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合集下载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

礼制主要集中在婚嫁、传道、祭祀、姓名、节日等几大方面,是极其庞大的体系。

一、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当时的婚配方式、婚礼流程、礼仪以及新人祝福时所说的话等。

其中,婚礼流程是礼仪规范最为完善的一个部分,成亲前夕大家会举行宴席等活动,送上新娘宝贝和礼金等。

二、传道礼俗
传道礼俗是古代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山贤人开拓出道路,会将法规传授给后代,将他们的信仰传承下去。

每次传道,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按掌礼,拜祭祭祀,谢赐礼物等。

三、祭祀礼俗
祭祀礼俗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神明表达尊敬,也是表达祖先的敬畏之情。

每当有不同的节日,就会举行祭祀仪式,礼仪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四、姓名礼俗
姓名礼俗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孩子取名字有着严格的规定。

有人名有宗族名、氏族名、个人名;有男子名有女子名;有谐音起名有寓意起名。

五、节日礼俗
节日礼俗一般是以农历月份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的。

每当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拜年、灯节、舞狮、舞龙等活动,以礼仪方式庆祝节日。

总之,中国古代礼俗是一个由多种礼仪行为组成的庞大体系,传承至今,且仍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可以探索。

古代礼俗

古代礼俗

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 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 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 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 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 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 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 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 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 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 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 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 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 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 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 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 闹客反而称快。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
则不固”(注:《论语· 学而》)。这是因为,只 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 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 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 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 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 语· 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 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 记· 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 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 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 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 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 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 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 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仪式,因“五”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驱“五毒”等。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

一、孝悌孝:指赡养父母、尊敬父母。

如“今之孝道,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悌:指对兄长敬重、顺从。

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二、祭祀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只有羊、豕,没有牛,称为“少牢”。

因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这类牺牲为牢。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如“至易水上,既祖(祖,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荆轲刺秦王》)。

三、行礼长揖: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敬意。

如“子路拱而立”(顿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后也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天,拜神,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现代汉语“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宗法礼俗(一)宗法常识、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间!”堪伯仲..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而事君者,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X”。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X)[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 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拓展]顿首,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农民礼俗)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农民礼俗)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农民礼俗)
古代农民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常识,并形成了独特的礼俗。

本文将对古代农民礼俗进行分类积累。

农业节气
古代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和俗。

比如,春分节气时,农民会举行祭神活动,以祈求丰收与平安。

农事活动
古代农民的生活密切与农事活动相关,因此他们有许多与农耕有关的礼俗。

比如,在春耕时,农民会举行祭土地神的仪式,祈求土地的肥沃和丰收;在秋收时,农民会庆祝丰收成果,举行丰收仪式,感谢土地的恩赐。

农民婚嫁
古代农民的婚嫁礼俗非常丰富多样。

在农民婚礼中,有许多传
统的仪式,比如迎亲、过门、酒礼等。

在农村地区,还会有一些特
殊的俗,如新娘出嫁时的洞房花灯、喜糖分发等。

农民祭祀
古代农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认为祭祀能够祈求来年丰收和家
庭平安。

农民会在一年中的特定日子里举行祭神活动,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祀神、燃香炉等,是农民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节日
古代农民有自己的特殊节日,如农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农民在这些节日里会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俗,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赏月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农民生活的调剂,也是传承和弘扬农
村文化的重要方式。

以上是对古代农民礼俗进行的分类积累。

这些农民礼俗既丰富多样又独具特色,并且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国家,其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婚礼、葬礼、节日和饮食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一、婚礼风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繁多,各地风情各异。

在传统婚礼中,男女双方的父母通常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定下婚约。

婚期确定后,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彩绣缤纷的花轿来迎娶新娘,新娘会迎接新郎进入新房。

接下来,夫妻双方要举行敬酒、敬茶等仪式,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还会有一些婚礼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增加喜庆和热闹气氛。

二、葬礼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非常重要,人们对死者的悼念和祭祀方式体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古代葬礼通常包含三个环节:治丧、压制、祭扫。

治丧阶段,家属会佩带孝衣,全家人戴白帽,同时进行一系列的丧礼和悼念仪式。

压制阶段,将逝者安放于棺材中,即将进行土葬或火葬的仪式。

祭扫阶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祭奠和祭祀活动,意在祈福、祈福人安然离去。

三、节日庆典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和狂欢时刻。

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度美好时光。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祭祖、祈福等仪式,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对来年的期许。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四、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食物的配搭和烹饪方法。

古代人们注重饮食养生,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八大菜系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法和特色菜品,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古代的一些礼俗也渊源流传。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的礼俗一、祭祀与斋戒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

宗庙又叫太庙、祖庙。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

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

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

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

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婚俗习惯中国古代的婚俗习惯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婚礼仪式、婚姻观念等方面。

婚礼仪式通常包括红白喜事两个环节,红事是指新娘出嫁的仪式,而白事则是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

婚礼中常见的习俗还包括“喜酒”、“闹洞房”等,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二、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更注重饮食的烹饪烟熏老味。

在饮食方面,古人讲究营养均衡、清淡可口,并追求饮食的雅致和吉祥。

例如,过年时吃饺子寓意团圆,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此外,饭桌礼仪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用餐顺序、用筷子的技巧等。

三、服饰习惯中国古代的服饰习惯丰富多彩,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特点。

例如,汉族传统服装有汉服、旗袍等,而满族传统服装有汉服、旗袍等,而满族传统服装有“长衫”、“褶裙”等。

古代人们通过穿着不同的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

四、节日习俗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节日习俗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

这些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礼仪习俗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礼仪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表现。

古代中国的礼仪习俗包括拜年、上香、祭祀等。

例如,过年时长辈与晚辈要行鞠躬礼,祭祀祖先要烧香上供。

这些礼仪习俗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敬仰。

总结:中国古代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婚俗习惯、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节日习俗以及礼仪习俗等方面来看,古代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了解和学习古代的风俗习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1500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整理1.尊卑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

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2.忌讳(1)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

”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

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

(2)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

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3.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1)国讳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

《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

《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3)避讳的方法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4.礼俗习俗称谓(1)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之历法和礼俗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之历法和礼俗

一、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
干,共10位: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
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
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
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
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
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
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
⑫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
“冬至一阳生”。

姜夔《扬⑬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⑭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
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zè,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
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平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

3.官位的尊卑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4.住地称谓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
“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礼俗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

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在今天看来,许多不合理的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当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

《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这当然不是说周公之前便没有礼乐。

礼乐早已有之。

周公制礼作乐是对夏、殷礼乐加以损益,从而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这样一来,有周一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上古的礼俗,只能谈谈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阶级、阶层尧舜禅让的传说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相符合;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可以认为原始公社制的瓦解。

夏代是否已经达到奴隶制,还不得而知。

至于殷代,可以确实断定是奴隶社会了。

依照古代史的研究者的一般结论,最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

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

周初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周天子常常拿奴隶赏赐给他的大臣。

奴隶有在室内劳动的,但是他们的主要劳动还是农业生产。

有人说《诗经·周颂·噫嘻》说的"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指的就是两万奴隶在那里耕田。

《尚书·牧誓》说到"臣妾逋逃"是指的奴隶逃亡。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尤其是江陵张家山两批汉律竹简的出土,一些传统的说法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著名学者李学勤说:"我老劝人不要急于讨论什么'隶臣妾',最好稍微等一下。

因为我们的材料太多了,如果你说错了的话,马上没法办。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1.礼俗:即礼仪风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

4.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15岁)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表示成人可以结婚。

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样的风俗。

6.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

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7.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8.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候,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

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

10.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1.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盟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12.免胄:胃,盔盎。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胃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13.祖:古代钱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14.封禅(shàn)。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称“禅”。

15.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16.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7.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18.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19.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20.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21.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22.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23.夺情: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守丧期间,守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守丧的人为官,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夺情”。

24.庐冢:也作“庐墓”。

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25.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26.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抬起。

27.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28.长跪:古代礼节之一。

指直身而跪,表示庄重。

29.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倨傲无礼的表现。

30.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如《周礼.春关.大柱》:“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震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

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

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

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

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

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

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

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稍颡(sǎng),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

31.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

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

对同姓,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32.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33.拱:拱手。

两手相合胸前,表示恭敬。

34.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35.趋:臣见君时的礼节。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36.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37.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38.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39.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

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

“百姓”随之指一般平民。

40.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此外,黎民、黔首、庶人也指平民。

41.尊卑
①室内座位尊卑:古代的室在堂后,南墙开一窗,称作“牗”,牗东有窄墙,墙东为户(门),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②车座的尊卑: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平时出行的车以左为尊。

兵车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作车右。

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③官位的尊卑: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右丞相比左丞相大。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间左”,贬官称“左迁”。

42.忌讳
①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

”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请人作诗文字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钱买官谓之“铜臭”等。

②古人讳言“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繁,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天折等。

43.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①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②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③避讳的方法。

a.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b.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写,或作“某”,或作“囗”。

c.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些一两笔。

d.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