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稷下学风

合集下载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精神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精神
资、 私 人 主 办 的学 校 。 正是由于这种灵活 、 多样 的 办 学 形 式 , 才 使 得 稷 下 学 宫 在
办 学 上 自然 而 然 地 继 承 了官 学 和 私 学 的许 多特 点 ,并 且 集 官
学、 私 学 的优 长 于 一 身 , 既 能 以现 实 的 社会 、 政 治 问题 为务 , 保 证 统 治 者 办 学 目 的的 实 现 , 又能促使思想 自由、 学术 繁荣 和 人
校 。它 的 初 创 是 出 于齐 统 治 者 “ 招致贤人” 的 目的 , 这种养士 、
的高 等 学府 . 也 是世 界 上 最 早 的大 学 , 它 是 战 国 时期 百 家 争 鸣 的 中心 和缩 影 . 对 中 国古 代 文 化 、 学 术 及 教 育 的 发展 都 产 生 了
深远的影响。
才辈出, 成 为 战 国 时期 文 化 、 教 育 的 中心 。
缗王 、 襄王 、 王建六代 , 历 时约 1 5 0年 , 距 今 已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史。
( 二) 多 功能的办学模式 : 稷 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 、 著述 、 育 才 活 动 为 一 体并 兼 有 咨议 作 用 的 高 等学 府 稷下学 官是在 “ 用 士养士 ” 盛 行 的 时 代 背 景 下创 建 的 , 是
总之稷下学宫在办学职能上集咨议育人著述于一体始终做到三者兼顾它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办学模式的光辉典范三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讲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无统一的规定稷下学宫集各派私学于一地成为一个集中的游学场所客观上促进了讲学活动的开展既保证了教师对学生的挑选也提供了学生可以跨越门派自由择师的机会除讲学之外期会是稷下学宫的另一种主要教学方式这也是一般私学所没有的期会就是指稷下各派定期举行的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稷下学宫把这种毫无门户之见的期会作为教学组织形式既促进学术的融合和发展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四尊师重道的传统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们非常丰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的政治待遇也是对其思想和人格的充分尊重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潜在地拥有较高的地位是封建社会中唯一能够跟封建官僚以至最高统治阶级平起平坐被奉为上宾的群体在经济上不用担任职务却可以享受等职位的待遇齐王根据稷下先生的名望资历学术水平授予不同的官职按等级给予俸禄即使一般的稷下先生也被尊为上大夫待遇均超过了一般封建官僚的俸禄并且凡列为大者都在宽广的道路旁为之修建高大的府第以示尊宠对稷下先生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子弟学者们得以享受上大夫的待遇这些都保证了稷下学者在既无政事之忧又具生活保障的情况下而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而且这样做不仅防止了齐国人才的外流还吸收了天下名士络绎不绝地来稷下讲学使稷下成了当时人才聚集的场所和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不但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繁荣了齐国的经济三稷下学宫的精神风貌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在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上与现代大学有所区别但在精神上是连贯相通的稷下学宫所具有的自由独立批判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大学精神的历史基一学术自由中国古代稷下学宫是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学宫的治学极具特色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来去自由思想观念的自由共存对于多元化的思想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包容和共存的方针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等等使之成为思想的荟萃中心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不论规模大小不论观点殊异在学宫里都有自由发展和平等竞争的机会不同学派各自立说是稷下学风的一大特点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促进了各学派的分化和互相渗透融合学术论争的自由学术发展中必然存在着争议稷下学宫对学术上的分歧则采取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方针期会鸣集中体现这一点期会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摘要: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如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等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关键词:稷下学风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除了齐国政府优厚的政治、经济礼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由论辩、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

正是这种良好的学风,使得诸子各派的论争纷呈,演奏出了一首智慧的欢歌。

一、稷下学风的特色第一,各家并立,平等共存。

凡是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农等各家各派,都曾活跃在稷下学宫上。

在这里,人们可以提出各种观点,政治上没有什么限制与框架。

各家学派尽管主张不同、思想学说各异,齐统治者却不以好恶而褒贬,这就保证了各家各派平等共存、自由发展。

第二,百家争鸣。

在各家并立的格局中,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使稷下学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稷下的“百家争鸣”,有同辈学者间的理论探讨,也有前辈学者与后生的对话,也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悉心求正的学术研讨,也有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咄咄逼人的思想交锋。

第三,融合发展。

激烈的学术论争,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在论辩中,各家各派显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也暴露了各自的理论缺陷。

在稷下学宫中,学派与学派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归,斯受之而已矣。

”这种学术上的自由作风,反映了稷下学宫中浓厚的民主空气。

在这一学风的影响下,使稷下产生了一大批“集大成“的思想家,如邹衍和孟子。

稷下著名的学者如鲁仲连、尹文、环渊等人的思想也都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很难说是纯属于哪一派。

二、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的“智囊团”,田齐政权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才智,为巩固自己统治进而实现统一服务的。

稷下学概说资料

稷下学概说资料

稷下学概说周立升一、稷下学宫概况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所著名的学宫,这就是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稷下学宫。

学宫之所以冠以“稷下”之名,其本意盖因它在稷门之下,而稷门则是因临稷山并且是通往稷山的门户而得名。

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

”(《田完世家索引》)所谓讲室即指稷下学宫。

(一)学宫的创立及其发展与消亡稷下学宫,历史悠久。

早在齐桓公午时就设立了。

汉末徐干曾追述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中论·亡国》)齐桓公即田午,自公元前375年至前357年在位。

这就是说,稷下学宫的创立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六十年代,与柏拉图在雅典创立的“逍遥学院”,时间不相上下。

后来,齐威王继承父业,其时齐国国力依然赢弱,而威王又沈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稷下先生淳于髡便以“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谏威王,促使其大胆革新,励精图治,兴办稷下学宫。

因此威王时,稷下学宫已有相当的规模了。

到齐宣王时,谈说之士云集于稷下达到了最高峰。

史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大,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以后又历经闵王、襄王和齐王建三代。

齐闵王末年,因连年举兵不休和临淄失陷,造成学士分散,学宫冷落。

襄王时,一些学士再度回归稷下,学宫才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机。

其时,荀卿还曾在学宫讲学,“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不过在襄王时,由于齐国元气大伤,已无力恢复其强国的地位,因此稷下学宫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到齐王建时,学宫尚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因其国势日衰,学宫也无力“复胜”,随着齐国的灭亡学宫终于消亡了。

稷下学宫的存在约有一百五十余年,经历了战国的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

展 风 采 , 成 了稷 下 学 风 的 鲜 明特 点 。 形 ( ) 心 时政 , 一 关 积极 人 世 。齐 国 政 府 向稷 下 学 宫 投 人 大 量 的经 费 , 揽 天 下 贤 能 的 知 识 分 招
子 , 仅 仅 是 为 了博 得 一 个 “ 士 ” 美 名 , 重 要 的 是 为 了从 这 些 有识 之 士 那 里 获 得 富 国 强 兵 不 好 的 更 的锦 囊 妙 计 , 以巩 固 自 己 的 国家 政 权 , 诸 侯 争 雄 称 霸 斗 争 中 取 得 优 势 。所 以 , 国 的 君 主鼓 在 齐 励 稷 下 先 生 高 谈 阔 论 、 书 立 说 , 可 以对 国家 的 大 政 方 针 阐发 自 己 的 主 张 和 见 解 , 可 以 与 著 既 也 国君 展 开 面对 面 的 辩 论 , 至 直 面抨 击 国 君 的过 失 和 弊 端 。稷 下 先 生 “ 治 而议 论 ” 1(田敬仲 甚 不 []《
吸 收 的情 况 也 大 致 如此 。 稷 下 优 良 的学 风 , 得 诸 子 各 派 有 了 进 一 步 发 展 光 大 的 条 件 和 际 遇 。举 凡 著 名 的稷 下 先 使
学 风 — — 稷 下 学 风 关 键 词 : 下 ; 风 ; 术 交 流 ; 家 争 鸣 稷 学 学 百 中 图 分 类 号 : 2 B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一O 2 ( O 2 O 10 2 X 2 O ) 6—0 1 1 5一O 6
稷 下 学 宫 之 所 以成 为 战 国诸 子 百 家 荟 萃 论 战 的 大 舞 台 , 了齐 国政 府 优 厚 的 政 治 、 济 礼 除 经
作者简 介 : 孔 宝 (9 1 ) 男 , 东桓 台 人 , 东 理工 大 学齐 文 化研 究院 副教 授 。 于 16一 , 山 山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展开全文1.稷“稷”是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年》:“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

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32年五月庚辰日,齐都临淄城内发生了动乱。

齐国两家大夫陈氏(陈无宇)、鲍氏,与另两家大夫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打起来了。

双方先在稷这个地方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被击败;又在临淄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庄道的附近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又输一场。

临淄百姓支持陈氏(陈无宇)、鲍氏,一起将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撵到鹿门附近,又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约前502年生人,约前422年去世。

以此推算,《左传》约写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2.稷门“稷门”作为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城门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20年春季,齐景公讨伐莒国。

莒国国君(爵位是子爵,故又称莒子)来齐都临淄求和。

齐景公与莒国国君在临淄城的稷门外订立盟约。

3.稷下“稷下”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

”意思是宋国人兒说(读“泥月”),能言善辩,持“白马非马”观点,曾经在辩论中战胜了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

《韩非子》一书,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韩非所著。

《韩非子》约创作完成于公元前247年前后。

与《韩非子》创作年代差不多同时的《鲁连子》(又名《鲁仲连子》,反映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鲁仲连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也记载了“稷下”之名:“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4.稷下先生稷下先生,即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们。

此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稷下学宫追思论文

稷下学宫追思论文

稷下学宫追思论文摘要:我们应当学习并借鉴稷下学宫的这种学术自由。

并从其衰落之中,总结经验。

首先,我们应当崇尚学术自由。

让当前的学术发展少一些政治束缚、少一些偏见、少一些功利色彩,在宽容、和谐的氛围之中有创造性的发展学术研究。

其次,我们应当注意,“自由”并不等价于漫无目的。

我们在崇尚学术自由的基础之上,应当在学术研究的方向上有所偏重,有目的、有计划、有理智、有针对性的在自由的的氛围里发展我们的学术。

只有这样,我们所收获的研究成果才会更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政治大动荡大变革,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士人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一大批著名的流派思想得以发展,一大批名人志士的政治文化理想也在此时得以实现。

在思想文化的发展上,一度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状态,思想学术因之空前繁荣。

当局统治者对于思想文化持宽松的态度,创办官学,又对思想大加支持,为百家著述立说提供了温床。

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设于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之始末稷下之学兴办于桓公田午之时,因位于齐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

史书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宫,即齐宣王立学之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随着威王时的政治经济改革而发展起来。

至宣王、湣王时最为兴盛。

到襄王、王建时逐渐衰落下来。

及秦并六国,齐国灭亡,学宫结束。

稷下之学由始至终大约经历了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桓公、威王时期:公元前374——公元前320年;宣王、湣王时期:公元前319——公元前284年;襄王、王建时期:公元前283——公元前221年。

二、学宫因“自由”而荣溯流于历史长河,不难发现稷下学宫,作为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不仅在战国时代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至今日,稷下学宫被无数人追忆推崇,很大程度上莫不是因为“自由”二字。

稷下学宫的“自由”,首先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稷下学宫作为官办而私立的学术场所,既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学术机构,又是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还是为江山社稷的的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囊机构。

战国的“哈佛大学”:稷下学宫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六)

战国的“哈佛大学”:稷下学宫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六)

战国的“哈佛大学”:稷下学宫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六)1.什么是稷下学宫?荀子篇和屈原篇中都曾经提到一个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它是田齐官办的高等学府和智库机构,为田氏齐国吸引四方之士来此讲学授业、著书立说,并引领百家争鸣之势。

稷下学宫并非诸侯中独一无二的官办学府,燕国有武阳学馆,楚国有兰台学宫,但无论规模和影响方面,都远不及齐国的稷下学宫。

虽然被视为田齐智囊团,稷下学宫的治学范围却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至宇宙之洪荒,下及人事之幽微, 举凡哲学、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伦理”都是稷下学者的研究对象。

诸子在稷下学宫, 先后进行过“天人之辩”、世界本原之辩(发展出稷下唯物论的精气说)、“名实之辩”、“王霸之辩”、“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本业末业之辩”(农商关系之辩)、“用兵寝兵之辩”(义战非攻)、“白马非马之辩”、“坚白之说”、“同异之辩”。

孟子在此宣传过震撼人心的“民贵君轻”论断;荀子逐步建构了他的集百家之大成的学术体系;阴阳家邹衍在此提出了“大九州”地理说并大力发展了他的“五行”理论;齐地法家影响了包括慎到、韩非、李斯等法家先驱;在这里, 黄老道家为汉初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儿说、田巴比公孙龙、惠施更早提出了“白马非马”、“坚白”、“同异”这类名家理论;淳于髡能言善辩,颇有纵横家风范;稷下学宫模式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

说稷下学宫使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走向高潮,一点都不为过。

田齐兴办稷下学宫主要的目的是招徕人才,形成齐国统治者的智囊团,并为公务员系统输送新鲜血液,以及为齐国争霸在外交和舆论上造势。

促进战国诸子之间的学术互补以及思想渗透这一条是不在田齐统治者考虑范围内的。

然而到最后,齐国灰飞烟灭了,稷下学宫对先秦学术史的贡献却名垂千古。

2.稷下学宫的前世今生稷下学宫始于齐桓公田午之时,所谓稷下,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城西南门)附近,由于学宫设立在此处,故得名“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机构,其办学方针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育人,稷下学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注重知
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

学宫倡导“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人才。

2. 尊师重教,稷下学宫奉行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关
系的重要性,提倡师德高尚、学生尊敬师长,倡导师生和睦相处、
相互尊重。

3. 注重实践,学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实学”、
“致用”,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崇尚经典,稷下学宫注重经典教育,推崇儒家经典,注重教
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总的来说,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是以德育为先,注重全面发展,尊师重教,注重实践和崇尚经典。

这些方针体现了古代中国教育的
特点和价值取向,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

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
持 这一 观点 , 子本 人就 明确 界定 了 自己与纵 横 家 因为某 些 原 因使 他不 得不 作 出这种选 择 。 孟 之 间 的差 别 : 横家 的论 辩 宗 旨在 于 “ 纵 以顺 为 正 ” , 因而将之 称 为 “ 妇 之 道 ” 而 把 自己所 奉 行 的论 妾 ,
那 么 迫使孟 子不 得 不选 择 “ ” 的原 因是 什 辩 术
盈 天下 。天 下之 言不归 杨 , 归 墨 。……我 亦 欲正 则 人 心 , 邪 说 , 陂行 , 淫词 , 承三 圣 者 。 【4 息 距 放 以 ” 14 18
代纵 横家 游 说 风 气 的 观 点 显 然 也 是 值 得 商 榷 的。
既然 战 国时代 的纵 横 风 气 对孟 子 论 辩 艺 术 的形 成 这段 记 载所描 述 的是盛行 于战 国后 期 的名辩 思 潮 , 墨 而儒 家 学 说 则 面 影响甚 微 , 么影 响孟 子论辩 艺 术 的外 在 因素 又在 当时杨朱 、 翟 的 学说 影 响 最 大 , 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要 ] 好辩 ” 孟子语 言的主要 风 格 , 纵 横论 辩 之 风 盛行 的战 国 时代 , 子 即 因其善 摘 “ 是 在 孟 “ ” 辩 而卓 然 自显 。人们 多把 孟子 的 “ 辩 ” 因于战 国时代 的纵 横风 气, 忽略 了作 为 文化 中 好 归 却
心 的稷 下 学宫 对孟子 的影 响 : 下 的 文化 重 心地 位 满 足 了孟 子起 而 “ ” 需求 ; 下盛行 的 稷 辩 的 稷
21 0 0年 1 2月
De . 01 c 2 0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f hnqn eh ooyadB s es nvmi ( oi S i csE io ) or l ogigT cn l n ui s U ie t S c ce e dt n n oC g n y  ̄ n i

试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当代启示

试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当代启示

试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当代启示
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意义。

答案解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①由齐国官方出资
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

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②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英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③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稷下学宫的特点:①学术自由。

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②待遇优厚。

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①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显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
独创的官方操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在稷下学宫思考人类智库之路

在稷下学宫思考人类智库之路

在稷下学宫思考人类智库之路【摘要】稷下学宫作为古代中国最早的学府之一,在人类智库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引言部分探讨了稷下学宫的历史背景和对人类智库的重要性。

在详细解析了稷下学宫的建立与发展、教育理念、知识传承贡献以及在思考人类智库之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在古代智力精英的培养和知识传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智库发展的重要基石。

结论部分强调了稷下学宫的价值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对于推动智库研究和知识传播仍具有积极意义。

稷下学宫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古代,而是延续至今,对于人类智库的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稷下学宫、人类智库、历史背景、重要性、建立与发展、教育理念、知识传承、地位、影响力、基石、当代社会、价值1. 引言1.1 稷下学宫的历史背景稷下学宫作为古代中国著名的学府,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是鲁国的教育机构,由孔子创办。

稷下学宫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地处鲁国的都城曲阜之西,因地处稷山之下而得名。

学宫内建有礼堂、讲堂、讲席等建筑,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讨论的场所。

在孔子时代,稷下学宫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为主,推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学生们在学宫内学习经书、礼仪等知识,并进行思辨、讨论,培养了一批思想深邃、修养高尚的人才。

稷下学宫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求学,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府之一。

稷下学宫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见证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稷下学宫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学术传统以及智慧传承的重要意义。

稷下学宫的存在和发展,为后世的教育制度和学风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稷下学宫对人类智库的重要性稷下学宫是人类智慧经验的集大成者。

在这里,汇聚了众多学者和名家,汲取着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形成了丰富的学术著作和理论体系。

这些珍贵的宝藏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借鉴,成为人类智库中的精神财富。

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

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

60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山东赵志坚 陈晓明一、稷下学宫今安在?稷下,本意为稷门之下。

稷门,是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城门之一。

《史记集解》注引刘向《别录》说:“齐有稷门,城门也。

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明确了稷下与稷门的关系。

稷门为何城门呢?《太平寰宇记》卷十八“益都”下注引《别录》说:“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史记索引》注引《齐地记》说:“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址)往往存焉。

”《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居处部三·堂》记载:“临淄城西门外,古有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七《郡国志》也说:“齐桓公宫城西门外有讲堂。

齐宣王立此学也,故称为稷下学。

”由这些记载可知,稷门就是临淄城西城门,而“讲室”“讲堂”就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就建筑在稷门之下、系水之侧。

稷门是齐国都城郭城(大城)的一座著名的门道。

该门道是联系城内外的一条交通干道,依城傍水,景色宜人。

稷下学宫就设在这里,是知识分子聚集的理想场所。

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淄水》中也这样认为:“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考古发现和文物普查证明,在当年的稷门附近、系水旁边,即今天的邵家圈村西南隅有一处规模相当可观的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

考察遗址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很符合关于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等文献记载。

这一带建筑遗址就是稷下学宫所在地。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闵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衰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期。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并随着田齐国势的强弱而兴衰。

田齐政权以稷下学宫为基地,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数百千人,其中有淳于髡、孟轲、邹衍、彭蒙、宋钘、慎到、田骈、儿说、王斗、环渊、接子、季真、尹文、田巴、邹奭、荀况、鲁仲连等著名学者,人称“稷下先生”。

近四十年稷下学宫研究评述

近四十年稷下学宫研究评述

2020年第3"期(总第876期)丈敖冬‘科近四十年稷下学宫研究评述葛亚杰(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山东青岛266100)摘要:近四十年的稷下学宫研究成果丰硕,是稷下学的有力组成部分。

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稷下学宫本论、稷下学宫的教育和稷下人物的考证三个方面。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呈现出了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及新视角和新思路相结合的特i"关键词:稷下学宫稷下学教育稷下人物稷下学宫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人遥想稷下,无不为大师荟萃的场景和智慧碰撞的火花而心生神往。

司马光倾慕稷下风流,更撰%稷下赋》盛赞云:“齐王乐五帝之遐风,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于是筑{馆,临康衢,盛士之游,壮学之居,!+(刊%国文文集》第一)关于稷下的研究,也是古已有之,自《荀子,子》《庄子•天下篇》开始,一直持续到$的内涵和外延上看,稷下学宫的研究应属于稷下学的一$《稷下学研究》为:“稷下学宫是战国期的一文化中心,于齐国临稷之下,是战国百家争鸣的场/稷下学是学百家之学的总,研究的对是稷下生,人的和后人的和研究$”!7如稷下学为文化中心和场所,稷下学概括为对稷下生学的研究。

从学的和,稷下学越化和的,是深当的的学$稷下生学的研究,是稷下学的心,之外的稷下文献、稷下文化、稷下学宫、稷下、稷下古、稷下学、中加入稷下学的之中,如方能适日益扩大的稷下学研究对象的,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稷下学研究体系。

作为稷下学的一,稷下学宫的研究为运行地,参与体、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办学理念、、文化风气、后世影响等内容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由单一的地点研究扩展到多维领域的综合研究,呈出宏观总揽与微观探究并存的进入二十世纪,现代稷下学的研究是将稷下学视为诸子百家的一支的。

钱穆"21'217)、郭沫若#)87)中已涉稷下学的组织、建立、规模与学情况/对稷下学的大规模体系化研究,以1981年胡家聪发表《稷下学宫史钩沉》为标志,近年的专著论文层出不穷,极为力地推动稷下学研究的/代表性的,如张秉楠《稷下钩沉》是对稷下学的学宫、人物、议论三方面的文献汇编,注释/、《稷下学史》是稷下学研究史的基之作和里程碑之,总的概论和深入的专论相结合,从稷下学概述、稷下诸子、稷下文献三方面确立了稷下学的研究框架。

试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当代启示

试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当代启示

试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当代启示作者:范洪华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11期摘要:建立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座高等学府。

在办学的过程中,稷下学宫实行尊师重教、学术自由等办学政策,具有许多独创之处,对当时的人才培养、文化繁荣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稷下学宫;办学特色;启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政权所创设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突出代表,轰动一时,闻名于世,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对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稷下学宫创立的历史原因及条件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必然受到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建立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也不例外。

在经济上,自春秋起,齐国便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强国,到了战国时期,更是雄踞七雄之首。

齐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为稷下学宫的创办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方面,齐国的统治者雄心勃勃,一心想征服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国家,以完成统一大业。

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广开言路,选贤任能,吏治清明,致使教育发达、文化昌明。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因此,君主的个人思想和才能在封建统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鉴于以上的政治经济条件,稷下学宫在齐国应运而生。

二、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刘向在《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西门也。

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

因它位于齐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

由此可见,稷下学宫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

尽管如此,当时的稷下学宫仍然不能完全摆脱用士养士的痕迹,它由齐国的养士制度逐渐转化而来。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原因,稷下学宫具有很多鲜明的办学特色,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官办私学,兼容并蓄,来去自由齐国的统治者对于稷下学宫的管理采取绝对民主的方式,继承和发扬了私学的优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宫广揽天下有识之士,打破各家学派的门户之见,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最重要的学府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府规模庞大、氛围浓厚。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势力较大的齐国的学府之一,学府内建筑宏伟,楼阁林立。

学府内集聚了众多的学子和学者,交流互动频繁,学术氛围浓厚,浸润着求学者的心灵。

二、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稷下学宫的教育方式主要以讲学、辩论、问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论技巧。

学府中汇聚了当时的许多知名学者,他们以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教学能力吸引了大批优秀学子前来求学。

三、注重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稷下学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府中的学子除了接受传统的经典教育外,还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考察、实地考察、书写论文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稷下学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学府内有严格的学规与教规,教育学子注重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注重品德塑造和品行端正,培养学生们做一位道德与智慧并重的人才。

综上所述,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最重要的学府之一,规模庞大,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那个时代,稷下学宫不仅是知识智慧的殿堂,更是培养先进人才、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

书香校园之稷下学宫

书香校园之稷下学宫

书香校园——稷下学宫策划书一、活动背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稷下学宫将百家争鸣推向了顶峰,而在这个人才济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21世纪,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读书、学习正是我们获得思想的必由之路。

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有充分的自信,还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进而培养出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无疑,举办此次活动正是一个促进我们不断学习,培养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强化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这次活动,无论是对参赛选手还是观众来说都是有益的,是互动双赢的。

二、活动目的:为积极配合学校学风建设,营造学院学术氛围,引领师生诵读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

积极响应学校活动,特举办此次学术论坛活动。

三、活动时间:暂定四、活动地点:暂定五、主办方: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六、承办方:市场营销协会、管理系学习部、人力资源协会。

七、参赛对象:管理系大一、大二各班。

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取3-5人组成一个团队(参赛选手最好穿正装)。

如有特殊情况可进行小组合并。

八、前期准备(一)各班组织参赛队伍,每队3-5人,5月17日(活动前一周,便于选手准备)将名单及参赛方观点交予系办,确定参赛人数(二)做好宣传工作,保证活动的参赛人数及现场观众(三)邀请评委老师九、宣传方式在系办通知,并在宣传栏张贴海报进行宣传,通过邮件的形式将比赛的具体规则告知参赛选手。

十、报名方式:各班报于班委,由班委将名单于比赛前5天交予系办。

十一、活动流程比赛分为大一组和大二组,活动开始前各参赛小组应提前30分钟到达活动地点进行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一)开篇立论阶段每个参赛队伍就自己的理论陈述自己的观点(二)自由质询攻辩阶段第一个队派出一名队员可以对其他队伍(可以是一个对也可以是多个队)进行反驳(最好是其他各队所持论点的缺陷)被提问队伍(若是多个队按照抽签顺序)进行辩解,两个队的辩论时长不得超过7分钟,时间到了由计时员进行提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稷下学风周立升王德敏稷下学宫的设立,在我国先秦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创举。

它不仅兼有学府,研究院和统治者的智囊团等多方面特点,为中华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学宫中逐步形成的学术风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稷下学风的特点,分析其精华和糟粕,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是总结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

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授业弟子,著书立说,使学术专业化学风问题不仅是所谓的为学之道,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殷周时期的文化教育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着一切文献典籍和传授知识的特权。

当时的辟雍、泮宫(一名学宫)和庠序学校,都是为贵胄子弟设立的。

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扫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当时“学”的内容,武则“射御”,文则“礼乐”。

根本谈不到什么独立的学术研究。

春秋末叶,特别是战国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官学渐废,私学日兴,私人著述和讲学之风便陆续出现。

老子首创道家的理论体系。

孔子首办私学,开始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但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否定了一切具体学问,孔子则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诩,把教育的内容基本限制在周礼的范围内,认为视、听,言、动都要遵循周礼。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的学问知识也便成了政治、道德的附庸了;老、孔都未能打破官学旧学风的藩篱。

稷下之学则不同。

它在齐国执政者的扶持下,自觉地打破了旧“官学”的传统,使学术研究从“官府”之中解放出来。

逐渐独立化和专业化,特别是学者们都树立了学术上的创新意识,墨守周代官学之风为之一扫。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大都是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即“士”。

这些先生们在学宫中,是以讲学和著述来培养其从学弟子的。

各学派的先生均有自己的一班弟子。

如淳于髡曾率领其弟子进说邹忌(见《史记·孟荀列传》),田骈有“徒百人”(见《战国策·齐策》四);孟轲“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可谓洋洋大观,儿说的弟子曾为宋元王解闭(见《吕氏春秋·君守》篇),在稷下“最为老师”,并曾“三为祭酒”的荀况,其弟子自然亦不在少数。

其它如慎到宋鈃,环渊、接子、季真等,大致也不会例外。

各派的学者们,正是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培养其弟子们的思考和论辩能力的,这是稷下之学与一般学塾,与后世独尊儒术的太学、国子监皆大不相同的独到之处。

因此,稷下学官首先是个学府而不是官府。

在那里,学术活动获得了“不治而议”的独立性,就是说学术研究不受行政干涉,齐国的学术政策自觉地不以行政权力干涉学术,让学者“不治而议”,认为对的就采取,实行;认为不对亦听其自然,让学者们自己去争论。

对这种情况,当时有人很不理解,如孟子的学生就问孟子:读书人不工作、吃白饭,可以吗?孟子便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产品交换为例,讲了一番社会分工的道理,然后说,研究学术、培养人材,也是一种工作。

他们有功绩,也不是白给饭吃。

(见《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思想,是促使稷下之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因为学士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史记·孟荀列传》),就看谁的理论能够说服“世主”。

当然这只靠那“述而不作”是不行了。

因此,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破旧论,立新说,标新立异,便蔚然成风。

有的破除了对经书的迷信,如孟子就破除了对《尚书》的迷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指出《武成》仁者无敌和“血流漂杵”的逻辑矛盾(《孟子·尽心》下);有的推倒了帝王的权威,如田巴“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史记·正义》引《鲁仲连子》);有的破除了对天命的信仰,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戡天”思想,有的举起了反目的论的旗帜,如季真主张“莫为”等等。

学术研究的内容也冲破了“礼、乐、射、御”的描框框,扩大到了自然观、认识观、历史观、逻辑学、人性论以及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各个方面。

各派学者所写成的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仅据《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计有:宋鈃:《宋子》十八篇,班固自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尹文:《尹文子》一篇,班固自注:“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颜师古注云:“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慎到;《慎子》四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环渊;《蜎子》十三篇。

班固自注:“名渊,楚人。

老子弟子。

”田骈:《田子》二十五篇。

班固自注:“名骈,齐人。

游稷下,号天口骈。

”接子:《捷子》二篇,班固自注:“齐人。

”邹衍,《邹子》四十九篇。

班固自注:“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另有《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颜师古注云:“亦邹衍所说。

”邹奭:《邹奭子》十二篇。

班固自注:“齐人,号曰雕龙奭。

”鲁连:《鲁仲连子》十四篇。

其他如《黄帝四经》、太公《六韬》,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兵法》等也应是稷下学者所著。

此外,《管子》一书,可能是部分稷下先生的论文集(参见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晏子春秋》可能是淳于髡整理编辑而成;《王度记》亦为稷下先生所作,但不一定是淳于髡,因其思想与淳于先生相抵牾;《司马兵法》据《史记·司马穰苴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司马穰苴兵法》。

”此所谓“大夫追论”可能就是指的“赐为上大夫”或“列大夫”的稷下先生们,再有春秋时的齐国官书《考工记》,可能也是经过稷下先生的整理而流传下来的(参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

至于孟轲、荀况之论著现仍传世,此处就不评论了,只是指一点,即孟、荀著作中哪些篇章是在稷下所作,还得下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工夫,不能贸然言之。

总之,在稷下学宫中,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齐之稷下的百家之学。

二、学派独立,百家争鸣,开一代新风在稷下,各家各派的学者们云集一起,互相切磋、批评、自由争辩,或讲学,或著书,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论证不同的学说主张,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从文献记载来看,在稷下的确是出现了百家之学。

过去,人们称它为稷下学派。

看来这种称谓是极不确切的。

一些著名的人物,譬如彭蒙,田骈、宋鈃、尹文、环渊、接子等属道家学派,孟轲、荀况,鲁连等属儒家,儿说、貌辩(有人认为此人即儿说)、颜歜、田巴等属名家,邹衍、邹奭等属阴阳家,淳于髡及一批稷下先生属法家或称齐法家,慎到,赵人,亦为法家。

《晏子春秋》接近墨家,另外还有农家,兵家、方技家、纵横家等等。

在稷下还孕育了“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黄老学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种古佚书,就是这个学派的作品。

总之,我国战国时代所出现的各种学派,几乎都在稷下学宫里留下了足迹。

稷下学者对待各学派之间的态度和关系上有一个很重要趵特点,就是信奉和加入或脱离哪个学派,学士们有完全的自由。

孟于说的“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归,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前两句反映了人们可以任意选择所信奉的学派,后一句是说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加入别的学派,也不受歧视,照样欢迎。

当时有人赞扬孟子,说:“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孟子·尽心》下)其实,其他学派也是如此。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故而有的人其思想可能属于两种甚或几种学派。

譬如,慎到既是黄老学派又属法家学派,宋鈃既是小说家,又是黄老家,其言行还接近于墨家。

其他的稷下先生亦有此种情况,这是一种学术民主的表现。

各学派兼容并蓄,甚至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但这不是折衷,凑合,也不是各行其事,互不相干,而是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过程中,在百家争鸣中实观的。

荀子曾说:“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

”即争辩是人们对真理认识的表达。

“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

用正确的道理来辨明奸邪,就好象用绳墨来衡量曲直一样。

因此,他认为应当“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复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上引荀况之言均见《荀子·正名》篇)即要有兼听,并容各家学说优点的明智和度量,而不要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这是对稷下之学兼容并蓄并积极开展百家争鸣风气的很好的理论说明。

举例来说,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宋鈃认为,人皆“隋欲寡浅”;告子(或说此人曾游稷下)主张“生之为性”,“性无善无不善”;孟子提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的“性善论”,后来的荀子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

从现存稷下先生的著作或佚文来看,这种各派之间和一派内部师徒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的自由辩论是经常的,随时随地,不拘形式。

此外,稷下学宫还有定期的集会,刘向说:“齐有稷门,城门也。

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史记·田完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至于多长时间举行一次集会,现已不得而知。

这种“期会”或例会,似指定期举办的讲学会、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讨论会之类。

各学派的稷下先生们,不仅在一起讲学,而且还经常交流学术思想,再加上定期的举办各种学术性的集会,这种百家争鸣的场面,是何等的活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风气培养出了稷下之学,并使其成为我国渊源流长的学术思想的重要摇篮之一。

三,以理服人,言行一致,反对华而不实热烈辩论,自由争鸣的学术风气,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培养了学士们的思辨能力。

稷下是以多“辩者”著称的,所谓“天口骈”,“谈天衍”,“雕龙夷”,“炙毂过髡”,乃是其佼佼者。

他们的能言善辞,是凭着渊博的学识据理以争,并非以强词夺理的进行诡辩来博得美名。

邹衍虽然其学说“闳大不经”,但他对诡辩论的指责却是无可厚非的。

他说诡辩者们“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结果只能害大道。

(《史记·平原君传·集解》引刘向《别录》)他提出辩论,写文章要“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

”(同上)即要自圆其说,合乎逻辑。

事实上,他们在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尽管其立场、观点不同,但都作到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在言与物,理论与实际这个学风中的根本问题上,稷下学宫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很尖锐的。

稷下唯物派坚持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的正确态度,认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因此要求“以形务名,督言正名”(《管子·心术》上),即名与言要符合客观实际事物。

怎么才算符合呢?就是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荀子·性恶》)这种唯物主义的治学态度,是学宫中的主流,而“作怪迂之变”的邹衍学派和“案往旧造说”的思孟学派,其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态度,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