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平差居民区生活用水人口指标法

合集下载

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设计规模

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设计规模

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设计规模城市需水量的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给水系统设计规模的依据,直接影响到城市水源规划、水厂规划、管网规划,是决定给水工程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使用起来比较直观、简便,因而是城市需水量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使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时,指标的确定是决定城市用水量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

如果指标过高,将会造成设施建设规模偏大,导致运行不正常和设施闲置,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果指标过低,建设设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造成短时间内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因而,合理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确定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是根据城市总的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比例系数法确定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1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1.1目前使用的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情况《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目前各城市编制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重要依据,该规范中给出了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但是由于《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国家标准,要考虑到各城市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规定的用水量指标范围较宽。

各地有必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在国家标准的约束下制定符合当地用水特点和实际情况的用水指标,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的建立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量、城市规模、工业水平、公共设施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有关。

在同一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之间往往有相对稳定的比例,可以通过城市生活用水量指标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预测城市用水量。

如果用一个综合系数反映人均综合用水指标与生活用水指标之间的关系将会缺乏灵活性,难以根据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调整及时、合理地做出调整。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算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6.3、3.6.4条计算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3.6.5条和第3.6.6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每户Ng345678910qokh350102009600890082007600 — — —400910087008100760071006650 — —4508200790075007100665062505900 —50074007200690066006250590056005350 55067006700640062005900560053505100 60061006100600058005550530050504850 65056005700560054005250500048004650 70052005300520051004950480046004450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1.9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1.10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原规范2003版设计流量计算存在下列问题:a. 3000人以上支状管道计算无依据;b. 3000人以下环状管道计算无依据;c. 在3000人前提下按设计秒流量式(3.6.4)计算和按最大小时平均流量计算得到两种结果;d. 居住小区给水支管按最大小时平均秒流量计算偏小,与住宅按概率法计算设计秒流量不能銜接;e. 公共建筑区给水管道计算无依据。

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确定方法探讨

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确定方法探讨

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确定方法探讨时间:2007-12-12 11:21 阅读:1059次编辑:PRC 来源: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前言城市需水量的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给水系统设计规模的依据,直接影响到城市水源规划、水厂规划、管网规划,是决定给水工程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使用起来比较直观、简便,因而是城市需水量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使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时,指标的确定是决定城市用水量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

如果指标过高,将会造成设施建设规模偏大,导致运行不正常和设施闲置,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果指标过低,建设设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造成短时间内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因而,合理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确定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是根据城市总的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比例系数法确定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1 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1.1 目前使用的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情况《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目前各城市编制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重要依据,该规范中给出了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但是由于《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国家标准,要考虑到各城市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规定的用水量指标范围较宽。

各地有必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在国家标准的约束下制定符合当地用水特点和实际情况的用水指标,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的建立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量、城市规模、工业水平、公共设施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有关。

在同一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之间往往有相对稳定的比例,可以通过城市生活用水量指标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预测城市用水量。

给水管网平差结果

给水管网平差结果

给⽔管⽹平差结果给⽔管⽹平差⼀、平差基本数据1、平差类型:反算⽔源压⼒。

2、计算公式:柯尔-勃洛克公式I=λ*V^2/(2.0*g*D)1.0/λ^0.5=-2.0*lg[k/(3.7*D)+2.5/(Re*λ^0.5)]Re=V*D/ν计算温度:10 ,ν=0.0000013、局部损失系数:1.204、⽔源点⽔泵参数:⽔源点⽔泵杨程单位(m),⽔源点⽔泵流量单位:(⽴⽅⽶/⼩时)⽔源节点编号流量1 扬程1 流量2 扬程2 流量3 扬程3⼆、节点参数节点编号流量(L/s) 地⾯标⾼(m) 节点⽔压(m) ⾃由⽔头(m)1 0.521 140.000 170.322 30.3222 -115.740 140.000 171.497 31.4973 6.544 140.000 170.342 30.3424 5.746 140.000 171.120 31.1205 1.389 140.000 169.777 29.7776 10.743 140.000 170.067 30.0677 11.814 140.000 169.717 29.7178 1.505 140.000 169.160 29.1609 6.544 140.000 169.522 29.52210 1.853 140.000 169.072 29.07211 8.165 140.000 169.243 29.24312 10.192 140.000 169.242 29.24213 2.345 140.000 168.000 28.00014 0.579 136.000 168.985 32.98515 8.893 136.000 169.011 33.01116 6.023 136.000 169.013 33.01317 11.962 136.000 168.897 32.89718 1.476 136.000 168.554 32.55419 12.498 136.000 168.893 32.89320 1.389 136.000 168.602 32.60221 2.316 136.000 167.692 31.69222 3.243 136.000 165.822 29.822三、管道参数管道编号管径(mm) 管长(m) 流量(L/s) 流速(m/s) 千⽶损失(m) 管道损失(m)1-3 100 90.0 0.521 0.092 0.218 0.0202-4 315 46.1 115.740 1.637 8.172 0.3773-7 315 540.0 40.102 0.567 1.157 0.625 3-4 315 500.0 47.167 0.667 1.556 0.778 4-6 315 400.0 62.827 0.889 2.633 1.053 5-6 100 240.0 1.389 0.245 1.209 0.290 6-7 225 725.0 11.452 0.288 0.482 0.350 6-9 315 490.0 39.242 0.555 1.112 0.545 7-12 315 455.0 37.888 0.536 1.043 0.475 8-9 100 260.0 1.505 0.265 1.394 0.362 9-11 315 380.0 31.193 0.441 0.733 0.278 10-7 100 320.0 1.853 0.327 2.016 0.645 11-12 225 460.0 0.492 0.012 0.002 0.001 11-15 315 570.0 22.536 0.319 0.407 0.232 12-13 100 405.0 2.345 0.413 3.068 1.242 12-16 315 440.0 25.843 0.366 0.521 0.229 14-15 100 100.0 0.579 0.102 0.262 0.026 15-16 225 200.0 1.174 0.030 0.009 0.002 15-19 315 665.0 14.237 0.201 0.179 0.119 16-17 315 400.0 18.647 0.264 0.290 0.116 17-22 100 560.0 3.243 0.572 5.491 3.075 18-17 100 255.0 1.476 0.260 1.346 0.343 19-21 100 400.0 2.316 0.408 3.000 1.200 19-17 315 850.0 1.966 0.028 0.006 0.005 20-19 100 240.0 1.389 0.245 1.209 0.290 四、管⽹平差结果特征参数⽔源点2: 节点流量(L/s):-115.740 节点压⼒(m):171.50最⼤管径(mm):315.00 最⼩管径(mm):100.00最⼤流速(m/s):1.637 最⼩流速(m/s):0.012⽔压最低点22, 压⼒(m):165.82 ⾃由⽔头最低13, ⾃由⽔头(m):28.00第六章给⽔管⽹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给⽔管⽹的设计计算⽅法和步骤;(⼆)教学内容1、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计算2、管段流量分配3、初拟管径4、平差计算5、泵站扬程与⽔塔⾼度设计;6、管⽹校核;(三)重点: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计算,环状管⽹设计计算的理论、步骤及平差⽅法和管⽹校核。

管网平差新法

管网平差新法
最小二乘法
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得到管道系统的误差平方 和最小的优化目标函数。
迭代计算
通过迭代计算,不断调整管道系统的参数,以最 小化目标函数。
数据处理
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消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 保证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平差结果的质量评估
残差分析
根据残差的大小和符号,评估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精度评估
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等指标,对平差结果的精度进 行评估。
研究方法和内容
研究方法
采用数学优化方法,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对管网系统进行平差计算。
研究内容
研究管网平差模型的建立,研究管网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研究优化算法在管网 平差中的应用,并编写管网平差软件实现。
02
管网模型的建立
管网模型的概述
系统的组成
管网系统由管道、节点、管件等 组成,其中节点是管道的连接点 ,管件是管道的组成部分。
混合平差算法
将线性与非线性算法结合起来,以解决复杂工程中的平差问题,但算法的实现较为复杂。
平差算法的实现流程
模型建立
根据实际工程问题,建立相应 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求解
利用平差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 解,得到最优解。
结果分析
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合理 性和可靠性。
04
平差结果的分析
平差结果的基本信息
VS
实验结果
通过对比实际观测数据和平差结果,发现 平差后的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非常接近, 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性能分析和比较
性能分析
通过对不同管网系统的平差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泛化性能,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模的 供水管网系统。
比较
与其他传统的管网平差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数学建模和计算,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准确的 计算结果。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第10章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工程10.2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10.2.1 居住小区设计用水量居住小区设计用水量包括:居住小区的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造用水量、绿化用水量、水景和消遣设施用水量、道路和广场浇洒用水量、公共设施用水量、管网漏水水量及未预见水量、消防用水量。

居住小区的居民生活用水量,应按小区人口和住所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经计算确定, 住所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详见表2-2。

居住小区公共建造用水量,应按照其使用性质、规模,按用水单位数和相应的用水定额经计算确定,居住小区公共建造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详见表2-4。

公用游泳池、水上游乐池的初次充水时光应按照使用性质和城市给水条件等确定,宜小于24h,最长不得超过48h,补充水量要求见表12-6。

水景循环系统的补充水量应按照蒸发、飘失、渗漏、排污等损失确定,室内工程宜取循环水流量的1%~3%,室外工程宜取循环水流量的3%~10%。

居住小区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15%计。

居住小区的消防用水量和水压及火灾连续时光,应按现行的《建造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造设计防火规范》确定。

生活、消防共用系统消防用水量仅用于校核管网计算,不属于正常用水量。

居住小区的绿化浇洒用水定额可按浇洒面积1.0~3.0L/m 2·d 计算。

干旱地区可酌情增强;居住小区道路、广场的浇洒用水定额可按浇洒面积2.0~3.0L/m 2·d 计算。

10.2.2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设计流量10.2.2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设计流量居住小区给水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用水变化逻辑既不同城市给水系统,又不同于建造内给水系统。

居住小区给水管网的设计流量与居住小区规模、管道布置状况以及小区的使用功能等因素有关,应通过多地点长时光实际测量各种居住小区内不同供水范围用水量变化曲线,再对大量资料举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求出居住小区给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总8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算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条和第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A公共建筑区的给水管道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和按第条计算管段节点流量。

?3.6.1B小区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小区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6.1、3.6.1A条的规定计算,并应考虑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2 不少于两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3 当小区室外给水管网为支状布置时,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应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3.6.3 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取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2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自行加压供给时,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为贮水调节池的设计补水量。

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确定方法探讨

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确定方法探讨

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确定方法探讨时间:2007-12-12 11:21 阅读:1059次编辑:PRC 来源: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前言城市需水量的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给水系统设计规模的依据,直接影响到城市水源规划、水厂规划、管网规划,是决定给水工程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使用起来比较直观、简便,因而是城市需水量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使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时,指标的确定是决定城市用水量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

如果指标过高,将会造成设施建设规模偏大,导致运行不正常和设施闲置,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果指标过低,建设设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造成短时间内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因而,合理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确定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是根据城市总的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比例系数法确定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1 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1.1 目前使用的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情况《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目前各城市编制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重要依据,该规范中给出了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但是由于《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国家标准,要考虑到各城市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规定的用水量指标范围较宽。

各地有必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在国家标准的约束下制定符合当地用水特点和实际情况的用水指标,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的建立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量、城市规模、工业水平、公共设施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有关。

在同一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之间往往有相对稳定的比例,可以通过城市生活用水量指标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预测城市用水量。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1)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1)

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算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6.3、3.6.4条计算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3.6.5条和第3.6.6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1.9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1.10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A 公共建筑区的给水管道应按本规范第3.6.5条计算管段流量和按第3.6.6条计算管段节点流量。

3.6.1B 小区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小区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6.1、3.6.1A条的规定计算,并应考虑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2 不少于两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3 当小区室外给水管网为支状布置时,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应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3.6.3 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取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2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自行加压供给时,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为贮水调节池的设计补水量。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算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6.3、3.6.4条计算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3.6.5条和第3.6.6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1.9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1.10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A 公共建筑区的给水管道应按本规范第3.6.5条计算管段流量和按第3.6.6条计算管段节点流量。

3.6.1B 小区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小区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6.1、3.6.1A条的规定计算,并应考虑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2 不少于两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3 当小区室外给水管网为支状布置时,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应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3.6.3 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取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2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自行加压供给时,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为贮水调节池的设计补水量。

管网设计计算说明书

管网设计计算说明书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计算书一、用水量计算1、居民生活用水量Q1:设计城市人口10万,自来水普及率按100%计算,居民综合用水定额310L/(人·d),Q1=100000×0.31=31000m3每小时用水量用最高日用水量乘以该小时占全天用水量的百分比。

2、工业区用水量Q2(1)工业区一用水量Q2a高温车间生活用水量:高温车间三班的总人数为0.9万,用水定额取35L/(人•班),Q`2a=9000×35/1000=315m3,然后分成三班,用每班的用水量乘以小时的变化数即得该小时的用水量。

一般车间生活用水量:一般车间的总人数为0.6万,用水定额取25/(人•班),Q``2a=6000×25/1000=150m3,然后分成三班,用每班的用水量乘以小时的变化数即得该小时的用水量。

淋浴用水量:分为两部分,高温车间淋浴用水量取60L/(人•班),高温车间100%淋浴,一般车间的淋浴用水量取40L/(人•班),一般车间60%,所以Q```2a =9000×60/1000×100%+6000×40/1000×60%=684m3,然后分为三班,每班的淋浴用水量为228m3,且淋浴时间分别在0~1、8~9、16~17.生产用水量Q````2a为21000m3,每小时的生产用水量用总生产用水量除以24工业一区的用水量Q2a=Q`2a+Q``2a+Q```2a+Q````2a(2)工业区二的用水量Q2b高温车间生活用水量:高温车间三班的总人数为0.9万,用水定额取35L/(人•班),Q`2b=9000×35/1000=315m3,然后分成三班,用每班的用水量乘以小时的变化数即得该小时的用水量。

一般车间生活用水量:一般车间的总人数为0.9万,用水定额取25/(人•班),Q``2b =9000×25/1000=225m3,然后分成三班,用每班的用水量乘以小时的变化数即得该小时的用水量。

给水计算书

给水计算书

给水管网课程设计计算书一、用水量计算1. 居民区生活用水量计算按街道建筑层次及卫生设备情况,根据规范采用最高日每人每日综合生活用水,计算出居民区的每人每日用水量,并应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居民区的最高时流量Q 1Q 1=k h14.8611ii N q ×f 1 K h1—时变化系数q 1i —最高日每人每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cap ·d) N 1i —设计年限内城市各用水区的计划用水人口数,cap f 1—用水普及率1 N 1=362人/公顷×17.183公顷=6154人K h1=1.48 f 1=80% 2.工业企业用水量2Q工厂作为集中流量,根据所提供的最高日平均流量及工作班次,变化系数,确定单位最大秒流量。

3.市政用水量3Q 、浇洒道路用水:9803m /d ;绿地用水:10003m /d 3Q = 980 m3/d +1000 m3/d = 1980 m3/d 4.未预见用水量4Q4Q =(1107.72+3485+1980)×0.20=1314.54 m3/d5.水厂供应 7886.86×5.0%×1000÷3600=109.54 L/S 其余由高位水池供应 168-109.54=58.460 L/S二、选择给水系统及输水管定线1.根据县城平面图、地形、水体、街坊布置情况,绘制等高线;2.采用水厂与高位水池联合供水方式;3.进行管网及输水管定线,对管段、节点进行编号,并将管网模型化。

各管段长度与配水长度注:由于此县采用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所以可以将清水池及水厂同建于管网的节点(1)处,输水管段非常短视其长度为零不计损失。

其余管段配水长度确定原则为:两侧无用水的输水管,配水长度为零;单侧用水管段的配水长度取其实际长度的50%,只有部分管长配水的管段按实际比例确定配水长度;两侧全部配水的管段配水长度等于实际长度。

(三)计算最高时工况下节点流量、管段设计流量、确定管段直径 1.计算比流量q s =∑-ih lQ Q 2== 0.0261L/(s.m)2.计算沿线流量 i s mi l q q ⨯=3.计算节点流量:集中流量可以直接加到所处节点上;沿线流量将一分为二,分别加到两端节点上;供水泵站或高位水池的供水流量也应从节点处进入管网系统,其方向与用水流量方向不同,应作为负流量。

城市供水指标解释

城市供水指标解释

城市供水指标解释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市供水统计年鉴》统计指标解释分表一供水与售水1、生产能力:(1)能力(万立方米/日):指按供水设施取水、净化、送水、出厂输水干管等环节实际测定计算的综合生产能力。

不包括供水高峰阶段,超负荷增加的生产能力。

计算时,以四个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主确定能力。

各个环节的能力计算方法是:取水能力:地表水水厂应按取水口、进水管及进水泵房机泵的能力确定(包括补压井能力),一般以机泵能力为主计算。

计算公式:日生产能力=各台机泵铭牌能力或测定的机泵能力X 1-各台机泵同时开动后的损失因素)X24小时有的水厂,如进水管的能力小于机泵能力,且以后各环节的能力又是按进水管的能力配套的。

则可按进水管每小时输水能力X24小时计算求得。

地下水水厂应按水源井和抽水机泵的能力确定。

如机泵能力与水源能力不一致的,以两者中最小的能力计算。

计算公式:日生产能力=各台机泵铭牌或测定的机泵能力(或水源井枯水期最大出水量)X 1—各水源井同时抽水后的损失因素)X24小时(2)水厂(座):指具有一定的生产设备,能完成制水整个生产过程,水质符合一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要求,并可作为公司(厂)内部一级核算的生产单位。

一个水厂可能有一个或数个水源地,一个生产系统内的各项设施,如分布在几个地点,只能作为一个水厂,但补压井和加压站不能作为水厂。

按不同的取水方式,水厂可分为地表水水厂和地下水水厂两种。

按生产不同的水质,水厂可分为非饮用水水厂、饮用水水厂和既生产非饮用水又生产饮用水混合水厂三种。

2、供水量(万立方米)(1 )供水总量:指报告期供水企业(单位)供出的全部水量。

包括有效供水量和漏损水量。

有效供水量指水厂将水供出厂外后,各类用户实际使用到的水量。

包括售水量和免费供水量。

售水量指收费供应的水量。

免费供水量指无偿供应的水量。

2 )平均日供水量:指报告期供水企业(单位)平均每日的供水量。

计算公式:报告期供水总量平均日供水量= (报告期日历日数一般按报告期日历日数365日/年进行计算)3)最高日供水量:指报告期供水企业(单位)最高一天的供水量。

城市供水计划统计指标解释

城市供水计划统计指标解释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公共供水(简称自来水)和单位自建设施供水(简称自备水)两个部分。

城市公共供水(自来水)指隶属于城建部门,主要承担城市全社会供水任务的城市公用性的生产经营型企业。

一般以自来水厂个数为统计单位。

自来水厂指具有一定的生产设备,能完成自来水整个生产过程,水质符合一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要求,并作为公司(厂)内部一级核算的生产单位。

按其生产方式不同,可分为地面水水厂和地下水水厂两种。

按其生产的水质不同,又可分为非饮用水(浑水)水厂、饮用水(净水)水厂和既生产非饮用水(浑水)又生产饮用水(净水)的混合水厂三种。

按其生产规模不同,又可分为大型水厂、中型水厂和小型水厂三种。

即现有综和生产能力在10万吨/日以上的(不包括10万吨/日)一个城市或一个自来水公司,可能有一个或数个自来水厂,一个自来水厂又可能有一个或数个水源地。

一个生产系统内的各项设施,如分布在几个地点,只能作为一个自来水厂;但补压井和加压站不能作为自来水厂。

自建设施供水(自备水)指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等社会单位自办的独立水厂或供水设施(包括地下水、地面水)。

一般将拥有自备水的独立单位统计为一个自备水单位(不论单位内部同时有几个水厂或供水设施均视为一个自备水单位数)。

有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城市,自备水单位数统计以水资源管理部门掌握的数字为准。

设计综合生产能力指城市供水设施取水、净化、送水出厂输水干管等环节的综合生产能力,按设计能力(以四个环节中最薄弱环节为主)计算。

在设计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经挖、革、改增加的生产能力,应按一次或数次增加的设计生产能力总和加原设计生产能力求得。

实际综合生产能力指自来水厂取水、净化、送水、出厂输水干管等环节的综合实际生产能力,按实际测定的(以四个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主)生产能力计算。

包括当年已经采取的各项措施后增加的能力,供水高峰阶段,超负荷增加的生产能力不予以计算。

测定时,以取水、净化、送水及出厂干管四个环节的薄弱环节为主。

给排水管网平差计算方法

给排水管网平差计算方法

给水管网平差使用方法
1、初分流量、选管径,形成数据文件
(1)数据单位:长度——米;管径——毫米;
水量——升/秒;流速——米/秒。

(2)流量的正负号: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

(3)编号:进行环的编号,外环(无邻环)编号为21。

例如:
2、编辑录入数据(1)打开QE执行文件,进入编辑器,然后输入文件名(不带后缀)进入输入数据状态。

(2)输入、修改数据。

数据输入顺序:最小闭合差环数
管段数
管长管径流量邻环数
输入结束后按F2存盘,按ALT+X退出
(1)
(2)
输入结束后按F2存盘,按ALT+X退出
3、数据运行
在DOS状态下,按路径打开gspc空格文件名运行平差。

若不运行或出现死循环,则录入数据出现错误。

例如:
注意路径:我把QE和GSPC都存在了C盘的documents and settings中的yxj文件夹中。

后面的yxj是我录入数据的文件名。

l常见错误:
(1)忘记输入文件名或带后缀;
(2)环数或管段数与实际不符;
(3)编号错误;
(4)少空格(数据不足)。

4、查看运行结果
打开QE执行文件进入编辑器,敲入文件名*.out察看结果。

在文件夹中同时出现
打开后,即为平查结果。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住宅小区用水量计算方法

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算3.6。

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

6。

3、3.6。

4条计算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3。

6。

5条和第3.6。

6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表3.6。

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每户Ng345678910qokh350102009600890082007600 - — —400910087008100760071006650 — —4508200790075007100665062505900 —50074007200690066006250590056005350 55067006700640062005900560053505100 60061006100600058005550530050504850 65056005700560054005250500048004650 70052005300520051004950480046004450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2 服务人数大于表3。

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3。

1。

9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

1。

10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3。

6。

1原规范 2003版设计流量计算存在下列问题:a。

3000人以上支状管道计算无依据;b。

3000人以下环状管道计算无依据;c. 在3000人前提下按设计秒流量式(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网平差居民区生活用水人口指标法
管网平差是指通过各个水管网节点的衔接和调节,使得各个居民区的
水压平衡,确保居民区都能获得合适的用水压力。

而生活用水人口指标法
则是通过评估居民区人口数量、居民生活用水量等因素来确定居民区的生
活用水人口指标。

首先,确定居民区的生活用水人口指标需考虑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
每人日生活用水量以及居民区的供水能力等。

人口数量是指居民区的人口
规模,可以根据相关的人口普查数据来获取。

每人日生活用水量是指每个
人每天所需要的生活用水量,常用的指标为70-120升/人/天。

同时,还
需考虑居民区的供水能力,包括供水管网的规模和供水压力等。

其次,通过生活用水人口指标法,可以将居民区的生活用水人口指标
分为两类,即基础指标和调整指标。

基础指标是指通过人口数量和每人日
生活用水量所计算得出的初步指标,可作为评估居民区生活用水人口指标
的起点。

调整指标是指根据居民区的供水能力和实际需求来对基础指标进
行调整的指标体系。

居民区生活用水人口指标=人口数量×每人日生活用水量
然后,根据居民区的供水能力和实际需求来进行调整。

供水能力主要
包括供水管网的规模和供水压力等。

如果居民区的供水能力较大,可以适
当增加生活用水人口指标;如果供水能力较小,需适当减少生活用水人口
指标。

同时,还需考虑居民区的实际需求,如是否包括商业用水、工业用
水等。

最后,通过对居民区的生活用水人口指标进行评估和调整,可以更好
地满足居民区的生活用水需求,并提高供水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
还需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和供水情况,综合各种因素来确定合理的生活用水人口指标,以确保居民区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管网平差居民区生活用水人口指标法是一种通过评估人口数量、每人日生活用水量和供水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居民区的生活用水人口指标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调整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区的生活用水需求,提高供水的质量和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