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人与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文人与竹”

一、文人与竹的缘起

大家都晓得舜妃女英、娥皇为夫君泪洒竹秆而成“斑竹”的传说。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一段佳话却成就了不少以此为题的咏竹诗。如:“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等等。就连毛主席也曾留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佳句。

其实竹的种植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竹子因其青翠挺拔、傲雪凌霜、四时常茂而备受文人赏识,并被赋予“君子”美誉。人们从竹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出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

殷商时代,竹子就被削为竹简,用来篆刻汉字。汉代蔡邕曾用竹制笛,乐音嘹亮悦耳,笛子至今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之一,还有用竹制成的乐器“箫”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乐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食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同时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等等,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二、历史上的文人与竹

《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啄如磨,赫其烜兮”。在中国最早的诗集中第一次出现竹的倩影时,它就和“君子”联系在一起了。又如《古诗十九首》

中的《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寥寥几语,却道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当如绿竹扎根泰山一样的稳固,伴随着竹子节节向上,感情愈来愈深厚。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另有一次,王徽之路过吴中,获悉一士大夫家中种有大片珍稀竹子,便慕名造访。主人事先已得知他将登门赏竹,特地洒扫庭院,备好茶水酒菜,恭候迎客。不想王徽之到了之后,只想着观赏竹子,竟对迎候他的主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径直来到竹园之中,雅兴所至,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大声地歌咏了一番。尽兴之后又想不告而别,夺门而走。这一赏竹而不见人的怪诞行为让人忍俊不禁。

说到魏晋时期,就不得不提一提竹林七贤了。竹林,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观,走进乡间,随意可见郁郁葱葱的竹林。然而当文人走进这竹林,便产生了一段千古佳话。于是魏晋出了七贤,“竹林”、“七贤”,一时间难舍难分。竹林七贤是一个群体,如果把他们比作竹子的话,那么这七个人就如同七棵青翠的竹子,姿态各异。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是因此他们屡屡相邀竹林,也唯有这同样孤傲的竹子配得上他们。终于竹林和七贤一起留

在了人们的心中。

南朝刘宋时代武昌人戴凯之《竹记》说:“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指出作为植物的竹的特点,一是它不属于花草,又不属于树木,二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的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但相同的是都有关节。江淹《灵丘竹赋》进一步指出:竹“非英非药,非香非馥,而珍跨仙草,宝逾灵木”,且“每冠名于华戎,将擅奇于水陆”。

唐朝的诗歌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文人咏竹的名句多如浩瀚星斗。“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之一王维,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生动地描绘出了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和莲丛中晚归的渔舟,其中的竹子,更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刘禹锡的《赠竹》“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骏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杜甫的《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商隐的《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另外,唐朝还出现了以孔巢父,李白为代表的“竹溪六逸”,他们寄身于广袤的竹林,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一时间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白居易的《养竹记》云:“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

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他高度赞美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和情操。竹子开始成为了贤者的化身,这极大地丰富了竹子的精神内涵,并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苏东坡一生大起,但他旷达的胸襟却始终如一。东坡爱竹子,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处处有竹的身影,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到“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安定,再到“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最终化成了“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看东坡写竹的变化就犹如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嬗变。由此可见东坡对竹的喜爱。再者言,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竹不仅融入了东坡的人生,更为融入了他的人格。这如竹的东坡在文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法家王安石宰相也曾咏竹明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志更刚,曾与蒿藜同风雨,终随松相到冰霜。”

三、古代绘画中的文人与竹概览

竹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学画“四君子”是许多中国画家步入艺术殿堂的起

步。纵观中国绘画史,有不少人专攻“四君子”画或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