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稷下学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稷下学风

周立升王德敏

稷下学宫的设立,在我国先秦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创举。它不仅兼有学府,研究院和统治者的智囊团等多方面特点,为中华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学宫中逐步形成的学术风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稷下学风的特点,分析其精华和糟粕,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是总结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授业弟子,著书立说,使学术专业化

学风问题不仅是所谓的为学之道,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殷周时期的文化教育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着一切文献典籍和传授知识的特权。当时的辟雍、泮宫(一名学宫)和庠序学校,都是为贵胄子弟设立的。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扫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当时“学”的内容,武则“射御”,文则“礼乐”。根本谈不到什么独立的学术研究。春秋末叶,特别是战国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官学渐废,私学日兴,私人著述和讲学之风便陆续出现。老子首创道家的理论体系。孔子首办私学,开始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但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否定了一切具体学问,孔子则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诩,把教育的内容基本限制在周礼的范围内,认为视、听,言、动都要遵循周礼。这样一来,那些所谓的学问知识也便成了政治、道德的附庸了;老、孔都未能打破官学旧学风的藩篱。

稷下之学则不同。它在齐国执政者的扶持下,自觉地打破了旧“官学”的传统,使学术研究从“官府”之中解放出来。逐渐独立化和专业化,特别是学者们都树立了学术上的创新意识,墨守周代官学之风为之一扫。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大都是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即“士”。这些先生们在学宫中,是以讲学和著述来培养其从学弟子的。各学派的先生均有自己的一班弟子。如淳于髡曾率领其弟子进说邹忌(见《史记·孟荀列传》),田骈有“徒百人”(见《战国策·齐策》四);孟轲“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可谓洋洋大观,儿说的弟子曾为宋元王解闭(见《吕氏春秋·君守》篇),在稷下“最为老师”,并曾“三为祭酒”的荀况,其弟子自然亦不在少数。其它如慎到宋鈃,环渊、接子、季真等,大致也不会例外。各派的学者们,正是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培养其弟子们的思考和论辩能力的,这是稷下之学与一般学塾,与后世独尊儒术的太学、国子监皆大不相同的独到之处。因此,稷下学官首先是个学府而不是官府。在那里,学术活动获得了“不治而议”的独立性,就是说学术研究不受行政干涉,齐国的学术政策自觉地不以行政权力干涉学术,让学者“不治而议”,认为对的就采取,实行;认为不对亦听其自然,让学者们自己去争论。

对这种情况,当时有人很不理解,如孟子的学生就问孟子:读书人不工作、吃白饭,可以吗?孟子便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产品交换为例,讲了一番社会分工的道理,然后说,研究学术、培养人材,也是一种工作。他们有功绩,也不是白给饭吃。(见《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思想,是促使稷下之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学士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史记·孟荀列传》),就看谁的理论能够说服“世主”。当然这只靠那“述而不作”是不行了。因此,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破旧论,立新说,标新立异,便蔚然成

风。有的破除了对经书的迷信,如孟子就破除了对《尚书》的迷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指出《武成》仁者无敌和“血流漂杵”的逻辑矛盾(《孟子·尽心》下);有的推倒了帝王的权威,如田巴“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史记·正义》引《鲁仲连子》);有的破除了对天命的信仰,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戡天”思想,有的举起了反目的论的旗帜,如季真主张“莫为”等等。学术研究的内容也冲破了“礼、乐、射、御”的描框框,扩大到了自然观、认识观、历史观、逻辑学、人性论以及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各个方面。各派学者所写成的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据《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计有:

宋鈃:《宋子》十八篇,班固自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尹文:《尹文子》一篇,班固自注:“说齐宣王,先公孙龙。”颜师古注云:“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慎到;《慎子》四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环渊;《蜎子》十三篇。班固自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田骈:《田子》二十五篇。班固自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接子:《捷子》二篇,班固自注:“齐人。”

邹衍,《邹子》四十九篇。班固自注:“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另有《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颜师古注云:“亦邹衍所说。”

邹奭:《邹奭子》十二篇。班固自注:“齐人,号曰雕龙奭。”

鲁连:《鲁仲连子》十四篇。

其他如《黄帝四经》、太公《六韬》,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兵法》等也应是稷下学者所著。

此外,《管子》一书,可能是部分稷下先生的论文集(参见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晏子春秋》可能是淳于髡整理编辑而成;《王度记》亦为稷下先生所作,但不一定是淳于髡,因其思想与淳于先生相抵牾;《司马兵法》据《史记·司马穰苴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司马穰苴兵法》。”此所谓“大夫追论”可能就是指的“赐为上大夫”或“列大夫”的稷下先生们,再有春秋时的齐国官书《考工记》,可能也是经过稷下先生的整理而流传下来的(参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至于孟轲、荀况之论著现仍传世,此处就不评论了,只是指一点,即孟、荀著作中哪些篇章是在稷下所作,还得下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工夫,不能贸然言之。

总之,在稷下学宫中,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齐之稷下的百家之学。

二、学派独立,百家争鸣,开一代新风

在稷下,各家各派的学者们云集一起,互相切磋、批评、自由争辩,或讲学,或著书,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论证不同的学说主张,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从文献记载来看,在稷下的确是出现了百家之学。过去,人们称它为稷下学派。看来这种称谓是极不确切的。一些著名的人物,譬如彭蒙,田骈、宋鈃、尹文、环渊、接子等属道家学派,孟轲、荀况,鲁连等属儒家,儿说、貌辩(有人认为此人即儿说)、颜歜、田巴等属名家,邹衍、邹奭等属阴阳家,淳于髡及一批稷下先生属法家或称齐法家,慎到,赵人,亦为法家。《晏子春秋》接近墨家,另外还有农家,兵家、方技家、纵横家等等。在稷下还孕育了“因阴阳之大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