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建筑限界检测及智能分析研究
隧道安全智能监测与联动管理系统工程方案探析
隧道安全智能监测与联动管理系统工程方案探析摘要:随着公路隧道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公路运输能力的日益增长,政府有关方面建议加快实施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其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是加快我国公路隧道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绿色节能化。
为了提高设备控制、事件预警、流程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多层次的综合管理,本文设计了多维度融合管理模式,以隧道综合管控为导向,提升设备控制、事件预警、流程管理、应急处置等综合业务能力。
近几年,交通运输部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出台实施。
对提升公路交通安全的管理水平,对促进我国的交通安全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高速公路隧道实际情况,结合“多维度、全周期”的数据采集技术,提出这套智能隧道监管系统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隧道安全;智能监测;联动管理0.引言基于各公路工程运营管理的软件系统相对独立、业务能力单一,其用于视频检测、各种气体检测、设备紧急报警报修等业务的软件相对独立,协同办公软件其业务范围涵盖有限,并且没有统一的业务数据标准,对标准化建设的全面性认识不足,信息互通扩展性能较差,系统之间缺乏集约化建设,导致交通数据综合能力不足。
因此,要通过技术支撑和功能实现高速公路的智慧水平,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导致的道路拥堵缓解随着需求提升导致的道路拥堵,加强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将运营大数据、物联网络技术、AI技术、数据库调阅等相关技术应用到公路隧道中来,快速提高公路的安全、快速、智能管控的能力。
并为运营管理者提供更加高效、简洁的运营管理平台。
1.研究背景高速公路的修建为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行车速度快,车流量多,其相对狭小的行车区域,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工作较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安全工作更为复杂,给交通疏导和救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工程施工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机电设备和系统,但由于业务众多、流程复杂、各系统缺少有效的量化指标,造成监控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多个监管平台、监控员指令操作复杂、应急预案难以实施、疏散救援响应时间长等问题。
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
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隧道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交通设施,隧道的安全与畅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隧道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如交通事故、火灾、塌方等,同时隧道也面临着复杂的道路环境、车辆状况和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对隧道安全和交通流畅性造成影响。
传统的隧道监测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巡视和手动记录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存在漏测和误判的情况,不能满足隧道安全监测的实时性和精度要求。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逐渐成为了隧道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
2.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实现对隧道内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交通流畅性。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系统需求分析:针对现有隧道监测问题和需求,分析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的技术需求和功能特点,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和指标。
(2)系统设计与实现:应用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实现对隧道内交通状况的实时捕捉、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报警提示。
(3)系统测试和评估:运用测试方法进行系统的功能完整性、性能稳定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测试和评估,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1)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包括软硬件架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算法、可视化展示和报警提示等功能。
(2)对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的功能完整性、性能稳定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证实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3)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专利,推动隧道监测智能分析可视化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隧道工程中的智能化监测: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深化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创新应用
• 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 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 • 远程监控与预警
• 预测与决策支持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隧道监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普及应用
• 自动化监测与报警系统
• 智能分析与诊断
• 机器人与无人驾驶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创新发展
• 模型训练与优化
• 算法研究与改进
• 实际工程应用与验证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法规与标准完善
法规与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监管与认证体系的建立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
与完善
可持续发展
•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法规框架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 应力、应变、变形等传感器
• 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传感器
• 地震、滑坡、岩爆等监测设备
数据传输技术
•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等
• 有线通信技术:如光纤、电缆等
• 卫星通信技术:如GPS、北斗等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 系统架构与设备布局
• 工程地质不确定性:如地下水、软弱地层等
•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等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必要性
• 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 降低施工成本和时间
• 促进隧道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智能化监测在隧道工程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实时监测隧道结构安全
实时监测隧道环境
提高隧道施工效率和质量
• 监测隧道应力、应变、变形等关
轨道交通智能限界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
文章编号:1009-4539(2020)02-0027-03•科技研究・轨道交通智能限界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蒋海(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1)摘要:传统的限界检测仪存在检测时间长、安全性低、数据采集效率不高等缺点。
本文介绍一种集激光扫描设备、高清影像设备、里程计等多类传感器于一体的轨道小车多传感器动态精密测量装置,阐述基于高清影像数据的轨道断面高精度、高密度数据采集方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采集不同的空间信息,实现超限位置里程、影像、侵限数据同步记录,并支持数据导出形成数据报告,为提升铁路客运专线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轨道交通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限界检测中图分类号:U211.7;U234.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Dsn.1009-4539.2020.02.007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Boundary DetectionTechnology in Rail TFansSJIANG Hai(China Railway11th Bureau Group ElectWc Engineering Co.Ltd..Wuhan Hubei430071$China)Abstract:The traditionai gauge detector has the disadvantaaes of long detection tiDc,low security and low efficiency of data acquisition.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ntroduces a multi-sensor dynamic precise measurement devicc for raii car, which inteyrates laser scanning equipment,high-definition imaae equipment,mileaae and other kinds of sensors.In addition,the author presents a high-precision and high-density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for raii section on the basis of high-definition imaae data,which can realize the synchronous recording of over-limit position mileage,imaae and intrusion data accoedingtodi t entappiication sc8n8s.Itcan suppoetdata8xpoettotoem dataepoetand peoeid8tchnicaisuppoettoe impeoeingth8sattyoteaiiwayand pass8ng8ed8dicatd iin8.Key worls:raii transit;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gauge detection1国内外限界检测现状随着大量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线路行车密度大、养护维修标准高、检修作业时间短的特点对线路的检测手段、处理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桥梁隧道健康检测及智能管理系统现状与发展
桥梁隧道健康检测及智能管理系统现状与发展摘要:桥隧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生命线节点,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如何在运营期间进行有效的桥隧管理与维护,以保证其在运营期间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是21世纪桥隧建设的重大挑战。
基于此,本文对桥隧健康检测及智能管理系统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桥隧;健康检测;智能管理系统引言传统的桥隧评估,主要是采用简单的人工方法,对桥隧进行检测、监控,并提出相应的加固与维修意见,这些技术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桥隧养护工作的需要,也很难对突发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涌现,桥隧健康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的出现,可以对桥隧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测量,为桥隧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技术依据。
大型桥隧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管理是提高桥隧运行状态,确保桥隧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桥隧健康监测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工程界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我国桥隧健康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近20年来,我国桥隧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100余座大跨径桥梁。
大跨径桥梁具有结构轻、跨径大、超静定、难以辨识结构状态等突出特征。
而大跨径桥梁是整个运输体系的核心,它的安全性与运行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桥隧的维护与管理。
大跨径桥梁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爆炸、船撞、重载车流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各种复杂因素引起的结构耐久性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系统来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控,提出优化管理与维修的具体措施,确保其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因此,桥隧健康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目前,全国共有140多座桥隧涉及不同的桥型中安装了健康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
本文归纳总结了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发展方向:一是多传感器,具有明显的经济性[1]。
一般说来,大跨径桥梁的健康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中,传感器设备至少100台,其成本占桥隧总成本的0.5%至1.0%;二是为了进行桥隧的管理与维修,桥隧的监控是为了获取桥隧的实时状况,以便对其进行最优的管理与维修,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监测系统必须是可替换的和可维修的;四是监测系统向施工阶段扩展,构成了桥隧建设和运行的综合监测系统;五是尽管桥隧监控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但要对其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必须要有桥隧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对其进行精确的评估。
桥隧建筑限界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
接 近线 路 的建 筑 物 、 设 备 所 规定 的 不 允 许 超 越 的轮 廓 尺 寸 线 称 为 限
界 。铁 路基 本 限界 可分为 机 车车辆
限 界 和 建 筑 接 近 限 界 两 种 。对 工 务
运行速度 、 单 复线 、 机 车 牵 引 方 式
等 又进 行 了详 细 划 分 。 并 不 是一 个 统一 的数 值 。在基 本建 筑 限界与 桥
图3 . 1 曲线上产 生 的 内、 外偏 差
很 多人 往 往 容 易混 淆 。 简单 的认 为
工 务 设 备 建 筑 限 界 指 的 就 是 隧道 的建筑 限界 。实际 上建 筑限 界是一 个 和线 路 中心线 垂 直 的横 断面 . 它
定 的 限界 标 准 采 用 。使 用 中要 注
要 。
照明 、 通信 、 信号 灯 设 备 , 桥 隧 建 筑
不得侵 入 基本建 筑 限界 。
3 桥 隧 建 筑 限界 的 控 制 要 点
3 . 1 直 线 上 桥 隧 建 筑 限 界
D
2 桥 隧 建 筑 限界 的定 义
有 关 建 筑 限 界 的定 义 和 标 准
桥 隧 建筑 限界 按 照《 标 准 轨 距 铁路 建筑 限界 》 ( G B 1 4 6 . 2 — 8 3 ) 中规
控状 态 , 主 要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进 行
卡控 和管理 。
5 . 1 定 期 进 行 限 界 检 查
外 轨超 高 ( mm) 。
肩 变 高 等 进 而 间 接 引起 桥 隧 建 筑
限界 的变化 。
( 1 ) 工务 段 要 重 点加 强 对 隧道
架设 临 时钢 拱架 地 段 的限界 检 查 , 定期进行全面检查 、 复测 . 按 照 复 测结 果决定 是否进 行 限界 整治 。 ( 2 ) 每 季度 设 备 管 理单 位 组 织
城轨列车车载网轨隧综合智能检测系统设计研究与应用
1 引言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模式以接触网、轨道、隧道(以下简称“网轨隧”)等分离检测为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分专业检修、分方式作业、分系统建设的“三分”特征,“三分”现状在运维过程中面临缺网轨隧数据融合、缺信息化网轨隧协同分析系统、缺设备异常状态智能检测、缺主动运维支撑系统“四缺”问题。
深圳市轨道交通为解决相关缺陷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以接触网检测和轨道检测为主的网轨检测车,但仍然存在接触网、轨道、隧道等专业检测集成化程度低、检测手段智能化与数字化程度低、检修成本高等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电客车上集成车辆网轨隧综合智能检测设备,致力于提高网轨隧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能力。
2 系统整体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综合检测系统是以运营电客车为检测平台,由车载检测装置和地面数据中心2部分构成,集成接触网、轨道、隧道3大专业的检测设备,通过状态参数测量模块、拍摄成像模块、定位触发模块、智能巡检模块、实时报警模块、数据关联性分析模块、大数据挖掘模块等实现系统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综合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车载检测装置通过在城市轨道交通电客车上加装隧道检测、弓网检测和轨道检测装置,利用高清成像技术、非接触检测方式、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惯性基准测量、3D 测量等传感器测量技术,通过对可见光图像、红外热成像、3D点云、惯性姿态及其他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时检测监测隧道状态、轨道运行状态、接触网运行状态及对应的轨网关系。
系统在电客车载客运行过程中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轨道、隧道、弓网3个专业的参数测量、巡检的6个系统状态参数的实时测量、计算、分析与处理,并通过4G/5G无线通信网络将报警数据发送至地面数据中心。
地面数据中心对车载装置的各种检测数据、疑似异常数据实时接收、综合分析城轨列车车载网轨隧综合智能检测系统设计研究与应用林更泽1,林美莲1,何洪伟2,薛晓利2(1. 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26;2. 成都国铁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采用按专业单独检测模式,存在检测设备集成化程度低、检测手段智能化与数字化程度低、检修效率低、检修人工及成本高等问题。
铁路建筑限界检测系统及应用
2 限界检测 技术
铁路 建筑 限 界早 期检测 技 术主要 有横 断面法 、综
面轮廓 .在 实际 应用 中主要 关注铁 路 周边建 筑物 或设 合 断面法 和轨 迹法 等 。横 断 面法需要 停车 手丁测量 , 备的 限 界接 近 ( 侵限 )状 态 ;综 合最 小建筑 限 界是指 是 一种 定位测 量断 面法 ;综合 断面法 属定 高测宽 法 , 在规定 范 同内 ,建筑物 和设 备所 有检测 横断 面轮 廓 的 动 车时检 查架 开屏 测量 ;轨迹 法要求 定 向连续测距 , 综 合最 小 尺寸 ,在实 际应用 中 主要 为超限货 物 的运输 动 车量测 .通 过捕 捉测绘 触手 外端点 的运 动轨迹进 行 提供基 础控 制数据。
C HI N A R.
7 7.
t r y +  ̄ 廓线 .多 台摄 像 机 置在检 测车 的外 轮 廓 , -
从 同 角 度 拍 摄 激 光 轮 廓 线 片 的 处 理 量 大 ,需 多
台 汁算 机 时 处胛 ,合成 得剁 建筑 限 界数据 ,经 过 后
DOI :1 0 . 1 9 5 4 9 4 . i s s n . 1 0 0 1 - 6 8 3 x . 2 01 7 . 1 0 . 0 7 7
1 概述
至 关重要 ,准确 的限 界数据关 系到铁 路运输 安全 和效 率 :我 国地域 广 阔 ,铁路 的地 理环境 复杂 .在 电气化
快 速集 装箱运 输 网 已初具 规模 ,铁 路 网的运 营和 维护 断 面摄像检测技 术 ,目前 已在线路运 营维护 中应用 。 断 面摄 像技 术 的基 本 原理 是通 过 激 光 器 与摄 像
基 金项 目:中 国铁 路总公 口 j 科技研 究开 发计 划项 目 ( 2 0 1 5 T 0 0 3 一 A)
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
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环境、铁路勘察、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在智能环境下,铁路勘察设计融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为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这些技术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勘察设计的精准度和效率。
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是指借助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获取地形、地质、水文等数据,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这些数据,生成符合实际需求的勘察设计成果。
其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设计方案的制定与优化等。
在智能环境下,铁路勘察设计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勘察效率,减少人力物力投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设计,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更新迅速,需要不断跟进和学习;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等。
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在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果。
例如,某铁路工程采用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像头进行地形测量,实现了数据的快速采集和精准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勘察数据进行分析,提高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还实现了多方协同工作,减少了沟通成本和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先进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中小型项目中的应用;数据采集和分析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较高;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在某些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在提高勘察效率、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设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也需要到其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这要求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加高效、安全、智能的铁路勘察设计技术和方法。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的研究
第19卷第4期(总第46期) 中国铁道科学1998年12月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的研究徐鹤寿 郝有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摘 要:文中分析了影响高速铁路建筑限界的有关因素。
在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限界的基础上,计算了车辆运行中产生的各种振动偏移量,并将其进行最不利组合,考虑了相关专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安全裕量,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建筑限界。
关键词:高速铁路 建筑限界 收稿日期:1998212216 徐鹤寿 副研究员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100081北京1 前 言 铁路建筑限界是铁路的一项基础技术标准。
铁路建筑限界的制定。
与机车车辆、接触网、信号、站场、桥梁、隧道、客货运输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筑限界过大,将增加桥隧、站场的造价,使铁路的建设费用增加,从而造成浪费;建筑限界过小,又影响行车的安全,限制列车速度的提高及超限货物的运输。
因此,制定铁路建筑限界,必须科学合理,既要考虑近期的需要,也要考虑铁路长远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高速铁路建筑限界,由于所采用的机车车辆性能、结构尺寸、研究方法以及运输模式各不相同,所以各国的高速铁路建筑限界的基本尺寸亦有所不同。
我国铁路现行GB 14612—83铁路建筑限界适用于速度为160km ・h -1及以下的客货混运的铁路。
其最大宽度为4880mm ,主要受超限货物列车(装载限界为4450mm )的控制;电气化铁路的最大高度为6550mm ,主要受我国既有线单线隧道的净空高度(6550mm ~6750mm )的限制。
我国高速铁路为客运专线,没有超限货物列车的运行,因而建筑限界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此外,建筑限界的最大高度,将主要受电气化铁路接触导线高度、接触网结构高度和对地绝缘距离等技术条件的控制。
所以我国高速铁路既不能沿用现有的建筑限界,也不能简单照搬国外高速铁路的建筑限界,必须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的特点予以研究制定。
2 日本新干线和德国高速铁路的建筑限界211 日本新干线建筑限界 日本新干线的建筑限界见图1(a )。
铁道工程中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
铁道工程中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在现代铁道工程领域,智能监测系统正逐渐成为保障铁路安全、提高运营效率和优化维护策略的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算法不断涌现,为铁道工程的监测提供了更精确、更实时和更全面的手段。
智能监测系统在铁道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轨道结构、桥梁、隧道、接触网等多个关键部位。
在轨道结构监测方面,通过安装在钢轨、轨枕和道床中的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轨道的几何参数、受力状态以及振动特性等信息。
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及时发现轨道的变形、磨损和病害,为轨道的维护和修复提供准确的依据。
例如,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监测列车通过时轨道的振动情况,当振动幅值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发出预警,提示可能存在的轨道缺陷。
桥梁作为铁道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对于铁路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对桥梁的位移、应变、裂缝开展以及桥墩的沉降等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安装应变片和位移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桥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同时,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对桥梁表面的裂缝进行自动检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裂缝的发展趋势。
隧道在铁道工程中同样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如围岩变形、渗漏水等。
智能监测系统在隧道中的应用包括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变形监测、围岩压力监测以及内部环境参数的监测。
通过在隧道内布置多点位移计和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掌握围岩的稳定性和衬砌结构的受力状态。
此外,对隧道内的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的监测,有助于保障隧道内的运营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接触网是为列车提供电力的关键设施,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供电可靠性。
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对接触网的张力、悬挂高度、拉出值以及绝缘子的状态等进行监测。
利用激光测距仪和图像监测设备,能够实时检测接触网的几何参数是否符合标准,及时发现接触网的磨损、断股等故障。
智能监测系统在铁道工程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够实时获取大量的监测数据,更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研究与运用
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研究与运用一、绪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隧道工程在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为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智能巡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字孪生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出与其相对应的虚拟模型的技术。
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实现对隧道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为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智能巡检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旨在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进行建模和仿真,实现对隧道工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从而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本研究首先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建模和仿真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分析了隧道智能巡检的需求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的实施方案和应用实例。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建模和仿真技术研究,丰富了隧道工程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方案,为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智能巡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和通道功能。
由于隧道环境的特殊性,隧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这给隧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对隧道进行智能巡检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构建物理实体的数字模型,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分析和优化。
在隧道智能巡检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为隧道的巡检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隧道检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隧道检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隧道检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隧道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安全监测工作,对于保障隧道交通和建筑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与数据融合等。
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并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隧道检测中的优势和挑战。
关键词:隧道检测、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数据融合1.隧道检测概述1.1隧道检测的定义和目标隧道检测是指对隧道结构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运行和结构完整性的过程。
其主要目标是实时监测隧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参数和情况,包括结构变形、渗水、裂缝、破损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保养措施,以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1]。
1.2隧道检测的挑战和问题隧道检测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隧道通常位于地下或水下环境,工作空间狭小,人工操作困难,对人员安全带来风险。
其次,传统的隧道检测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效率较低。
此外,隧道环境中存在多种复杂的因素,如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使得隧道结构的监测和评估变得复杂。
因此,如何实现高效、准确和安全的隧道检测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1.3目前隧道检测的方法与局限性目前隧道检测采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人工巡检、物理测量和仪器监测,以及基于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自动化监测。
传统的人工巡检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耗时耗力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物理测量和仪器监测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但需要在特定时期进行,并且无法实现连续和实时监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目标检测和跟踪、图像识别与分类等方法,实现对隧道结构和异常情况的自动监测。
深度学习技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生成对抗网络等模型,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提高了隧道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铁路建筑限界测量
铁路建筑限界测量自从动车组开通以后,铁路建筑限界的测量监测工作便成家常便饭的工作,而且基本上要在晚上“天窗点”进行测量。
线路等级不同,执行安全标准也不同,现编辑汇总铁路建筑限界测量标准,供大4仝.廿豕参考。
第十一章建筑限界(部分摘自铁道部146号部令)11.1限界测量要求11.1.1安全测量时穿好防护服,必须实行专人防护,做好瞭望,注意过往机车车辆,确保安全。
11.1.2工具测量线时注意不能使用导电材质的测量工具,防止出现红轨。
测量站台限界使用标准轨距站台尺,测量线间距应采用非导电尺规(如皮尺)测量。
11.1.3要求11.1.3.1现场测量建(构)筑物最外点或最高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以及从轨面算起的垂直高度,与限界图或限界表对照,计算是否侵限。
11.1.3.2按线路指定面向站方向依次测量,每个站台至少测量6个点,测量点位置宜采用红色油漆在站台墙上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测量点1为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2为平面站台的中间,测量点3为另一端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1、2、3必须测量该点处线间距。
测量点4、5、6为其他测量点(如站台最高点、最大侵限点等),可不测线间距。
11.1.3.3处于曲线的站台必须注明曲线半径,曲线半径、外轨超高详见线路上工务石碑。
线别指正线或到发线,判别正线、至憔线可咨询各车站相关部门。
11.1.3.4测量要求做到数据准确、记录完整、判断无误。
11.2侵限判定11.2.1严重侵限:实测值V二级超限限界+ W [曲线内(外)侧加宽]凡已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严重侵限,防碍行车安全,应立即进行处理。
11.2.2 一般侵限:实测值V建筑限界+ W [曲线内(外)侧加宽]凡侵入《技规》建限而未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规定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一般侵限,可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进行处理。
表11.2 :站台、雨棚、天桥建筑限界表(铁运[1999]146号)*4占笑G附件一:限界标准1.建筑限界标准(摘自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十版)(1) 客货共线铁路建筑限界(v < 160km/h ) @ll.t 单陆 mm貼只一垮~博和膛就限界(正独不适Jfl)・ 十站會建卿店(疋践彼用)■ -------- 各脛剜5的基郴專.-------- 适用干电力李引册叽专桥及而帽等建疣驹・m “・”—也力車釧的J 觸慚在園难-#申T 的・■ ■' SX *上城美建乱撫更站台©t 不小于班範勵亞站言逆朮不小于耳国rm 燕碍分为论就趴3&站埶 300 jm< 5<H)nm 鋼台駅为10皿 舲或訓离幼11仙皿 在非电吒北区騒I 丰站匕 掠谨 动鴉螯嵌話劫乩天桥的哥用不卜fMW 商.魏翩會谡庠廣道用干觴働一常」在离出臥雨贬霄I 血眄解00顾闻•柜辦中町轍曲离可雷带。
隧道智能检测车表观检测技术研究
隧道智能检测车表观检测技术研
究
隧道智能检测车表观检测技术研究
隧道智能检测车是一种用于隧道安全检测的车辆,它能够通过表观检测技术来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状况。
下面将逐步介绍隧道智能检测车的表观检测技术研究。
首先,隧道智能检测车的表观检测技术主要依赖于视觉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后部和侧部,以获取全方位的视野。
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等设备,车辆可以实时获取隧道内部的图像和视频。
第二步是图像处理。
隧道智能检测车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些算法包括目标检测、图像识别和边缘检测等,能够自动识别隧道内部的各种物体和结构,如墙壁、支撑结构和隧道设备等。
第三步是数据分析和诊断。
隧道智能检测车将经过图像处理后得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能够判断隧道内部的安全状况,如是否存在裂缝、变形或其他风险因素。
第四步是报警和反馈。
一旦数据处理系统发现隧道内部存在安全隐患,它会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向操作人员发送警报。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警报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如维修、清理或疏散等。
最后,隧道智能检测车还可以与其他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如智能监控系统和智能路灯系统。
通过与这些系统的连接,隧道智能检测车可以更好地实现隧道内部的安全监测和管控。
总结起来,隧道智能检测车的表观检测技术研究包括视觉传感器的应用、图像处理算法的开发、数据分析和诊断的实施以及报警和反馈的机制。
这项技术将有效提高隧道安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隧道内部的交通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22809354_我国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王同军(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844)摘要:明确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的概念,阐述智能化建造组成架构中智能化装备、智能感知、数据资源、智能决策、智能管控层级间关系及各自作用,提出智能化建造研究与实践范畴所涵盖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工艺工法、标准规程、协同管理的内涵,并提炼出2个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
研究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总体概况及基础理论、勘察设计、施工与协同管控4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提升方向,以及当前至2026年短期内的发展展望,可为铁路隧道及相关行业建设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发展现状;建造技术;关键技术;提升方向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0)12-0001-09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12.001中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自孕育兴起已至深入发展之际,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智能时代[1]。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铁路隧道建设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隧道建设强国的关注和重视。
未来世界范围内铁路隧道建设技术水平竞争直接取决于隧道建设过程中智能化技术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隧道建设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隧道建设大国。
日均4km的隧道建设速度,对基础理论、勘察设计、机械化、信息化、物料人员资源配置及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铁路隧道建造方式的进步或者变革已经是时代摆在铁路建设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隧道智能化建造是工程建造领域的发展方向,是新形势下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2],智能化建造技术的推广运用,迫切需要明确基本概念与架构组成,确定研究与实践技术范畴,提炼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客观梳理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并针对性地指出进一步提升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展望,为我国铁路隧道智能化建造有序推进提供指导。
对铁路限界的分析与思考
颁 发 。 因 为 其 最 大 高 度 4 8 0 mm处 , 宽 度 仅 9 0 径 、外轨超 高 等进 行加 宽 ,见 图2 0 O 。
mm, 电力机 车 受 电弓在 非 工 作位 置 时 超 出 限界 ,所
以 规 定新 造 的 电力 机 车 在 高度 为4 8 0 mm处 ,半 宽 0 放 宽N7 omm;由于高 度3 0 5 5 5 ~12 0mm范 围内宽 度 较窄 ,允许新造 电力机车半 宽达到 1 7 m。 5 6 m 1 5 年 版 机车 车辆 限 界标 准两 肩过 窄 ,使 电力和 99 内燃机 车设 计 受到 一 定限制 ;客车 、冷 藏车 等 在布 置 行 李架 、上 层铺 位 及储 水箱 等设 备 时空 间狭 窄 ;限 制 了棚车 两 肩形状 ,降低 了车 厢空 间利 用 效率 ;距 轨 面
建 筑 设 备 ) 综 合 最 小 限界 是 由每 个 实 测 断 面 汇 集 而 该 部 件 低于 轨 面 高 度 ,并 且规 定 了车 轮 的轮 廓 限 界和 的
点 ,分析 我 国铁 路 双层 集装 箱 、超 限列 车 会 车 条件 等 限 界 问题 ,提 出完 善 我 国铁 路 车 辆 限界 、加 强铁 路 建 筑 限
界 管理 、重视 对 动 态 限界研 究的建 议 。
关 键 词 :铁路 限 界 ;发展 ;标 准 ;建 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隧道建筑限界检测及智能分析研究
摘要:铁路隧道建筑限界检测是确保运输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基于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了一种快速铁路隧道建筑限界检测技术。
首先利用三维
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然后经数据分析提取隧道断面轮廓线,进而判
别侵限点是否存在,最终得到隧道限界断面图、隧道综合最小建筑限界尺寸表等
成果。
在既有线铁路隧道中的应用经验表明,与传统隧道建筑限界检测技术相比,该检测技术应用更便捷,检测结果更准确。
关键词:铁路隧道建筑限界:激光扫描;限界检测
1 概述
铁路建筑限界可保障列车有足够的行驶空间和行驶安全,是一条以钢轨顶面
为基准,在水平直线上垂直于铁路中心线,用于限制建筑物和设备在任何情况下
均不得侵入横断面轮廓尺寸的控制线。
在实际测量中,可划分为铁路建筑实际限
界和综合最小建筑限界。
铁路建筑实际限界是指建筑物和设备在距轨面不同高度
处最接近线路中心线的点,其共同构成横断面轮廓,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关注铁路
周边建筑物或设备的限界接近(侵限)状态;综合最小建筑限界是指在规定范围内,建筑物和设备所有检测横断面轮廓的综合最小尺寸,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为超限货
物的运输提供基础控制数据。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的发展,“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骨架网已基
本建成,重载货运网和快速集装箱运输网已初具规模,铁路网的运营和维护至关
重要,准确的限界数据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
我国地域广阔,铁路的地理
环境复杂,在电气化改造、救灾、施工、日常维修与养护、超限货物运输等方面
都需了解限界状况,但现有的检测车辆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建筑限界检测和管
理的需要,应对铁路建筑限界检测系统及应用开展进一步研究。
2限界检测技术
铁路建筑限界早期检测技术主要有横断面法、综合断面法和轨迹法等。
横断面法需要停车手工测量,是一种定位测量断面法;综合断面法属定高测宽法,动车时检查架开屏测量;轨迹法要求定向连续测距,动车量测,通过捕捉测绘触手
外端点的运动轨迹进行测量。
目前,基于综合断面法的简易限界检测车主要在工程施工中使用。
我段管内有25座隧道,其中唐包线旗下营隧道由于建设年代早,设计标准低,存在隧道实际限界小于标准建筑限界的问题,是通行货物列车主要的限制区段。
随着激光和摄像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激光扫描和断面摄像检测技术,目前已在线路运营维护中应用。
断面摄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光器与摄像机同步配合对建筑限界进行检测,通常由多台线性激光器统一将激光投射到被测建筑物上,得到建筑物断面轮廓线,多台摄像机布置在检测车的外围轮廓上,从不同角度拍摄激光轮廓线。
图片的处理量大,需多台计算机同时处理,合成得到建筑限界数据,经过后期图像处理,判读换算出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尺寸。
此技术能够获取完整的限界断面图,通过分析及汇总处理形成综合最小建筑限界尺寸图,但受检测原理的限制,受环境光干扰时无法进行检测,只能用于隧道内部检测,而对隧道以外的建筑限界检测比较困难。
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车辆上安装激光扫描传感器,在车辆运行中连续不断地测量铁路周边建筑物的空间距离信息,经空间坐标变换建立基于轨道坐标系的建筑物二维断面图,与标准建筑限界图进行比对,自动识别建筑物侵限状态。
同时通过多断面汇总模型形成综合最小建筑限界尺寸图,实现铁路建筑限界快速自动检测。
激光扫描技术检测原理。
国外的建筑限界检测中广泛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其具有快速、实时、准确、可靠的特点,同时受外界光的干扰少,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使用。
3 数据处理
3.1 测量点控制
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部分由供电与传输控制单元、传感器集成组件和数据采
集与分析服务器组成。
供电与传输控制单元用于设备的电气供电和数据传输控制;传感器集成组件封装激光扫描传感器,小型化设计,配备专用箱保存,使用时悬
挂于车体或车头专用安装平台上,采用快速卡紧装置进行固定,并保证传感器的
扫描断面伸出至车钩前端,不受任何遮挡;数据采集与分析服务器由高性能工控机、计数卡、串口卡和高速数据采集卡等组成,用于操控传感器和里程定位同步
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
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采用多线程交互及虚拟内存映射技术,专门设计了大容
量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可同步整合速度、里程等信息,能够保证列车高速运行
情况下的大容量数据实时采集与存储。
采用以轨面为测量基准,在垂直于线路中
心线的断面内,测量隧道和附属设施的内轮廓点(最近点)距两轨顶连线的垂直高
度及其距垂直平分两轨顶连线的直线的距离7。
3.2 曲线部分的折减
GB 146.2—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2)第3.3条规定:“在曲线部分相
邻线路中心距离以及线路中线至建筑物间的扩大距离,应按规定的公式计算”。
第3.4条规定:“在曲线部分由于外轨超高关系,建筑限界的垂直高度应自内外
两钢轨最高点所组成的直线上算起”。
第 4.1.1.2 条给出了在曲线上建筑限界
加宽办法。
3.3 数据整理
计算机对离散数据进行整理,以10mm为单位,将每个拐点的高程向上或向
下归并。
同一高程处有多个数值时取最小值。
4.现场应用
目前,铁路建筑限界检测系统已发展成手推和车载2个系列,涵盖普速铁路、高速铁路、重载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可在新车上安装或在现有车辆上加装,
形成多种型号,成为满足现场不同检测需求的系列化产品。
现已在轨道检测车、
综合检测车、巡检车、探伤车等车辆上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采用铁路建筑限界检测系统对多条高速铁路线路和重载线路进行建筑限界检测,检测出高速铁路树枝侵限、隧道壁侵限、隧道道昨侵限、站台、雨棚等典型
侵限;针对特定隧道输出的综合最小建筑接近限界,通过三维建模生成空旷地带
和隧道三维立体图。
2020年采用RIEGL VE-1000三维激光测量仪,对旗下营隧道限界进行了实测,利用激光扫描非接触测量技术,高效、无损的获得了隧道表面综合信息。
经检测,测量后的数据符合《铁路建筑实际限界测量和数据格式》(TB 3308-2013)、
《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铁总运〔2016〕260号)要求。
根据实测数据,及时更新了隧道限界断面尺寸,隧道上行K816+406-K818+014距轨面高3900mm-4000mm处比原始断面数据小23mm。
在一次超限货物运输限界数据审核中,利用
三维激光扫描新检测数据及现场复核,及时发现唐包线旗下营隧道隧道照明灯具
与超限货物限界距离不足100mm,存在超限车与灯具发生触碰的风险,及时上报
并消除了隐患,保证了超限货物运输安全,受到了集团公司表扬通知。
结束语
通过现场实际运用,铁路建筑限界检测系统安装快捷方便、运用可靠稳定,
能够快速获取沿线各类建筑物和设备的接近状态,分析输出建筑物侵限数据和综
合最小建筑限界数据,方便运营维护单位及时掌握线路限界状态,并有针对性地
开展线路整修和货物运输组织工作。
通过现场检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
实现铁路隧道建筑限界的快速连续检测,为铁路隧道养护维修、运营安全提供技
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局.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GB 146.1-83[S].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铁路
隧道建筑限界检测及智能分析研究”(2021B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