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反应谱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 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名词解释地震反应谱(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是指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下,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对于某个实际地震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最大反应(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与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它描述了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位移反应,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
反应谱用于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是抗震设计中选择相应振动幅值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反应谱可以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等类型。
地震反应谱在工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抗震设计提供了关键的参考数据。
地震反应谱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的反应,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地震反应谱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地震动输入、结构体系的动态特性以及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
在计算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反应谱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还可以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评估和加固。
通过分析地震反应谱,工程师可以确定建筑物的薄弱环节,为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此外,地震反应谱还可以为地震预警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在地震反应谱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为我国抗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地震反应谱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对于非线性结构体系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处理能力有限。
因此,未来地震反应谱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索:1.提高地震反应谱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需求。
2.研究非线性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以提高抗震设计的有效性。
3.探索土壤-结构相互作用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以更准确地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4.结合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反应谱的特点,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
一、计算( 每题参考分值5分)1、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Ⅰ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层高和层重力代表值如下图所示。
结构的基本周期为0.55 s,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2、如下图所示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盖处。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为Ⅰ类;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 = 700 kN,框架柱线刚度i c=EI c/h = 2.4×104 kN·m,阻尼比为0.05。
试求该结构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3、六层砖混住宅楼,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各层楼板、墙的尺寸等得到恒荷载和各楼面变荷载乘以组合值系数,得到的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G1=5 399.7 kN, G2=G3=G4=G5=5 085 kN, G6=3 856.9 kN,如下图所示。
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4、如下图所示,已知G1=410 kN, G2=310 kN, K1=14 280 kN/m, K2=10 720 kN/m,用能量法求结构的基本周期。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18. 72 kN·m2,柱高h = 8 m。
按8度、第一组、Ⅲ类场地,求厂房强度验算时所受的地震作用力。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地震影响烈度T T T g/s6、已知k1=k2=k; m1=m2=m,求下图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二、问答( 每题参考分值5分)7、名词解释:直接动力法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从而使介质不断地压缩和疏松,故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反应谱理论及其应用
・结构・抗震・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920078202反应谱理论及其应用收稿日期:2006210230作者简介:朱 珊(19752),女,吉林大学建设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吉林大学建设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尹新生(19562),男,博士生导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朱 珊 尹新生摘 要:简述了反应谱的概念内容,通过分析反应谱的基本理论,研究探讨了反应谱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算例进行了计算,指出反应谱法计算简便,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反应谱,抗震设计,动力响应中图分类号:TU352.1文献标识码:A 地震活动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研究和预防地震的发生一直为地震科技人员所关注。
在地震理论中,反应谱理论被各国抗震设计人员广泛采用。
反应谱的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由M ・Biot 首次提出,反映了地震的频谱特性。
1 反应谱的基本理论反应谱是指单质点体系地震最大反应与结构自振频率(或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
反应谱又有地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的概念区别。
1.1 质点系的地震动反应固定在地面上的单质点粘滞阻尼系的运动方程为:[m ¨x (t )+m ¨y (t )]+c x (t )+k y (t )=0(1)其中,¨y (t )为地震动加速度;-m ¨y (t )为地震动的惯性力,是作用在质点上随时刻变化的力,又可表示为:-m ¨y (t )=F (t )。
上式又可写为:m ¨x (t )+c x (t )+k y (t )=-m ¨y (t )(2)m ¨x (t )+c x (t )+k y (t )=F (t )(3)式(3)的解也就是质点在任意力F (t )作用下,任意时刻的相对位移反应:x (t )=∫t¨y (t )e-ζω(t -τ)sin ω′(t -τ)d τ(4)对t 微分一次可得相对速度反应: x (t )=-1ω′∫t 0¨y (t )e -ζω(t -τ)[sin ω′(t -τ)+ω′cos ω′(t -τ)]d τ(5)对t 再做一次微分并整理,可得绝对速度反应:¨x (t )+¨y (t )=ω2(1-2ζ2)ω′∫t¨y (t )e-ζω(t -τ)sin ω′(t -τ)d τ+2ζω∫t¨y (t )e -ζω(t -τ)sin ω′(t -τ)dτ(6)其中,ζ为体系的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之比,称为临界阻尼比;ω为无阻尼圆频率,ω′为阻尼体系的圆频率,ω′=ω1-ζ2,当阻尼比很小时,可用ω′=ω表示。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1、⑴抗震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使结构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
⑵抗震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及构造措施等。
⑶抗震设计的4个准则:①强度准则:保证不坏(小震)②刚度准则:保证适用性(小震)③能量准则:减小地震作用(大震)④延性准则:增强抗倒塌能力(大震)2、设计地震分组:(近震与远震的不同影响)讨论的是同烈度,不同震中距对不同建筑的震害影响。
3、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4、按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和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
5、按地震序列的特点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单发型(或孤立型)地震。
6、按剧烈程度分为:微震(1级)、有感地震(2~4级)、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7级以上称为强烈地震,8级以上为特大地震。
7、现行规范的抗御地震基本做法是:1)、抗震方案设计(概念设计)2)、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构造设计)3)、进行抗震验算(计算设计)通过以上手段达到抗震的目的。
这就是抗震设防。
8、震级: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9、烈度定义:某一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由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物体的振动及运动强烈程度而定。
10、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11、多遇烈度:出现频率最多的低于基本烈度的称为多遇烈度;12、罕遇烈度:很少出现的高于基本烈度的大的地震烈度称为罕遇烈度。
13、两阶段的常规设计方法:第一阶段,通过对多遇地震弹性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截面强度验算,保证小震不坏和中震可修。
第二阶段,通过对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大震不倒。
14、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5、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小震不坏”:当遭遇多遇的、低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使用;“中震可修”:当遭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名词解释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 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17、轴压比:ccAfNn=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场地土的液化地: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其中ζa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a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其中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剪压比:剪压比为,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震级: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它是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距震中100KM 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的常用对数值表示的。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叫震源距。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反应谱
1.2 弹性反应谱在Maurice A. Biot []首先提出弹性反应谱的概念之后,经若干学者的发展,反应谱的概念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且反应谱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工程的各个方面(如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加速度记录的选择和调整及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等)。
目前,反应谱主要包括:傅立叶谱、弹性反应谱、弹塑性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和损伤谱等。
以下主要介绍弹性反应谱的定义,其余反应谱的定义与弹性反应谱类似。
所谓弹性反应谱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输入下,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反应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反应可以是:相对于地面的最大位移、相对于地面的最大速度、最大绝对加速度、拟速度和拟加速度。
在地面加速度的激励下,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为:)()()()(t u m t ku t u c t u m g -=++(1.1)式(1)的解可由Duhamel 积分求得: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D t tg D)(sin )(1)()(0--=--⎰(1.2)将式(1.2)求导可得相对速度反应为:ττωτωτξωd t e ut uD t tg D)(sin )(1)()(0--=--⎰(1.3)将式(1.3)求导再与地面加速度相加可得绝对加速度反应为: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t u D t tg Dg )(sin )(1)()()(0--=+--⎰(1.4)在式(1.1)~(1.4)中,m 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质量;c 为阻尼系数;k为体系的刚度系数;u(t)为体系相对于地面的位移;)(t u为体系的相对速度;)(t u 为体系的相对加速度;)(t u g 为地面加速度;ω为体系的无阻尼自振圆频率(ω2=2π/T=k/m );T 为体系自振周期;ζ为阻尼比(ζ=c/2m ω);ωD 为体系的有阻尼自振圆频率(21ξωω-=D )。
人卫卫生化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误差error: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致使测定结果与待测组分的真实含量不完全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因素引起的随机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用误差来衡量。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决定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反映了测定值的再现性。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用偏差来衡量检出限: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显著水平内,可以从样品中定量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值可疑值: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时,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个别测定值偏差很大。
这些偏差较大的数据称为可疑值显著性检验:是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个分析结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以此推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判断测定结果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是指为保持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光谱分析法:是根据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它是基于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发射或吸收光谱的波长或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S:是根据物质分子对紫外光(200-400nm)和可见光(400-760nm)的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对待测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吸光度: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的度量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稀的,均匀的吸光物质溶液时,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吸收光谱(吸收曲线):测定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成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吸收峰:吸收曲线上凸起的部分称为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峰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标准曲线法: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再选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直线。
《抗震结构设计》模拟试题1-4及答案2
《抗震结构设计》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2、多层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方案应优先采用结构布置方案,其次采用_____结构布置方案。
3、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主要根据和,因为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建筑物的震害有一定影响。
4、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和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5、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基本方法包括和。
二、名词解释1、场地2、液化3、时程分析法4、抗震设防烈度5、地震影响系数三、简答题1、简述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依据?2、影响液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简述两阶段设计的基本内容。
4、什么是“强柱弱梁”?四、计算题1、计算7度时三层砖房的各楼层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层高度见表1表12Ei i iTi《抗震结构设计》模拟试题一答案一、填空1、甲类、已类、丙类、丁类。
2、横墙承重、纵横墙承重3、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的覆盖层厚度。
4、建筑物的类型,高度5、结构抗震承载力的验算,结构抗震变形验算。
二、名词解释1、场地:指建筑物所在的区域,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不应太小,一般不小于0.5Km2。
2、液化:指物体有固体转化为液体的一种现象。
3、时程分析法:是由建筑结构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对应于建筑场地的若干条地震加速度记录或人工加速度波形(时程曲线),通过积分计算求得在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周期内结构内力和变形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并以此进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
4、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5、地震影响系数:即设计反应谱,它是地震系数(地面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与地震动力放大系数(或称标准反应谱)的乘积。
它与建筑所在地的设防烈度、影响本地区的地震的震级和震中距,以及建筑场地条件有关,是根据现有的实际强地震记录的反应谱统计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经济条件确定的。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在其他的分析方法中用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或作计算标准。
标定:标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使用标准的计量仪器对所使用仪器的准确度(精度)进行检测是否符合标准,一般大多用于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二是有校准的意思。
滴定误差:分析化学中,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相对误差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基准物质应符合五项要求:一是纯度(质量分数)应≥99.9%;二是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如含有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均应符合化学式;三是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失水、吸水或变质,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四是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没有副反应;五是要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小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
指示剂:指示剂是一类在其特定的PH值范围内,随溶液PH值改变而变色的化合物,通常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反应谱概念和设计反应谱优质课件
12/11/2023
28
构造在地震连续过程中经受旳最大地震作用为
F
F (t) max
m x(t)
xg (t) max
mSa
mg
Sa xg (t) max
xg (t) max g
Gk G
G ---集中于质点处旳重力荷载代表值;
g ---重力加速度
Sa xg (t) max
---动力系数
k xg (t) max ---地震系数
曲线旳形状是完全一致旳,只是纵坐标数值不相同。β—T 曲
线旳纵坐标为 Sa
,
xg (t) max
而拟加速度(加速度最大值)反应谱旳纵坐标是Sa 。
回忆前述旳内容: 地震反应谱是现阶段计算地震作用旳 基础,经过反应谱把随时程变化旳地震作 用转化为最大旳等效侧向力。 对于单自由度体系,把惯性力看作反 应地震对构造体系影响旳等效力,用它对 构造进行抗震验算。
D
;T 2
最大位移反应
Sd
x(t) max
1
t 0
xg ( )e (t )
sin (t
)d
max
12/11/2023
3
单自由度体系位移反应:
x(t) 1
d
t 0
xg
(
)e (t
)
sin
d
(t
)d
质点相对于地面旳速度为
x(t)
dx dt
t 0
xg
(
)e (t )
cosd
(t
)d
sin (t
)d
max
12/11/2023
5
x 2x 2 x xg
——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旳运动微分方程
7-反应谱概念与设计反应谱资料
t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g
(
)e (t )
sin (t
)d
max
最大反应之间的关系 Sa Sv 2Sd
二、地震反应谱:
最大相对位移
1
Sd
x(t) max
t 0
xg ( )e (t )
sin (t
)d
max
12/14/2019
最大相对速度 Sv x(t) max 第60t讲x反g (应谱)概e念与 (设t计 反) s应in谱 (t )d max
第6讲 反应谱概念与设计反应谱 d
(t
)d
质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
x(t)
dx dt
t 0
xg (
)e (t )
cosd
(t
)d
d
t 0
xg
(
)e
(t
)
sin
d
(t
)d
12/14/2019
一般结构阻尼比较小
D
;T 2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意义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可理解为一个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 相同但自振周期各不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 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
sa(T)
ξ=ξ0
T1
T2
T3
T4
T5
T
T1
T2
T3
xg (t)
T4
T5
yg (t ) (ms2 )
t (s)
Sa
反应谱相关理论
0
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 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 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称 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
T1 T2 T3 T4 T5 ξ=ξ T
0
T1
T2
T3
T4
T5
xg (t )
4
反应谱相关理论
地震反应谱计算方法
单自由度体系受到均匀地面激励时的运动方程为:
m
c
k
c 2m
00.1来自Tg3.0T(s)
max0.6—重力坝2.0,拱坝2.5,其它2.25 min0.4—下限值不小于最大值的20%
0.2
—衰减指数,取0.9。修编稿取0.6。 —地震动特征周期,与场地条件和设计地震分组有关
T(s)
Tg
0.0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max
max
mSa m 2 Sd
Sa xg (t )
Gk
max
G mg ---集中于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 ---重力加速度
Sa g (t ) x
---动力放大系数
max
k
g (t ) x g
max
---地震系数
10
反应谱相关理论
地震系数
定义:
k
相对速度
( t ) y (t ) e xg ( ) cos (t )d
绝对加速度
y (t ) e (t ) xg ( ) sin (t )d
0
t
7
反应谱相关理论
相对位移反应谱:
反应谱
) x y 此时结构加速度为 (
x m
kx
k
c
) m( x y cx
(t ) y
绝对位移:x+y,相对位移:x
) cx kx 0 m( x y
地震反应振动方程
cx kx m m x y
先看没有地面运动,称为阻尼自由振动
cx kx 0 m x
改写方程,引入自振频率和阻尼常数
0 k / m, c / 20m c / 2 km
得到
(c / m) x (k / m) x x
2 x 2 0 x 0 x 0
代入解
x Ce
得到
位移反应谱; 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绝对)
反应谱计算公式:
u t 1
0 t u e sin t d g 0 t t
0 t u u e g 0 0 t u g t u
EPV Rv / 2.5
Ra为阻尼5%的加速度反应谱在2~10Hz频率范围内 平滑化的平均值 ,Rv为1Hz附近平滑化的速度反应
谱的幅值,
反应谱的数值计算方法(不讲):
单步逐步递归法; 两步逐步递归法; 中心差分法; 纽马克广义加速度法; 威尔逊θ法。
cos 1 sin 1
2
2 2 0u 0 g 由u u u 2 u g (2 0 u 0 u u)
02
t
0
g (t )e i0 ( t ) {2 cos[ (t ) ] sin (t )}d u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一般有固定的方向与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Coefficient ofvariation变异系数)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 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抗震简答和名词解释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17、轴压比:ccAfNn=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名词解释30743
1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M表示。
2基本烈度: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3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的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度。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去划图的城市,也可采用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
4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5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震害和工作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6重力荷载代表值: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其组合值系数(不大于一)根据地震时竖向可变荷载的遇合概率确定。
7场地土液化: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就称为土的液化。
8强柱弱梁: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尽量避免或减少在柱中出现。
因为塑性铰在柱中出现,很容易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倒塌。
9设计反应谱:按场地类别、近震和远震分别绘出反应谱曲线,然后根据统计分析,从大量的反应谱曲线中找出每种场地和近、远震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用的标准反应谱曲线。
10强剪弱弯:对于梁、柱构件而言,要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而不过早地发生剪切破话,这就要求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大于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为此,要提高构件的抗剪强度,形成“强剪弱弯”。
11轴压比:轴压比指柱(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12鞭端效应:鞭端效应又叫鞭梢效应,是指高层建筑物末端形状和刚度发生变化时,端部产生的力和变形突然增大,远远大于其按重力分配到得地震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的重要方面。
标准反应谱
标准反应谱
标准反应谱是核心的人类行为学概念,是指一系列的信号及其随后的反应。
此信号可以来源于各种来源,例如环境、文化、心理因素等。
反应可以用来衡量个体如何感知和积极地回应外部信息,也是商业与教育相关领域的重要技能。
标准反应谱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十分重要。
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老师们需要弄清楚孩子如何对事情有反应。
一个基础教育项目正确地实施,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反应谱,并通过实施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这将有助于更有效、优质地完成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标准反应谱有助于树立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学习内容,还要能够准确地感知老师的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得到有效教育。
标准反应谱将有助于改善教育环境。
最后,基础教育必须重视标准反应谱。
只有深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反应声明,才能正确地实施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整体发展,为未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
1 反应谱的概念
反应谱是指对于给定的地面运动下, 各种周期 t 情况下结构的最大响应曲线( 加速度 Sa, 速度 Sv, 位
矩阵[ M] 去对角阵形式, 即工程上常用的集中质量 矩阵上的元素按排列次 序 列 便 为 m1, m1, m1, m2, m2, m2, …, ms, ms, ms。设结构系统的节点为固定节点, 与 该 s 个质点所在位置的节点均为自由节点, 每个自 由节点只有 3 个平动自由度, 因此有 n=3s。于是系
在反应谱问题中, 求的是反应量的绝对值的最 大值, 这显然是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需要, 另外选 择绝对加速度反应这个物理量也显然是因它与计算 结构受到的地震惯性力有关联, 选择相对位移反应 则是因为它与地震时结构产生的变形有联系。
从引入反应谱概念的过程可以看到: ①如果取 定一个 l 值, 则每个地震记录都有相应的 1 个加速 度反应谱; ②反应谱与某一特指的结构没有关系, 而 结构是泛指的, 由参数 T、l 描写。当然反应谱可以 有基岩反应谱、地面反应谱和楼板反应谱, 还可以有 水平向反应谱和竖向反应谱。当单自由度结构进入 塑性状态工作时, 还可以考虑弹塑性反应谱问题。
24
2 地震反应谱计算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获取反应谱曲线, 也即解 算常微分方程初值方程⑴, 目前使用得较多的是精 确法( Nigam 和 Jennings, 1969) , 其 解 题 思 路 是 将 离 散形式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数据( 表格函数) 用分段 线性插值的办法“复原”, 再逐段求解析解。以下介绍 这一方法。有上面提及的分段线性插值法, 单自由度 系统的运动方程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反应谱名词解释
标准反应谱是衡量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的标准,它描述了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或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是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
因此需要根据大量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标准反应谱通常用于评估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并作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