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周先慎《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

合集下载

语文学习也说《简笔与繁笔》的“文眼”李维鼎

语文学习也说《简笔与繁笔》的“文眼”李维鼎
对 于“ 大 病 句 ”的 指 摘 ,《回 应》只 是 照 抄 了 余 先 生“ 作 为 他 立 论 中 心 的 一 段 话 ”。 对 于“ 偷 换 话 题 ”的 指 摘 ,未 予 理 会 ,只 是 埋 怨 批 评 者“ 在 引 用 和 评 论 这 句 话 时 ,不 知 是 因 粗 心 而 忽 视 ,还 是 出 于 别 的 什 么 原 因 ,抹 去 或 忽 视 了 其 中 非 常 重 要 的 两 个 字 ,就 是‘ 单 ’字 和‘ 论 ’字 ”。 而“ 要 正 确 理 解 这 句 话 的 意 思 ,进 而 全 面 理 解 并 接 受 我 由
10 争鸣
也说《简笔与繁笔》的“文眼”
李维鼎
读 周 先 慎 先 生 的《迟 到 的 回 应》(《语 文 学 习》 2017 年第 6 期,以下称《回应》),才知道十几年前 有 余 绍 秋 先 生 对《简 笔 与 繁 笔》的 批 评(以 下 称 《批 评》)。 为 了“ 明 白 是 非 曲 直 ”,便 在 网 上 查 找 余 老 师 的 文 章 ,并 浏 览 了 相 关 文 字 ,觉 得 双 方 如 果 有 所“ 攻 防 ”的 话 ,胶 着 点 主 要 是 周 先 生 所 谓 的 “ 文 眼 ”——“ 然 而 ,文 章 的 繁 简 又 不 可 单 以 文 字 的多寡论”这一句话。
作 者 要 是 真 想“ 论 繁 简 ”,窃 以 为 很 可 以 说 说 的 ,当 然 不 是“ 文 字 的 多 寡 ”,而 应 该 是 :两 者 原 是 相 对 的 概 念 ;它 们“ 没 有 绝 对 的 优 劣 可 论 ”;在 文 章 中 它 们 还 往 往 是 相 比 较 地 存 在 、相 结 合 地(形 成 一 定 语 境 并 在 这 语 境 中)发 挥 作 用 的 ,等 等 。 比 如《简 笔 与 繁 笔》中 所 举 的“ 一 个‘ 紧 ’字 ,意 境 全 出 ”的 例 子(“ 那 雪 正 下 得 紧 ”),就 不 是“ 孤 立 的 ”存 在 。 在 前 ,有“ 正 是 严 冬 天 气 ,彤 云 密 布 ,朔 风 渐 起 ,却 早 纷 纷 扬 扬 卷 下 了 漫 天 大 雪 来 。 那 雪 早 下 得 密 了 。 怎 见 得 好 雪 ? 有《临 江 仙》词 为 证 ” 云 云 。 之 后 ,更 有“ 看 那 雪 ,到 晚 越 下 得 紧 了 。 古 时 有 个 书 生 ,做 了 个 词 ,单 题 那 贫 苦 的 恨 雪 ”云 云 。 相 对 于 之 前 、之 后 的 描 写 ,“ 那 雪 正 下 得 紧 ” 确 实 称 得 上 很“ 简 ”;而 这“ 简 ”,又 与 之 前 、之 后 的 “ 繁 ”相 互 作 用 ,写 出 了“ 风 雪 山 神 庙 ”的 特 殊 环 境 ,涵 养 并 推 动 着 情 节 的 发 展 ,塑 造 并 展 示 着 人 物 性 格 和 命 运 。 鲁 迅 的“ 神 韵 ”说 ,当 是 对 这 种 画 龙 点 睛 之 笔 的 赞 美 。 —— 这 是 题 外 话 ,还 是 回 到 另外两种说法吧。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小结
讨论:
二.
“文章的
思维 繁简不以多寡
拓展 论。”那么该
以什么论呢?
(意思、中心、思想、 感情 、心理等)
文章提出 判别繁简的标 准是“无可削” “不得减”,那 么, 又根据什 么来判别字 、 句“有可削” 和“不得减”
刘勰的“三准”
第一步,根据情理来决定体制; 第二步,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 第三步,选择文辞来显出要义。
对比:见6段最后两句。
比喻:见6段最后两句。
阅读第2段,概括简笔用的好的例 子,并思考它为什么好。
武松打虎: “破落” 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
了。” 令人毛骨悚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境界全出,富有神韵。
第5段: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 第6段: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及其原因。 第7段:提倡简练为文
由此可知,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为两个部分 一(1—5)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
尽其妙。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 层(1)提出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 其宜,各尽其妙。第二层(2—4)举例 论证论点。第三层(5)做到繁简适当 的方法。 二(6—7)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 目,提倡简练为文的原因。
判别文章简不简练 有什么标准没有?
怎样才能做到简练?
简笔
言言简简意 意赅 赅
文字少
言简意少
繁笔
言简意赅(gāi)
话不多,但意思都 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 简明扼要。
拖 沓 ( tà ) 累 赘 ( zhuì ) : 本 文 形 容
文字拖拉,不爽利,不简 洁。
简笔
繁笔
言简意赅
(简练)
言简意少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一、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领会“引论—本论—结论”典型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2.启发学生理解怎样围绕论点对论据进行分析,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1.“简笔与繁笔”是本文的论题。

并列关系短语做题目的议论文,要求对并列的两个部分都作出分析,还常常要求对其关系作出辨析。

本文正是使用这种方法写成的。

在阐述简笔与繁笔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

2.作者对论题的见解。

(1)“简笔”指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从而达到简洁精练、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2)“繁笔”指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从而产生穷形尽相、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3)“简笔与繁笔”各有其妙,无优劣之分。

用简或使繁,以真情实感而定,不能刻意为之。

3.本文的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4.本文的主要论据。

(1)尽简笔之妙的论据:《水浒传》中的“破落”和“紧”。

(2)尽繁笔之妙的论据:《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和《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

(3)刘勰和刘器之的有关言论。

5.本文的现实针对性: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二)内容与结构第1段共10个句子,可以分为3层。

1~3句为第1层,是提出这一段的观点。

思路是从“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问题上的主张出发的,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分为二,有所肯定,又指出偏颇。

4~9句为第2层,是论证这一段的观点。

其中,4~7句是讲道理,是理论论证。

先说简,再说繁,说繁是重点。

说简笔用的是一个复句,从意赅说到意少;说繁笔用了三个句子,单说繁笔的好处和艺术效果。

8~9句是摆事实,是举例论证,用文学大师们的创作证明“用简”和“使繁”都是必要的。

第10句为第3层,在上述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就全文来看,是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论点:简笔与繁笔,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惜墨 如金
景阳冈山神庙环境: “破落”二字 沧州城山神风雪: 仅一个“紧”
言简意赅
反之
言简意少 穷形尽相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味觉、听觉、视觉

反之
繁冗拖沓 借重啰嗦
用墨 如泼 引证
等名角的心情: 焦躁不安
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
结论:交代写作目的,提倡简练为文。简笔与繁笔, 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周先慎 ,男,1935年12月生,四川
成都崇州市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
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
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香港树仁学院等校讲学。他长期从
事宋元明清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著有《古典小说鉴赏》、《明 清小说》等。
1.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5):就文章的繁简问题,作者提 出主张—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
《水浒传》中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紧扣第一段中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等语。 《社戏》中写“我”早年看戏的,紧扣第一段
中的“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和有时使繁,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
不惜“。
——以繁胜简
引证
先后以刘勰《文心雕龙》,顾炎武《日知录》 中有关语言,强化自己的观点。 观点从前贤语中提出。 ——提炼文字、生活
妙。
第二部分(6—7):就当前创作上存在的问题, 作者提出“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言简意赅
简 不可单 以文字 多寡论

繁冗拖沓
言简意少

简笔与繁笔(篇三)

简笔与繁笔(篇三)

简笔与繁笔一、教学目的:&nbsp&nbsp&nbsp1。

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nbsp&nbsp&nbsp2。

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论述的方法。

&nbsp二、教学时数:&nbsp&nbsp&nbsp&nbsp&nbsp课外自读课文&nbsp&nbsp一课时&nbsp三、教学步骤:&nbsp1。

导入:&nbsp《诗经》多用一唱三叹的表达方式,唐格律诗则是用简的极致。

以此导入《》。

《》作者周先慎,本文发表于198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简笔”即文章写得简约,语言简洁扼要;“繁笔”即文章写得详尽,表达细致充分。

《》是篇一题一议的文艺随笔。

属于文艺评论中的一种。

文艺随笔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随时抒写的所见所感。

行文活泼轻灵,具有篇幅不大,格局精巧,语言警譬等长处。

2。

字词1:&nbsp&nbsp冗rǒng&nbsp&nbsp&nbsp多余的&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沓tà&nbsp&nbsp&nbsp多而重复&nbsp。

&nbsp赅gāi&nbsp&nbsp&nbsp&nbsp完备,全&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汩&nbsp汩gǔ&nbsp&nbsp&nbsp水流动的样子。

课文 简笔与繁笔

课文 简笔与繁笔

课文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是中国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学理论文章。

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深入探讨了写作中的“简”与“繁”的艺术处理问题。

在文中,朱自清首先指出,“简”与“繁”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表达内容和情境的需要灵活运用。

他强调:“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用细腻的描绘刻画生动的形象”,这就是对简笔与繁笔恰到好处的应用。

朱自清通过分析诸多文学作品实例,阐述了简笔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性格或描绘出场景氛围;而繁笔则能在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首先指出,简练的文字可以让人一目了然,言简意赅,而繁复的文字则可以让人感受到更多的细节和情感。

接着,文章通过分析一些文学作品的例子,说明了简练和繁复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在分析简练的文字时,文章指出,简练的文字虽然简洁明了,但有时可能会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使作品显得单调乏
味。

在分析繁复的文字时,文章则认为,繁复的文字虽然能够表现更多的细节和情感,但有时也可能会显得冗长繁琐,让人感到沉闷和疲惫。

最后,文章强调了文学创作中适度简练和繁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这两种风格,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吸引力的作品。

同时,文章也指出,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口味。

总的来说,《简笔与繁笔》倡导的是文学创作中“精炼而不简单,丰富而不冗赘”的原则,要求作者根据主题需要,做到语言表达的适度和精准,既要避免繁琐拖沓,也要防止过于简略导致意蕴不足。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第一段
第一层(1-3)肯定前人主张,指出观点“文章繁 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第二层(4-9)分析真正意义“简笔”与“繁笔”。 第三层(10)得出结论“简笔与繁笔,应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 作者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说理,分析“简”的 两种情况:“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分析 “繁”的两种情况:“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和 “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根据“繁”、“简”的 两面性,水到渠成地提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这一辩证的观点。这样的辩证分析,避 免了片面性和绝对化。
解决 问题
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
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该句用繁笔之法,写尽单调的情境,孤寂的心 情。该句也可以浓缩为“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 枣树”。虽说言简,但意少,且有平淡淡薄之 嫌。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孙犁《荷花淀》 “震动”一词,可谓惜墨如金,但足以透视人物 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感活动。因为“手指”的 “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折射——一 时间,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 恩爱;可能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 家乡。
向”而发表议论,并由此提出“文章的繁简 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只要能达意,简笔 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主张。
(1)对于写作,以前的文章家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疾 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2)作者对写作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无可削,字不得减 (3)文章繁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笔与繁笔

高一语文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高一语文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繁笔呢,似乎有些不喜宁静,总爱把什么 东西都大力渲染一番。好象是活力无限的少女 ,大有要炫耀一番的派头。似乎那种无尽的热 情与活力不经释放会把人憋出病来一样。让人 体味到一种直接生动的痛快淋漓。 繁笔精雕细刻的每一笔都是不可缺少的。 好象面前是一个硕大的植物园,虽然几乎每类 植物都是一水的绿色,但细看其中的每一株就 会沉得它们各具风情,缺少了谁,都是一种无 法弥补的缺憾。 简笔,平淡、含蓄而深沉;繁笔,热烈、 奔放而狂野。但是我们会同时接受这两种笔法 ,就象我们欣赏少妇的同时也喜欢少女一样。
五、逻辑训练(三):才女和主妇 有这样一首写才女变主妇的小诗: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 对于这一变化,有人非常痛心,认为一位 清高优雅的女子,最后一头扎进厨房成为世俗 之人,如同白天鹅落地化作家鸭,真是人生的 悲剧。 但也有人说,从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变为踏 踏实实的主妇,这一变化值得肯定!
审题: 1、人生轨迹有直线和曲线。 2、直线特点:效率、成功、平坦 曲线特点:失败、挫折、曲折 3、曲线“美” 将“曲”线拉“直”
1.材料作文:观点从材料中来。 2.材料涉及的话题很明显:对人生的直线与曲线的 看法。 3.关系型的核心话题,两者都需涉及。 4.可以有所选择侧重,但另一方面不能完全抛开。
2、我准备写什么(态度明确): 1、肯定 2、否定 3、辩证看待
3、主旨: ①踏踏实实的优点(价值意义) 每个人都离不开现实(辩证看待) ②清高优雅的优点(价值意义) 精神追求更重要(辩证看待) ③既要踏踏实实,又要清高优雅(本身即辩证)
拟题: 先入得厨房,后出得厅堂 “琴棋书画”高境界 落地的“家鸭”更美丽 ★材料作文牢记三句话: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一、检查预习:

繁笔蓄势,简笔突出

繁笔蓄势,简笔突出

繁笔蓄势,简笔突出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13期主持人语周先慎先生在《简笔与繁笔》一文中提到:“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诚然是不错的。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言简意赅,更要有内容丰富的语言表达。

有时候,一些与主要人物或主要情节无关的内容,并不是拖沓,而是繁笔运用得恰到好处。

繁笔与简笔如何在文章中交错出现,完美配合,是写好一篇散文必须重视的问题。

“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要将“形”有技巧地呈现,才是“神”最好的表达形式。

如在《老王》一文中,杨绛是这样交代老王的情况的:“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这一段看似闲散,表达冗繁,并且像小学生作文一样交代一个人的生平,但细细推究,每一句话都透露出老王艰难的处境。

这份困苦与心酸,作者并没有直白地抒发出来,而是通过叙事去铺垫,让读者自己细细品味。

这便是繁笔带来的效果。

《老王》中的经典名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很好的运用简笔的示范。

作者将自己对老王的情感用一句话总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了读者一个思考空间。

这正如周先慎先生在《简笔与繁笔》中所说:“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从散文的运用中可以看出,繁笔与简笔需使用得当,方能效果倍增。

各家美文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

高三语文上册简笔与繁笔华东师大版

高三语文上册简笔与繁笔华东师大版

③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 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 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 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 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 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 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 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 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 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 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 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 意区别。
高三语文上册简笔与繁笔华东师大 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 正确地理解、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 主张。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 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作者简介
周先慎, 男,1935年12月生,四川成 都崇 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 系。 旋即任教干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 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拉隆 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香港 树仁 学院等校讲学。他长期从事宋元明清 文学 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 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 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 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 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 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 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 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 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 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 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 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 拖沓”变成“简而淡”。

___《简笔与繁笔》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___《简笔与繁笔》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___《简笔与繁笔》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简笔与繁笔文章应该简练明了,不应该拖泥带水。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但是,文章的简繁并不仅仅是文字的多少。

简明扼要的语言可以凝练文章,使其更加厚重;而简单的语言则会使文章显得平淡无奇。

有时候,繁琐的语言也有其好处:可以描写事物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表现其形态和特征;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深入到细节中。

有时候,只有繁琐的语言才能完美地表达文章的意境。

这就是所谓的“以繁胜简”。

看看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有时候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节约用字,力求传达精神。

有时候他们则使用繁琐的语言:用字如泼墨一般,写得滔滔不绝,即使是千言万语也毫不吝惜。

简笔和繁笔各有所长,各有所适。

水浒传》是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为篇幅的长短而滥用笔墨。

有时候,他使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比如在描写___打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破落”来描绘景阳冈上的山神庙,但是却成功地表现出了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当___走上山坡时,他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这种简洁的语言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难怪___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但是,最出色的描写要数“___风雪山神庙”了。

作者用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来描绘漫天大雪,这个“紧”字使整个境界都表达了出来。

___称赞这种语言富有“神韵”,实至名归。

然而,同样是《水浒传》,有时候作者又不避其繁。

看看他如何描写___三拳打死“___”: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就像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睛上,“打得眼棱缝裂,___迸出,就像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放出来”;第三拳打在太阳上,“正中太阳,就像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___、铙儿,一齐响”。

作者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如果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需要说“打得鲜血迸流,___迸出,两耳轰鸣”就足够了。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周先慎(1935—),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合著)、《走进<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论文有《论<聊斋志异>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聊斋志异>继承与总结》、《奇异世界的现实人生》等。

2、文艺随笔,又称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其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化。

【重点难点】1、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解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

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

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则应用“惜墨如金”,使繁“用墨如泼”。

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

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解析:本文是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来证明观点的。

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

选取《水浒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

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

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3、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解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

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

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

《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

《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

《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作者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

我讲的不过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但是,老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只是空洞地讲些大道理,而必须运用典型的材料加以分析,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

随笔一体尤其如此。

文章在第一段里提出总的论点,并作了简括的分析,接着第二、三、四段便举例加以论证。

第二段是分析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第三、四两段是分析用繁笔用得好的例子。

例证的安排也注意到有一定的层次。

简笔用了三个例子,第三例是简到不能再简,着一字而出境界、传神韵。

繁笔用了两个例子,第二例是繁到近于“哆嗦”,却收到了以繁胜简的效果。

例子选得好,又加排列有序,在论证上就能以少胜多,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使文章的论点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些典型的例子是怎么选取出来的呢?这就跟阅读有关了。

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

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

简言之,这篇短文的论点,不从前人的陈说中来,不取自刘杯的《文心雕龙》,也不取之顾炎武的《日知录》,而是由当前创作中趋长之弊的触发,又和优秀作品中这些典型生动的例子的对比里概括出来的。

尽管文章的论点跟前人的相近或相同,但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作基础,文章就多少具有了从新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意。

先提出’种观点,然后去寻找例证,这是一种方法;从许多例证中分析、归纳、提炼出观点,使观点材料不亩分割地融合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方法。

《简笔与繁笔》阅读答案

《简笔与繁笔》阅读答案

《简笔与繁笔》阅读答案《简笔与繁笔》阅读答案简笔与繁笔周先慎⑴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诚然是不错的。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⑵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阅读答案__简笔与繁笔阅读答案__简笔与繁笔。

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⑶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

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

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使读者深为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⑷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嗦。

⑸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简以为文 学以致用——浅议简笔在写作中的运用

简以为文 学以致用——浅议简笔在写作中的运用

2018.5·学术赵林梅(山西省芮城中学,山西运城044600)———浅议简笔在写作中的运用简以为文学以致用2018年5月语文教学通讯May,2018第994卷第5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994No.5摘要:针对写作中拖沓、累赘、言不由衷等弊病,周先慎先生主张用简笔。

而对“简笔”的概念内涵,周先生并未深入阐释,导致这一写作方法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在用例证详尽阐明“简笔”的内涵后,对如何运用简笔,以及怎样训练学生运用简笔做到简以为文进行探析,并从文学典籍中寻找相关方法。

关键词:简笔神韵俗谚写作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8)05-0039-03DOI:10.13525/ki.bclt.201805010作者简介:赵林梅(1971—),女,山西芮城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芮城中学语文教师,曾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省级优秀班主任。

研究方向:应用写作。

◆教学探索鉴赏一篇作文的好与坏,有一个不成熟但却很实用的标准,那就是读完某篇文章后读者被吸引,愿意去读第二遍,此所谓“言可复”也。

周先慎先生有篇《简笔和繁笔》,主张在简以为文的前提下,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简笔和繁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主张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简笔”?按照周先生的观点,就是“言简意赅”,就是“富有神韵”。

“言简”的意思是语言简练,即周氏所谓的“凝练”;“意赅”就是情意充沛,即周氏所谓的“厚重”。

按:有人说“赅”不是“完备的意思”吗?其实不是,至少周先生的意思不是。

因为他在文中用“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作为“言简意赅”的反例。

简洁、凝练好懂,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情感充沛也容易,谁人没有七情六欲,我们每天都在家长里短、爱恨情仇。

但要行文简洁明快,并且做到情意深重,却又谈何容易?这就涉及周先生对“简笔”注入的最核心内涵,“富有神韵”!按:“言简意赅、富有神韵”简简单单八个字,自成体系,藏大手段。

析《简笔与繁笔》中事例的典型性

析《简笔与繁笔》中事例的典型性

析《简笔与繁笔》中事例的典型性
《简笔与繁笔》是一篇论述简笔书写和繁笔书写之间的差异的文章。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举例来解释这两种书写方式的特点。

简笔书写的典型特点是简单、快速、实用。

作者举例说明,当人们写信、写日记、写笔记时,都会选择使用简笔书写。

因为这种书写方式简单易学,能够快速记录信息,并且可以很方便地放在包里或者放在口袋里,方便人们随时查看。

繁笔书写的典型特点是精细、美观、艺术性。

作者举例说明,当人们写书法、画画、设计图案时,都会选择使用繁笔书写。

因为这种书写方式能够表现出细腻的笔画、精美的图案,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总的来说,《简笔与繁笔》中举例的典型性在于,通过对比不同的书写方式的特点,作者能够清楚地阐述出简笔书写和繁笔书写之间的差异,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种书写方式的特点。

浅析文章的繁与简

浅析文章的繁与简

浅析文章的繁与简在文章创作中,文章的繁与简一直是一个十分突出而又相当重要的问题。

评析一篇文章成败如何,质量高低,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少,篇幅的长短而论,而应以繁简适当,各尽其妙为尺度。

简,即简笔,意思是说文章写作中的简练、厚重,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一字传神。

文章虽短,但短小精悍,语句精炼,毫不拖沓繁冗,酣畅淋漓。

繁,即繁笔,意即洋洋洒洒,用墨如泼,汩汩滔滔,描写细致入微,刻画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文章虽长,却意味隽永,引人入胜,爱不释卷。

自古以来,文章大家再研墨成文时,总力倡简笔。

甚至为求一字千金,而绞尽脑汁,苦苦冥想。

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便是典型的一例。

作者写井阳冈上的山神庙,仅用“破落”二字,在读者脑海中立即映印出其时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衰落凄凉景象。

写武松走上景阳冈时,“回头看这日色,渐渐地坠下去了。

”一个“坠”字,令读者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毛骨悚然,仿佛这血色黄昏的后面,猛然跃出一只凶残的大虫来,难怪大学者金圣叹读到此处批注曰:“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宋朝王安石有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丽风光尽收文笔之中,使读者眼前豁然开朗,由衷概叹,“人间最美属江南”。

郭沫若在话剧《屈原》里有婵娟怒斥宋玉的一句台词:“宋玉,你这个没骨气的文人”,仅此一句,把婵娟的责怒描绘得生动逼真。

同为《水浒传》,其中还有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谓是简笔的又一佳作,作者写纷纷扬扬的满天大雪,避开华丽的辞藻,而选用“那雪正下得紧”一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由衷的赞叹说“有神韵”。

报载,法国曾举办过一次报道一场足球比赛的体育征文,要求越短越好,结果头等奖的作品内容是:“嘟-嘟-0:0”了了一句,就把一场索然寡味的足球比赛跃然低上,让读者一目了然。

当然,文章写作中我们倡导简笔,并非一味从简,有时,使用繁笔也有其必要性。

宜简则简,当繁则繁。

《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段写道:“鼻子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酱油铺的: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笔与繁笔周先慎《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
体会
《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作者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

我讲的不过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但是,老
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只是空洞地讲些大道理,而必须运用典型的材料加以分析
^p ,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

随笔一体尤其如此。

文章在第一段里提出总的论点,并作了简括的分析^p ,接着第二、三、四段便举例加以论证。

第二段是分析^p 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第三、四两段是分析^p 用繁笔用得好的例子。


证的安排也注意到有一定的层次。

简笔用了三个例子,第三例是简到不能再简,着一字而出境界、传神韵。

繁笔用了两个例子,第二例是繁到近于“哆嗦”,却收到了以繁胜简的效果。

例子选得好,又加排列有序,在论证上就能以少胜多,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使文章的论点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些典型的例子是怎么选取出来的呢?这就跟阅读有关了。

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

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p 过这些例子(当然不一定都从繁简的角度),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

简言之,这篇短文的论点,不从前人的陈说中来,不取自刘杯的《文心雕龙》,也不取之顾炎武的《日知录》,而是由当前创作中趋长之弊的触发,又和优秀作品中这些典型生动的例子的对比里概括出来的。

尽管文章的论点跟前人的相近或相同,但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作基础,文章就多少具有了从新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意。

先提出‘种观点,然后去寻找例证,这是一种方法;从许多例证中分析
^p 、归纳、提炼出观点,使观点材料不亩分割地融合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方法。

就我个人的体会看,后一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会有下笔时找不到例证的苦恼,也可以避免论据和论点脱节的弊病。

第二是分析^p 尚称周全、中肯。

议论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分析^p 必须周全、中肯。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周全,就是论说全面,有辩证的观点;中肯,就是析理准确,能揭出间题的本质。

这篇短文的落脚点或者说命意,如末段所示,在于“提倡简练为文”。

但提倡“简练”,非但不排斥“繁笔”,而且还肯定创作中有时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就是说,繁笔用得好,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特殊的功用,同样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合于精练的要求。

这样从现象触及本质,立论就比较辩证。

繁笔之失在冗赘拖沓,这是人人所能见到的,故文中略而不论,只从正面讲了繁笔的好处。

但论及简笔,就顾及到两个方面:“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

提倡简练,却不笼统地肯定简笔,而是具体分析^p ,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

这样,说理就比较全面。

在分析^p 当代创作中长的趋向时,也注意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说得较有分寸:“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间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把所论的问题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如果因为有所提倡,就把问题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那就不免失于片面了。

论析要周全、中肯,除了掌握正确的分析^p 方法,对问题的深切感受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如开首提出的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就是在平时阅读中从无数简得好的例子和简得不好的例
子、繁得好的例子和繁得不好的例子的具体感受和对比分析^p 中概括出来的。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