ꎬ2012ꎬ8(9):e1002715.[31]㊀MuraseJꎬFrenzelP.Amethane ̄drivenmicrobialfoodwebinawetlandricesoil[J].Environ.Microbiol.ꎬ2007ꎬ9(12):3025-3034.[32]㊀WangSꎬHuWꎬLinXꎬetal..Anovelcold ̄activexylanasefromthecellulolyticmyxobacteriumSorangiumcellulosum332代京莎ꎬ等:粘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All Rights Reserved.So9733 ̄1:genecloningꎬexpressionꎬandenzymaticcharacterization[J].Appl.Microbiol.Biotechnol.ꎬ2012ꎬ93(4):1503-1512.[33]㊀HouPꎬLiYꎬWuBꎬetal..CellulolyticcomplexexistsincellulolyticmyxobacteriumSorangium[J].EnzymeMicrob.Technol.ꎬ2006ꎬ38(1):273-278.[34]㊀WangSꎬHuWꎬLinXꎬetal..Anovelcold ̄activexylanasefromthecellulolyticmyxobacteriumSorangiumcellulosumSo9733 ̄1:genecloningꎬexpressionꎬandenzymaticcharacterization[J].Appl.Microbiol.Biotechnol.ꎬ2012ꎬ93(4):1503-1512.[35]㊀随学超ꎬ卜崇兴ꎬ郭世荣ꎬ等.基质中添加有机缓释肥对番茄青枯病防效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ꎬ2007ꎬ(4):85-88.[36]㊀谭兆赞ꎬ徐广美ꎬ刘可星ꎬ等.不同堆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病效果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09ꎬ30(2):10-14.[37]㊀HockingDꎬCookF.Myxobacteriaexertpartialcontrolofdamping ̄offandrootdiseaseincontainer ̄growntreeseedlings[J].Can.J.Microbiol.ꎬ1972ꎬ18(10):1557-1560. [38]㊀GeyerAꎬSchnürlein ̄LandGꎬBeiderbeckR.Theisolationofsoil ̄inhabitingenemiesofthemaizeblistersmutpathogenUstilagomaydis[J].Phytopathol.Zeitsch.ꎬ1984ꎬ111(3/4):317-322.[39]㊀HommaY.PerforationandlysisofhyphaeofRhizoctoniasolartiandconidiaofCochiobolusmiyabeanusbysoilmyxobacteria[J].Phytopathologyꎬ1984ꎬ74:1234-1239.[40]㊀TaylorWꎬDraughonF.Nannocystisexedens:ApotentialbiocompetitiveagentagainstAspergillusflavusandAspergillusparasiticus[J].J.FoodProt.ꎬ2001ꎬ64(7):1030-1034. [41]㊀BullCꎬShettyKꎬSubbaraoK.Interactionsbetweenmyxobacteriaꎬplantpathogenicfungiꎬandbiocontrolagents[J].PlantDis.ꎬ2002ꎬ86(8):889-896.[42]㊀BullC.BiologicalcontroloflettucedropcausedbySclerotiniaMinorbymyxobacteria[A].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BiologyoftheMyxobacteria[C].CanadaBritishColumbiaꎬ2005.[43]㊀KimS.BiocontrolwithMyxococcussp.KYC1126againstanthracnoseinhotpepper[J].PlantPathol.J.ꎬ2011ꎬ27(2):156-163.[44]㊀DahmHꎬBrzezińskaAꎬWrótniak ̄DrzewieckaWꎬetal..Myxobacteriaasapotentialbiocontrolagenteffectiveagainstpathogenicfungiofeconomicallyimportantforesttrees[J].Dendrobiologyꎬ2015ꎬ74:13-24.[45]㊀康振生.我国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植物保护ꎬ2010ꎬ36(3):9-12.[46]㊀李越中ꎬ李健.粘细菌的分离与纯化[J].微生物学通报ꎬ1997ꎬ24(4):237-240.[47]㊀韦中ꎬ胡洁ꎬ董月ꎬ等.基于菜粕有机肥筛选番茄青枯病高效生防菌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ꎬ2015ꎬ38(3):424-430.[48]㊀朱萍萍ꎬ凌健ꎬ席亚东ꎬ等.蔬菜土传病害生防木霉菌株资源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蔬菜ꎬ2015ꎬ(8):28-33.[49]㊀熊仕俊ꎬ孙成龙ꎬ施闯ꎬ等.番茄青枯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J].北方园艺ꎬ2014ꎬ(5):114-117. [50]㊀周田甜.番茄青枯病拮抗菌J12和J2的分离鉴定及抗生素2ꎬ4 ̄DAPG合成和调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ꎬ博士学位论文ꎬ2012.[51]㊀KaiserDꎬKroosL.Intercellularsignaling[A].In:MyxobacteriaII.AmericanSocietyforMicrobiology[M].WashingtonDCꎬ1993ꎬ257-284.[52]㊀IizukaTꎬJojimaYꎬHayakawaAꎬetal..Pseudenhygromyxasalsuginisgen.nov.sp.nov.ꎬamyxobacteriumisolatedfromanestuarinemarsh[J].Int.J.Syst.Evol.Microbiol.ꎬ2013ꎬ63(4):1360-1369.[53]㊀GerthKꎬPradellaSꎬPerlovaOꎬetal..Myxobacteria:proficientproducersofnovelnaturalproductswithvariousbiologicalactivities ̄pastandfuturebiotechnologicalaspectswiththefocusonthegenusSorangium[J].J.Biot.ꎬ2003ꎬ106(2):233-253.[54]㊀张鲜姣ꎬ黎志坤ꎬ谭志远ꎬ等.新疆阿克苏地区盐碱地粘细菌分离鉴定[J].微生物学报ꎬ2012ꎬ52(2):160-168. [55]㊀李百元ꎬ谢小林ꎬ张鲜娇ꎬ等.不同被捕食细菌对新疆盐碱地粘细菌分离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ꎬ2013ꎬ53(4):379-389.[56]㊀赵智颖.基于辅助菌的粘细菌分离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ꎬ硕士学位论文ꎬ2013.[57]㊀SiddiquiIꎬShaukatS.Combina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andPochoniachlamydosporiaforcontrolofroot ̄infectingfungiintomato[J].J.Phytopathol.ꎬ2003ꎬ151(4):215-222. [58]㊀GuoJꎬQiHꎬGuoYꎬetal..Biocontroloftomatowiltbyplantgrowth ̄promotingrhizobacteria[J].Biol.Controlꎬ2004ꎬ29(1):66-72.[59]㊀OwnleyBꎬDuffyBꎬWellerD.Identificationandmanipulationofsoilpropertiestoimprovethebiologicalcontrolperformanceofphenazine ̄producingPseudomonasfluorescens[J].Appl.Environ.Microbiol.ꎬ2003ꎬ69(6):3333-3343.432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
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㊀2015ꎬ38(5):810-815http://nauxb.njau.edu.cn㊀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doi:10.7685/j.issn.1000-2030.2015.05.016收稿日期:2014-09-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1880)ꎻ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25ꎬ201303023)ꎻ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4)2054]作者简介:张晓柯ꎬ硕士研究生ꎮ∗通信作者:陈长军ꎬ教授ꎬ博导ꎬ主要从事杀菌剂毒理与抗药性研究ꎬE ̄mail:changjun ̄chen@njau.edu.cnꎮ张晓柯ꎬ韩絮ꎬ马薇薇ꎬ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ꎬ2015ꎬ38(5):810-815㊀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张晓柯ꎬ韩絮ꎬ马薇薇ꎬ张雪ꎬ张轩瑞ꎬ段亚冰ꎬ周明国ꎬ陈长军∗(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95)摘要:[目的]利用敏感性基线㊁交互抗性㊁生物适合度等评价新药的抗药性风险水平ꎮ本研究评价了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风险水平ꎬ这对科学使用氟吡菌酰胺和可持续防治灰霉病具有重要意义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ꎬ测定了100株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毒力曲线ꎬ建立了敏感性基线ꎬ并通过交互抗性及相关生物学测定ꎬ评价了其潜在的抗性风险ꎮ[结果]建立的敏感性基线是一个单峰曲线ꎬ接近正态分布ꎬ平均EC50为(1.94ʃ1.55)μg mL-1ꎻ氟吡菌酰胺与其同类的啶酰菌胺及其他类型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ꎻ氟吡菌酰胺抗性菌株的生物适合度显著低于敏感菌株ꎮ[结论]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至中等水平ꎬ可以用于江苏省田间草莓灰霉病的防控ꎮ关键词:氟吡菌酰胺ꎻ灰霉病菌ꎻ敏感性基线ꎻ抗性风险评估中图分类号:S482.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2030(2015)05-0810-06BaselinesensitivityoffluopyramanditsresistanceriskassessmentagainstBotrytiscinereafromstrawberryinJiangsuProvinceZHANGXiaokeꎬHANXuꎬMAWeiweiꎬZHANGXueꎬZHANGXuanruiꎬDUANYabingꎬZHOUMingguoꎬCHENChangjun∗(CollegeofPlantProtection/KeyLaboratoryofIntegratedManagementofCropDiseasesandPestsꎬMinistryofEducation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s]Thebaselinesensitivelyꎬcross ̄resistanceꎬandbiologicalfitnesswereusedtoevaluatetheresistanceriskofthenovelfungicide.InthisstudyꎬtheresistancerisklevelofBotrytiscinereatofluopyramwasevaluatedꎬanditwouldbesignificantinthescientificuseoffluopyramandsustainablecontrolofgraymold.[Methods]Baselinesensitivityoffluopyramagainst100single ̄sporeB cinereaisolatesfromstrawberryinJiangsuProvincewasestablishedwiththemycelialgrowthinhibitionmethod.Fluopyram ̄sensitiveandresistantisolateswereusedtomeasurethecrossresistanceandtheir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Results]ThecurveofbaselinesensitivitywasunimodalandapproximatelynormaldistributionwithameanofEC50valueof(1.94ʃ1.55)μg mL-1.Fluopyramhadnocross ̄resistantwithboscalidwhichsharethesamemodeofactionwithfluopyramꎬandothertypesoffungicidea ̄gainstB cinerea.Biologicalfitnessoffluopyram ̄resistantisolatesofB cinerea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sensitiveisolates.[Conclusions]TheresistanceriskofB cinereatofluopyramwasatlowtomediumlevelꎬandfluopyramcanbeusedforcontrollingofgraymold.Keywords:fluopyramꎻBotrytiscinereaꎻbaselinesensitivityꎻresistanceriskassessment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最重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ꎬ该菌寄主广泛ꎬ可侵染蔬菜㊁水果㊁花卉等200余种植物ꎬ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1]ꎮ由于缺少有效的抗病品种ꎬ灰霉病的防控仍以化学药剂为主ꎮ然而ꎬ灰霉病菌是一种高风险的病原真菌ꎬ具有产孢量大㊁繁殖速度快㊁易产生遗传变异等特点ꎬ极易产生抗药性ꎮ目前ꎬ在国外田间已检测到该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㊁二甲酰亚胺类㊁苯胺基嘧啶类㊁甲氧基丙烯酸酯类(QoIs)及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抗性菌株ꎬ这些抗性菌株可能与靶标位点的改变或多药抗药性机制有关[2-5]ꎮ氟吡菌酰胺隶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ꎬ是由拜耳公司开发㊁2012年在我国获得登记的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ꎬ可用于70多种作物病害的防治ꎬ其中对灰霉病菌㊁白粉病菌㊁核盘菌和丛梗孢属病菌引118㊀第5期张晓柯ꎬ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起的病害有特效[6-7]ꎬ已经成为控制灰霉病菌抗性治理的主要药剂ꎮ该药剂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ꎬ阻碍其能量代谢ꎬ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ꎬ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8-9]ꎮ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ꎬ建立了其敏感性基线ꎬ分析了抗㊁感菌株的生物适合度及对不同种类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ꎬ为氟吡菌酰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ꎬ同时ꎬ评估其在防治灰霉病中的抗性风险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菌株2012至2013年ꎬ在江苏省不同地区采集100株未施用过琥珀酸脱氢酶类杀菌剂的草莓灰霉病菌株(Botrytiscinerea)ꎬ经单孢分离后ꎬ置于PDA斜面试管中ꎬ4ħ保存待用ꎮ根据氟吡菌酰胺对灰霉病菌抗性区分标准ꎬ抗性因子(RF)=单菌株EC50/野生型菌株的平均EC50ꎬRF值小于2为敏感菌株ꎬ在2~10之间为低抗ꎬ10~100之间为中抗ꎬ大于100为高抗[10]ꎮD8㊁B29㊁F3㊁F44为监测到的田间氟吡菌酰胺低抗菌株ꎬ抗性因子RF值均在2~10之间ꎬ均采集于自2010年起使用啶酰菌胺的草莓田地里ꎮ1.2㊀供试药剂与培养基96%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原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提供ꎻ95%啶酰菌胺(boscalid)原药由巴斯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ꎻ97.8%嘧菌酯(azoxystrobin)和96%咯菌腈(fludioxonil)原药由先正达提供ꎻ98%氟啶胺(fludioxonil)原药由江阴苏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ꎻ99%水杨肟酸(SHAM)购自Sigma公司ꎮ上述原药除嘧菌酯用丙酮制备104μg mL-1的母液外ꎬ其余均用甲醇制成104μg mL-1的母液ꎬ4ħ保存备用ꎮ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ꎬ20g葡萄糖ꎬ16g琼脂粉ꎬ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ꎻAEA培养基:5g酵母提取物ꎬ6gNaNO3ꎬ1.5gKH2PO4ꎬ0.5gKClꎬ0.25gMgSO4ꎬ20mL甘油ꎬ20g琼脂粉ꎬ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ꎮPDB培养液除不含有琼脂外ꎬ其他组分同PDAꎮ1.3㊀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灰霉病菌的毒力ꎮ将灰霉病菌接种到PDA平板ꎬ培养3d后ꎬ用打孔器(Φ=5mm)打制菌碟ꎬ分别接种于含氟吡菌酰胺(0㊁0.0625㊁0.125㊁0.25㊁0.5㊁2㊁4㊁8和16μg mL-1)的PDA平板中央ꎻ每皿1菌碟ꎮ最后ꎬ将接菌后的平板倒置于25ħ恒温培养箱中培养ꎬ3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ꎮ每个处理3次重复ꎮ利用DPS7.05计算毒力回归曲线方程㊁EC50及其95%置信限ꎮ试验重复3次ꎮ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5)ˑ100%ꎮ1.4㊀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由于在室内通过氟吡菌酰胺药剂诱导灰霉病菌的抗性菌株中没有获得抗性稳定菌株ꎬ故本研究采用田间抗性菌株进行一系列试验ꎮ1.4.1㊀交互抗性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ꎮ其中ꎬ嘧菌酯在AEA平板上测定[11-12]ꎬ其余均在PDA平板上测定ꎮ1.4.2㊀菌丝生长㊁菌丝质量及致病性测定㊀将上述用于测定交互抗性的菌株进行菌丝生长速率㊁菌丝质量及致病性测定ꎮ菌丝生长测定主要是用在PDA平板上生长3d的灰霉病菌制备菌碟ꎬ然后将菌碟放在PDA平板中央ꎬ置于25ħ恒温培养箱于黑暗条件下培养ꎬ3d后计算平均每天的生长速率ꎮ每个菌株3个重复ꎻ试验重复3次[11]ꎮ测定菌丝质量时ꎬ挑取5个菌碟置于含有100mLPDB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ꎬ以120r min-1㊁25ħ条件下摇床培养ꎬ3d后收集菌丝ꎬ烘干ꎬ称质量ꎮ每个菌株3个重复ꎻ试验重复3次[12]ꎮ致病性测定时ꎬ挑选生长周期㊁生长位置及大小相似的番茄叶片进行致病性试验ꎬ将刚制备的菌碟置于叶片上ꎬ在相对湿度为85%㊁22ħ条件下光周期12h/12h的培养箱中培养3d后测量病斑直径ꎮ每个菌株7个重复ꎻ试验重复3次[13]ꎮ1.4.3㊀抗㊁感菌株琥珀酸脱氢酶4个亚基的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㊀分别将灰霉病菌抗㊁感氟吡菌酰胺菌株菌碟接种到铺有玻璃纸的PDA平板上培养3d后ꎬ刮取适量气生菌丝ꎬ采用CTAB方法提取基因组DNA[14]ꎮ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38卷以抗㊁感灰霉病菌株为模板ꎬ运用4对引物(表1)分别扩增含有SDHA㊁SDHB㊁SDHC和SDHD4个亚基的DNA片段ꎮ采用25μL反应体系:0.125μLrTaq聚合酶ꎬ2.5μL10ˑPCRBufferꎬ0.15mmol L-1MgCl2ꎬ0.2mmol L-1dNTPꎬ0.2μmol L-1上㊁下游引物ꎬ1μLDNA模板(100ng)ꎬ用dH2O(灭菌蒸馏水)补足至25μLꎮ扩增条件:94ħ10minꎻ94ħ35sꎬ52~56ħ3minꎬ72ħ20sꎬ35个循环ꎻ72ħ15minꎮ扩增后的PCR产物在10g L-1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ꎬ可获得预期长度分别为3065㊁1077㊁1208及854bp的PCR产物ꎮ胶回收纯化后克隆至pEASYTM ̄T3载体ꎬ测序ꎮ表1㊀PCR扩增所用引物Table1㊀PrimersusedforPCRreaction基因名称Genename引物名称Primer序列(5ᶄң3ᶄ)Sequence序列长度/bpSize退火温度/ħAnnealingtemperatureSDHASdhaFSdhaR㊀㊀ATTTGGAAACGCCCTTGGAC㊀㊀CATTACCGAACAATCCCGCA306554SDHBSdhbFSdhbR㊀㊀ACCTACTCGCCCTATCCAAT㊀㊀AGACTTAGCAATAACCGCCC107754SDHCSdhcFSdhcR㊀㊀GCCAGATTTCCTTAGTCAG㊀㊀GCTGGACTCTGAATGTGAT120852SDHDSdhdFSdhdR㊀㊀AGCCAATCAAATCCGTTCCG㊀㊀CAAACTCCTCCCTGCCCTCT85456图1㊀2012至2013年江苏省100株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Fig 1㊀ThebaselinesensitivityoffluopyramagainstBotrytiscinereawhichcollectedfromstrawberryinJiangsuProvinceduring2012-2013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采用菌落速率法ꎬ建立了2012至2013年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ꎮ测定结果(图1)显示: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EC50范围为0.05~5.98μg mL-1ꎬ平均EC50为(1.94ʃ1.55)μg mL-1ꎬ所得曲线呈现一个单峰曲线ꎬ接近正态分布ꎬ故可以作为敏感性基线用于评价当前田间草莓灰霉病菌的整体情况ꎮ图2㊀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对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测定Fig 2㊀Crossresistanceanalysisforfluopyram ̄sensitiveand ̄resistantB cinereaisolatestodifferentfungicides2.2㊀交互抗性测定灰霉病菌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ꎮ从图2可以看出:灰霉病菌218㊀第5期张晓柯ꎬ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对氟吡菌酰胺与同类型杀菌剂啶酰菌胺之间不存在正交互抗性ꎬ其R2仅为0.2484ꎻ与其他不同类型药剂之间也不存在交互抗性ꎮ这说明:氟吡菌酰胺作为新一代的SDHI杀菌剂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ꎮ2.3㊀菌丝生长㊁菌丝质量及致病性测定将上述用于交互抗性测定的菌株进行菌丝生长㊁菌丝质量和致病性试验测定ꎮ结果(表2)显示:抗㊁感菌株之间菌丝干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ꎬ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抗性菌株ꎬ且致病力显著强于抗性菌株(图3)ꎮ这说明:在相同环境下ꎬ氟吡菌酰胺抗性菌株的生长适合度明显低于敏感菌株ꎬ即其生存竞争力相对较低ꎮ表2㊀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之间菌丝生长速率㊁菌丝干质量及致病性对比Table2㊀Comparisonofmycelialgrowthꎬdryweightꎬpathogenicityoffluopyram ̄sensitiveandresistantB cinereaisolates菌株/敏感性∗Isolates/Sensitivity生长速率/(cm d-1)Growthrate菌丝干质量/gMycelialdryweight病斑直径/mmLesiondiameter㊀㊀BT9 ̄8/S2.59ʃ0.02a0.19ʃ0.06b16.5ʃ0.5a㊀㊀BT8 ̄13/S2.60ʃ0.03a0.32ʃ0.04a16.4ʃ0.2a㊀㊀BT4 ̄1/S2.69ʃ0.07a0.15ʃ0.04b15.5ʃ0.6ab㊀㊀NJ5 ̄1/S2.28ʃ0.04c0.27ʃ0.07ab15.2ʃ0.2ab㊀㊀BT13 ̄15/S2.46ʃ0.01b0.23ʃ0.06ab15.5ʃ0.3ab㊀㊀D10/LR2.24ʃ0.05c0.24ʃ0.01ab14.0ʃ0.3b㊀㊀B29/LR2.20ʃ0.03c0.22ʃ0.01ab14.2ʃ0.2b㊀㊀F3/LR2.23ʃ0.03c0.25ʃ0.02ab11.2ʃ0.8c㊀㊀F44/LR2.25ʃ0.02c0.18ʃ0.03b11.7ʃ0.6c㊀㊀注:根据LSD检测方法ꎬ菌丝生长速率㊁菌丝干质量和病斑直径每列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ꎮ∗S和LR分别表示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ꎮNote:WithineachcolumnofradialgrowthrateꎬdryweightofmyceliaanddiameteroflesionmeansfollowedbyacommonlettershownodifferencebetweenthemaccordingtoFisherᶄsLSDtest(P<0.05).∗SandLRrepresentsensitivenessandlowresistancetofluopyramꎬrespectively.Thesameasfollows.图3㊀灰霉病菌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之间的致病力比较Fig 3㊀Comparisonofpathogenicityoffluopyram ̄sensitiveandresistantB cinereaisolates2.4㊀抗㊁感菌株序列比对分析分别对抗㊁感菌株的SDHA㊁SDHB㊁SDHC和SDHD4个亚基进行测序分析ꎬ比对结果(表3)显示:9株供试菌株的SDHA和SDHD亚基序列上与已知测序菌株B05.10完全一致ꎻ在SDHB亚基序列分析中ꎬ有3株菌株在272位发生点突变ꎬ由组氨酸(His)变为精氨酸(Arg)ꎬ即H272Rꎮ同时ꎬ发现部分敏感菌株及抗性菌株B29在C亚基也发生了一系列突变ꎬ在85位由甘氨酸(Gly)变为丙氨酸(Ala)ꎬ93位由异亮氨酸(Ile)表3㊀抗㊁感菌株SDHA㊁SDHB㊁SDHC和SDHD亚基分析比对结果Table3㊀Comparisonoffluopyram ̄sensitiveandresistantisolatesofB cinereainfoursubunitsofSPHꎬincludingSDHAꎬSDHBꎬSDHCandSDHD菌株/敏感性Strains/Sensitivity变化AlterationA亚基SDHAB亚基SDHBC亚基SDHCD亚基SDHD㊀BT9 ̄8/SG85AꎬI93VꎬM158VꎬV168I ㊀BT8 ̄13/S ㊀BT4 ̄1/S ㊀NJ5 ̄1/SG85AꎬI93VꎬM158VꎬV168I ㊀BT13 ̄15/S G85AꎬI93VꎬM158VꎬV168I ㊀D10/LR ㊀B29/LR H272RG85AꎬI93VꎬM158VꎬV168I ㊀F3/LR H272R ㊀F44/LR H272R ㊀㊀注: 表示没有突变发生ꎮ indicatednomutationoccurred.318418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38卷变为缬氨酸(Val)ꎬ158位由甲硫氨酸(Met)变为缬氨酸(Val)ꎬ168位由缬氨酸(Val)变为异亮氨酸(Ile)ꎬ即G85A㊁I93V㊁M158V㊁V168Iꎮ这说明:抗性可能主要是由B亚基的272位突变引起的ꎬC亚基的突变与抗药性无关ꎬC亚基多态性的生物学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ꎮ3 结论与讨论本文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江苏省不同地区2012至2013年100株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ꎬ建立了氟吡菌酰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敏感性基线ꎮ该曲线是个接近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ꎬ平均EC50为(1.94ʃ1.55)μg mL-1ꎬ故可用于评价当前田间灰霉病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情况ꎮ由于灰霉病菌严重危害蔬菜㊁水果和经济作物ꎬ且对多种药剂产生抗性ꎬ而氟吡菌酰胺作为一类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ꎬ它的引进对田间灰霉病的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ꎮ尽管氟吡菌酰胺与啶酰菌胺都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ꎬ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ꎬ但是交互抗性试验结果显示ꎬ氟吡菌酰胺的活性优于啶酰菌胺ꎬ它们之间没有交互抗性ꎬ这与已有的报道[15-17]是一致的ꎬ这可能是药剂分子结构与琥珀酸脱氢酶的结合方式有关ꎮ此外ꎬ氟吡菌酰胺与其他不同类型药剂之间也不存在交互抗性ꎬ这说明可以应用氟吡菌酰胺去防控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ꎬ还可以治理因其他作用机制杀菌剂引起的抗药性ꎮ通过分析氟吡菌酰胺抗㊁感菌株琥珀酸脱氢酶4个亚基之间的差异ꎬ发现灰霉病菌同时具备氟吡菌酰胺低抗及啶酰菌胺中抗的菌株在B亚基上发生H272R(表3)ꎬ氟吡菌酰胺低抗且啶酰菌胺低抗的菌株没有发生点突变ꎬ这可能与田间施用啶酰菌胺有关ꎮ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17]ꎬC亚基发生点突变很少ꎬ且均没有出现多位点同时变化的ꎮ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C亚基同时出现4个氨基酸替换ꎬ这在敏感菌株及抗性菌株中均有发生ꎬ这说明C亚基出现的多态性可能与SDHIs药剂无关ꎬB亚基H272R会产生氟吡菌酰胺低抗菌株且啶酰菌胺中抗菌株ꎬ这与已有的研究报道是一致的[15]ꎮ此外ꎬ生物适合度测定表明:抗性菌株的致病性及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ꎬ故其生物适合度明显低于敏感菌株ꎬ即抗性菌株在田间不具有竞争优势ꎮ田间SDHIs抗性菌株在国内研究报道的非常少ꎬ国外研究报道啶酰菌胺田间抗性菌株SDH抗性突变位点存在多态性[18]ꎬ且氟吡菌酰胺与啶酰菌胺没有交互抗性ꎬ而本研究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低至中等的抗药性风险ꎮ因此ꎬ可以建议在田间使用氟吡菌酰胺去防治灰霉病ꎬ且尽量用不同种类的杀菌剂轮替使用ꎬ以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年限ꎮ参考文献Reference:[1]㊀EladYꎬWilliamsonBꎬTudzynskiPꎬetal.Botrytisspp anddiseasestheycauseinagriculturalsystems anintroduction[M]//EladYꎬWilliamsonBꎬTudzynskiPꎬetal.Botrytis:BiologyꎬPathologyangControl.Dordrecht:Springerꎬ2004:1-8[2]BannoSꎬYamashitaKꎬFukumoriFꎬetal.CharacterizationofQoIresistanceinBotrytiscinereaandidentificationoftwotypesofmitochondrialcytochromebgene[J].PlantPathologyꎬ2009ꎬ58:120-129[3]KretschmerMꎬLerochMꎬMosbachAꎬetal.Fungicide ̄drivenevolutionandmolecularbasisofmultidrugresistanceinfieldpopulationsofthegreymouldfungusBotrytiscinerea[J].PLoSPathogensꎬ2009ꎬ5(12):e1000696[4]LerouxPꎬGredtMꎬLerochMꎬetal.ExploringmechanismsofresistancetorespiratoryinhibitorsinfieldstrainsofBotrytiscinereaꎬthecausalagentofgraymold[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0ꎬ76(19):6615-6630[5]MyresiotisCKꎬKaraoglanidisGSꎬTzavella ̄KlonariK.ResistanceofBotrytiscinereaisolatesfromvegetablecropstoanilinopyrimidineꎬpheny ̄lpyrroleꎬhydroxyanilideꎬbenzimidazoleꎬanddicarboximidefungicides[J].PlantDiseaseꎬ2007ꎬ91:407-413[6]BayerCropScience.Newfungicidalactiveingredientfluopyramstrengthensproductportfolio[EB/OL].[http://news.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1251.htm].[2009-05-13][7]FoughtLꎬMussonGHꎬBloomberglJRꎬetal.Fluopyram:anewactiveingredientfromBayerCropScience[J].Phytopathologyꎬ2009ꎬ99:S36[8]CecchiniG.FunctionandstructureofcomplexⅡoftherespiratorychain[J].AnnualReviewofBiochemistryꎬ2003ꎬ72:77-109[9]李良孔ꎬ袁善奎ꎬ潘洪玉ꎬ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及其抗性研究进展[J].农药ꎬ2011ꎬ50(3):165-169[LiLKꎬYuanSKꎬPanHYꎬetal.ProgressinresearchonSDHIsfungicidesanditsresistance[J].Agrochemicalsꎬ2011ꎬ50(3):165-16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0]VeloukasTꎬLerochMꎬHahnM.Detectionand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boscalid ̄resistantBotrytiscinereaisolatesfromstrawberry[J].PlantDiseaseꎬ2011ꎬ95:1302-1307[11]WuDXꎬZhangXKꎬWangJꎬetal.BaselinesensitivityofBotrytiscinereaandriskassessmentofdevelopingresistancetothenovelfungicideY5247[J].AustralasianPlantPathologyꎬ2014ꎬ12:1-13518㊀第5期张晓柯ꎬ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12]ZhangXKꎬWuDXꎬDuanYBꎬetal.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resistanceanalysisofthenovelfungicideSYP ̄1620againstBotrytiscinerea[J].PesticideBiochemistryandPhysiolologyꎬ2014ꎬ114:72-78[13]DuanYBꎬGeCYꎬLiuSMꎬetal.Atwo ̄componenthistidinekinaseShk1controlsstressresponseꎬsclerotialformationandfungicideresistanceinSclerotiniasclerotiorum[J].MolecularPlantPathologyꎬ2013ꎬ14:708-718[14]SharpPJꎬKreisMꎬShewryPRꎬetal.Locationofβ ̄amylasesequencesinwheatanditsrelatives[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ꎬ1988ꎬ75(2):286-290[15]VeloukasTꎬKaraoglanidisGS.BiologicalactivityofthesuccinatedehydrogenaseinhibitorfluopyramagainstBotrytiscinereaandfungalbaselinesensitivity[J].PestManagementScienceꎬ2012ꎬ68:858-864[16]IshiiHꎬMiyamotoTꎬUshioSꎬetal.Lackofcross ̄resistancetoanovelsuccinatedehydrogenaseinhibitorꎬfluopyramꎬinhighlyboscalid ̄resistantisolatesofCorynesporacassiicolaandPodosphaeraxanthii[J].PestManagementScienceꎬ2011ꎬ67:474-482[17]LaleveAꎬGametSꎬWalkerASꎬetal.Site ̄directedmutagenesisoftheP225ꎬN230andH272residuesofsuccinatedehydrogenasesubunitBfromBotrytiscinereahighlightsdifferentrolesinenzymeactivityandinhibitorbinding[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3.doi:10.1111/1462-2920.12282[18]AvenotHFꎬThomasAꎬGitaitisRDꎬetal.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boscalid ̄andpenthiopyrad ̄resistantisolatesofDidymellabryoniaeandassessmentoftheirsensitivitytofluopyram[J].PestManagementScienceꎬ2012ꎬ68:645-651责任编辑:夏爱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5.2011摘要:细菌作为重要的生防因子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生防细菌研究进展,包括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细菌对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生防细菌定殖、生防细菌鉴定、影响生防细菌效果的环境因素、重要的生防细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应用研究及生防细菌菌剂开发,并对未来生防细菌的遗传改造等生物工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细菌;生物防治;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鉴定Abstract:Bacteria plays a important action as biological controlfactor on plant diseases.Advance in the bacteria biological con ⁃trol for plant diseas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ith particu ⁃lar reference to the advantage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s,mecha ⁃nism,colonization,identification,environment factors,applica ⁃tion of Pseudomonas spp.and Bacillus spp.and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agent,with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studies on the gene engineering of bacteria.Key words:Bacterial;Biological control;Pseudomonas spp.;Bacillus spp.;Identification利用生防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成为国内外在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近年来,利用生防细菌或其代谢产物调控寄主植物根际周围益害微生物的平衡从而达到控病保产的目的,这也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郭荣君等,1998)。
大量的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不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多种拮抗性或竞争性的代谢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达到阻碍或杀死病原菌的效果,而且细菌大多对植物具有较好的亲合性,易于定殖(R.Grosch,1999)。
1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生防细菌主要优势有:(1)生防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众多,在植物根际和地上部大量存在;(2)生防细菌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较广,可以通过竞争、拮抗和寄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方式对病原菌产生影响;(3)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4)多数生防细菌可从植物根际和叶部分离得到,接种后易于在植物上定植,生防效果持久稳定;(5)细菌大多可以人工培养,便于控制,在实践中易于操作(程亮等,2003);(6)其遗传和生化分析简单,容易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7)有些细菌不仅能防治病害而且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2生防细菌作用机制目前认为生防细菌主要是通过对营养和位点的竞争以及产生抗生素的拮抗作用来达到生防效果。
主要的作用模式包括:抗生物质的产生;通过产生噬铁素对铁原子的竞争(L.Cindy 等,2002);对位点和营养的竞争(O.G.G.Knox 等,2000);诱导植物抗性机制的表达(L.C.Van Loon 等,1998;杨海莲等,2000);降解病原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如毒素等;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如几丁质酶和ß-1,3葡聚糖酶等(J.M.Whipps,2001)。
有的拮抗菌株以一种机制为主,有的同时依赖多种机制,但是对不同的病害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收稿日期:2011-10-0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GA06B101-1-5);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项目(GB06B105)**通讯作者:许艳丽,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线虫病害、作物病虫害生物生态控制。
E-mail:xyll@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许彦君1,刘海龙2,刘新晶3,许艳丽4**(1.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农业服务中心,黑龙江双城150134;2.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20;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81)中图分类号:S47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47(2011)05-0018-06病虫防治18■No.5.2011机制。
2.1抗生作用生防菌和病原菌相互作用中抗生物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N.Andreas 等,1998)。
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拮抗活性的物质,包括多种抗生素类、酶类和挥发性等成分。
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Z.Y.Chen 等,2003)。
生防细菌的同化作用产生的抗菌物质,能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代谢产生抑制作用或者能使细胞出现溶解的现象(林福呈等,2003)。
2.2竞争作用生防细菌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再加上其代谢迅速、繁殖快,在空间的占领及其他方面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其与病原菌的竞争就是营养物质的竞争,物理位点、生态位点的抢占以及氧气的竞争。
铁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之一,但土壤中的铁常以铁离子(Fe 3+)形式存在,不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当一种微生物具有较强获取铁素营养的能力时,该微生物就能在低铁生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某些生防细菌产生的水溶性色素是一种嗜铁素,该物质对Fe 3+具有专一的高度亲和性,能络合根围铁离子,使病菌得不到足够的铁素营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对植物体的危害减轻,从而使植物生长发育得到改善(M.Leeman 等,1996)。
2.3胞外酶Colum 等(2000)通过离体研究表明,生防因子分泌的水解酶,如几丁质酶、蛋白酶和葡聚糖酶可以降解真菌细胞壁;Kobayashi 等(2002)也证明了生防作用机制涉及抗生素的产生、胞外酶的分泌(如蛋白酶和几丁质酶)和根部定殖。
2.4诱导系统抗性(ISR)诱导抗性是由于生物或者非生物因子(诱导因子)激发寄主产生物理或化学的抗菌屏障的过程,就是采用非亲和性的病原物或其他因素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系统反应包括产生物理屏障、结构抗性及生理生化变化,其中生化变化主要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酚类物质的增加、植保素的积累及各种酶类的产生(孔庆科,2001)。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植物防卫反应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在生物防治的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是关于诱导抗性的研究。
2.5其他机制根际细菌(rhizobacteria )是从根际分离的细菌,依据其对植物的作用,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类。
有益根际菌又被称为促生根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 ),PGPR 指与根有密切关系并强定殖于根系,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陈立杰等,2006)。
PGPR 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如固氮作用、促进营养物质(如磷)的溶解(A.V.Sturz 等,2003)、促进菌根功能、调节根部乙烯的产生(许煜泉等,1999)、释放ACC 脱氨酶、释放植物生长素及减轻重金属毒性等。
例如株系Kluyvera ascorbata SUD165对重金属离子Ni 2+、Pb 2+、Zn 2+和CrO 4-有很强的抗性,在悉生培养和盆栽条件下能减少Ni 2+对马铃薯种苗的毒害(G.I.Burd 等,1998)。
3生防细菌定殖研究生防细菌定殖能力是影响防效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生防细菌的成功定殖要达到数量、时间、竞争位点、环境的要求(E.Gamalero 等,2003)。
定殖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生防细菌本身、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子(张炳欣等,2000)。
就环境条件而言,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生防细菌防治效果的两个最关键的因子。
3.1根际细菌定殖研究PGPR 作为生防因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侧重于土传病害研究,其良好的定殖能力和促生作用被广泛看好(马迎新等,2007)。
PGPR 在根围的定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物的定殖和传播,从而促进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对受污染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能力(戴梅等,2006)。
有证据表明,植物根表上大量PGPR 细胞的存在会导致根上“根定殖真菌”(Root—colonizing fungi )群体数量的下降。
根细菌一般可使根定殖真菌的群体数量减少33%~63%(陈晓斌等,2004)。
3.2内生细菌定殖研究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 )是指能在健康植物组织内栖居而对植物不造成危害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微生物(S.Di Fiore,1995)。
内生细菌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就寻找适于自己生存的植物组织定殖下来,而不是在整个植物体内的各组织间到处扩散(刘云霞,1996)。
研究表病虫防治19■No.5.2011明植物内生细菌可以定殖于植物的根毛、叶片、维管组织、木质部的表皮细胞、薄壁细胞、液胞等的间隙、细胞壁、细胞质中等(M.Schloter 等,1995;P.Gyaneshwar,2001;刘云霞,1996)。
有些内生细菌定殖于植物体的活体细胞内与宿主之间即有营养交流,同时也引起植物体的生理反应(W.L.Barraquio,1997)。
4生防细菌鉴定传统的细菌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对细菌进行纯培养分离,然后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加以鉴定。
细菌形态学正确描述依赖于方法、培养基、培养时间、染色试剂等,培养基和培养时间不同会影响细菌的形态。
形态学鉴定方法操作较繁杂,疑难菌、少见菌、寄养菌鉴定是传统方法的薄弱之处。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细菌分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细菌分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法、核酸杂交法、16SrRNA 序列分析等,它们主要是对细菌染色体进行直接的DNA 分析或对染色体外的DNA 片段进行分析,从遗传进化的角度认识细菌,从分子水平进行分类与鉴定。
细菌16SrRNA 基因序列由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两者互相交错排列。
16SrDNA 序列大小适中,约1.5kb 左右,能够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使用通用引物能够较容易获得其序列(I.M.Lee 等,1997)。
通过对某菌株16SrDNA 序列测定来获得最终鉴定证明的做法是被普遍认可的(刘鹏等,2006)。
序列与基因库中的片段比对,便得知未知菌与基因库中其他菌的相似性,从而完成对细菌的鉴定。
当鉴定同源性很高的菌种时,可以用生理生化实验或其他方法作为补充,但16SrRNA 序列分析在分类学中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