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
2.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别D.君主专制独裁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4.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邮票(4枚),力求多元化地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内容最为恰当的是()
①商鞅像②秦始皇像③秦半两钱④西安兵马俑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6.汉代负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的官员是()
A.丞相B.太尉C.刺史D.御史大夫
7.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取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该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9.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为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与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10.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的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1.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2.“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俱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只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8分)
(2)材料三、材料四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怎样?其态度与材料一、材料二的统治者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11分)
(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7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
材料四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五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正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讳。”“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