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较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观

合集下载

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 T h e S c a n d a l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
)( 1 9 9 8 ) 深 化 和 扩 展 了异 化 翻 译 思

直译 ;异化 翻译是 直译 的延 伸 ,其 内
涵 比后 者丰 富 。蒋 骁华 教授 指 出 ,虽 然其 “ 异化 翻译 理论 与解构 主义 翻译
择归化 或异 化 的译 法 ,前者 以 民族 主 义 为中心 ,通过 归化外 国的价值 观 于 译 语 文化 中 ,将原 作请 到 国内来 ;后 者则离 经叛 道 ,通 过表 现 出外 国文本 中的语 言 和文化差 异 ,将读 者送 到 国 外去 。 ”让读者感受文化他 者的 “ 异 国 情调 ” 。韦努蒂 的 “ 异 化”思想 比传 统 意义上的直译要复杂 ,内涵也要 丰富。 对 于 以通 顺 为 特 征 的 归化 翻 译 , 韦 努蒂 给予 了严 厉 的批 判 。其 实韦 努 蒂 所 阐释的 “ 异化 ”翻译 思想 已不 同
on
韦 努 蒂批判 地继 承 了施 莱 尔 马赫
的 思 想 ,韦 努 蒂 认 为 , “ 译 者 可 以 选
热 潮 。根据 蒋骁 华 教授 ( 2 0 0 7 ) 的调 查研 究 ,在多达3 0 0 余篇关 于异化 的学 术论 文 中 ,这 些论 文概 括起 来可 归纳 为 两种 立场 :异化 翻译 基本 上相 当 于
择 。其 中任一 方面是 异化 的 ,就算 得 是 “ 异 化实践 ” 了。译者 不但 可 以选 择 目标语 中属 于边 缘 化 的外 语 文 本 ,
并 用规 范话语 翻译 ( 如透 明性话 语) 。 或 者 ,译 者 可 以 选 择 目标 语 文 化 中 属
“ 异化翻译 ” ( f o r e i g n i z i n g t r a n s l a t i o n ) 的概 念 。我 国郭 建 中教 授 在2 0 0 0 年发 表的 “ 韦 努蒂及 其解 构 主义 的 翻译策

浅析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 异化” ,则是指译者在 翻译时故意保 留原语 文本 当中的某些异 质(
奈 达主 张 ,译 文应该 尽 量使 用符 合译 入语 表 达规 范 的言语 形
f e nns) o i .es 以此打破译 入语 的种种规范 。前者倾 向于原语文化 和原 式 ,寻求 与原 文最 为贴 切 的对 等表 达 ,同时 ,译 文应 力求 行文 自 rg , 文作者 ( L cl r o to r n d , 者则倾 向于译人语文 化和 然 ,不露 翻译腔 。假如原语 中的某种说 法是译人语 中没有 的,译 者 S t e r uh r i t ) 后 uu a oe e
语言文字
浅析翻译 的归化 与异化
郭艳 萍 南京大学在读研 究生 2 0 9 103中国传媒 大学南广 学院公共英语教 学部 10 1 0 03
翻译 中的 “ 归化 ”(o siain)和 “ 化”(oeg iain d met t c o 异 frinzt ) o
归化 和异化包含 了深刻 的文化 、文学 乃至政治 的内涵 。人们 在讨论
(o sct n)和 “ 化”(oe ia o d met ai i o 异 fri zt n)概念的先声 。 n g i “ 化” 、 “ 化”概念虽 然是近些 年来翻译研 究领域 出现 的 归 异
“ 非常 白”( e , eyw i ) v r v r ht 就行 了。再 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见 到 y e “ ta t We P i ”这个 公示语 ,直译过来就 是 “ n 湿油漆 ” ,虽然也能勉 强 让人 明 白它的意思 ,但 是汉语 中一般不这 么讲 ,那 么,根据奈达
的理论就应该采 用 “ 漆未干”这个在功能上更为对等的说法 。 油

鲁迅与韦努蒂异化翻译观比较

鲁迅与韦努蒂异化翻译观比较

2016.10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国内外译有许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论述。

在外国翻译学界,美国翻译学家韦努蒂被公认为异化论的首倡者,以至于如今国内学者也言必称韦努蒂。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雏形最早见于他1992年编的一部论文集《反思翻译》(Rethinking Transla⁃tion)的序言,而早在韦努蒂之前,中国学者就讨论过归化和异化的问题。

鲁迅就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从时间上看,鲁迅提出‘归化’与‘洋气’二分的时间(1935年)比韦努蒂早了整整六十年”。

比较分析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异化翻译的本质,更清楚的了解东西方文化中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在不同时代对同一翻译策略所作出的阐释。

1.鲁迅与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简介在我国,虽然早在佛经翻译之初就已有文质辩,但真正出现归化与异化之争乃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比如鲁迅于1935年7月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指出:“动笔之前,就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他极力主张异化,认为“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如果还是翻译,那么“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他又说:“凡是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不主张“削鼻挖眼”的归化,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不难看出,这里的“洋气”、“异国情调”、“宁可译得不顺口”等实际上就是异化的另一种表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用“欧化”这个术语,指在外语译成汉语时,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即“保存洋气”,与我们现在用的“异化”并无本质的不同,但它特指从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翻译到汉语而不包括把汉语翻译成外语的情况。

“因为范围比较狭窄,所以逐渐被‘异化’所代替”。

在韦努蒂的理论话语中,“异化翻译”是绝对的核心词。

其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哲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和法国翻译家、历史学家兼翻译理论家伯尔曼。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之不同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之不同

作者: 黄小军;吴楠
作者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3-15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韦努蒂;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不同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提出异化翻译思想,随着90年代引进中国,国内的学者纷纷对归化和异化进行了讨论。

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鲁迅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异化翻译思想,他们两者的异化翻译思想之间有哪些不同呢?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是从文字句法层面上的异化,而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是站在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上的。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之比较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之比较
2 0 1 3年第 1 期 ( 总第 1 3 7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院 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0LLE GE 0F EDUCATI ON
N o.1。 2 01 3
Se r i a l No .1 37
韦 努 蒂 与 鲁 迅 异 化 翻 译 观 之 比较
[ 关键 词 ] 异 化 翻 译 ; 韦努蒂 ; 鲁迅 [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5 .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3 ) 0 1 ~ 0 0 4 9 — 0 2
规 范 。这 种 把 归 化 隐 藏 在 透 明 中 的 通 顺 翻译 , 其 目的 是 借 文化 交 流 之 名 , 以归 化 的幌 子 进 行 文 化 侵 略和 殖 民 。 鲁迅在对待外来文化 的态度 上推行“ 拿来 主义” , 在 翻 译 观上 , 鲁迅提到 : “ 凡 是翻译 , 必须兼 顾两 面 , 一 是 力 求 其 易解 , 一 则 保 存 着 原 作 的 丰 姿 。但 是 这 保 存 又 常 常 和 易 懂 相矛 盾 , 看不惯 了。 ” 当“ 易懂 ” 和“ 原 作 的 丰姿 ” 出现 矛 盾 时 , 鲁 迅 认 为 首先 要 “ 信” , 若“ 信” 和“ 顺” 不可兼得 , 那 么 鲁 迅 坚 决 主 张“ 宁信而不顺” 的。( 罗新璋 , 2 0 0 9 : 3 4 6 )鲁 迅 对 于 林 纾 那 种不 顾 原 文 随 意 改 译 的 做 法 并 不 满 意 , 在 与 梁 实 秋 的 翻译 论 战 中也 一 直 主 张 “ 直译 ” 与“ 硬译 ” , 译 文 要 尽 量 忠 实 于原 文 。鲁 迅 的“ 宁信而不顺” 说 明其 也 是 反 对 以通 顺 为 标 准 的 归化 翻译 观 , 主 张 异 化 翻译 的 。 2 .视 精 英 读 者 为 目标 读 者 群 异 化 翻译 是 以 源语 文 化 为 归 宿 的 翻 译 , 即 努 力 做 到 尽 可 能地 保 持原 作 的 风 味 , 使 源 语 文 化 的异 国情 调 得 以存 续 , 为 了使 目的语 读 者 领 略 到原 汁原 味 的 源语 习惯 而不 惜 采 用 不 合 目的语 的语 言 规 范 。 韦努 蒂认 为异 化 翻译 从 根 本 上 来 说 是 一 种 精 英 主 义 翻译 观 , 他 认 为 受 过 良好 教 育 的 精 英 分 子 可 以通 过 异 化 翻译 来 调控 其 民族 的 文化 构成 。在 韦努 蒂 的书 中 , 他使 用 了 一个 术语 是 “ 边 缘 话 语” ( ma r g i n a l d i s — c o u r s e ) , 这就对读 者提 出 了很 高 的要求 。( V e n u t i ,2 0 0 4 : 2 0 )因 为 异 化 翻 译 强 调 的 是 外 国 文 本 的不 同 , 会 打 乱 读 者 在 主流 价 值 体 系 中 的 文 化 代 码 , 异 化 翻 译 用 了 目标 语 中 不 常用 的话 语 ( 如古语 、 生僻句法等 ) , 这 就 要 求 异 化 翻译 的读 者 有 较 高 的文 化 层 次 , 也 就 是 说 异 化 翻 译 的 目标 读 者 为 社 会精英 , 只有这样才能看懂和欣赏异化翻译的文本 。 鲁 迅 先 生 给瞿 秋 白 的一 封 回信 中 , 把 读 者 分 成 了三 类 , 将 异 化 翻 译 的读 者 定 位 为 受 了 很 好 教 育 的 甲类 读 者 , 给 他 们 的译 本 可 以 “ 宁信 而不顺 ” 。鲁 迅 在 信 中 说 : “ 我 们 的 译 书, 还不能这样 简单 , 首 先 要 决 定 译 给 大 众 中 的 怎 样 的 读 者 。将 这 些 大 众 , 粗 粗 的分 起 来 : 甲, 有 很受 了教育 的 ; 乙, 有略能识字 的 ; 丙, 有识 字无 几 的。而其 中 的丙 , 则在 ‘ 读 者’ 的范围之外 , 启发他们是 图画, 演讲 , 戏剧 , 电影 的任 务 , 在 这 里 可 以不 论 。但 就 是 甲 乙两 种 , 也 不 能用 同样 的 书籍 , 应 该 各 有 供 给 阅读 的相 当 的 书 。供 给 乙 的 , 还不能用翻译 , 至少是改作 , 最好还是创作 , 而 这 创 作 又 必 须 并 不 只 在 配 合 读者 的胃口, 讨好 了 , 读 的多 就 够 。至 于 供 给 甲类 的 读 者 的 译本 , 无论什么 , 我 是至 今主 张宁 信而 不顺 的 。 ” ( 罗 新璋 , 2 0 0 9 : 3 4 6 )从 这 段 引 文 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鲁 迅 和 韦 努 蒂 一 样, 把 异 化 翻译 的 目标 读 者 群定 位 为社 会 精 英 。 三、 鲁迅 与 韦 努 蒂 异 化 翻 译 观 的 不 同

鲁迅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比较

鲁迅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比较



鲁迅 的“ 译
鲁迅最 初从 事科 幻 小 说 翻译 , 是基 于其 “ 破
鲁迅 ( 81—13 ) 中 国现 代 伟 大 的 文 学 18 96 是 家、 翻译家 和新文化 运动 的奠基人 。集 文学家 、 翻 译家、 思想 家于 一身 的鲁迅 对 翻译 事 业倾 注 了大 量 的心血 , 其翻译 思想 和实践具 有鲜 明的特色 , 也
多 , 去 的都是 译者认 为不甚 重要 的一 些细节 , 但删
思 想空前 活跃 。在当 时 , 中国古代 的文 化 、 思想 资
源多在批 判 之 列 , 以很 多 有识 之 士 都 以 “ 火 所 盗
者” 的热情“ 别求新声于异邦” 于是 , , 翻译活动风 起云 涌 , 极一 时 之盛 。而 文学 翻译 在 其 中又充 当
J n 2 1 a. 0 l
鲁迅 与韦 努蒂 异 化翻译 理 论 比较
杨 波
( 东财 政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山 山东 济 南 20 1 ) 5 04
[ 摘
要] 鲁迅和韦努蒂 ( eui分别是东西方异化 翻译理论 的代表 , V nt ) 都主张保留译入语文化 因素 。然
而, 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 、 同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 , 文化 沟通 出发点 和翻译 策略上存在 深层差 不 在
有其 不可 磨灭 的价 值 。 由 “ 四” 动 开 始 的 中 五 运
遗传之迷信, 良思想 、 改 补助文 明” 之功用 的考虑
的。在《 界旅行 》 言 中, 迅 介绍 了 自己翻译 月 辨 鲁 的 目的 :盖胪 陈科 学 , “ 常人 厌 之 , 阅不 终 篇 , 欲 辄
睡去 , 强人 所难 , 必然 矣 。惟 假小 说 之 能力 , 势 被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Effet de la communica一 tion Barbicane
观象台寄筒论天文
如果说晚清的“意译风尚”流行对文本的任意删改, 必须受到批判,那么鲁迅也同样不能例外哺】。鲁迅这一时 期的翻译,从主观上来说,是因为他“年轻时自作聪明, 不肯直译”…(P4”’;从客观上来看,乃是晚清意译之风对 他的影响。
万方数据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 ……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lol ㈣"1931年,在写给瞿秋白的信中,他还提出了不同的读 者划分,他把读者根据层次分为三类:“甲,有很受了教 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 丙,则在‘读者’的范围之外,启发他们是图画,演讲,戏 剧,电影的任务。但就甲乙两种,也不能用同样的书籍。 应该各有供给阅读的相当的书。供给乙的,还不能用翻 译,至少是改译,最好还是创作。至于供给甲类的译本。 无论什么,我还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一n 22¨由此可见,鲁迅在使用其“异化”翻译策略时,是充分 考虑了读者的因素,他对“甲类读者”的预期表明了他对 这类读者接受能力的期待。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具备期待 视野,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结合,才谈得 上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在此之后,鲁迅的翻译思 想围着“直译”的观点不断深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他的 “异化”观。1935年,在《“题未定”草(二)》中,鲁迅明确指 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 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对此的回答是:“它必须有异国情 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 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 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解矛 盾。”“2“…”“’虽然,鲁迅在这里没有指明在这两者矛盾 之时,译者应该如何抉择,但在鲁迅的翻译实践中,我们 可以看出,他牺牲了易解而选择了保存。鲁迅无疑是站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当时存在一种一味 将外国的东西归化为中国本土的翻译风气,鲁迅以为, 这就失去了翻译的精义,也无法起到引进西方文化,唤 醒民众的目的。在《文艺与批评》的《译者后记》里,鲁迅 提出了“硬译”的概念:“但由于译者的能力不足和中国 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至难解之处也真多; 倘若将仂局拆下来呢,又失去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 我,使出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 (二)异化翻译的目的 1.丰富大众语言,促使汉语现代化 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也是为了改造、发展白 话文。要改造社会、改造国人的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 就必须推广白话文。文言文是封建士大夫的语言,离老 百姓的语言非常遥远。普通百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 利,根本读不懂,也听不懂他们满嘴的“之乎者也”。只有 推广白话文才能让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民心,从而实 现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认为中国的语言是很不完备 的。“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 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 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1131鲁迅从事翻译工 作也是为了改造、发展白话文。 改造社会、改造思想,必须改造中国的文化,新文化 运动就是从语文改革开始的。鲁迅积极而坚决地推动白 话文运动。他率先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晚年时, 他还说:“我总有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 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

浅谈异化翻译观隐藏的政治立场——以施莱尔马赫、鲁迅和韦努蒂为例

浅谈异化翻译观隐藏的政治立场——以施莱尔马赫、鲁迅和韦努蒂为例
以施 莱 尔马赫 、 鲁迅 和 韦努 蒂为例
刘 晓 亚
( 郑州大学 外语 学 院 , 河 南 郑 州 4 5 0 0 0 0 )
摘 要
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尔马赫 、 鲁迅和韦努蒂是翻译界中提出异化翻译理论的三个重要人物 。论文分别对三位学者异化 翻译理
论 的 内涵 、 提 出 背 景 和 提 出 目的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进 而 深 入 挖 掘 各 自隐 藏 的 政 治 立 场 。分 析 发 现 三 位 学 者 的 异
地位 , 但 仍有 不少 主 张异化 翻译 的学者 。如 德 国哲 其 中都 不可 避 免会 渗 入 各 自的政 治 立 场 。论 文 将 学家、 翻译 家弗 里 德 里 希 ・ 施莱尔马赫 ( F r i e d r i c h 对三 者异化 翻译 理论 的 内涵 、 提 出背 景和 提 出 目的
关 键词
施莱尔马赫 ; 鲁迅 ; 韦努 蒂 ; 异化翻译 ; 政治立场
中 图分 类 号 : H0 5 9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号 : 2 0 9 5 — 4 8 5 9 ( 2 0 1 5 ) 0 3 — 0 4 1 8 — 0 4
也均对 后世 产生 了 归化 、 异化 之争 的现 象 在 国 内外 一 直存 在 , 也 却 在某 种程 度上 有着 相似 之处 ,
韦维 蒂 的异 化 翻 译 观 进 行 了 比较 ( 如 王 东 风
异 化” , 后 者 是 以 读者 为 中心 的译 法 , 就 2 0 0 8 [ 、 王颖 平 2 0 0 8 _ 6 ] 、 文月娥 2 0 0 8 ) 。然 而 笔 今所 说 的“ 归化 ” 。即使 当 时大 部 分 翻译 采 用 的是 “ 归化” 者检 索 中国知 网 、 万方 数 据 库 等 发 现 , 目前 国 内鲜 是 “ 施 莱尔 马赫 仍支 持“ 异 化” 翻译方 法 。 有学 者对施 莱 尔马赫 、 鲁 迅和 韦努 蒂三 者 的异 化 翻 翻译 方 法 , 在中国, 鲁迅 先生 是最早 提 出异化 翻译 理论 的 译 观 进行 对 比 , 尤其 是异 化翻译 观所 隐藏 的政 治 因 素 和政治 立场 。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译文论坛中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翻译专家韦努蒂,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归化与异化翻译观》,就探讨翻译在文化移植中对文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的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很多文本翻译研究以及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参考依据。

韦努蒂认为,翻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归化和异化。

归化处理指的是通过使译文与目标语言和文化惯例结合,以达到与原作尽可能一致的效果;异化处理指的是保留外来语言和文化的特性,以显示其与原作的差异。

韦努蒂认为,最佳的翻译方法应该是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来挑选最合适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翻译的文本类型以及读者的知识程度来选择最合理的翻译方法。

根据他的分析,如果翻译的文本是艺术性或宗教性文本,这种文本更倾向于归化处理,主要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本内容,使之与目标语言和文化惯例更加贴近;而如果翻译的文本是历史或科学内容,此类文本比较倾向于异化处理,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有效地领会译文内容,使之显示更多的差异。

此外,韦努蒂还认为,文本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表现,也应当受读者知识程度的限制,这也是选择归化或异化处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假如读者没有深刻理解原文,可能就会使用归化处理,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假如读者有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就可以使用异化处理,以便于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总的来说,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非常重要,他的观点指出了翻译文本在文化移植中的不同处理方式。

其实,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者都应当根据原文的特性和读者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原文内容不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程度,从而挑选最合理的归化或异化处理方式。

最后,翻译者有责任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移植结果。

《沉默之塔》鲁迅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沉默之塔》鲁迅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沉默之塔》鲁迅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李文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劳伦斯•韦努蒂主张异化策略,提出在翻译中保留原文异质性成分,接受源语文本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使得翻译不受译入语文化的支配。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文学家及翻译家鲁迅先生也主张异化翻译策略。

他翻译的森欧外的短篇小说《沉默之塔》就是其中一个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典型例子。

本文将原文与译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来分析鲁迅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沉默之塔》;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李文静(1989-),女,广东台山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教学(日语);学历: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38-02一、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指出,造成当代出版界译者通常是“隐形”的原因是: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目的语,译出地道“可读”的译文,因此造成一种“透明的幻觉”。

另一方面,在目的语文化阅读翻译文本时,也要求翻译文本读起来流畅,让译文看上去根本不是译文,而是“原作”。

对于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韦努蒂是持相反意见的,他认为英美翻译中占主导的归化现象是“一种翻译的种族中心主义暴力。

他主张异化策略,意在通过突显原文的异质性成分,并保护其不受译入文化的支配,显示译者的存在,提倡译者“显形”。

[1]韦努蒂的这种翻译主张虽然有时会破坏目的语的语法和文化规范,从而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一些阅读障碍,但是有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原语中的异质性元素进入目的语文化。

二、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主张1919年以前,文言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主要的书面用语。

虽然当时中国有一些开明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依旧推行文言文,例如严复、林纾等许多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翻译家,大都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用文言文进行翻译。

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摘要: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和译本的研究,韦努蒂批判在西方翻译界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指出英美文化中通顺流畅的归化策略导致译者“隐形”,并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以阻挡英美文化的霸权。

该篇论文主要分析韦努蒂的核心思想,批判地分析异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译者的隐形归化异化局限性美裔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秉承该流派的思想,追求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存异”而非“求同”,反对传统以译入语为倾向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倡译者“显形”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抵御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

一、译者的“隐形”韦努蒂在其专著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隐形”这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翻译界的状况。

在传统翻译中,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一直以归化为主导,认为好的译文应该通顺流畅,读起来不像译文而且译者在翻译过程应力求“透明”让人没感觉到其存在。

这也就是韦努蒂所指的“不可见性”即译者应处于“隐形”的状态。

这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

译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努力地使译文语言地道,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从而提高可读性。

其次,译入语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方式。

不论是散文、诗歌、小说还是其他类型的题材,多数人所接受的译文是读起来流畅,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的独特之处,看上去译文已经反映了作者的实质意义,译文似乎不是译文而是原作。

这种流畅透明的翻译似乎符合忠实的准则,传达了原文的精神实质,但忽略了原文与译文,作者和译者的相互关系。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文是原著的派生,只有作者才能对文本拥有绝对的解释权,译者处于次要地位,译文从属于原文。

译者的任务是使译文通顺流畅,不得对译文干预,译者应尽可能地保持译文透明,减少翻译的痕迹,恪守忠实原文的准则。

因此,译者就会本着以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来同化外来语言。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任淑坤【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鲁迅在我国文学史上以其思想的独立性而著称,其作品在文坛上独树一帜,随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阐释和解读。

鲁迅对翻译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在为数不多的专门论述翻译的文章中,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涉及翻译的诸多因素的辩证思考。

20世纪末,以对理性、中心、权威等的消解为特征的解构主义思潮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关注,鲁迅作为声名卓著的文坛巨擘便遭到无情解构。

但与此同时,鲁迅又因其重估一切的反叛姿态而被冠以解构主义者之名。

在翻译领域,鲁迅曾在“意译”的众声喧哗中勇敢地标举“直译”乃至“硬译”,与解构主义翻译流派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鲁迅和韦努蒂在时空位置上相距遥远,但对通顺翻译的态度却让读者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韦努蒂生于1953年,是美籍意大利学者。

【总页数】4页(P157-160)【作者】任淑坤【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语学院,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鲁迅的世界性翻译理论贡献新论——"归化"专利权属于鲁迅而非韦努蒂,韦努蒂的"异化"不能淹没鲁迅的"保持洋气"2.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之不同3.鲁迅翻译理论的世界性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归化"专利权属于鲁迅,韦努蒂的"异化"不能淹没鲁迅的"保持洋气"4.鲁迅的“保存洋气”非韦努蒂的“异化”--鲁迅提出“归化”翻译策略比韦努蒂的domestication(“归化”)早60年5.鲁迅与韦努蒂翻译思想之“归”与“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

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

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

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_任淑坤

鲁迅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差异_任淑坤
收稿日期 ] 0 1 3-0 6-1 6 [ 2
鲁迅与韦努蒂 的叛逆精神 。 但比较起来不难发现 , 的翻译思想还有其相异之处 。 弄清楚两人翻译思想 的差异 , 不仅有助于研究翻译策略 , 还有助于理解两 人思想中深层次的特点 , 而这或许是更有意义的 。
一、 对原创权威的不同态度
解构主义的三大目标之一便是文本的传统意 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 义 。 传统观 念 认 为 , 者, 文本是作者情 感 的 自 然 流 露 , 是抒发自我感情 作者对文本有绝对的 的场所 。 文本意义是确定的 , 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 。 基于此 , 译者只能是原作者 译文只能是原文的派生物 。 这一观念长久 的影子 , 地统治着译界 , 决定性地将译者和翻译放在从属于 作者和创作的地位上 。 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也长期 以及对翻译技巧的介绍上 。 停留在对照原文与译文 , 从对原作者和原文本的态度来看 , 鲁迅仍然是 传统主义者 。 他力主最大限度地忠实作者的意图 , 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与形式特征 , 为译入语 硬 译” 就 的语言和文化输 入 新 鲜 的 血 液 。 鲁 迅 的 “ 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 。 为了不失原文 “ 精悍的 , , , 语气 ” 只得 “ 硬译 ” 保留原文的“ 仂 句” 容忍译文 , 晦涩 ” 与“ 难解 ” 希望“ 不 图 爽 快, 不怕艰难” 的 的“ , 、 “ 读者 “ 硬着头皮看下去 ” 以“ 输入新的内容 ” 新的
① 。 翻译之 “ , 、 表现法 ” 多少 “ 明白一些理论 ” 硬” 理
论本身的枯燥以及异域文本的陌生感 , 无疑会给读 、 “ 者的阅读带来困难 。 为此 , 鲁迅背负了 “ 死译 ” 曲 译” 的恶名 。 但为 了 保 存 原 作 的 真 貌 , 让读者能领 略原作的真谛 , 鲁迅坚定地支持并实施着直译 。 由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之不同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思想之不同
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他 提出的异化 翻译 观是在后殖 民语 境

韦努 蒂 的 异 化 翻 译 思 想
劳伦斯 ・ 韦努 蒂 wec eui美 国费城坦 普尔大学 且 rne V n t, ) (e p n e i ) Tm l U irt 英语教授 , e v y s 专职翻译。他在其成名作《 译 者 的 隐 身 — ~ 部 翻 译 史 》 h r s trs Iv iit (T e Ta l o’ n ib i na s ly
在 当今翻译界人们谈 论归化 、 异化的时候 , 必然会 想到 异化 的代表人物美籍意 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 蒂。韦努 蒂打
破 了长期 以来在英 语 翻译 中产 生广泛深刻 影响 的 “ 通顺 ”
默、 不在场之处进行颠覆 。韦努蒂还认为异化的翻译不可能
带来忠实度 的提 高 , 相反却是对 忠实度的妄用 ( 韦努 蒂称 它 为 aue i et)不仅 原语 的某些特点 东西会 失去 , b s f ly , di 而且
这个 问题进行探讨 。

种相互补 充的关系。这一点可 以从 他 自己翻译意大 利诗
人德安 吉利斯 的作 品看 出, 在英美 诗歌 中, 到德安吉 利 找不
斯诗歌相应 的规范。韦 的抵抗式 翻译 追求重现德安 吉利斯
诗歌 中的不连贯, 不仅不符合英美 文化 中 占主导地位 的美学 规范, 而且对其进行挑 战。不过 同时他 的翻译 也背离 了意大 利语言规范 , 自己都认 为 自己的翻译 不能说是忠实于原 连他
族 中心 主 义 (h i cn ai e nc e t lm)和文 化 霸权 主义 ( h - t r s c ma u l hgmoi ) ee n m 的价 值观来塑 造外 国文本 , 提倡 的翻译 原则 s 其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目的论视角下对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解读

目的论视角下对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解读

目的论视角下对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解读作者:闫爱花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从“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一直是异化翻译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异化翻译主张。

本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出发,剖析鲁迅倡导异化翻译的原因。

关键词:目的论鲁迅异化翻译鲁迅一生致力于向国内读者介绍外国文学,在他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

在鲁迅的翻译生涯中,尤其是在“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一直是异化翻译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保存洋气”、“反对削鼻剜眼”等有影响力的异化翻译主张。

本文将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出发,联系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鲁迅倡导异化翻译的原因。

一、鲁迅的异化翻译观简述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术语是韦努蒂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就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而异化则是让译文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使用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其实,早在韦努蒂提出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术语之前,我国文学家鲁迅就曾提出过,“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 这里的“洋气”其实就是韦努蒂所说的“异化”。

从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一直是异化翻译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异化翻译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出现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题未定”草(一至三)》一文中。

谈到翻译外国作品,鲁迅认为,“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较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观
归化/异化这一术语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前一种方法即是“异化”,后一种即“归化”。

异化的翻译,目的是尽量保留源出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异国语言的特点,以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法,补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

鲁迅和韦努蒂是中西方译界提倡异化翻译观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他们的异化翻译观作个梳理比较。

一、鲁迅“宁信而不顺”的异化翻译观
鲁迅是中国异化翻译观的先驱。

他的异化观本质上是语言上的异化,“宁信而不顺”是其集中的体现。

在鲁迅翻译活动的初期可以看出其翻译思想还深受晚清译风的影响,没有异化的影子。

晚清时期,统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的提出,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林纾虽然不懂外文,但与人合作共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180多种。

他文笔优美、流畅,落笔如飞。

而且他翻译中的随意删增与改写也成为当时翻译的潮流。

鲁迅早期对林纾的翻译非常着迷,一有林纾的译本,鲁迅必将其买下。

但后来在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后鲁迅的翻译思想有了转变。

他说,“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

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

实际上,就林纾的译文而言, 他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但严格地看,他的译文又并不是纯粹的“古文”,而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显然因为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够用,林纾“译文里有相当的‘欧化’成分。

好些字法、句法简直不像不懂外文的古文家的‘笔达’,倒很像懂得外文而不甚通中文的人的狠翻猛译”。

因此林纾的翻译已开始有“异化”的痕迹。

鲁迅认为只有有了“信”,国人才能接受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

只有接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国人才能将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进而知道自己的文化劣势所在,从而达到疗治中国文化顽疾的目的。

如果翻译失去了“信”,
国人接受来的外国文化则如同假货一样,不但对中国的文化肌体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危害。

鲁迅主张在翻译中容忍“不顺”,并非是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办法,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张。

鲁迅指出,不顺的翻译“其实也还是一种进攻”。

“进攻”的意思是,通过“不顺”的翻译,积极主动地接受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目的。

当然,“宁信而不顺”并非不要顺。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可见,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

因此,“宁信而不顺”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

它是鲁迅通过翻译借鉴外国文化的一种理性的策略,其目的是要吸收外国语言表达方式及先进文化。

但这种策略是在当时是有限的。

二、韦努蒂后殖民语境下的异化翻译观
施莱尔马赫归化/异化的划分对韦努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不同的是,韦努蒂将异化/归化置身于后殖民的语境下来研究, 提出归化翻译是帝国主义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他指出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

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

这样一种背景使得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

为此韦努蒂根据解构主义的思想提出异化翻译的策略,将异化翻译定义为:那种保留原文异国情调、故意打破目标语规约的翻译。

通过异化翻译韦努蒂认为可以体现他者的声音,抵抗英美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对他者话语的侵蚀,让英美读者见识乃至接受他者的价值观。

因此异化翻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抵抗式翻译,此外,韦努蒂还认为古语化翻译策略是异化翻译的重要方面。

异化翻译可以有两种形式,选材的异化和翻译语言的异化。

即:选择在目标语文化中处于边缘的原文,用正统话语(如透明的话语)来翻译它;或选择在目标语文化中属于正统的原文,但却用边缘话语(如古语)来翻译。

同鲁迅相似的是,韦努蒂也认为异化只是一种取向,并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绝对化的概念,异化翻译中会有归化,反之
亦然。

三、两人异化观差异
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是为了抵制目标语的主流语言价值观,而鲁迅则认为是为了发展本族语言。

鲁迅把异化翻译视为一种“进攻”,而韦努蒂则称为“抵抗”。

韦努蒂提倡异化是为了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鲁迅则是为了启蒙本国人民、实现文艺救国。

鲁迅比韦努蒂更早提出异化翻译观,而韦努蒂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