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作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41.连锁聚合:连锁聚合是指聚合反应一旦开始,反应便可以自动地一连串的进行下去,生成一个大分子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是瞬间完成的,只需要0。01s到几秒的时间。因此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不大。但是,单体的转化率是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的。这类聚合反应称为连锁聚合。
42.正常聚合速率:在低转化率(<5%~10%)条件下,聚合速率遵循速率方程所表现的速率为正常聚合速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降低,聚合速率降低。
8.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水中聚合为高聚物胶乳的过程。
9.重复单元:聚合物大分子中以共价键相互连接的、重复出现的、小而简单的结构单位称为重复单元。
10.凝胶化现象:体型缩聚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粘度将急剧增大,迅速转变成不溶、不熔、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弹性凝胶的过程,即出现凝胶化现象。
28.向溶液剂转移常数 :链自由基向溶剂转移反应的速率常数 与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 的比值, ,表征链自由基向单体转移的难易程度。
29. 均相溶液聚合及其主要组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经引发聚合后得到的聚合物也溶于该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的聚合反应。其主要组分是单体、油溶性引发剂和溶剂。
30.聚合度相似的化学反应:如果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发生在侧基官能团上,很显然这种化学反应不涉及聚合物大分子的聚合度,反应前后聚合度不变,把这种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称为聚合度相似的化学反应。
45.聚合物的老化:聚合物在使用或贮存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性能变坏,强度和弹性降低,颜色变暗、发脆或者发粘等现象叫聚合物的老化。
26. 链自由基向大分子的转移反应:链自由基从大分子上夺取一个 -氢原子,本身的活性消失,变为一个大分子,而原来的大分子变为新的链自由基的反应。

关于乳化现象名词解释

关于乳化现象名词解释

2023年乳化现象名词解释2023年乳化现象是指在2023年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特征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结合形成乳白色的悬浮物质,使得空气变得浑浊不清。

乳化现象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乳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应增加。

其次,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造成了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增多,例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这些微小颗粒物质与水蒸气结合后形成悬浮物质,导致空气出现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空气质量恶化,人们呼吸空气时会感到不适,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其次,乳化现象影响了大气透明度,降低了光线的穿透度,导致人们视野模糊,对交通、工作等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乳化现象还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农业产量,对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威胁。

为了解决乳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物排放,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的管理,以提高农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采取一些个人举措来应对乳化现象的影响。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其次,合理安排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行步行。

此外,还可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2023年乳化现象是一种由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自然现象。

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来减轻其影响。

乳化的名词解释

乳化的名词解释

乳化的作用及应用
乳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将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使其形成均匀混合的胶状液体。

乳化剂能够降低液滴间的表面张力,使得两种液体更容易相互混合。

乳化的过程通常涉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水相、油相和乳化剂。

水相和油相是互不相溶的,而乳化剂则起到连接两相的桥梁作用。

乳化的原理是乳化剂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

乳化剂的亲水基团与水相相互作用,疏水基团则与油相相互作用。

乳化剂的存在改变了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两相能够有效地混合在一起。

乳化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乳化能够制备出稳定的乳状产品,如乳酸饮料、奶油和蛋黄酱等。

乳化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口感稳定性。

在化妆品工业中,乳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乳液、面霜、洗发水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使得这些产品更容易涂抹和吸收。

此外,乳化还在农药、医药、涂料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乳化还有许多实际应用价值。

在油田开发中,乳化剂能够增加原油的流动性,使得提取更加高效。

在环境保护方面,乳化技术可用于处理油污染,将油水混合物分散成微小的液滴,有助于油的分解和去除。

此外,乳化还可以应用于制药工业中的药剂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等领域。

总之,乳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技术手段,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乳化,我们能够制备出稳定的乳状产品,改善
口感和涂抹性,提高油田开发效率,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2、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多肽链借助各种非共价键弯曲、折叠成具有特定走向的紧密球状结构。

3、别构效应: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的改变。

4、寡糖:由2~20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构成的糖类物质。

5、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而将细胞外信号称为第一信使。

6、分子杂交:用一个DNA单链或一个RNA单链与另一待测DNA单链形成双链,以测定某特异序列的存在。

7、蛋白质的可逆变性: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变性因素,可使蛋白质恢复活性。

8、全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包括所有必需的亚基、辅基和其它辅助因子。

9、米氏常数Km:Km的数值等于酶促反应达到其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它的大小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10、波尔效应:pH值或和CO2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具有影响,血液pH值降低或CO2分压升高,使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O2分压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均降低,氧分数饱和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这种pH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1、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A)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组成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12、乳化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13、酸败现象:食物和其他产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或水解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异臭的状态,酸败后的油脂密度减小,碘值降低,酸值增高。

14、碘值: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度越高,用以与之加成的卤素量也越多,通常以“碘值”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每100g脂肪所吸收碘的克数称为该脂肪的“碘值”。

15、自由基::凡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

生物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部分名词解释(欢迎同学补充更正)第一章糖类单糖(monosaccharide)由3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公式(CH2O)n的简糖。

寡糖(oligoccharide)由2~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polysaccharide)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链可以是线形的或带有分支的。

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

在立体化学中,因分子中存在不对称中心而产生的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

有D型和L 型两种。

构型的改变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从而导致光学活性的变化。

构象(conformation)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列。

指一组结构而不是指单个可分离的立体化学形式。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无光学活性的变化。

淀粉(starch)一类多糖,是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

有两种形式的淀粉:一种是直链淀粉,是没有分支的,只是通过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另一类是支链淀粉,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支链在分支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糖原(glycogen)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纤维素(cellulose)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葡聚糖。

通常含数千个葡萄糖单位,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极限糊精(limit dexitrin)是指支链淀粉中带有支链的核心部位,该部分经支链淀粉酶水解作用,糖原磷酸化酶或淀粉磷酸化酶作用后仍然存在。

糊精的进一步降解需要α-(1→6)糖苷键的水解。

肽聚糖(peptidoglycan)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唾液酸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食品化学试题-蛋白质

食品化学试题-蛋白质

食品化学食品化学--蛋白质蛋白质A A 卷卷一. 名词解释1.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2.乳化能力(EC):又叫乳化容量,是指在乳状液相转变前每克蛋白质所能乳化的油的体积(ml)。

3.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酸碱,盐,热,有机溶剂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4.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在溶液中净电荷为零是的pH 值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二. 选择题1. 下列那一项不是对蛋白质水合作用和溶解度同时具有影响的因素(C )A.蛋白质浓度B.离子强度C.氨基酸的组成D.温度2. 在等电点以上的pH 溶液中氨基酸带(B )A.正电荷B.负电荷C.不带电荷D.以上都有可能3. 以下属于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是(C )A. pH 值B.B.B.有机溶剂C.C.C.加热处理D.D.D.有机化合物水溶液 4.下列不能显著吸收紫外线的氨基酸是(C)A .TyrB .TryC .LysD .Phe5.对于肉类脱水最好的脱水干燥方法是( B ) A.真空干燥 B 冷冻干燥 C 喷雾干燥 D 鼓膜干燥6.蛋白质织构化的方法不包括(B )A.纤维的形成B.结构重整C.热凝结和形成薄膜D. 热塑性挤压7.以下方法能导致蛋白质不可逆变性的是(C )A.使蛋白质处于极端碱性的pH 值环境B.加入尿素C.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PS )D.压力诱导蛋白质变性8.下列的蛋白质中,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特性的是(B )A.基质蛋白质B.鸡蛋清蛋白质C.乳清蛋白质D.大豆蛋白质9.冷冻保藏食品时,冻结速度越快,食品的变性速度( C )A.与冷冻速度成反比B.越大C.越小D.无关10.在相同离子强度时,哪一种离子提高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最强(C )A.Cl -B. I -C. SO 42-D.ClO 4-11.此图是pH 值对豆奶(PI =4.6)稳定性的影响,根据下列的图示,哪一个推断是对的(B )■ 沉淀时间 ▲ 脂肪分层时间A. 随时间的增加,豆奶越不稳定B. 越是远离豆奶的等电点,溶液的性质越稳定C. 豆奶发生沉淀和脂肪分层无关D. 生产豆奶最佳的pH 值是8.512.对蛋白质进行氧化处理,氨基酸残基易氧化程度的排列顺序(C )A.半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B.半胱氨酸>色氨酸>蛋氨酸C.蛋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D.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13.以下哪一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变性影响最大(D)A .Ca 2+ B.Mg 2+ C.K + D.Cu 2+ 14.影响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因素有(ABCD)A .氨基酸组成B .蛋白质-蛋白质接触 C.蛋白质浓度 D .水分活度15.下列措施中,哪一项是不能使鸡肉嫩化的(C )A. 用木瓜汁腌渍一段时间B. 用盐水和磷酸盐腌渍一段时间C. 用牛奶腌渍一段时间D. 把大块的肉挂吊一段时间三. 是非题1.蛋白质的持水能力和结合水的能力是一样的。

高分子试题及答案-完成版

高分子试题及答案-完成版

高分子化学复习题提要一、名词解释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平均官能度: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参加的混缩聚或共缩聚反应中,在达到凝胶点以前的线性缩聚阶段,反应体系中实际能够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总数与单体总物质量之比竞聚率: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定义为竞聚率,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双基终止:两个活泼的自由基相互作用失去活性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动力学链长:一个活性种从引发开始到链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多分散性:聚合物是分子链长不等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其分子量是同系物的平均值,这种分子量的不均一性称为分子量的多分散性交替共聚:r1=r2=0。

两种自由基不能与同种单体均聚,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使得共聚物中两单元严格交替共聚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占聚合物总量的分子数分子量调节剂:在聚合体系中添加少量链转移常数大的物质来调节分子量,此种链转移剂称为分子量调节剂凝胶点:多官能团单体聚合到某一程度,开始交联,粘附突增,气泡难以上升,出现了凝胶,这时的反应程度称为凝胶点配位聚合:是指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处配位,形成某些形式的配位络合物。

随后单体分子插入过渡金属(Mt)-碳(C)键中增长形成大分子的过程,所以也可称作插入聚合理想共聚:r1=r2=1。

两自由基的自增长和交叉增长概率完全相同,不论单体配比和转化率如何,聚合物组成与单体组成完全相同等活性聚合:链引发速率远大于链增长速率、无链终止、无链转移的聚合反应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邻近基团效应:高分子中原有基团或反应后形成的新基团的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以及试剂的静电作用,均可能影响到邻近基团的转化程度。

此种影响因素称为邻近基团效应二、选择与填空主要考点1、表征乳化剂性能的主要指标(填空)临界胶束浓度CMC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和三相衡点2、共聚物的类别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3、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对聚合物结构和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分子极性增加,离子对结合紧密程度降低,链增长速率提高,大分子结构规整性降低4、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自由基聚合,逐步聚合,阴离子聚合中分子量变化规律分别是什么?自由基:不变;逐步聚合:先缓慢增加,增加到一定值时急剧增加;阴离子聚合:线性增加5、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体系,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及引发剂的选择6、连锁聚合反应的Q值、e值意义及其在共聚反应类型判断中的应用。

农药制剂与加工部分参考资料

农药制剂与加工部分参考资料

农药加工:是一门研究农药剂型或制剂的配置理论,助剂配方,加工工艺,质量控制,生物效果,设备及成本等各项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农药剂型:指具有各种特定物理化学性能的农药分散体形式。

农药制剂学:研究农药剂型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我国农药存在问题1、农药剂型和制剂品种较少,特别是剂型结构不合理。

2、农药助剂种类及品种少。

3、剂型加工工艺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展望:1、加强法规管理,制定政策导向,限制高毒,高污染的农药剂型及制剂的生产使用。

2、鼓励开发,推广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新剂型和新制剂。

3、继续研究开发新的加工工艺及设备。

4、开发多性能的农药助剂。

5、加强农药加工的基础理论研究。

6、改进农药包装。

农药加工部分技术级原药:由专门的化工厂生产合成的农药统称为技术级原药或原药,它含有高含量的农药有效成分及少量相关杂质。

农药加工:在农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这一过程叫农药加工。

农药剂型: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成及规格。

农药制剂:一种剂型可以制成多种不同含量和不同用途的产品,这些产品统称为制剂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1满足农药的使用,2:稀释作用,3:优化生物活性,4:高毒农药低毒化5提高原药储存期的稳定性。

6扩大使用方式和防治对象。

7控制原药释放速度8具有增效,兼治,延缓抗性的作用。

农药的分类1按表面活性分:表面活性剂类助剂(分散剂,乳化剂,润湿剂,渗透剂)非表面活性剂类(稀释剂,载体,填料,溶剂,警戒色)2;作用原理分: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分散剂,乳化剂和溶剂)有助于发挥药效和延长药效(稳定剂,增效剂)有助于有害生物接触和吸收农药有效成分(润湿剂,渗透剂)增加安全性和方便使用(抗飘逸剂,安全剂和警戒色)表面活性: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表面活性物质: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成为表面活性物质非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高不具有表面活性,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saa):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它溶于液体,特别是水中,在低浓度时也能在液体或气体表面或其他界面上定向吸附,使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显著降低。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期终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期终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5.韧性饼干采用冲印成型;高油脂饼干采用成型。

6.按照蛋糕用料和制作工艺,蛋糕可分为、油蛋糕和槭风蛋糕三类。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20=20分)1.食盐的主要成分为( )A.氯化钾B. 氯化钠C. 氯化钙D.碘酸盐2.能将葡萄糖转变成酒精及二氧化碳的是( )A.酵母B.细菌C.霉菌D.变形虫3.塔塔粉是属于( )A.中性盐B.酸性盐C.碱性盐D.低碱性盐6.一般最适合面包制作的水是( )A.软水B.蒸馏水C.碱水D.中硬度水7.调整甜面包配方时,若增加蛋的使用量,得酌量减少原配方的( ) A.水 B.糖 C.油 D.面粉8.食品加工使用最多的溶剂为( )A.酒精B.沙拉油C.牛油D.水9.做面包时配方中油脂量高,可使面包表皮( )A.颜色深B.厚C.柔软D.硬10.蛋白不易打发的原因繁多,下列何者并非其因素( )A.高速搅拌B.蛋温太低C.使用陈旧蛋D.容器沾油11.面团分割重量600公克,烤好面包重量为540公克,其烤焙损耗是( ) A.5% B.6% C.10% D.15%12.面包包装的最主要目的是( )A.保持新鲜B.防止老化C.提高商品价值D.以上皆是13.能将葡萄糖转变成酒精及二氧化碳的是( )A.酵母B.细菌C.霉菌D.变形蟲14.要使面包长时间保持柔软,可在配方內添加( )A.膨大剂B.麦芽酶C.乳化剂D.丙酸鈣15.下面食品中哪一类不是焙烤食品。

( )A、黄桥烧饼B月饼C、蛋塔D、米饭16.面包中那种材料愈多发酵愈快()A、油脂B、鸡蛋C、酵母D、细砂糖17.下面那种油脂可以增强面团的充气性能()A.花生油 B.色拉油 C.大豆油 D.猪油18.在搅打蛋液的过程中,( )是消泡剂。

A、糖B、酶C、油脂D、食盐19.下列何者不是在制作面包发酵后产物( )A.二氧化碳(CO2)B.氨(NH4)C.热量D.酒精20.下列何种产品一定要使用高筋面粉( )A.海绵蛋糕B.比薩饼C.白面包D.天使蛋糕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20=20分)1.蛋黄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在打蛋机的高速搅拌下,能搅入大量空气,形成泡沫。

(完整版)《油田化学》-名词解释总结及详细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油田化学》-名词解释总结及详细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田化学》名词解释总结1.相:体系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2.界面:体系中相与相之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突变的交接面。

3.分散度:是某一相分散程度的量度,常用分散相颗粒(或液滴)的平均直径或长度的倒数来表示。

4.比表面:是物质分散程度的另一种量度,基数值等于全部分散相颗粒的总表面积与总质量或体积之比。

S比=S/V,或S比=S/m(S代表总表面积,V代表总体积,m代表总质量)5.表面张力:是引起液体表面收缩的单位长度上的收缩力,单位是牛顿/米,方向是平等于表面,垂直于液面的边缘。

6.净吸力:液体表面分子受到液相分子的吸引力与气相分子吸引力之差,方向是指向液体内部。

7.接触角:是指通过气液固三相交点作液滴表面的切线与液固界面间的夹角θ。

8.沾湿: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将气-液界面与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

9.浸湿:指导固体浸入液体中,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而液体表面没有变化。

10.铺展:当液-固界面取代了气-固界面的同时,气-液界面也扩大了同样面积的过程。

11.附加压力: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而在弯曲液面上产生的附加的压力。

12.吸附作用:当气相或液相分子碰撞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使一些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这种作用称为吸附作用。

13.物理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

14.化学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是化学键力。

15.吸附量:每克吸附剂吸附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或吸附质的毫摩尔数。

16.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当吸附剂处于多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时,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或某一类离子,而对其它离子不吸附或吸附较少。

17.离子的交换性吸附:带电胶体粒子吸附的离子和溶液中的同电荷离子发生的离子交换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18.胶体:指分散相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μm之间的分散体系。

19.表面活性剂:在溶剂中加入少量就可以显著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

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

表面活性剂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表面活性: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

2.表面:把一个相和它本身蒸汽接触的分界面称之。

3.界面:把一相与另一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称之。

4.表面(界面)现象:处于任何相态的任何物质的表面与其体相相比较, 二者在组成、结构、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和受力情况等方面均有差别,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

5.表面张力: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简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为mN/m.。

6.表面活性剂:能吸附在表(界)面上,在加入量很少时即可显著改变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应用功能.7.吸附:表面活性剂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8.表面过剩:其意义是若自1cm2的溶液表面和内部各取一部分,其中溶剂的数目一样多,则表面部分的组分i比内部所多的摩尔数,记为Γi (1)。

9.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以减少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10. 双水相体系;是指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分离形成的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

11.表面能小于100mJ/m2的固体称为低表面能固体,聚合物和固态有机物。

12.无机固体和金属的表面能多大于100mJ/m2,称为高表面能固体。

13.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简写为cmc)。

14.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亲水基和疏水基之间在大小和力量上的平衡程度的量度。

15.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一般都较小,当达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突然增大,这一温度被称为krafft点16.浊点;即一定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活性剂突然析出使溶液浑浊的温度点。

乳化剂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乳化剂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乳化剂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乳化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促进油水混合
的作用。

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使油和水相互混合并形
成稳定的乳状或乳化体系。

以下是对乳化剂的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1. 乳化,乳化是指将两种互不溶的液体(通常是油和水)通过
乳化剂的作用,使其形成均匀细小的分散相,即乳状体系。

乳化剂
通过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使油和水分子相互混合并形成乳状体系。

2. 油水界面张力,油和水之间存在着张力,使得它们难以相互
混合。

乳化剂的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从而使油和水能够更
好地混合在一起。

3. 分散相,分散相是指在乳化体系中被分散的液滴或微粒,通
常是油滴或油微粒。

乳化剂能够使油滴或油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乳状体系。

4. 乳化稳定性,乳化剂的作用还包括提高乳状体系的稳定性,
防止油滴或油微粒的聚集和沉淀。

乳化剂能够形成在油水界面上的
吸附层,阻止油滴之间的相互接触和聚集,从而保持乳状体系的稳
定性。

5. 表面活性剂,乳化剂通常也被称为表面活性剂,因为它们具
有降低界面张力的特性。

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
的结构,使其能够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吸附层,降低油水之间的张力。

总结起来,乳化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通过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使油和水相互混合并形成稳定的乳状体系。

乳化剂能够提高乳
状体系的稳定性,防止油滴或油微粒的聚集和沉淀。

它是食品加工
中常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制备乳酪、酱油、沙拉酱等各种乳化食品。

《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

《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

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表面:物质和它产生的蒸汽或者真空接触的面。

(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2. 界面:任意两种物质接触的两相面。

(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3.表面张力:指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N/m)。

4. 表面自由能: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体相内部同分子量所具有的自由能过剩值,称为表面自由能(J/m2)。

5. 表面活性:在液体中加入某种物质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叫表面活性。

6. 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某液体中加入少量某物质时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急剧降低,并且产生一系列应用功能的物质。

7. 吸附:表面上活性剂这种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8. 低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9. 高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10. 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11. 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头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12.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3.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是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14. Krafft点:它是指1%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时由浑浊忽然变澄清时相变的温度。

15. 浊点:是指一定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突然析出使溶液变浑浊的温度点。

食品化学要点总结

食品化学要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水分活度:食品中水的蒸汽压(P)与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

水分活度反映了食品中的水分存在形式和被微生物利用的程度。

水分活度是食品的内在性质,它决定于食品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食品的含水量:指在一定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时食品的水分含量。

滞后现象:采用向干燥食品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不互相重叠的现象。

(1)食品解吸过程中的一些吸水部位与非水组分作用而无法释放出水分;(2)食品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毛细管现象,使得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气压;(3)解吸时将使食品组织发生改变,当再吸水时就无法紧密结合水分,由此可导致较高的水分活度。

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成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的构象不稳定,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变性后的蛋白质某些性质发生变化,主要包括:①疏水性基团暴露,水中溶解性降低;②某些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③肽键暴露出,易被酶攻击而水解;④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发生了变化;⑤溶液粘度发生了变化;⑥蛋白质结晶能力丧失。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氨基酸通过肽键(酰胺键)组成的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为Aa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多肽链借助氢键排列成沿一个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并不考虑侧链的构象和片断间的关系。

Pr的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和β-折叠,氢键在其中起着稳定构象的作用。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借助各种作用力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紧密的复杂球形分子的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二条或多条肽链之间以特殊方式结合,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其中每条肽键都有自己的一、二、三级结构,这些肽链称为亚基,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糖(carbohydrate ):糖是一类多元醇的醛衍生物或酮衍生物,包括多羟基醛、多羟基酮以及他们的缩聚物和衍生物。

单糖(monosaccharide):指不能再被水解为更简单的糖类的物质。

寡糖(oligosaccharide):由2-20个单糖脱水缩合生成的糖。

同聚多糖(Homopolysaccharide):由20个以上同种单糖或衍生物聚合而成的糖类。

多糖(polysaccharide)杂聚多糖(Heterpolysaccharide):由20个以上不同种单糖或衍生物聚合而成的糖类。

复合糖(glycoconjugate):是指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2. 偏振面(plane of polarization):与平面偏振光震动的平面相垂直的面成为偏振面。

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指某些物质能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性质。

旋光物质(optically active forms):能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物质。

又称旋光体。

比旋光度(specific rotation):旋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平面偏振光旋转到一定的角度,称为比旋光度,又称旋光性、光学活性。

比旋光度可用[]tD α表示:[]100tD C L αα=⨯⨯其中,L 为光程,即旋光管的长度(dm );C 为质量浓度(g/dL );[]tD α是在以钠光灯为光源(成为D 线)、温度为t 的条件下实测的旋光度。

旋光异构(optical isomerism)&旋光异构体(optical isomers):由于不对称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布对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不同的影响所引起的异构现象称为旋光异构,所产生的异构体称为旋光异构体。

变旋光现象(mutarotation):旋光度自行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旋光现象。

3. 异头物(anomer)&异头碳(anomeric carbon):只是在羰基碳原子上构型不同的同分异构体称为异头物。

蛋白质乳化作用的名词解释

蛋白质乳化作用的名词解释

蛋白质乳化作用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乳化这个词,尤其是在与食品和化妆品相关的领域。

而蛋白质乳化作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蛋白质乳化作用是指蛋白质在水和油等非极性液体界面上发挥的乳化作用,使得水和油两种互相不溶的物质能够混合,并形成稳定的乳液。

它是由各种特殊性质的蛋白质分子在界面活性剂的辅助下实现的。

乳化剂在蛋白质乳化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乳化剂是一种能够减低液体界面张力的物质,它能够使两种互相不溶的液体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常见的乳化剂有表面活性剂、多糖、蛋白质等。

蛋白质作为乳化剂的一种,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食品和化妆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蛋白质乳化作用首先依赖于蛋白质的特殊结构。

蛋白质由长链分子组成,其中有各种不同的氨基酸残基。

一般来说,蛋白质分子的N末端为亲水性较强,而C末端则为亲油性较强。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蛋白质在水和油的界面上能够同时与两种物质进行相互作用。

蛋白质分子在水相中对应的水化层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同时,蛋白质分子的亲油性部分与油相中的脂肪酸等成分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使水和油两相产生更多的接触面积。

其次,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也对乳化作用发挥重要影响。

蛋白质分子通常会根据其结构特点在特定条件下折叠成特定的空间构象,这种构象可以使蛋白质在乳化作用中更好地与水和油两相相互作用。

另外,一些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也会对乳化作用发挥一定的影响,例如亮氨酸、脯氨酸等。

最后,蛋白质的浓度和pH值也对乳化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蛋白质的乳化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蛋白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乳化效果反而会下降。

此外,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乳化作用的效果。

例如,乳化蛋白在酸性环境下会失去其乳化能力,而在碱性环境下则会提高乳化效果。

蛋白质乳化作用在食品加工和化妆品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食品加工中,乳化作用可以使食品更加顺滑、口感更加丰富、稠度更加均匀。

例如,酱油、沙拉酱等调味品中往往含有蛋白质乳化剂,它们能够使油和水更好地混合在一起,使得调味品在使用时更加方便。

油脂的乳化名词解释食品化学

油脂的乳化名词解释食品化学

油脂的乳化名词解释食品化学嘿,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油脂的乳化这个事儿!啥是油脂的乳化呀?就好比你把油和水放一块儿,它们俩通常是“水火不容”的吧,油飘在水上,根本没法好好融合。

但要是有了乳化这一招,嘿,那就不一样啦!比如说做沙拉酱的时候,你就能看到油和其他东西混合得特别均匀,这就是乳化的功劳呀!(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原本各自玩耍,突然就手牵手玩到一起啦。


乳化呢,简单来说,就是让油脂在其他物质中均匀分散开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哦!得有乳化剂这个神奇的“小帮手”。

乳化剂就像是个和事佬,能让油和水这类本来不合的家伙和谐共处。

(这不就跟咱生活中调节朋友间矛盾的那个人一样嘛!)
咱平时吃的好多食品可都离不开油脂的乳化呢!面包、蛋糕呀,要是没有乳化,那口感能好吗?肯定不行呀!还有冰淇淋,要是没有乳化让各种成分好好融合,那能有那么细腻好吃的口感吗?(想想如果冰淇淋里的油和其他成分都分开了,那还能叫冰淇淋吗?)你再想想牛奶,它其实也是一种乳化体系呀!牛奶里的脂肪均匀分散在水中,这才让我们喝起来那么顺口。

(就像一场完美的音乐会,各种乐器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油脂的乳化真的太重要啦!它让我们的食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口感也更加美妙。

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油脂的乳化,它可是食品化学里的一个大功臣呢!没有它,咱的美食世界可就没那么精彩咯!。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乳化的名词解释1. 乳化剂•定义:乳化剂是一种能够在液体中分散并稳定微小液滴或气泡的物质。

•举例:常见的乳化剂有阿司匹林、蛋黄和肥皂等。

它们在水和油之间形成乳化系统,使得油水混合物能够保持稳定。

2. 乳化液•定义:乳化液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剂稳定形成的混合物。

•举例:牛奶是一种常见的乳化液,其中脂肪球被乳化剂包裹,使其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体。

3. 乳化力•定义:乳化力是乳化剂在形成和维持乳化液中所起的稳定作用的能力。

•举例:某些物质具有较高的乳化力,例如卵磷脂,能够稳定乳化液的状态并防止油水分离。

4. 乳化稳定性•定义:乳化稳定性是乳化液在长时间储存或处理过程中保持均匀分散状态的能力。

•举例:某些乳化液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如酱油中的悬浮颗粒能够长时间保持分散而不沉淀或分层。

5. 乳化机理•定义:乳化机理是指乳化过程中乳化剂和液体相互作用形成乳化系统的理论基础。

•举例:乳化剂在乳化液中形成胶束结构,通过包裹液滴表面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分散为微小液滴的过程属于乳化机理的范畴。

6. 乳化技术•定义:乳化技术是指利用乳化剂和相应的工艺设备实现液体乳化的过程。

•举例:食品加工中的搅拌机、乳化机和均质机等设备广泛应用于乳化技术,用于制备乳酪、果酱等乳化液体食品。

7. 微乳化•定义:微乳化是指乳化剂作用下形成的液体体系中,油滴或水滴的尺寸小于100纳米的稳定态结构。

•举例:某些药物微乳化液体制剂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

8. 乳化态•定义:乳化态是指乳化液中油滴或水滴分散均匀且稳定的状态。

•举例:乳膏是一种典型的乳化态,其中油滴被乳化剂稳定成微小液滴,使得乳膏质地柔软。

以上是对乳化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说明的列举,从乳化剂、乳化液到乳化机理和乳化态,每个名词都有对应的定义和举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乳化过程和应用。

乳化的名词解释

乳化的名词解释

乳化的名词解释乳化是一种物理过程,指的是将两种互相不溶的液体相互混合形成颗粒状分散体系的过程。

其中一种液体被称为连续相,另一种液体被称为分散相。

在乳化过程中,分散相被细分成微小颗粒,并均匀地分散在连续相中,形成了乳液。

这种乳化的过程不需要添加任何稳定剂,而是通过机械力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实现的。

乳化过程的实现有多种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1. 搅拌:通过强制搅拌将两种液体相互混合。

这种方法常用于家庭厨房中制作调味料或沙拉酱等。

2. 力学乳化:利用高速剪切力或压力实现乳化。

例如,在化妆品工业中,经常使用高剪切乳化机来制备乳液。

3. 高压乳化:通过高压力将两种液体强制喷射到一个狭窄的通道中,使液体分散成微小颗粒。

4. 温度乳化:通过调节温度实现乳化效果。

当液体受热或冷却时,其粘度和表面张力会发生变化,更有利于乳化过程的进行。

乳化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食品工业中,乳化被广泛应用于奶制品、果汁、冰淇淋以及面包和糕点等的制备过程中。

乳化使得食品的口感更加顺滑细腻,并且可以延长保质期。

在制药工业中,乳化被用于制备胶囊、药膏和乳剂等药品。

乳化能够使药物更加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此外,乳化还在化妆品、润滑剂、油漆和染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乳化液的稳定性是乳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由于两种液体互不相容,乳化体系往往不稳定,容易发生相分离现象。

为了提高乳化液的稳定性,常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稳定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可以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形成一层分子薄膜,阻止颗粒的聚集和分离。

在食品工业中,乳化液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添加胶体物质或乳化剂来增加。

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分散能力和黏度,能够减缓乳化液的相分离速度。

乳化液的性质也与其组成相关。

不同液体的乳化体系具有不同的粘度、流动性和稳定性。

此外,用于乳化的液体还可能含有悬浮固体颗粒、气泡或溶解的气体。

这些因素对乳化液的性质和应用也会产生影响。

总结来说,乳化是将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通过机械力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形成颗粒状分散体系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化作用名词解释
乳化作用是指一种将两种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分散态的过程。

其中一种物质一般为液态,被称为乳化剂,而另一种物质一般为液滴状,被称为内相。

乳化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以及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实验中。

乳化作用的实现通常需要乳化剂的介入。

乳化剂有一端亲水性(亲水基团)和另一端亲油性(疏水基团),因此能够同时与水和油相互作用。

在乳化作用中,乳化剂的亲油性部分与油相中的分子发生作用,亲水性部分则面对着水相。

通过这种双相作用,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滴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油相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乳化作用涉及的两种物质之间的不相容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是极性。

油相主要是不极性物质,而水相主要是极性物质。

由于极性物质和不极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两者难以混合在一起。

其次则是相似性。

油相和水相的相似性程度越高,两者的不相容性也越低。

最后则是分子大小和形状。

如果油滴和水分子的大小接近,或者油滴的形状能够适应水相分子的排列方式,则有利于乳化作用的实现。

乳化作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制作酱料时,通过乳化作用可以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在一起,使得酱料呈现出均匀细腻的乳状液态。

乳化作用还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生产,如牛奶、黄油等。

在化妆品领域,乳化作用被用于制造乳液和乳霜等产品。

同时,在医药领域,乳化剂也被用作给药的载体,使药物更容易被消化道吸收。

总之,乳化作用是一种将两种不相溶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分散态的过程。

通过乳化剂的作用,乳化作用能够降低油滴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油相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相中。

乳化作用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