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案: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当一个人用手推一辆车时,手对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力,车对手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
2.题型二:力的分类
-题目:请说出三种力的分类,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力的分类有三种,分别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例如,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是重力,弹簧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力是弹力,物体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是摩擦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力的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4)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5)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理解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的含义。
(2)力的分类:区分不同类型的力,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以及不同力的作用效果的差异。
4.科学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讲解力的分类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方式等。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力的示意图、实验图片和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接触面上。

5.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弹簧门、弹簧床等,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弹力,记录实验数据。

5. 练习: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3. 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接触面上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题目:列举一个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实例。

答案:弹簧门(或其他合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弹力的测量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弹簧,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弹力?弹力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有哪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弹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

3. 弹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弹力概念1. 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二、弹力方向1. 总是与形变恢复的方向相同。

三、弹力大小1. 与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2. 与材料性质有关:材料越硬,弹力越大。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弹力概念。

但部分学生对弹力方向的掌握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是学生在学习弹力时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弹力的方向,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3。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

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进行新课】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1.认识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

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专题教案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专题教案

教案: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专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弹力的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力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码、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拉弹簧、压弹簧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4. 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分析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门、弹簧座椅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力的测量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解释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答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题目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答案:先调零,然后将物体挂在测力计上,读取示数。

题目4:举例说明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弹簧门、弹簧座椅等。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刻,能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钩、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感受重力的存在,可以拿一个物体向上抛出,观察物体落回手中的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以通过悬挂钩实验来验证。

4.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6.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解:G=mg=2kg×9.8N/kg=19.6N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4. 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答案:G=mg=3kg×9.8N/kg=29.4N2. 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除以 10,求出自己的重力。

答案:假设体重为 50kg,则重力为G=mg=50kg×9.8N/kg=49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第七章力本章内容概述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本章共分3节: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4课时:第1节力1课时第2节弹力1课时第3节重力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1节力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2.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3.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2.在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准备】磁铁、小钢球、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认识力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师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好,下面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踊跃回答,并分析判断力产生了哪种作用效果.(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 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 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a)(b)知识点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师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正常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2.力的示意图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4页图7.1-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板书:物理学中通常将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答案:如图乙所示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知识点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实验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实验2 两只弹簧互相拉伸:(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表明了什么?生:现象:两个弹簧都拉长了;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操作下列实验:(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感觉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觉到疼吗?(2)用手拍桌子.(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教师结束语】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初次接触力学知识,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而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2.本节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体会力的实质、特点、作用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透过现象提炼实质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学板书第2节弹力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知识点1【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3.塑性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4.弹力的性质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学生举例:①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③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内容。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心的概念。

3、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石块、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实验引入:(2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

思考:1、小球为什么不会飞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力在束缚着小球。

2、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那肯定在和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

我们称这个叫引力。

3、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拿在手里的粉笔撒手后同样落向地面而不飘在空中说明地球上以及附近的物体也受到地球的。

4、在这个基础上,牛顿精心的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了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5、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符号是。

6、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7、力的三要素是:、、。

同样重力是力的一种也有三要素。

知识拓展:假如在地球没有受到重力可能出现哪些情景?二、新知探究: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的概念、影响重力的因素,计算重力的公式自学指导1:学生看书找出重力的概念,表示的字母。

(1分钟)重力的概念:用字母表示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并进行试验,并完成导学练习“活动二”(10分钟)1、在地面上拿起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你有什么感觉?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有关?(写出你的猜想)下表是研究重力与关系所做的实验记录:﹙1﹚分组记录实验数据。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7.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 量。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阅读实验要求。 (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钩码的质量 m/kg
钩码受到的 重力 G/N
重力与质量 之比(N/ kg)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
线 静 止 时 的 的方向。
10.指导阅读课本 11 页图 7.3-5,进一步了解“下”到底 猜想、讨论重 体现“从
指的是什么方向。
力的方向。 物理走向
12.指导学生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体验”竖直方向。 阅读理解。 社会”的
13.指导学生练习画重力的示意图。
体验重力方 课 程 理
14.讲述“重心”的意义。
向 的 在 实 际 念。
15.指导学生找直尺的重心。
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
16.指导学生阅读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 练习。
动手能力
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聆听,理解。 和阅读理
动手。
解能力。
17.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2 页图 7.3-8“想想做做”。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力有哪三要素?
回答
复习相关 知识
进行新课 1.(1)利用媒体播放课本第 9 页图 7.3-1 的视频(图片)。 观看
学习什么
(一)重力 (2)实验:沿不同方向抛出手中的乒乓球(其他物体也可), 学 生 代 表 演 是重力,
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 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

5.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泡沫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海绵,观察海绵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形变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钩码重量下的弹力,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填写实验报告单。

5. 例题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手劲,并记录数据。

7.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弹力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力的方向4. 弹力的作用点5.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2、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有关弹力的实例。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弹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簧测里计的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弹力
一弹性和塑性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三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2.使用:a 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处
b 使用时: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视线于刻度盘垂直
教学反思。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力 【教案】第2节 弹力(002)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力 【教案】第2节 弹力(002)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学生活动后汇报)[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

[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生]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师]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塑性的物体。

二、进行新课(1)弹力[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章力本章概述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3.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4.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5.弹簧测力计(1)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2)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②使用前指针要调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开始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③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④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⑤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四、重力 (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表示.3.重力的大小计算公式:G=mg,其中g=9.8 N/kg,9.8 N/kg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4.施力物体:地球.5.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1)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2)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7.注意: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第1节力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力的图示.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图片引入:拔河、火箭发射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观赏、体会与力有关的现象,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感受力与美的结合,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教学(30分钟)一、力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思考: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施力?哪个受力?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总结得出: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体,也一定有受力物体.学生再举一些例子,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体验:托起两个鸡从人对物体的作用到一般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符合认识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力的概念.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 N.续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30分钟)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观察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手按桌面,桌面是否发生形变呢?有什么办法观察到微小的形变呢?活动:用磁铁靠近细线下悬吊的铁钉,原来静止铁钉会怎样?演示:按图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表现不过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试着举例说明.找一名学生按图进行实验:分别在A,B,C处用力开门,感受开门的难易程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思考:一个力有三个要素,所以提到一个力,不仅要关心它的大小,还要关心它的方向和作用点,能否用一个图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类比用光线表示光的方法,它是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那么,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师生总结: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教师示范一些作力的示意图的试题.规范画图方法和步骤. 学生容易想到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得出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进而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物理中通常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这方面的生活实例,加深理解.出几道作力的示意图的试题供学生练习.通过举例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续表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新课教学(30分钟)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说明磁铁给铁一个吸引力.那么磁铁吸引铁的时候,铁吸引磁铁吗?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演示实验:(1)(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2)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可以用细线悬吊磁铁,手拿铁块靠近磁铁,如果看到磁铁靠近铁块,说明铁块吸引磁铁.或者把磁铁放在小车上,用铁块靠近,进行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学生实验:(1)用手拍桌子.(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实验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分析.学生的潜意识里是磁铁吸引铁,铁不吸引磁铁.通过实验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设计和进行实验的过程能进一步巩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1节力一、力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2)运动快慢变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D )A.桨对水的推力B.水对船的推力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至少有两个物体才能发生力C.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发生力的作用D.物体施力的同时必然受力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用手击打排球时,手感到发麻,说明排球对手施加了力的作用B.鸡蛋碰石头,鸡蛋碎了,说明石头对鸡蛋施加了力,而鸡蛋对石头没有使施加力C.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说明苹果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地球没有受到苹果的引力作用D.磁铁吸引铁钉时,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引作用;而磁铁不会受到铁钉的吸引作用4.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跳板发生形变,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对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风吹草动”施力物体是风,受力物体是草.6.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请你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一个物体无法产生力的作用,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7.观察下图描述的情境,谈谈你对力的认识.答案: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8.用4 N的力水平向左拉物体,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的示意图.答案:如图所示中国古代对力学的研究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来始终受益.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可惜这一科学的抽象思维方式在后世没有得到传承.第2节弹力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图片:撑杆跳高、跳板跳水等体育比赛场景.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 学生观看,感悟.思考,交流,此时不必回答.感受力与美的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续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30分钟)一、弹性与塑性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学生先动手实验操作,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由直观到抽象,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的性质?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吗? 总结得出弹性、塑性并板书.二、弹力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等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使发生较大形变.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也能极为自然地引出弹力的概念.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最好能实际操作一下.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实验简单易行,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提高兴趣和探究能力.四、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出示弹簧测力计,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组成.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体验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体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阅读材料的力学特性,了解材料还有哪些力学特性?它们有哪些应用? 学生进行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得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一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二调”:调零;“三读”:读数=挂钩受力.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结构、使用方法的探究与认识,了解一般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应用的能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2节弹力一、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二、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三、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2.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吊环、外壳.3.使用注意事项:(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1.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弹性形变的是( C )A.用手将充满气的气球按成凹形B.人站在木板上把木板压弯C.用锤子把铁块敲打成各种形状D.撑杆跳高运动员撑杆起跳时把杆压弯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4.将玻璃瓶、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和橡皮塞组装成如图所示的装置,使用时瓶内装入液体,瓶口密闭,通过细玻璃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可验证的物理规律有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5.如图所示,一个弹簧测力计在不加力的时候,指针指在A处,当加上4 N的拉力的时候,指针指在B处.(1)根据题意,请在图中画出最小刻度为0.5 N的刻度;(2)在弹簧测力计上画出3.5 N拉力时指针所指的位置.答案:如图所示1.无处不在的弹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弹簧形态各异,处处都在为我们服务.常见的弹簧是螺旋形的,叫螺旋弹簧.做力学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扩胸器等的弹簧都是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扩胸器的弹簧就比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的弹簧粗且长.有一种用来紧固螺母的弹簧垫圈,只有一圈.在紧固螺丝螺母时都离不开它.螺旋弹簧在拉伸或压缩时都要产生反抗外力作用的弹力,而且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一旦外力消失,形变也消失.有的弹簧制成片形的或板形的,叫簧片或板簧.在口琴、手风琴里有铜制的发声簧片,在许多电器开关中也有铜制簧片,在玩具或钟表里的发条是钢制的板簧,在载重汽车车厢下方也有钢制的板簧.它们在弯曲时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倾向,弯曲得越厉害,这种倾向越强.有的弹簧像蚊香那样盘绕,例如,实验室的电学测量仪表(电流计、电压计)内以及机械钟表中都安装了这种弹簧.这种弹簧在被扭转时也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倾向,叫扭簧.2.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是力学弹性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定律,表述为:固体材料受力之后,材料中的应力与应变(单位变形量)之间成线性关系.满足胡克定律的材料称为线弹性或胡克型(英文Hookean)材料.胡克定律指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F和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x成正比,即F=kx,k是物质的弹性系数,它只由材料的性质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负号表示弹簧所产生的弹力与其伸长(或压缩)的方向相反.第3节重力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教学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频引入: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5分钟)思考:视频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新课教学(30分钟)一、重力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二、重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象.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力 【教案】第2节 弹力 (2)(001)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力 【教案】第2节 弹力 (2)(001)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在常见的力的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通过观察和活动,养成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首先从轻压直尺,拉橡皮筋等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安排了一个学生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的力的大小。

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科学世界,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前边我们研究了重力的特点,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中的第二种力——弹力。

2、新课讲授先来看几个小实验,用手拉压弹簧、用力压刻度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

(2)形变的种类:拉伸形变(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3)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弹力。

演示:木块压在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形变后对木块产生弹力作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要有弹力作用,两个物体必须有接触;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引起的,若物体没有发生形变,就无需恢复,也就不会产生弹力,因此,弹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4)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发生形变。

提问:泡沫塑料发生形变,对木块有弹力作用时,木块对泡沫塑料是否也有弹力作用?木块是否也发生形变?木块也发生了形变,只是很微小,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而已,所以木块对泡沫塑料也有弹力作用。

(5)弹力的方向:轻绳(线)的弹力方向沿绳(线)收伸缩方向面面接触(或点面接触)物体间的弹力垂直于切面并指向受力物体(6)弹性限度提问:对于一个弹簧我们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拉长呢?回答:不可以,拉的太长以后就回不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3题。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4、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弹力》。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
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2、3、4
五、教学反思
《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找到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3、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的由来。

4、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讲授新课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
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

用g表示,即g=9.8N/㎏。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 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