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ea771110661ed9ad51f3e9.png)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
由于语言历史悠久,一个词最初的、原始的意义很难确切弄清。
词的本义并非词的原始意义。
我们所言的词的本义,是指从汉字字形上分析出来的、并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
二、如何探求字/词的本义——因形求义1、依据字形分析A象形字。
水,。
《水经注》:“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
本,。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树根,本义。
)C会意字。
粪,《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
”(扫除,本义。
)D形声字。
诛:从言,朱声。
《论语·》:“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确定最早的一个当一个词存在多个义项,且通过字形分析并不能确定哪个为最初的意义时,需要依据古文献,去判断哪个在先。
如: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例: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江水》)早上②盛服将朝。
(《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③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④汉朝陵墓对南山。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05c262cd0c22590102029dd4.png)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和词义引申的方式
1 、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
别到一般,由实到虚,是本义发展出各处引申
义的基本规律。 理:本义是治玉, 玉经打磨后有的会出现纹理, 引申为纹理;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理的 结果可以引申出“条理”义。治理是一种有目 的、经过考虑的活动,从而引申出“事理、道
④醇厚
积土多
①厚度大
③厚道
②重深
(2)连环式引申
连环式引申,也称链条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引申,就 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 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诗经· 七月》); 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 必信之”(《孟子· 公孙丑上》);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 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平”(《孟 子· 公孙丑上》);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如 此”(《史记· 项羽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个接一个引 申出来的。 ①工作,事情 ——②成绩,功效 ——③成就,事业 ——④功劳, 功勋
的意思。词的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 来的意义。凡属直接派生引申义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基础 义,它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的其它意项。
注意:“基础义”与“本义”的区别。
基础义是相对于引申义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由本义可 引申出多个义项,所以可以称本义为基础义(等同)。但由于 词义的发展,有些词的某些义项用得较普遍,比本义的使用频 率要高,成为常用义,而本义却很少用,而且由这个常用义引 申出了很多其它义项,这时本义就不等同于基础义了。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如“君子引而不 发,跃如也。”(《孟子 · 尽心上》)“齐军万驽刘发”(《史 记· 孙吴列传》),这两个句子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 “发”的其他意义,如“发生”“发展”“发动”“发 现”“打发”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在这里基础义等于本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88b1f5139ec3d5bbfc0a748c.png)
①V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8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2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3关节(用于动物)
4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1竹节 一>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6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7礼节(用于社会)
8节约(用于用度)
9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1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2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5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6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一、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e922c785a0116c175e0e4805.png)
• (3)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 易·说卦》(木节) •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刀者无厚。 《庖丁解牛》(动物的关节) •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移山》(季节)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 • (7)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 节制。《谭嗣同》(节制 ) • (8)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左传·成公十五年》(气节)
• (2)间接引申
• 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 “展(辗)转他训”。它与本义关 系稍远,产生时间稍晚。 • 朝:本义:早晨→朝见(旦见君曰 朝) → 朝廷 → 朝代
• 4.引申义和假借义
• 假借义是由于用字的通假而造成的, 它们所表示的词义本有其固有的字 形,即本字,例如“直”用作“价 值”,其本字为“值”。由于古人 用字时的同音替代以及这种现象的
• “以刀斷絲” →断绝 • “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史記· 滑稽列傳》 • 断绝→其他事物的斷絕 • “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 修身》
• 断绝→极、最→超出一般 •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 《史記· 伍子胥列傳》 •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 绝、痴绝。” 《晋书· 顾恺之传》
• 1.链条式
• 从本义的起点向前发展,即由本义 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 依此类推,这些引申义和本义之间 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外,其 余的都是间接的。
要:腰→中间→拦截→要挟→求得→ 需要 • (1)《墨子· 经说》:昔楚灵王好 士细要。 • (2)《战国策· 秦策》:是王之地 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 (二)从具体到抽象 • 道:从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 权:由称杆引申为权利、权变。
• 骄: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 大。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94ac45b52acfc789ebc99d.png)
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435e19d66f1aff00bed51e5c.png)
(四)分析词义引申系列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词义引申,但引申义为 我们熟知,所以不用专门分析。分析一个词词义 引申的系列,是由古代汉语词义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意义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绥”: 车中把——使人安定——安抚。
2、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如“纪”:①丝的头绪;②法度、准则;③治 理、管理;④记年单位;⑤古书纪传体史书中 记述帝王历史的部分;⑥通“记”。 3、有助于我们确认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 义。如《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 月,连月为时,纪时为岁。” 通过以上“2”的 分析,结合上下文,知“纪”在此处是“积累” 义。 4、有助于我们辨析近义词间的异同。如 “冕(帝王戴)、冠(成年人或做官人戴)、 弁(武官戴)、巾(百姓戴)”
二、词的引申义
(一)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
一个词的所有意义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存 在着各种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就是本义及其具 有的特点。 例1:朝:早晨——早上省视君主、父母—— 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例2:信,本义为“言语真实”,直接引申出 “对人真诚”“确实”“相信”“凭证”等义; “凭证”义——信使——音讯——书信。
古代汉语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字的本义、词的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汇学角度) 字的本义:是汉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造字 之初的意义。(从文字学角度)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义产生角度) 词的基本义:是词在一定时期内最基本、最常 用的意义。(从词义使用角度)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即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如“涉:趟水过河— —过河——行走”;又如:“匠”由专指 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由具体到抽象,如“权:黄桦木—— 秤锤——权力”;又如:“術”、“道” 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词的本义、引申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dae9cf3186bceb19e8bb3c.png)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 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 雅· 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 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 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 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 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 说服,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 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 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 改读(tì ),后来造了“悌”字。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f2a6f09e3143323968938f.png)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1)形貌形状相似 斗、骨 (2)功能作用相似 牧、牢 (3)方式情态相似 获、断 2、相关 齿、月、官、 3、相因 爱
词义引申的规律
1、从具体到抽象 道、理 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河 3、由实义到虚义 被、因 词的假借义:由文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如 刀、信。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二、古今词义迥异 行李、揭、去、绸、勤、烈士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幣、信、恨、感激、
词义发展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皮、江、醒、睡 2、词义缩小 臭、虫、宫、瓦 3、词义转移 汤、涕、百姓、诛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谤、祥、爪牙、 复辟
词的引申义
词在发展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 做词的引申义。如:息:《说文· 心部》: “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是喘 息、气息、呼吸。引申为休息、止息,又引 申为灭、滋生、又引申为增长;又引申为儿 子;又引申为利息。 词义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引申 如:题、习 2、辐射式引申 如:引 3、综合式引申 如:朝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 表示的意义,但是由于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 始意义已经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本义, 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 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如:行、益、 字、向、盥、立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 是根据词义的某些方面直接绘形的,我们可以 通过分析字形了解其寓意,解释其本义。 形声字是通过意符表意的,我们可以根据意符 来分析其本义。如顾、颠等。
古代汉语第四讲__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第四讲__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69ddaafd0a79563c1e72be.png)
邶
邯郸
都 邻五家
邑
有关国邑、 邦 行政区域 鄙 的名称
五百家
郊
邮传递文书
的驿舍
分析字形-攴
敲 敂
攻 ---打击的意义
敲打
“叩”的古字
攴
pū
敵 救
收逮捕赦段注:“赦与
捨音义同。非专谓赦罪 也。后捨行而赦废。赦 专为赦罪矣。”
---与战斗、畋猎 敚 “夺”的古字 有关的意义 -与审刑、牢 狱有关的意义
已, 以也。篆文象蛇形。
《说文解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列子· 汤问》 子墨子曰:“胡不已乎?”
《墨子· 公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吾欲已子张之谏。
《荀子· 劝学》
《国语· 楚语》
停止
考察本义的方法-总说
象形字
分析 指事字 字形 会意字
形声字
用以结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形单
综合运用
以分析字形
为主,考核
位具有表意性。
祸福之事
祟神祸
祸害
福
禄
分析字形-贝1
货贝
分析字形-贝2
财
表示与
货
资
贿
名 词
财物有关
的意义
贵 贫 贤 贱
買 赏 赠 购
形容词
动 词
返回本章目录
分析字形-肉
肉
腐
瘸
胔
zī,肉烂
肉
月
肿 肥 腴:腹
下的肥肉
形容词 指有关身体 的某些性状
腹 肩
脚 背
胸 名词 肾
指头以外的 部位
返回本章目录
注:期、朔、朝、朗、朦、胧,从月,不从肉。
厰:厂房。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7b4dc41a37f111f1855b91.png)
又如:
“访”
• 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 • 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 利用字形分析本义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①字形的变化
• 汉字的字形在不断的变化着,从甲骨文、金文、大 篆、小篆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那么,根据变化了的汉字的形体分析出来的 本义可能就是错误的。
基。”
•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两个引申义:
① 根本,基础。这个含义比较抽象,如:《诗经
·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毛亨传:“基,本也。”
② 开始,起头。《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
,以克复其所。”韦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 于身,以能复其光。”
又如:
径
• 本义:人步行的小路
• 《说文》:“基,墙始也。从彳,巠声。” • 段玉裁注:“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
• ④ 登上君主的位。《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 即位。”
• ⑤ 在酒席桌上。如“即席赋诗”。
• ⑥ 就席。《仪礼·士冠礼》:“右还即席坐。”
• ⑦ 就在当前的时间。《鸿门宴》:“项羽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
• ⑧ 副词,就。《战国策·楚策》:“(苏秦)即 阴与燕王谋。”
• 经过分析归纳,上述义项的层次关系确定如下:
大路。” • 《史记·高祖本纪》:“前有大蛇当径。”
•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以下几个引申义:
① 泛指道路。《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注:“径,路也。”
② 迹,踪迹。小路上布满人行之迹,故引申出此义。《 广雅》:“径,迹也。”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b58fa84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a.png)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个意义,其中⼀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献语⾔所使⽤的⼏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般是⼀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本义是谴责。
2)考察⽂献语⾔⽤例。
如“狱”在先秦⽂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本义是“诉讼”。
4 、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个意义中,由本义派⽣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如“⽃”由酌酒器引申为⽃星。
b功能作⽤相似。
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 ⽅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事物具有标志作⽤,借甲代⼄。
如“齿”由门⽛、⽛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为指代动作⾏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属钢。
D借⽅位处所指代事物或⼈。
如“陵”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峻。
陡⽽⾼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法。
7、直接由本义派⽣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由直接引申义派⽣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如“防”的本义;堤坝。
直接引申义:堵⽔、防⽔。
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向递相派⽣出⼏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如“防”。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1be03a39b90d6c85ec3ac6ff.png)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
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cc991a18650e52ea551898e5.png)
形声字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瑕,玉小赤也,从玉叚声。 球,玉声也,从玉求声。
瑜,美玉也,从玉俞声。 玩,弄也,从玉元声。 这一组字都以“玉”为形符。
颠,顶也,从页真声。 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 题,额也,从页是声。 硕,头大也,从页石声。 颇,头偏也,从页皮声。 这一组字都以“页”为形符,“页”的本义是“头”。 形声字的本义与它的形符有关,形旁能表明词的本义的范畴,但 不能指示字的具体的含义。
32
16
“徒”的本义是“步行”。《论语· 先进》: “不可徒行也”。步行的特点是不坐车, 不骑马,不利用任何工具,于是虚化为 “空”、“白白地”、“只”、“仅仅” 等意义。
三 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与本义是没有联系的,词义假借的一个 重要条件就是假借字和本字要读音相同或相近。 假借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前者 又称为通假,后者是“六书”的假借。
解:解牛
解结 ——解脱、解说、了解、见解、和解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 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 言。《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 也。”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 引申后泛指所有动物的性别: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 辞》)
一、词的本义与引伸义
一 词的本义
一) 什么是词的本义 即词本来的含义,反映文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且能在古代文 献中得到证明。 旨:味美,《礼记· 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信:诚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叔:拾取,《诗经· 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颠:头顶,《诗经· 秦风· 车邻》“有马白颠。”
册,符命,诸侯进受于王也。
元:人之头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029badf1bcd126fff7050be2.png)
看看“意思”真有意思!
意图、用意
• 小贝想请局长帮忙走个后门,所以去送表“示红心意 包小”局贝。长:他:没们你什之这么间是,发什就生么是了意想一思意段①思有?意礼趣思品的②谊所对够。、代情话朋心表趣:友意的、、情趣够味交情 局长:那你可就不够意思③了。 意图、用意 小贝:小意思,小意思④。 不客气地收下了 局长:呵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⑤。
小贝: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⑥。 难为情
局长:那我可就不好意思⑦了。
•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 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不 理解。
• 一次W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 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 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 哪里”。W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 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 鼻子、嘴都很漂亮!”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 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 如许慎《说文》。有的词的本义 已经消失。
• 2引申义:在多义词中,由本义派 生出来的其他意义都是引申义
• 3,假借义: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 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本义与原始义
• 原始义:词最早的意义 •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
• 由架屋引申为交结会 合之意。现代有构怨、 构仇,也都是结成的 意思。
管 • 从竹,官声,本义是指
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 《诗经·静女》:贻我 彤管。
• 但在古代最常见的意义 是指用竹管制成的一种 乐器。《诗经·有瞽》: 箫管备举。现代的管弦 乐保留古义。
• 还有一个意思指钥匙。 《左传·僖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177dcf49649b6648d747b7.png)
元:甲骨文下边是人,上边突出了人的脑 袋。象形字。《说文》“元,始也。”是 引申义。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 面如生。(左传· 僖三十三年)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滕文
公下)
• 明代之前用“元来”: 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 烦恼。(唐张鷟《游仙窟》) 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弦边与指边。 (元耶律楚材《万松老人琴谱》) 因冲撞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名,同时他还 一看“元来”就心神不安,坐立不定:暗含 “元朝归来”之意。常用词,过去的文献大 量存在。 朱元璋手下臣子建议变废为改:“原来” 通行天下,“元来”绝迹于世。
食以草具。 请语魏其具,将军旦日蚤临。 缮甲兵,具卒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 良乃入,具告沛公。
书:写字→文字→书信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封书谢孟尝君。
㈡ 从词义引申的内容看,可分: ⒈从具体到抽象。 道:所行道也→途径→方法,手段→学说,道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 网: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广泛搜求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记太史公自序) 踵:脚后跟→继承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盖踵其事而增华。 被:被子→覆盖→蒙受,遭受→表示被动的助动 词→表被动的介词
⒉从个别到一般。 匠:木工也,…斤所以作器也→指所有手工 业工人,教书匠,文学巨匠 防:堤坝→堵水,防水→堵塞,禁阻,防止 →约束→规范,标准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以礼义防民。《盐铁论本义》 (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相似:斗 酌酒器→斗星 相关:年 收成→四时或十二月构成的时间 相因:危 陡峭,高峻→不稳定→危急,危险
词的本义、引申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https://img.taocdn.com/s3/m/4aff2d0680eb6294dc886cc7.png)
整理ppt
17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 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 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 再引申为危急、危险。
6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整理ppt
7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 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在探求词 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 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 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
自奋蹄。”)
整理ppt
16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 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
•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 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 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 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1、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 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 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 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 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义远 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 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 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再举几个例子。
綱:提网的总绳。
义符:糸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尚书·盘庚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墨子·尚同上》)(纪:丝的头绪>束丝的绳;网罟:网的总称。
)監:照看面影。
□ :对着盆里的水照看面影。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人:人君)后来在青铜器中字形讹变为“鑒”、“鑑”,近代又变成“鏡”。
再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试看以下例句:①四鄙之萌人。
——萌(氓)人:草野之民。
“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三)根据字形分析本义应注意的问题由以上的说明可知,词的本义和字形密切相关,因此如果发现某个词的意义与字形无关,这个意义就不太可能是本义,因而还要求得文献资料的验证,如果没有文献资料的印证,这个“本义”就不可靠,因为这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
当一个字的形体显示的意义与文献显示的实际语言中的词义相符时,这才是造字时的本义。
可是,古汉语里字和词并非完全一对一的关系,同样,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也不都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六书中的假借字记录的词。
六书假借中有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对那些本无其字、借用别的字来表达的词,不能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
例如:来:有往来的“来”、“招徕”、“将来”等义。
“来”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这些意义是“来”的常用义,其中来往的“来”是最基本的意义,应该说这个意义很早就产生了。
但“来”这个汉字,却不是为这个意义造的。
在甲骨文中,来作□,象小麦的样子。
“小麦”是这个字的本义:《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大麦”。
来往的“来”是其假借义。
权:有“黄华木”、“秤砣”、“权力”、“权衡”、“权术”、“权且”等意义。
“黄华木”这个意义在汉语中已消失了,于是借“权”来表示“秤砣”等一系列意义,这个词的本义是“秤砣”,也就是说,“权”字纪录了两个不同的词。
2.不能根据为词的引申义造的字推求本义。
贯《说文》:“钱贝之贯。
从毌贝。
”可见,许慎认为“穿钱的绳子”是本义,这是从“贯”的字形分析出来的。
实际上,“穿钱的绳子”只是一个引申义。
《说文》中有“毌”,义为“穿物持之”。
其实“贯”“毌”本为一词。
“毌”在甲骨文中作。
这些字的意义本来是“干戈”的“干”,被借用来表示“贯穿”的“贯”,作“毌”。
由此引申出了“穿钱的绳子”的意义,“贯”就是为“毌”的这个引申义所造的字,所以从“贝”。
后来“贯”行而“毌”废,先秦文献资料中已不见用“毌”的例证了。
贯鱼。
(易·剥》)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史记·平准书》)例中“贯鱼”的“贯”才是本义,但已不写作“毌”了,“贯朽”说的是“穿钱的绳子朽烂了”,用的是引申义。
许慎正是通过为引申义造的字“贯”寻求本义的,所以不准确。
以上说解可以图示为:贯穿(毌)→穿钱的绳子(贯)——引申义→贯穿(贯)——本义3.要避免就讹变的字形来分析词的本义。
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字形常会产生不少变化,有些字发生了讹变,这些都会给分析字形以探求本义的工作造成障碍,因此不可根据讹变后的字形来分析词的本义。
如:爲《说文》:“□ 母猴也。
其为禽也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母猴”就是马猴(猕猴),亦即大猴子,这是一种臆测,因为没有古文献资料可以印证。
在甲骨文中,“爲”作□ ,象一只手牵一只象在劳动,即用手牵大象帮助人劳动,本义应是“做”,此义有大量文献可证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诗·小雅·北山》)见义不为,不为勇也。
(《论语·为政》)臣《说文》:“牵也。
事君也。
象屈服之形。
” 意思是:“臣”,受牵制者,奉事君王者。
(字形)模仿屈服的样子。
(《说文》中“牵”是“引前(牵引向前)”的意思。
)许慎的这个解释有问题,这里用的应该是声训。
根据这个解释,有人就联想到“牵”有捆绑的意义,于是认为“臣”象一个人被捆起来的样子。
杨树达的解释也明显受到许慎的影响。
杨氏《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
”“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
”实际上,臣,甲骨文作□□□,金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臣民均古之奴隶也。
”“(甲文‘臣’)象一竖目之形。
人首俯则目竖。
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
”可见,“臣”之所以能为民、奴隶之称,都是因为“臣”形象地摹绘了这些人屈服的状貌:目竖。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证明“臣”为竖目之形。
甲文、金文、篆文中的“望”都从“臣”,作□,或作□;“臨”“卧”都从“臣”。
这些字中的“臣”都是“竖目”。
“望”象一个人站在地面上远望或望月,“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往下看;“卧”的本义是休息,《说文》“休也。
从人臣,取其伏也。
”我们认为不需要这样解释,只要明白“臣”是竖目,休息当然与张目闭目这些眼睛的动作紧密相关了。
有人不明白“臣”是竖目之形,反而怀疑“卧”的字形弄错了,认为“当从几从□,卧则□隐于几也。
”谁也没想到,把“目”竖过来,改曲线为直线,这些不算太大的变化会给探求本义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二、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
这种派生和发展,笼统地说,就叫做引申。
我们说某词义是某词的引申义,这个词一定是个多义词。
如:解(1)分割动物肢体;(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3)分解,融化;(4)和解,调解,排解;(5)消除;(6)解释;7)理解,懂得;8)懈怠,松弛。
这些意义除(1)是本义外,其余的意义都是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则是词义发展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多义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多义词在词汇系统中占大多数,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古汉语词义的引申方式、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和其他要注意的问题。
(一)词义引申的方式1.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这众多的引申义并不一定都与本义直接发生联系,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明晦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说,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这不容易发现。
“朝zhao1”本义是早晨,古人把在早上拜见君主称“朝chao2”,晚上拜见君主叫“夕”。
《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百官努力做事,早朝把事情做完,晚上无事就不拜见君主了)。
后“朝见→ 朝庭(上朝)→ 朝代(宋朝)”,这样间接引申下去,意义越走越远,不仔细清理,其引申线索就不容易弄明白。
2.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1)辐射式引申直接从本义出发,向不同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这种引申方式就是辐射式引申。
这种方式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本义引申出乙义、丙义,各种引申义环绕着本义这个中心词义向四周辐射,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都是直接的。
每一个引申义的产生方式都是直接引申。
節: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
《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由这个本义引申出下列引申义:①木节(用于树木):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②关节(用于动物):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③节气、节令、季节(用于时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④节奏、节拍(用于音乐):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
(《楚辞·九歌·东君》)⑤法度(用于社会制度):礼不踰节。
(《礼记·曲礼》)⑥节操(用于道德方面):上壮其节,为流涕(《汉书·高帝纪下》)⑦节约(用于行为):节用而爱人。
(《论语·学而》)再如:比从形体看,象两人排列在一起。
本义应是“排列、并列”。
如:“比翼鸟”“比目鱼”“比肩接踵”“比翼齐飞”中的“比”即用本义。
从这个本义可以引申出:①比较(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别)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