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5)06-0033-06DOI:10.14085/j.fjyl.2015.06.0033.06收稿日期:2015-04-15修回日期:2015-06-08

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李辉 何昉LI Hui HE Fang

作者简介:

李辉/1980年生/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生态规划设计总监(深圳 518038)

何昉/1962年生/男/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首席规划设计师/本社社长(深圳 518038)

摘要:城市生态的研究是城市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梳理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缘起、国际上城市自然空间设计思想的演变和我国对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研究进展,分析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反馈机制,得出在城市设立生态保护区相对于乡村的自然保护区有更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后以深圳、澳门的城市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设计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城市生态保护区如何实现:开展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对城市生物保护区制定多目标、多物种需求开展生境设计,引导其发挥正反馈作用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并在生态容量容许范围内开展适宜的科普、游憩活动,制定长效的生态本底跟踪调查制度,为城市生态文明的构建打下生态基础。

关键词:城市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区;城市生态系统;生态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Abstract: The study of urban ecolog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rban natural space design though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feedback mechanism of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It proposed that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preserves in urban areas will bring more ecological service and functions than the nature preserves in countryside. With a case study of urb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design practice in Shenzhen and Macao as example, it discussed how to realize the urban ecology preser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mplex ecosystem. It also proposed to develop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urban eco-system and to develop habit design for the multi-purpose and multi-species requirements for the urban ecological preserve, which would help to pla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to ensur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urban ecosystem. In addition, it also suggested that appropriate science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a long-term ecological background tracking survey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hich woul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Urban Nature Preserve; Ecological Preserve; Urban Ecosystem; Ecological Desig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国的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粗放、高速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们的城市发展将何去何从?十八大之后统一将生态文明作为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生态的研究将是实践城市生态文明的主要理论基础。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笔者

认为对城市中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的增加城市生态保护区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1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提出

1.1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缘起

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应该源于1916年建立的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直接促成了194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建立,

市发展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关注,模拟植物自然生长环境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试图从城市自然的角度解决城市化过程中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后延斯

延森(Jens Jensen)提出了以自然生态学的方法来代替以往单纯从视觉景象出发的城市园林设计,在芝加哥西部公园(West Park)设计出了模拟植物自然生长、演变的自然景观,出于对自然的热爱,1919年提出了以大西部公园系统(A Greater West Park System)为骨架的城市生态网络畅想。1969年城市生态设计的代表人物麦克哈根(McHarg)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2],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代表着传统的城市的规划设计研究范围提升至了生态科学的高度。1974年华盛顿召开了关于城市中的自然会议,明确将城市开敞空间与自然保护的需求体现在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这可以视为美国城市内部自然保护与重建设计的开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城市动、植物生态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欧洲城市自然保护逐渐受到重视。1977年伦敦建立了柯蒂斯生态公园(William Curtis Natural Park),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的共同关注进一步促进了城市自然系统的保护[1]。随后英国、德国等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城市生物生境调查、制图及评价规范,保护恢复方法和措施,逐步推广,有一些城市还颁布了城市生态保护政策和法律,并将建立城市生态保护区内容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例如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城市湿地保护等[4]。20世纪80年代,城市生态学和城市野生动物保护迅速发展,法国镶嵌公园内的植物演变、凡尔赛皇家菜园内的蜜蜂保护区、里尔的工业植物群保护区以及哈尼斯生态污水处理湿地中蝙蝠保留区的设计理念与效果表明:将生态保护与遗产保护、环境教育结合设计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具有更加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景观[5]。设计界开始提出新“生态景观”,鉴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生态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至于城市生态学成为1980年第二届欧洲生态学会议的主题。1984年大伦敦议会制定了相应的城市自然保护政策,强调城市野生生物保护和自然对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用于指导专业人员和普通市民来参与城市自然保护活动[6]。

1.3中国对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研究发展

受国家公园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5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以及省市县四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再加上各级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构成了我国国家公园整体框架,这些生态、生物保护区同样是集中在人类干扰度较小的地区,这使得其中的珍稀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但在城市中一般以开放空间、绿地广场为核心的绿地系统为主,主要满足绿量建设要求很少涉及生态保护内容。中国对城市生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12月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保护研究工作的开始[1][7],此后城市自然保护和设计的思想不断深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在1992年《21世纪议程》的推动下,生态城市的概念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和接受,规划设计领域开始研究和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展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践,制定合理开发、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政策,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以推动世界各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在国家公园理念下引导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一方面突出资源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另一方面突出其景观的珍稀性和独特性。虽然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不同,但自然保护的理念和进程大致相当: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大约有13个自然生物保护区[2],有极大多数分布在苏格兰的乡村地区,主要对乡村郊野地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多数自然生物保护区的核心区建立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物种科研中心(SSSI)上,缓冲区仍然保留原来的农业耕作土地,过渡地带用于开展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实践;经过百年的发展美国现有54个国家公园[3],多数位于人口密度较小的西部地区,城市区域内以提供游憩功能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主,真正意义的生态保护区在城市内还鲜有体现。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关注城郊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制定了一些城市郊区的生态栖息地保护计划防止城市蔓延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例如1990年制定的沃楚西特(Wachusett)流域保护规划,1966年形成的芝加哥南郊的希腊经济林(Thorn Greek)保护计划等,使城郊的开放空间的一些生物栖息地和生态保护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4],其后城市内的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越来越成为生态学家研究与设计师实践的热点。

1.2城市自然空间设计理念的演变

早在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城市化开始,风景园林设计师就涉及到了城市中自然空间的设计,这种设计思想下开展的城市公园运动(The City Park Movement)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中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矛盾,风景园林师开始从非纯视觉享受的角度营建城市自然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风景园林设计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处于对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