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高汉玉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英使马噶尔尼使华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 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 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乾隆帝致英王的信函(1793年)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周边形势
丝绸之路的兴衰
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清: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回答: 明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特点
• 1、范围:远及美洲; • 2、主体:民间商人崛起; • 3、对象:西、葡等西方国家加入; • 4、产品:出口丝、瓷为主,进口新增白银; • 5、地位:优势(出超)。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古罗马]普林尼
回答:西汉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1、政治: (1)国内: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2)国际: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3、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绸之路的兴衰
(二)唐代:
• 传统陆上丝绸之路 • 东海丝道 • 西藏道 •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三)宋代:
宋代泉州市舶司遗址

中国刺绣发展史

中国刺绣发展史

麻商 织代 物中 期 墓 葬 出 土 丝


4. 西周
发展沿革 特色/色彩 针法技术 出土文物 《多彩时代来临》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 载许多织物的色彩,刺绣技术成熟及广泛被应用。 丰富颜色加上优美花纹图案。强调礼治的社会中,工艺制作的
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装饰上反映显著的次序感。
茱萸纹绣

绢地茱萸纹绣 。长34厘米,宽35厘米。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 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早期古人图 案的大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間。
发展沿革

特色/色彩

礼服,命禹上(衣)绘下(裳)绣十二种图案(又称十二章) 因技术条件的限制,工艺作品以简约的表现方式,突出
其形象的特征。 针法以坚固耐用,有实用价值为上乘。
针法技术
出土文物
仰韶文化幕葬陶器上发现织物痕迹,于陕西华县发现朱
红色麻布残片。
朱红色麻布残片

铺绒绣等。 针法技术 出土文物 汉代的刺绣以锁针法(辫绣)为主。西汉时除平绣类针法更加 完备外,还有打子针法及贴绢、贴羽毛等刺绣形式。 新疆民丰褐地绣郁金纹、 河北满城、察哈尔怀安、湖南长沙 马王堆、蒙古、甘肃等。
信期绣

信期绣绣品是马王堆出土绣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共19件。纹 样单元大小不等,内容为穗状流云和卷枝花草,有疏有密,有繁有 简,针脚一般长0.1-0.2cm,颜色多为棕红、橄榄绿、紫灰色、黄色 等。信期绣名称来历有二:一说为遣册名,因为绣有这种样式花纹的 三件香囊、一副手套和一件包裹九子奁的夹袱,在遣册中均称为"信 期绣";一说因纹饰中的长尾小鸟似燕,而燕为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 寓意"忠可以写意,信可以期远",故称"信期"。

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姓名:***学号:********班级:公共管理学院1204班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一.以时间为序最早的布料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中国丝绸,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织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丝绸的发展历程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

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

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

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丝绸是中华⽂明的标志物之⼀,在中国古代贸易互通、国家政治、经济、⽂化领域有举⾜轻重地位。

中国因盛产丝绸,曾被冠以“丝国”之称,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以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乃⾄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都是珍贵的礼品和商品,扮演着国之重器的⾓⾊。

丝绸的⽤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着转变,从最初的“敬⿁神”,到后来成为备受青睐的商品及⾄⼀定程度上代替了货币,这些转变中⽆⼀不彰显了其独特地位。

古代丝绸图案来⾃于蚕,“⽻化升仙”丝绸来⾃于蚕,是⼀种特殊的动物蛋⽩纤维。

丝绸历史悠久,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并授之于民。

但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先民最早驯养家蚕,逐渐摸索并掌握“治丝”技术的时期可以最早追溯到新⽯器时代,要早于黄帝时代。

考古学家在仰韶⽂化遗址曾出⼟世界上时代最早、带有⾊泽的丝织物,这⼀重⼤发现直接证实了这⼀推断。

新⽯器时代先民为何制作丝绸,考古界没有相对统⼀的说法。

据说在商代,先民对⾃然界“⿁神”⼗分敬畏,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使得对丝绸的需求迅速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丝绸织造业的发展。

在商代,中国丝绸的⽣产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复杂的织机和⼗分⾼超的织造技艺,但⽣产的丝绸主要⽤途还是“敬⿁神”,即各种丧葬和祭祀。

那么为什么丧葬和祭祀需要⽤到⼤量的丝绸呢?这是因为古时候先民⽐较迷信,对⾃然界现象并不理解,再加上对蚕⼗分崇拜,⽽丝绸之丝来⾃于蚕,古时候讲究“⽻化升仙”,所以先民们认为⽤丝绸“敬⿁神”是对⿁神的崇敬,⽽后来丝绸被⽤到服饰上更是希望⾃⼰长命百岁,⽻化升仙。

蚕蛹和蚕丝绸真正应⽤到服饰上是在⽂明灿烂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霸时期,最初流⾏在王公贵族间。

春秋战国时期,忧患意识很强,各国⼤⼒发展农桑以求富国强民,甚⾄作为评判百官业绩的指标之⼀,这使得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幅度提⾼。

⾃此,绫罗绸缎成为王公贵族、达官贵⼈特有的⾐服材料。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化兴起,作为上等织品的丝绸也成为“分尊卑、别贵贱”的礼制⼯具之⼀。

丝绸文化与产品第三章丝绸面料的织造第一节历代丝绸业

丝绸文化与产品第三章丝绸面料的织造第一节历代丝绸业

唐代大巢宝花 纹绫
花宝纹锦
蜀锦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 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丝绸贸易的兴盛导致了丝绸技术的外传。
第一节 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宋代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织造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三种有特色的 织物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北宋丝绸 生产以黄河流域、江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为重要产区。南宋时,丝绸产区基本集中 在长江流域,江南地区丝绸生产占绝对优势。
黄袍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因此统治 者对丝绸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第一节 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一、历代丝绸发展特点:
商代
商代时中国的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距今久远,当时的丝织品仅
在一些商代的铜器上有丝织品的痕迹。
商代的带丝织品残痕铜片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墓中出 土的50余件铜礼器表面附有丝织 物残片,距今3300年,有平纹绢 帛、菱形纹暗花绸、透孔纱罗等。 表明商代已有提花机,当时的织 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缂丝梅雀图细节分部图
花卉纹绫
红地八角菊纹锦
宋锦
北宋缂丝紫天鹿 缂丝梅雀图
第一节 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元代 元代丝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农书《农桑辑要》在全
国发行。元代设置了大量官营作坊,集中了全国大批优秀工匠,征调蚕丝原料,进行 空前规模的大生产。庞大的官营织造体系是元代丝绸生产的重要特色,对民间丝绸生 产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三、江宁织造府:
明、清都在南京设局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清初仍旧。顺治时 曾由户部差人管理。康熙二年(1663),改由内务府派员久任。衔名初称“驻扎江南织造 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或员外郎)。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权势显赫。

古代丝织PPT课件

古代丝织PPT课件
色彩搭配
古代丝织品的颜色搭配丰富多样,既注重色彩的对比,又注重色彩 的调和,展现出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
织造技艺
古代丝织品的织造技艺精湛,如汉代的蜀锦、唐代的云锦等,其复 杂的工艺和精细的织造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丝织品的历史价值
反映社会风貌
01
古代丝织品上的图案和纹样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传播影响
古代丝织品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对当时的政治、 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丝织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古代丝织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东方文明的象征,也是当时社会经 济繁荣的标志。
影响
古代丝织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丝织品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其次,丝织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对世界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最后,丝织品贸易也促进了世界货币体系和商业的发展。
例如,《红楼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丝绸服饰和绣品,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阶层差异 和审美追求。
古代绘画中也有很多以丝织品为题材的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华丽服饰和 屏风上的丝绸装饰。
04
古代丝织品的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织品的保护
01
02
03
建立丝织品博物馆
设立专门的博物馆或展览 馆,用于展示和研究古代 丝织品,提供专业的保护 和保存环境。
丝织品的染色和图案设计
01
天然染料
古代丝织品使用的天然染料包括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等,这
些染料颜色丰富、持久性好。
பைடு நூலகம்
02
染色工艺
古代丝织品的染色工艺包括浸染、涂染、轧染等,根据不同的颜色和图
案需求选择不同的染色工艺。

传承百年的技艺中国丝绸织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百年的技艺中国丝绸织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百年的技艺中国丝绸织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百年的技艺——中国丝绸织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中国丝绸织造技艺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功传承至今并享有盛誉。

第一部分:丝绸的起源与发展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丝绸工艺的国家之一。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妃子西陵娘娘,发现了蚕丝的奇妙之处,开始了丝绸的生产。

由此,中国丝绸成为古代世界的奇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向往。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丝绸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丝绸织造技艺。

第二部分:中国丝绸织造的工艺特点中国丝绸织造工艺以手工编织为主,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工艺,成为世界上最上乘的丝绸之一。

中国丝绸的工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优质原材料:中国丝绸选用上等的桑蚕丝,经过严格挑选和处理,确保了丝织品的质量和优雅。

2. 独特的染色技术:中国丝绸在染色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采用传统的手工染色方法,使丝织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3. 精湛的织造技艺:中国丝绸的织造技艺非常精湛,织工们擅长使用传统的手工织机,将经纬线交错编织,形成精细而均匀的纹路。

第三部分:丝绸织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丝绸织造技艺面临着不少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1. 建立丝绸文化研究机构:中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对丝绸织造技艺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 增加对传统工艺师傅的培训与支持:通过培训班、补贴等方式,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丝绸织造技艺,延续工艺的传统与创新。

3. 设立丝绸博物馆与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展览等活动,展示了丝绸织造技艺的历史、流派和创新,提升了公众对丝绸文化的认知与关注度。

1历代丝绸(夏商周时期丝绸

1历代丝绸(夏商周时期丝绸
• 纨与缟都是指精细的丝绸,纨以光泽焕然著称, 而“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成语则说明了缟的 细薄。
• 齐国的经济比鲁国更为发达,齐国临淄是 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手工业十分发达, 齐国出产的丝织品很精美,后宫女子糅国 纨,曳绮彀,极尽奢华。
• (4)楚国是南方大国,楚国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屈原的《楚辞》以其浪漫的想象力,而与《诗经》 的稳重敦厚形成鲜明对比。楚国的手工业极为发 达,文献记载不多,但出土了大量文物。
齐鲁地区的临淄在当时成了我国著名 的纺织中心。许多地方形成了以蚕桑、 丝织为特色的经济。
2 生产规模
西周至春秋时期,王室在宫中有专门的手工业 作坊,王以下各诸侯公卿、大夫等各贵族也有自己 的手工作坊。
周代已经有严格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 据《周礼》记载,贵族所用的纺织品,从原料到 纺织、染色以及服装制作都有专职官员掌管,在 天官司下设有典妇功、缝人、典丝、染人等职, 在地官下设有有掌葛,掌染草等职,其中典妇功 就管理丝绸纺织生产的官员。
• 主要有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湖南长沙左家塘 楚墓、河南信阳楚墓等等,尤其以江陵马山一号 楚墓所获最丰。有“战国丝绸宝库”之说。
首先让人惊讶的是楚国贵族生活的豪华。 楚国的青铜器精致华美,设计巧妙,与中 原青铜器相比少一礼制的严谨,多一分现实 生活的富足与奢华;很多的漆器,在两千多 年后的今天依然美轮美奂,色泽如新。青铜 编钟、构造精妙,音质纯厚、音色优美。
(2)蚕桑的发达,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充 足的原料,促进了丝织业的兴旺。 丝绸作坊需要专门技术的人来从事缫 丝、织造等工作,这些劳动者属于“工” 的范围。
3 商代丝织品及特点
(1)品种
从考古实物看,所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十 分有限,但已相当精美,反映了当时的丝绸业已 到了一定的水平。

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类

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类

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类
早期丝织品,主要发展于殷商时期,其特点是纱线较粗、结构简单,
分为普洱纱、腊纱、沙尔纱等。

普洱纱,是最早出现的丝织品,以其细腻清晰的纹理而闻名,以单色
格子纹和横放格子纹为主,并有花锦纹和小碎纹等变形格式。

腊纱,又叫腊工丝,是在布料上结合了腊纹成丝织品,采用横幅纹、
细织纹、腊细织纹制作而成,布料厚度相对较薄,具有优异的柔韧性。

沙尔纱,是一种丝织物,通常用于织衬衫、裤子等服装,以其细腻而
朴实的纹理而闻名,表面的线路精细而均匀,纱线很细,新鲜的颜色活泼
而鲜明。

明清丝绸,出现在明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是中国古代丝绸的代表。

其特点是纱线细腻,结构复杂,引进了园林花锦纹、折扇纹、双绢纹、彩绢纹、双花纹、水芹纹等,特别是金丝绣和锦缎绣,具有十分高的艺术
价值。

宫绣,为明清时期的精细艺术品,以金线、彩绢、细绢等线材为主,
以绣花、刺绣、结花等技法为辅。

2历代丝绸(秦汉时期丝绸

2历代丝绸(秦汉时期丝绸

汉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不少将女性与丝绸生产 联系起来的内容。 •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 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孟母断机》:孟母是古代的贤妻良母的代表, 她以截断机上的经丝的行为训告儿子,读书,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与技
术传入川蜀,使蜀的丝织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为蜀锦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 陕西关中地区 传统农业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加以 战国至西汉修建了不少有巨大效益的水利 灌溉工程。明帝时,有人建议迁都长安, 其理由就是关中地区富饶,“五谷垂颖, 桑麻敷棻”。
西汉时期丝绸业的发展,由中原向四周辐射。
丝绸文化
历代丝绸(秦汉时期东方丝国,仙境流云)
秦汉丝绸 秦汉丝绸 (东西丝国,仙境流云)
秦代短暂,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影 响深远;继之而起的汉代又开创了后来的王朝中 只有唐代才能相比的强盛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中国,不仅北击大漠打垮匈奴, 而且派出使臣横越中亚沙漠,打通了中原与西域 各国的交通,使中国与西方世界有了官方接触。 汉代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华夏文明上升 期的进取精神与恢弘气魄,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了。
七、丝绸与社会经济
• 丝绸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丰富和产量的增加,使 丝绸进入了交换流通领域。秦汉时期丝绸进入流 通领域有两种形式,一是实物货币,二是商品。
商品
《后汉书》里有一段记载:“朱隽少孤,母 以贩缯为业,同郡周起,负官债百万,县催责之
,隽窃母帛,为起解债”。朱隽所窃其母的丝绸
,当然仅是其母所拥有丝绸的一部分,尚且值钱
真正的印花技术与在这一时期出现,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型版印花技术。古老的编织 技术也获得新的发展。

缯国──中华古代丝绸文化的发源地

缯国──中华古代丝绸文化的发源地

缯国──中华古代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丝绸古国,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

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现存最早的有关纺织技术的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纺织品丝、麻的练染工艺。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

三入为纁(音xun,意为浅红色),五入为緅(音zou,意为黑中带红的颜色),七入为缁(音zi,意为黑色)。

”“荒氏湅(音lian,意为把生丝煮熟)丝,以涚(音shui,意为温水)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

昼暴诸日,夜宿诸井。

七日七夜,是谓水湅。

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音lu,意为过滤)之,而涂之,而宿之。

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

七日七夜,是谓水湅。

”《考工纪》并没有记述丝绸纺织的源头在何方?就让我们就循着历史的足迹在苍山大地上探寻一二。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4000年左右,夏代“少康中兴”之时,少康传位给长子杼(一作予),其次子曲烈被封于缯(音zeng,一为丝织品的总称,二指系着丝绳的短箭。

刘向《战国策•楚策》有“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句。

“缴”音jiao,指丝绳。

“缯”亦作“鄫”,见谭其骧教授《中国历史地图册》夏全图),为夏代的方国。

曲烈是鄫国的始封国君,城邑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

因为它处于沂蒙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的地带,有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编织品“缯”。

中国古代的丝绸与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与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与丝绸之路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且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丝绸的制作和贸易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与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丝绸制作的发展丝绸制作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

古代中国人发现了蚕丝并利用它制作丝织品。

丝绸的制作工艺在后来的历史中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丝绸的生产需要用到桑树和蚕的丝腺。

在中国古代,人们开始种植桑树,用来供蚕食用。

蚕是一种昆虫,它会吐丝,形成茧状。

人们将蚕茧煮沸以取出蚕丝,然后将这些蚕丝加以纺织,制成丝织品。

其次,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多种纺织工具,如梭子、纺车等,使得丝绸制作更为高效。

他们还使用天然植物染料为丝织品上色,丰富了丝绸的色彩,并具备了丰富的纹样和图案。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是指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的古代贸易路线。

这条贸易路线自古以来就贯穿东西方,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回了众多珍贵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丝绸制作技术的独特性和丝绸品的高质量。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深受西方和中东地区的贵族和富商的喜爱。

丝绸的需求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通过中亚地区的河套、天山山脉等地域进行贸易往来,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通过中国南方的港口,如广州、泉州等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第三部分:丝绸与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丝绸的贸易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繁荣,并且带来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首先,丝绸的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丝绸产业成为古代中国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交流和互动。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高汉玉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欧洲中世纪纺织技术
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纺织业十分发达,而且因为纺织规模的扩大,兴
起了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

欧洲工场手工业的规模很大,例如在盛产呢绒的佛罗伦萨,呢绒工场手工业的工人大约有3 万人,企业主大约有200 家。

中世纪的织物生产分为若干行会。

一部分工人先把羊毛煮过,漂净,梳理整齐,担任这些劳动的粗工统称为梳毛工,大都是摆脱了农奴身分而又失去土地的农民。

梳理好的羊毛通常发给城里或者近郊的贫苦妇女,由她们在家里用纺锤或手摇纺车纺成毛纱。

毛纱再发给织工,由他们在家里织成呢绒。

此外的染色、缩绒、碾平等工序,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因而在中
心手工工场完成。

许多失去独立经营能力的城市手工业者就在这里操纵织机、缩绒机和染色。

中世纪欧洲在纺织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是纺织操作中的若干工序,
如漂洗、织布、纺纱等实现了机械化。

首先实现机械化的纺织工序是漂洗。

当时通用的漂洗方法是,把织
物放在含漂白土的水中敲打或踩踏,以便使它们收缩和结毡,这样来填实织物裂隙,达到漂洗和洁净的目的。

前面提及的水轮磨的应用为漂洗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装在水轮轴上的旋转滚筒使水推动升举的锤,这样水轮就可以完成几个人的敲打和踩踏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织布工序也很快实现了机械化。

大约在12 世纪末和13 世纪初,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发展历程
古代丝织品的发展历程介绍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分类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

绮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

最迟产生于商代。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玉戈上的雷纹
绮印痕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钺上的回纹绮印痕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河
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粘在青铜器上的斜纹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织标本。


代绮除双色绮外,都是用生丝织造后染色。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杯纹绮,质
薄透明,有的于菱形中填饰对鸟、对兽纹样。

南北朝时,几何纹绮出现了比汉绮复杂的弧
线结构。

唐代绮的纹样更趋写实,如新疆尼雅遗址的出土物有骆驼、马、葡萄等图案。


绮的花纹组织浮线加长,花明地暗,花纹则以中型几何填花者为多。

宋以后绮这一品种便不
多见。

锦多彩提花熟丝织物。

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重经
织物“经锦”。

辽宁、山东、陕西等地周代墓葬中都发现过锦的残片。

1970年在辽宁朝阳西周早期墓发现随葬丝织品20多层,其中有几层是经二重组织的锦,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14根。

1976年在山东临淄郎家庄
1号东周墓发现的经锦残片,经密每厘米112根,纬密每厘米32根。

经锦的经丝有
显花的纹经和分隔纹经的夹经。

纬丝一组为交织纬,一组为夹纬,花地轮廓分明。

战国时期,经锦技艺有了很大发展,除有三色经二重组织的经锦外,还有花经二重织物中配牵一
组分段换色的彩条经的多彩经锦以及于二重经中另加一组特殊挂经,使之作长浮花的织法。

此外,还出现纬二重组织的经锦,即由一组纬丝与经丝织平纹,另一组纬丝将显花的
经丝托起,将不显花的经丝压住。

但战国织锦的纹样还比较刻板。

这种情况到东汉才出现
了根本的变化。

东汉锦纹样概括而写实,人物与禽兽奔逐于动荡的云气山岳之中,充满着
动感与力度,并织出吉祥文字点缀其间。

南北朝时期,一种严谨对称和具有韵律感的图案
形式取代了汉代的传统风格。

但锦的结构仍然是经二重织物。

到了唐武德二年
619,出现了纬线起花的纬锦,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有纬线起花的纬锦。

此后中国织锦就变成以纬线显花为主,可用多把不同色的纬梭轮换织造,从而丰富了
织锦图案的色彩。

至宋代,四川成都的蜀锦成为著名品种。

成都织锦兴于三国,唐代益州大行台窦师伦
创制的瑞锦宫绫,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诸种花式,被称为“陵阳公样”。

宋代成都锦
院所产蜀锦,花式更多。

明清时期,成都蜀锦生产已见衰落,苏州生产的重锦、细色锦和
匣锦发展了宋锦艺术的成就而有“宋锦”的称号。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彩织极乐世界图轴》,高448厘米,宽196.5厘米,用19把不同色的长织梭织出278个人物及壮丽场景,
可以作为中国手工丝织提花工艺高超成就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丝织艺术珍宝。

中国古代丝织品

缎纹组织的丝织物。

中国自从唐初创造了纬锦,织纹从平纹变化的经线双面组织变
为经斜纹地上起纬斜纹花。

以后又通过织机装造上的再改进,增加了控制地纹经线的综片数,到宋代就出现了缎。

缎的经纬丝中只有一种显现于织物表面,相邻的两根经丝或纬丝
上的组织点均匀分布,不相连续,故外观光亮平滑,质地柔软,厚薄可根据用途进行调节,是极其富丽华美的高级丝织品种。

宋代的缎织物曾在福州南宋黄昇墓中发现。

元代初年,
街市上已有民间织造的“日月龙凤段匹及缠身大龙段子”。

明代的缎织物表面组织基本上
都是“五枚缎”。

清初,一种缎面更为光洁匀净的“八枚缎”兴起,迄今仍居缎类织品中的主流。

明代织
花缎有暗花缎、闪缎、花缎、妆金库缎、妆花缎、织金妆花缎、遍地金妆花缎、孔雀羽织
金妆花缎等品种到了清代,缎子的品种更加五花八门。

琳琅满目。

中国古代丝织品绫斜纹或变形斜纹地起斜纹花的织物。

战国、秦汉时的丝织物中已有这一品种,但没
有保存下来的实物。

到唐代,绫的生产始盛,浙江所产缭绫尤为名贵。

唐李德裕的上奏缭
绫状中,谈到缭绫有玄鹅、天马、掬豹、盘绦等多种纹样。

日本正仓院所藏中国唐绫,有
经密每厘米160根,纬密每厘米100根,左右异向斜纹的葡萄唐草纹绫,工艺精美。

宋代
绫的产量很大。

湖南邰阳何家皂北宋墓、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江
苏武进村前公社南宋墓、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郊西夏墓,均曾出土各种花式的花绫。

缣双根并丝所织粗厚平纹丝织物。

甘肃敦煌发现过写有“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
尺二寸,长四丈,重廿四两,值钱六百一十八” 的汉缣。

缣与绢、绨、?、缦、纨、缟均
为平纹织物,其中纨、缟为薄型或超薄型织物,缣和绨则比较厚实。


表面有均匀方形孔眼的纱组织丝织物。

陕西咸阳秦六国宫殿遗址曾发现纱地的刺绣。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1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包括领和
两袖镶边在内仅重49克不到今1市两。

经纬密度均为每厘米62根,单根丝缕为11但尼尔,每平方米纱重15.4克。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鸳鸯染缬纱,骑士狩猎印花
纱等。

至宋代纱的经纬更稀疏,方孔更大,其至轻者叫“轻容纱”,产于亳州。

在银川西夏
正献王嵬名墓,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福州南宋黄昇墓中均有出土。

明清时期,出现了暗
花纱花地同色、花纱地纬与经同色,纹纬与经异色、织金纱地纬与经同色、纹纬用片金线
于透明纱地上织出闪耀的金花、捻金纱
常见的是花绞纱组织地上起本色平纹假纱组织的暗花纱上,用捻金线挖织花纹,捻
金线花与暗花相映而更富于层次感、妆花纱常见的是在绞纱或假纱地上,以无捻彩色绒丝
用挖花方法挖织出彩色花纹,质薄花艳,是宫廷夏季服装用料、织金妆花纱与妆花纱不同的
地方是除加织捻金线以外,再每隔1~2梭加织一梭片金,片金主要加织在花头、花蕊等
中心部位及用于勾边,多作成件衣料,每匹即为一件衣袍,常于封签上记明产地、尺寸、工匠、织造年月、遍地金妆花织成衣料是专门根据官服、朝服的规格、尺寸、款式、花式设
计而织造的,多以平纹假纱组织为地,在花纹部位用片金或捻金线织地色,以五彩绒丝织
花纹,因此大部分地子都是透明的纱地,而某些主要的纹样装饰区是金地显五彩花纹的。

縠以强捻丝织造的薄型织物。

织后煮练定形,织物表面因抽缩而呈现凹凸绉纹,
即后世所称的绉纱。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曾出浅绛色縠。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第 105号墓出土唐代狩猎纹绿色染缬纱,经纬均经强捻,不同捻向相间排列,织物表面形成条纹和
横档,也属縠类织物。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绉纱,表面绉纹较汉唐时期更加美观。

縠的手感弹性好,不会
因汗湿而粘附身体,结实舒适。


是用纠织法以地经纱和绞经纱与纬纱交织,形成椒形绞纱孔隙的丝织物。

甘肃武威
磨咀子、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汉墓及山西阳高、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音乌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古乐浪遗址和中国西北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均曾发
现汉代罗织物。

有两经相绞及四经相绞的及织成菱形纹的纹罗。

宋代的花罗在宁夏西夏陵

108号墓、江苏武进宋墓、金坛南宋周瑀墓、常州宋墓、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内
蒙古乌兰察布盟辽墓均有出土。

纹地组织变化多样,有平纹花、斜纹花。

纹样有叶中套花、花中套花、穿枝、缠枝、散列等多种形式,精致写实。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村湾子山
6号辽墓出土的随葬衣物中,还发现过十经互绞花罗和十二经互绞的花罗。

明清时
期罗的品种增多,主要有暗花罗、花罗、织金罗、妆花罗、织金妆花罗等。

明代妆花罗和
织金妆花罗中的五彩妆花纬及捻金线多采用挖花技术,以各色彩绒纬管与长跑纬同时织造。

在北京明定陵出土的衣物中,如四合如意洒线绣四团龙补罗袍、大如意云缉线绣斗牛补罗袍、织金云龙杂宝暗花罗裙、本色莲花牡丹罗裙、缠枝莲暗花罗、串枝莲罗褥等,都是这
时有代表性的罗织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