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研究方法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中,研究 人员通过操纵实验条件,使参与者面临被归入某一负面刻板印象的风险,观察 参与者在任务表现等方面的反应。问卷调查法则通过收集大样本数据,分析刻 板印象威胁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三、研究结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确实存在。当个体面临被归入某一负面刻 板印象的风险时,他们的表现往往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表现方面, 还可能延伸到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例如,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更 可能出现自尊心下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一、研究历史ຫໍສະໝຸດ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发 现,当黑人学生在数学测试中面临被归入种族刻板印象(即黑人学生在数学方 面相对较差)的风险时,他们的表现往往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一现象在其他 群体中也得到了证实,如女性在数学测试中的表现也受到女性数学能力刻板印 象的威胁。
综上所述,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虽然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 进一步深化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认识,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减少社会不 公和促进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谢谢观看
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回顾 与反思
目录
01 一、刻板印象研究的 历史
03
三、对刻板印象研究 的反思
02
二、刻板印象研究的 现状
04 参考内容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看法(通常带有负面色彩),并以 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而忽略个体差异。 这种认知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次演示将回顾国内关于刻 板印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王沛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兰州 730070)摘要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判断潜伏期测量、投射测量等有效捕捉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的间接测量方法。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间接测量。

分类号B849: C91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

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己有70多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社会文化学、团体动力学和社会认知学派等三个主要学术流派。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是从意识代码的角度出发对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的。

Greenwald(1990)[1]以及Banaji和Greenwald(1994)[2]对刻板印象的直接测量进行了成功的整理。

但是,几乎与此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对刻板印象的间接的、无意识或内隐操作代码的不懈探讨。

1 概述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3]。

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虽然刻板印象研究往往趋向于使用直接或外显测量,不过还是存在一批使用间接测量的研究程式——关于与刻板印象相连的“烙印式”特征(如性别、种族)的研究。

⋅2 内隐种族刻板印象许多研究成功地确立了刻板印象的内隐(自动化)运作原则。

在Gaertner和McLaughlin (1983)[4]的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若干对字母串,当两个都是单词时要求被试回答“是”,其他情况则回答“否”。

他们发现:白人被试对白人-积极单词对的反应比黑人-积极单词的反应快(如黑人-精明、白人-精明)。

而这样的差异在消极特质判断中并未出现(如白人-懒惰、黑人-懒惰)。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采用M i l l i s e c o n d 公 司的专业心理 学软件I n q u i S i t 3 . 0 进行 I A T 实验 ,考 察被试 在 “ 高薪 ”、 “ 低薪 ” 2 个维度 上 的态 度 ,每一 反应 的反应 时及正确 率均 由计算机 自动 记 录 。经过2 O 个心 理学专 业研 究生评 定和筛选 ,最 终确定 了 与 “ 积极 ”有关 的属 性词 :光荣 、杰 出 、成功 等8 个 ;与 “ 消极 ”有 关的属性词 :肤浅 、笨拙 、 自卑等8 个 ,与 “ 高 薪 ”职业 有 关 的 目标 概念 词 :医 生 、律师 、会 计师 等8 种
验I A T 效应 非常显著 ,大学生群体存在 “ 高新; 积极 ,低薪= 消
极 ” 的 内隐职 业态度 ; ( 2 )大 学生 的 内隐职 业 态度 在 性 别和年 级上 均 差异 不显 著 ; ( 3 )大学生 的 内 隐职业 态度 在年 级 间差异 显著 。 【 关键 词 】大 学生 ;职 业刻板 ; 内 隐联 想 测验 1 、 引 言 刻板 印象是 社会心 理学 、认知 心理学领 域令 人瞩 目的 研究 焦 点之 一 ,社会 心理学 认为 刻板 印象是 指社 会上对 于 某一类 事物 产 生的一种 比较 固定 的看法 ,通 常与 种族 ,地 区 ,性别 ,职业 ,年龄 等有 关 ,普遍认 为它 与某 些特征 和 行为 相联 系 。而 从认 知理论 的角 度 出发 ,刻 板 印象可 以定 义为 ( H a m i 1 t o n &T r o l i e r , 1 9 8 6 )“ 一种 涉及知 觉者 的关 于 某个人 类群 体 的知识 、观念 与预 期 的认 知结 构 ”。职业 作 为刻板 印象 的一 项重要 内容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逐渐 受到 了广

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摘 要 :为 了探讨 内隐性别 学科 刻板 印象 ,本 文简述 了内隐联 想测 验 ( I A T ) 和 刻 板 解释 偏 差 ( S E B ) 两种 测 验方 法 ,梳 理 了相 关 的前人
研 究成果 。最 后提 出运用 刻板 解释 偏差研 究 内隐性别 学科 刻板 印象 的优势 并简 要分 析今 后 的发 展 方 向。
碌 百 形
_
一 ・ - 一 :・ _ : : i 一 一 S 一  ̄ 器: :
内 隐 性 别 学 科 刻 板 印 象 的 研 究 综 述
蔡 倩
( 西 南科 技 大 学 法 学 院 四川 绵 阳
6 2 1 0 0 0 )
作 者简 介 :蔡 倩 ( 1 9 9 4 .1 2 一) ,女 ,汉 族 ,西南科 技 大学法 学 院应用 心理 学专 业本科 三 年级在 渎。
关 键词 :内隐联 想测 验 ;刻板 解释偏 差 ;性别 刻板 印象 ;内隐性 别学 科刻板 印象 中图分 类 号 :B 8 4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9— 0 2 8 6— 0 1 可 以发 现 ,前 人关 于 内隐 性别 学科 刻 板 印 象 的 主要 研 究 对 象 刻 板 印象 自 1 9 2 2年 提 出以 来 一 直 是 社 会 心 理 学 的研 究 热 点 , 是 大学 生群 体 ,而对 中学 生 和 老年 人 的研 究 相对 较 少 。且 目前 大 它 是指 人们 头脑 中存 在 的关 于 某 人 或 某 一 类 人 的 固定 印 象 … 。性 多 数 的研究 是运 用 I A T方 法 来测 验性 别 学 科 刻 板 印 象 ,采 用 S E B 别 刻板 印象 是社会 生 活 中为 人 们广 泛 接 受 的 对男 性 和女 性 性 别 属 方 法 的研究 甚少 。但 李芳 ( 2 0 0 9 ) 运用 S E B方法 考 察 大 学 生 的 内 性 的相 对稳 定 的看 法 和观 念 ,更 多 的指 对 男 性 和 女 性 在 心 理 学 特 隐性别 学科 刻板 印象 ,发 现该 方 法 也 能 够 显 著地 检测 到大 学 生 普 征 方面 的差 异 的 固定 看 法 。 目前 有 关 性 别 刻 板 印象 的研 究 很 多 , 遍 存在 “ 男性 适合 学 理 工科 目,女 性适 合 学 文 史 科 目” 的 刻板 印 但 主要 集 中在职业 性 别刻 板 印 象 上 ,关 于 性 别 学 科 刻 板 印 象 的 研 象 ,且 没有 性别 和专 业 差 异 ,被 试 对 不 同性 别 的 积 极 或 消极 表 现 究 较少 。 的归 因方式 显 著不 同 。也有 少数 研 究 者将 I A T和 S E B的 测验 结 内隐性 别学 科刻 板 印 象 是 一种 普 遍 存 在 的性 别 刻 板 印 象 ,它 果 相对 比,如 马芳 等 人 ( 2 0 0 8 )发 现 这 两 种 方法 均 能 显著 地检 测 把 性别 和学 科两 个维 度 联 系 起 来 ,是 一 种认 为 “ 男性 比女 性 更 适 到大学 生存 在 “ 男 性 比女 性 更 擅 长 数 学 ” 的 内 隐 数 学 性 别 刻 板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摘要】:刻板印象的研究历经坎坷,直到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才生机毕现,尤其是到了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率先明确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内隐刻板印象与内隐态度、内隐自尊一样,成为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内隐刻板印象被定义为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这就帮助人们更加明确地从无意识的层面深刻地理解刻板印象。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占据了将近40年的传统的理论观点,即刻板印象是自动激活的,不能由知觉者的目的和策略所控制和改变的。

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这个观点受到挑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激发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论文的重要目标是本着科学化和生态化的重要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自行设计的性别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和地域刻板印象为研究材料,在国内首次应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纸笔测验方法和模糊数学的主次评判方法在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上,设计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刻板印象在无意识层面上的运作机制,如对无意识启动和内隐刻板印象的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构想和研究背景。

主要是对刻板印象的涵义、心理表征、研究历史、测量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并且重点对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包括对无意识心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并且由此提出总体研究构想。

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

前两个实验主要探讨内隐刻板印象的机制,即刻板印象的内隐启动或自动激活、内隐刻板印象与内隐内-外群体偏爱的关系;后四个实验主要探讨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即社会调节、想象、观点采择和压抑的干预作用。

具体如下:实验一以模糊主次评判方法配合语义启动技术进行实验。

研究表明:在年龄刻板印象上存在自动激活,而且没有性别差异;用不同性质的启动词来激活与年龄有关的刻板印象,激活后的刻板印象对年龄的判断有不同的影响,而且被试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点,表明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人的判断具有模糊性,主次方法有助于社会认知领域的量化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播学“刻板印象”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传播学“刻板印象”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传播学“刻板印象”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与创新2019-07-08摘要: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经典著作《舆论学》中,将刻板印象这⼀概念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从此刻板印象也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个重要概念。

现阶段传播学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以及刻板印象的⽣成机制。

但对于揭⽰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以及受众眼中的媒介刻板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就成为了今后需要进⼀步深⼊研究的问题。

由于刻板印象是⼀个多学科交叉概念,对它的研究⽅法也应当具有更为开阔的视⾓。

关键词:刻板印象;传播学发展困境;理论创新;媒介内容⼀、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1、“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词的英⽂是“stereotype”,最初专指印刷铅板。

它作为⼀个学术术语进⼊到传播学领域,始于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学》⼀书。

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李普曼论述了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的“固定的成见”,也即“刻板印象”。

李普曼借“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来指代社会⽣活中固定成见的现象,暗⽰了他对固定成见现象的理解,即“固定的成见”就像浇铸的铅版⼀样牢固,并且难以改变。

李普曼在书中写到:“⼀旦我们牢固地产⽣了这种成见,就很难摆脱它。

”刻板印象实际上是⼈们的⼀种认知模式,⼈们把对同类事物的认识纳⼊⼀种⼀成不变的认知模式之中,⽽⼈们往往在观察某个事物之前就⽤头脑中对这⼀类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解释了眼前的某个事物。

社会⼼理学家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提出:“我们可以把刻板印象看成⼀种特别的⾓⾊图式,正是这种图式,构成⼈们对属于特定社会类别的⼈形成期望。

”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补充到,“图式促成我们建⽴思维,因⾓⾊图式,你对某个具体⼈的看法和期待,受你对与其⾓⾊类同的其他⼈的看法左右。

”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刻板印象”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消费者对电视机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消费者对电视机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消费者对电视机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电视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庭电器之一,品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指的是消费者对于某一品牌的无意识、先天形成的印象。

内隐刻板印象可以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态度、信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购买决策,因此研究消费者对于电视机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的认知,对品牌和市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消费者对于电视机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的认知,具体问题如下:1.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牌的电视机质量内隐刻板印象有何差异?2.内隐刻板印象是否会对消费者电视机购买意愿产生影响?3.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是否会对其对于品牌质量内隐刻板印象的认知产生影响?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实验对象:选择100名年龄在20-40岁之间、曾购买过电视机的消费者作为实验对象。

2.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将选择3个知名的电视品牌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个品牌的不同型号的电视机进行评定,然后参与实验的消费者要对不同品牌的体验进行评估。

3. 编制问卷:编制问卷,重点调查消费者对于品牌之间的差异以及其购买意愿的影响。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电视机品牌认知、内隐刻板印象等方面。

4.进行实验:消费者进入实验室,依据各自的选购经历,用5-10分钟的时间熟悉三个品牌的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并完成心理测量问卷。

5.数据分析:统计实验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电视机品牌内隐刻板印象之间的差异,以及统计个人特征对于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根据上述研究方案,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牌的电视机质量内隐刻板印象上,会存在显著差异。

2.内隐刻板印象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品牌的内隐刻板印象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3.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收入等因素会对其对于品牌内隐刻板印象的认知产生影响。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王沛(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兰州,730070)摘要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2)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一外群体效应0。

关键词:刻板印象内隐效应内一外群体效应1问题的提出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属性的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1]同时,近来关于刻板化信息表征的另一个研究焦点则是/内)外群体效应0(the inter2out group eff ect))))人们会对与自己无关的群体比所属群体知觉为更加相似、并且更趋向于激发消极的刻板印象的现象。

[2]由于刻板印象加工的内隐性以及内)外群体效应实质上涉及到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独特性这个核心问题,加之对于这两个议题的研究尚处于莫衷一是的阶段,因此笔者试图利用记忆的再认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认知的间接测量方法来探讨刻板印象的自动化加工抑或内隐加工效应以及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效应,进而探索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些更深层面的因素及其加工通路。

2方法211实验材料54张25@15cm的卡片。

其中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两个职业标签分别与9个肯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

另外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否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剩余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中性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不同意义的卡片按随机概率排序。

其中,用以构成词对的形容词是通过从预测被试对于大学生和建筑工人的印象而得到的形容词集合中挑选出来的。

招聘面试中的内隐相貌刻板印象研究_李爱梅

招聘面试中的内隐相貌刻板印象研究_李爱梅

招聘面试中的内隐相貌刻板印象研究X李爱梅X X 凌文辁 李连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摘 要 相貌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相貌吸引力偏高或偏低的个体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认知、观念或预期。

相貌刻板印象潜意识地存在,具有明显的内隐特征。

文章通过一个预备实验和一个情境实验,研究了招聘面试决策中的内隐相貌刻板印象。

结果发现:招聘者对求职者的简历筛选明显受到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并且,求职者的相貌吸引力水平与其他考察指标(实践经验、技能特长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章进一步对如何弱化相貌刻板印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相貌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面试决策1 引言/人不可貌相0,告诫人们不可以貌取人,即依据人的外表推断个人品格和能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0的现象却潜意识地存在。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相貌有吸引力的个体,往往被认为具有较高的能力,较为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甚至收入水平和个人幸福指数也会比较高[1]。

人们对相貌吸引力偏高或偏低的个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认知、观念或预期,这就是相貌的刻板印象(Faci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相貌刻板印象会导致社会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

Trope(1991)认为,刻板印象会影响到社会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它使人们对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假设和结论,而且这种推理是自动进行的,不受个体有意识的控制[2]。

D evine(1998)认为,内隐相貌刻板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的存在,只要一出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机制,并做出相应的判断[3]。

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相貌刻板印象还会对招聘主管的面试决策产生影响,从而被认为是导致面试结果不公平的一个主要原因[4]。

研究刻板印象最流行的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思想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由Greenwald 于1998年提出,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5]。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级 创 新 实 验 项 目( H B 2 0 0 0 3 5 6 )
21
・卷
总第 1 6 1 期
2 0 1 4 年第 8 期
总第 8 2 2 页
想测验应用于对性别刻板印象 、 地域刻板印象 、 种
族刻 板 印象 等 。
本研究 由留学生同学担任主试 ,中国学生不
象印象。结果发现 : ( 1 ) 在华 留学生对 中国人既有积极印象亦有 消极印象, 但总体上积极印象
显著多于消极印象。( 2 ) 在华 留学生对中国人的 内隐刻板印象呈积极方面, 在华时间较长的留 学生对 中国人的消极印象高于在华时间较短的留学生。
关键 词 : 刻板 印 象 内隐联 想 测验 I A T效 应 自由联 想 测验
以反应 时 为指标 , 通过 对 概念 词 和属 性 词之 间 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关注、同时做 出了各种针 务 , 对 性 的研 究 。 以往 的研 究 由于 社会 刻 板 印象 的具 的 自动 化联 系 的评 估 进而 对个 体 的 内隐 态 度等 进
蔡华俭, 2 0 0 3 ) 。 因为众多的社会认知 体 内容即 目标群体 的主要特征会随着评价者 、 评 行间接测量( 价对象 、 评价时间和不同情境而变化 , 所 以多以对 现象多与评价性联想有关 ,因此内隐联想测验提 迅速运 用于 内隐态度 、 内隐刻板印象 、 内隐 某 些 群 体 进 行 描 述 性 研 究 为 主 。 自由 联 想 ( f r e e 出后 ,
1 9 9 5 ) 。 国 内外学者 多采 用 自由联 想测 验 获得 对 以
1 。 引言
Wa l t e r L i p p ma n n在 1 9 2 2年 提 出 刻 板 印 象

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与特定性别之间的联系形成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导致某些职业常常被认为适合某一性别从而影响职业的选择和发展。

现有研究表明,女性较少选择STEM领域的职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领域被认为是“男性为主导”的领域,女性可能感到难以进入或者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另外,男性该做主管、领导或者高薪职位的印象,也可能阻碍女性在职业中晋升。

因此,需要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及其对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影响。

具体问题如下:1.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存在?2.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影响有何体现?3.性别是否会影响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三、研究方法本研究计划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获取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的性别关联性的主观印象,旨在了解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情况。

具体方法如下:1.选取不同职业类型的相关直觉措辞2.在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部分直觉措辞,要求受访者按照这些措辞对职业与性别的联系进行打分。

3. 根据受访者对不同职业与性别的打分情况,判断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情况,分析其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该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实证数据,进一步推动公平性别职场的建设,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研究还可以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扩大相关研究领域和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五、研究限制1.由于在线问卷只能获取主观评价,不能得到真实的行为结果指标,因此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受访者的个人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差异,都有可能影响其对职业性别印象的认知。

3.样本的纳入和筛选可能也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六、参考文献1. Woo, H. D., & Cuddy, A. J. (2015).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across cultures: Towards universal similarities and some differenc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4(1), 1-21.2. Kray, L. J., & Thompson, L. (2005). Gender stereotypes and negotiation.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4(2), 291-308.3. Heilman, M. E., Wallen, A. S., Fuchs, D., & Tamkins, M. M. (2004). Penalties for success: Reactions to women who succeed at male gender-typed task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3), 416-427.。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论文导读: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的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的对象是不同的。

目前,社会心理学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效应的研究与解释尚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注意力的焦点之一。

从认知理论角度来说刻板印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是连结某个社会群体与一系列品质及行为特征的抽象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整个群体乃至于群体成员的信息加工预期的作用。

其运作方式往往是内隐性的(自动化的),,然而这种自动化又不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的,是有条件的,是“目标依赖的自动化”[1]。

有关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致可总结如下。

1内隐刻板印象的种类1.1内隐种族刻板印象1.对种族刻板印象采用间接测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操作过程,而且“可2.恶的种族偏见”是广泛存在的,其程度要比用直接或外显测量的结果更为严重。

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Gaertner和Mclaughlin(1983)[2]的实验是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的一对字符串是否为单词,并用“是”作回答。

研究者选取被试用“是”作回答的反应时来测量所呈现的一对词的关系。

结果发现白人被试对“白种人—肯定词”的反应要比“黑种人-肯定词”的反应时短,而在否定性词的配对中则无这种差异。

Dovidio(1986)[3]先呈现一个启动词(白人或黑人)再呈现一目标词(描述肯定或否定品质的词),要求判断目标词对于启动词是否“永远正确”或“总是错误”。

结果表明启动词是白人是被试对肯定词的反应速度比启动词是黑人时快,并且反则反之。

对此实验者认为那些明确否认自己有种族偏见的人,其思想中存在着“对黑人在信念和体验上的平等价值体系与个体并未意识到的否定观念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内隐刻板印象的体现。

3.1.2内隐性别刻板印象4.虽然社会各方都主张男女平等,但男性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优越性和主宰地位的观念仍然扎根在我们的深层意识领域,存在着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且“定型观念、偏见可以微妙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我们无法觉察到自己有偏见”[4]5.Jocoby 和kelly(1989) [5]进行了名望判断的内隐记忆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一篇探讨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特别是刻板印象形成与影响的深入研究。

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背景,深入剖析了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证研究了刻板印象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指出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自动地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和评价的心理过程。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刻板印象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指出刻板印象是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重要表现,它通常基于个体对某一群体或类别的固有印象和偏见,进而对新的个体或事件做出快速、简单的判断。

在理论介绍之后,文章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深入探讨了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些实验涵盖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群体,包括性别、种族、年龄、社会地位等,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决策和行为。

文章还深入讨论了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其既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效率,也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文章总结了内隐社会认知和刻板印象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消除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刻板印象的理论框架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认知现象,其理论框架基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刻板印象被视为一种快速、自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们通过类别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信息简化,形成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固定认知。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会在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则强调刻板印象的社会功能,认为它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快速适应和互动的一种策略。

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判断他人的社会角色、行为预期和情感反应,从而减少社交成本和提高互动效率。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射测量 、 记忆测验 、 基于反应 时的范式 , 以及刻板印 前 的就 业形 势 下 , 了解职 业刻 板 印象 的特 点及 其发 展 象 解 释偏 差 ( S E B) … 。 规律 , 对 指 导大 学生 科学 择业 以及 在 不 同的职 业 岗位 G r e e n w a l d于 1 9 9 8年 提 出 了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上 更好 更快 地做 出成 就具 有积极 作 用 。 ( I mp l i c i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e s t ,I A T) , 该 方法 以其 创新 性 研 究 实施 引 起 了研究 者 的关 注 。 内隐联 想 测 验 在 生理 上 基 于 ( 一) 材料 神 经 网络 模 型 , 该模 型 认为 , 信息 被储 存 在 一 系列 按 选择 2 4 种 常见 职业 , 编制 《 职业社 会地位评定 照语 义关 系 分层 组织起 来 的神 经联 系结点 上 , 因此 可 表 》。要求被试根据对职业的认识或第一印象 , 选择


以通过测量两个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 , 明确 符合职业社会地位 的选项 ( 包括高 、 低)。根据 5 0 个 这 两者 的联 系 J 。大量 以 I A T作 为测 量 方法 的研究 被试 的评 定结 果 , 计 算 每个 职 业 在 高 、 低 两 个 选项 上
证 实 ,I A T效 度 较 高 , 容 易重 复 测量 且重 测稳 定 性 很 的频率 , 频率最高 的选项即为该职业 的社会地位评定 高, 且 结构 设计 巧妙 , 可 以相对较 好地 控制 无关 变量 。 结果 。根据 每个 职业评 定 最高 选项 的频 率排 序 , 分别 因此 ,I A T被 广泛 用 来对 个体 内隐态 度 、 内隐刻 板 印 选 出高 、 低社会 地 位职 业 的前 4个职 业 。评定 结果 为

心理学论文-内隐刻板印象的抑制与注意力集中的研究

心理学论文-内隐刻板印象的抑制与注意力集中的研究

内隐刻板印象的抑制与注意力集中的研究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寻找和分析大学生对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性别差异,另外,还探讨注意力集中策略对内隐刻板印象的抑制作用。

研究中,采用自主编制的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纸笔测验(IAT),测验问卷按性质分为三类。

实验被试为150名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男女人数各半。

实验结果表明:(1)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对于职业这种社会范畴的判断;(2)当题目信息与个体已存信息不相一致时,能部分抑制内隐刻板印象效应;(3)插入特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用以引导被试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削弱内隐刻板印象效应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程度;(4)本实验结果对先前研究结果进行论证,也就证明我们自行设计的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IAT纸笔测验是可行的;(5)内隐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与个体所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相关,较难受意识层面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性别,抑制,注意力1 前言1.1概念界定1.1.1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初由一名叫做李普曼(W. Lippmann)的新闻记者在其著作《公众舆论》提出来,他发现,个体“脑中的图像”极大的影响了个体对人与事的知觉,这种“脑中的图像”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成见”。

在李普曼看来,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地域等进行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对于某类人的固定看法。

刻板印象这一新术语的提出,引发了众多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刻板印象的看法和定义层出不穷。

Rosenberg(1968)等人认为,刻板印象是联系个体特征和社会类别的一种假设和认知结构。

Ashmore和Delboca(1981)则指出,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一类人的固定看法。

不久后,又有学者指出,刻板印象是由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知识、观念和期待所构成的认知结构(Macrae C.N,Stangor C,& Hewestone M.,1996)。

Wheeler和Petty(2001)将刻板印象定义为,将某个特定社会类别的成员快速地与一组特征性属性相联系。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1.引言刻板印象是指过去经验影响人们把某一品质归因于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但是人们自身并没有内省地识别(或不能准确地识别)这一过去经验(Greenwald & Banai)。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典型内隐刻板印象,Jacoby,Kelly,Brown,和Jasechko(1989)曾运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证明在名声判断中存在内隐记忆操作。

后来Banaji和Greenwald对Bacoby等人的实验程序进行改进,运用信号检测论研究也发现被试对男性姓名的判断标准低于对女性姓名的判断标准,即在性别上倾向于将男性视为更著名一些,表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Devine(1989)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刻板印象中既包含意识的成分又包含无意识的成分,且这两部分是各自独立操作的。

Banaji和Greenwald也在研究中发现,内隐的和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是相互分离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大学生族群中,女性变强是一种普遍存在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正常现象,这些都使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发生了变化。

但人们的性别角色概念是否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须通过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来探究。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它与其他自动化认知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被试没有意识到先前经验对自己的行为或判断产生了影响,一旦被试意识到这一影响,内隐效应就会消失或发生翻转。

因此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都选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瞬间成名”测试来揭示在记忆错觉表象下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一内隐社会认知因素。

实验假设被试对不同性别人名的判断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且被试性别与人名性别间存在交互作用。

2. 实验方法2.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双盲法,由主试告知被试将参加的是记忆实验。

实验为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被试性别(男生/女生)2)被试内变量:人名的性别(男性人名/女性人名)因变量:被试对人名是否为识记过的著名人物做出的判断2.2 被试选取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中抽取男女生各5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摘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来探究大学生对城乡居民的内隐刻板印象。

结果:相容部分的平均反应时与不相容部分反应时差异显著,得出结论:(1)大学生的城乡内隐刻板印象存在。

(2)大学生的性别对城乡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来源却极为显著。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城乡刻板印象1.前言内隐刻板印象即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蓬勃发展,随着研究方法的演进,内隐刻板印象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蔡华俭等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性别一学科刻板印象。

不同城市的居民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刻板印象,有些是符合人们以往熟知的印象,有些则是新产生的。

连淑芳等以地域刻板印象和地域内一外群体偏爱的两种iat为工具,证明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和内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连淑芳,2005)。

王沛研究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将建筑工人与消极词汇联系起来,将大学生与积极词汇联系起来(王沛,2001)。

目前,内隐刻板印象研究得比较多的有: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年龄刻板印象等。

但是对中国城乡两个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研究少有涉及。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虽然逐步放宽甚以至淡化,特别在东部沿海地区乡镇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减少,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但是,人们即使表面上认同了城乡的平等地位传统的城乡刻板印象却依然内隐地存在,并且对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人口的流动越越频繁,在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城乡刻板印象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而且综合上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虽然内隐刻板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但对于城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研究(定稿)

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研究(定稿)

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研究——以泉州市鲤城区为例教育科学学院09应用心理学专业090404053 苏进杰指导老师:许松芽讲师【摘要】目的研究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

方法随机抽取泉州第三中学学生150名学生,通过eprime1.1软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地域刻板印象进行测量。

结果(1)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在总体上不显著。

(2)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在人际关系的维度上不显著。

(3)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在外貌特征的维度上不显著。

(4)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在学习水平的维度上不显著。

(5)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在性格特征的维度上不显著。

(6)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在行为习惯的维度上不显著。

结论泉州市鲤城区的城市儿童没有对流动儿童产生偏见。

【关键词】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内隐联想测验1引言地域刻板印象(regional stereotypes)是刻板印象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定义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既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该领域的独体性。

地域刻板印象可以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上加以界定。

外显的地域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关于某个地区人群体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则指与某一地域标签相联系的,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的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加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农民离开城市,寻找发财致富的门路。

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出现了所谓的“农民流动的家庭化”现象,即农民工把妻儿带在身边。

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是造就了流动儿童这一新的城市弱势群体[2]。

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岁(或是7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3]。

通过对现有流动儿童的论文期刊进行整理发现:(1)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发展
作者:苏永玲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2期
摘要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刻板印象的内隐(自动化)研究日趋深入和精细化。

本文从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

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后,就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Devine发现:只要一遇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①。

因此认为存在着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2内隐刻板印象的种类
2.1种族内隐刻板印象
对种族刻板印象采用间接测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操作过程,而且“种族偏见”是广泛存在的,其程度要比用直接或外显测验的结果更准确。

美国许多心理学家就对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内隐刻板印象作了大量研究。

2.2性别内隐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一般被认为是人们对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的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的看法。

然而,也有研究进一步表明,有些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是具有跨文化性的。

Best 利用人格的五大因素模型研究跨文化的性格刻板印象。

发现男性在尽责性方面相关性高,而在随和性方面相关性低;女性在随和性方面相关性高。

在外向性和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求新性方面跨文化的男性刻板印象高于女性;而在随和性方面则女性更高②。

葛明贵的研究发现被试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外显记忆没有表现出差异③。

2.3地域内隐刻板印象
地域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我国的连淑芳,邹庆宇对于地域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作了大量研究④⑤。

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明显地存在。

3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
3. 1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指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McClelland等人要求被试在对一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编造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

他们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所评估的对象是不同的⑥。

3.2加工分离程序(PDP)
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提出的,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豓。

Jacoby等人根据实验指导语设计了2类测验。

一类是包含测验,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另一类是排除测验,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3.3基于反应时的范式
由于判断潜伏期趋向于表现出个体间实质性的变异,因而可以就大批相同的刺激得到被试的平均潜伏期。

因此,以潜伏期为基础的间接测量主要应用于比较组间平均测量值的假设检验方面⑦。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Creenwald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
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⑧。

3. 4刻板解释偏差(SEB)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是人们在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下所表现出的解释偏差,它作为测量内隐态度的一种指标,反映了个人对某一社会样体的刻板印象在其信息加工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生的作业。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测量产生于社会认知方而的研究,实验具体要求被试完成相关问卷,以检测被试是否存在SEB⑨。

3.5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ERP技术通过对脑电波的测量收集刻板印象的神经生理活动的证据。

一般认为,ERP成分的波幅反映人脑兴奋性的高低,而潜伏期则是神经活动与加工过程的速度和时间评价。

目前刻板印象的ERP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族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