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合集下载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表1)。

PTA<40%提示肝细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如肝衰早期30%<PTA<40%;中期20%< PTA < 30%;晚期PTA<20%。

表1: 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目标值疾病状态INR INR目标值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塞;生物瓣换INR 2.0~3.0 目标值2.5瓣;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栓塞);瓣膜病房颤机械瓣换瓣(高危);急INR 2.5~3.5 目标值3.0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某些血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合症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INR 2.0~3.0 目标值2.5 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

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目录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机体止血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探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报告一般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下面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凝血功能报告的含义。

首先,凝血酶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评估机体外源性凝血通路活化程度的指标,常用来判断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Ⅹ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活性。

通常正常情况下,PT值为12-13秒,如果PT值延长,说明凝血通路活化受阻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PT延长的可能病因有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评估机体内源性凝血通路活化程度的指标,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为25-35秒,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通路内源性因子的活性降低。

APTT延长的常见原因有血友病、抗凝药物使用等。

第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在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IB值为2-4克/升,如果FIB值降低,可能意味着机体纤维蛋白原合成异常或者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增加。

FIB降低的常见原因有DIC、凝血功能异常等。

最后,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为150-450×10^9/L。

如果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可能意味着机体正在出现炎症或感染等情况,而血小板计数异常降低可能说明血小板减少症或者骨髓功能损伤等。

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总之,凝血功能报告是评估机体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的止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在临床诊断中,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评估,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下面就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进行介绍。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是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外源凝血途径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PT延长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Ⅶ、Ⅴ、Ⅹ、Ⅱ等,常见于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

APTT 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Ⅸ、XI、XII等,常见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等。

二、凝血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凝血纤维蛋白原指的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FIB水平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三、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蛋白形成凝血酶的时间,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速度。

TT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等,常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 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的升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的情况。

D-Dimer检测在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包括PT、APTT、FIB、TT、D-Dime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医生在解读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准确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指的是临床上常用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七个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C)和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 INR)。

这些指标在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凝血七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障碍,可以导致广泛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最终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耗竭。

凝血七项指标通常会显示出PT和APTT延长、Fbg降低、PR减少等异常结果。

2. 预测出血风险:凝血七项在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方面非常有用。

凝血时间延长、Fbg降低和PR减少可能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3. 评估抗凝治疗:凝血七项在评估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非常重要。

例如,PT和PT INR可以用于监测华法林(Warfarin)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以确保凝血因子活性处于理想范围。

而APTT常用于监测肝素(Heparin)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

4.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七项可以帮助鉴别凝血因子缺陷。

PT和PTINR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缺乏有关,而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有关。

5.监测肝功能:PT和PTINR是评估肝功能的常用指标。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异常时可以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从而延长PT和PTINR。

6.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凝血七项可用于指导手术前的评估和出生前的筛查。

手术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术后可能出血的风险,而出生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用于筛查新生儿中可能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

总的来说,凝血七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诊断凝血障碍,预测出血风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鉴别凝血因子缺陷,评估肝功能,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等。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凝血 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各类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特别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凝血由四项转变至七项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观察及了解,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性以及血栓疾病预防。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凝血检测指标,分析其在临床结果实际意义。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针对凝血检查而言,由传统四项检查转变为7项,其主要包含的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III(AT-III),临床凝血指标推荐上述七个指标,核心不仅涵盖三大系统,即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而且可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价格低廉,便于普及。

将七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将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状况掌握,不仅可达到筛查的全面性,而且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互相应正。

一般临床上PT、APTT、AT、TT均呈上升趋势,Fg、FDP、D-Dimer均升高,表明处于高凝状态;Fg处于下降,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为低凝状态。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解读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通常在临床上正常参考值为10-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为一类筛查试验,核心为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验证先天性或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 缺陷的存在,同时运用于对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的监测,为监测口服抗凝剂首选指标。

该项指标时间延长超过3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严重肝硬化;②纤维蛋白原缺乏;③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X减少;④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原发性纤溶亢进;⑤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

该项指标时间缩短主要表明,血栓栓塞疾病前状态、DIC初期呈高凝状态。

简单3步,教你读懂凝血化验单!

简单3步,教你读懂凝血化验单!

简单3步,教你读懂凝⾎化验单!凝⾎功能检查是临床⼯作中很常见的⼀种实验室检查,其中涉及多个指标,每个指标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你都会解读吗?今天就给⼤家梳理⼀下~第⼀步:明确凝⾎机制⽣理性凝⾎机制如下图所⽰:第⼆步:牢记各项指标含义PT(凝⾎酶原时间):11~17 s。

监测⼝服抗凝剂⽤量的⾸选指标,超过正常对照 3 s 以上为异常。

在⼝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过程中,维持 PT 在正常对照的 1~2 倍最为适宜。

PT%(PT 活动度):70~150%。

与凝⾎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因⼦的活性。

肝脏是合成凝⾎因⼦的重要器官,因此 PT% 的⾼低能够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如果PT% 持续下降⽽⽆上升趋势,则提⽰预后极差。

INR 国际标准化⽐值:0.8~1.5。

⽬前国际上强调⽤ INR 来监测⼝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量,且较凝⾎酶原时间更准确。

APTT(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28~43.5 s。

检查内源性凝⾎因⼦的⼀种过筛试验,⽤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因⼦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超过正常对照10 s 以上为异常。

由于肝素主要是内源性凝⾎途径,所以是⽤来监测普通肝素的⾸选指标,使其延长 1.5~2.5 倍为宜。

FBG(纤维蛋⽩原):2~4 g/L。

即凝⾎因⼦Ⅰ,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功能的蛋⽩质。

FBG 超过正常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脏病和脑⾎管病发病的独⽴危险因素之⼀。

TT(凝⾎酶时间):14~21 s。

反映纤维蛋⽩原转为纤维蛋⽩的时间,超过正常对照 3 s 以上为异常。

FDP(纤维蛋⽩原降解产物):0~5 µg/mL。

纤维蛋⽩原和纤维蛋⽩被⾎浆素分解后产⽣的降解产物,反映纤维蛋⽩溶解功能,FDP ≥ 20 µg/mL 有诊断意义。

D-⼆聚体:0~0.5 µg/mL。

纤维蛋⽩单体经活化凝⾎因⼦ 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解所产⽣的⼀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所需的时间来启动形成血栓的过程。

PT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1-14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其中一种凝血因子缺乏的问题。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用于测量凝血机制中的内在凝血通路。

正常人的APTT 一般在25-36秒之间。

延长的APTT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异常。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450,000个/μL 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不正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用来标准化PT值的指标,它主要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患者的凝血状态。

正常范围通常在0.8-1.2之间。

INR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时间延长,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凝剂剂量。

5.凝血酶时间(TT):TT用于检测凝血机制中的最后一步,即纤维形成的过程。

正常范围通常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机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存在问题。

6.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凝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它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血栓形成等凝血疾病。

正常范围通常在0.27-0.5 mg/L之间。

如果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范围通常在2-4g/L之间。

低于正常范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

凝血常规项目及意义

凝血常规项目及意义

凝血常规项目及意义咱们今天来唠唠凝血常规项目及意义这事儿,可有意思啦。

凝血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工程队,专门负责把血液给凝固住,不让它到处乱流。

这凝血常规项目呢,就像是这个工程队的一个大检查,能让咱们知道这个工程队到底干得咋样。

咱先说说凝血酶原时间(PT)吧。

PT这个指标啊,就好比是工程队里的小队长,要是PT延长了,那就像是小队长睡过头了,整个工程队的工作节奏就慢下来了。

这时候可能身体里缺乏一些凝血的因子,就像工程队里缺了干活的工具一样。

比如说,要是一个人长期吃一些影响凝血的药,那这个PT就可能变长。

那PT缩短呢?这就有点像小队长着急忙慌地赶工,可能身体里有一些不正常的凝血状态,像是血液变得太容易凝固了,这可不是啥好事儿,就像一条河,要是突然到处都结了冰,水流就不通畅了,血液也是这个道理。

再讲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这APTT就像是工程队里的技术骨干。

如果APTT延长,那就好比技术骨干遇到了难题,解决不了,整个凝血的工作就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里有抑制凝血的物质,就像工程队里来了捣乱的人。

而APTT缩短呢,就像是技术骨干干活太猛了,不顾质量,血液凝固得太快,容易在血管里形成小血块,这小血块就像调皮的小石子,在血管里到处跑,可能会堵住血管,那可就麻烦大了。

纤维蛋白原这个指标也很重要。

它就像是工程队里的建筑材料,如果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就像建筑材料不够了,凝血的大厦就盖不起来,伤口就不容易止血。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合成的少了,或者消耗得太多了,就像盖房子的砖头供应不上或者被偷走了一样。

相反,如果纤维蛋白原含量太高呢,就像建筑材料堆得太多了,容易让血液变得黏稠,这就像粥煮得太稠了,流起来就费劲,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酶时间(TT)也是凝血常规里的一员大将。

它要是延长了,就像是工程队最后的验收环节出了问题,可能是纤维蛋白原本身的质量不好,就像盖房子用的砖头质量不过关,这时候凝血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一、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定义: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10-14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日期:2010-11-08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用药维持范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②髋部外科手术前—③深静脉血栓形成—④治疗肺梗塞—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⑥人工瓣膜手术—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血凝七项文档

血凝七项文档

血凝七项血凝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

临床应用: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试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1.延长:>10秒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②血友病患者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②血小板增多症③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期值为正常值的1.5-2.5倍。

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1-14秒。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不凝固或过度凝固的情况,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

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针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指标。

它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方法和结果差异的影响,最常用于评估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INR 结果在1.0~1.5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INR大于1.5,说明血液凝固功能下降,需要密切关注。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PT结果较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下,PT结果的正常范围是11~13秒。

如果PT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内在凝血途径。

APTT结果较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APTT结果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超过正常范围,需要考虑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指标。

通过检测FIB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在2.0~4.0 g/L之间。

如果FIB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凝血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五、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D-Dimer)是血栓溶解产物,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

D-Dimer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加。

一般来说,D-Dimer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凝血功能正常。

凝血七项检测原理

凝血七项检测原理

凝血七项检测原理
凝血七项检测是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查。

它包括七个指标,分别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
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抑
制剂(AT)、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一个人的凝血
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PT指标反映体内的凝血因子活性,是评价外源性凝血因子通路功能
的指标。

APTT指标反映体内的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是评价内源性
凝血因子通路功能的指标。

FIB指标是指纤维蛋白原含量,也可以作为评
价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之一。

TT指标是测定凝血酶形成的时间,通常用
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

D-Dimer指标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是血
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种,并且可以用于判断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的风险。

AT指标是血液中凝血酶抑制剂的含量,它可以减少血块的形成。

PLT指标是血小板计数,是衡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

通过检查这些指标的数值,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并对
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凝⾎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凝⾎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曾经有⼀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

如果患者没有做凝⾎检查,⽽直接⼿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凝⾎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凝⾎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功能的⼀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功能异常,应当引起⾜够的重视。

也就是说,患者住院做⼿术前,医⽣总会要求患者取⾎做凝⾎4项检查,凝⾎四项包括凝⾎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凝⾎酶时间(TT)、纤维蛋⽩原(FIB),⽬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功能有⽆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术中⼤出⾎⽽措⼿不及。

凝⾎四项+D⼆聚体项⽬属于医院⾎液检查项⽬之⼀,归属于⾎栓性疾病检查。

为⼿术前必查项⽬、⾎栓前检查项⽬及监控临床⼝服抗凝药物患者。

注:由于检测⽅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各医院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1凝⾎酶原时间1、正常参考值:9.6-15秒。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60-160%凝⾎酶原时间的报告⽅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凝⾎酶原⽐值报告之待检⾎浆的凝⾎酶原时间2、临床应⽤:凝⾎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因⼦的⼀种过筛试验,是⽤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原、凝⾎酶原、和凝⾎因⼦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于监测⼝服抗凝剂的⽤量,是监测⼝服抗凝剂的⾸选指标。

在⼝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3、临床意义:主要反映外源性凝⾎系统状况,其中INR常⽤于监测⼝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因⼦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原缺乏,后天凝⾎因⼦缺乏主要见于维⽣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液⾼凝状态和⾎栓性疾病等;2国际标准化⽐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1。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起到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损伤修复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μ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易出血的症状。

2.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血液从离体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时间为8-15分钟。

如果凝血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能力下降。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PT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和X的活性。

PT测试结果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正常范围为11-13秒。

如果PT值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校准的指标,用于标准化PT结果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正常的INR范围通常为0.8-1.2,但在抗凝治疗中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范围。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I (凝血酶原)、V、VIII、IX、X、XI和XII的活性。

正常的APTT范围通常为25-35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6.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蛋白。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2-4g/L。

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根据以上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体检和其他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中,如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深入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凝血抑制物检测或其他血小板功能评估等,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也需要考虑,因为一些药物和疾病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结果。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凝血七项(Coagulation Seven Tes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

下面是对凝血七项报告单的解读:1.凝血酶时间(PT):P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0-14秒之间。

若PT值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纤维蛋白原缺乏。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35秒之间。

延长的APTT值可能提示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

3.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TT应在15-20秒之间。

延长的TT值可能暗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种将PT标准化的方法,主要用于监测患者在抗凝血治疗期间的凝血状态。

正常情况下,INR应在1.0左右。

INR值增高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5.凝血酶时间INTEGRA(FI):FI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时间方法,用于评估凝血活性。

正常情况下,FI应在114-145秒之间。

FI值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异常或血液稀释。

6. 凝血酶原时间INTEGRA(FIB):FIB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原时间方法,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FIB应在200-400 mg/dL之间。

FIB值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7.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D-D值应在0.5 mg/L以下。

升高的D-D值可能暗示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通过解读凝血七项报告单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状态。

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凝血七项指标的异常。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配、移植排斥
DIC的实验室诊断:
没有单一的检验可确立或除外DIC的诊断,需对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作全面评估。临床 疑似应得到可靠的实验检验的支持。DIC是极度的动态状况,应作动态检验跟踪。
FD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诊断DIC中应用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单用FDPs
100
67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活酶
神经相 血管相 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形形成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凝血功能报告单项目
• PT:凝血酶原时间 •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FIB:纤维蛋白原 • TT:凝血酶时间
• AT-Ⅲ :抗凝血酶-Ⅲ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2.5~3.0 2.5~3.0
14
APTT对肝素治疗的监测
□肝素通常采用APTT监测,以判断疗效,该值一般 应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不同设备与试剂APTT参考值略有不同。
□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并 发症。
(三)TT
方法:在受检和对照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 间(S)
参考范围:16~18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3S以上作为延长。
TT对下列情况敏感:肝素和类肝素物质(SLE、肝肾病)、Fg↓(1.0g/L)和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FDP水平↑(DIC、溶血栓治疗), 监测水蛭素/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TT对UFH敏感,但对LMWH不敏感。肝素和FDP使TT延长呈浓度 依赖性。新生儿TT与成年人不同,因为新生儿体内存在胎儿纤维蛋白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日期:2010-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④治疗肺梗塞 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①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前后之比1.5-2.5为佳。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

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

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1.延长:>3秒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2.缩短: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或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1.增加:
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②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③糖尿病酸中毒
④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⑤妇女经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⑥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2.减少: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注: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

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六、【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七、【AT3】
AT3是结合凝血因子最主要是凝血酶原的抗体,而肝素的作用是放大AT3的活性,如果AT3减少或缺失,那么肝素做抗凝治疗就不会有太大效果,血栓就会增多。

AT3主要用于易栓症及肝素抗凝治疗监测
1.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以及急性出血期等。

2.病理性降低:
(1)先天性AT-Ⅲ缺乏症。

(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3)合成减少,如严重肝病等。

八、【FDP】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血栓治疗等)。

FDP和D-D联合判断:
1)FDP正常,D-D正常:多数为正常人,提示无纤溶过度现象。

2)FDP阳性,D-D正常:多数为FDP的假阳性或原发性纤溶症。

3)FDP正常,D-D阳性:多数为FDP假阴性或继发性纤溶症。

4)FDP阳性,D-D阳性:多数为继发性纤溶症,常见于DIC。

六、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分析前质量控制)
1、采血: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尽快送检、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推荐用 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8℃),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