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记忆试验试验二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英文名称:IMPMEMORY简介: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 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 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第14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实验二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ppt
第14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
实验二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谢谢你的观看
1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经验对当前任务的促进作用。内隐记忆的 启动效应对启动效应在认知行为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
理学研究以及功能成像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 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 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 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 “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
谢谢你的观看
谢谢你的观看
7
词干补笔与速示器辨认的起动 效应保持过程的比较
实验一:
实验目的:用词干补笔的方法对汉字的起动效 应的保持过程进行研究
方法:实验设计为2×2×2的组内设计。测验 类型:再认与词干补笔。测验间隔时
间:半小时与7天。测验项目类型:学过的单 字与未学过的单字。
谢谢你的观看
耿海燕和朱滢在实验中通过提高被试的注意水平,发现了 Stroop 效应 的反转,即被试由于更多地注意色词而使得无意识的启动效应减小
Raanaas在一项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的系列位置效应进行的研究中, 在编码阶段使用了非色词选择性注意任务。
结论:在知觉启动研究中出现的注意效应表明,内隐记忆也依赖于编码 时的注意状态。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相互污染)郭秀艳采用加工分离程序,从意 识和无意识层面对年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文字 或非文字材料,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的贡献和成人记忆相比无显著的差 异,这无疑表明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没有下降,内隐记忆并未明 显老化。该研究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无意识记忆(内隐记忆)的年龄独立 性,同时也澄清了记忆年老化真正的内涵与外延。另外一项研究进一步 表明,老年人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不 存在差异,内隐记忆具有抗老化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
3、测验的纯净性问题 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 而传统所认为的记忆任务能够提供对内部加 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加工过程 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像词 干补笔和知觉辨认这样的内隐测验,不完全 是对无意识的、自动记忆过程的纯粹测量, 因为这些记忆任务的操作也同样受到意识的 控制;同样,回忆和再认等外显记忆任务也 不是对意识控制加工过程纯粹的测量,这些 任务的操作也受到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二)间接测验的实验逻辑——任务分离
任务分离逻辑的基本假设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 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 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 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 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 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这样, 用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 任务分离(take dissociation)指的就是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 验任务中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
1代表控制组 2代表遗忘症病人
物体决定测验中,学习阶段设计一个任务诱 使被试按照物体的全三维结构信息进行编码 (如要求被试指出每一个物体是朝左还是朝 右),或者要求被试按照物体的局部特征进 行编码(如指出每一物体的水平线多还是垂 直线多)。在测验阶段,向被试快速呈现可 能和不可能图形,要求被试决定每个物体在 结构上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其中一半的 被测物体时事先学习过的,另一半是新的。
任务分离通过控制自变量而比较两种不同的记忆任 务的效应,如果自变量影响被试在一项记忆任务中 的成绩,但不影响另一记忆任务(单一分离),或 者自变量对记忆任务的影响是相反方向的(双向分 离),可以认为两种记忆任务之间具有随机独立性, 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单一分离预示着一种记忆中 介加工存在于一项记忆任务中,而在另一项记忆任 务中不存在的可能性;双向分离则表明存在两个分 立的加工过程,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唯一地存在于一 项记忆任务中。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08级心本班王忠08378437摘要: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关键词:回忆,启动效应,意识,自由联想,提取,无意识,正文:1,内隐记忆的发现及提出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最早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
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1985 年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
国内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杨治良、朱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内隐记忆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杨治良教授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
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
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记忆实验2
MEMORY
3
1.1.1 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 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 化。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
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也称直接启动, 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 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
Warrington & Weiskrantz (1970)
Retention scores
20
18
16
14
12
Amnesics
10
8
Controls
6
4
2
0
Recall
Recognition Fragmented
Stem
words
completion
ORANGE
MEMORY
PLI____
11
研究证明,在遗忘症病人身上,与外 显指导相关联的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 而和内隐指导语相关联的启动任务并 未受影响;暗示内隐记忆作为相对独 立的记忆系统的存在。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 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Roediger et al.,1990)
MEMORY
4
启动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
字母串确定(lexical decision):要求被试者说明 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 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作出词的决定 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
段(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
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由对在先前学
ME习MOR词Y 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映启动。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50张图片,其中20张为正面图片(如人物、动物等),30张为负面图片(如车祸、恐怖场景等)。
3. 实验步骤:(1)预实验:首先进行预实验,将图片分为两组,每组25张,随机分配给30名志愿者。
志愿者观看图片,并要求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住图片内容。
(2)内隐记忆实验: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
A组:志愿者观看正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B组:志愿者观看负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两组志愿者在观看图片过程中,均要求不要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3)内隐记忆测试:在观看图片结束后,对两组志愿者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测试内容为:随机抽取10张图片,要求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判断图片是否出现过。
4. 数据收集:记录两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
三、实验结果1. A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1次。
2. B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2次。
四、数据分析1. 比较A组和B组的正确判断次数,分析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的表现差异。
2. 对两组志愿者进行T检验,分析内隐记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均存在,且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负面图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反应,从而在无意识中留下记忆痕迹。
2.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内隐记忆实验,验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第一篇: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
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人类记忆具16名被试进(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Rugg2006)。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Buchnert A2000Paller K A,2000项目在实验在再认2.方法 2.1 被试均为右利手。
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2.4 实验程序1、3、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3.结果实验对16未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自变学习过单词正确数学习过单词正确数再认补笔再认补笔平均正确率 0.91 0.64 0.92 0.89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再认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补笔配对样本T检验-1.6-4.8 的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大于未学单词与已学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4.4、讨论的影响。
Jacoby 和Dallas在关于此类的实验上要记忆的任务则不受加工类型的影响。
但是由于被试的内在学习基础差异和分心原因实验结果是再认成绩好于补笔。
5.参考文献 Gazzaniga M S534 Warrington E K19981974469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419428 孟迎Weiskrantz L—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郭春彦.2006.21.Jenikins RrecognitionBurton A MEllis AB43WNeuropsychologiaERP研究.38(1)2002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faceWippich W2000On the40InCognitionB52 Buchnert Areliabilit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memory measures227—259 Paller K AD LMedin(EdSan Diego6.附录 7.验。
消费者的内隐记忆及启动策略
比如 , 一个 正在读 报 纸 的 消 费者 通 常 不会 去 注 意 印
操 作 中表现 出来 。早在 l 纪 , 国哲 学家 笛卡 7世 法
尔就已经对 内隐记忆现象进行 了观察和描述 , 但一
但 的确提 升 了他 们对 该 品牌 的喜 爱 程 度 , 且增 加 而
了该 品牌进 入消 费者 品牌考 虑域 的可能 性 … 。 许 多人 可能 还 记 得 一 个 有 趣 的 研 究 : i r Vc y于 a
患者作 为健 忘症被 试 , 无 脑损 伤 的病 人作 为对 照 用
组, 研究 发现 健忘组 被 试 虽 然不 能有 意识 地 提 取 已
2 消 费 者 的 内 隐记 忆 现 象
信息 纷 扰 繁 杂 的今 天 , 费 者 所受 到 的广告 影 消 响大 多是 非意 向性 的 , 们 对 广 告 往 往 投 入 非 常少 他
的注 意力 。在 这种 情 况 下 , 费者 不 会 理 性 地分 析 消 周 边 的消 费影 响 因素 , 很 多情 况 下 只 是 根 据 自己 在 的预 感 和直觉 行事 。但 是 , 消费 者与 广告 接触 后 , 广
信息 仍然 影 响着他 们对 广告及 其所 宣传 的 品牌 的态
度 。S a i h pr o的边 缘 视 觉 呈 现 目标 广 告 的研 究 表
明 , 管 被试试 图避 免观 看在 广告 中所描 述 的产品 , 尽 但是 那些 附带 的产 品广 告仍 然影 响着他们 对广 告 中
所宣 传产 品 的考 虑 J ul 和 B r 。B t r e er 行 了熟 悉 y进 品牌 的 内 隐记 忆 对 陌 生产 品决 策 的 迁 移 影 响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品 牌 下 的产 品 类 型 改 变 的 同 某
启动效应
摘要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顾负启动的研究:负启动与选择注意的关系;早期以抑制为主导的负启动研究成果,包括抑制的功能、负启动的时间历程、加工位置与个体差异以及实验情景和策略对负启动的影响;负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干扰项抑制假说、情景提取解释和短暂辨别理论。
关键词 负启动,选择注意,抑制,情景提取
表1 典型负启动范式
控制条件 实验条件 启动 显示
B(目标) B M(干扰项) T
反应 B B 探测
显示 T T C
c 反应 T T
表注:黑体字为目标,空心字为干扰项,每次显示中,被试只对目标作出反应,而忽略干扰项。
2 负启动的研究现状
负启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60年代,而对负启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则开始于80年中期。从直觉看负启动现象似乎是注意的抑制在起作用,因此人们曾花了很大的功夫探寻负启动背后的抑制机中的功能
通常,人们假设注意的抑制是发生在选择期间,它用于减少当时无关项目的干扰[3-5]。因此,如果抑制有助于当前所作的选择,那么在选择之后的较短时间内负启动应当是存在的,并且一旦在给定的试验中完成选择后,负启动将逐渐消失。同样,如果抑制在注意选择期间起作用,那么负启动与干扰应当沿相反的方向变化,即有效的抑制越强,出现的干扰则越少。
在选择注意的条件下,被试要对一些当前出现的或潜在的刺激作出反应,同时避免对其它干扰绩效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选择注意的实验方法之一是启动程序。这种程序需要被试对探测刺激作出反应,探测刺激可能与先前(启动)刺激无关,也可能与之有关。启动效应是指对有关或无关的探测刺激的反应的延时或准确度发生变化。大量的实验表明启动效应有正负之分。负启动是指当一探测刺激与先前的启动刺激的一个忽略干扰项的维度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这个经典结论首先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演示的。他们发现当一个项目的字色相应于上一个先前字的字义时,需要命名这一有色字的字色的时间特别慢(如:前一项目为“红”,字色为绿;当前项目为“黄”,字色为红)。在典型的负启动任务中,给被试成对同时显示的一系列测试,如表1所示:对每一次显示被试都要对目标刺激(如:B)有选择地作出反应,同时忽略一个干扰项刺激(如:T)。在负启动任务的成对显示中,前一次显示称为启动显示,后一个显示称为探测显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就是启动显示的干扰项。在控制条件下,探测显示和启动显示的目标与干扰项均无关。负启动条件下比在控制条件下对测验显示的反应时变慢量(或准确度下降量),即为负启动效应测量的指标。尽管负启动是在Stroop任务中首先发现的,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负启动也可以在任何一个以项目接项目为基础的测量程序上产生[4]。Tipper和Cranston的研究[3]表明,当被命名的字母与启动显示中被忽略的字母相同时,两个重叠字母的辨认测验显示,对目标的反应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之后在任务为辨认两个重叠的自然物线条画面的研究中,对目标的反应也出现了相似的效应。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和表现,并分析不同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条件:高熟悉度 vs. 低熟悉度)x 2(任务:内隐联想测验 vs. 外显联想测验)的被试内设计。
2. 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包括高熟悉度和低熟悉度的图片各40张,以及与图片无关联的中性图片40张。
- 任务材料: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联想测验(EAT)。
3.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程序,并保证实验的匿名性。
-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
- 熟悉阶段:被试依次观看高熟悉度、低熟悉度和中性图片,每种图片各20次。
- 测试阶段: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联想测验,两种任务各进行20次。
4. 数据处理:- 内隐联想测验:计算反应时和错误率。
- 外显联想测验:计算被试对图片的命名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内隐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2. 外显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中性图片组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内隐记忆的存在:本实验结果表明,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在两种任务中均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和中性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确实存在。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关联。
3. 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中,高熟悉度图片组在两种任务中的表现均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熟悉度是影响内隐记忆的重要因素。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先前经验的信息进行提取或识别的记忆过程。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记忆范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3. 为内隐记忆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选取与实验无关的图片、文字和声音作为刺激材料。
3. 实验设计:采用2(内隐记忆范式:线索-线索范式、线索-非线索范式)×2(线索类型:线索、非线索)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分为线索-线索范式组和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两组分别进行内隐记忆范式实验。
①线索-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相同。
②线索-非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不同。
(3)记录实验对象在每个范式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四、实验结果1. 线索-线索范式组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均优于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 在线索-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相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不同图片时。
3. 在线索-非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不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相同图片时。
五、实验讨论1. 内隐记忆范式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实验对象的内隐记忆。
2. 线索-线索范式比线索-非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3. 实验结果提示,在今后的内隐记忆研究中,可以采用线索-线索范式作为内隐记忆提取的有效方法。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发现线索-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种记忆的加工机制理论综述
综上所述 , 记忆任 务的加工过程 是复杂 的。经过几十年 的研 究, 对记忆机制理论建设取得 了系列 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许多不 足 。各种理论解释的视觉和广度各不相同 ,早期形成的理论 ,解 释记忆现 象 的广度 最小 。各 理论都无法 都有无法解 释 的记忆现 象, 对其产生机制 的论述都有猜测成分 ,其中对错误记忆产生机 制的猜测成分最大 。 目前的研 究, 只有 内隐记 忆提 出了加工分离的研 究方法来对
时为前瞻记忆、 错误 记忆 的研 究带来了极大 的便 利和 积极的促进 作用 。依托 内隐记忆的研究技术和有关的理论思想 ,相信 前瞻记 忆和 错误 记忆 理论的探 索和 构建将逐 步得到完善。 参考 文献:
[ 1 ] T u 1 v i n g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M e m o r y :Q u o V a d i 8 7[ A ] . G a z z a n i g a M S .T h e C o n g n i t i r e N e u r o s i c e n c e 【 C 】 .C a m b r  ̄ d g e :
两中加工 ( 外 显 记 忆和 内 隐 记忆 )分别 进 行 定量 的测 量 。但 这 同
双重加工机 制是 Mc Dn a a l i &E i n s e t i n( 2 0 0 0 )提 出的。他认 为,前瞻记忆的提取是一个 既依赖策 略加工 , 又 依赖 自动j j n 7 - 的
双重加工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三种 记 忆 的加 工机 制 理论 综述
王亚 斯
( 襄 阳职业技术 学院 湖北 寰 阳 4 4 1 0 0 0 )
8章__记忆实验(二)解析
容
量
大
消退 0.25~2s 读出
小
置换、可能消退 到30s
无限
可能无丧失、由于干扰导致 无法分辨信息或“捉住”信 息 几分钟到几十年 提取线索、可能的搜索过程
9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 取
可能是自动的、项目 在意识中语音线索
Mem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 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容量大,保持时间短暂 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 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 回声的存储(echoic mem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mory 17
1966年Baddeley扩展了Conrad的发现,他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p,can,map)——回忆率最低
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day,bar,sup)
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回忆率高
插入任务:
写下两位数
两位数字相加并写出和
从两位数中减3并写出结果 对两位数字按奇数或偶数大于50或小于50
进行数字分类 无插入任务
回忆的正确率都随着插入任务的难度增加而下降。
如何将干扰和消退分开??
Waugh 和Norman的研究:探测法 3658412905* 快速呈现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mory 29
为了更好地把这两个自变量分开,又增加 了改变数字呈现速度的措施。快速呈现为 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 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间隔数字的条件下, 改变间隔的时间。也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 的情况下,改变间隔数字。
内隐记忆讲解
• 1982年,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的功能。
13
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1)
• 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提取 内隐 内隐 内隐 外显 外显
16
(二)迁移加工理论
•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 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 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 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 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 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的作业成绩不随时 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的作业成 绩则下降很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产生的影响不同
负荷水平
任务分离程序(3)
• 任务分离的逻辑:若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 有不一致或类似的结果,就可据此推测完成这些 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 类似。当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相反时,就能 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类 似这样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 实验性分离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 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讲稿]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讲稿]内隐记忆研究综述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 Graf和 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 1924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 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 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 [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 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文章从启动效应的分类、神经生理机制、理论解释、实验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启动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最后,对当前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评。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基线启动效应是目前认知心理学和记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E.K.Warrington和L.Weikrantz[1]在对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病人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病人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其成绩明显优于让其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词时的成绩。
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病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Cofer[2]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后来,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这种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界定及分类目前关于启动效应虽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但已基本上达成一致,即认为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项目对随后刺激项目或与其相关的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所产生的易化现象,或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启动效应可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1.1根据启动效应所起作用的方向一般先前呈现的刺激效应对后来呈现的刺激效应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也称为促进性启动效应。
而起抑制性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早期,心理学家对启动效应的认识仅局限于正启动效应。
直到1977年Neil在试验中发现启动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探测刺激中的目标时产生抑制效应,并将其称为负启动,心理学家才开始关注负启动。
近年来,负启动成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1.2根据前后呈现的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关系直接启动,也叫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项目完全相同,即后呈现的探测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1.导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简单的认知功能,从前阅历对记忆测验成果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_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多年来,讨论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得出相对全都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靠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M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试验性分别。
早在20世纪60年月对遗忘症病人的讨论中就已发觉二者的分别现象(WarringtonE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从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掌握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果差,表现出记忆缺陷。
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掌握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2023)。
在再认阶段,试验采纳类似Rugg试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缘由。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觉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纳这一范式的缘由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纳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许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别不肯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A,2000)。
缘由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
”(PallerKA.,2000)试验在再认阶段实行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胜利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假如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老化与启动效应
❖ Lazzara使用语义决策任务,同时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测量概念启动 效应的指标。 结果:在排除外显记忆参与的情况下,中老年人和年轻人 表现出相同的启动效应。这表明正常的年老化并没有破坏概念内隐记忆 的操作。
❖ 在一项对损伤患者和正常被试的词汇启动和图片启动任务操作的对比实 验中,发现正常被试在词干补笔启动效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但 没有在图片辨认启动效应中发现存在年老化效应。验证方法:在知觉、 语义和词汇三种加工条件下,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 的实验的内隐记忆和外显回忆任务的操作比较,从而检验年龄和加工深 度对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影响方式。
❖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相互污染)郭秀艳采用加工分离程序,从意 识和无意识层面对年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文字 或非文字材料,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的贡献和成人记忆相比无显著的差 异,这无疑表明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没有下降,内隐记忆并未明 显老化。该研究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无意识记忆(内隐记忆)的年龄独立 性,同时也澄清了记忆年老化真正的内涵与外延。另外一项研究进一步 表明,老年人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不 存在差异,内隐记忆具有抗老化的作用。
❖ 进一步明确词汇加工和知觉启动间的关系
❖ Newel在词干补笔任务中通过对测试时目标项目问题位置的操作,考查 了加工深度对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在标准的浅加工 编码任务中,词汇加工的程度是通过把编码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前或者后 来控制的。实验结果,外显任务中把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后增加了浅编码 任务中词汇加工深度,但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没有出现对启动产生影响的 加工水平效应,这表明词汇的加工并没有对启动效应产生影响。要想更 好地理解自动的知觉信息提取的基本过程,还需要把问题-位置的操作 和其它更加可靠的内隐记忆测验结合起来。 有研究进行了加工水平对残 词补全和词干补笔两类任务启动效应影响的研究。研究者把加工水平分 为知觉、词汇两类浅加工,另外还有语义的深加工。研究结果表明,加 工深度对两类内隐记忆测验的启动效应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词干补笔条 件下,语义和词汇加工的启动效应是相同,都比知觉学习加工下的启动 效应要大;但是在残词补全测验中,不同加工水平下的启动效应没有显 著的差异。这个研究结果和传统的认为加工深度只和有意识的回忆相联 系的看法相反。Fay 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了词干补笔任务具有词汇的成分, 它需要最初的注意加工。当解释加工深度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时,词 汇加工应该是被深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在他看来,补笔测验的方法 学需要重新界定,这样有利于那些内隐记忆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解决。
❖ Stuart使用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概念驱动和知觉驱动任务,去除了传统的 测验类型(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与提取过程(概念驱动和知觉驱动) 的混淆。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测量的记忆类型,在概念驱动的提取中存 在显著的年龄效应,但是知觉驱动的提取中没有年龄效应。特别是在知 觉驱动的外显记忆任务中发现了年龄的不变性,支持与年龄有关的是概 念加工损伤而不是知觉加工损伤的结论。
笔字对应的汉字即为一正确,补笔成其他汉字或没 能补成汉字均算错误。每个被试学习随机呈现的80 个单字,其余80个随机分成两半,40个字作为再认 的混淆字,另40个字以其缺笔字形式呈现作为补笔 肘猜测概率的测量。
❖ 实验程序如下: ❖ (一)学习部分。每个被试先学习5个缓冲字,然后学习40
个单字,再 学习5个缓冲字。休息5分钟后重复上述程序。这样共使用 20个缓冲字和80个学习用字。缓冲字对每个被试均相同。使 用缓冲字是为了避免系列位置效应,它们『不色括在160个 单字内。 (二)测验部分。每个被试学习后半小时连续进行如下测验。 ①再认A(包括20旧字,20新字)。②词干补笔B(20旧,20 新)。@词于补笔A。④再认B。,每个被试学习后第7天连续 进行如下测验。①再认C(20旧字20新字)。②词干补笔D(20 旧字20新字)。
❖ 实验结论:汉子词干补笔的启动效应随时间 逐渐下降。本实验不能证明启动效应与再认 无关,因而难以推测他们各属于不同的记忆 系统。
❖ 结论:不同年龄对两类内隐记忆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异。两类任务的重 复启动效应在老年时还保持着,而词干补笔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可能是由 于老年被试可能执行功能存在缺陷。
பைடு நூலகம்
❖ 问题:内隐记忆本省问题,一些概念和定义混淆,提出保持基线操作避 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同时,通过保持编码和测验过程的一致来减 少过程的污染。从而:
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1、启动效应的认知行为研究
❖ (1)注意与启动效应
❖ Mulligan 采用 Stroop 变式研究了分散注意操作是否产生类似于选择性 注意操作的注意效应;检验注意在多重目标间分散时,启动效应能否被 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和集中注意条件下的操作相比,分散注意导致启 动效应 减少。
第14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
实验二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经验对当前任务的促进作用。内隐记忆的 启动效应对启动效应在认知行为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
理学研究以及功能成像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 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 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 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 “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
❖ 1.2加工水平和启动效应 ❖ 为了对加工水平的性质、启动效应与意识提取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
究,Barnhardt采用词干补笔的内隐测验和词干线索回忆的外显测验两 类测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加工水平的操作中,他把词义的愉悦 性判断作为深加工水平,报告括号内字母的个数作为浅加工水平。通过 测试后的评估把被试对测验的意识水平分为无觉察提取,觉察提取和知 觉到的有意识提取三种类型。 ❖ 研究结果:内隐测验中的加工水平效应和提取意识水平无关,词干补笔 测验中的加工水平效应和启动效应不相关,它们各自和觉察的联系是由 独立的、自动的机制引起。启动效应是由于产生过程和知觉记忆的交互 作用而产生的,而不是词汇加工过程本身造成,加工水平效应是由于无 意识的情节和知觉记忆相互作用引起的。
词干补笔与速示器辨认的起动 效应保持过程的比较
实验一:
实验目的:用词干补笔的方法对汉字的起动效 应的保持过程进行研究
❖ 方法:实验设计为2×2×2的组内设计。测验 类型:再认与词干补笔。测验间隔时
❖ 间:半小时与7天。测验项目类型:学过的单 字与未学过的单字。
❖ 实验材料:材料是160个低频汉字,这是预试中100 名被试补笔正确率小于30%的缺:笔字所对应的汉 字。我们规定,如果把缺笔字补成的汉字是原来缺
❖ ③词干补笔C。④再认Do上述A、B、C、D各包括的单字对 每个被试来说都是随机选择的。括号内的“旧”、“新”分 别指学过或未学过的单字。学习与再认都是由长城0520CH 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学习时一个字在屏幕上停留3秒。再认 时依次逐个呈现汉字,让被试按两个不同的键分别对旧字和 新字作反应,判断时间不限。词干补笔时同时呈现40个残缺 字卡片,让被试在答案纸上把残缺字填成完整的:汉字,补 笔顺序可由被试从易到难自己选择,限定20分钟完成。补笔 前向被试说明,把他(她)首先想到的字填写出来。
❖ 通过两类记忆测验中系列位置的比较,发现在外显和内隐记忆中都存在 显著的系列位置效应,其中近因效应在内隐记忆中最明显。他们认为, 在不同任务和记忆条件下出现的稳定的系列位置效应,可能反应了记忆 中维度表征的一般特性,而和间接或者直接的提取方式没有联系。亦即 系列位置效应可能反应了编码和存储的加工过程,表明了有意识和无意 识的信息编码有相似的组织方式 。
❖ 耿海燕和朱滢在实验中通过提高被试的注意水平,发现了 Stroop 效应 的反转,即被试由于更多地注意色词而使得无意识的启动效应减小
❖ Raanaas在一项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的系列位置效应进行的研究中, 在编码阶段使用了非色词选择性注意任务。
❖ 结论:在知觉启动研究中出现的注意效应表明,内隐记忆也依赖于编码 时的注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