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2疑难规律方法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合集下载

_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

_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

跟踪练习
(2014~2015·合肥一六八中高二期中)观察下题的解答过
程:
已知正实数 a、b 满足 a+b=1,求 2a+1+ 2b+1的最
大值.
解:∵
2a+1· 2≤
2a+12+ 2
22=a+32,
2b+1· 2

2b+12+ 2
22=b+32,
相 加 得 2a+1 · 2 + 2b+1 · 2 = 2 ( 2a+1 + 2b+1)≤a+b+3=4.
综合法: ∵a、b、c∈R+,∴(a-b)2+(b-c)2+(c-a)2≥0, ∴2(a2+b2+c2)≥(ab+bc+ac), ∴3(a2+b2+c2)≥a2+b2+c2+2ab+2bc+2ac, ∴3(a2+b2+c2)≥(a+b+c)2, ∴ a2+b32+c2≥a+3b+c.
人教版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目标导航
•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特点,熟练应用分析法与综合法证明 命题.
重点难点
•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思考过程、特点. •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新知导学
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 1.定义 • 利用___已__知__条__件___和某些数学__定__义____、__定__理____、
、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 (2)适用范围:对于一些条件复杂,结构简单的不等式的证明 ,经常用综合法.而对于一些条件简单、结论复杂的不等式 的证明,常用分析法;
• (3)思路方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 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 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4. 当 q ≠ 1 时, S n =
−a1 n a q + 1 = aq n + b ,这里 a + b = 0 ,且 a ≠ 0, b ≠ 0 ,这是等比数 1−q 1−q 列前 n 项和公式的一个特征,据此很容易根据 S n ,判断数列 {an } 是否为等比数列.如若 {an } 是
等比数列,且 S n = 3 n + r ,则 r =
)
C.2 D.3
B.1
2. 从任何一个正整数 n 出发,若 n 是偶数就除以 2 ,若 n 是奇数就乘 3 再加 1 ,如此继续下去
⋯ ⋯,现在你从正整数 3 出发,按以上的操作,你最终得到的数不可能是 (
A.1
答案: C 解析: 按照题中给出的规则:
)
B.2
C.3
D.4
10 = 5 ;得到的第三个数是 2 16 8 5 × 3 + 1 = 16 ;得到的第四个数是 = 8 ;得到的第五个数为 = 4 ; 2 2 4 2 得到的第六个数为 = 2 ;得到第七个数为 = 1 ;得到第八个数为 1 × 3 + 1 = 4. 2 2 所以后面的数是以 4、2、1 为一个周期的数.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一、学习任务 1. 能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 理解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 了解合情推据已知中的点
E, F 的位置,如图,可知入射角的正切值为 2 ,第一次碰撞点为 F ,在反射 的过程中,直线是平行的,利用平行关系及三角形的相似可得第二次碰撞点 G 在 DA 上 ,且 1 1 DG = , 第三次碰撞点 H 在 DC 上,且 DH = ,第四次碰撞点 M 在 CB 上,且 6 3 1 1 1 CM = ,第五次碰撞点为 N ,在 DA 上,且 AN = ,第六次回到 E 点, AE = . 3 6 3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科与证明章末复习讲义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科与证明章末复习讲义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知识系统整合规律方法收藏1.图形中的归纳推理问题主要涉及某些固定图形的个数,所以常常需要转化成数列问题来求解,常用的思路有两种:(1)直接查个数,找到变化规律后再猜想;(2)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2.探索性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类重要问题,如探讨数列的通项、前n 项和、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性质等,在处理时,先采用合情推理猜想、再采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3.对于较为复杂的数学命题,不论是从“已知”推向“结论”,还是由“结论”靠向“已知”,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单靠分析或综合显得较为困难.为保证探索方向准确且过程快捷,人们又常常把分析与综合两者并列起来使用,即常采取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寻找问题的一个中间目标.从已知到中间目标运用综合法思索,而由结论到中间目标运用分析法思索,以中间目标为桥梁沟通已知与结论,构建出证明的有效路径.把分析法与综合法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寻求问题的解答途径的方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分析综合法,也就是常说的“两路夹攻,一攻就通”的证明思路.4.解决数学中的证明问题,既要掌握常用的证明方法的思维过程、特点,又要有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另外,还应掌握证明的一些常用方法与技巧,证明常用的方法与技巧有以下几种:(1)换元法.换元法是结构较为复杂且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的命题,通过恰当地引入新变量,代换原命题中的部分式子,简化原有结果,使其转化为便于研究的形式.常见的有代数换元与三角换元.在应用换元法时,要注意新变量的取值范围,即代换的等价性.换元法步骤:①设元(或构造元)――→ 转化②求解――→ 等量③回代――→ 等价原则④检验(2)放缩法.放缩法常用于证明不等式.欲证A ≥B ,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量使得B ≤B 1,B 1≤B 2,…,B i ≤A 或A ≥A 1,A 1≥A 2,…,A i ≥B ,再利用传递性,以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叫放缩法.应用放缩法时,放缩目标必须确定,而且要恰到好处,目标往往要从证明的结论考察,常用的放缩方法有增项、减项或利用分式的性质、不等式性质、已知不等式、函数的性质等.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a 2+1>|a |;n n +1>n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当a ,b ,c >0时,a b +c +b a +c +ca +b >a a +b +c +b a +b +c +ca +b +c;③利用基本不等式,如:lg 3·lg 5<⎝ ⎛⎭⎪⎫lg 3+lg 522=lg 15<lg 16=lg 4;④利用常用结论 ⅰ.1k的放缩:2k +k +1<22k <2k +k -1;ⅱ.1k 2的放缩(a):1kk +1<1k 2<1k k -1(程度大); ⅲ.1k 2的放缩(b):1k 2<1k 2-1=1k +1k -1=12⎝ ⎛⎭⎪⎫1k -1-1k +1(程度小);ⅳ.1k2的放缩(c):1k 2<44k 2-1=2⎝ ⎛⎭⎪⎫12k -1-12k +1(程度更小);ⅴ.分式放缩还可利用真(假)分数的性质:b a >b +m a +m (b >a >0,m >0)和b a <b +ma +m(a >b >0,m >0). (3)判别式法.判别式法是根据已知或构造出来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根、解集、函数的性质等特征确定出其判别式所应满足的不等式,从而推出结论的方法.利用判别式法证明时,应先将问题转化为与二次三项式相关的问题,再利用判别式法求解,要注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此外还有导数法、添项法、几何法、构造函数法等. 5.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例如n 0=1或n 0=2)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 =k (k ∈N *,k ≥n 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 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结论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步骤要完整、规范,即“两步一结论”缺一不可,且第二步证明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 (2)n 的第一个值n 0应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3)假设当n =k (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并不一定都是证明n =k +1时结论也正确.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偶数时x n-y n能被x +y 整除”,第一步应验证n =2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假设成立应写成假设当n =k 时命题成立,则当n =k +2时,命题也成立.(4)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正整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n (n ∈N *)的单调性就难以实现.一般来说,从n =k 时的情形过渡到n =k +1的情形时,如果问题中存在可利用的递推关系,则数学归纳法有用武之地,否则使用数学归纳法就有困难.做题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科思想培优一、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应用例1 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比如:他们研究过图(1)中的1,3,6,10,…,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图(2)中的1,4,9,16,…,这样的数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A.289 B .1024 C .1225 D .1378[解析] 由图形可得三角形数构成的数列通项a n =n2(n +1),正方形数构成的数列通项b n =n 2,则由b n =n 2(n ∈N *)可排除D.又由a n =n 2(n +1),当a n =289时,即验证是否存在n ∈N *,使得n (n +1)=578,经计算n 不存在;同理,依次验证,有1225×2=49×50,且352=1225,故选C.[答案] C 拓展提升解决此类题目时,需要细心观察图形,寻找每一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注意抽象出的是数列的哪类公式.例2 在平面上,我们如果用一条直线去截正方形的一个角,那么截下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按图所标边长,由勾股定理有:c 2=a 2+b 2.设想正方形换成正方体,把截线换成如图所示的截面,这时从正方体上截下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O -LMN ,如果用S 1,S 2,S 3表示三个侧面面积,S 4表示截面面积,那么你类比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解析] 在进行类比推理时,应该注意平面图形中的点、线分别与空间图形中的线、面类比;平面图形的长度、面积分别与空间图形中的面积、体积类比,结论易得.[答案] S 21+S 22+S 23=S 24 拓展提升类比推理应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而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平面图形的边长、面积往往类比空间几何体的面积、体积.二、演绎推理的应用例3 将下列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1)所有偶数都能被2整除,0 是偶数,所以0能被2整除;(2)循环小数是有理数,0.332·是循环小数,所以0.332·是有理数; (3)通项公式a n =2n +3的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 (4)函数f (x )=x 3是奇函数.[解] (1)所有偶数都能被2整除,(大前提) 0是偶数,(小前提) 0能被2整除.(结论)(2)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大前提)0.332·是循环小数,(小前提)0.332·是有理数.(结论)(3)数列{a n }中,如果当n ≥2时,a n -a n -1为常数,则{a n }为等差数列,(大前提) 通项公式a n =2n +3时,若n ≥2,则a n -a n -1=2n +3-[2(n -1)+3]=2(常数),(小前提)通项公式a n =2n +3表示的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结论)(4)对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f (x ),若f (-x )=-f (x ),则函数f (x )是奇函数,(大前提)函数f (x )=x 3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f (-x )=(-x )3=-x 3=-f (x ),即f (-x )=-f (x ),(小前提)所以函数f (x )=x 3是奇函数.(结论) 拓展提升用三段论写推理过程时,关键是明确大、小前提;有时可省略小前提,有时甚至也可大前提与小前提同时省略,在寻找大前提时,可找一个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作为大前提.三、直接证明例4 设a ,b ,c 为三角形三边,面积S =12(a +b +c ),且S 2=2ab ,试证:S <2a .[证明] (分析法)要证S <2a ,由于S 2=2ab ,即2a =S 2b ,所以只需证S <S 2b,即证b <S ,因为S =12(a +b +c ),所以只需证b <12(a +b +c ),即证b <a +c ,由于a ,b ,c 为三角形三边,所以上式显然成立,于是原命题成立.(综合法)因为a ,b ,c 为三角形三边,所以a +c >b ,所以a +b +c >2b , 又因为S =12(a +b +c ),即a +b +c =2S ,所以2S >2b ,所以S ·S >b ·S ,由于S 2=2ab ,所以2ab >bS ,即2a >S ,所以原命题得证. 拓展提升知识链之间的等价联系是产生一题多解的本质所在,掌握了这个“法宝”,必然会促进解题能力的逐步提高.四、反证法例5 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 (1)推导{a n }的前n 项和公式;(2)设q ≠1,证明: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 [解] (1)设{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 当q =1时,S n =a 1+a 1+…+a 1=na 1; 当q ≠1时,S n =a 1+a 1q +a 1q 2+…+a 1qn -1,①qS n =a 1q +a 1q 2+…+a 1q n ,②①-②得,(1-q )S n =a 1-a 1q n,∴S n =a 11-q n1-q,∴S n =⎩⎪⎨⎪⎧na 1,q =1,a 11-q n1-q,q ≠1.(2)证明:假设{a n +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 ∈N *, (a k +1+1)2=(a k +1)(a k +2+1),a 2k +1+2a k +1+1=a k a k +2+a k +a k +2+1,a 21q 2k +2a 1q k =a 1qk -1·a 1q k +1+a 1q k -1+a 1q k +1, ∵a 1≠0,∴2q k =qk -1+qk +1.∵q ≠0,∴q 2-2q +1=0,∴q =1,这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a n +1}不是等比数列. 拓展提升当命题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不可能”“都不”“不是”等否定性词语时,常用反证法.对于“否定”型命题,从正面证明需要证明的情况太多,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五、数学归纳法例6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一切n∈N *,1+122+132+…+1n 2≥3n 2n +1.[证明] (1)当n =1时,左边=1, 右边=3×12×1+1=1,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1+122+132+…+1k 2≥3k 2k +1,则当n =k +1时,要证1+122+132+…+1k 2+1k +12≥3k +12k +1+1,只需证3k 2k +1+1k +12≥3k +12k +3.因为3k +12k +3-⎣⎢⎡⎦⎥⎤3k 2k +1+1k +12=34k +12-1-1k +12=1-k +12k +12[4k +12-1]=-k k +2k +124k 2+8k +3≤0,所以3k 2k +1+1k +12≥3k +12k +3,即1+122+132+…+1k 2+1k +12≥3k +12k +1+1,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由(1)(2)知,不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 拓展提升本题在知道结果以后,执果索因,用分析法进行证明.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归纳法通常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如比较法、放缩法、配凑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例7 已知点的序列A n (x n,0),n ∈N *,其中x 1=0,x 2=a (a >0),A 3是线段A 1A 2的中点,A 4是线段A 2A 3的中点,…,A n 是线段A n -2A n -1的中点,….(1)写出x n 与x n -1,x n -2之间的关系式(n ≥3);(2)设a n =x n +1-x n ,计算a 1,a 2,a 3,由此猜想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解] (1)当n ≥3时,x n =x n -1+x n -22;(2)a 1=x 2-x 1=a ,a 2=x 3-x 2=x 2+x 12-x 2=-12(x 2-x 1)=-a 2,a 3=x 4-x 3=x 3+x 22-x 3=-12(x 3-x 2)=-12⎝ ⎛⎭⎪⎫-12a =14a ,由此猜想a n =⎝ ⎛⎭⎪⎫-12n -1a (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①当n =1时,a 1=x 2-x 1=a =⎝ ⎛⎭⎪⎫-120a ,猜想成立;②假设当n =k (n ∈N *)时,猜想成立,即a k =⎝ ⎛⎭⎪⎫-12k -1a 成立,那么,a k +1=x k +2-x k +1=x k +1+x k2-x k +1=-12(x k +1-x k )=-12a k =-12⎝ ⎛⎭⎪⎫-12k -1a=⎝ ⎛⎭⎪⎫-12(k +1)-1a ,即当n =k +1时猜想也成立. 根据①和②,可知{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 ⎛⎭⎪⎫-12n -1a (n ∈N *).拓展提升由已知求出数列的前n项,提出猜想,然后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证明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假设寻找a k与a k+1或S k与S k+1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数学归纳法的实施做了必要的准备.。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知识方法总结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知识方法总结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知识复习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对于数学发现的作用,为复数铺垫)合情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1)归纳推理:部分到整体,特殊到一般(2)类比推理:特殊到特殊①关于类比,通常可抓住几何要素的如下对应关系作对比:(亮点)(一)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多面体多边形;面边;体积面积;二面角平面角;面积线段长;(二)四则运算加法乘法;减法除法;乘法乘方;除法开方;②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③圆与球的性质的类比:③直角三角形与直角四面体的类比:⑤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推理与证推理证明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归纳类比综合分析反证直接证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S n ,S 2n -S n ,S 3n -S 2n 构成等差数列 S n ,S 2n -S n ,S 3n -S 2n 构成等比数列 前n 项和:S n =a 1+a 2+…+a n =n (a 1+a n )2 前n 项积:T n =b 1·b 2·…·b n =(b 1·b n )n若a k =0,2k >n +1,k ,n ∈N *则有 a 1+a 2+…+a n =a 1+a 2+…+a 2k -n -1 若b k =1,2k >n +1,k ,n ∈N *则有 b 1·b 2·…·b n =b 1·b 2·…·b 2k -n -1 若c n =a 1+a 2+…+a n n,则数列{c n }也是等差数列若d n =nb 1·b 2·…·b n ,则数列{d n }也是等比数列若c n =a 1+2a 2+3a 3+…+na n 1+2+3+…+n,则数列{c n }也是等差数列.若d n =(b 1·b 22·b 33·…·b n n )11+2+3+…+n ,则数列{d n }也是等比数列.2.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根据一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推出某个特殊性命题为真的推理称为演绎推理.是演绎推理的主要模式, 构成包括三部分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性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三段论的推理规则:M P (M 是P )S M(S 是M )S P(S 是P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若集合M 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 是M 的一个子集,那么S 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MS⇒⇒⇒三段论的推理规则:M P (M 是P )S M (S 是M )S P (S 是P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若集合M 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 是M 的一个子集,那么S 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MS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 1 特点 ①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 推理.• 2 从推理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 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例1】 有个小偷在警察面前作了如下辩解:是我的录象机,我就一定能把它打开.看,我把它打开了.所以它是我的录象机.请问这一推理错在哪里?( )A .大前提B .小前提C .结论D .以上都不是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综合法 顺推,由因导果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导到结果的证明方法,它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2.分析法 逆推,执果索因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3.反证法(1)否定性命题即结论以“没有……”“不是……”“不能……”等形式出现的命题,直接证法一般不易入手,而反证法有希望成功。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本章小结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本章小结

知识建构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归纳和类比都是__________,归纳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类比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2)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答案:(1)合情推理特殊一般部分整体特殊 特殊(2)演绎推理一般特殊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是__________.(2)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要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为止,这种证明方法是__________.(3)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为__________.答案:(1)综合法(2)分析法(3)反证法3.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常用数学归纳法,其步骤为:(1);(2).答案:(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结论成立则n=k+1时结论也成立上述过程用框图表示为:实践探究1.下图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 ierpi n s k i)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__________.思路分析:如题图,这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则所求数列的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指数为序号减1.猜想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 =3n -1.答案:a n =3n -1温馨提示:(1)上面数列的递推关系为a n +1=3a n .(2)通项公式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则{na a a n 21+++ }是一个等差数列.类比这条性质,若数列{b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则有__________是一个等比数列.思路分析:在等差数列{a n }与等比数列{b n } 中,有{a n } {b n }和 a 1+a 2+…+a n积 b 1b 2…b n算术平均数{n a a a n 21+++ }等差几何平均数{n n 21b b b }等比证明:设数列{b n }的首项为b 1,公比为q, 则n 1)-(n 2111n n 211n 1n n211n 1n 21q b q b b b b b b b ++++++++++= =2121n 12n 1n 21)n(n n 11n 21)n (n 1n 1q q b q b q b q b --+++=(常数),∴数列{n n 21b b b }为等比数列. 答案:{ n n 21b b b }3.已知O 是△A B C 内任意一点,连结A O 、BO 、C O 并延长交对边于A′、B ′、C′,则1C C C O B B B O A A A O =''+''+''.这是平面几何中的一道题,其证明常采用“面积法”: C C C O B B B O A A A O ''+''+''=ABCABC ABC OAB ABC OCA ABC OBC S S S S S S S S ∆∆∆∆∆∆∆∆+++=1. 运用类比,猜想对于空间中的四面体A —B CD,存在什么类似的结论?并用“体积法”证明. 猜想:已知点O 为四面体A —B CD 内任意一点,连结A O 、BO 、C O 、D O 并延长交相对面于A′、B ′、C′、D′,则有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1. 证明:设点A 、O 到平面B CD 的距离分别为h 、h′,则OA A O h h '=', ∴OA A O h h h S 31h S 31V V BCD BCD BCD A BCDO '='=⋅'⋅=∆∆--. 同理,ACDB ACD O V V OB B O --=', ABDC ABD O V V OC C O --=', ,V V OD D O ABCD ABC O --=' ∴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BCDA BCD A V V --=1.。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2.2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2.2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4.若 x>0,y>0,且 x+y>2,求证:1+x y与1+y x中至少有 一个小于 2.
证明: 假设1+x y与1+y x都大于等于 2, 即1+x y≥2,1+y x≥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二十五分。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因为 x>0,y>0, 所以 1+y≥2x ①,1+x≥2y ②. ①+②得 2+x+y≥2x+2y,所以 x+y≤2,这与已知条件 x+y>2 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1+x y与1+y x中至少有一个 小于 2.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二十五分。
数学 选修2-2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二十五分。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因为AB⊥平面α,AC⊥平面α, a⊂α,所以AB⊥a,AC⊥a,在平面β内经过点A有两条直线 都和直线a垂直,这与平面几何中经过直线上一点只能有已知直 线的一条垂线相矛盾.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定义
假 设 原 命 题 __不__成__立____ , 经 过 正 确 的 推 理 , 最 后 得 出 矛 盾,因此说明___假__设__错__误_,从而证明了__原__命__题_成__立___,这种证 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如图,假设过直线a且平行于直 线b的平面有两个,分别为α和β,在直线a上取点A,过b和A确 定一个平面γ,且γ与α,β分别交于过点A的直线c,d,由b∥α, 知b∥c,同理b∥d,故c∥d,这与c,d相交于点A矛盾,故假设 不成立,原结论成立.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课件

现命题等,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思
路时,类比法往往能指明前进的方向.”
工具
人教A版数学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栏目导引
特别提醒: (1)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个体到一般
的推理,其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严格证明.
(2) 进行类比推理时,要合理确定类比对象,不能乱 比,要对两类对象的共同特点进行对比.
[ 思维点击 ] 归纳猜想 ――→ fn推理与证明
栏目导引
1 [规范解答] 因为 an= 2, n+1 f(n)=(1-a1)(1-a2)„(1-an) 1 3 所以 f(1)=1-a1=1-4=4,
1 1- f(2)=(1-a1)(1-a2)=f(1)· 9
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
工具
人教A版数学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栏目导引
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归纳和类比是常用的合情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
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 提出猜想的推理.从推理形式上看,归纳是由部分到整体, 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 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 (2) 如果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 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
工具
人教A版数学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栏目导引
三、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归纳奠基,是
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 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归纳递推,是命题具有后继传 递性的保证,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这两步缺一不 可,第二步中证明“当n =k +1 时结论正确”的过程中,必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

【金版教案】 2015-2016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新人教 A 版选修 2-2知识点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概括推理的难点是由部分结果获得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足考虑这部分结果供给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①对有限的资料进行察看、剖析、概括整理;②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③查验猜想.(2)类比是从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断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别属性推断另一种事物的特别属性;的结果是猜想性的,不必定靠谱,但它却有发现的功能.找出圆与球的相像性质,并用圆的以下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1)圆心与弦 (非直径 )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2)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弦相等.(3)圆的周长c=π d(d 为直径 ).类比(4)圆的面积S=πd2. 4分析:圆与球拥有以下相像性质.1.圆是平面上到必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全部点组成的会合,球面是空间中到必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全部点组成的会合.2.是平面内关闭的曲线所围成的对称图形,球是空间中关闭的曲面所围成的对称图形.与圆的有关性质对比较,能够推断球的有关性质:圆球(1)圆心与弦 (非直径 )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球心与截面圆 (非轴截面 )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2)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条弦长相等与球心距离相等的两个截面圆面积相等(3) 圆的周长 c=πd2球的表面积 S=π dπ 2π 3(4) 圆的面积 S=4 d球的体积 V=6 d1由实数组成的会合 A 知足条件:若a∈ A, a≠ 1,则∈ A,证明:(1)若 2∈ A,则会合 A 必有此外两个元素,并求出这两个元素;(2)非空会合A 中起码有三个不一样元素.剖析:从会合中的元素知足的条件“若a ∈ A ,则1∈ A(a ≠1)出”发;当a = 2 时,挨次a - 1进行查验,即可得证.证明:(1)∵ a ∈ A , a ≠1,则1 ∈A.a - 11∴ 2∈A 时,有=- 1∈ A.1 1因为- 1≠1,有 1-(- 1) =2∈A. 因为 1≠ 1,有 1 =2∈A.211- 2这样循环可知会合 A 中的此外两个元素为1,- 1.2(2)∵会合 A 非空,故存在1∈A ,a ∈ A , a ≠1,有 1-a∴1 ∈A 且 1≠1,1- a1- a即 a ≠0时,有1=a - 1a ,1a - 11 ,∈ A ,即这样循环出现三个数,∈ A.若 a =1a1-aa1- a1-1- a则 a 2- a + 1=0,方程无实根.若= 1 = a - 1,则 a 2- a +1= 0,方程无实根. 1- a a若 a =a - 1,则 a 2 -a + 1= 0,方程无实根. a∴ a , 1 , a -1互不相等,故会合 A 中起码有三个不一样元素.1- a a知识点二 综合法与剖析法剖析法和综合法是对峙一致的两种方法,在使用这两种方法解题是,一般步骤是:(1)剖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别,选择解题方向.(2) 确立适合的解题方法,若能够联合题设条件,经过有关的公义、定理、公式、结论推得所求结果,则用综合法,若从条件出发,应用有关的公义、定理、公式、结论难以推得所求结果,则能够考虑使用剖析法.(3) 解题反省,回首解题过程,对所得结果和解题步骤进行检查,保证解题的谨慎性和齐备性.设 a>0, b>0,a+ b= 1,求证:1+1+1≥8.a b ab证明:方法一综合法因为 a>0, b>0,a+ b= 1,因此 1= a+ b≥2ab,ab≤1, ab≤1,因此1≥ 4,24ab又1a+1b= (a+ b)1a+1b=2+ba+ab≥ 4,因此 1+ 1+a b1 ≥ 8(当且仅当 aba=b= 1时等号建立2).方法二剖析法因为 a>0, b>0,a+ b= 1,要证1a+1b+ab1≥ 8.只需证1+1+a+b≥8,a b ab只需证1+1+1+1≥8,a b b a11即证+≥4.也就是证a+b+a+b≥ 4.a b即证ba+ab≥ 2,b a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当a>0, b>0 时,+≥ 2建立,因此原不等式建立.知识点三反证法反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从逻辑角度看,命题“若p,则 q”的否认是“若 p,则 ?q”,由此进行推理,假如发生矛盾,那么就说明“若p,则?q”为假,进而能够导出“若 p,则 q”为真,进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反证法反应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想.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①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自己更简单、更详细、更明确;②否认性命题、独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起码”型命题;③有的必定形式命题,因为已知或结论波及无穷个元素,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常常用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掌握三点:①一定先否认结论,即必定结论的反面;②一定从否认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一定依照这一条件进行推证;③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定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可是推导出的矛盾一定是明显的.已知直线ax-y= 1 与曲线x2-2y2= 1 订交于P,Q 两点,证明:不存在实数a,使得以 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 O.证明:假定存在实数a ,使得以 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则 OP ⊥OQ.y 1y 2设 P(x 1, y 1), Q( x 2, y 2),则 x 1· x 2=- 1, 因此 (ax 1- 1)(ax 2- 1)=- x 1·x 2, 即 (1+ a 2 )x 1· x 2- a(x 1+ x 2)+ 1= 0. 由题意得 (1- 2a 2)x 2+4ax - 3= 0,- 4a2, x 1· x 2=- 3因此 x 1+ x 2=2.1- 2a 1-2a -3 - 4a2+ 1= 0,因此 (1+ a 2) · 2- a ·1- 2a 1- 2a 即 a 2=- 2,这是不行能的.因此假定不建立.故不存在实数a ,使得以 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 O.知识点三 数学概括法数学概括法的两关关注(1)关注点一:用数学概括法证明等式问题是数学概括法的常有题型,其要点点在于“先看项 ”,弄清等式两边的组成规律,等式两边各有多少项,初始n 0 是多少.(2)关注点二:由 n = k 到 n = k + 1 时,除等式两边变化的项外还要利用n = k 时的式子,即利用假定,正确写出概括证明的步骤,进而使问题得以证明.设数列 { a n } 知足 a n +1= a n 2- na n + 1, n ∈ N * .(1)当 a 1= 2 时,求 a 2, a 3, a 4,并由此猜想出 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2)当 a 1≥ 2 时,证明对全部的 n ≥1,有 a n ≥ n +1.分析: (1)由 a 1= 2,得 a 2= a 21-a 1+ 1= 3.由 a 2= 3,得 a 3= a 22- 2a 2+1= 4.由 a 3= 4,得 a 4= a 23- 3a 3+1= 5.由此猜想 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为a n = n +1(n ≥1).(2)证明:①当 n = 1 时,∵ a n = a 1≥ 2,n + 1= 1+1= 2,∴不等式建立.②假定当 n = k 时不等式建立,即a k ≥ k + 1.那么当 n = k + 1 时, a k +1= a k (a k - k)+ 1≥(k +1)( k + 1- k)+ 1= k + 2. 也就是说,当 n = k + 1 时, a k + 1>(k +1)+ 1.依据①和②,对于全部n ≥1,有 a n ≥n + 1.一、1.“因指数函数x是增函数 (大前提 ),而 y=1xy= a3是指数函数 (小前提 ),因此函数1xy=3是增函数 () ”,以上推理的的原由是 (A)A.大前提致B.小前提致C.推理形式致D.大前提和小前提致分析:推理形式没有,而大前提“y= a x是增函数”是不正确的,当0< a<1 , y=a x是减函数;当a> 1 , y= a x是增函数.故 A.2.已知 n 正偶数,用数学法明:1-1+1-1+⋯+1=2(1+1+⋯1),若已假 n= k(k≥2 偶数 )命2 34n- 1n+ 2n+ 42n真,需要用假再(B)A . n= k+ 1 等式建立B.n= k+ 2 等式建立C.n= 2k+ 2 等式建立D. n= 2(k+ 2)等式建立分析:因n 正偶数, n= k(k≥2 偶数 ),因此下一步要明的命也是在偶数条件下建立,因此,需要明n= k+ 2 等式建立,故 B.3.若m, n 是正整数,m+ n>mn 建立的充要条件是(D)A . m, n 都等于1B.m,n 都不等于2C.m,n 都大于1D. m, n 起码有一个等于1分析:∵ m+n>mn,∴ (m- 1)( n- 1)<1.∵m, n∈ N*,∴ (m- 1)(n- 1)∈ Z ,∴ (m- 1)(n-1)= 0.∴m=1 或n=1,故 D.4.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B)1A .当 x>0 且 x ≠1 , lg x + ≥21B .当 x>0 ,x + ≥ 21C .当 x ≥2 , x + x 的最小21D .当 0<x ≤2 , x - x 无最大分析: A 在 lg x 的正 不清; C 在等号建立的条件不存在;依据函数f(x)= x -1的x3性,当 x = 2, f(2) max = 2,故 D .故 B.5.已知 a + b + c = 0, ab + bc + ca 的 (D)A .大于 0B .小于 0C .不小于 0D .不大于 0分析:解法一因 a +b + c = 0,因此 a 2+b 2+c 2+2ab + 2ac + 2bc = 0, 因此 ab + bc + ca =- a 2+ b 2+ c 22≤ 0.解法二 令 c = 0,若 b = 0, ab + bc + ca = 0,否 a 、b 异号,因此 ab + bc + ca = ab<0,清除 A 、 B 、 C ,故 D.23+ ⋯ + n ×3n -1n*都建立,那么 a ,6.已知 1+ 2×3+ 3×3 + 4×3 = 3(na - b)+ c 全部 n ∈N b , c 的 (A)1, b = c =1A . a = 241B .a = b = c = 41C .a = 0, b =c = 4D .不存在 的a 、b 、 c分析:令 n = 1,得 1= 3(a -b) +c ,令 n =2,得 1+2×3= 9(2a -b) +c ,令 n =3,得 1+2×3+ 3×32=27(3a - b)+ c.3a -3b + c = 1即 18a - 9b + c = 7 ,∴ a =1, b = c =1.故 A.81a -27b + c = 34 247.若凸 k 形的内角和f(k), 凸 (k +1) 形的内角和f( k + 1)(k ≥3且 k ∈ N * )等于(B)πA . f(k)+2B. f(k)+πC.f(k)+32π D . f(k)+ 2π分析:由凸k 形到凸 (k+ 1)形,增添了一个三角形,故f(k+ 1)= f(k)+π .故 B.8.公差不零的等差数列{ a n} 的前 n 和 S n.若 a4是 a3与 a7的等比中, S8= 32,S10= (C)A.18 B.24C.60 D. 90分析:由 a42= a3a7得 (a1+ 3d) 2= (a1+ 2d)(a1+ 6d), 2a1+3d= 0.再由 S8= 8a1+56d= 32,2得 2a1+ 7d= 8, d= 2, a1=- 3.因此 S10= 10a1+90d= 60, C. 2二、填空9.若数列 { a n} 足: a1= 1, a n+1= 2a n(n∈ N* ) , a5= ________;前8 的和S8=________(用数字作答 ).28-1分析: a1= 1,a2= 2a1=2,a3= 2a2= 4,a4= 2a3= 8,a5= 2a4= 16,易知 S8=2-1= 255,∴ 填 255.答案: 1625510.(2014 ·州高二 ) 1 是一个水平放的小正方体木,2,小正方体木叠放而成的,依照的律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形中,3 是由的小正方体木数就是 ________.分析:分察正方体的个数:1, 1+ 5, 1+ 5+ 9,⋯可知,第n 个叠放形中共有n ,组成了以 1 首,以因此 S n=n+ [n(n- 1) ×4] ÷2= 2n2-n,因此 S7=2×72- 7= 91.答案: 914 公差的等差数列,11.(2014 厦· 六中高二期中)在平面上,我用向来去截正方形的一个角,那么截下222截成如截面,从正方体上截下三条棱两两垂直的三棱OLMN ,假如用S1、S2、 S3表示三个面面,S 表示截面面,那么比获得的是________.分析: 比方下:正方形? 正方体;截下直角三角形 ? 截下三 面两两垂直的三棱 ;直角三角形斜 平方 ? 三棱 底面面 的平方;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平方和 ? 三棱 三个 面面 的平方和,S 2= S 21+ S 22+ S 23.( 个 是正确的, 明略 )答案: S 2=S 21+ S 22+ S 2312.(2014 洛·阳部分要点中学教课) 察以下等式:3 × 1= 1- 12, 3×1+ 41×2 2 2 1×2 2 2×3 1131 +4× 1511× 2= 1-2,×2×33,⋯⋯,由以上等式推 到一个2 3× 2 1×2 2 2×3 2+3× 4 2 = 1- 4× 2一般的 : 于 *, 3 1 4 1n + 2 1n ∈ N × +× 2× n1×2 2 2× 3 2+ ⋯+n ( n + 1)2 = ________.分析:由已知中的等式:3 ×1=1- 121×2 2 231 + 4 1 =1- 1 2,1× 2 × × 222×323× 231 + 4 × 1 5113,⋯,1× 2 ×2 × 3=1- 4× 22 2×3 2+3× 4 2因此 于 n ∈ N *,3×1+ 4 × 12n + 2 ×1n=1- 11× 22 2×3 2+ ⋯+n ( n + 1)2 ( n + 1) 2n .1答案:1-(n + 1) ·2n三、解答13. 明不等式: 1× 3×⋯×2n - 1 < 1 ( n ∈ N *).2 42n2n +1明: (1)当 n = 1 ,左 =1,右 =1, 然11,不等式建立.232<3(2)假 n = k ,不等式建立,即 1×3×⋯× 2k - 11,2 42k<2k + 1n =k + 1 , 1×3×⋯×2k - 1×2k +11× 2k + 1=2k + 1,要 n = k + 1 ,2 42k2k + 2<2k + 12k +22k + 2不等式建立,只需2k +1 1建立.2k + 2<2k + 3即证 (2k+ 1)(2k+3)<(2 k+2)2,即证 4k2+8k+ 3<4k2+ 8k+ 4.该不等式明显建立.即 n=k+ 1 时,不等式建立.由 (1)(2) 知,对随意的正整数n,不等式建立.14.以下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 和 DCEF 不在同一平面内,M, N 分别为 AB,DF 的中点.(1)若 CD = 2,平面 ABCD ⊥平面 DCEF ,求 MN 的长;(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 与 BN 是两条异面直线.(1)分析:以以下图,取CD 的中点 G,连结 MG ,NG,因为 ABCD ,DCEF 为正方形,且边长为2,因此 MG⊥ CD ,MG = 2,NG= 2.因为平面 ABCD ⊥平面 DCEF ,因此 MG ⊥平面 DCEF .因此 MG⊥GN.因此 MN=MG2+GN2= 6.(2)证明:假定直线 ME 与 BN 共面,则 AB? 平面 MBEN ,且平面 MBEN ∩平面 DCEF = EN.由已知,两正方形ABCD 和 DCEF 不共面,故AB?平面 DCEF .又 AB∥ CD,因此 AB∥平面 DCEF .因此 EN ∥AB,又 AB∥ CD ∥ EF,因此 EF ∥ NE,这与 EF∩EN=E 矛盾,故假定不建立.因此 ME 与 BN 不共面,它们是异面直线.15.在圆 x2+y2=r 2(r>0) 中,AB 为直径, C 为圆上异于A、B 的随意一点,则有 k AC·k BC=- 1.你能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椭圆x2y2a2+b2=1(a>b>0)中有什么样的结论?并加以证明.22分析:类比获得的结论是:在椭圆x y= 1(a>b>0)中, A、B 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a2+b22是椭圆上不一样于A 、B 的随意一点,则 k AC · k BC =- b2 a证明以下:设 A( x 0, y 0)为椭圆上的随意一点,则 A 对于中心的对称点B 的坐标为 B(-,- y·k = y - y 0 y +y 0 y 2-y 02x - x 0 · = 2 2.x 00),点 P(x ,y)为椭圆上异于 A ,B 两点的随意一点, 则 k APBP x + x 0 x -x 0 x 2 y 2 a 2+ b 2= 1,因为 A 、 B 、P 三点在椭圆上,∴y 02x 02a 2+b 2= 1.22 2 2两式相减得,x - x 0 y - y 0a 2 + 2 = 0,b2- y222∴ y220=- b2,即 kAP · k BP=- b 2. x - x 0a ax 2 y 2故在椭圆 a 2+ b 2= 1(a>b>0) 中,长轴两个端点为A 、B 、P 为异于 A 、 B 的椭圆上的随意2一点,则有 k AB · k BP =- b2.a16.在各项为正的数列 { a } 中,数列的前 n 项和 S 知足 S = 1n + 1.nn na(1)求 a 1, a 2, a 3;(2)由 (1) 猜想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概括法证明你的猜想.分析: (1)由 S 1= a 1 =1 a 1+ 1得 a 12= 1,2 a ∵ a n >0,∴ a 1= 1.112由 S 2= a 1+ a 2= 2 a 2+ a 2 得 a 2+ 2a 2-1= 0. ∴ a 2= 2- 1.1 12由 S 3= a 1+ a 2+a 3=2 a 3+ a 3 得 a 3+ 2 2a 3- 1=0.∴ a 3= 3- 2. (2)猜想 a n = n - n - 1(n ∈ N * ).证明以下:① n = 1 时, a 1= 1- 0命题建立.②假定 n = k 时, a k = k - k - 1建立,则 n =k + 1 时,+=S +-S =1k + 1+ 1 - 1+ 1 ,a k 1 k 1k2 aa k +12 a ka k即 a k + 1=1a k + 1+1-11k - k -1+2a k + 1 2 k - k - 1= 1a k + 1+ 1- k ,2a k +1∴a2k+1+ 2 ka k+1- 1=0.∴ a k+1= k+ 1- k.即 n=k+ 1 时,命题建立,由①②知, n∈N *, a n= n- n- 1.。

高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高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例 3】 一直线与△ABC 的边 AB,AC 分别相交于 E,F,则SS△△AABECF =AABE··AACF.将平面上的三角形与空间中的三棱锥进行类比,试 推理三棱锥的性质,并给出证明. 解 在三棱锥 S-ABC 中,平面 α 与侧棱 SA,SB,SC 分别相 交于 D,E,F. 则VVSS--DABECF=SSDA··SSBE··SSCF. 证明如下:
则当 n=k+1 时,2+2 1·4+4 1·…·2k2+k 1·22kk++31
> k+1·22kk++31=22kk++31.
要证当 n=k+1 时结论成立,
只需证 2
2k+k+3 1>
k+2成立,
只需证:4k2+12k+9>4k2+12k+8 成立,显然成立,
∴当 n=k+1 时,2+2 1·4+4 1·…·2k2+k 1·22kk++31> k+1+1成立, 综合①②可知不等式b1b+1 1·b2b+2 1·…·bnb+n 1> n+1成立.
从而只需证 2
a2+a12≥ 2 a+1a,
只要证 4a2+a12≥2a2+2+a12,
即 a2+a1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例5】 如图,在四面体B-ACD中,CB=CD,AD⊥BD,且E,F 分别是AB,BD的中点,求证: (1)直线EF∥平面ACD; (2)平面EFC⊥平面BCD.
∴AB∥EN. 又AB∥CD∥EF, ∴EN∥EF, 这与EN∩EF=E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ME与BN不共面,即它们是异面直线.
专题四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事实上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自
然数有关的问题.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 成立;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必须进行恒等 变换. 2.探索性命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此类问 题未给出问题的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 结论,它的解题思路是:从给出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 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 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3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3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2.3 数学归纳法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Hale Waihona Puke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2)应用数学归纳法应注意: ① 数学归纳法仅适用于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 明. ② 验证是证明的基础,递推是证明的关键,二者缺一不 可; ③在证 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的结 论,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模式的题目的解

(1)观察:由已知条件写出前几项;
(2)归纳:找出前几项的规律,找到项与项数的关系;
(3)猜想:猜想出通项公式;
(4)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的形式,因为猜想不
一定正确,所以要通过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
数学 选修2-2
证明: ①当n=1时,左边=1,右边=1,命题成立. ②假设n=k(k≥1,k∈N*)时,命题成立, 即1+5+9+…+(4k-3)=k(2k-1). 则当n=k+1时,左边=1+5+9+…+(4k-3)+(4k+1) =k(2k-1)+(4k+1)=2k2+3k+1=(2k+1)(k+1) =[2(k+1)-1](k+1)=右边, ∴当n=k+1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一切n∈N*,命题成立.

高中数学教案选修2-2《第2章 推理与证明》

高中数学教案选修2-2《第2章 推理与证明》

目标定位:1.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和过去的教学内容(例如函数)相比,在本章中是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而不是某个数学对象)作为正面研究对象的.因此,本章的学习过程,是中学生第一次对数学活动过程的正面的系统的审视——这就是我们对本章教学活动的定位.2.推理方法与证明方法是从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是由数学思维过程凝缩而成的“对象”.我们不能离开数学思维活动来谈论数学思维方法,不能满足于把数学方法看成是既定的程序、步骤和规则,不能满足于对方法做静态的逻辑的分析(这正是过去传统的教材中所强调的),而应当从(数学)活动本身,特别是从数学活动的过程来考察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建构的过程,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被运用到数学活动中成为“活”的方法的?应当着重于体会方法的特点、联系和作用(这正是传统教材中忽略的,而在苏教版教材中特别强调的).这样一来,考察和研究数学思维过程就应该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了.3.与数学知识(如概念)的建构不同,在数学方法建构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活动过程本身就是被考察的对象并提供了抽象的原型.例如,在本章的引言中,教材就是通过对“摸球中的思维过程”的分析,抽象出推理、证明方法的.在这里,摸球中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成为抽象的原型!正是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在有关“方法”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数学思维活动做“正面”考察的基础之上.4.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置本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对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数学证明的方法进行概括与总结,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对数学较为完整的认识.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决定了本章中对思维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应该是系统的,因为只有进行系统的考察才能让学生形成对数学较为完整的认识,才能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它们运用到数学活动中去.5.本章具体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意,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6)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如欧基里德《几何原本》、马克思《资本论》、杰弗逊《独立宣言》、牛顿三定律),体会公理化思想.(7)了解计算机在自动推理领域和数学证明中的作用.教材解读:1.根据对本章教学的基本定位,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思维过程作系统的正面的考察,教材做了如下的工作:(1)教科书为学习活动设置了数学探索发现活动的大背景,大框架.(注意引言的作用),在分别阐述了归纳、类比、演绎等推理方法以后,又专门设置了一节“推理案例赏析”所有这些,都为对思维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提供了条件.(2)教科书充分地利用案例,通过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从学生学习过的材料中选取的)提供数学思维活动的素材,把案例当成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载体,把案例分析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因为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对思维活动过程做“正面的”审视.(3)教科书注意对思维活动过程做适度的形式化概括.因为惟有如此,才能把对思维过程分析的成果固定下来,形成数学方法并运用到思维活动中去.以上各点可以从第一节〈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展开框图中看出:2.和其他模块相比,在本章中,案例分析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除了案例分析,我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数学方法发现的过程,看到活生生的数学方法.因此,案例分析应该成为本模块教学的出发点和载体,为考察和分析数学活动过程提供素材和讨论的平台,同时,案例分析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的特点进行(静态)分析,更要重视这些方法被抽象出来的过程,通过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分析来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即对它们做动态的考察).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达到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2.本章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如: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证明方法(包括反证法)都是学生熟悉的,他们早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方法运用于学习与生活当中了.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唤起学生的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这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3.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和数学发现活动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4.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基本的数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首先是对“推理”和“证明”在数学发现活动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本章所介绍的数学方法.如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一些数学结论,并用演绎推理确认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或者用反例推翻错误的猜想.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它们的作用、特点、关系),理解数学发现过程,而不必追求对概念的抽象表述.在证明方法的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证明方法的特点,掌握这些方法的思考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而对证明的技巧性不宜作过高的要求.5.数学的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不仅运用在数学中,而且在生活中的其它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引用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6.公理化思想和机器证明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公理化思想中蕴涵的理性精神,和机器化证明中的算法思想.下面是具体的教学建议,供参考.引言1.华罗庚教授“摸球”的例子,为推理与证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在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与“证明”是构成探索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活动是一个不断的“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再提出猜想——再验证猜想”的过程,而且应当让学生体会到永不休止的探索精神正是理性精神的表现!而数学家就是通过不断地提出猜想、证明猜想来进行探索活动的!2.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怎样进行推理?我们怎样验证(证明)结论?)是本大节的中心问题.本节的教学内容就是依据它展开的.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数学活动中常用的两种推理形式,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特点和作用.本节先分别研究它们的特点和作用,然后再通过对具体的数学发现过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作用.2.演绎、归纳、类比是学生熟悉的推理方式.教材列举了3个例子,开始了对这些推理形式的考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3.通过揭示三个推理案例的共同点概括出“推理”的概念.并根据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研究,这个过程虽然简单,却体现了案例分析是本章教学的主要形式的特点.2.1.1 合情推理1.合情推理是由G·波利亚提出的概念.他通过对数学发现活动的分析注意到数学活动是由“猜想”和“论证”两个环节构成的,相应地在这两个不同的环节里使用着不同的思维方法,即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教科书中称为演绎推理).G·波利亚并没有为合情推理下定义.实际上,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把合情推理看成是提出猜想的推理而演绎推理是可以给出证明的推理就行了.据此,教科书按照G·波利亚的思路,编写了引言,突出了对探索活动的分析,突出了“猜想”和“证明”两个重要的思维环节,而对合情推理的定义作淡化处理(只在阅读材料中提了一下)(《课程标准》给合情推理作了如下定义: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地结果的推理过程.)2.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两种常用的形式,除此以外,合情推理还有其他的多种形式,如:联想、想象、直觉等等.2.1.1.1 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是学生熟悉的推理方式.和过去不同,在本节中,我们专注于推理的形式,而不关注推理的内容,即专门对推理的形式进行考察,考察的重点则是归纳推理的特点和它的作用.2.归纳推理的一般模式为:S具有P,1S具有P,2……S n具有P(S,S2,…,S n是A类事物的对象)1——————————————————————————所以,A类事物具有P.教学中可以介绍给学生.3.“思考”要求列举更多的有关归纳推理的例子,下面的例子可供参考.(1)观察:1 = 12,1 + 3 = 22,1 + 3 + 5 = 32,1 + 3 + 5 +7 = 42,由此猜想:1 + 3 + 5 + 7 + …+ (2n1) = n2.(2)1640年,费马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220+ 1 = 3,221+ 1 = 5,222+ 1 = 17,223+ 1 = 257,224+ 1 = 65 537都是素数,由此,他猜想:任何形如22n+ 1(n N)的数(通常称为费马数,记作F n)都是素数.此后,一直未有人怀疑过这个结论.直到1732年,欧拉发现F= 225+ 1 = 4 294 967 297 = 641 6 700 417并不是素数,才推翻费马的猜5想.此例还说明,在归纳推理中,根据同一个前提,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当n > 1时,F n的末位数字是7(猜想).2.要让学生体会到归纳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体现了一种态度.欧拉说:把归纳看成是一种机会,“以便证明它或推翻它”,这就是我们对待归纳的态度,而归纳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两种情况之中我们都会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可以看出,归纳的态度就是探索的态度,这一点在华罗庚的“摸球”游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要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活动是在猜想的推动下进行的,没有猜想就没有探索!而归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提出猜想的一种方法!3.在归纳推理中,根据同一个的前提,往往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从例4中的推理前提出发,也可以得到当n>1时,F n的末位数字是7的结论(猜想).4.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类似)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是数学证明的工具,因此它不属于合情推理.2.1.1.2 类比推理1.类比推理是学生熟悉的推理方式.和过去不同,在本节中,我们专注于推理的形式,而不关注推理的内容,即专门对推理的形式进行考察.2.类比推理的一般模式为:A类事物具有性质a,b,c,d,B类事物具有性质a',b',c',(a,b,c与a',b',c'相似或相同)————————————————所以,B类事物可能具有性质d'.教学中可以介绍给学生.3.例1是根据等式的性质类比不等式的性质.4.例2可以看成是系统间的类比.用现代数学的角度来看,类比就是两个具有同构关系的模型间的推理.数学(科学)发现活动中的类比绝大多数都是这类类比.在教学中要注意对类比过程的分析.5.类比可以看成是从已知的相似性,推断未知的相似性的推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类比的过程进行分析,弄清在推理中究竟是从哪些已知的“相似性”推出什么样的未知的“相似性”的.6.在运用类比推理时,首先要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然后,再用一类对象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性质,从而得出一个猜想;最后,检验这个猜想.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对对象相似性的模糊认识,要坚持把它们的相似性用语言确切地表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类比和“比喻”区别开来.2.1.2 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在广泛地使用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演绎推理是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的推理,是必然性推理的特点.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三段论有多种格式,教科书介绍了其中常用的一种,其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演绎推理是一种形式化程度相当高的推理,而不是正面讲“三段论”,因此,在教学中不必拓展补充.3.除了三段论以外,演绎推理还有直接推理,关系推理、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4.三段论也有多种形式,三段论的依据是不言自明的三段论公理: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事物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对此教科书中用集合论的语言和图形作了说明,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三段论.(教学中不必提出三段论公理)5.三段论推理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理论初建或概念性质运用的初期.但是数学推理过程不全是三段论组合,直接用三段论推理的并不多,有些数学证明过程(如教科书中例2),虽然可以归结为三段论的组合,但却太为繁琐了,所以并不实用.6.数学并不等同于逻辑,它已独自发展几千年,尤其是它的符号系统,使得它有自身的一套简单的推理形式或规则,尽管它能用三段论解释,但大可不必去追溯它的三段论本源.因而在数学中,直接选定了若干演绎推理的规则.如:“如果q P ⇒,P 真,则q 真”、“如果b c ,,a b ⇒⇒,则c a ⇒”(三段论的“数学形式”)等等.(如课本中例2的证明就使用了这些规则)应该告诉学生,数学中的运算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7.在数学中学习演绎推理,并不等同于学习形式逻辑或数理逻辑,课程标准规定,本小节的学习目标是,“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相信注意到这些,就可以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并掌握教学的分寸了.8.在叙述演绎推理的特点时,要和归纳、类比的特点对照,让学生理解它们是两类不同的推理.9.教科书中说“演绎推理是一种收敛性的思维方法,它较少创造性”,这并不是说,演绎推理就完全没有发现功能,更不是说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活动中没有作用.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演绎推理在发现活动中的作用,教科书提供了阅读材料:“海王星的发现和探索性演绎法”,这个材料对全面准确地理解演绎推理在探索活动中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2.1.3 推理案例赏析1.《推理案例赏析》是推理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对推理方法更深层次的考察.这样,教科书就为推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总——分——总”的结构,而本小节正是后一个“总”.它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各种推理方法做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推理方法的特点和联系,感受它们在数学思维过程中的作用.2.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思维过程的分析.课本中提供的思维过程只是几种典型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着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想法,应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对课本中的思考过程做出评价.3.关于例1的教学.(1)“提出问题”是数学发现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教学中要注意分析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例1和例2中,都是通过类比提出研究课题的.(2)课本中的思路1是“归纳的方案”,总的说,它是通过归纳提出猜想的.但是应该注意到,作为归纳基础的“表”中的每个数据都是由运算提供的,也就是说,演绎提供了归纳的基础.所以说:在数学发现活动中,演绎起到了类似“实验”的作用,在这里演绎为归纳提供了前提.(3)在“归纳的方案”中,解题者原本希望从表2-1-5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可是却失败了,但是正是失败引导他尝试计算S1(n)和S2(n)的比,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路.要让学生体会到发现活动都是具有尝试的性质的,失败是经常会遇到的,所以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对思维过程进行调控的重要性.对此,在“思路2”和例2中,都有体现.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艰苦的过程,认识到思维调控的重要性.(4)尝试计算S1(n)和S2(n)的比,是导致发现的关键,这个念头是由“联想”激发的.联想也是合情推理的一种方法.(5)思路2是一个“演绎的方案”,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个方案中没有使用合情推理的方法,相反地,应该说合情推理在这个方案中同样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这个方案中的“初始念头”——“尝试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自然数的平方和”就是由合情推理提供的.(6)在思路2的教学中,设置了“(2)从失败中汲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新的尝试”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思维调控的重要性,注意对思维过程的分析,进而养成反思的习惯.(7)“既然能用上面的方法求出S1(n),那么我们也应该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求出S2(n)”,这也是一个猜想,它是由类比得到的.4.关于例2的教学.(1)例2通过具体的问题对类比推理的方法做了更深入的介绍.类比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学生学会自觉地科学地把类比方法运用到发现活动中去.(2)把棱台和梯形类比,开始只是模糊的念头,通过分析,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这时才会有科学的“类比推理”.因此,“确定类比对象”和“对类比对象的进一步分析”都是重要的思维环节,是进行类比推理的前提.学生在使用类比时,经常忽略这些环节.(3)验证猜想的过程也是对猜想做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情推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请注意合情推理在“验证猜想”中的作用.(4)从美感出发做出的判断,可以称为审美推断.本例在“验证猜想”的环节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审美推断也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法,在科学发现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案例的分析,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在发现活动中的作用.(5)在公式(猜想)的调整过程中,实际上使用的是“探索性演绎法”(即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推理),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活动中所具有的类似于“实验”的功能.5.关于实习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完成实习作业.例如可以引用本书提到的数学史中的例子:如欧拉公式、哥德巴赫猜想等,也可以从教科书中选取案例如:“正弦定理的发现”、“余弦定理的发现”、“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等等.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如你是怎样解决某个问题的).6.在思考以及实习作业中,教材反复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其用意是希望为学生分析思维活动时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的特点,知道证明的一般步骤,能使用它们证明问题,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概念”,在“概念”上下功夫.2.1 直接证明1.课本中选用的两个例子都是学生熟知的,在《数学(必修5)》的基本不等式中就采用了这两个证明.现在教科书把它用作讨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素材,是为了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关注这两种证明方法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和区别,进而展开对证明方法的研究.2.一般地,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常见的思维方法,人们利用它们来寻求证明问题的思路.在教科书中是把它们看成两种证明方法的(指呈现出来的证明过程).思维方法和证明方法当然有微妙的差别,但是如果把“证明”看成是思维过程,这样做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以.3.综合法,从条件出发,“由因导果”,分析法,紧抓证题目标,“执果索因”.在实际的解题活动中,总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的.2.2 间接证明1.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证法(同一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证法).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弄清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区别,然后再转入反证法.2.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已经使用反证法,因此他们是有经验的,但当时并没有正面介绍反证法.3.反证法的逻辑依据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反证法的实质在于: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说,反证法不直接证明命题“若p则q”,而是从原题的反论题“既p又┐q”入手,由p与┐q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矛盾结果;根据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断定反论题“既p又┐q”为假;进而再根据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此肯定命题“若p则q”为真.虽然学生没有学过排中律和矛盾律,但是由于这两个定律的“准公理性”,学生还是能理解反证法的思想的,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必要提出排中律和矛盾律.2.3 公理化思想1.公理化思想体现了数学中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为了确保命题真实性,数学对命题提出了演绎证明的要求,这种要求直接导致公理化产生.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2.公理是“公认正确而不需证明的命题”,是“证明其它一切命题的基础”,是“选定”和“设置”的,都体现了现代公理法的思想,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强调公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的”说法.3.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数学史初步》中有关非欧几何的材料.教学案例:归纳推理执教:高建国(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点评:张乃达(江苏省扬州中学)1.概念、技能、能力、态度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归纳.第一种是把它看成一个概念,这要弄清什么是推理?什么是归纳推理?这是从知识层面来看归纳的;第二种是把归纳看成是一种方法,这就要弄清怎样进行归纳?归纳有哪几步?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又怎么做?等等,这是从技能层面来看归纳的.第三种是把归纳看成是一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纳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分析,分析到位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归纳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从能力的层面看归纳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大都习惯于从上面三个层次看归纳,并以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这正是习惯于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看待数学教育的体现!其实,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归纳还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归纳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探究的态度,它总是用探究者的眼光来看世界——看到某些现象,总想从中归纳出某种规律!促使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的正是这种态度,向中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目的也正是让他们学习这种态度!这种态度正是理性精神的表现!也是这节课中最有教育价值的东西!通过上面的分析,对这节课应该怎么上就清楚了.通过这节课当然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推理?什么是归纳?怎样进行归纳?但是这并不是重点,其实学生早就在使用归纳的方法了,现在只要正面的小结一下就可以了!提高归纳的能力也不是这节课能够实现的目标,归纳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它不能独立于思维能力之外,也不是通过这节课就能实现的目标!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归纳态度的培养和探究精神的激发!在本节课中,执教老师对课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较好地处理了概念、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关系.渗透了归纳态度的培养,探求欲望的激发,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着值得探索的问题,到处都可以运用归纳的方法来提出猜想,进而展开探索的活动,这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2.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教师版-高中数学知识手册:选修2-2(2)推理证明

教师版-高中数学知识手册:选修2-2(2)推理证明

- 51 - 选修2-2数学知识点 选修2-2—第2章 推理证明第2章 推理证明1.归纳推理: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2.类比推理:由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注: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都属于合情推理,两种推理所得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3.演绎推理:由一般性的命题推演出特殊性命题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1)只要前提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必定是真实的.(2)“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包括:①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性推理. 大前提:M 是P②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小前提:S 是M③ 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结论:S 是P .注:(1)集合表示:若集合M 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 ,S 是M 的子集,则S 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 .(2)三段论的论断基础:“凡肯定(或否定)了某一类对象的全部,也就肯定(或否定)了这一类对象的各部分或个体.”简言之,“全体概括个体.”4.直接证明: 综合法 “执因导果”; 分析法“执果导因”(1)综合法的特点: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综合法的格式:“∴, ”或“⇒”(2)分析法的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是寻找它的充分条件.分析法的格式:“要证…只要证”5.间接证明:反证法(1)定义:一般地,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用反证法导出的矛盾主要有:① 与数学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或与已知条件矛盾;② 与假设矛盾;及自相矛盾.(3)步骤:① 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定原结论的反面为真;② 归谬——从反设(把反设作为新条件)和原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得出矛盾结果; ③ 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6.数学归纳法公理:对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常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n 取第一个值0n 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0*n k N k k n ≥∈=时结论正确,证明当1+=k n 时结论也正确. 那么,命题对于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①第1步中0n n =时,0n 不一定是1,根据题目要求,也可能是2,3等.②第2步证明当1+=k n 时结论是否正确时,必须利用“假设当k n =时成立”作为条件,根据有关定理、定义、公式、性质,推证出当1+=k n 时成立,不能直接代入,否则1+=k n 时也成假设了.。

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1 合情推理班级:高二( )班 学号: 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归纳推理、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和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归纳和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用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作出猜想.学习过程:【课前热身】 1.已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0,…… 猜想:凸n 边形的内角和是 .2.已知: ,333232,232232,131232++<++<++< 猜想: .3.探究:上述结论都成立吗?【探索新知】学点一: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 (简称 ).归纳推理的特点:由 到 、由 到 . 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示例点拨】例1.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12a =,且1(1,2,)1nn na a n a +==+ ,试归纳出通项公式.拓展:已知1234212,1,,32a a a a ====,试归纳出通项公式.试一试1.实验、观察 概括、推广 猜测一般性结论1.已知()111111,22n n n a a a n a --⎛⎫==+≥ ⎪⎝⎭,试归纳出通项公式.2.如图,试找出相邻两行数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知】学点二:类比推理由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或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 (简称 ).类比推理的特点:由 到 . 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学点二: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示例点拨】例2.试根据等式的性质猜想不等式的性质。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B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B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解析: 对于①,若
a − b ⩾ 1 ,且 a2 − b 2 = (a + b) (a − b) = 1 , 又 a > 0, b > 0 ,则 a + b > a − b ⩾ 1,此时 (a + b) (a − b) > 1 ,这与" a2 − b 2 = (a + b) (a − b) = 1 "相矛盾,因 此 a − b < 1 ,①正确; 2 4 对于②,取 a = 2, b = ,此时 a − b = > 1 ,因此②不正确; 3 3 对于③,注意到取 a = 9, b = 4 ,有 √a − √b = 1 ,但此时 |a − b| = 5 > 1 ,因此③ 不正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一、学习任务 了解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二、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本章节同步练习题,请到快乐学)
1. 下列表述:①综合法是执因导果法;②综合法是顺推法;③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法;④分析法是间接证 法;⑤反证法是逆推法.其中正确的语句有 ( A.2
1 1 − = 1 ,则 a − b < 1 ; b a ③若 |√a − √b | = 1 ,则 |a − b| < 1 ; ④若 |a3 − b 3 | = 1 ,则 |a − b| < 1 .
①若 a2 − b 2 = 1 ,则 a − b < 1 ; ②若 其中的真命题有
答案: ①④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答案: B
) 个.
C.4 D.5
B.3
2. 用分析法证明:欲使① A > B ,只需② C < D ,这里①是②的 ( A.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

例.已知a、b、c 为 不相等正 数,且abc 1, 1 1 1 证 求 :a b c . a b c
a、b、c 为不相等正 证 法2 :
数,且abc 1,
1 1 1 a b c bc ca ab
1 1 1 1 1 1 1 1 1 b c c a a b . 2 2 2 a b c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 不成立 ,经过正确的推理, 矛盾 最后得出 ,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 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综合法 例.已知a、b、c 为不相等正 数,且abc 1,
1 1 1 证 求 :a b c . a b c
06 0 6 成立.
a - 5 - a - 3 a - 2 - a 成立.
(三)反证法
例:已知a>0,b>0,且a+b>2,
1 b 1 a 求证: a , b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分析 命题中有“至少……”“不都……”“都 不……”“没有……”“至多……”等指示性语句,在 用直接方法很难证明时,可以采用反证法.
B
O
O
D
C
例3:用三段论证明函数y=-x2+2x 在(-∞,1]上是增函数. 证明:任取x1、x2∈(-∞,1],且x+2x2) =(x2-x1)(x2+x1-2). 因为x1<x2,所以x2-x1>0; 因为x1<x2≤1,所以x2+x1-2<0. 因此,f(x1)-f(x2)<0,即f(x1)<f(x2). 于是根据“三段论”,得f(x)=-x2+2x在(-∞,1] 上是增函数.
证 法1: a、b、c 为 不相等正 数 ,且abc 1,

高中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

高中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

高中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是高中数学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中生往往拥有非常有限的数学基础,因此学习推理与证明往往可能会比较困难。

学习推理与证明时,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几何空间概念,理解如何正确地绘制几何图形,进而学习如何确定几何对象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如何使用几何图形的特性来解决问题。

其次,要学习如何从给定的数学定义或公式中发现与几何推理和证明相关的定理。

学习上述概念并不容易,但一旦熟练掌握之后,学习者就可以以正确的方式证明和推理几何数学定理。

此外,学习者还需要学会如何构建论证,通过比较分析几何关系来推导证明结果。

另外,学习者还需要学习利用经典几何定理和性质(如三角形不等式)这些定理,从而推导出结论并证明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学习推理与证明要求学习者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需要学习者对几何空间概念有深入理解,并学习构建论证的基本方式,还需要学习者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尤为重要。

高中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2

高中数学选修22推理与证明2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类比推理
如图所示,在△ABC中,射影定理可体现为a= b·cos C+c·cos B,其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 类比上述定理,写出对空间四周体性质的猜想.
[思路点拨] 这是一种由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类比, 于是联想到:边长→面积,平面角→二面角,边的射影→面的 射影等.
方法二:5件首饰的珠宝颗数依次为:1,1+5,1+5+ 9,1+5+9+13,1+5+9+13+17,则第6件首饰上的珠宝 颗数为1+5+9+13+17+21=66,即每件首饰上的珠宝数 是以1为首项,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故第n件首饰 的珠宝颗数为1+5+9+…+(4n-3)=2n2-n.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2.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3,6,10,15,21,28,36, 45,55,…这些数叫做三角形数,这是由于这些数目的点能够排 成正三角形(如图所示),则三角形数的普通体现式f(n)=( )
A.n+2 C.n-12n+2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问题2] 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 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蛇,鳄鱼,海龟,蜥蜴都 是爬行动物,全部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吗?
[提示2] 是.全部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2.1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2.1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证明:∵a⊥b,∴a·b=0. 要证||aa|+ -|bb||≤ 2,只需证|a|+|b|≤ 2|a-b|, 平方得|a|2+|b|2+2|a||b| ≤2(|a|2+|b|2-2|a·b|), 只需证|a|2+|b|2-2|a||b|≥0 成立, 即(|a|-|b|)2≥0,显然成立. 故原不等式得证.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分析法
1.分析法的定义 从要证明的_结__论__出__发__,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_充__分__条__件__,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 析法.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2.求证: 3+ 7<2 5.
证明: 因为 3+ 7和 2 5都是正数, 所以要证 3+ 7<2 5,只需证( 3+ 7)2<(2 5)2, 展开得 10+2 21<20,只需证 21<5,只需证 21<25, 因为 21<25 成立,所以 3+ 7<2 5成立.
答案: a2+b2-2ab≥0 (a-b)2≥0 (a-b)2≥0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4.已知a,b,c,d∈R,求证:(ac+bd)2≤(a2+b2)(c2+ d2).
证明: ∵左边=a2c2+2abcd+b2d2 ≤a2c2+(a2d2+b2c2)+bbd2 =(a2+b2)(c2+d2)=右边, ∴(ac+bd)2≤(a2+b2)(c2+d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合情推理的妙用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关于合情推理的试题多与其他知识联系,以创新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生面前.下面介绍一些推理的命题特点,揭示求解规律,以期对同学们求解此类问题有所帮助.一、归纳推理的考查1.数字规律周期性归纳例1观察下列各式:55=3 125,56=15 625,57=78 125,…,则52 013的末四位数字为() A.3125 B.5625 C.0625 D.8125[解析]∵55=3 125,56=15 625,57=78 125,58末四位数字为0625,59末四位数字为3125,510末四位数字为5625,511末四位数字为8125,512末四位数字为0625,…,由上可得末四位数字周期为4,呈规律性交替出现,∴52 013=54×502+5末四位数字为3125.[答案]A点评对于具有周期规律性的数或代数式需要多探索几个才能发现规律,当已给出事实与所求相差甚“远”时,可考虑到看是否具有周期性.2.代数式形式归纳例2设函数f(x)=xx+2(x>0),观察:f1(x)=f(x)=xx+2,f2(x)=f(f1(x))=x3x+4,f3(x)=f(f2(x))=x7x+8,f4(x)=f(f3(x))=x15x+16,……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当n∈N*且n≥2时,f n(x)=f(f n-1(x))=________.[解析]依题意,先求函数结果的分母中x项系数所组成数列的通项公式,由1,3,7,15,…,可推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2n-1.又函数结果的分母中常数项依次为2,4,8,16,…,故其通项公式为b n=2n.所以当n≥2时,f n(x)=f(f n-1(x))=x(2n-1)x+2n.[答案]x(2n-1)x+2n点评对于与数列有关的规律归纳,一定要观察全面,并且要有取特殊值最后检验的习惯.3.图表信息归纳例3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比如:图(1)图(2)他们研究过图(1)中的1,3,6,10,…,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的,称图(2)中的1,4,9,16,…这样的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A .289B .1 024C .1 225D .1 378分析 将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分别视作数列,则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数字是上述两数列的公共项.[解析] 设图(1)中数列1,3,6,10,…的通项公式为a n ,其解法如下:a 2-a 1=2,a 3-a 2=3,a 4-a 3=4,…,a n -a n -1=n . 故a n -a 1=2+3+4+…+n ,∴a n =n (n +1)2.而图(2)中数列的通项公式为b n =n 2,因此所给的选项中只有1 225满足a 49=49×502=b 35=352=1 225. [答案] C点评 此类图形推理问题涉及的图形构成的元素一般为点.题目类型为已知几个图形,图形中元素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这种数量变化存在着简单的规律性,如点的数目的递增关系或递减关系,依据此规律求解问题,一般需转化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 项和等.二、类比推理的考查1.类比定义在求解类比某种熟悉的定义产生的类比推理型试题时,可以借助原定义来求解.例1 等和数列的定义是:若数列{a n }从第二项起,以后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和都是同一常数,则此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和数列的公和.如果数列{a n }是等和数列,且a 1=1,a 2=3,则数列{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是________. [解析] 由定义,知公和为4,且a n +a n -1=4,那么 a n -2=-(a n -1-2),于是a n -2=(-1)n -1(a 1-2). 因为a 1=1,得a n =2+(-1)n 即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答案] a n =2+(-1)n点评 解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等和数列的定义,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等比数列来求解. 2.类比性质从一个特殊式子的性质、一个特殊图形的性质入手,提出类比推理型问题.求解时要认真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思考两者的转化过程是求解的关键.例2 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中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充要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要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类比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可得,两组相对侧面互相平行是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充要条件.类比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可得,两组相对侧面分别全等是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充要条件.类比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得,一组相对侧面平行且全等是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充要条件.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主对角线互相平分 是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充要条件.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对角面互相平分是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充要条件.点评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类比到平行六面体的性质,注意结论类比的正确性. 3.类比方法有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类比性,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类比应用到其他问题的求解中,注意知识的迁移.例3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乘积T n =3n +1,则其通项公式a n =________.[解析] 类比数列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a n =S n -S n -1(n ≥2),得到数列前n (n ≥2)项的乘积T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注意对n =1的情况单独研究.当n =1时,a 1=T 1=31+1=4.当n ≥2时,a n =T n T n -1=3n +13n -1+1,a 1不适合上式,所以通项公式a n=⎩⎪⎨⎪⎧4,n =13n +13n -1+1,n ≥2.[答案] ⎩⎪⎨⎪⎧4,n =13n +13n -1+1,n ≥2.2 各有特长的综合法与分析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解答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少走弯路,以尽快获得满意的[答案].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其中综合法与分析法是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地推导结果,最后推出要证明的结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步地寻求使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或公理、定义、定理等,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表现为“由因导果”,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它们的应用十分广泛.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我们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确立的命题(如定义、定理等),逐步向后推演,最后推得要证明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综合法,可简单地概括为“由因导果”,即“由原因去推导结果”.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即“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 例1 已知a >b >c ,求证:1a -b +1b -c +4c -a≥0. 分析 首先使用分析法寻找证明思路. 证法一 (分析法)要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1a -b +1b -c ≥4a -c.通分,得(b -c )+(a -b )(a -b )(b -c )≥4a -c ,即证a -c (a -b )(b -c )≥4a -c .因为a >b >c ,所以a -b >0,b -c >0,a -c >0. 只需证(a -c )2≥4(a -b )(b -c )成立. 由上面思路可得如下证题过程. 证法二 (综合法)∵a >b >c ,∴a -b >0,b -c >0,a -c >0.∴4(a -b )(b -c )≤[(a -b )+(b -c )]2=(a -c )2. ∴a -c (a -b )(b -c )≥4a -c ,即(b -c )+(a -b )(a -b )(b -c )-4a -c ≥0. ∴1a -b +1b -c +4c -a≥0.从例题不难发现,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其优缺点:从寻求解题思路来看,分析法“执果索因”,常常根底渐近,有希望成功;综合法“由因导果”,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奏效.从表达过程而论,分析法叙述繁琐,文辞冗长;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达.因此,在实际解题时,把分析法和综合法孤立起来运用是脱离实际的,两者结合,互相弥补才是应该提倡的;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解题过程.最后,提醒一下,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不论是从“已知”推向“未知”,还是由“未知”靠拢“已知”,都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单靠分析法或综合法显得较为困难.为保证探索方向准确及过程快捷,人们常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两者并列起来使用,即常采取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寻找问题的一个中间目标的“两头凑”的方法去寻求证明途径:先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再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寻求,看它成立需具备哪些条件,最后看它们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找出正确的证明途径.例2 设f (x )=ax 2+bx +c (a ≠0),若函数f (x +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f (x +12)为偶函数.证明 方法一 要证f (x +12)为偶函数,只需证f (x +12)的对称轴为x =0,只需证-b 2a -12=0,只需证a =-b .因为函数f (x +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即x =-b 2a -1与x =-b2a关于y 轴对称, 所以-b2a -1=--b 2a ,所以a =-b ,所以f (x +12)为偶函数.方法二 要证f (x +12)是偶函数,只需证f (-x +12)=f (x +12).因为f (x +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而f (x )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所以f (-x )=f (x +1),f (-x +12)=f (-(x -12))=f ((x -12)+1)=f (x +12),所以f (x +12)是偶函数.点评 本题前半部分是用分析法证明,但寻找的充分条件不是显然成立的,可再用综合法证明,这种处理方法在推理证明中是常用的.3 体验反证法的独到之处反证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在高考中,虽然很少单独命题,但是有时运用反证法的证明思路判断、分析命题有独到之处.下面举例分析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几个类型: 1.证明否定性问题例1 平面内有四个点,任意三点不共线.证明:以任意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分析 假设以四点中任意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先固定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则第四点要么在此三角形内,要么在此三角形外,且各个三角形的内角都是锐角,选取若干个角的和与一些已知结论对照即得矛盾.证明 假设以任意三点为顶点的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四个点为A ,B ,C ,D . 考虑△ABC ,则点D 有两种情况:在△ABC 内部和外部.(1)如果点D 在△ABC 内部(如图(1)),根据假设知围绕点D 的三个角∠ADB ,∠ADC ,∠BDC 都小于90°,其和小于270°,这与一个周角等于360°矛盾.(2)如果点D在△ABC外部(如图(2)),根据假设知∠BAD,∠ABC,∠BCD,∠ADC都小于90°,即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小于360°,这与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矛盾.综上所述,可知假设错误,题中结论成立.点评结论本身是否定形式、唯一性或存在性命题时,常用反证法.2.证明“至多”“至少”“唯一”“仅仅”等问题例2A是定义在[2,4]上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的函数φ(x)组成的集合:①对任意的x∈[1,2],都有φ(2x)∈(1,2);②存在常数L(0<L<1),使得对任意的x1,x2∈[1,2],都有|φ(2x1)-φ(2x2)|<L|x1-x2|.设φ(x)∈A,试证:如果存在x0∈(1,2),使得x0=φ(2x0),那么这样的x0是唯一的.证明假设存在两个x0,x′0∈(1,2),x0≠x′0,使得x0=φ(2x0),x′0=φ(2x′0),则由|φ(2x0)-φ(2x′0)|<L|x0-x′0|,得|x0-x′0|<L|x0-x′0|.所以L>1.这与题设中0<L<1矛盾,所以原假设不成立.故得证.点评若直接证明,往往思路不明确,而运用反证法则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从而简便得证.3.证明较复杂的问题例3如果△A1B1C1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A2B2C2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 A.△A1B1C1和△A2B2C2都是锐角三角形B.△A1B1C1和△A2B2C2都是钝角三角形C.△A1B1C1是钝角三角形,△A2B2C2是锐角三角形D.△A1B1C1是锐角三角形,△A2B2C2是钝角三角形[解析]因为正弦值在(0°,180°)内是正值,所以△A1B1C1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均大于0.因此△A1B1C1是锐角三角形.假设△A2B2C2也是锐角三角形,并设cos A1=sin A2,则cos A1=cos(90°-A2).所以A1=90°-A2.同理设cos B1=sin B2,cos C1=sin C2,则有B1=90°-B2,C1=90°-C2.又A1+B1+C1=180°,∴(90°-A2)+(90°-B2)+(90°-C2)=180°,即A2+B2+C2=9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原假设不成立,故选D.[答案]D例4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0,b>0,c>0.分析若从正面证明,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故采用反证法来证明.证明假设a<0,由abc>0,知bc<0.由a+b+c>0,知b+c>-a>0,于是ab+bc+ca=a(b+c)+bc<0.这与已知矛盾.又若a=0,则abc=0,与abc>0矛盾.故a>0.同理可证b>0,c>0.小结至于什么情况下用反证法,应依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切忌滥用反证法.一般说来,当非命题比原命题更具体、更明确、更简捷,易于推出矛盾时,才便于用反证法.运用反证法证题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1.必须周密考察原结论,防止否定有所遗漏;2.推理过程必须完全正确,否则,不能肯定非命题是错误的;3.在推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已知条件,推出的矛盾必须很明确,毫不含糊.另外,反证法证题的首要环节就是对所证结论进行反设,因此大家必须掌握一些常见关键词的否定形式.至少有n 个 至多有n -1个 至多有n 个至少有n +1个任意 存在 存在任意4 数学归纳法中如何用假设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重要的证明方法之一,它对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十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是第一步,关键是第二步.不管何类题目,只要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其假设条件必须用上,下面我们结合实例说明数学归纳法的假设条件如何运用. 1.直接运用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 2≤1+12+13+…+12n ≤12+n (n 是正整数).证明 (1)当n =1时,左边=1+12=32,中间=1+12=32,右边=12+1=32,所以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1+k 2≤1+12+13+…+12k ≤12+k .那么,当n =k +1时,1+12+13+…+12k +12k +1+12k +2+…+12k +1>1+k 2+2k ·12k +1=1+k +12, 1+12+13+…+12k +12k +1+12k +2+…+12k +1<12+k +2k ·12k =12+(k +1).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根据(1)和(2),知对任意正整数n ,不等式均成立. 2.配凑后运用例2 已知f (n )=1+12+13+…+1n ,求证:n +f (1)+…+f (n -1)=nf (n )(n ≥2,且n 是正整数).证明 (1)当n =2时,左边=2+f (1)=2+1=3,右边=2f (2)=2×⎝⎛⎭⎫1+12=3,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即k +f (1)+…+f (k -1)=kf (k ).那么,当n =k +1时,(k +1)+f (1)+…+f (k -1)+f (k )=1+f (k )+kf (k )=(k +1)f (k )+1=(k +1)⎣⎢⎡⎦⎥⎤f (k )+1k +1 =(k +1)f (k +1).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成立.根据(1)和(2),知等式对从2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点评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盯住结论(k +1)f (k +1),凑出系数k +1.3.增减项后运用例3 证明:(n +1)(n +2)(n +3)…(2n )=2n ·1·3·5·…·(2n -1)(n 是正整数).证明 (1)当n =1时,左边=2,右边=21·1=2,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即(k +1)(k +2)(k +3)…(2k )=2k ·1·3·5·…·(2k -1).那么,当n =k +1时,左边=(k +2)(k +3)(k +4)…(2k )(2k +1)(2k +2),设法凑出假设:乘以(k +1),再除以(k +1),即左边=(k +1)·(k +2)(k +3)…(2k )(2k +1)(2k +2)·1k +1=2k +1·1·3·5·…·(2k -1)·(2k +1),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成立. 根据(1)和(2),知等式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点评 对n =k +1时,等式的左边乘一项,除一项(或加一项,减一项),设法凑出假设条件的形式,从而证明n =k +1时等式成立,这说明解题时要有目标意识.5 用数学归纳法解题的常见误区数学归纳法一般用于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分两个步骤,且缺一不可.本文举例剖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的几类常见误区.误区一、未注意初始值例1 判断2+4+…+2n =n 2+n +1对大于1的自然数n 是否都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错证 假设n =k (k >1,k ∈N *)时,结论成立,即2+4+…+2k =k 2+k +1,则2+4+…+2k +2(k +1)=k 2+k +1+2(k +1)=(k +1)2+(k +1)+1.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因此,对大于1的自然数n,2+4+…+2n =n 2+n +1都成立.剖析 错解中忽略了当n =2时,左边是6,右边是7.左右两边不相等,即2+4+…+2n =n 2+n +1对大于1的自然数n 不是都成立的.这种第一步简单可省略是错误的,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误区二、未用归纳假设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2n -1=2(2n -1-1)(n >2,n ∈N *).错证 (1)当n =3时,左边=2+22=6,右边=2(22-1)=6,等式成立;(2)假设n =k (k >2,k ∈N *)时,结论成立,即2+22+…+2k -1=2(2k -1-1),那么由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得2+22+…+2k -1+2k =2(1-2k )1-2=2(2k -1).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等式对任意n >2,n ∈N *都成立.剖析 错证中的第二步没用到归纳假设,直接使用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由于未用归纳假设,造成使用数学归纳法失误.正证 (1)当n =3时,左边=2+22=6,右边=2(22-1)=6,等式成立;(2)假设n =k (k >2,k ∈N *)时,结论成立,即2+22+…+2k -1=2(2k -1-1),那么n =k +1时,2+22+…+2k -1+2k =2(2k -1-1)+2k =2·2k -2=2(2k -1).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等式对任意n >2,n ∈N *都成立.误区三、未注意从n =k 到n =k +1应增加的项例3 求证:1+2+4+…+2n -1=12(4n -1+2n -1)(n ∈N *). 错证 (1)当n =1时,左边=1,右边=12(41-1+21-1)=1,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1+2+4+…+2k -1=12(4k -1+2k -1), 那么1+2+4+…+2k -1+2k =12(4k -1+2k -1)+2k =12(4k +2k ).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2),知等式对任意n ∈N *都成立.剖析 错证中有两个问题:第一未注意从n =k 到n =k +1应增加的项,实际上,并非仅增加了2k 一项,而是增加了2k -1项;第二“12(4k -1+2k -1)+2k =12(4k +2k )”是错误的,这是通过结论直接写出,实际上,这是使用数学归纳法的大忌.正证 (1)当n =1时,左边=1,右边=12(41-1+21-1)=1,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1+2+3+…+2k -1=12(4k -1+2k -1), 那么1+2+3+…+2k -1+(2k -1+1)+(2k -1+2)+…+2k =1+2+3+…+2k -1+(2k -1+1)+(2k -1+2)+…+(2k -1+2k -1)=(1+2+3+…+2k -1)+(1+2+3+…+2k -1)+2k -1·2k -1=(4k -1+2k -1)+2k -1·2k -1=2×4k -1+2k -1=12(4k +2k ).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2),知等式对任意n ∈N *都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