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议沈从文创作中的“天人合一”

议沈从文创作中的“天人合一”
历史 回廊
议 沈从 文创作 中的“ 人合一” 天
赵艳 霞 , 娟 冯
( 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南长 沙 408 ) 湖 湖 10 1
摘 要 : 代 文 学 史 上 。 多 作 家的 创 作 都 有 受 到 道 家思 想 的 现 许
游 》 , 指 要 顺 应 自 然 , 妄 加 行 动 , 此 来 对 天 地 作 深 入 细 致 )意 不 以 的观 察 , 而探 究 天地 伟 大 的 美 而通 晓 万物 生长 的道 理 。沈 从 文 从 也 曾 经 说 过 ,我 就 是 个 不 想 明 白道 理 却 永 远 为 现 象 所 倾 心 的 “
… …
关键词 : 从文; 子; 沈 老 庄子 ; 人 合 一 ; 学创 作 天 文 中 图分 类 号 :13 0 文献标识码 : A
我 永 远 不 厌 倦 的是 看 一 切 。 ”] 是 这 种 不搀 杂 任 何 定 1正 4
向 、 见 的 纯 粹 的 “ ” 使 得 沈 从 文 作 品 中 的 景 物 描 写 , 土 叙 定 看 , 风
述往往 不是“ 背景 ” 而 是 “ 景 ” 不 是 “ 衬 ” 而 是 “ , 前 , 陪 , 主体 ” 湘 。《 行书简》 是在这种单纯的“ ” 便 看 中所 完成 的最 精 美 1 (0 1 0 - 1 2 0 17 - 1 12 1 )3 0 1 - 2
沈 从 文 的 作 品 中 曾 多 次 提 到 庄 子 ,甚 至 在 遭 到 左 派 重 重 攻
击 的时候仍将 庄子作 为 自己的精神动 力 ,两千年 前的庄 周 。 “ 仿
佛 比 当 时 多 少 人 都 落 后 了 一 点 。那 些 人 早 死 尽 了 。到 如 今 。 和 你
2“ 天人合 一 ” 的人性 美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的总结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的总结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的总结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道家思想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力量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由。

沈从文的作品中展现了道家思想的许多特点,如超越人我之间的界限、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为了探讨沈从文与道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沈从文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首先,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以自然为师的思想。

道家强调人应该依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之道。

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例如,在《边城》中,他通过对大自然中各个细节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他在作品中穿插了许多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元素,如江河的流水、春天的花朵等,这些元素都传达着他与自然一体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沈从文的作品中呈现了顺其自然、超越人我之间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勉强逆天而行。

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心境,展现了一种对命运的接受和超脱。

例如,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他表现了一个农民因为天灾而倾家荡产的境遇,但这个农民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种心境体现了沈从文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他在作品中传达了对命运的顺从和坦然面对的态度。

此外,沈从文的作品还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对道家思想的追求。

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与天地同久而无穷”。

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通过塑造与自然密切联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境界。

例如,在《边城》这篇小说中,他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性格特点,将她与大自然相结合,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境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沈从文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他通过描写自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展现了一种超越人我之间的境界。

总之,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道家思想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从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看其道家思想

从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看其道家思想

从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看其道家思想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在现当代文坛独树一格,他多次谈到水在自己的人生和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是水养育了他,教会他认识美,学会思考,并且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是以水为背景。

沈从文当年离开老家只身一人到北京闯荡,他的创作不仅是对故乡的思想,更多的是见到工业文明,大都市生活以后有感而发呼唤一种更为健康的,诗意的生活方式。

他的作品大多被认为带有一种淡淡的田园牧歌的哀愁,沈从文自己却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其实,沈从文借助“水”意象还传达出一股更为深沉的悲哀,其作品中水有清美的德行、坚韧的生命力、孕育万物的母性和生命的无常与不定等特征,而从这些意象中我们能够读出很多道家思想,如虚静观,天人合一等。

这样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抓住的沈从文作品的核心思想,并对观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水意象;道;虚静观;天人合一引言沈从文自己却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挖掘其作品中的深刻内涵--道家思想的自然流露,而这些思想的流露离不开作品中水这一重要意象。

本文力图通过其作品归纳出“水”的独特意象,然后进一步来阐释这些意象表达了那些道家思想。

这些工作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去抓住沈从文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对观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神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沈从文与水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凤凰古城”,地处于川、湘、鄂、黔四省交界之处,也正是湘江沅水流域。

凤凰城是一座坐落在山洼里的小水域,城的四周是用石头砌成的城墙,沱江经城而过,城里多清泉,清冽的泉水从山岩缝隙里渗出,人们在石壁上凿成壁炉似的泉井,井前铺着青石板,井边放着竹筒做成的长勺,供人随意舀水之用。

泉井四周长满青苔及羊齿植物映的四周清幽碧绿。

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论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传承

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论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传承

I道家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论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传承吴道毅摘要: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而言,沈从文特别推崇道家文化,坚持让道家文化同西方现代文化与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与对话,在现代社会重现自身的活力。

追求素朴自然的人性理想、坚持顺应“大化”的生死观念与推崇“无为而治”的社会形态,这是沈从文传承道家文化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沈从文;作品;传承;道家文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以来南方民族文学话语建构及其对民族文化建设的贡献”(12BZW129)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8-0073-05有学者曾以“文化保守主义”①来解读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夏志清更是这样评价沈从文:“他对古旧中国之信仰,态度之虔诚,在他同期作家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②这些评判表明的正是沈从文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联。

从道家文化中寻找有利于现化社会发展的活性资源,让道家文化同西方现代文化与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对话,体现出沈从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

而追求素朴自然的人性理想、坚持顺应“大化”的生死观念与推崇“无为而治”的社会形态,正是沈从文传承道家文化的主要路径。

一、追求素朴自然的人性理想“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在晚清国弱民愚的背景下,鲁迅提出了“立人”的主张。

对鲁迅来说,立人的出发点是启蒙,而落脚点则与救亡紧密相关,即关系民族的兴盛与国家的强大,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乃至最终建立“人国”。

鲁迅的所谓“立人”,其实质便是个性解放与精神解放。

对于鲁迅的“立人”思想,钱理群的主要解释是:第一,立人是终极性社会目标,即国家的统一、独立、富强与民主都不能以牺牲个体精神自由为代价;第二,其路径是少数先驱者的个体精神自由首先强大起来,再通过他们对民众进行启蒙,最后建立真正的“人国”③。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论沈从文的文学观绪论沈从文是一位推崇超政治文学观,坚持文学独立自由立场的文学家。

他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一种籍书写小说而达到诗歌的抒情境界。

以“抽象的抒情”展现生命的美丽,表达对生命的体悟。

以期待“把生命引导到一个崇高的理想上去,激发生命离开动物的人生观”,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吟唱的是庄严与卑微,坚实与柔弱,质朴与刚健等多种音部叠加的生命咏叹调,他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一、缠绵的乡土情结,无可比拟的湘西是沈从文的精神资源。

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它在沈从文创作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4年到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沈从文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拿起笔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通过在作品中对湘西作一种充满温情的描述来寻求慰籍,支持自己在都市中奋斗下去;1924年1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目前所知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

在这篇散文中和紧随其后发表的日记体小说《公寓中》里,反映的都是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的极端陌生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又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抒发受到都市轻慢后产生的愤懑,求得感情上的平衡。

当都市生活中“全个社会都对于陌生客人表示拒绝”,而向前的希望远景又十分模糊,沈从文唯一可做的还是回忆过去,把那点属于自己的痛苦和寂寞镶嵌在各不相同的自然景物中,一再温习尤其是儿时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保留的新鲜快乐印象。

于是就有了《玫瑰和九妹》《炉边》《黎明》等描写家庭生活和童年朋友的作品。

此时沈从文尽管已经展露出善于捕捉湘西自然风韵和奇异人生的艺术才能,但他仅仅是把故乡的一些自然风情、生活琐事或个人的情感意绪敷衍成篇而已,还没有能力对湘西作更深的文化审视。

驱使他把目光投注到湘西的是初到都市的极端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湘西对于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原料。

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

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
有 求 的 “ 文 ” 最 大 的 差 异 就 在 于 沈 从 文 是 自然 流 露 , 主 动 不 在 了 。而 沈 从 文 笔 下 的 湘 西 的 水 , 着 另 类 的 品 性 。湘 西 美 , 不
追 求 散 淡 , 这 也 正 是 其 散 文 自觉 不 自觉 流 露 出对 道 家 思 想 的水 在 灵 动 优 柔 之 中更 多 一 份 利 索 泼 辣 。这 里 的 水 似 乎 更 有 而
凿地使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纯朴厚实 ; 另一方 面, 与 自然彼 人
沈从 文散 文中较少 大段 的景 物描写 , 而仅仅 是零 星出 此共通 , 知相惜 , 然 相 这正是沈从文所 追求 的理想社 会。这一理
现 的 片段 也 彰 显 了沈 从 文 对 道 家 思 想 的青 睐 。湘 西 是 一 个 神 想 也 正 符 合 道 家 所 描 绘 的 小 国 寡 民 的 世 界 。 湘西 的 自然 是 真 秘原 始 而 又渺 远 的 地 方 , 有 “ 万 大 山 百 条 清 流 ” 称 , 素 十 之 因 正 的 自然 , 而不 是 人 工 雕 凿 之 后 的 自然 。 在 这 种 环 境 中生 活
的 特 征来 考察 , 会 发 现 其 中 清 晰 可 见 的 道 家 思 想 的 痕 迹 。 就

因而 沈 从 文 笔 下 的湘 西 景 致 , 实 都 是 为 了写 人 事 。一 其
方 面 , 方 水 土 养一 方 人 , 里 纯 乎 天 然 的 自然 景 物 , 加 雕 一 这 不

绘景写人 。 物我合一
所有这些无不令人想到这样一个词 :上善若水 。 “ ” 为小说 , 为散文 , 一 但是这 两股潮流很 快就 融合为 一 , 成 了 居民 , 形 “ 诗化小说 ” 的文学链条 。沈从 文即是其 中的代 表 , 同时也是

会通与疏离:论沈从文与道家文化关系

会通与疏离:论沈从文与道家文化关系

的关联 性存存 。存 这种 文化存 在 中 , 作 为传 统 文化
基 冈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 道 家 文 化 显 然 是 沈 从 文 思 想
清 波给予 我 的影 响实在 不小 。 我幼 小 时较美 丽 的生 活, 大 部分都 同水 不能 分离 。我 的学校 可 以说是 在
精神 中 的一个 重要 的内容 , 对沈 从 文与其 关 系进行
他 的人生 态度 。 而 这种 热爱 山水 , 师法 自然 , 天地 为
的梦想 寄托 在他 身上 ,但 自小体 弱 多病 柔 弱敏 感 , 再 加 上 时代 变迁 , 特别 是 “ 五四” 余 波 的影 响 , 让 他 走 向了文学之 路 。虽 曾结交 丁玲 、 胡 也频 等 左翼 文
本 的生 存状态 与道 家精 神是会 通 与契合 的 。
新 变, 让 他 最 终 疏 离并超 越 了道 家 的局 限 。
关键词 : 沈从文; 道 家文化 ; 会通 ; 疏离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6 3 6 5 ( 2 0 1 3 ) 0 1 . 0 0 9 2 . 0 5
那刻 起 。 他 所 面临 的那 些 风俗便 塑造 了他 的经验 和
行 为” “ 、 的话 , 那 么塑造 沈从 文 的精 神 心理 与价值 取 向的 介 质 , 应该 不 是一 般 意 义 上 的儒 家道 统 , 也 不 是抽 象 枯燥 的人 生说教 , 而是 作为 化外 之地 的湘西 的 自然 山水 与 民情 风俗 , 它从 最为 宽泛 与 多方 的层
印象 ,远 比其 小学 书篮 中 的 《 包举 杂 字 》 、 《 幼 学琼

沈从文《边城》与传统文化

沈从文《边城》与传统文化

沈从文《边城》与传统文化现代的许多作家早年时期,接触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的成为永恒的经典。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即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早年接触的文学作品比如《史记》、《清苑珠林》、《水经注》等对沈从文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对其影响至深。

沈从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宁静淡泊的湘西风情,完成了对人性和生命美的歌颂与赞扬。

他崇尚自然,自爱、爱人的精神,正是道家庄子“宗法自然”、老子“道生万物”思想的体现。

他的代表作品《边城》就恰如其分地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思想。

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曾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大俗子,被一件人事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的这种观点与道家宣扬的“自爱而不自贵”(《老子》)是相通的。

胡适认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个‘自然’。

”重视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

沈从文出生在封闭而美丽的湘西凤凰县,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美。

大自然的“清”“静”深深影响了作者,亲近自然山水,与之融为一体。

这就使得他的作品保持着一种特有的自然之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

《边城》中摆渡的老人囚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敏感,被傩送二老误认为“弯弯曲曲”“不利索”,过渡人给的钱,他坚决不收,有时情却过不去,他也决不占人家半点便宜,必用这些钱买止匕茶叶和烟草供过渡人享用。

在外人看来,老头是助人为乐,是爱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稳与平衡,是出于自珍自爱,所以在这里自爱与爱人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庄子把对人性的理想寄托在“神人”身上,在《逍遥游》中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痴而年谷熟。

”所有的描写都具有脱离尘世的美感。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道家思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道家思想

不仁, 万物为当狗; [Z 在作品的第二章, 以 7。 小山城的
居民多居住在吊脚楼 , 而吊脚楼又常常遭受春水的 袭击。 如果水来得特别猛, 沿河吊脚楼就有被水冲去 的危险, 即使生活的居所被水冲走 , 小城的人也只能 呆望着, 心中充满着对生命的无奈和悲缅之情。 对这 种自 然造成的不幸, 沈从文写出了人的渺小, 人无力 抗天的悲哀。 天的安排高于人事能力的意志, 人只能 “ 呆望着”对天的不仁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 , 这种面 对命运的无可奈何沈从文在生命中也曾 承受。 沈从 文青年时与疾病斗争、 支撑了四十天, 终于没被这场 大病把生命夺去。 但他刚过危险期不久, 他的一个最 好的朋友却在一次游泳中意外溺水而亡。这对沈从 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真正感到了人的渺小, 这次 触动是他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自己的死里逃 生, 朋友的意外身亡, 使沈从文对 自己产生了疑问, 促使他辞去了职务 , 准备到北京读书, 去学那永远学 不尽的人生。 沈从文一生追求生命的自 在和 自 却 然, 一直未寻到纯粹的 自由, 人在充满变数的“ 面前 , 天” 表现的是多么脆弱!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道家思想
第 21 卷第 3 期 2006年6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Suzhou Col lege
V ol . 2 1 , N o . 3
J un . 2 0 .0 6
从《 边城 》 看沈从文的道家思想
徐晗
(宿州学院 中 文系, 宿州 234000) 安徽
摘要:本文分析沈从文的生平, 可见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边城》 在《 中亦可见道家文化的痕迹, 由此可知, 道家思想
他一些沈从文的评传中我们可以看出 沈从文就是一
个超越个人功利得失、 崇尚自 然的人 , 为人处事皆表 现出真率态度 , 他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这种人生态度 , 而这种态度正是道家所提倡的。《 边城》 中的故事就 像古老的童话似的, 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质朴的世外 桃源, 人情风俗、 环境景物都是“ 自然” 的。作品中描 写了美丽可爱的少女翠翠 , 当她遇见陌生人时就像 小兽物碰见猎人, 匆匆逃走。 可以说她从里到外都得 益于这青山绿水的自 , 然 并与之和谐一致。 李健吾在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道家文化气质——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道家文化气质——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

作者: 张红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天府新论
页码: 204-205页
主题词: 道家;文化气质;无拘无束;沈从文;超脱
摘要: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是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同时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巫术和求仙方术,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

它长久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老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多数作家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湘西小镇上的沈从文大师用他妙手生花的笔端告诉了我们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道家提倡“无拘无束,万事万物同一本源,主张人与大自然接近,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

沈从文的道家观点,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摘要文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

文学是哲学的一种体现。

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单纯朴实,给人一种美感。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边城》这部充满湘西风土人情的七万字长诗。

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边城》中沈从文所透露的哲学思想。

作者一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

从边城这个桃花源式的社会中,处处透露其生命哲学的观点。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宁静、心灵的洗礼的同时对于现代浮躁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哲学;生命观;《边城》一引言:《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之作,沈先生通过描绘边城美好的世界表达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含蓄的透露着理想与现实对比的悲凉。

在这理想的世界中,诉说着茶峒小镇故事,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风景优美的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

边城读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人性之美和风俗之美。

边疆人诚实、朴实、热情和团结。

沈从文通过描绘着美丽的乌托邦世界,隐含着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现着西方对人自身反思的哲学思想。

此外,它还体现在《边城》的文字、风情和优美的景色中。

这些也不例外,都给了我们美感。

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论证,使“边城”之美更为直观。

许多路要自己走,才能知道迂回曲折,许多故事只有在能感受到人的触摸之前才能被反复阅读。

读过多次《边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最直观和深刻的是故事中发生的小世界向你展示一切美好。

,纯粹得背后却给人有种莫名的辛酸感。

令人不得反复思考时代在进步,而生命的该如何完整。

在二十一世纪,它是怎样找到的,也找不到这样的纯洁而不染世俗的地方。

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是北京学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这项工作是支撑他建立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支柱。

通过对湘西宁静、和平、淳朴、民风民俗的描述,对现实生活中古代美德和价值观的消失表示遗憾,并对现代文明中物质物质的泛滥进行了批判。

论道家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作者:张婧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在沈从文的创作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渗透于沈从文的人格理想、创作心理、文艺观、创作手法等多个方面。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沈从文的作品给人一种率真自然、毫不矫揉造作的美感享受。

关键词:道家文化;沈从文;影响作者简介:张婧冉(1992-),女,河南许昌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1道家文化对沈从文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在沈从文创作的方方面面,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都在不经意间传达出道家的某些观点。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沈从文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平静冲淡的独特审美品格。

一、生生不息的道家文化(一)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反对过度的人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和其他生物并无高低之分,因此不应妄想统治自然、征服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一颗平等包容的心对待万事万物。

道家还大力提倡水的品格:“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家倡导尊重人的自然天性,保留真性情,不为外物所役使,时刻保持平和的心境。

道家还主张“性超善恶论”,认为人本身的性情便是最自然、最理想的,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不压抑、扭曲人性。

老子有“三宝”说:“慈、俭、不争”。

其中“慈”包含着仁的意思,提倡仁爱、“与善仁”。

庄子所说的仁则有着更广阔的施予范围。

同时,道家提倡施仁时不自我标榜、不造作,对那些被统治者标榜的所谓“仁义”标准持否定态度。

(二)道家文艺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清静无为,对于人所创造的文艺在一定程度上持否定态度。

但是他所否定的是那些刻意为之的文艺,而向往合乎自然的文艺。

庄子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忘记自我、物我合一,强调“虚静”、“物化”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Shen Congwen's 'Xiangxi' fictions and spirit of
Taoist art
作者: 陈国恩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10-115页
主题词: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道家艺术精神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沈从文创作——从尚“三”特征说起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沈从文创作——从尚“三”特征说起
化 的生成 过程 中可 以看 到老 、 思想 文化 因子 的存 在 庄
沈从 文生 于斯长 于斯 的湘西 , 浸润 着湘西 的文化
血液, 呼吸着 湘 西 的文 化 气息 子里 透着 湘 西人 的 骨
生命 意 识 。沈从 文 一直 强 调对 生命 自由的追 求 与 向 往, 在他看 来 , 生命 的可 贵之处就 在 于朴 实 自然 、 人 自 由和谐 。这 可 以说是 道家 文化对沈 从文 的影响 , 可 也
灵 的泛 灵论 , 以原 始思维 、 原始 多神教 或拜 物教 , 求 追
性 的爱 , 供 了富有 浪漫情趣 的文化背 景 。 提 在这 里 , 我 们看 到 , 庄 的 自然 自在 和巫文 化的野性 、 老 狂欢 、 娱神 共 同构成湘 西 文化 。
二 、 家 文 化 理 想 道
自由 自在 、 和谐 自然为 内核 。道家 文化宣 扬 “ 为 ” 无 自 然 自在 , 自由、 以 阴柔 、 虚静 、 脱 与宽容 , 助世人 涤 超 帮 除烦 恼 、 平衡情 感 、 修身 养性 、 化 心灵 。 然 , 净 显 在楚 文
之 光 , 煜 照 人 , 烛 如金 。 = 在 沈从 文笔 下 , 与 煜 如 ”3 1 人
收 稿 日期 :Ol …O 一 】 2 2 3 9
作者简介 : 赖雅 琴 (9 8 )女 , 西赣 州人 , 士 , 18 一 , 江 硕 研究 方 向 : 国现 当代 文 学 叙 事 学 中
第 2期
赖 雅 琴 : 家 文 化 影 响 下 的 沈 从 文 创 作 道
・4 1・
同乐 。C] 阿黑 小史 》 写 道 神巫 几 次 为 阿黑 打 -a 在《 o 中,
鬼 治病 , 巫 的出现 , 热情 奔放 、 神 为 充满青 春活 力 的野

《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

《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

《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作者:毛西子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5期摘要:沈从文在作品《边城》中塑造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村庄,那里有着一套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人们信守人性的本质,淡泊名利。

本文通过分析《边城》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人性观、发展观和名利观三个视角,分析该文学作品展示的理想社会和价值观,从多个方面解读《边城》体现的道家哲学思想,揭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与京派文学创作的共性,发现文学创作对现实的理性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道家思想1.引言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社会大背景下,道家思想应运而生。

与儒家、法家不同,道家“从对原始质朴的人性崇尚和追求出发,反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出现的争夺、欺诈等品行”[1](75),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一种理想化构思[2](73-7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活跃于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作家们,如沈从文、林徽因、汪曾祺等,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京派”。

京派作家的写作风格虽不完全一致,但有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语言明净自然,等等。

沈从文作为京派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文学作品将京派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4]。

在代表作《边城》[5]中,沈从文着力描绘了一个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遥远山村和一群保持着人性本善的淳朴村民,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质朴与纯真。

沈从文通过《边城》向人们展示了童年回忆与内心世界,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构思与憧憬。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康倩指出:“文学即人学。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必然要反映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

”“文学活生生地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

”[3](19-20+28)道家思想的产生与《边城》的创作有着相似的历史时代背景,《边城》在有意或无意间继承了道家思想文化[1](75)。

解读《边城》中的道家思想,有助于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思想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边城》解读

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边城》解读

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边城》解读作者:翟星宇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道家文化在中国这片乡土气息浓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对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即京派作家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他们主张文学关注人生,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品格,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是坚持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而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相契合,即让文学自由地发展,不受政治和经济的束缚。

在这方面的追求上,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之一,洋溢着浓厚的道家精神文化内涵,其代表作《边城》也充分彰显了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化的追求和从容宽厚的文化心态与浓厚的艺术独立意识。

《边城》的问世是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借鉴与超越。

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都对沈从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精神也都尽现在《边城》内,他对湘西世界中的恬淡、自守的人性进行努力的探索与追求,可以说,“边城”中的尽善尽美、自然质朴是沈从文先生的情感慰藉,是其精神还乡之地。

一道家倡导“天人合一”,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道家倡导“天人合一”,意欲打碎这些外加在人身上的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而翠翠的自然美,她的不含杂质正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再现。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①翠翠是秀美的,神奇灵秀的湘西大地哺育了她,她是人性美的化身,是理想人性与纯真秀美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是大自然的女儿。

《边城》中"桃源"式的环境衬托出的道家完美世界思想

《边城》中"桃源"式的环境衬托出的道家完美世界思想

《边城》中"桃源"式的环境衬托出的道家完美世界思想摘要: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成文后便成了人们梦想中的"世外桃源",它是如此神秘清新而又迷离飘忽。

《边城》不断地感染人们的内心,不断震撼我们的灵魂。

《边城》美得不食人间烟火,令人向往而又莫名的无比惆怅。

这些,正是源于他"世外桃源"般的"边城"风光,从而衬托出了道家"自然而然"的完美世界。

关键词:世外桃源边城震撼灵魂环顾中西方的思想史,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构建非常之多。

柏拉图奴隶制民主蒙昧时期孕育的"理想国",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之城",中国儒家"天下大同"的理想信念,道家"世外桃源"的道法自然的社会构想。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

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

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回到小说《边城》,我们可以从沈从文的笔下品味到浓浓的"世外桃源然天成的道家思想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它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但在文学发展史上他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独立独行、别具个性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很少去描绘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或是激烈复杂的政治矛盾冲突,他终身为他自己所构建的“湘西世界”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从而创造出了与当时的文学主潮流相去甚远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的美丽的人性湘西世界,给我们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从文体到文风的形成可以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深远的影响。

一、人生经历与道家思想沈从文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里,山城周围数十里全是山重山,只临到城边时,西边一点才有一坝平田出现。

城东南还是群峰罗列,一年四季随同节令的变换,山上草木岩石也不断变换颜色,形成不同画面,神秘奇丽。

山城里的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

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

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情结使他在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生活在对家乡土地的印象中。

这一文化背景为沈从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道家文化的接受场。

沈从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军人,家人对他本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沈从文小时侯非常顽皮,完全是个充满童心、野性”自然之子”,“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他经常逃学,在逃学中学会了许多生活知识和人情世故。

他到市场观察打铁、杀牛、织蕈子、骂架、打猎,学会了游泳,赌博,甚至偷别人家的李子枇杷,结识了许多奇人趣事,沉湎于大自然中,认识了三十种树木名称,十多草药,观察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

在他的眼里,自然是主体,人是大自然中的风景。

这造就了沈从文“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的性格,形成了他顺应自然,回归天性的审美趣味和生命理念。

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攻打凤凰城失败。

他的父亲和叔父卷入了那次攻城,而表哥险些被害。

年仅九岁的沈从文就听叔父说衙门从城边抬回了410个人头,一大串耳朵,死者上千。

这些对于一个年纪才九岁的孩子来说可谓记忆深刻。

而这种杀戮持续了约一个多月。

作者说:“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辛亥革命后不久,年仅十岁的沈从文便亲历了家庭的变故:父亲因谋刺袁世凯失败而流亡关外;1917年,沈从文聪明美丽的二姐不幸夭折:同年,受家境所迫,沈从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以补充兵名义,随军队同去辰州”;从军期间,初涉人世的沈从文更是亲眼目睹了生命的严酷与人生的无常:在茈江的乡下四个月看杀人一千;“扮过观音菩萨”的莲姑、堂兄沈万林……这些生命图景,与此前湘西革命党人失败后地方官兵用抽签方式决定苗人的生死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使少年沈从文“感到了生死的莫测”。

沈从文的少年经历令他看到人生的大起大落,生命的漂泊无定。

亲人的聚散无常使他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学会超越个人荣辱得失,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超利害、齐物我、等生死、泯是非,在虚静中“物化”,在淡泊中“心与物游”(《庄子·齐物论》),这正是道家的人生观。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文化先驱者对道家思想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随着五四高潮过后,处于苦闷彷徨中的部分现代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道家,以求灵魂的解脱和心灵的安慰。

沈从文也正是在这种急剧变动的社会氛围中走近了道家。

如何在动荡的岁月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如何为命运多桀的中国人寻求一条新生之路?沈从文在苦苦地思索着,而道家主张远离政治,远离暴力,无为而治,这些都非常符合沈从文的心境,道家的“尚柔”、“守雌”“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也都成为他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

难怪沈从文为了表示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沈从文很喜欢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页捕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哀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1)他一直自称为“乡下人”,就是想强调自己对远离政治,追求自然的一种渴望。

二、文化追求与道家思想庄子之“道”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呢?即“乃在直下扣紧人生之问题,而标出人之成为至人、真人、天人、神人之理想。

”(2)庄子教人们面对现实追求理想,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生活而成为至人、真人、神人。

道家追求的是在精神上、心灵上超脱现实人生,达到“身与物化”,“身于物游”的自由的人格理想。

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就是庄子美学极力张扬的核心所在。

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媚世俗,不逐主流,是沈从文留给我们世人的主要印象。

沈从文由“中国近30年内政最黑暗糊涂的时代”,“觉察出社会的拙劣和人的愚心”。

他认为,改变“社会的拙象”、救治“人的愚心”,最好的途径在于文学,“以小说代经典”。

以小说影响国民的心灵,因此,他对文坛上的政治功利倾向与商业化色彩,多次展开过严厉批判。

他对海派文学冠以“商业竞卖”的头衔,由此引发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京派”、“海派”之争。

沈从文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也就必然会反对文学从属于、附庸于政治的羽翼之下。

他也反对文艺的商业化倾向,认为那代表了新文学的“堕落”。

沈从文眼中的文学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一个人的生命“指南”与“经典”,却万万不可“沦落”为政治家、商人手中的“工具”和“销售对象”。

在卷入的文坛的多次论争中,沈从文都处于被批评的孤立地位,但是,在孤立面前,沈从文仍能特立独行,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决不盲从和随众。

坚守孤独而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从中可见道家思想对他的文化追求上深刻的认识。

三、湘西小说与道家思想1、自然的景观在道家思想中强调要忘记自己的现实存在,与天地融为一体,超越人世一切外在的欲望、厉害、是非、善恶、美丑,达到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造物者之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可见在道家思想中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

而我们知道沈从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就是他所构建的有着原始大自然本色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丽迷人的。

这里山高水长,地苦雾多。

湘西的山水既有奇险的一面,又充满了灵性。

沈从文更多的是用清新淡雅的色彩来描绘它。

这幅湘西山水风情画,不仅有高山流水,险滩行舟,舟人覆没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更多的是,清风徐徐的春日,月华如水的夏夜,气爽清朗的秋色,烟波江上,水雾林梢,水船水手欹乃橹歌,吊脚楼灯光情意绵绵。

(3)沈从文对湘西景物的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享受。

这也与道家思想对美的追求有着相通之处。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见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4)这是他在《边城》中写茶峒的美,“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潭是“三丈五丈深潭可清澈见底。

”水是“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人家呢“多在桃杏花里,春天里只需注意,有花处必有人家。

”山村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

且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5)可以说这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产物,这一切都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造就了一副如诗如画的境界。

他的笔下的湘西世界,古朴、宁静、原始、野性而又十分和谐,充满蓬勃的生命力,与道家崇尚自然的观点暗合。

2、自然的人性沈从文曾在他的《月下小景》的序中这样说:“这世界尚或又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石,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奉的是‘人性’”。

(6)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着他自己信奉的人性。

这种人性就是自然人性。

而我们再来看看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在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之中,他把人性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神人的身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卓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痨而年谷熟。

”(7)可见庄子崇尚的人性也是要远离世俗尘嚣,是自然美好的。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贯穿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道”的思想,而道法又是自然的,《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是依靠地上的生物生存的,地上的生物又是在不断地和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搏斗以求得生存发展,而各种自然现象又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客观规律则是依着自然万物而存在的。

人应当效法自然并且顺应生命的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正本性,保持人性的健全。

在《庄子》的开篇,就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其后又写野马,然后又加了一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为后面解释“鹏”为什么一飞就可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作了铺垫,并借助斥鴳的嘲笑道明了一个关键所在“此小大之辨也。

”(8)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这样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和庄子不管是在关注万事万物还是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中都提出了一切都是要崇尚自然的。

他们都推崇自然人性观。

而沈从文也不例外。

他向往自然的人生,追求自然的人性。

他笔下的主人公可谓都是自然之子。

他笔下的湘西少女就如这神秘的湘西世界一样,纯洁善良,不食人间烟火。

她们的美是天然而成的,翠翠是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廘一样,从不想道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奇,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9)从这一段对翠翠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翠翠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赋予的,不管是容貌还是性格,沈从文把她比作自然中本身存在的动物,更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这种自然性情。

生活简单而又自足,勤劳自然、美丽温和、宁静执着构成了她的人性美的全部。

如果说这些少女体现了自然和谐与人性恬静优美的一面,那么他笔下的男性则带有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