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精品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
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 上的多元公正 重视社区工作
后现代社会工 作的视点
关注边缘群体的社会 工作 重视案主主体性自我, 强调案主的参与 社会工作过程中语言 构成的真实性
福科 德勒兹和加塔利
理论解读
鲍德里亚 利奥塔
4-1
对现代权力运作机制的解构——福科
01
在福科看来,现代理性通 福科以否定现代社会为其 过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等方 式来对个人实施统治,通过建
社会理论的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最后,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未来,历史已经终结的社
会,在此人们不知过去,没有未来,信奉彻头彻尾的的“现
在主义”。及时行乐是人们对待生活的唯一选择,这是一个 福科是从对社 “事物的后纵欲状态”。人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拼装文化的 会进行微观的 话 碎片。 语分析视角指涉
现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
人迷惘的多面体。
一部分。
但是后现代主义仍存在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
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义、
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论、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 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共同的理论倾向。
1
后 现 代 的 社 会 理 论
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向度
社会理论的 社会边缘群体身上,希望在他们身上爆发出局部和微观的
革命,以便从根上瓦解现代社会。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首先,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幻象时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 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失去了物质性和现实性,成为一
个由符号构成的“幻象的世界”。后现代社会基本秩序不再 福科是从对社 以物质产品为基础,而是由模型和符号构成,人们生活在一个不 会进行微观的话 知实在为何物的幻象世界之中。 语分析视角指涉 社会理论的
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探讨
标题: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探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称为后现代社会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解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
本篇文章将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含义,深入分析其社会结构、价值观、人际关系、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变化,并试图寻找应对这些变化的策略。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传统的一元化价值体系已经被多元的价值观所取代,人们不再被单一的道德或信仰所束缚。
同时,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因此而变得多样化。
这种变化使得社会更加包容和开放,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二、价值观的转变后现代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的道德和信仰已经被解构和颠覆,人们不再被单一的价值观所引导。
相反,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自由和开放,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自我矛盾和混乱。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权威和等级制度已经不再存在,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互相尊重。
同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网络社交、虚拟交流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
这种变化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四、科技的影响科技在后现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例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工具的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等问题。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例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的工作和学习方式逐渐普及。
五、教育的挑战在后现代社会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才。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由“内在引导”的社会,主要是由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定来引导行为,
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由“他人引导”的社会,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他人引导”的实质则是整一性,不能容忍个体与他人有任何差别。
二是价值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死亡”
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巴尔特(《作者之死》)反对把作者看成是作品意义的最终确定者,拒绝理性、知识、法则。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既然“人”已死亡,价值也就无依附之所,因为价值总是与主体的人相关的。
尼采“超人”
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
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以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权利、颠覆传统,反主流、反文化、反传统、否定一切终极价值为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以“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布希亚
在布希亚学术生涯的前期,他出版了四本书:《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生产之镜》。在这四本书中,布希亚的学说经历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化和社会学化的过程,该过程同时也是布希亚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的过程。后来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是这四本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结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布希亚的后期学说的大致走向。
布希亚进而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与道德之后是相反相成的: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布希亚引用美国作家玛姆弗德的话说,“及其远远不是现今的人的力量和秩序之标志,而反倒常常是人的无能和社会麻痹的表征。在以美国为模型的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中,我们似乎在历史上第一次面临着某种不可逆而有组织的趋势,这种趋势使社会为客体所充斥,把社会整合为一个无从逃避的系统——它取代了自然力量、人的需要和技术之间的开放性互动。于是,对功能性的刻意追求导致了病态和变体的功能之产生。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布希亚的社会学理论
一、布希亚与后现代主义
让·布希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堪称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执牛耳者。但他从未自称是后现代主义者,谈及与后现代的关系时,他曾说:“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似乎意味着,某人曾是一个‘现代主义者’而且在现代主义之后还有某种东西。持这种看法的人已陷入线性的事物秩序中。而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某种历史的回归和倒退。毋宁说它是某种向着过去的复辟。我无法从中识别出我自己来,因为我着眼于2000年之后;我所提倡的是抹去1990年代而长驱直入2000年之后。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该有所澄清。”在这里,布希亚在欲罢不能、欲语还休,支支吾吾中道出了他同后现代主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后现代社会理论
• 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有消极的一面,突出 表现在其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具体地说, 就是其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 等倾向导致放逐理想、躲避崇高、消解责任、 无正义、无道德、无进取、享乐当时、游戏人 生的态度,这是消极颓废,极其有害的。总的 来说,后现代主义哲学自身具有的积极因素并 未改变其固有的思想倾向与理论实质。后现代 主义哲学,特别是其中激进否定性的哲学流派, 诉诸逆向思维分析方法,以拒斥形而上学(本 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 的形式,否定了近现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 而继承了唯心主义传统。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 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如意大利学者 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 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 义就是反现代主义。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 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 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 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 定。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 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泛文化思潮,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 语言、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 学等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它以否定、超越西 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 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 政治、科学技术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几十年 来,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乃 至全世界都成了一个时髦的用语;后现代常用 的一些词汇,如“话语”、“文本”、“叙 事”、“解构”、“颠覆”等等,成了好些人 的口头禅。
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
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规律、社会变迁等问题。
而后现代社会则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复杂、快速变迁的态势,如何将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后现代社会的研究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后现代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异质、复杂、快速变迁。
首先,后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面貌,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这个社会中并存。
其次,后现代社会的异质性极为明显,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而这些差异无法通过传统的社会划分方式进行判断。
第三,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涉及到不同的社会层次和领域,如家庭、工作、社交等。
最后,后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特征则表现为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大量新潮文化的崛起和快捷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是其代表。
社会学的应用近年来,社会学在研究后现代社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方面,社会学家试图通过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异质、复杂、快速变迁等特征。
另一方面,他们也尝试运用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网络社会学、文化研究等,来面对后现代社会产生的新问题。
网络社会学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它的出现离不开传媒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学家们所研究的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包括:网络空间、社交媒体、虚拟社区等。
正是通过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网络的相互作用模式,探索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与文化形态的影响。
另外,文化研究是一种适应后现代社会的研究方法。
文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文化研究的方法,我们可以充分理解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进一步反思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究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比如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等领域。
从这些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全方位的研究和解决。
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
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一、概述在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课题。
随着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变迁,欲望在后现代语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探讨后现代社会中欲望的内涵、演变和影响。
我们将回顾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关于欲望的研究,包括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以及福柯的权力与知识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后现代社会欲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分析框架。
我们将探讨后现代社会中欲望的演变过程。
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欲望逐渐从个体的内在需求转变为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
我们将分析消费主义、媒体文化以及全球化等因素对欲望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欲望体验和表达方式。
我们将讨论后现代社会欲望问题所引发的伦理和政治争议。
一方面,欲望的解放和多元化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欲望的过度膨胀和商业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尊重个体欲望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社会欲望问题的系统研究,深化我们对当代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欲望问题的研究背景与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我们逐渐步入了后现代时期,这一时期以多元化、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为显著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欲望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后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对于欲望的理解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后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欲望的满足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驱动力。
研究欲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欲望是个体需求和动机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通过对欲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出后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身份认同以及价值观念等问题。
欲望问题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后现代社会中,欲望的过度膨胀和扭曲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哲学界,具有多重含义和解释。
从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来看,后现代主义都是一种概念和理论。
在文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体现为对现代主义的反驳和挑战,它摒弃了现代主义思想中对主观和现实的严格分离,拥抱了过程和变化,并颂扬了多元和直觉的审美。
在哲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的根源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语言和符号对现实的扭曲和建构,并提出了反对“中心思想”的观点。
据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强调思维方式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社会现象和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不能通过单一方法解释,只有理解文化和知识的干预才能解决现实问题。
在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主要探讨了意识形态的问题。
它对传统社会理论的许多假定提出了质疑,并认为社会现象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
因此,就必须使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对个体、主体性和统一性的重要性,这被称为分析个体化的社会学。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不同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它与社会理论的整合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社会理论认为个人是由其社会和文化背景塑造的,这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提出的独立个体的概念存在冲突。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有很强的反对批判异议,认为它们追求的是对传统概念的否定,而不是以更完备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演变的全球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感知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社会理论需要更加多元化和相对化的立场来应对这些挑战。
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方式可以共存,创造出丰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现象。
在此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强调的多元性和相对性可以作为启示,带来新的参考视角。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这个不是重点。
由于PPT上侧重知识点的列举,前后逻辑联不容易突出,许多同学觉得太难背,因此这个只是我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理的一个简要的理解思路。
首先(也就是PPT上对应的导论内容),之所以有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学包括了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涂尔干客观的)、解释主义传统(韦伯主观的)和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
它们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主客观二元对立。
简单的来说,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社会现象都是物质的,是要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他们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用确定的方法追究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比如涂尔干的自杀论)。
而韦伯的人文主义传统则认为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表现,而社会行动的本质属性是行动者的主观性。
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在矛盾之初(具体教材P10)。
而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就是要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首先帕森斯的做出了尝试,他试图融合原有传统,建立一套符合普遍适用的理论。
新功能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发展。
冲突论也是对结构功能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而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也有背景原因,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人和人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主客观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新的现实基础就要求关注人们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表现在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强调的实践是日常生活的实践)。
之所以要突出讲常人方法学,因为它是语言学转向的标准(它的思想来源有实用主义P21、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p25、舒茨现象社会学P27)以上的主要内容PPT上已经比较明了。
吉登斯理论的特点在于融合各家理论,而且不走激进路线,心平气和地批判发展各种理论。
他反对过于主观的理论,认为要像马克思那样坚持从本体论(追求事物本质具体见P55第二段)出发看待问题;批判帕森斯过于宏观的理论,主张宏微观结合;批判涂尔干的客体主义,主张主客观结合。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摘要】本文将探讨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在将介绍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定义以及研究背景。
接着在将分析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解析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并介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最后将讨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在解决当代社会挑战中的作用。
在将总结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定义、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核心观点、主要流派、当代社会挑战、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定义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在社会学领域中,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指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强调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对于描绘社会现实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局限,无法完全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试图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超越和发展,强调社会的后现代性和复杂性,提出全新的理论框架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和面对社会挑战。
1.2 研究背景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往往无法完全解释这些新兴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因此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当代社会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扩展为社会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试图挑战传统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性,重视文化、符号和权力的作用,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共27页文档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END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设想、方法、条件、动力、空间、领域、模式、增长、传统、认识、问题、矛盾、系统、机制、自主、整体、现代、平衡、文明、公开、公正、统一、发展、建设、建立、提出、了解、研究、规律、位置、关键、支撑、稳定、网络、意识、信心、信念、思想、力量、成果、地位、根本、精神、基础、需要、权威、倾向、体系、制度、方式、作用、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关系、造就、检验、分析、倡导、借鉴、形成、整合、贯彻、确保、解决、完善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摘要: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去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
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造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变迁的社会秩序,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后现代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学视野,建设性,社会学后果一、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和后现代化:概念的厘定与诠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一词开始广泛流行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许多评论家开始运用“后现代”以及由这个词所生成的“后现代主义”来评论当时在音乐、绘画、诗歌、戏剧、小说、文学批评、电影和建筑等领域中广泛出现的一些被认为是与以往的“现代主义”迥异的文化现象,使得“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术语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为流传。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都不是社会学家,他们更像一些跨学科的社会理论家,其思维的源泉来自于许多不同的学术场域,但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家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思考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
后现代使我们敏锐地感觉到一系列的文化变迁,感受到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转型。
[1]在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中,他把其分析目光引领到了理解和解释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过程与结构,通过社会过程来解释它,并对其实践意义做出评估。
[2]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建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正如鲍德里亚(Baudrillard)所强调,从生产性社会秩序向再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和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建构世界,消解了世界和表象之间的区别(Baudrillard,J 1983)。
[3]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更加具体地指出,后现代不仅包括艺术、知识、学术场域、符号商品的变迁,而且包括社会以及群体和阶级集团之间权力平衡与相互依赖关系的转换。
[4]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解读后现代理论。
但后现代理论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门术语以及矛盾的实体,本文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希望能够从社会学的视野来解读后现代理论,去探究那些理论家们所演绎和标识为后现代的文化客体、体验和实践范围。
首先,有必要区分后现代社会理论中几个常见的术语。
事实上,在西方60年代至80年代末之间有关“现代”与“后现代”问题的讨论中,“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这三个概念在一大部分人那里其涵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差不多都是“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文化”的同义词。
一直到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等相关概念开始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其基本涵义才开始在社会学领域明显发生分化。
在“后现代(postmodern)”、“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和“后现代化(postmodernization)”中寻求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含义区分。
事实上,西方很多社会学者对于这几个概念的区分已经进行了许多不同层面的探讨。
首先来看看几位西方学者对后现代性的解释,西方学者一般将“后现代性”界定为一种思想风格或思想趋向,界定为一种社会状态,一种社会历史状况,一系列社会历史的发展,指涉人类生存状况或物质生活方面的一种激进的断裂,一种新的或者正在成为现实的社会类型,或者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有自己独特组织原理的新社会整体。
Z·鲍曼(Zygmunt Bauman)将“后现代性”一词明确地界定为一种“社会状态”,[5]与此类似的还有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D·莱恩(David lyon)等。
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把“后现代性”用于描述社会结构的“一种离开现代性的阶段性转变或断裂,它包含着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组织原则的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
[6] D·莱恩(David lyon)认为,“后现代性涉及到一些假定的社会变迁,要么是一种其轮廓已经可以朦胧地加以观察的新社会类型正在成为现实,要么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开始。
”[7]伊格尔顿(Eagleton)把“后现代性”界定为一种思想风格,后现代性指涉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源于西方技术应用、消费主义和文化产业的短暂的、无中心化的世界的转变。
“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8]后现代性是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它通过消解合法化,走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瓦解了自由解放和追求真理的“堂皇叙事” [9].在哈贝马斯的著作中出现了更多的“后现代性”概念,他指出后现代性是对主体性、总体性、同一性、本源性、语言深层结构性所进行的全面颠覆,而代之以非中心、非主体、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
[10]米歇尔·迪尔(Michael J·dear)的话就更加具有概括性,即认为“后现代性则指涉人类生存状况方面的一种激进断裂” [11].“后现代主义”一词的用法最早出现在1943年,当时奥奈斯将它描述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微弱的反动,接着是出现在文学领域,然后才逐渐扩散到艺术、建筑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它主要指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西方学社会学者一般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或文化运动,为一种文化逻辑或文化支配,界定为文化领域中正在发生的各种变迁,界定为一种文化和知识现象,把它作为发生在认识论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认识论宣称以及命题,是一种将认识条件作为社会理论疑问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结合进来的本体论立场。
伊格尔顿(Eagleton)明确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12]D·莱恩(David lyon)在《后现代性》一书中同样也明确地提出着重于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指称一种文化和知识现象“。
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罗伯特·顿(Robert G·Dunn)等学者则提供一种显然相似的观点,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把”后现代主义“用来指称”一批范围广泛的艺术实践和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当前文化领域中正在发生的各种变迁“。
[13]罗伯特·顿(Robert G·Dunn)在《认同危机:对后现代性的一个批判》一书中指出:”后现代主义“一词是指在学术讨论中已经占据了一个有影响的位置的作为一系列理论和认识论宣称或命题的标志。
[14]米歇尔·迪尔(Michael J·dear)在《后现代城市状况》一书中也写道:”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将认识条件作为社会理论疑问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结合进来的本体论立场“ [15].“后现代化(postmodernization)”也是作为一个与传统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社会学者一般将“后现代化”界定为实现“后现代性”的一种过程和实现后现代性的基本动力,是一种能够产生空间作用的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过程和制度变迁。
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就指出“后现代化”这个概念是用来指称和描述一系列“特殊的社会过程和制度变迁”,是正在实现的过程及其程度,而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总体。
[16]菲利普·库克认为后现代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系列能够产生空间作用的实践。
[17]S·克鲁克(Stephen Crook)、J·帕可斯基(Jan Pakulski)和M·沃特斯(Malcolm Waters)等人在其《后现代化》一书中更明确指出“后现代化的过程将导致一种与现代性条件上完全不同的社会形式的出现”。
罗伯特·顿在《认同危机》一书中也使用了“后现代化”一词,提出“后现代性状况需要一种对相应的后现代化概念的分析”。
[18]对于后现代的解释,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的观点更具代表性,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把“后现代”界定前面几个概念的通称,“后现代”一词虽然也首先是在绘画等文化研究领域中产生,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则更多地具有一种社会学的意涵,是一个涵盖文化、社会和经济等众多方面现象的术语。
[19]“后现代”在西方社会学者中间被用于一个涵盖更加广泛的概念,他们往往把“后现代”看成一个比“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更为一般的概念或术语,可以看作这几个概念的通称,看作一个涵盖了文化、社会和经济等众多方面现象的术语。
二、建设性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如何寻求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是否能让后现代社会理论开花结果,都是有待我们予以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如何去建设性地发展后现代社会理论,消解后现代社会理论中所有的偏颇立场,否则后现代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把自己送进自己挖掘的陵墓。
尽管不同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不可避免地面对同一个主题:正处于建设性的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那么后现代社会理论如何建设性的生产与再生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涉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是否存在一种基本的生成机制,尽管后现代理论完全否认了社会学以及社会学的方法论的存在。
从孔德首次提出实证主义方法以来,实证主义又经过了斯宾塞和迪尔克姆进一步论证、补充、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