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比较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比较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比较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发布时间:2023-03-23T08:03:08.772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1期作者:毛仁君[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毛仁君旺苍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广元 6282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与CT对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方法:研究围绕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在其诊断中分别应用MRI、CT检查。

结果:检查落实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脑梗死时间<24h、24-72h的患者中,其检出率更高,各指标水平较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MRI、CT均是常见影像检查方法,前者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MRI;CT;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效果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以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是停止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复杂,认为与动脉硬化等有一定关系,而高血压、高血脂则是诱发此病的常见因素,患者极有可能出现相关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本文主要就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围绕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6月止于2022年6月,共80例,基于不同检查方法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女占比为22:18,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80岁、60岁;观察组男女占比为21:19,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82岁、61岁。

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药物过敏、精神异常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

研究开始前,为患者讲解了有关内容,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呈现的差异不明显(P>0.05)。

(2)方法对照组实施CT检查:使用我院提供的CT扫描仪,指导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全方位扫描其头部,将层厚、矩阵分别设定为5.0mm、512*512,电流、电压分别设定为220~300mAs、为120kV,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选择性予以CT增强扫描,做好数据整理。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6-07T07:56:23.4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月3期作者:李望[导读]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李望(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4)【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使用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影像检查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MRI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检查医师的满意度以及诊断出病灶的数量。

结果:实验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医师满意度以及诊断病灶的数量明显优于使用CT检查的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MRI检能够有效的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提高患者的疾病诊断效率,为日后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治疗提供有效可靠的临床数据,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MRI检查;CT影像检查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效果多发性脑梗死是指多发的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由于在高血压的长期影响下,脑部组织发生多个缺血性梗死。

病变多位于脑的深部,比如基底节[1]。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了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引起的因素,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等[2]。

对于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由于梗塞的位置和面积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脑梗塞的局灶性局部征象,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偏瘫,偏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过敏和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等常见症状如下:肢体瘫痪,失语症,精神障碍和血管病变影响脑组织的位置和体积有直接关系,认知障碍的特征是近乎记忆和计算能力受损,对表达漠不关心,焦虑,寡言,抑郁等。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价值论文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价值论文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病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对76例发病6小时内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常规mri 平扫与dwi扫描,比较病灶的范围、显示率及adc值。

结果 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均呈高信号,adc图像呈低信号,检出率达100%;23例在flair序列上显示病灶,检出率为3026%,但其病灶范围显著小于dwi,且信号强度比dwi弱;t1wi序列与tset2wi 序列的检出率均为0%。

结论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dwi技术是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能够可靠、准确、及时地作出诊断。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09-01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病亡率及致残率较高。

脑梗死经诊断治疗之后复发的危险性较高,可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指因缺血引起的脑部组织坏死,脑梗死发病在6h内的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

该时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大多数未达高峰,且血脑屏障还没有破坏。

目前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的常规方法是mri,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可正确检测出发病6h内的脑梗死,与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技术比较,具有简便、快捷、无创等优势,可初步评价脑梗死病人的脑血管状况。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磁共振dwi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其中48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36-79岁,平均(612±878)岁;发病至行mri检查的时间为1-6h,其中14例为发病3h内,62例3-6h。

脑干梗死CT和MRI临床38例论文

脑干梗死CT和MRI临床38例论文

脑干梗死CT和MRI的临床38例分析【摘要】脑干梗死在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为提高脑干梗死的临床确诊率,以避免漏诊和误诊,借助脑颅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便于临床第一时间抢救治疗。

【关键词】脑干梗死;ct;磁共振成像ct与mri(磁共振)均属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由于两者成像原理不一样,故对人体解剖结构及病灶的显示也不完全一样,尤其在脑干及小脑病变方面差异更大,本文收集脑干及小脑梗死患者共38例的ct及mri诊断显示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9.5岁;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10例,高粘血症14例,高凝血症10例,冠心病8例,肺心病5例。

1.2临床表现表现四肢瘫痪、意识障碍及高热者6例;表现为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对侧中枢性轻偏瘫8例;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2例;一侧动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对侧中枢性舌瘫及面瘫3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同侧眼球内斜、对侧肢体偏瘫2例;一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对侧肢体偏瘫4例;面瘫合并共济失调、双眼同向偏盲1例;双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四肢瘫痪、不能言语及假性球麻痹3例;舌麻及舌瘫合并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表现为延髓麻痹、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及交叉性浅感觉消失3例;延髓麻痹合并对侧中枢性舌面瘫2例;两眼同向偏斜合并肢体轻偏瘫2例。

2结果所有病例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25例,发现脑干联合丘脑病灶4例,未查出病灶21例,检出率仅为16%。

mri检查34例,全部显示出阳性病灶,包括ct未查出病灶的病例,mri的检出率为100%,mri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1),其中包括中脑梗死8例,脑桥梗死9例,延髓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15例。

3讨论脑干的解剖结构复杂,当脑干病变时最大特征是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合并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

若脑干的被盖部病变则表现颅神经瘫痪为明显,脑干的基底部病变则以肢体瘫痪为明显。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1. 引言1.1 背景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理性变化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脑梗死病变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致残和死亡。

早期准确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对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起着关键作用。

传统的脑CT检查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的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

MRI与CT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具体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劣之处,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贡献。

通过对比两种影像技术在诊断准确性、时间效率、成本效益、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劣,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分析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影像检查技术辅助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医学界和公众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认识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而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指导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制定。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最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中的范围。
未来可以探索将核磁共振成像技 术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结合,以 提高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分析脑梗死病因,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有 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复发。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治疗建议
1 2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 汀类药物和改善循环药物等进行治疗。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建议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理 疗、针灸、康复训练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受到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需要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个体化评估。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尚未充分探讨核磁共振成像 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最佳应用方案,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扫描参数和图
像处理方法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核磁共振成像对脑 梗死的诊断准确性,但对其在指导治疗 、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价值仍需
等。
02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 生活习惯,以及季节变化、气温骤降等环境因素

脑梗死症状与诊断
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核磁 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发 现脑梗死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核磁共振成像优势
01 MRI使用磁场而不是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损伤。
02 MRI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特别是在软组织 方面。
03 MRI可以提供多方位和多序列的图像,从而更好 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范围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19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9月 第4卷第17期脑干梗死是脑梗死的一个类型,在临床中还被叫作脑干梗塞,在大脑中,脑干作为极为重要的功能部分,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等功能,一旦梗死不仅直接影响患者这些生理功能,甚至会造成偏瘫、死亡等情况。

对于脑干梗死的早期诊断治疗,特别是在<6h 内进行有效治疗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等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临床中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于诊断脑干梗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相关统计表明MRI检测准确率不够理想。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分析朱红梅(江阴市中医院 江苏 江阴 2144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1例脑干梗死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A组(n=26)和B组(n=35),比较两组患者T1WI、T2WI、DWI 扫描序列下的信号强度、病症范围、病症显示等磁共振检测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DWI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为100.0%的检出率,信号强度均为高信号,其病症范围为边界清晰。

T2WI检测结果显示:A组患者信号强度为高信号的只有6例,检出率为23.07%,并且与DWI检测相比,其病灶范围远远要小,边界相对模糊;B组患者信号强度为高信号的有27例,检出率为77.14%,并且其边界清晰。

T1WI监测结果显示:A组患者信号强度没有显著高信号,并且只是在相应病灶范围显现轻度脑肿胀。

B组患者信号强度只有8例表现为信号稍高,检出率为22.85%,但其边界模糊。

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在脑干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能够明确病灶范围以及病变程度,有助于脑干梗死患者的后续治疗。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0)17-0198-03受压迫等情况,精准判断骨折稳定性[4]。

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李晋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132摘要目的对比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

对比MRI与CT的检查指标,不同发病时间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率。

结果MRI检查病灶数量(2.65±0.52)个较CT(1.70±0.50)个更多,检查消耗时间(19.30±2.52)min较CT(10.20±1.88)min更长,病灶大小(8.65±1.78)mm2较CT(11.60±2.85)mm2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26、31.706、9.617,P<0.05)。

MRI检查6~12h、13~24h时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为97.33%、97.78%、97.50%较CT85.33%、80.00%、83.3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7.200、13.897,P<0.05)。

MRI检查脑干、顶叶、额叶、脑室旁、基底节区病灶的检出率为94.44%、97.83%、95.74%、93.88%、97.73%较CT检查的50.00%、78.26%、76.60%、73.47%、85.2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2、8.364、7.231、7.470、6.875,P<0.05)。

结论相较于CT,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CT;MRI;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病灶数量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2.08.09.24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LI JinDepartment of Radiology,Ji´n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an,Shandong Province,25013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The data of120pa‐tients with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Ji´n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November2019to October2020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and MRI parison of MRI and CT examination indicators,the detection rate and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different onset times,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different infarct sites.Results The number of lesions detected by MRI(2.65±0.52)was more than that by CT(1.70±0.50),examination consumption time(19.30±2.52)min was longer than CT(10.20±1.88)min,the le‐sion size(8.65±1.78)mm2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CT(11.60±2.85)mm2,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14.426,31.706, 9.617,P<0.05).The detection rate and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MRI at6-12h and13-24h of onset were97.33%,97.78%and97.50%higher than those of CT(85.33%,80.00%and83.3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6.822,7.200,13.897,P<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for brainstem,parietal lobe,frontal lobe,paraventricular and basal ganglia lesions was94.44%,97.83%,95.74%,93.88%, 97.73%,were higher than CT(50.00%,78.26%,76.60%,73.47%,85.2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8.862,8.364, 7.231,7.470,6.875,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T,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more ideal.Key words CT;MRI;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Infarct location;Number of lesions多发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即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通常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2个及以上的病灶,其病情严重程度往往高于常规脑梗死[1]。

66例早期脑梗塞CT与MRI诊断分析_钟贱

66例早期脑梗塞CT与MRI诊断分析_钟贱
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的神经提供疾病,占整个神经科 住院患者的半数以上,且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第三位危险因 素,而脑梗塞已成为脑血管意外疾病的首位[2]。 既往对脑梗塞 患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相结 合,也可通过碘造影剂或是放射性核素对脑血管进行造影来
发现患者梗阻的部位。 CT 检 查 在 脑 梗 塞 的 诊 断 中 有 重 大 的 突破,其检查方便,安全简单,同时能准确的对患者梗塞的部 位进行定位,还能发现较小的腔隙状病灶,对患者的治疗及 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 的迅速发展,使得脑梗塞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及时的诊断。 由于 MRI 不存在骨性伪影,所以对患者的脑干、额叶、内囊等 小 梗 塞 病 灶 能 得 出 更 高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3]。
0.075~0.15mg 芬 太 尼+1.0~1.5mg 氟 哌 利 多 进 行 静 脉 推 注 麻 醉。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密切观察与检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 以及呼吸频率等情况,然后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麻醉药 物剂量的相应调整。 1.3 观 察 指 标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血压(SBP 与 DBP)、血氧饱 和 度(SpO2%)以 及 心 率(HR)等 生 化 指 标 的 变 化 情 况 进 行 观 察 与对比。 1.4 统 计 学 处 理 数 据 采 用 SPSS 18.0 统 计 学 软 件 进 行 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 率)表示,行 χ2 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 组 患 者 的 各 项 生 化 指 标 变 化 情 况 比 较 观 察 组 治 疗 前 后 的 SBP、DBP、SpO2 及 HR 等 指 标 的 变 化 差 异 不 明 显 ,而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MRI在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组织成像能力,而CT则具有较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广泛的可用性。

在对比分析中,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精细的结构展示,但成本较高且对金属植入物等有一定限制;而CT则适合对急性情况进行快速评估。

综合分析后,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在优化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影像检查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影像检查、诊断、比较、优势、局限性、准确性、因素、结论、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脑梗死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来说,由于患者年龄大、病变复杂,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和CT,这两种方法在脑梗死的诊断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学诊断的发展,对比研究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MRI和CT在脑梗死诊断中的表现特点、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探讨影响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有助于全面评估影像检查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为进一步完善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磁共振波谱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

磁共振波谱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

磁共振波谱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危殆疾病。

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极快,一旦出现严重后果,如瘫痪、失语等,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而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磁共振波谱技术介绍磁共振波谱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对被检疾病部位的磁场和辐射的测量来获得有关组织和生物分子结构的信息。

具体来说,它通过检测细胞内、组织内和体内的代谢物相关化学成分和选定修饰位点的动态过程,定量分析分子及其代谢物在组织内的空间分布和代谢级别的相对水平。

磁共振波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在许多临床应用领域进行诊断和研究。

二、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在脑梗死的早期阶段,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被用于确定可以被治疗的时间窗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终身疾病负担。

其主要原因是,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弥补传统的临床分析方法的不足,例如CT扫描和MRI成像。

在早期脑梗死过程中,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扫描脑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并且研究代谢代谢物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是否存在脑梗死。

同时,磁共振波谱技术还可以提供有关脑梗死症状的详细信息,进一步促进了对患者的早期正确定量治疗。

三、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局限性磁共振波谱技术虽然可以检测出脑组织内和体内的代谢物成分,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当脑梗死患者的代谢物分布在低灵敏度区域时,磁共振波谱技术可能会无法正确地检测到患者的病情。

另外,磁共振波谱技术还需要在高性能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这也增加了使用它的成本和难度。

因此,当诊断脑梗死时,患者不仅需要进行磁共振波谱扫描,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总之,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们快速诊断疾病,并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信息。

虽然该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相信磁共振波谱技术会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 第1 1 卷第3 期( 总 第2 8 5 期) 2 0 1 4  ̄ 1 z 1 月 临床研究 L i n c h u a n g y a n j i u
MR I 对脑梗死 的综合诊断分析
冯丙富①
【 摘要 】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 ( 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M R I ) 对脑梗死诊 断的准确率 、病变 部位分布及与牛津郡社 区卒中计
nd a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r a t e w a s 1 0 0 %,e s p e c i ll a y w h e n t h e d i s e a s e w a s d i a g n o s e d i n 6 t o 1 2 h o u r s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r a t e( 5 1 . 9 2 %) w a s t h e
i n f a r c n d p e r f o r ma n c e s o f MRI i n c e r e b r a l i n f rc a t i o n we r e c o n c l u d e d, t he d i a g n o s t i c r a t e s o f M RI i n d i f e r e n t p e io r d s we r e na a l y z e d, a n d t h e c o n s i s t e n c i e s o f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i n OCS P nd a r e s u l t s o f MR1 we r e c o mp re a d . Re s ul t :Fi ty f — t wo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a no g s e d c l e rl a y wi t h i n 7 2 h o u r s,

急性脑梗塞CT诊断与MRI诊断的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塞CT诊断与MRI诊断的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塞CT诊断与MRI诊断的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01-19T01:17:43.7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3期作者:姜露[导读] 分析CT诊断与MRI诊断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为对象,分别对患者采用CT诊断以及MRI诊断,比较患者的诊断效果。

姜露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与MRI诊断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为对象,分别对患者采用CT诊断以及MRI诊断,比较患者的诊断效果。

结果:MRI诊断率较CT诊断率更高,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比较MRI与CT对病灶检出情况,MRI与CT对病灶检出情况比较,MRI平均检出病灶数目较CT诊断更多;检出平均病灶大小较CT更小,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MRI与CT对病灶检出情况比较,MRI平均检出病灶数目较CT诊断更多;检出平均病灶大小较CT更小,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采取MRI诊断可提升患者的诊断率,具有临床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CT诊断;MRI诊断;效果;分析急性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通常是由于供血动脉发生血栓以及粥样硬化形成,一旦发作便会导致脑血供中断发生脑组织坏死[1]。

该疾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患者群体中,具有发病急、起病快等特点,同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2]。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可提高临床诊断率,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资料回顾分析,对全部患者分别采取CT诊断、MRI诊断,在所有患者中,男患50例、女患30例,平均年龄52岁。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作用分析作者:邓果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的作用。

方法:择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发性脑梗死病人,所选患者均分别行MRI影像检查、CT影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MRI检查的早期脑梗死诊断阳性率比CT检查高,且小病灶检出率、脑干及小脑等部位梗死检出率、非管性痴呆梗死检出率也高于CT检查,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MRI检查的优势比CT检查更加明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MRI;CT;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作用【中图分类号】R19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7)12-03-0-01多发性脑梗死病人指的是脑内有缺血性软化梗死灶,在50-60岁男性人群中较为常见,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1]。

针对梗死部位、程度以及大小等情况的及时、准确确定,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颅脑MRI与CT是临床常见诊断手段[2]。

基于此,本文分析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的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发性脑梗死病人,所选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缺失、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昏迷、偏瘫等症状,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60岁,平均年龄为(67.5±6.3)岁,发作至就诊时间在24小时以内的患者有44例,发作至就诊时间介于24-72小时的患者有48例,发作至就诊时间在72小时以上的患者有28例。

31例为陈旧性脑梗死,梗死原因:因高血压导致脑梗死55例,因动脉硬化导致脑梗死54例,因颅脑外伤导致脑梗死11例。

1.2 治疗方法MRI影像检查:检查设备选用1.5TMRI(西门子),快速扫描CORO位、TRNS位、SAGI位,形成T1WI成像、T2WI成像,据此判定增强扫描情况。

磁共振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影像评估及预后分析

磁共振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影像评估及预后分析

磁共振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影像评估及预后分析2双鸭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DTI及DWI序列对内囊区脑梗死,进行更精准的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评估。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及2022年前三个月收治的30例内囊区脑梗死患者,应用西门子3.0Tskyra磁共振,采用头颈联合24通道相控阵线圈,对30例患者进行平扫、DTI及DWI扫描,Syngo MRWP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DTI 重建及FA值测定,按FA值的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出两组病例,找出两组病例FA值差异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w1][A2]结果Ⅰ组病变区FA值轻度减低或不减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肌力一般为4级或5级,患者治疗后两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力接近正常,脑桥区无华勒氏变性;Ⅱ组病变区FA值减低明显,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一般肌力为3级及3级以下,患者治疗后两周,FA值继续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继续下降,脑桥区出现华勒氏变性,P<0.05,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患者经过DTI精准诊断,为临床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依据,FA值的测定,为治疗提供了影像学的客观依据,为患者得到精准治疗,最大程度的康复,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影像学客观依据。

【关键词】DTI,DWI,内囊区脑梗塞,影像评估,预后分析。

脑梗塞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现在应用DWI及脑灌注成像能在梗死后最短时间内发现病灶、缺血的范围[1],但不能显示神经纤维束损伤的程度,或损伤区神经纤维束密集程度,这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功能恢复,DTI能较好的弥补这些缺陷,并有机会寻找副功能区代替主功能区的功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内囊区是神经纤维走行密集的区域,此处脑梗塞,致残率更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准分期对患者恢复健康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精准分期、脑功能区损伤程度提前预判;此项目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了保障,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1.01.069--临床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滕云(辽宁省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00)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经造影技术确诊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

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的58例患者中,脑出血17例,占29.31%;颅内动脉瘤21例,占36.21%;脑梗死20例,占34.48%。

20例脑梗死患者中,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18mm,5例患者梗死病灶直径>18mm。

5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情况,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7例、22例、16例,具有颈内动脉狭窄3例。

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可显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价值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动脉炎、脑动脉瘤等,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脑组织缺血,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

因此,临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并予以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传统CT诊断技术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被临床广泛应用,其在诊断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病变检出率。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摘要】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脑梗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然后详细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影像学表现、分类和危险因素。

文中还分析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优势以及临床分析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展望了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前景,并强调了临床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深入了解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临床分析、诊断、影像学表现、分类、危险因素、优势、注意事项、前景、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重要性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变类型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

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存在很多局限性,而核磁共振成像具有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梗死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关于脑组织的代谢活动和微循环情况的信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在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快病情的诊断和处理,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度,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脑梗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发生的病变。

脑梗死是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关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表现为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困难、偏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变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臂、腿偏瘫等;在亚急性期,症状可能逐渐加重或缓解;而在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长期残留的神经功能缺损。

CT与MRI诊断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与MRI诊断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 检查:采用 PHILIPS 64 排多层螺旋 CT 扫描仪与 西门子 16 排 C T 扫描仪进行诊断,设置电流为 150 m A, 层距为 5 m m,电压为 130 k V,层厚为 5 m m,对患者头颅 进行轴位断层扫描。
1.3 观察指标 (1)记录 100 例患者的疾病分类;(2)对比 C T 及 M R I 对 100 例患者各类脑梗死的检出率;(3)分析 C T 及 MRI 对不同疾病发病时间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23.0 软件,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 频数或(x- ± s)表示,χ2 检验或t 检验对比分析,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陈帆,周少英 .MRI 检查 DTI 序列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研究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20,18(12),15-17.
[7] 林世明,孙亚男 . 临床应用 CT 和 MRI 诊断脑梗死的分析及研究 [J].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8):134-136.
[8] 李平 . 脑梗死患者 CT 与 MRI 诊断价值及对准确率的影响 [J]. 中外 医学研究,2019,17(9):66-67.
[9] 翟业效 .CT 与 MRI 检查技术运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 [J]. 影 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245-246.
[10] 潘从民,张向胜,宋永念 .CT、MRI 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 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分析 [J]. 内科,2019,14(3):310-313.
占比 40.00%;(2)与 C T 诊断相比,M R I 诊断对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 0.05);C T 与 M R I 对出血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1.2.2 MRI诊断检查
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轴位扫描,其中层厚以及层距分别是5mm至1mm,横轴扫查为T1WI/SE:TR/TE是428/10ms,T2W/ISE:TR/TE是8000/89ms,如果扫描的过程中发现了病灶应该加大矢状位以及冠状位T2W/ISE:TR/TE的序列。
1.3观察指标
2.结果
2.1 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经过CT诊断显示有150个病灶,其中病灶的特点为斑点、小片状、圆形,同时有低密度或者是略低密度的改变,病灶的直径在4mm至18mm之间。MRI诊断显示了765个病灶,病灶的特点为斑点、圆形、小圆形、小片状、长圆形,并且病灶的边缘不够清晰。总之,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较CT诊断明显要高,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择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神经内科入住的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年龄为57岁至88岁,平均年龄为(69.45±8.57)岁,88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7:41。发病时间到扫描时间为24h至14天,平均时间为(4.45±1.24)天。
参与研究的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主诉的症状:有21例患者有感觉障碍,有19例患者有呕吐症状,有28例患者有语言障碍,有39例患者有面瘫症状,有31例患者有嗜睡症状,有57例患者有头晕头痛的症状。既往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有10例,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有5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9例。所有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均有程度不同的升高。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择取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对这88例患者进行CT诊断以及MRI的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较CT诊断明显要高,尤其是对直径在5mm以下病灶的检出价值上,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较CT高,但是两种诊断方式在图像表现特点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病变部位分布及与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符合情况。

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I 检查,归纳脑梗死MRI表现,分析其不同发病时间的诊断率,并与OCSP分型进行比较。

结果:52例患者均于72 h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尤以发病6~12 h内确诊率最高(51.92%)。

检出病灶94个,其中基底节区病变占34.04%,额叶占22.34%,脑室旁占14.89%,顶叶占11.70%,丘脑占10.64%,其他部位病变占6.38%,以基底节区病变最多。

MRI诊断与OCSP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完全前循环梗死为88.24%,部分前循环梗死为78.57%,后循环梗死为81.82%,腔隙性梗死为70.00%。

结论:MRI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及病灶检出率高,与OCSP 分型的符合程度较大。

标签:MRI;脑梗死;诊断率;病变部位;OCSP
脑梗死(CI)又可以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IS),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发病为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局部区域血供受阻,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脑梗死具有预后差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病死率可达10%~15%,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

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除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等外,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的结果是最具客观性的依据,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3]。

本文分析了52例经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山西省天镇县中医院收治的5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5~83岁,中位年龄68岁。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者24例,2型糖尿病病史者1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者15例。

根据英国OCSP分型,腔隙性梗死(LACI)17例,后循环梗死(POCI)14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11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10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如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等即尽快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仪器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Signa profile/i 0.2T磁共振系统。

患者取仰卧位,以听眦线(OM线,即眼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从颅底开始向颅顶逐层进行扫描,常规采用TW1、T2WI横断面图像及T2WI矢状面图像检查。

参数设置:层厚10 mm,层距2 mm。

2 结果
全组52例患者均于72 h内明确诊断,6 h以内确诊者11例,占21.15%;6~
12 h确诊者27例,占51.92%;12~24 h确诊者10例,占19.23%;24~72 h确诊者4例,占7.69%;72 h以上确诊者为0,尤以发病6~12 h内确诊率最高(51.92%),诊断的准确率为100%。

52例患者共确诊病灶总数94个,其中基底节区病变32个,占34.04%;额叶21个,占22.34%;脑室旁14个,占14.89%;顶叶11个,占11.70%;丘脑10个,占10.64%;其他部位病变6个,占6.38%,以基底节区病变最多。

MRI诊断与OCSP分型的符合率如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为88.24%(15/17),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为78.57%(11/14),后循环梗死(POCI)为81.82%(9/11),腔隙性梗死(LACI)为70.00%(7/1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已经显现出低龄化特点。

现今,脑血管病业已成为与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相并列的最高致死率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脑梗死是众多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所以说,临床上脑梗死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多见的疾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且病情变化迅速[4]。

尤其是急性脑梗死,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早期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所以,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临床医师常常依据患者的症状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来推断脑梗死患者的大致梗死部位,为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5]。

但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之前,必须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理具有详尽的了解,并且需要详尽、客观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应用外加磁场检测其所发射出的电磁波,经过进一步处理,据此显示被扫描对象的内部结构图像,在医疗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其广泛。

当被检测对象被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其氢核能态发生相应变化,射频过后,氢核恢复其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遂发射出来。

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既可被仪器精确地捕捉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也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而可以捕获包括组织中水分的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病理变化就自然被记录下来。

脑梗死的形成多因维持脑部血液供应的动脉系统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及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继而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见于异物(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保证脑部血供的颈动脉,造成血流量骤减甚至血流阻断而导致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6]。

基础研究证实,脑缺血发生的几分钟后神经元细胞即发生细胞毒性水肿,影响Na+-K+-ATP 酶的功能,细胞内液增加,细胞外液减少致细胞肿胀。

随着缺血状态的持续,血脑屏障逐渐被打破,缺血脑组织发生血管源性水肿,区域内总含水量逐渐增加,此时行核磁共振成像时T2WI、T1WI异常信号逐步显现[7]。

核磁共振和CT均为诊断脑梗死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但既往研究表明,CT对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及精确度均与核磁共振有一定的差距。

MRI既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脑的解剖结构,又具有较高的诊断精细度,对于梗死早期的缺血水肿变化比较敏感,能够清晰地将周围组织与病灶区分。

核磁共振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诊断率高;(2)MRI检查对早期病灶的检出率高;(3)MRI检查无骨伪影干扰,对CT 等检查不易显示的脑干区域及后额窝病灶可清楚显像,其精确度可达到直径 2
mm内;(4)无须造影加强,有效避免碘油造影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8-9]。

因此,MRI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对患者病变进行评估,为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较为准确全面的证据[10]。

本组全部52例患者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12 h以内确诊率为51.92%,符合脑梗死病理生理发展特点。

其脑梗死病灶的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额叶、脑室旁、顶叶、丘脑,与陈义禄等[11]所报道的研究结论一致。

其MRI检测结果与OCSP分型符合率均高于70%,与国内研究报道结果相符[12]。

参考文献
[1]胡秀丽,柴风莉.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506-507.
[2]张丽雁.MRI对临床诊治脑梗死的诊断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6-17.
[3]刘建祥,万志方,张俊安,等.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所见病灶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关系[J].中国医疗前沿,2012,7(7):96.
[4]李慎茂.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0):1454-1455.
[5]朱丰裕.5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23.
[6]赵梅青,季晓东.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l(8):1304.
[7]张琪,高颖,高秀双,等.多序列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5):506.
[8]马清,黄清玲,肖朝勇,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2):137-139.
[9]张晓莉,郑素萍,杨志伟,等.常规MRI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化评估急性脑梗死发病:与CT及常规MRI的成本效果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42-44.
[10]李超,李冬雪.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67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5):561.
[11]陈义禄,肖翠屏.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MRI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4):355.
[12]王琰萍,张晓玲,黄俊军,等.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MRI、TCD检测结果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6):395-3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